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报要善于写“导”文章

大学报要善于写“导”文章

一、大学校报要善于写好“导”字文章(论文文献综述)

杨昌朵[1](2020)在《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探究 ——以贞丰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将面临从写话到写作文的转变。这一转变让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很难适应这么大难度的跨越,再加上农村民族杂居地区生活作文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方面存在一定的原因,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文教学存在功利化的心理趋势,教师忽略学生亲近生活,不重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在习作任务中无从着手,不知道写什么成为学生写习作的首要难题。如何发挥民族杂居地区的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让当地小学作文教学以生活作文理念为指导,让作文教学事半功倍是论文的研究的目的。论文遵循新课标理念并结小学生的特点,在农村民族杂居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从我国民族发展分布来看,民族杂居地区小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相对汉族和城镇地区来说较为落后,这主要是因为民族杂居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使得教学的难度加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教学。针对这种现状,笔者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及教育”和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思想等等为理论依据,引导习作教学关注学生生活,重视身边的生活资源。希望通过生活作文教学,为他们的写作教学打好基础。因此,论文以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较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深入研究了当地小学习作写作时的兴趣,态度和材料内容的选择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都存在自己的问题。因此学生缺乏写作素材问题的解决,就从问题产生的原因着手,再结合民族杂居的特殊性,从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和乡土资源的角度,提出了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可操作性的对策,最后结合相关案例展开深入的分析。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社会生活作为生活作文教学素材的源泉,以这样的文化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加深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这也是顺应新课标的价值追求,由此,以民族杂居地区文化资源来开展小学生活作文教学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探究。

吴林春[2](2019)在《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其对作文教学影响研究 ——以改革开放至今为研究时段》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全国普通高校录取的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是当今中国高校选拔考生的资格标准途径之一,服务考生、服务社会,它也是全国教育考试之一。高考作文试题(后文中简称作文试题)是高考语文试卷试题中占据分值最大的一道试题,因此作文命题特点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并直接影响着高中作文教学。本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一章,试析改革开放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其演变历程,包括命题特点及其演变历程。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二章,对同时期国外言语作文命题展开述略,并从中获得相关启示。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三章,探究改革开放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同时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我国高中作文教学展开展望,以期为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和以后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些许参考。本论文通过探究近四十年来的高考语文命题特点,及其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同时简要分析同时期以美法日为代表的国外言语作文命题特点,探寻出可以带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有效途径和方法,期许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带来积极的作用。

冯杨[3](2019)在《现代大学国文教学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在现代大学语文学科设立之际,一大批知名教育家、学者纷纷投身大学国文教学,在长期的思考、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具有特色的大学国文教学论说,然而这笔宝贵的财富至今仍未得到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关注现代学者对大学国文教学的论说及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分类、归纳、总结,从而助力大学国文教学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为当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实用性、文学说、工具性三个层面,论述对大学国文课程性质的理解。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现代大学国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理论进行研究。在阅读教学理论方面,从目标和过程入手,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了解和欣赏、为写作预备,并从课前预备、课中指导、课后阅读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指导进行论述。在写作教学理论方面,围绕“作通顺且合法文字”这一目标,对学生开展写作出题与批改的指导,及系统训练的写作教学理论进行论述。第四部分论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大学国文教学中的文白之争。主要从文白之争的起源、白话文引入大学国文教学、三四十年代复古倾向下的大学国文教学的文白之争及文言文教学价值进行论述,说明在文白之争下大学国文教学的发展。

