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堤建设标准高

湖南大堤建设标准高

一、湖南堤防建设标准高(论文文献综述)

闫鹏飞[1](2020)在《风沙干旱地区粉细砂堤防生态护坡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风沙干旱地区粉细砂堤防堤坡破坏机理研究,将解决粉细砂堤坡破坏的突破点放在堤坡防护型式上,通过探索、比较已有生态护坡型式和新型护坡技术,以北方典型风沙干旱地区柳河为例,首次利用坡改平生态护坡新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粉细砂堤防堤坡存在的水土流失和植被恢复差的问题。研究成果对于提高风沙干旱地区粉细砂堤防抗雨水淘刷能力、提升景观效果和缓解附近区域扬尘等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田野[2](2020)在《驻马店“75·8”洪水救灾工作研究》文中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频繁发生各类灾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灾、抗灾、救灾经验。1975年8月驻马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台风带来的极端降雨天气以及水库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严重的水库垮坝事故,境内1座大型水库-板桥水库、1座中型水库-竹沟水库和24座小型水库相继垮坝。洪水在驻马店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两万多人死亡,几百万人围困于洪水之中并遭受疾病的侵袭,工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经济损失极为严重。灾害发生后,在中央、省、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自上而下迅速成立了救灾指挥机构,专门负责不同阶段的救灾工作。同时,制定了明确的灾情分类标准,以农业损失、房屋倒塌情况为依据,将受灾情况具体分为毁灭性灾害、特重灾、重灾、轻灾四种类型。救灾是一项整体性工作,但在不同阶段,工作重心有着明显的不同。驻马店地区“75·8”洪水救灾工作总体分为以处理险情为主、以临灾救助为主、以恢复生产为主三个阶段。在处理险情阶段,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解决了驻马店地区严重的洪水形势。在临灾救助阶段,集中力量解救被洪水围困的受灾群众,投放生活物资,并建立临时住所。在恢复生产阶段,通过农业复产复种以及发展副业,来推动生产救灾。驻马店“75·8”洪水救灾工作有着明确的形式及特点。物质救灾、医疗救治、号召动员、灾后重建是此次救灾工作的四种主要形式。物质救灾包括发放救灾粮、救灾衣物、救灾款;医疗救治包括派驻专业医疗队伍、发动乡村赤脚医生、拨发医药器具、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灾后重建则包括复建农田基础设施、修复受损水库及河流堤坝、重建房屋。同时,通过表彰先进模范,树立救灾典型、开展“四大讲”“五大讲”、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思想理论学习的方式对受灾群众进行号召动员,实施精神救灾。此次救灾工作的开展有着突出的特点。救灾部署带有着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同时,大规模的群众动员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驻马店地区“75·8”洪水救灾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灾后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恢复与发展,社会秩序处于稳定状态,受灾地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得到增强。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救灾工作有着泛政治化的倾向,救灾过程中出现了违犯财经纪律的问题,另外,在救灾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此次救灾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党的领导是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救灾工作的基本遵循,救灾工作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强管理与监督是提高救灾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同时,救灾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信息也必须做到公开透明。

王颖[3](2019)在《韩庄运河、中运河及骆马湖堤防工程施工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庄运河、中运河位于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是苏鲁两省省界河道,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输水河道之一,河道兼有防洪、排涝、调水、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运用现代优化理论,对韩庄运河、中运河及骆马湖堤防工程的组织和管理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对网络进度中的成本、时间、资源进行优化,对施工平面布置进行优化,对涉及文物保护施工进行优化管理,利用系统安全理论确定各级安全指标,建立现场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数字模型,优化施工安全管理等。针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分析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将项目管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水利工程施工,为今后大型水利工程堤防整修类项目的投资和项目建设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今后类似大型堤防建设工程提供借鉴。

曾文[4](2018)在《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文中认为数千年来,洞庭湖区以其“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优越地理位置,肥沃的土壤与适宜的气候,物阜民丰,赢得“鱼米之乡”美誉。目前,洞庭湖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渔业生产基地,在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洞庭湖区的长期开发活动,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近代以来洞庭湖湖泊面积迅速萎缩,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具体表现为:泥沙大量淤积,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垸老田低,洪涝灾害频发;钉螺滋生,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比较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上述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洞庭湖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洞庭湖区人类社会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还原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到形成社会共识的复杂历史过程,对了解现代中国社会如何逐步实现从过度开发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对政府、民间在洞庭湖区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纵向研究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天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和绿色湖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湖区气候、江湖关系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工业化、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均对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发生着深刻影响。气候变化使得农业自然灾害加重、鱼类资源减少、候鸟的栖息环境恶化、鼠害加重、血吸虫病传播加剧,江湖关系变化导致洞庭湖调蓄能力减弱和洪涝威胁加重。社会因素使得人类一直在能动地改变周遭环境,使自然环境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也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从洞庭湖区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角度,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环境治理与保护过程。