宁波保税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大幅增长

宁波保税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大幅增长

一、宁波保税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幅明显(论文文献综述)

陈琴[1](2020)在《海关特殊监管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效应 ——基于长三角三省市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关特殊监管区(Customs Special Supervision Zone,下文简称“CSSZ”)作为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先试先行先导区。通过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质要素资源在区内集聚并形成规模效应,最终辐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本文首先对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带动进行概述,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实行的投资便利化举措、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招商引资成果以及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然后构建产业结构评测体系,在考虑数据完整性的基础上,据此量化了长三角22个已经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下辖市(区)2006-2018年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接着从多维度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最后从产业异质性的角度探讨海关特殊监管区对第二、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分析海关特殊监管区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具体原因。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1)长三角CSSZ的产业同构现象总体上较严重,区域产业分工水平较低,CSSZ没有表现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应有的促进带动效应,这可能与我国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与国际通行标准有较大差距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有关;(2)长三角CSSZ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整体偏低,CSSZ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显着为正并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主要可能由于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有助于吸引国内外优质要素的集聚,促进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的集聚,带动有利于二、三产业融合的关联产业的发展;(3)长三角CSSZ对第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显着为负并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对第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显着为正并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为了更好地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带动作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招商引资政策有待落实,科学且系统的产业规划有待深化,业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任旭光[2](2020)在《一带一路区域国家与陕西省贸易增长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的对外产品贸易将会迎来一片广阔的天地,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政策的实施,陕西省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产品贸易在未来会有大幅的提升,进出口贸易额在今后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中能够再上一个崭新的台阶。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逐步实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双方的互联互通的不断加强,陕西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更加频繁。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然后根据实证结果进行计算,对于贸易潜力再进行详细的细分。本文首先对陕西省进出口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及进出口市场结构等方面,分析当前与一带一路国家在进出口市场拓展方面的现状。接下来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偏好相似理论对出口贸易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口规模和两国人均收入差额绝对值对贸易额的影响效果。然后,对陕西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然后,利用陕西省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2009—201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进出口流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均GDP和距离有显着影响。潜力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仍有较大潜力,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最后,基于图表分析和实证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调整产品结构,建立更合理的贸易产业链;重点拓展新兴市场国家,明确市场拓展目标重点;加强交流学习,发挥陕西文化软实力优势等政策建议来促进陕西省的产品贸易进出口。陕西省的贸易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没有进出口潜力,潜力有多大,对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潜力比较大?这是本文接下来要分析讨论的方向。文章分析了陕西省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计算,讨论陕西省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潜力的大小,为促进陕西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未来贸易方向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潘孝松,陈刚[3](2018)在《宁波保税区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该文通过对宁波保税区近几年出台的区内企业转型升级成果,产业转型升级激励政策,产业产值和产值结构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宁波保税区的转型升级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任春杨[4](2017)在《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公共产品双重外溢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不断深化,合作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在经历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也逐步认识到国际合作、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区域、次区域贸易合作受到各国的广泛青睐,并展现出其蓬勃的发展潜力。