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岩体动力稳定性的离散元分析

龙门石窟岩体动力稳定性的离散元分析

一、龙门石窟边坡岩体动力稳定性离散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阳升[1](2021)在《岩体力学发展的一些回顾与若干未解之百年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在讨论若干岩体力学概念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回顾与分析了全世界岩体力学发展中科学与应用2个方面的重要成就及不足,其中,在岩石力学试验机与试验方法方面,介绍了围压三轴试验机、刚性试验机、真三轴试验机、流变试验机、动力试验机、高温高压试验机、多场耦合作用试验机、CT-岩石试验机、现场原位岩体试验及试验标准等;本构规律方面介绍了岩石全程应力-应变曲线、围压三轴与真三轴力学特性、时效与尺寸效应特性、动力特性、渗流特性、多场耦合特性、结构面力学特性、岩体变形破坏的声光电磁热效应等;岩体力学理论方面介绍了岩体力学介质分类、块裂介质岩体力学、强度准则、本构规律、断裂与损伤力学、多场耦合模型与裂缝分布模型;数值计算方面介绍了数值方法与软件、位移反分析与智能分析方法。清晰地论述了工程岩体力学与灾害岩体力学分类、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划分,分析、梳理了大坝工程、隧道工程、采矿工程、石油与非常规资源开发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岩体力学原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工程技术变迁与发展的工程岩体力学的重要成就,分析、梳理了滑坡、瓦斯突出、岩爆与地震等自然与工程灾害发生及发展的岩体力学原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预测防治技术的灾害岩体力学重要成就。详细分析、讨论了8个岩体力学未解之百年问题,包括岩体力学介质分类理论、缺陷层次对岩体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和各向异性岩体力学理论与分析方法 3个岩体力学理论问题,岩体尺度效应、时间效应、岩体系统失稳破坏的灾变-混沌-逾渗统一理论、完整岩石试件与岩体系统失稳破坏的时间-位置与能量三要素预测预报5个非线性岩体力学问题。

边疆[2](2021)在《降雨、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以山西金灯寺边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龙伟[3](2021)在《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位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具有急剧突发、破坏性强和致灾范围广等特点,危害巨大。加强对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研究,可以揭示滑坡动力冲击及远程堆积等运动演化过程,指导开展高位滑坡减灾措施制定。本文选取2017年6月24日发生的四川省茂县新磨滑坡为例,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理论推导、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等方法,对新磨高位滑坡的易滑地质结构、孕灾演化、冲击加载、远程堆积、早期识别和减灾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高位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总结了高位滑坡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征,阐释了软弱结构带、锁固段和冻融黄土等西部地区的高位滑坡易滑地质结构的控灾特征,分析了地震、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作用下的高位滑坡诱发机制,最后总结了高位滑坡链式成灾模式。(2)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研究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和古滑坡分布情况,查明了新磨滑坡地层主要为变质砂岩夹杂板岩的复理石建造,其崩滑体形态呈现“U”字形,且裂缝发育。岩体结构在地震和优势节理切割作用下成网状,形成震裂山体,最后在长期自重和降雨等因素下出现溃曲破坏。微观试验结果显示线性擦痕、矿物定向聚集排列和微裂隙发育,表明滑体运动剧烈、碰撞解体效应明显。(3)基于溃曲结构破坏方程和Hoek-Brown强度准则,分析了新磨滑坡溃曲段临界长度变化趋势。利用峰值残余降原理计算了新磨滑坡启动速度和运动速度。基于势能转化原理和块体模型建立了有无初速度的两种新磨高位滑坡动力冲击力计算模型,分析了坡度和堆载体积对动力冲击力的影响。计算了动力冲击荷载下新磨古滑坡的稳定性,当加载滑体体积约100×104m3~150×104m3时,古滑坡体失稳滑动。(4)基于无人机航拍图和数字图像识别技术方法,对新磨滑坡各区域的块体粒径和分形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滑程越远,滑体的破碎化程度越高,并在滑坡前缘堆积区域发现有大型堆积平台、运动脊和块石定向排列等远程堆积地貌特征。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时频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新磨滑坡地震信号以低频为主。基于滑坡破碎地质特征和动力分析等,提出新磨高位远程滑坡动力灾害分区方法:高位滑坡急剧启动区、冲击加载区、破碎运移区和散落堆积区。(5)利用经验法、连续体法和离散元法等数值技术方法,重构了新磨滑坡运动演化全过程,计算了滑体的运动速度、堆积体厚度和典型特征点的运动规律,其中离散单元法更适用于模拟动力冲击、铲刮和裹挟等动力学特征。基于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分析了块石粒径、质量和坡度等因素对滑坡碎屑流的堆积范围和运动速度等影响,提出了远程滑坡碎屑流的运动模式。(6)通过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和多期多源遥感调查方法,建立基于坡体结构、岩体类型和地形地貌等方面的新磨高位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地质指标,提出了基于易滑地质结构和“空-天-地”一体化空间遥感监测,耦合易滑溃曲地质强度指标分析的早期识别方法,有效指导分析高位滑坡从孕灾到临灾的演化过程,总结了高位滑坡风险防控技术思路,为高位滑坡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支撑。

董杉[4](2020)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结构面剪切特性及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地势险峻,地形起伏大,侵蚀切割强烈,地层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诱发了大量山体滑坡。顺层岩质斜坡是较为常见的斜坡类型之一,由于其易发生整体顺层滑移,在众多斜坡工程项目中其稳定性备受关注,在地震作用或施工动荷载作用下,更易引发大型地质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对于地震诱发顺层岩质滑坡,已有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动力稳定性系数求解,但却无法反映斜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和变形破坏规律。本文以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的稳定性为研究对象,综合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知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的破坏模式、结构面动态劣化效应、斜坡动态累积损伤过程以及稳定性计算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地震诱发顺层岩质滑坡主要以拉裂破坏和剪切破坏为主。通过大量地震诱发顺层岩质滑坡的破坏特征和成因模式总结分析发现,地震荷载拉张作用,使坡体后缘产生深大拉裂或沿层间结构面产生拉裂变形;地震荷载剪切作用,使得结构面不断磨损和钝化,形成潜在滑动面。地震诱发顺层岩质滑坡典型的破坏模式可分为拉裂-剪断-走向滑移型、拉裂-剪断-倾向滑移型、拉裂-溃屈-倾向滑移型、拉裂-顺近水平岩层滑移型和顺层震裂型。(2)随法向应力和结构面起伏角增大,结构面劣化程度增大。本文采用PFC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法向应力、结构面类型和循环剪切次数对结构面剪切强度劣化效应的影响。当法向应力不变,随着起伏角增大,结构面剪切破碎带厚度增大,剪切模量也随之增大。当起伏角一定时,随着法向应力增大,结构面破坏断面面积增大,碎屑填充物体积变小、堆积体高度减小,结构面劣化程度增大。