从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这一历史阶段,洞庭湖区的社会经济尚处于以农垦为主的农业经济时期。这段时期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围绕水患、疫病、围湖造田而展开。建国之初,面对洞庭湖区年久失修的堤垸、水患威胁以及疫病危害等主要环境问题,党中央把对荆江和洞庭湖的治理作为头等要事来办。自1952年开始,湖南省委集中力量整修洞庭湖。根据江湖关系的现状和实际,采取了荆江分洪工程、湖区堤垸的修复工程和南洞庭湖整修等工程。这一历史时期里,政府主要是向洞庭湖要地要粮,人与湖争地,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面积急剧减少,“以粮为纲”“向湖中要粮”“几年再造一个县”“农业学大寨”“灭螺与生产并举”等口号盛行,围湖造田、乱围滥垦现象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洞庭湖区堤垸化使得湖面不断被堤垸分割包围,增加了修防负担及抗洪难度,并导致枯水季节水资源局部短缺。洞庭湖区的围垦与抗洪,体现着洞庭湖区农业经济时代的历史特征。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当地的工业进步和发展程度,工业化、城镇化成为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结束的这一历史阶段,是洞庭湖区开始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主要围绕新型的工业和城镇污染而展开。1978年改革开放后,洞庭湖区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轻型工业为主、轻重结合的的工业发展格局。在众多工业类别中,石化、能源、电力、冶金机械和电子信息等新兴现代工业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湖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工业文明在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也同步产生,其中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就是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洞庭湖区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而且变得更加严重,到20世纪末演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并逐渐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政府环保意识开始兴起,环保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环保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一时期,《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日趋完善,省人大开始部署全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主动监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这一时期,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依然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层面,而且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态文明意识尚未觉醒。进入21世纪后,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后,国务院提出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引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作为灾后重建指导原则。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朱镕基2002年6月检查和考察湖南防汛工作时有关恢复洞庭湖往日“浩浩汤汤”景色的指示,拟定了一系列重整洞庭湖的计划,编制规划了“4350工程”,期望通过工程实施使得洞庭湖的湖面面积恢复到1949年前的435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政府和民间均对洞庭湖区生态日趋恶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开始达成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在贯彻国家的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上,湖南省确立了建设绿色湖南战略,开始严格实行洞庭湖区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实施了综合治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渔民上岸、关闭湖区造纸企业等措施。以2014年4月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并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级发展战略重点示范区为标志,洞庭湖区开始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从鱼米之乡到生态经济区,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构成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事业发展的历史主线。应当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以整合社会力量、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依法治湖为重点,构建洞庭湖生态安全管理模式,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马超[5](2019)在《HEC-RAS推求水面线及其在凉亭河重点河段规划治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同河流的演变相辅相成,既互相制约,又相互影响。人类为了方便自己对河流的改造会对河流流态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使河道在经历洪水时水面线发生巨大变化。在河流的治理过程中,河道水面线的计算结果直接影响着河流治理工程的规模。计算水面线时,计算结果偏低,则会导致治理标准偏低,遭遇洪水或者其他问题时,治理工程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计算结果偏高,则又会导致治理建设工程标准偏高,这样不仅工作量增加,需要的人力、物力同样增加。所以,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中水面线计算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宿松县凉亭河流域为研究区,着重研究设计洪水过程推求以及水面线的推求方法,并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对凉亭河流域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意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采用三种方法对比分析研究区设计洪水过程,分别讨论暴雨洪水成因特性以及泊湖洪水对研究区的顶托作用。经实地调查及研究分析,凉亭河流域汇流时间短,洪水来势猛,洪峰流量大,且研究区的下段河道地势低洼,在受到上游洪水袭击的同时,又遭受泊湖洪水的顶托作用。研究区水文地质匮乏,运用传统公式计算水面线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下游泊湖水位及研究区洪水资料有水文站记载资料可查,本文采用HEC-RAS推算研究区水面线,分别考虑以下两种情景,一是用研究区10年一遇洪水遭遇泊湖10年一遇对应水位所得水面线外包研究区5年一遇洪水遭遇泊湖10年一遇最高水位所得水面线,二是用研究区10年一遇洪水遭遇泊湖5年一遇最高水位线外包研究区5年一遇洪水遭遇泊湖10年一遇最高水位线。本文针对这两种情景分别利用模型软件推算水面线。研究区河流有两条一级支流,首先将实测基础几何数据资料输入模型,模拟河道基本形状,然后根据两种情景输入边界条件数据,采用从下游往上游推算的方法,模拟出两种情景下的水面线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对比分析,考虑安全性及泊湖水位顶托作用,采用第二种方法计算结果,并根据计算结果针对研究区存在的问题给我规划治理意见。研究表明,运用软件计算得出水位线计算结果高效准确,输出结果形式多样,且在不同断面均有一个水位与之对应。以此作为基础,为工程设计带来很大便利。