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顺应了全球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的态势,是我国与参与国际合作、区域合作的重要桥梁。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背景下,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也是促进新一轮经济发展、开展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平台。2013年9月,我国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区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自由贸易区在投资制度改革方面,确立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以政府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为特点的商事登记备案制度、以取消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督为核心的监管制度。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与国际经济贸易投资规则深度接轨,对未来我国其他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制度的建立及实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目前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仍处于初期阶段,尚存在一系列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也为本文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提供了研究空间。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公共产品双重外溢为视角,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以投资制度具有制度一般性的基本特征、投资制度优化应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效能、投资制度具有国际性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投资制度优化应发挥制度作为公共产品的双重外溢效应为研究的内生逻辑框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文献分析、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成效、问题以及绩效等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提出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具体思路和对策建议。本文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研究的主要创新尝试如下:一是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逻辑框架。笔者提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四大内生逻辑为:投资制度具有制度一般性的基本特征;投资制度优化应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效能;投资制度具有国际性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投资制度优化应有效发挥制度作为公共产品的双重外溢效应。二是以公共产品双重外溢效应为视角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进行理论分析。以公共产品双重外溢效应为视角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笔者认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是具有国内和国际属性的公共产品,且投资制度的实施能够产生双重外溢效应。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的双重外溢效应主要体现为:正向的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负向的挤出效应和回波效应。三是以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的双重外溢效应进行定量验证。本文尝试通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绩效进行定量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三年多来,已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显现其吸引投资的积极作用,但也给未实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地区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即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实施产生了正、负双向的双重外溢效应。本文实证分析的结论也恰恰验证了笔者提出的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具有双重外溢效应的理论观点。本文的篇章结构与主要结论:第1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说明,对自由贸易区及投资制度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进行了系统介绍。第2章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内生逻辑框架。第3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历史演变阶段进行了总结划分,并对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现状和特点给予了详细阐述。同时,以投资制度供需和交易费用为分析框架,得出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供求非均衡、制度安排交易费用仍需降低及制度继续优化势在必行的结论。第4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研究认为,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负面清单的制定形式、投资内容和投资口径等方面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内容。同时,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能够产生双重外溢效应,且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现象。第5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商事登记备案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研究认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政府行政审批理念由过度重视制度安全向重视制度效率的转变,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实施实现了政府行政审批的“一站式”服务,发挥了明显降低交易费用作用和激励效能。第6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研究认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核心是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控、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实施发挥了制度的激励性和约束性效能。第7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实施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其吸引投资的积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度的不断完善,长期来看,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正外部效应会逐渐扩大,负外部效应会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地域均衡发展而逐渐收敛。第8章对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作出详细阐述。主要建议:审慎完善投资准入制度,加强负面清单的顶层设计;积极改善商事登记备案制度,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继续探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提高监管的约束和激励效应。