(3)结构面剪切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破坏型、滑移-剪断破坏型和滑移-压致拉裂-剪断破坏型。本文通过结构面循环剪切破坏特征分析发现,随着法向应力和起伏角的增加,结构面剪切破坏模式首先由滑移破坏型转变为滑移-剪断破坏型,再逐渐转变为滑移-压致拉裂-剪断破坏型。(4)分别提出了随循环剪切次数变化和随剪切位移变化的剪胀角经验公式。根据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结构面剪胀角随循环剪切次数的增加而减小,且呈现逐渐收敛的趋势,而峰后剪胀角与剪切位移有较好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根据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剪胀角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法向应力、岩壁强度、循环剪切次数变化的剪胀角经验公式和峰后剪胀角随剪切位移变化的经验公式,由此反映结构面在循环加载阶段的劣化过程。(5)建立了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和峰后剪应力经验公式。根据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发现,结构面初始破坏发生在峰值强度出现时,随后结构面起伏体的迎坡面处发生拉应力破坏,结构面开始被剪断。峰值之后,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大,剪切强度呈非线性递减趋势。本次研究根据试验原始数据,通过拟合验证,提出了考虑法向应力、初始起伏角变化的峰值剪切强度和峰后剪应力经验公式,从而建立了考虑结构面起伏角劣化效应的结构面强度计算方法。(6)提出了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的动力计算模型、临界条件判定方法和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斜坡滑动位移计算方法。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破坏模式、成因机制和劣化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动力计算模型。根据坡体受力分析提出斜坡失稳的临界条件和动力平衡方程,结合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面动态劣化效应提出了顺层岩质斜坡形变位移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步骤。(7)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顺层岩质斜坡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更为保守。本文通过顺层岩质斜坡概化模型振动台试验和花生地顺层震裂斜坡数值试验验证分析发现,结构面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劣化效应直接影响着岩质边坡的形变位移和稳定性。传统位移计算方法中由于未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岩体结构面参数劣化效应,导致计算过程中结构面参数取值偏大,因而不能精确的计算其形变位移,从而在判定坡体稳定性时存在一定误差。

白永健[5](2020)在《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细观结构及灾变过程研究 ——以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山区受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持续隆升作用和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及其支流等强烈切割,形成典型深切高中山峡谷区。区内发育大量的由冰水堆积、崩滑流堆积、冲洪积等组成的土石混合体斜坡,其中不少已发生变形并演化成滑坡。这类土石混合体滑坡具有物质成因类型多,发育演化机制复杂,变形破坏发展趋势难以预测,致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山区城镇及重大基础设施危害大,以这类滑坡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资助下,利用高精度遥感、现场调查、工程勘察、地质测绘、数码图像采集、长期现场监测、三轴剪切试验等技术手段对大渡河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定性分析、定量计算、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大渡河丹巴河段河谷演变,土石混合体形成、细观结构及力学特性,和土石混合体滑坡的时空分布规律、灾变过程、早期识别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如下:(1)系统揭示了大渡河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发育特征。采用资料收集、野外现场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测、三维系统监测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丹巴河段45处土石混合体滑坡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形成地质时代和危害性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建设街滑坡、甲居滑坡、梭坡滑坡、中路乡滑坡等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的发育特征、宏观坡体结构、细观物质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厘定和查清了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年代、发育特征及灾害效应。(2)实现了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量化分析进而构建了典型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模型。土石混合体作为深切河谷区一类特殊的岩土体,成因机制多样,细观空间结构复杂。对丹巴河段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进行了宏观-细观-微观多尺度结构观测,宏观结构可分为类土结构、类石土结构、类石结构,随着粗颗粒含石量的提高、颗粒接触面嵌合度增大,胶结性越好,土石混合体稳定性越好。细观结构主要从颗粒和孔隙发育特征进行观测,颗粒平面形态、排列、接触、数量、粒径等特征及参数差异大。对描述细观结构包括颗粒粒组、形态、接触、孔隙形态和粒间作用等15个要素进行明确定义,采用17个量化参数加以表达。基于6处探槽图像分析和36个样的颗分试验、3个CT扫描,12个电镜扫描(SEM)等测试成果的分析,对典型土石混合体空间结构及胶结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典型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模型。(3)深入研究了土石混合体灾变过程及其细观结构的响应。土石混合体是一类颗粒尺度和结构性状高度离散性的特殊地质体,导致其力学行为具有独特性。对描述土石混合体强度特性、剪胀剪缩性、应力应变关系、硬化软化特性等细观力学特性的11个指标的定义及12个量化参数进行系统梳理,并构建了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指标体系。通过对研究区典型土石混合体抗剪强度试验、变形试验获取细观结构力学参数,并结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对土石混合体的强度和力学参数随含石量和加载围压的变化的响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入沈珠江土石混合体二元介质理论,和细观力学均匀化理论,综合分析细观结构变化与力学和变形特性的相关性,探讨土石混合体强度与变形特性之间的本构关系。(4)总结了深切河谷地貌演化过程,典型土石混合体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滑坡灾变过程。基于大渡河丹巴河段深切河谷演化过程,典型土石混合体宏观坡体结构和细观物质结构及力学特性,总结了层状敞口型、块石土锁口型、块石土条带型、碎石土敞口型等四种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演化及地质力学模式。并基于GPS、In SAR干涉雷达探测和深部位移测量三维系统监测成果资料分析,对甲居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过程进行UDEC数值模拟,对其稳定性及发展趋势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滑坡变形破坏模式表现为浅表层失稳破坏和坍塌,深层多级多期多滑面蠕滑变形破坏。(5)构建了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及指标体系。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主要有高精度遥感、In SAR干涉雷达测量,机载Li DAR和无人机航空影像等星载、机载、地面多尺度多平台多层次“星-空-地”等识别技术。指标选择考虑可操作性、层析性、普适性原则。选择丹巴河段深切河谷区土石混合体获取孕灾环境识别指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表建构筑物等)、斜坡空间几何结构识别指标(斜坡坡度、坡高、坡形、坡体结构等)、土石混合细观颗粒结构识别指标(土石混合体成因、颗粒形态、颗粒粒度分布、颗粒接触关系、颗粒孔隙形态)等三大类13个指标构建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指标体系。运用该识别体系对丹巴河段进行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验证,圈定土石混合体滑坡45处,并选取典型土石混合体甲居滑坡进行早期识别验证。