郝伟[6](2017)在《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堤防道路是以堤防工程作为道路基础,在堤顶、堤前或堤后铺筑路面结构的堤路结合工程,兼具道路交通和水利抗洪的作用。当前堤防道路建设快速发展,但由于在建设中功能规划不清,不少道路存在着设计指标依据不明,交通管理措施不合理,路幅布置不适应交通需求等规划、管理和设计方面的问题。论文在回顾、总结堤防道路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文献与现场调研、理论分析以及既有工程验证等多种技术手段,以道路临水的特殊性作为研究主线,从保证堤防道路防洪抢险的基本作用出发,以拓展道路功能为目的,构建了堤防道路功能分类分级体系,研究路幅设计方法,对路基湿度演变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总结了路基设计要点。论文归纳了堤顶路、堤前路和堤后路3种堤路结合机理及特点,通过总结设计缺陷,提出堤防道路设计思路和方法,明确设计速度的关键参数。通过对堤防道路的抗洪抢险、堤防管理、交通运输、社会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各项功能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功能、等级和区位相结合的功能分类方法。按照各项功能的重要程度,将堤防道路分为防汛性道路,综合性道路,通行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4类,同时每一类按照堤防工程的级别和交通量的大小划分为23个等级。在功能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方法、设计特点和要求,以及防汛需求、交通功能、土地利用和景观绿化这4个影响因素。归纳堤防道路路幅形式及特征,针对堤防道路设计速度低、路幅窄的特点,计算和分析路幅组成要素的宽度和布置方法,给出了路幅设计指标,给出不同类型堤顶路15种典型路幅设计。由于常年或季节性受到水流冲刷和淘蚀,侵蚀部位随江河水位变化而变化,堤防道路路基湿度变化较为复杂。湿度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蒸汽凝结水,影响路基湿度的因素有水位高度、堤防型式、护坡结构、地下水位、筑堤材料、压实度以及路面覆盖。基于非饱和土理论,应用SEEP/W专业渗流软件建模,对堤防道路路基在不同的河流水位、堤身土质的渗透性能以及降雨影响下的湿度变化规律进行数值计算。计算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路基下部湿度影响显着;路基湿度受堤身土质渗透系数影响较大;降雨影响路床湿度明显,降雨历时和水位决定影响位置;路面覆盖可以有效降低降雨对上部路基湿度的影响。由于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大,因此路基属于潮湿类,认为路基湿度场分布对路幅布置也有一定影响。根据堤防和道路的特点总结了边坡及防护、路基加宽、防渗、路基压实和路基排水设计要点。通过调查渭河堤防道路典型路段的客观环境和设计参数、堤路结合形式和功能分析、路幅设计和路基设计,分析表明调查结果与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一致。在部分段落发现的一些问题也能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加以改进和优化,进一步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詹敏利,王雪[7](2016)在《堤防除险抢护的思考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堤防抢险具有时间紧、任务急、风险大、群众参与度高等特点,抢险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堤防现状及2016年汛期长江堤防出险情况,并结合汛中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干堤的堤防抢险工作情况,对险情抢护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大江大河堤防除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周长生[8](2015)在《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及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农田水利工程资源配置不合理及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现状,一直是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现状,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决定加大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力度,力求使之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学术界对国家投资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用及如何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尚未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开展了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研究,探索了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路径方法,为国家科学投资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紧紧围绕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及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展开,以生产函数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作为理论支撑,运用计量学方法和改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进行了测度;在计量模型和改进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农业规模经济理论模型和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模型,农业规模经济理论模型和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模型的研究结果是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有效路径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纵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设定了农田水利工程指标集,对农田水利工程指标集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剔除,确定了本文的农田水利工程指标。说明了农田水利工程指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效用的机理,创新性地将农田水利工程指标纳入农业生产系统分析中,在农业生产系统中,运用计量学模型方法,根据生产函数理论,依托C-D生产函数测度农业生产系统中各指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效地测度了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用及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度。横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针对传统DEA模型存在权重分配不规范、误差较大和计算繁琐问题,为克服其不足,本研究对传统DEA模型进行了创新性改进。在全国范围内,依据气候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运用改进的DEA模型,对南北中部地区省际决策单元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进行了有效测度。纵向视角探讨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在计量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农业规模经济理论模型,探讨了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规模经济性的关系,阐述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农业规模经济性理论模型。根据农业规模经济性理论模型,依托面板数据,展开了对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规模性经济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为调控区域农田水利工程投资规模,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提供了依据。横向视角探讨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在改进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模型。运用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模型测算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指标,指出增加最高频数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敏感度指标投资,是提升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有效路径方法。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缺失,研究表明,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为国家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提供了重要参考;探索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路径方法,为国家制定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战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解决新农村建设和“三农”等问题提供可借鉴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房利[9](2014)在《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皖江是指长江流经安徽的干流江段,全长416公里,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它流经的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皖江堤防工程主要由江堤、河湖堤坝、圩田圩埂等部分构成,其中江流干堤属主体工程,它的兴废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盛衰。