刘媛媛[5](2017)在《经济功能区、要素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文中提出贸易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而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依赖越来越重,而制造业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受制于要素禀赋的约束,我国按照比较优势安排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一直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而疏于关注产品质量。伴随我国对外开放,自上而下的区域开发战略全面实施,经济功能区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区域性要素禀赋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其对非区域性要素的效率选择决定了非区域性要素的流动,进而影响了区际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内容及性质,影响了社会生产聚集水平。经济聚集度增加,非区域性要素净流入,区域要素适宜度水平得到提高,地区经济也得以发展。此时区域内要素禀赋也会发生自我累积及动态变化,其所决定的经济聚集的性质和特征也会因此改变,区域经济由此向更高层级发展,趋向帕累托最优。相反则是非区域性要素呈现净流出,经济聚集度下降。这一动态过程伴随着功能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干预了要素流动与配置影响了产业结构,最终影响了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本文从要素集聚视角探讨经济功能区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这对于丰富贸易理论的内涵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文共7章,第1章开篇导言,重点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全篇使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等。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前人成果为本研究构建理论基础、模型分析以及运用研究方法提供了参考价值,经过梳理现有文献在该领域的研究贡献与不足,未能发现将经济功能区直接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相联系的学术研究。本文尝试弥合这一空白,为学科拓展做出研究贡献。第3章回顾了经济功能区的演进,分析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发展变化。经济功能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和成果,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过程,凭借其先天优势更为接近市场经济的要求,极大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而关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发展的论述数量较多,但由于数据的局限、统计方法的差异,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进而引发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第4章尝试对经济功能区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就出口产品质量的度量与理论渊源、功能区基于要素视角对出口质量作用机制的分析、相关理论模型、经济功能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等逐一说明。即立足要素流动,分析制度设计对于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理论作用机制。实证研究为第5章和第6章。我国的经济功能区从行政属地划分出来,管理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界限,其政策也同样具有清晰的边界限制,这为我们研究经济功能区的政策差异及其对于产业聚集、企业聚集以及产品出口的影响提供了实证分析的依据。全文借助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中国海关进出口“企业-产品”层面数据库(2000—2006年),选择了以PSM-DID方法为主的计量模型与实证方法。第5章整体检验了经济功能区对要素聚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就全样本而言,在考虑了控制变量并且控制了时间效应、地区效应、行业效应等其他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得出经济功能区相对于非功能区而言能够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结果。分析中发现,由于各地区要素配置效率不同,使得各地经济功能区实际发挥的作用不同,经济功能区对于不同行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影响也不相同。于是,进一步做了分地区分行业的检验。其中,东部沿海经济功能区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着,而非沿海功能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没有显着作用。继而考虑到企业进入功能区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可能会存在时滞性,这意味着进入功能区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可能更为显着。经过计量分析,随着经济功能区内优势要素的集聚,非区域性要素的持续供给有效满足了区域性要素的生产需要,逐步促进了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但是功能区内生产要素的承载能力有限,当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的配置效率达到一定水平后,形成区内产业拥挤,从而对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减弱。结果表明企业进入功能区时间的变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基于这一分析,第6章秉承了PSM-DID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具体解析了这一正向影响源于优势生产要素的协同作用。首先,为了检验资本要素对于出口质量的影响,选用企业外商资本比实收资本的对数计算外资比率来具体衡量资本要素,在计算中用“fdibl”表示。此时,处理组是功能区出口企业,对照组则包括非功能区经过匹配的全部企业。全文控制变量保持一致,具体包括:(1)销售收入;(2)从业人数;(3)资产总计;(4)人均工资;(5)财务状况;(6)利润率;(7)企业年龄。另外,固定效应包括了时间固定效应、行业效应以及地区效应。计量估计中我们最为关心(功能区×时间×FDI)的系数值,估计结果中交互项系数显着为负,说明相对于非功能区经过匹配的全部企业而言,FDI并没有为功能区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带来正向促进作用。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不以能为东道国带来任何正向溢出、协助其提高当地生产力为首要考虑因素。结论说明资本要素并没有显着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在测度技术要素的章节,本文改变了以往以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作为衡量技术变量的研究传统,选取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作为测度技术要素的变量。因为TFP反映的是扣除要素贡献后的“剩余”生产率水平,它通常被理解为由于技术因素的变化等非生产性投入要素而使产能增加的贡献,是技术要素对于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为了规避直接使用索罗残差算法存在的选择偏差(Selection Bias)和同步偏差(Simultaneous Bias),本文选用了LP的估算方法,得出了技术创新要素作为协同因素,促使经济功能区显着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结论,优化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在测度要素配置这一影响因素时,本文参考了阳佳余老师的算法,综合使用了反映企业多维融资能力和渠道的财务信息,构建了包括9个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涵盖了企业多种融资渠道的综合约束指标。