陈世超[6](2020)在《塘垭石灰岩矿山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变形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都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安全稳定的开采自然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其中,露天矿山安全开采是大家长期关注的热点,露天矿山的开采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事故,因此,如何在露天矿山边坡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露天矿山边坡高度大、总体边坡角度陡的条件下安全的进行露天矿产资源开挖,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塘垭石灰岩矿山为研究对象,对塘垭矿山边坡开采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做出了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边坡体的地质条件、开挖现状等资料,建立地质力学模型,结合勘察和实验数据,用Rhino6.0和FLac3d等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塘垭矿山边坡稳定性及其变形机理。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对塘垭矿区边坡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勘察研究,认为塘垭石灰岩矿山边坡是一个顺向边坡。塘垭矿区边坡范围内分布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和嘉陵江组(T1j),矿区总体为单斜构造,地层总体走向为近南北向,坡体内部有顺岩层层面的软弱夹层及层间错动带,矿区岩溶总体不发育,无地表水体,地下水深埋于边坡坡体100-200m深度以下。2)对塘垭矿山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影响因素探讨。边坡存在崩塌坠石和滑坡(块体滑移)两种破坏类型,对其变形破坏现象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影响塘垭矿山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边坡构造类型、岩体结构类别、非连续结构面、降雨及地下水和开挖爆破等方面。其中边坡构造类型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最大,其次是岩体结构类别,最后是开挖爆破和降雨地下水。3)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在研究塘垭矿山边坡地质条件后,使用Rhino6.0对塘垭矿山边坡建立三维网格模型(包括软弱夹层),将建立好的网格模型导入FLac3d计算分析。将整个边坡开挖过程分为八步,前五步(1132m平台开挖到1014m平台)是对已开挖边坡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后三步(1014m平台开挖到960m平台)是对待开挖部分进行数值试验及预测评价:应力场:开挖过程中,边坡表面出现拉应力值较小区域,拉应力值为53Kpa-103Kpa,这是由于卸荷回弹造成的,越往边坡岩层深部最大主应力也逐步加大,深部压应力最大值为1.568Mpa,这与自重应力场基本相吻合;位移场:边坡岩体开挖后,岩体失去侧向支撑作用,向临空面方向回弹变形,模拟计算出开挖所导致的每个平台累计位移量为14.5mm-33.2mm,最大累计位移量为33.2mm位于1014平台,最小累计位移量为14.5mm位于960平台;塑性区:开挖过程中,塑性区在软弱夹层间,塑性区未完全贯通;开挖对边坡位移影响规律:每一步开挖对本次开挖平台的影响量值最大,对自身平台以外的平台影响量值与其开挖平台距离近似成反比;开挖对本次开挖平台产生的最大位移量增量与其开挖平台自身高差成正比例关系。塘垭矿山边坡变形机理分析及稳定性综合评价。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成果,塘垭矿山边坡变形机理表现为卸荷回弹松动变形、顺层滑移两个方面。卸荷回弹向临空面发生回弹松动变形。顺层滑移在其自身重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沿着顺层软弱结构面发生顺层滑移。稳定性综合评价:塘垭矿山边坡为顺层边坡,岩层倾角小于边坡坡度,岩层面在坡面出露,边坡为顺层易滑地质结构。(1)现状边坡,即1132m-1014m边坡段,整体稳定性较好。但是,随着开挖的进行,存在由反倾陡倾角裂隙与顺层软弱夹层组成切割形成多个浅层块体及一个深层块体,曾出现块体滑移,局部破碎、崩塌和掉块等。在自重应力以及降雨作用下,顺层结构面将缓慢、逐步贯通,产生顺层滑移。(2)尚未开挖边坡,即1014m-960m边坡段,边坡可能存在较少数量的浅表层顺层块体稳定问题,存在卸荷松动岩体、F3断层破碎带岩体的小规模崩塌以及掉块。

蔡坤鹏[7](2020)在《九绵高速公路天池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山岭隧道往往占据线路很大的比例,正在修建的九绵高速公路总长度244.03km,桥隧占比达到了81%,且较多标段隧道穿越可溶岩地区,复杂的岩溶地质条件会给隧道工程建设带来高风险,比如各种充填或无充填的溶隙、溶缝、溶洞带来的偏压塌方、涌泥突水、大变形等严重影响隧道的稳定性。在建的天池隧道围岩为典型的可溶岩体,洞身段灰岩岩体强度低,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较大。以往的研究多注重岩溶不良地质对隧道开挖影响以及防治处理措施,对一般可溶岩体的变形位移和支护结构的监测分析较少,因此本文依托九绵高速公路天池隧道,通过建设过程中隧道围岩位移和支护受力监控量测、室内不同状态下的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以及数值分析等途径和方法,对天池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隧道洞壁周边收敛监测、累计曲线拟合、正态分布统计发现:Ⅲ级围岩拱顶下沉值和拱肩、边墙周边收敛值最小,拱顶下沉值范围在5.4mm~8.1mm之间,周边收敛值范围在4.8~9.6mm、4.9~10.4mm之间,前期位移速率小于2mm/d,稳定时间为28d,判定极限位移值为24mm、29mm、31mm;Ⅳ级围岩的拱顶下沉值范围在11.1~17.3mm之间,周边收敛值范围在13.1~18.8mm、15.57~21.8mm之间,前期位移速率小于4mm/d,边墙收敛值大于拱肩收敛值和拱顶下沉值,稳定时间为30d,判定极限位移值为52mm、56mm、65mm;Ⅴ级围岩的拱顶下沉值和周边收敛值范围最大,拱顶下沉值范围在15.4~24.1mm之间,周边收敛值范围在17.8~27.8mm、20.7~31.2mm之间,前期位移速率小于5mm/d,边墙收敛值大于拱肩收敛和拱顶下沉,稳定时间为35d,判定极限位移值为72mm、83mm、93mm。围岩内部位移监测表明,位移随距离洞壁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洞壁拱肩处位移值最大为14.5mm,最深处3.5m测点位移小于1mm。(2)对天池隧道Ⅳ级围岩进行支护结构受力特征监测,结果表明:初期支护与围岩的接触压力分布不均匀,右拱肩处压力最大,为0.31MPa,左边墙、左拱肩、拱顶、右拱肩、右边墙监测点压力占设计值的102.5%、41.5%、78.9%、105.4%、76.9%;钢拱架基本上处于内缘受拉、外缘受压状态,右拱肩部位受压应力最大,为19.0MPa,计算出轴力和弯矩均较小,拱顶、左拱肩、右拱肩、左边墙、右边墙监测点的安全系数分别为23、27、4、21、7,均大于规范安全系数;锚杆轴力多表现为受拉状态,最大轴力为34.3k N,测点轴力分布特征为“翘尾巴”型,表现为浅部轴力大于深部轴力,计算得左边墙、左拱肩、右拱肩、右边墙各锚杆测点的最小安全系数分别为7.6、4.3、6.7、8.0,锚杆发挥了加固围岩的作用,且在安全范围内。监测结果显示右拱肩部位安全系数小于其他部位,分析为该部位存在泥质充填,导致该区域围岩压力、钢拱架应力、锚杆轴力异于其他部位。(3)通过CDEM数值方法进行了天池隧道3种围岩级别不同开挖工况下的稳定性研究,分别讨论了应力、位移、塑性区范围、单元体损伤值、接触面破坏,支护结构监测等结果。研究表明,Ⅲ级围岩在上下台阶和全断面开挖均能保持稳定,模拟位移值与实际监测数据相符;Ⅳ级围岩在三台阶法和上下台阶开挖均能保持稳定,模拟位移值与实际监测最终稳定值范围相吻合;Ⅴ级围岩在三台阶法开挖下处于稳定状态,模拟位移值与实际监测最终稳定值范围吻合,上下台阶开挖法,洞壁位移及塑性区范围较大,处于欠稳定状态。(4)根据不同开挖工况数值分析结果以及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进行了天池隧道开挖和支护优化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上下台阶开挖及支护能够满足天池隧道Ⅲ、Ⅳ级围岩的安全与稳定,但对Ⅴ级围岩强度低区段不适用。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开挖可行,围岩和支护结构满足安全性,而且锚杆用量和喷射混凝土厚度可在原设计基础上适当减少。Ⅳ级围岩建议采用上下台阶开挖,锚杆长度采用2.5m,并可适当较小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为20cm。Ⅴ级围岩强度低区段建议采用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方式开挖,锚杆长度采用3.5m,增大喷射混凝土厚度至30cm,减小钢筋网间距到15cm。