因此,皖江堤防工程建设成为皖江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水利举措。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皖江堤防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基本奠定了当今江堤堤防的雏形。皖江堤防工程的形成及演变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皖江地区处于沿江平原地带,地势低下,土壤肥沃,水系密集、湖泊众多。且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春夏之交雨量集中,梅雨显着,容易成灾。这种自然环境,一方面给皖江人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另一方面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汛期来临,江水、河水、湖泊同时溢涨,皖江地区的农业和民众生命财产就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筑堤挡水、保护家园,就成为当地政府和民间的首要任务。具体而言,皖江两岸地势低下,每当梅雨来临之际,江潮泛溢时,频临长江的圩田往往有江水内灌的危险,群圩岌岌可危,皖江两岸江坝的修筑尤为重要。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面临着洪水灾害加剧,水灾率次增多;江沙淤积速度加快,江中沙洲增多;江堤退建次数增多,筑堤空间缩小等问题。江堤修建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皖江地方政府和民间始终把江堤修防作为首要任务,运用各种政策、经济以及技术措施,完成若干重要筑堤工程。同马大堤于晚清时期逐步建成,安庆广济圩江堤在清代修筑而成,无为江堤也是在清代“鼎修全堤”的基础上,奠定了今日大堤的雏形。民国时期,沿江的江堤建设也取得不少成就。经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修筑、治理,皖江两岸的一线江堤基本形成,其中主要有同马大堤、广济圩大堤、枞阳江堤、无为大堤、芜当江堤等。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工程兴建较多。在筑堤过程中,皖江人民不断总结经验和技术要求,使当时的堤防工程技术取得了一定进步。无论是具体的施工技术还是防护技术以及工程材料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皖江江堤建设所用物料类型多样,主要物料是土料和薪木材料。为保障工程的质量,当时对物料来源、质量和填充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特别是水泥、刚才等新型材料的引进和水泥灌浆等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堤防工程建设坚固度,为皖江的工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的保障发挥了水利效益。堤防建设过程中的役夫和经费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成败,所以历来受到人民重视。皖江沿江堤坝工程有“官坝”和“民坝”之别,江堤修防过程中也出现了官府承办、民办官助、官督民修、民力民办等多种江堤工程实施形式。江堤修防中的役夫派征和经费筹措方式同样多样化。其役夫派征经历了圩夫制、粮佚制和雇募制等形式,受益夫与义务夫的范围在民国时期开始扩大。其经费来源和筹措方式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政府对江堤工程的直接投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拨款,政府对民间的水利贷款,政府实施的各类捐输等。二是民间各种形式的水利集资,其办法有“按亩摊捐”、“按力捐输”、“州境户捐”以及“绅士捐办”等多种形式。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是皖江堤防建设的重要保障。清代,皖江江坝堤防的管理机构分属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管理机构以及朝廷委派督察职官;二是府、州、县的基层地方政府机构;三是专门的沿江的江防机构;四是民间管理组织。民国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国家与地方水政变动较大且变化无端,但是水利管理机构的设置进步较大,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较为细致合理,职责较为明确。与水利管理机构的发展相关,清至民国时期关于皖江江堤的规章制度也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为推进堤防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清代皖江江坝的规章制度,既有官府的规定,也有乡规民约。同治年间的《《示禁江坝积弊碑文》是无为江坝历史上最早的由地方政府颁发的成文规章,对于当地的江坝修防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水利文化影响,中国各地的水利建设及管理呈现出一些新面貌,近代水利法制建设也开始起步。堤防水利工程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堤防兴建和演变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保护及促进作用,但也往往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变当地的水系格局和江河湖泊的地貌结构,甚至会破坏水系环境的自然生态,引发相应的自然灾害。皖江堤防建设对水系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开浚工程、闸坝工程和江坝工程三方面。皖江地区襟江带湖,河湖水系丰富,水域宽广,航运条件优良。内河航运通道的自然形态受自然水系影响较大,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强。清至民国时期,为使内河航运通道顺利,皖江人多次通过堤防兴修,改变长江水系格局,使长江更加符合水运要求,但由此造成的支流淤塞、水系混乱、生态破坏等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另外,众多的江堤工程加大了人类对江河自然水的控制力,引起小气候、水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沿江周围的动植物群落衰退,某些物种数量减少或消亡,其中鱼类生物受到的影响尤为显着。堤防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生态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皖江堤防工程作为防洪屏障,它一方面保护了皖江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皖江地区粮谷贸易的发展,为皖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其应有的水利效益。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给农业生产和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堤防工程阻隔洪水灾害,保障了乡村社会的安定,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但是堤防工程也常因改变水系格局,引起利益群体的水利纠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堤坝工程的溃决会引起更大的水灾,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决堤洪水冲毁民众的房屋、耕地、粮食,造成人畜伤亡,灾民大量外迁,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农业生产急剧衰退;堤防工程崩坍或决口,使大片田地被淹没,沿江圩田被沙压或涝渍,土壤环境恶化,地力下降;溃堤还往往使沿江、滨湖低洼地区的耕地坍入江河或沉于水,造成耕地损失。另外,堤防工程建设中的一些贪腐舞弊、陋规恶习,则严重影响堤防工程的安全质量和建设效率,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埋下隐患。从水利史实出发,考察清代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本身之利弊及其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在于汲取相关经验教训,为当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启示。其一,皖江堤防工程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见证,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经济作用和社会意义首先值得肯定;其二,皖江堤防工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当地民众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区域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三,不论是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堤防建设都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全面规划、标本兼治,蓄洪并举,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李跃龙[10](2014)在《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 06水利建设》文中研究说明湖区水利建设历史悠久,随着湖区农业生产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其规模和水平又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围挽堤垸以后,防洪保安问题一直是湖区水利建设的重点。明清时期,主要靠人力肩挑手提加固堤防,标准较低。民国时期洞庭湖不断淤积,新开垸田不断增加,水患频仍,水利建设压力增大,虽有有识之士呼吁和规划,但实施甚少,湖区民生凋敝,满目疮痍。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但湖区水利建设事业仍然放在最重