这9个指标的共同之处是:数值越大,融资约束越小。而综合测评的分数则统计了上述9个指标中处于同年同行业中相应指标前五分之一的指标个数并加总求和。由于本文已尽可能控制多种融资约束指标的影响,交互项前的系数仍然呈现了显着为正的结果。说明经济功能区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相对于非功能区而言存在显着差异,即融资约束的缓解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最后,第7章归纳了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对于尚存的研究局限与不足之处也做了总结,并为未来研究找到了探索方向。主要结论是:就全样本而言,经济功能区整体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显着的正向带动作用。其中,沿海功能区对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显着促进作用,而非沿海功能区其“功能区效应”不是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有力解释。经济功能区呈现为要素集散地以及不同层次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体,各经济功能区之间具有异质性从而形成总体上的非均质经济。进而提出了有关如何改善经济功能区生产要素适度配置及科学管理的政策建议,以使其更大限度助力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首先解析了经济功能区的制度设计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经济功能区要比通常文献中使用的城市层面数据更微观至县级行政单位,还考虑了生产要素的协同作用,分别考察了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与要素资源配置的作用;其次是理论模型的创新,通过基本理论推导得出经济功能区、要素流动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之间的传导机制,以数学方式直观而形象地概括事物内在联系、描述客观现象;第三,研究质量这一问题使用了恰当的计量方法,克服了内生性,提高了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健性。全文将中国特色的企业生存异质空间纳入分析框架,以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将制度设计作为影响因素立足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独创性。发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的各类经济功能区,不仅体现了国家宏观战略规划与地区谋求发展的共同愿景,也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带来显着影响。因此,本研究对于学科领域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汪闻勇[6](2017)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申了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政策。黄烨菁(1998)分析了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包括宁波在内的国内地区和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自贸区是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大胆探索,它承载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意义尤为重大。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的研究,对促进宁波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背景和意义的深刻了解,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对当前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的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采用静态比较利益学说、增长极理论、区位优势理论、区域不平衡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和区域贸易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阐述了自贸区的概念,剖析了自贸区的本质及"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通过借鉴国外自贸区,如德国汉堡港自由港、阿联酋-迪拜自贸区和荷兰鹿特丹自由港发展的经验,以及目前我国已经批准建立的11个自贸区,尤其是上海自贸区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阐述了影响自贸区发展的自身、国内和国际的各个主要因素,遇到的障碍和解决的办法。在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运用PEST和SWOT分析法分析了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建设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宁波自贸区应在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下,主动顺应甬舟港口一体化新形势,参与港口经济圈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信息、物流和金融为重点的服务行业,提高综合实力来促进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郑重[7](2015)在《宁波保税区管委会企业服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业务流程优化(简称BPI)最早应用于改进企业工作流程,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实践证明该理论的运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后来扩展应用到其他领域,对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也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经济特殊监管区域面临一定的挑战,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流程已不适应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针对经济特殊区域政府来说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就是生命线,唯有服务好企业,区域才能保持竞争力。本文通过文献查阅,了解业务流程优化的相关理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访问企业,了解企业对流程优化前后的满意度;通过访谈,了解政府内部对流程优化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本文首先阐述流程优化的相关理论,特别分析了流程优化与电子政务的关系,流程优化的技术方法。然后介绍宁波保税区的具体情况,分析保税区企业服务传统流程的情况及问题,指出传统流程优化的必要性。接下来选取了企业注册登记、项目审批、经营上报3个主要流程,采用适合保税区管委会实际的ESIA方法对这3个主要流程重点进行优化分析和实施,通过普通Petri网模型得到优化前后的流程时间对比。最后建立企业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优化后得到的企业满意度数据进行评价,并提出有关结论和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宁波保税区企业服务流程优化的案例,将流程优化理论运用到政府的管理实践中,为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特殊区域政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竺涵宇[8](2014)在《基于市场需求理论的宁波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指出对外贸易在宁波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素禀赋理论和需求重叠理论仍然对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外贸发展之路,宁波要牢牢抓住本地要素禀赋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贸易主体、贸易方式、贸易市场等方面的多元化,适应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提升贸易产业链,走转型升级之路。