王茜[8](2020)在《石窟寺窟体破坏机理及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产多种多样。目前已有55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已公布的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数量共计283处。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发掘,以及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实施,对石窟寺的保护和研究已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石窟自开凿以来,受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的控制,在雨水、风化营力、温湿度、地震以及人类活动等作用的长期影响下,石窟的病害发育及演变(如冲沟、崖底渗水、局部崩塌、裂隙以及风化侵蚀等)加速发展,严重威胁了石窟的结构稳定性,急需建立石窟稳定安全评估方法及相关基础理论。针对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石窟寺,在现状勘察、数据统计、病害分类的基础上,对其结构病害及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石窟不同空间形制、裂隙及岩层特性等对窟体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其力学行为及破坏机理的规律性认识。(1)通过调研与勘测,对西北地区石窟寺窟体的建造技法、空间形制进行了统计分类。根据其破坏特征及机理,变形破坏主要有:水害、危岩体崩塌和裂隙、风化病害和人为刻化五大类。针对以上四大类变形破坏,将引起这些破坏的主要因素根据破坏机理分为:结构型、水理型、风力型及应力型变形破坏机理以及其他温度变化、可溶盐作用、人为破坏及生物作用等机理分析。(2)针对崖体破坏主控因素的不同,以克孜尔千佛洞石窟为研究对象,分析崖体发生倾倒式、滑移式、拉裂式崩塌的破坏变形模式,计算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并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中暴雨+地震组合条件下的危岩体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3)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石窟不同空间形制、裂隙及岩层特性等对崖体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其中五种不同石窟形制中,中心柱窟的稳定性最强;平顶式石窟其洞窟结构稳定性最差;人字披、拱顶和覆斗顶的稳定性适中。裂隙对崖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当裂隙深度越长,倾角越小,崖体发育裂隙越多,洞窟稳定性越差,危岩块有被拉裂的趋势。岩层特性对石窟的周围岩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

张跃跃[9](2020)在《刘家湾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斜坡地震动力响应是一个较复杂的科学问题,在“5.12”汶川地震期间诱发了大量斜坡破坏,给地震灾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本文以汶川地震触发的青川县刘家湾滑坡为研究对象,收集遥感数据获取地震前刘家湾斜坡地形地貌并建立地质原型剖面模型,采用环境噪声测试获取滑坡堆积区、滑坡后缘及滑坡外斜坡数据,并采用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及标准谱比(SSR)分析揭示,1#滑坡堆积区卓越频率为1-2 Hz,低频段放大系数为1.8(<10 Hz),高频段放大系数为1.6(>10 Hz),滑坡外围基岩斜坡场地揭示卓越频率为2 Hz,谱比放大系数均在2.0以内;2#滑坡堆积区卓越频率为1 Hz、4 Hz,HVSR谱比最大放大系数约3.2,滑坡外基岩斜坡揭示卓越频率为2 Hz,谱比最大放大系数约为2.3,与1#滑坡测区相比2#滑坡区环境噪声数据谱比放大效应更明显。采用二维离散元(UDEC)数值模拟揭示,1#斜坡地质原型模型包含多层软硬介质互层边坡的动力放大效应大于纯地形放大效应(均质模型),且在地形坡折部位动力放大效应最强;2#斜坡地质原型模型包含软硬组合边坡的动力放大效应随直线坡形高程增加而增强,在坡顶上部高程处放大效应最强;此外,分析揭示斜坡参照地表及内部不同参考点的放大系数差异较明显,而卓越频率变化不明显。采用三维有限差分(FLAC3D)数值模拟揭示,1#斜坡多层软硬介质互层边坡模型谱比放大系数、水平与竖向位移、应力极值等均大于均质模型,而斜坡竖向放大系数略强于水平向,与二维模拟结果揭示在陡坡折区域强放大效应较一致。对比环境噪声测试数据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两者揭示的场地卓越频率耦合性较高,数值模拟放大系数远大于噪声测试。本研究为高烈度山区斜坡动力效应评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具有重要的抗震减灾意义。

朱兴貌[10](2020)在《四川绵竹九龙镇跨断层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断层斜坡地震动力破坏实质是地形、地层及其断层对地震波强动力响应的结果,其中断层对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明显且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此的认识还未达成一致。本文以绵竹九龙镇跨断层(晓坝-金花断层)斜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斜坡汶川余震响应监测,并采用水平与竖直分量谱比法(HVSR)和标准谱比法(SSR)分析揭示,断层带上盘斜坡M01监测点HVSR平均放大系数为3.4~3.6,SSR平均放大系数为3.4~3.9,卓越频率约5.2 Hz;坡中M02监测点(断层附近)HVSR平均放大系数为2.6~3.2,SSR平均放大系数为2.1~2.4,卓越频率约为4 Hz;断层带下盘坡脚平原地带M03监测点HVSR平均放大系数为2.1~2.4,卓越频率大于6Hz;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浅层地震反射法、地质雷达探测等物探试验,揭露断层带宽度约10 m,倾角约50°,断层带纵波波速Vp变化范围较大,为836~2274 m/s。采用UDEC二维离散元模拟,揭示了纯地形斜坡(均质的参考模型)缓坡直线坡地形存在一定的高程效应,凸起、坡折等局部微地貌能增强地形放大效应,地层多波速介质层与地形组合不仅明显增强场地放大效应而且增加场地放大峰值频率的个数;断层穿越非均质斜坡,不仅显示断层带的场地效应减弱存在阻隔效应,而且揭示断层上、下盘场地效应增强,表现为断层上盘斜坡>断层下盘斜坡>断层带,同时当断层宽度增大时,断层上、下盘斜坡场地放大效应增强,而当断层角度增大时,揭示断层带上、下盘斜坡场地效应为减弱。采用FLAC3D三维模拟分析研究表明,距离断层越近加速度时程曲线波形扰动越强,场地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响应规律与二维模拟谱比分析结果较一致;位移和应力响应特征揭示在断层处发生突变,呈分异特征,极值区均位于断层上盘和断层附近;塑性区响应特征揭示地震荷载下塑性区主要分布在断层上盘和整个断层带,坡表地形凸起部位容易发生张拉破坏,断层带容易发生剪切破坏。本论文揭示跨断层斜坡动力响应特征规律,为评价、治理此类斜坡的地震动力破坏提供理论基础,在断层分布广泛的高烈度山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及重要的防震减灾意义。

二、龙门石窟边坡岩体动力稳定性离散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门石窟边坡岩体动力稳定性离散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位远程滑坡典型实例列举及机理分析
        1.2.2 国内高位远程滑坡典型实例列举及机理分析