二、湖南堤防建设标准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堤防建设标准高(论文提纲范文)

(1)风沙干旱地区粉细砂堤防生态护坡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风沙干旱地区粉细砂堤防堤坡破坏机理研究
    1.1 气候
    1.2 土壤特性
    1.3 植被覆盖
2 风沙干旱地区粉细砂堤防护坡型式探索
    2.1 生态联锁砖
    2.2 生态混凝土
    2.3 新的护坡型式探索
3 坡改平生态护坡技术原理及工艺
    3.1 技术原理
    3.2 施工工艺
4 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4.2 坡改平生态护坡结构优化
        4.2.1 坡顶封顶型式优化
        4.2.2 砌块内土壤改良
    4.3 坡改平生态护坡实际效果检验
        4.3.1 施工前准备
        4.3.2 砌块铺设施工
        4.3.3 护坡砌块内植物栽植
        (1)植物栽植。
        (2)灌溉。
        (3)栽植植物养护管理。
        4.3.4 效果对比
5 结语

(2)驻马店“75·8”洪水救灾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概念界定
        1、救灾
        2、救灾工作
        3、“75·8”洪水
        4、驻马店地区
    (三)研究综述
        1、关于灾荒、救灾的研究
        2、关于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实践的研究
        3、关于“75·8”洪水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田野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难点
        2、研究创新点
一、“75·8”洪水成因及灾情影响
    (一)灾害成因
        1、自然因素:台风导致创世界纪录降雨
        2、人为因素
    (二)灾情影响
        1、人口伤亡严重
        2、工农业受损
        3、基础设施瘫痪
        4、疾病疫情的爆发
二、救灾机构的设立及灾情分类
    (一)救灾机构的设立
        1、中央、省级救灾机构
        2、地、县级救灾机构
        3、社、队救灾机构
        4、军队救灾机构
    (二)灾情分类
三、救灾工作的三个阶段
    (一)以处理险情为主的阶段
        1、疏:扒开阻水工程,加快泄洪速度
        2、堵:加固河堤库坝,排除潜在险情
    (二)以临灾救助为主的阶段
        1、坚持“救人第一”,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
        2、投放生活物资
        3、建立临时住所安置灾民
    (三)以恢复生产为主的阶段
        1、恢复灾后农业生产
        2、依托社队集体发展副业
四、救灾工作的形式及特点
    (一)物质救灾
        1、食品救济
        2、衣物救济
        3、发放救灾款
        4、其它救济
    (二)医疗救治
        1、派驻专业医疗队伍
        2、发动乡村赤脚医生
        3、拨发医药器具
        4、开展消毒防疫卫生工作
    (三)号召动员
        1、表彰先进模范,树立救灾典型
        2、开展“四大讲”、“五大讲”鼓舞灾民信心
        3、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思想理论学习
    (四)灾后重建
        1、复建农田基础设施
        2、修复受损水库、河流堤坝
        3、重建房屋
    (五)救灾工作特点
        1、大规模的群众动员
        2、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色彩
五、救灾工作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救灾工作成效
        1、推动了灾区生产生活的恢复与发展
        2、稳定了灾区社会秩序
        3、增强了受灾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二)救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救灾工作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
        2、发生了违犯财经纪律的问题
        3、救灾信息出现一定的偏差
六、救灾工作的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救灾工作的基本遵循
    (三)救灾工作彰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四)加强管理与监督是提高救灾工作成效的重要举措
    (五)救灾工作应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致谢

(3)韩庄运河、中运河及骆马湖堤防工程施工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施工组织设计的原理与优化内容
    2.1 施工组织设计的概念
    2.2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
    2.3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
    2.4 简述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理论
    2.5 韩中骆堤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原因及内容
3 施工进度计划优化
    3.1 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的编制
    3.2 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的优化研究理论
    3.3 韩中骆堤防工程施工进度计划优化
4 施工场地平面布置优化
    4.1 施工场地平面布置的评价
    4.2 施工场地平面布置的决策方案
    4.3 韩中骆堤防工程施工场地平面布置优化方案
    4.4 韩中骆堤防工程施工场地平面布置优化
5 临河文物保护施工方案优化
    5.1 临河文物保护施工存在的难点
    5.2 传统方法存在的缺点
    5.3 解决方案探究
    5.4 临河保护技术方案在韩中骆堤防工程中的应用
6 质量管理措施优化
    6.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6.2 质量体系和规章制度
    6.3 分阶段质量管理措施
    6.4 韩中骆堤防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优化
7 安全管理措施优化
    7.1 安全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7.2 水利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
    7.3 韩中骆堤防工程安全管理措施优化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本文中使用的几个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洞庭湖区环境治理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1949年前洞庭湖区环境变迁的回顾
        一、晚清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二、民国时期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条件与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一、气候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二、长江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三、四水水系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第三节 人类经济活动与1949年以来洞庭湖的环境变迁
        一、发展战略与洞庭湖环境变迁
        二、人口与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三、农业生产与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第二章 水患、围湖造田与洞庭湖区环境治理(1949-1978)