竺涵宇[9](2014)在《基于市场需求理论的宁波市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宁波市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素禀赋理论和重叠需求理论分析了宁波市对外贸易产品选择与区域选择,提出宁波市应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份额;优化国际贸易市场结构,积极拓展国际新兴市场;推动单一贸易方式向多元贸易方式转变;开发内销市场,降低国际市场风险等对策,以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胡碧琴[10](2014)在《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创新现状的调研,分析了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存在着物流服务创新水平偏低、创新政策扶持力度较小、创新成果产出效果不明显以及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并且从创新环境打造、持续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资源投入增加、创新产出效率提高等层面给出了提升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路径对策。

二、宁波保税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幅明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保税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幅明显(论文提纲范文)

(1)海关特殊监管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效应 ——基于长三角三省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海关特殊监管区投资便利化
    2.2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3 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理论分析
        2.3.1 理论基础
        2.3.2 有关区域经济的文献综述
        2.3.3 国内文献综述
        2.3.4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
    3.1 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投资便利化举措
        3.1.1 保税港区的投资便利化举措
        3.1.2 综合保税区的投资便利化举措
        3.1.3 自贸试验区成立后的投资便利化举措
    3.2 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招商引资成果
        3.2.1 保税港区的招商引资成果
        3.2.2 综合保税区的招商引资成果
        3.2.3 自贸试验区成立后的招商引资成果
    3.3 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
        3.3.1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政策的国际比较
        3.3.2 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路径
        3.3.3 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状
        3.3.4 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带动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三角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测算与分析
    4.1 产业结构评测体系的构建
        4.1.1 国际通行的产业结构评测体系
        4.1.2 本文产业结构评测体系的构建
    4.2 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分析
        4.2.1 基于区域分工和产业专业化的测算分析
        4.2.2 基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4.2.2.1 指数测算
        4.2.2.2 变量选取
        4.2.2.3 模型构建
        4.2.2.4 数据检验及回归模型的选择
        4.2.2.5 回归结果分析
        4.2.2.6 稳健性检验
        4.2.2.7 内生性处理
    4.3 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分析
        4.3.1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测算结果分析
        4.3.2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证分析
        4.3.2.1 变量选取
        4.3.2.2 模型构建
        4.3.2.3 数据检验及回归模型的选择
        4.3.2.4 回归结果分析
        4.3.2.5 稳健性检验
        4.3.2.6 内生性处理
    4.4 产业异质性的实证分析
        4.4.1 回归模型的构建
        4.4.2 回归结果的分析
        4.4.3 稳健性检验
        4.4.4 内生性处理
        4.4.4.1 第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生性处理
        4.4.4.2 第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生性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坚持竞争中性和非歧视原则倡导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5.2.2 负面清单与国际标准有差距投资壁垒有待实质性减少
        5.2.3 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高质量发展
        5.2.4 努力对标国际通行FTZ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致谢

(2)一带一路区域国家与陕西省贸易增长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出口贸易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出口贸易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偏好相似理论
    2.2 陕西省贸易进出口影响因素研究
    2.3 贸易潜力相关研究
    2.4 贸易潜力计量相关研究
    2.5 总结
第三章 陕西省进出口贸易分析
    3.1 陕西省“一带一路”相关分析
        3.1.1 进出口增长情况
        3.1.2 洲际分布情况
    3.2 陕西省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基本情况
        3.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划分
        3.2.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结构分析
        3.2.3 七个区域代表国家进出口总值分析
        3.2.4 商品结构特征
    3.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方式分析
        3.3.1 加工贸易分析
        3.3.2 经营主体特征
    3.4 贸易差额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进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4.1 陕西省进出口贸易总体发展潜力分析
        4.1.1 陕西省进出口贸易发展历程分析
        4.1.2 陕西省近十年进出口贸易规模分析
    4.2 陕西省进出口贸易发展潜力分类分析
        4.2.1 陕西省进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4.2.2 陕西省进出口贸易产品发展潜力分析
        4.2.3 陕西省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潜力分析
    4.3 总结
第五章 陕西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与贸易潜力研究
    5.1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5.1.1 国民生产总值
        5.1.2 地理距离
        5.1.3 人口规模
        5.1.4 规模经济
        5.1.5 两国人均收入差额绝对值
        5.1.6 汇率
    5.2 变量选择与说明
    5.3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5.4 贸易引力模型构建分析
    5.5 实证分析
    5.6 贸易潜力计算
    5.7 贸易潜力的国别比较
    5.8 总结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宁波保税区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转型升级成果
二、产业产值与产值结构分析
三、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
四、保税区功能升级