        1.2.3 高位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
        1.2.4 灾害冲击力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位远程滑坡成灾地质环境综述
    2.1 引言
    2.2 高位远程滑坡典型案例
        2.2.1 瑞士Elm滑坡
        2.2.2 加拿大Frank滑坡
        2.2.3 菲律宾Guinsaugon滑坡
        2.2.4 西藏波密易贡滑坡
        2.2.5 四川大光包滑坡
        2.2.6 西藏白格滑坡
    2.3 高位远程滑坡定义、分类和特征
        2.3.1 高位远程滑坡定义
        2.3.2 高位远程滑坡分类
        2.3.3 高位远程滑坡特征
    2.4 高位远程滑坡易滑地质结构分析
        2.4.1 软弱结构带控制型
        2.4.2 锁固段破裂触发型
        2.4.3 冻融黄土型
    2.5 高位远程滑坡诱发因素
        2.5.1 地震因素
        2.5.2 降雨因素
        2.5.3 人类工程活动
    2.6 高位远程滑坡链式成灾模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地质环境研究
    3.1 新磨滑坡基本概况
    3.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区域地质背景
        3.2.3 区域构造背景
        3.2.4 降雨气候
        3.2.5 流域内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3 新磨滑坡地质环境研究
        3.3.1 构造型式
        3.3.2 地层岩性
        3.3.3 地形地貌
        3.3.4 水文地质特征
        3.3.5 地震活动及古滑坡
    3.4 新磨滑坡基本特征分析
        3.4.1 滑坡类型
        3.4.2 崩滑体边界及平面形态
        3.4.3 岩体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滑源区多期多源遥感信息研究
    4.1 引言
    4.2 滑坡灾害遥感调查方法研究
        4.2.1 无人机航拍技术
        4.2.2 光学卫星遥感技术
        4.2.3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4.3 新磨滑坡灾害演化过程
        4.3.1 滑前地质调查分析
        4.3.2 多源遥感调查分析
        4.3.3 地质强度指标GSI演化
    4.4 滑源区遥感灾害调查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启动-冲击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高位滑坡溃曲破坏机制
        5.2.1 溃曲破坏地质模型
        5.2.2 溃曲力学机制分析
    5.3 新磨高位滑体运动速度计算
        5.3.1 启动速度
        5.3.2 运动速度
    5.4 块体堆载冲击力计算模型
        5.4.1 模型建立
        5.4.2 控制方程建立及求解
        5.4.3 冲击力影响因素
        5.4.4 古滑坡复活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成灾过程动力学特征及分区研究
    6.1 引言
    6.2 新磨高位滑坡动力堆积地貌特征研究
        6.2.1 颗粒识别方法
        6.2.2 粒径曲线分析
        6.2.3 破碎分形程度
        6.2.4 地貌堆积特征
    6.3 震动信号反演分析
        6.3.1 地震信号获取
        6.3.2 地震信号处理方法
        6.3.3 信号结果分析
    6.4 高位滑坡动力灾害分区探讨
        6.4.1 急剧启动区
        6.4.2 冲击加载区
        6.4.3 破碎运移区
        6.4.4 散落堆积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7.1 计算方法
        7.1.1 经验法
        7.1.2 连续体法
        7.1.3 离散元法
    7.2 结果分析
        7.2.1 运动状态分析
        7.2.2 运动速度分析
        7.2.3 堆积体状态分析
        7.2.4 典型点动力学特征分析
        7.2.5 动力学效应分析
    7.3 数值计算总结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8.1 滑槽物理模型试验概况
        8.1.1 试验装置
        8.1.2 试验样品
        8.1.3 试验工况
        8.1.4 试验步骤
    8.2 试验结果分析
        8.2.1 碎屑流运动过程分析
        8.2.2 堆积体形态特征分析
        8.2.3 运动速度分析
    8.3 远程运动模式探讨
        8.3.1 碎屑层流运动模型
        8.3.2 块石撞击流运动模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高位远程滑坡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9.1 高位滑坡风险防控思路
    9.2 高位滑坡早期监测预警
        9.2.1 高位滑坡早期识别地质指标
        9.2.2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9.3 高位滑坡灾害治理技术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结构面剪切特性及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荷载作用下岩质斜坡动力破坏机制研究
        1.2.2 岩体结构面循环剪切特性及研究方法
        1.2.3 地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破坏特征及失稳模式研究
    2.1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的变形失稳模式研究
        2.1.1 拉裂-剪断-走向滑移型
        2.1.2 拉裂-剪断-倾向滑移型
        2.1.3 拉裂-近水平岩层滑移型
        2.1.4 拉裂-溃屈-倾向滑移型
        2.1.5 顺层震裂型
    2.2 地震荷载作用下坡体劣化效应研究
        2.2.1 岩石疲劳损伤
        2.2.2 结构面循环剪切
        2.2.3 节理岩体剪胀效应
    2.3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3.1 工程地质条件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2.3.2 地震荷载条件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岩体结构面动态劣化效应数值试验研究
    3.1 试验背景及条件
        3.1.1 试验背景
        3.1.2 试验条件
    3.2 数值模拟试验
        3.2.1 参数标定
        3.2.2 试验设计方案
        3.2.3 循环剪切路径
        3.2.4 数值模拟步骤
    3.3 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剪应力演化特征研究
        3.3.1 起伏角对剪应力演化特征的影响
        3.3.2 法向应力对剪应力演化特征的影响
    3.4 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法向位移演化特征研究
    3.5 结构面剪切过程受力模式分析
        3.5.1 爬坡效应
        3.5.2 剪断效应
    3.6 结构面循环剪切剪胀角变化规律研究
        3.6.1 剪胀角随循环剪切次数变化经验模型研究
        3.6.2 剪胀角随剪切位移变化经验模型研究
    3.7 结构面剪切强度经验模型研究
        3.7.1 峰值剪切强度
        3.7.2 峰后剪切强度
    3.8 小结
第4章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研究
    4.1 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研究
        4.1.1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斜坡动力模型
        4.1.2 临界加速度求解
        4.1.3 动力平衡方程求解
        4.1.4 结构面强度参数计算
    4.2 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顺层岩质斜坡形变位移计算步骤