    第一节 政府对洞庭湖区的认识、规划和治理
    第二节 水患危机与洞庭湖环境保护
        一、洞庭湖区水患危机
        二、洞庭湖区的水利建设
    第三节 疫病危机与洞庭湖区环境治理
        一、洞庭湖区的疫病危害
        二、疫病防治与环境保护
    第四节 围湖造田工程与洞庭湖区环境恶化
        一、持续不断的围湖造田运动
        二、围湖造田对洞庭湖区环境的破坏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治理的绩效
        一、洞庭湖环境的局部改善
        二、洞庭湖区环境存在严重隐患
第三章 工业化进程与洞庭湖区环境保护(1979-1999)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洞庭湖区经济的发展
        一、洞庭湖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二、生产责任制实施后农业的大发展
        三、工农业发展导致的环境危机
    第二节 环保意识的觉醒与洞庭湖区环保机构的建立
        一、政府环保意识的觉醒
        二、洞庭湖区政府环保机构的建立
        三、政府环保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四、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第三节 洞庭湖区水污染的治理
        一、洞庭湖区水污染的源头
        二、污水的治理
    第四节 洞庭湖区面积继续缩小与环境保护
        一、洞庭湖区面积急剧缩小导致的环境问题
        二、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工程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绩效
        一、洞庭湖区治理工程取得一定成效
        二、环境危机比较严重
第四章 生态理念下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与修复(2000-2016)
    第一节 新时期洞庭湖区环境危机日趋严峻
        一、洞庭湖区水土流失严重
        二、血防压力加大
        三、水质污染加剧
        四、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节 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确立
        一、洪水频发引发政府对洞庭湖区生态系统的反思
        二、政府生态文明战略的确立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第三节 政府修复洞庭湖区环境的主要措施
        一、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二、造纸企业污染治理工程
        三、洞庭湖综合治理工程
    第四节 社会各界与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
        一、社会各界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修复的讨论
        二、社会环保团体的快速增加
        三、社会各界开展的环保活动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绩效
        一、洞庭湖区环境恶化的趋势开始得到扭转
        二、形势依然严峻
第五章 评价
    第一节 从鄱阳湖治理看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鄱阳湖治理的历程与主要经验
        二、从鄱阳湖治理看洞庭湖环境保护的绩效
    第二节 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特点
        一、政府是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主体
        二、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社会共识的形成
    第三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教训
        一、主要经验
        二、主要教训
结语: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HEC-RAS推求水面线及其在凉亭河重点河段规划治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中小河流的治理现状
        1.2.2 国内外关于水面线相关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流域概况
    2.2 研究区概况
    2.3 地质概况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工程地质条件
    2.4 研究区现状及已有防洪工程情况
    2.5 存在的问题
3 研究区设计洪水推求
    3.1 水文观测站
    3.2 水文气象特征
    3.3 设计暴雨
        3.3.1 暴雨成因及特性
        3.3.2 设计暴雨
    3.4 设计洪水
        3.4.1 洪水成因及特性
        3.4.2 历史大洪水
        3.4.3 设计洪水
        3.4.4 控制节点洪峰流量组合
    3.5 泊湖设计洪水位
        3.5.1 华阳河湖区设计洪水位
        3.5.2 凉亭河洪峰与华阳河湖区水位对应关系
4 HEC-RAS模型推求水面线过程
    4.1 模型的理论背景
    4.2 模型特点
    4.3 模型数据
    4.4 HEC-RAS建模
    4.5 输出结果
5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
    5.1 设计标准
        5.1.1 工程等级和防洪标准
        5.1.2 地震设计烈度
        5.1.3 设计原则
    5.2 堤线和堤防布置
    5.3 河道疏浚设计
    5.4 堤防工程
        5.4.1 堤防加固设计
        5.4.2 堤防防渗设计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及本文研究范围
        1.2.1 堤防
        1.2.2 堤防道路
        1.2.3 本文研究范围
    1.3 我国堤防道路发展概况
        1.3.1 我国堤防道路发展历程
        1.3.2 我国已建部分堤防道路概况
    1.4 堤防道路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4.1 堤防道路规划存在问题
        1.4.2 堤防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1 堤防工程建设现行法规和规范
        1.5.2 国外堤防与道路建设结合情况
        1.5.3 国内堤防道路建设与研究进展
        1.5.4 道路功能分类方法
        1.5.5 道路横断面设计
        1.5.6 路基湿度状况模拟研究
    1.6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主要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堤路结合机理与堤防道路设计方法
    2.1 堤路结合机理
        2.1.1 堤顶路
        2.1.2 堤后路
        2.1.3 堤前路
        2.1.4 堤路园
    2.2 堤防道路设计缺陷
        2.2.1 堤防设计与道路设计脱节
        2.2.2 缺乏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体系
        2.2.3 路幅设计未能因地制宜
        2.2.4 路基设计考虑不全面
        2.2.5 附属设施设计不完善
    2.3 堤防道路设计思路与方法
        2.3.1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
        2.3.2 堤防道路等级划分
        2.3.3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
        2.3.4 堤防道路路基设计
    2.4 堤防道路主要设计参数
        2.4.1 堤防道路设计速度
        2.4.2 堤防道路平曲线半径
        2.4.3 堤顶坡度
        2.4.4 堤顶高程
    2.5 小结
第三章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分级
    3.1 堤防道路功能
        3.1.1 明确堤防道路功能的意义
        3.1.2 堤防道路功能分析
        3.1.3 堤防道路功能整合
    3.2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现状
    3.3 堤防道路分类原则
        3.3.1 以功能为依据,以满足防汛需求为前提
        3.3.2 建立层次清晰、数量合理的分级体系
        3.3.3 优化整合道路的多重功能
        3.3.4 明确堤防道路的管理主体
        3.3.5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4 堤防道路分类指标
        3.4.1 堤防道路功能影响因素
        3.4.2 堤防工程级别
        3.4.3 堤防道路和与地方道路网的联系
    3.5 堤防道路分类方法
        3.5.1 功能、等级和区位相结合
        3.5.2 不同重要性的功能相组合