(4)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公共产品双重外溢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自由贸易区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1.2.2 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综述
        1.2.3 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研究综述
        1.2.4 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1.1 消费需求理论
        2.1.2 社会发展理论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制度变迁的动因
        2.2.2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2.2.3 制度变迁过程
    2.3 交易费用理论
        2.3.1 交易费用
        2.3.2 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
        2.3.3 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的关系
    2.4 公共产品理论
        2.4.1 公共产品
        2.4.2 私人产品的供求均衡
        2.4.3 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
    2.5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研究的内生逻辑
        2.5.1 投资制度具有制度一般性的基本特征
        2.5.2 投资制度优化应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效能
        2.5.3 投资制度具有国际性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2.5.4 投资制度优化应有效发挥制度作为公共产品的双重外溢效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演变及现状分析
    3.1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演变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78~1991 年
        3.1.2 第二阶段:1992~1999 年
        3.1.3 第三阶段:2000~2012 年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
    3.2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现状及特点
        3.2.1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现状
        3.2.2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特点
    3.3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供需及非均衡分析
        3.3.1 投资制度需求及影响因素
        3.3.2 投资制度供给及影响因素
        3.3.3 投资制度的非均衡分析
    3.4 进一步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的交易费用构成
        3.4.1 投资交易主体契约人属性分析
        3.4.2 投资制度的交易费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Ⅰ: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分析
    4.1 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现状
        4.1.1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改革内容
        4.1.2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改革成效
    4.2 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现存问题
    4.3 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的外溢效应及其配置效率分析
        4.3.1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的正、负外部效应
        4.3.2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外溢的正外部效应的配置效率
        4.3.3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外溢的负外部效应的配置效率
    4.4 进一步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路径依赖
    4.5 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评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Ⅱ:商事登记备案制度分析
    5.1 中国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现状
        5.1.1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改革内容
        5.1.2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改革成效
    5.2 中国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现存问题
    5.3 中国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交易费用分析
        5.3.1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总量交易费用模型
        5.3.2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交易费用的构成
        5.3.3 降低商事登记备案制度交易费用的思考
    5.4 进一步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安全与效率选择
        5.4.1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安全价值
        5.4.2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的效率价值
    5.5 中国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评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Ⅲ: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分析
    6.1 中国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现状
        6.1.1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内容
        6.1.2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成效
    6.2 中国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现存问题
    6.3 中国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博弈分析
        6.3.1 博弈分析方法
        6.3.2 博弈模型构建
        6.3.3 博弈结果分析
    6.4 进一步分析:中国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激励性与约束性选择
        6.4.1 制度激励性与约束性功能内涵分析
        6.4.2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激励性与约束性分析
    6.5 中国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评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绩效实证分析
    7.1 实证分析说明
        7.1.1 研究视角说明
        7.1.2 样本选择说明
    7.2 视角一——基于有参数的-T统计量检验和非参数的MANN-WHITNEY检验
        7.2.1 指标选择
        7.2.2 研究方法
        7.2.3 检验结果
    7.3 视角二——基于双重差分方法(DID)的实证分析
        7.3.1 研究方法
        7.3.2 模型设定
        7.3.3 检验结果
    7.4 视角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实证分析
        7.4.1 研究方法
        7.4.2 检验结果
    7.5 实证分析结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思路及对策建议
    8.1 国外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及国际经济贸易投资规则调整
        8.1.1 国外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制度
        8.1.2 国外自由贸易区商事登记备案制度
        8.1.3 国外自由贸易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8.1.4 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新规则
    8.2 国外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及国际经济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8.2.1 国外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8.2.2 国际经济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8.3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思路
        8.3.1 投资制度优化原则
        8.3.2 投资制度优化目标
        8.3.3 投资制度优化重点