    4.3 结构面动态劣化效应对斜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4.3.1 平直结构面顺层岩质斜坡
        4.3.2 粗糙结构面顺层岩质斜坡
    4.4 小结
第5章 顺层岩质斜坡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
    5.1 顺层岩质斜坡振动台试验设计及制作过程
        5.1.1 试验设备
        5.1.2 振动台试验概化模型及相似关系
        5.1.3 测点布置
        5.1.4 模型制作与填筑
        5.1.5 地震波输入与加载方案
    5.2 顺层岩质斜坡累积损伤演化过程研究
        5.2.1 坡体损伤变量的定义
        5.2.2 斜坡动力特性参数及其识别
        5.2.3 基于动力特性参数的岩体损伤识别
    5.3 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响应规律
        5.3.1 坡体动力响应基本特征
        5.3.2 地震荷载特征
    5.4 坡体失稳机制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5.4.1 变形破坏过程分析
        5.4.2 破坏模式分析
    5.5 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形变位移计算方法验证分析
        5.5.1 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参数求解
        5.5.2 振动台试验概化模型形变位移求解
        5.5.3 计算累积形变位移与振动台监测形变位移对比验证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花生地顺层震裂斜坡实例分析
    6.1 数值模拟
        6.1.1 基于FLAC3D的斜坡动力计算方法
        6.1.2 花生地顺层岩质斜坡模型建立
        6.1.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6.2 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花生地滑动位移计算
        6.2.1 参数取值
        6.2.2 剪胀角及基本摩擦角计算
        6.2.3 临界加速度和永久变形位移计算
    6.3 累积形变位移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细观结构及灾变过程研究 ——以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石混合体概念及成因研究
        1.2.2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研究
        1.2.3 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研究
        1.2.4 土石混合体滑坡失稳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大渡河丹巴河段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2.1 大渡河地形地貌
        2.2.2 丹巴河段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3章 大渡河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及滑坡发育特征
    3.1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形成过程
        3.1.1 丹巴河段河谷演化过程
        3.1.2 丹巴河段斜坡演化过程
        3.1.3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形成过程
    3.2 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总体特征
        3.2.1 土石混合体滑坡时空分布特征
        3.2.2 土石混合体滑坡堆积体结构特征
    3.3 丹巴河段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
        3.3.1 甲居土石混合体滑坡
        3.3.2 建设街土石混合体滑坡
        3.3.3 中路乡土石混合体滑坡
        3.3.4 莫洛土石混合体滑坡
    3.4 小结
第4章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及量化参数研究
    4.1 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多尺度结构特征分析
        4.1.1 土石混合体多尺度结构分析方法
        4.1.2 土石混合体宏观结构分析
        4.1.3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分析
        4.1.4 土石混合体微观结构分析
    4.2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指标及量化参数
        4.2.1 颗粒粒度分布
        4.2.2 颗粒形状特征
        4.2.3 颗粒接触关系
        4.2.4 颗粒孔隙形态
    4.3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模型构建
    4.4 小结
第5章 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及参数研究
    5.1 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指标及量化参数
        5.1.1 强度特性
        5.1.2 应力应变特性
        5.1.3 剪胀与剪缩特性
        5.1.4 硬化软化特性
    5.2 土石混合体强度特性直剪试验
        5.2.1 试验方案
        5.2.2 剪切变形特性分析
        5.2.3 抗剪强度特性及参数分析
    5.3 土石混合体变形三轴剪切试验
        5.3.1 试验方案
        5.3.2 变形特征及破坏模式分析
        5.3.3 剪切变形力学特性分析
        5.3.4 土石混合体强度参数分析
    5.4 土石混合体剪切变形应力应变关系
    5.5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对滑坡变形的响应
    5.6 小结
第6章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灾变过程及稳定性分析
    6.1 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过程研究
        6.1.1 宏观坡体结构灾变过程分析
        6.1.2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灾变过程分析
        6.1.3 土石混合体滑坡稳定性分析
    6.2 甲居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过程分析
        6.2.1 古滑坡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6.2.2 复活滑坡灾变过程分析
    6.3 甲居滑坡灾变过程三维系统监测分析
        6.3.1 甲居滑坡监测网布设
        6.3.2 监测结果分析
    6.4 甲居滑坡灾变过程及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6.4.1 滑坡灾变过程及成因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6.4.2 基于变形破坏稳定性分析理论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
    7.1 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
        7.1.1 遥感解译
        7.1.2 现场调查
        7.1.3 专业监测
    7.2 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指标体系
        7.2.1 指标选取原则
        7.2.2 指标体系构建
        7.2.3 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调查分析
    7.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塘垭石灰岩矿山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变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岩体结构