    3.6 堤防道路分类分级
        3.6.1 堤防道路性质分类和功能定位
        3.6.2 堤防道路等级划分
        3.6.3 堤防道路分类体系
    3.7 小结
第四章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
    4.1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方法
        4.1.1 路幅设计与堤路结合形式相适应
        4.1.2 路幅设计不忘防洪安全
        4.1.3 基于功能组合的路幅设计
    4.2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4.2.1 防汛需求
        4.2.2 交通功能
        4.2.3 土地利用
        4.2.4 景观绿化
    4.3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特点和要求
        4.3.1 与道路功能相适应,明确服务对象
        4.3.2 平时服务群众,战时保卫安全
        4.3.3 与堤防设施和沿线环境相协调,保持宜人尺度
        4.3.4 结合堤防重视非对称设计,丰富断面形式
        4.3.5 体现滨水特色,创建景观长廊
    4.4 堤防道路路幅形式
        4.4.1 土堤结合道路路幅形式
        4.4.2 石堤或混凝土堤结合道路路幅形式
        4.4.3 多级错层分离式
        4.4.4 整体左右非对称式
        4.4.5 路幅形式适用性
    4.5 堤防道路路幅组成要素
        4.5.1 机动车道宽度
        4.5.2 非机动车道布置形式和宽度
        4.5.3 路侧带布置形式和宽度
        4.5.4 分隔带宽度
    4.6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指标
    4.7 堤顶路典型路幅设计
        4.7.1 防汛性道路
        4.7.2 综合性道路
        4.7.3 通行性道路
        4.7.4 景观性道路
    4.8 小结
第五章 堤防道路路基湿度数值模拟与路基设计
    5.1 堤防道路路基特点
        5.1.1 工程特点
        5.1.2 破坏类型
    5.2 堤防道路路基湿度状态分析
        5.2.1 湿度来源
        5.2.2 影响因素
        5.2.3 评价指标
        5.2.4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SWCC)
    5.3 数值模拟计算
        5.3.1 河流水位及土质影响路基湿度分析
        5.3.2 降雨及路面覆盖影响路基湿度分析
    5.4 路基湿度对路幅设计的影响
        5.4.1 堤防道路路基干湿类型
        5.4.2 路基湿度影响路幅设计
    5.5 堤防道路路基设计
        5.5.1 边坡设计
        5.5.2 边坡防护设计
        5.5.3 加宽设计
        5.5.4 防渗设计
        5.5.5 路基压实
        5.5.6 排水设计
    5.6 小结
第六章 渭河堤防道路案例分析
    6.1 渭河概况
    6.2 宝鸡市城区堤防道路
        6.2.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6.2.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6.2.3 路幅设计
        6.2.4 路基设计
    6.3 宝鸡市郊县堤防道路
        6.3.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6.3.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6.3.3 路幅设计
        6.3.4 路基设计
    6.4 杨凌示范区堤防道路
        6.4.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6.4.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6.4.3 路幅设计
        6.4.4 路基设计
    6.5 咸阳市郊县堤防道路
        6.5.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6.5.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6.5.3 路幅设计
        6.5.4 路基设计
    6.6 西安城市段堤防道路
        6.6.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6.6.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6.6.3 路幅设计
        6.6.4 路基设计
    6.7 渭南市城区段堤防道路
        6.7.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6.7.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6.7.3 路幅设计
        6.7.4 路基设计
    6.8 功能分类和设计探讨及对策
        6.8.1 功能定位方面
        6.8.2 路线设计方面
        6.8.3 路幅设计方面
        6.8.4 路基设计方面
    6.9 小结
结论
    1 主要研究成果
    2 主要创新点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我国部分已建(在建)堤防道路工程概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堤防除险抢护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江流域堤防现状
二、2016年汛期长江堤防除险抢护情况及典型个案分析
    1.2016年长江堤防出险情况及原因
    2. 个案分析
        (1)险情概况
        (2)险情初步分析
        (3)险情抢护
三、堤防除险抢护的思考与建议
    1. 堤防常见险情抢护方法
    2. 几点总结思考
    3. 建议

(8)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3.1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评估模型相关研究现状
        1.3.2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评估指标相关研究现状
        1.3.3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评估方法相关研究现状
        1.3.4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其他相关研究现状
        1.3.5 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的相关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水利工程
        2.1.2 农田水利工程
        2.1.3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
        2.1.4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生产函数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
    2.3 本文的结构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纵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
    3.1 农田水利工程指标的选取
        3.1.1 农田水利工程作用机理
        3.1.2 农田水利工程指标获取原则
        3.1.3 农田水利工程指标内涵
        3.1.4 农田水利工程指标集相关性检验
        3.1.5 相关性农田水利工程指标剔除
    3.2 纵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模型选择
    3.3 影响农业生产产出的指标体系构架设计
    3.4 纵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计量模型
        3.4.1 计量模型生产函数
        3.4.2 计量模型面板数据
        3.4.3 计量模型原理
    3.5 计量模型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
    4.1 横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指标的选取
        4.1.1 横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基本思想
        4.1.2 横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模型的选择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横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改进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4.2.1 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4.2.2 改进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4.3 决策单元划分及数据来源