    8.4 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8.4.1 外商投资准入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8.4.2 商事登记备案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8.4.3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经济功能区、要素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1.4.1 重点与难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经济功能区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文献综述
        2.1.1 经济功能区的文献综述
        2.1.2 经济功能区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文献综述
    2.2 生产要素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文献综述
        2.2.1 国际贸易领域有关产品质量的研究综述
        2.2.2 资本要素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
        2.2.3 技术要素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
        2.2.4 要素配置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
第3章 经济功能区与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发展演变
    3.1 经济功能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3.1.1 经济功能区分类与发展
        3.1.2 经济功能区的特征分析
    3.2 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发展演变
        3.2.1 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历程
        3.2.2 中国外贸政策演变
        3.2.3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演变
第4章 经济功能区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机制分析
    4.1 出口产品质量的度量与理论渊源
        4.1.1 出口产品质量的度量
        4.1.2 出口产品质量的理论基础
    4.2 理论模型
        4.2.1 基本模型
        4.2.2 经济功能区、企业异质性与质量升级
        4.2.3 国际贸易、要素流动与质量升级
    4.3 经济功能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基于要素的分析
        4.3.1 经济功能区的性质
        4.3.2 要素的区域性、适宜度与经济功能区形成机制
        4.3.3 经济功能区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第5章 经济功能区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描述与指标度量
        5.1.1 数据描述及来源
        5.1.2 主要指标的度量
    5.2 模型设定——PSM模型
    5.3 全样本回归分析——DID方法
    5.4 稳健检验及结果分析
    5.5 分地区分行业双重倍差法分析
    5.6 滞后效应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经济功能区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机制检验
    6.1 经济功能区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基于资本要素的分析
        6.1.1 数据描述及模型设定
        6.1.2 总体回归结果
        6.1.3 结果分析
    6.2 经济功能区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基于技术要素的分析
        6.2.1 数据描述及模型设定
        6.2.2 总体回归结果
        6.2.3 结果分析
    6.3 经济功能区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基于要素配置的分析
        6.3.1 数据描述及模型设定
        6.3.2 总体回归结果
        6.3.3 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7.1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7.1.1 本文主要结论
        7.1.2 相关政策建议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框架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二章 自贸区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回顾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一带一路”的概况及影响分析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
    二、“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三、“一带一路”对浙江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四、“一带一路”与宁波自贸区建设
第四章 宁波保税区和浙江自贸区的创建实践与特点
    一、宁波保税区创建的历程
    二、宁波保税区的总体情况与各项指标
        (一)宁波保税区的总体情况
        (二)宁波保税区的增加值
        (三)宁波保税区的进出口额
        (四)宁波保税区的利用外资
        (五)宁波保税区的就业人数
    三、宁波保税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吸引国际投资
        (二) 引进高端技术
        (三)促进就业解决
    四、浙江省自贸区创建的PEST分析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技术环境
    五、宁波市自贸区建设存在的SWOT分析
    六、宁波保税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宁波市自贸区建设存在的劣势和问题
第五章 国外保税区和自贸区建设的发展实践与经验借鉴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定位
        (一)转口贸易型的自由贸易区
        (二)大综物流型的自由贸易区
        (三)出口加工型的自由贸易区
        (四)开发资源型的自由贸易区
    三、发展经验
        (一)德国汉堡港自由港
        (二)阿联酋-迪拜自贸区
        (三)荷兰鹿特丹港自由港
        (四)可以借鉴的经验
第六章 国内保税区和自贸区创建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定位
        (一)转口贸易型的自由贸易区
        (二)大综物流型的自由贸易区
        (三)出口加工型的自由贸易区
        (四)开发资源型的自由贸易区
    三、发展经验
        (一)上海
        (二)广东
        (三)天津
        (四)福建
        (五)辽宁省
        (六)河南省
        (七)湖北省
        (八) 重庆市
        (九)四川省
        (十)陕西省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宁波保税区管委会企业服务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概述
    2.1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的产生背景
    2.2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的含义
    2.3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的原则
        2.3.1 面向流程的原则
        2.3.2 面向客户需求的原则
        2.3.3 面向全局的原则
        2.3.4 面向信息技术的原则
    2.4 业务流程优化的技术方法
        2.4.1 标杆瞄准法
        2.4.2 六西格玛法
        2.4.3 ESIA方法
        2.4.4 UML流程建模方法
        2.4.5 Petri网流程建模方法
    2.5 业务流程优化在电子政务中的运用
        2.5.1 业务流程优化在电子政务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2.5.2 流程优化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内涵
3 宁波保税区企业服务传统流程及问题
    3.1 企业服务满意度调查
    3.2 传统流程介绍
        3.2.1 注册登记流程
        3.2.2 项目审批流程
        3.2.3 经营情况上报流程
    3.3 传统流程存在的问题
        3.3.1 部门之间联系程度不高
        3.3.2 审批程序简化程度不足
        3.3.3 信息系统之间整合程度不高
4 宁波保税区企业服务流程优化
    4.1 企业服务流程优化基本思路
        4.1.1 需优化流程的确定
        4.1.2 流程优化方法的选择
    4.2 企业服务流程优化设计
        4.2.1 注册登记流程优化设计
        4.2.2 项目审批流程优化设计
        4.2.3 经营情况上报流程优化设计
    4.3 企业服务流程优化实施
        4.3.1 组织管理准备工作
        4.3.2 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构建
        4.3.3 注册登记流程优化实施
        4.3.4 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实施
        4.3.5 经营情况上报流程优化实施
        4.3.6 企业服务流程优化保障措施
5 宁波保税区企业服务流程优化评价
    5.1 企业满意度模型构建
        5.1.1 企业满意度指标体系设计
        5.1.2 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企业满意度指标权重
    5.2 企业满意度评价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企业满意度
        5.2.2 流程优化后企业满意度评价
6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宁波保税区管委会企业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宁波保税区管委会企业满意度评价指标调查表
附录C AHP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相关计算步骤
致谢