    2.5 岩溶与水文地质
    2.6 边坡卸荷变形特征
    2.7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3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影响因素
    3.1 边坡变形破坏类型
        3.1.1 崩塌、坠石
        3.1.2 滑坡(块体滑移)
    3.2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4 基于矿山开挖(采)过程的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4.1 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4.2 矿山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建模及参数选取
    4.3 基于开挖(采)过程的矿山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4.4 1014m—960m边坡段开挖(采)数值试验及稳定性预测评价
    4.5 开挖对边坡位移影响规律
5 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及稳定性综合评价
    5.1 矿山边坡变形机理分析
    5.2 矿山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生产项目
致谢

(7)九绵高速公路天池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可溶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现存的一些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天池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3.1 大地构造
        2.3.2 隧址区断层
        2.3.3 节理裂隙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隧道不良地质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池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设计
    3.1 监测目的与监测内容
    3.2 必测项目布置及量测
        3.2.1 地质及支护观察
        3.2.2 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监测
        3.2.3 量测数据的计算与处理方法
    3.3 选测项目的布置及量测
        3.3.1 围岩内部位移监测
        3.3.2 围岩压力监测
        3.3.3 钢拱架应力监测
        3.3.4 锚杆轴力监测
        3.3.5 监测频率与数据处理方法
    3.4 现场监测断面布置与安装
        3.5.1 围岩多点位移监测的实施
        3.5.2 围岩压力监测的实施
        3.5.3 钢拱架应力监测的实施
        3.5.4 锚杆轴力计监测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监控量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4.1 必测项目监测数据分析
        4.1.1 监测数据整理
        4.1.2 监测结果分析
    4.2 选测项目监测数据分析
        4.2.1 选测断面地质概况及施工工序
        4.2.2 选测断面数据统计及成果分析
    4.3 基于监测数据的隧道稳定性评价
        4.3.1 基于监测位移的稳定性评价
        4.3.2 基于支护结构监测稳定性评价
    本章小结
第5章 CDEM数值模拟方法及其模拟验证
    5.1 基于CDEM方法的GDEM软件简介
        5.1.1 基本设定
        5.1.2 计算原理
        5.1.3 求解步骤
        5.1.4 GDEM软件介绍
    5.2 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5.2.1 室内试验介绍
        5.2.2 试验结果及参数确定
        5.2.3 灰岩岩石力学性质分析
    5.3 CDEM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5.3.1 单轴压缩模拟边界条件及围岩参数确定
        5.3.2 单轴压缩模拟过程分析
        5.3.3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CDEM模拟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6.1 天池隧道围岩分级
        6.1.1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
        6.1.2 围岩动态分级
    6.2 数值模拟方案
        6.2.0 隧道断面设计及数值模型尺寸
        6.2.1 模型监测点设置
        6.2.2 模型网格的建立
        6.2.3 边界条件设定
        6.2.4 围岩及初期支护参数确定
        6.2.5 开挖工况模拟方案
    6.3 Ⅲ级围岩数值模拟与稳定性评价
        6.3.1 Ⅲ级围岩开挖工况1数值模拟
        6.3.2 Ⅲ级围岩开挖工况2数值模拟
        6.3.3 Ⅲ级围岩稳定性评价
        6.3.4 Ⅲ级围岩优化设计方案及模拟分析
    6.4 Ⅳ级围岩数值模拟与稳定性评价
        6.4.1 Ⅳ级围岩开挖工况2数值模拟
        6.4.2 Ⅳ级围岩开挖工况3数值模拟
        6.4.3 Ⅳ级围岩稳定性评价
        6.4.4 Ⅳ级围岩优化设计方案及模拟分析
    6.5 Ⅴ级围岩数值模拟与稳定性评价
        6.5.1 Ⅴ级围岩开挖工况2数值模拟
        6.5.2 Ⅴ级围岩开挖工况3数值模拟
        6.5.3 Ⅴ级围岩稳定性评价
        6.5.4 Ⅴ级围岩优化设计方案及模拟分析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石窟寺窟体破坏机理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窟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石窟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石窟变形破坏及机理分析
    2.1 石窟建造形制分类
    2.2 石窟变形破坏主要类型
        2.2.1 水害
        2.2.2 危岩体崩塌
        2.2.3 裂隙
        2.2.4 风化病害
        2.2.5 人为破坏
    2.3 石窟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2.3.1 结构型变形破坏机理
        2.3.2 水理型变形破坏机理
        2.3.3 风力型变形破坏机理
        2.3.4 应力型变形破坏机理
        2.3.5 其他
    2.4 本章小结
3 崩塌破坏稳定性分析
    3.1 破坏分析
        3.1.1 破坏变形模式
        3.1.2 各类崩塌破坏分析
    3.2 崩塌破坏稳定性分析
        3.2.1 稳定性计算
        3.2.2 克孜尔石窟稳定性分析
        3.2.3 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窟体稳定性数值分析
    4.1 数值模型
        4.1.1 工程背景
        4.1.2 建立模型及参数选取
    4.2 洞窟形制稳定性分析
        4.2.1 平顶式石窟
        4.2.2 中心柱式石窟
        4.2.3 人字披式石窟
        4.2.4 拱顶式石窟
        4.2.5 覆斗顶式石窟
    4.3 裂隙参数稳定性分析
        4.3.1 裂隙深度
        4.3.2 裂隙倾角
        4.3.3 裂隙位置
        4.3.4 裂隙组数
    4.4 岩层特性下的稳定性分析
        4.4.1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4.4.2 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9)刘家湾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场地效应研究现状
        1.2.2 研究方法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第3章 刘家湾斜坡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3.2 地层岩性
    3.3 地质构造及岩体结构发育特征
    3.4 不良地质现象