        4.3.1 南中北部决策单元的划分
        4.3.2 数据来源
    4.4 横向测度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结果与分析
        4.4.1 南部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结果
        4.4.2 中部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结果
        4.4.3 北部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结果
        4.4.4 南中北部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比较分析
    4.5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纵向测度与横向测度结果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纵向视角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
    5.1 纵向视角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背景
        5.1.1 纵向视角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基本思想
        5.1.2 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规模经济关系
    5.2 农业规模经济理论模型
    5.3 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规模经济实证研究
    5.4 纵向视角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横向视角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
    6.1 横向视角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的背景
    6.2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模型
    6.3 决策单元划分及数据来源
    6.4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结果与提升绩效路径分析
        6.4.1 南部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
        6.4.2 中部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
        6.4.3 北部地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敏感度
    6.5 纵向与横向视角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路径关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时空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研究内容和框架
    五、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自然环境
        一、皖江地区的地貌、气候
        二、皖江地区的水资源环境
        三、皖江地区的土壤和植被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社会背景
        一、清以前皖江堤防史概述
        二、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地区的人口增长与人地矛盾
第二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修筑历程及技术进步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的兴修历程
        一、皖江江堤的江防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的修建过程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堤防修筑技术
        一、清代之前堤防修筑技术概述
        二、清至民国时期堤防修筑的施工技术
        三、清至民国时期联圩并扞技术的发展
        四、清至民国时期水利工程材料的改进
    第三节 皖江江堤治理技术——以清代无为江坝治理为例
        一、清代无为江堤治理理论
        二、清代无为治理江堤的实践
第三章 堤防建设过程中役夫与经费
    第一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役夫派征
        一、徭役制向田佚、粮佚制的过渡
        二、募雇役夫方式的出现
        三、受益夫与义务夫的变化
    第二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费筹措
        一、政府对江堤工程的直接投资
        二、民间诸种形式的水利集资
第四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的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一、清代皖江的堤防管理机构
        二、民国时期的堤防管理机构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的管理法规
        一、清代的堤律章则
        二、民国时期的堤防典章制度
    第三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运行模式的变迁
        一、水利行政趋向统一化
        二、管理模式趋向法制化
        三、堤防修护趋向近代化
第五章 堤防工程对皖江地区自然生态的影响
    第一节 堤防工程对水系生态的影响
        一、河道开浚工程的影响
        二、闸坝工程的影响
        三、江坝工程的影响
    第二节 堤防工程对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皖江干流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皖江支流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堤防工程对动植物群落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鱼类生物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第六章 堤防工程对皖江地区社会生态的影响
    第一节 堤防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效益
        一、保护皖江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促进了皖江地区粮谷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堤防工程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堤防溃决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土壤环境和耕地的影响
    第三节 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积极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湖南堤防建设标准高(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沙干旱地区粉细砂堤防生态护坡新技术研究与应用[J]. 闫鹏飞. 水利技术监督, 2020(06)
  • [2]驻马店“75·8”洪水救灾工作研究[D]. 田野. 武汉大学, 2020(04)
  • [3]韩庄运河、中运河及骆马湖堤防工程施工管理优化研究[D]. 王颖.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0)
  • [4]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D]. 曾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5]HEC-RAS推求水面线及其在凉亭河重点河段规划治理中的应用[D]. 马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D]. 郝伟. 长安大学, 2017(01)
  • [7]堤防除险抢护的思考与建议[J]. 詹敏利,王雪. 中国水利, 2016(15)
  • [8]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绩效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D]. 周长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12)
  • [9]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 房利.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10]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 06水利建设[A]. 李跃龙. 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 2014

标签:;  ;  ;  ;  ;  

湖南大堤建设标准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