(8)基于市场需求理论的宁波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宁波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 宁波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二) 宁波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 宁波外贸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宁波国际贸易分析
    (一) 要素禀赋理论与宁波对外贸易的产品选择
    (二) 重叠需求理论与宁波对外贸易的区域选择
三、宁波对外贸易发展的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 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加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
    (二) 优化国际贸易市场结构, 拓展国际新兴市场
    (三) 推动单一贸易方式向多元贸易方式转变
    (四) 开发内销市场, 降低市场风险

(9)基于市场需求理论的宁波市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宁波市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 宁波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二) 宁波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 宁波外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宁波市外贸产品选择与区域选择分析
    (一) 要素禀赋理论与宁波对外贸易的产品选择
    (二) 重叠需求理论与宁波对外贸易的区域选择
三、宁波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对策
    (一)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份额
    (二) 优化国际贸易市场结构, 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三) 推动单一贸易方式向多元贸易方式转变
    (四) 开发内销市场, 降低国际市场风险

(10)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港口物流产业研究现状
二、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范围界定
三、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创新现状 分析
    1.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但物流服 务创新水平偏低
    2. 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转型趋势明显, 但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3. 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拥有较好的创新载体,但 创新成果应用产出效果不明显
    4. 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创新团队具有项目优势, 但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仍待增强
四、提升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创新能 力的对策措施
    1.通过政策指导、服务创新、功能创新,提升集群创 新环境水平
    2.通过研发创新、引资创新、协同创新,提升集群持 续创新能力水平
    3.通过人才规划、科研投入、院校投入,加大创新资 源投入力度
    4.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技术更新、需求开发,提升创 新资源产出效率

四、宁波保税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幅明显(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关特殊监管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效应 ——基于长三角三省市的实证研究[D]. 陈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2]一带一路区域国家与陕西省贸易增长潜力研究[D]. 任旭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宁波保税区转型升级研究[J]. 潘孝松,陈刚. 时代经贸, 2018(25)
  • [4]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公共产品双重外溢视角[D]. 任春杨. 吉林大学, 2017(09)
  • [5]经济功能区、要素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D]. 刘媛媛.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7)
  • [6]“一带一路”背景下宁波保税区和自贸区发展研究[D]. 汪闻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7]宁波保税区管委会企业服务流程优化研究[D]. 郑重. 宁波大学, 2015(04)
  • [8]基于市场需求理论的宁波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 竺涵宇.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0)
  • [9]基于市场需求理论的宁波市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 竺涵宇. 对外经贸, 2014(08)
  • [10]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 胡碧琴. 港口经济, 2014(04)

标签:;  ;  ;  ;  ;  

宁波保税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大幅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