        3.4.1 刘家湾滑坡演化过程
        3.4.2 刘家湾1#斜坡破坏特征
        3.4.3 刘家湾2#斜坡破坏特征
第4章 刘家湾斜坡场地环境噪声响应特征
    4.1 刘家湾斜坡场地环境噪声测试
        4.1.1 环境噪声测试基本原理
        4.1.2 刘家湾斜坡场地环境噪声测试仪器设备及点位布设
    4.2 环境噪声数据处理方法介绍
        4.2.1 HVSR方法
        4.2.2 SSR方法
    4.3 刘家湾斜坡场地环境噪声响应特征分析
        4.3.1 刘家湾1#斜坡区环境噪声响应特征
        4.3.2 刘家湾2#斜坡区环境噪声响应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刘家湾斜坡地震动力响应二维数值模拟研究
    5.1 UDEC离散元软件
    5.2 模型参数、模拟方案及地震荷载输入
    5.3 刘家湾1#斜坡地震动响应二维数值模拟分析
        5.3.1 均质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特征
        5.3.2 多层介质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特征
    5.4 刘家湾2#斜坡地震动响应二维数值模拟分析
        5.4.1 斜坡均质模型(纯地形)地震动放大效应特征
        5.4.2 斜坡非均质模型地震动放大效应特征
    5.5 二维模拟结果与环境噪声测试综合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刘家湾斜坡地震动力响应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6.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
    6.2 模型参数、边界条件及模拟方案
    6.3 刘家湾1#斜坡地震动响应3D数值模拟分析
        6.3.1 均质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特征分析
        6.3.2 均质斜坡位移动力响应分析
        6.3.3 均质斜坡应力动力响应分析
        6.3.4 多层介质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特征分析
        6.3.5 多层介质斜坡位移动力响应分析
        6.3.6 多层介质斜坡应力动力响应分析
    6.4 刘家湾1#斜坡3D模拟结果分析
    6.5 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四川绵竹九龙镇跨断层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断层的场地效应研究现状
        1.2.2 基于斜坡地形的动力效应研究现状
        1.2.3 基于斜坡介质特征的动力效应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然地理条件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气象水文
第3章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3.1 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3.2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3.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3.2.5 水文地质条件
        3.2.6 研究区场地物探揭露地质特征
第4章 斜坡监测数据动力响应分析
    4.1 绵竹九龙镇跨断层斜坡地震动监测点概况
    4.2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4.2.1 水平与竖直分量谱比法(HVSR)原理
        4.2.2 标准谱比法(SSR)原理
        4.2.3 数据处理步骤
    4.3 水平与竖直分量谱比(HVSR)响应特征分析
        4.3.1 断层上盘(M01)场地HVSR响应特征
        4.3.2 断层点附近(M02)场地HVSR响应特征
        4.3.3 斜坡坡脚(M03)场地HVSR响应特征
    4.4 标准谱比(SSR)分析
        4.4.1 断层上盘(M01)场地SSR响应特征
        4.4.2 断层点附近(M02)场地SSR响应特征
    4.5 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跨断层斜坡地震动二维(2D)数值模拟分析
    5.1 UDEC通用离散元软件
    5.2 模拟方案及模型参数
        5.2.1 二维模型剖面的选取与建立
        5.2.2 边界条件设置
        5.2.3 模型参数取值
        5.2.4 地震荷载输入
    5.3 数据处理步骤
    5.4 均质模型(纯地形)地震动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4.1 剖面A
        5.4.2 剖面B
    5.5 地形+表层介质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5.5.1 剖面A
        5.5.2 剖面B
    5.6 地形+表层介质+断层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5.6.1 实测断层的斜坡场地动力效应模拟研究
        5.6.2 不同宽度断层带对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
        5.6.3 断层倾角变化对斜坡地震动放大效应影响
    5.7 数值模拟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5.8 小结
第6章 跨断层斜坡地震动三维(3D)数值模拟分析
    6.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
    6.2 模拟方案及模型参数
        6.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6.2.2 边界条件及阻尼设置
        6.2.3 模型参数取值
        6.2.4 地震荷载输入
    6.3 系统不平衡力分析
    6.4 加速度响应特征分析
    6.5 位移动力响应特征分析
    6.6 应力动力特征响应分析
    6.7 塑性区动力响应特征分析
    6.8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龙门石窟边坡岩体动力稳定性离散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岩体力学发展的一些回顾与若干未解之百年问题[J]. 赵阳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07)
  • [2]降雨、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以山西金灯寺边坡为例[D]. 边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D]. 杨龙伟. 长安大学, 2021
  • [4]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结构面剪切特性及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研究[D]. 董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细观结构及灾变过程研究 ——以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为例[D]. 白永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6]塘垭石灰岩矿山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变形机理研究[D]. 陈世超. 三峡大学, 2020(06)
  • [7]九绵高速公路天池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 蔡坤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石窟寺窟体破坏机理及稳定性分析[D]. 王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刘家湾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研究[D]. 张跃跃.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四川绵竹九龙镇跨断层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 朱兴貌.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龙门石窟岩体动力稳定性的离散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