郑哲[4](2018)在《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军是一支战功彪炳、英模辈出的伟大军队。进入新时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官兵英勇无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正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在各项工作中拼搏进取、锐意创新,在引领风尚中躬亲践行、模范带头,才有了人民军队凯歌高奏、发展壮大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火如荼的新军事变革,迫在眉睫的军事斗争准备,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审时度势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深化军队改革,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为促进新时代我军官兵成长成才指明了根本路径。时势造英雄!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必将会造就千千万万个新时代的英雄模范。纵观新时期我军英模人物,无不是从一名普通官兵一步步成长为享誉军内外的英雄模范,成为军中娇子、时代楷模。其过程之复杂,参与因素之多,反应之剧烈,非常人所能想象。本研究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对新时期以来数百名军队英模人物的成长历程、先进事迹的梳理,从文化环境、成长历练、主要贡献、组织因素等方面考察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的精神内核和成长路径。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界定,讨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吸收和借鉴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履行使命、文化传统、自身素质、组织关怀等角度探索新时期我军英模人物成长路径。认为广大官兵必须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大环境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立足本职、瞄准使命、迎势而上才能有所建树,成长为众人景仰的英雄模范。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作风、我军光荣传统等文化传统为广大官兵成长为英模人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而其自身所具备的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专业素养、昂扬的战斗精神、高尚的道德品格是其成长为英模人物的坚实基础,各级组织又从筑牢思想根基、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制度保障等方面为英模人物的成长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文化熏陶、自身努力以及组织关怀,这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对英模人物的成长自始至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从深入学习英模、依法扞卫英模、形成崇尚之风三个方面对开创新时代英模辈出新局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谢宁生,谢晓晖,朱春花[5](2017)在《党报党媒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探索》文中认为在深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党报党媒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统领,在转型发展、融合发展中强化主导地位、扩大主流影响、发挥指导作用,写好"导"字文章.一要坚持党媒姓党;二要牢固树立"看齐"意识;三要坚持"传、帮、带",坚持"引导、指导、辅导",坚持"以我为主"的"融合"与"发展"理念.在深度融合中坚守主阵地当好主力军、拓展主渠道当好生力军、创新融和媒体管好新平台,通过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党报党媒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与引导力.

王爱华[6](2009)在《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使用语文写作教材进行教学时,效果并不很理想,存在着教学随意、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缺乏过程指导等现象。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与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没有为写作教学提供足够帮助有关。本论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的三套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为研究对象,细致梳理和总结了三套写作教材的构成、内容和特点,并对三套写作教材的目标、知识、练习三个系统做了比较研究,期望能为完善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改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帮助。论文共四章。第一章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的概念;接着分析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目标的要求;然后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对广义知识的分类明确了写作知识的分类和范畴;最后明确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写作练习的启示。第二章分别对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三套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的组成部分、内容及特点做了整体上的研究。第三章分别从目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三个范畴比较研究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三套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第四章对我国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制提出几点浅见:(1)写作教材目标要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规定的目标一致,要被清晰、明确、有序地描述。(2)写作知识要以程序性写作知识为主。(3)写作指导要分阶段、分环节、分步骤地全程指导,要具有操作性。(4)写作练习要数量足、质量高,密度均衡,且有一定的难易梯度,能及时促进保持与迁移;命题要生活化、情境化;题型、文体要多样化。

张波[7](2009)在《高校校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舆论引导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报》为例》文中认为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高校校报构建和谐校园舆论引导的必要性。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国当前正处于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高校校报面临传统主流媒体边缘化的挑战,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开展的舆论引导十分必要。其次,就高校校报的舆论引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笔者对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校报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可读性较差;第二,信息量不大;第三,受众意识待提高;第四,舆论引导对象媒介素养欠缺。分析认为:舆论引导没有政治偏差,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与学校党委行政机关报的定位期望尚有差距;可读性不强,信息量不大,编辑校对质量不高,与读者的阅读期望有差距;校报读者媒介素养不高,参与到办报环节的热情不高,与报纸的媒体公信力、育人的影响力期望有差距。因此,舆论引导工作有待继续加强。最后,提出了高校校报构建和谐校园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引导观。(2)整合媒介资源,引导校园舆论。(3)遵循新闻规律,增强舆论导向吸引力。(4)加强队伍建设。(5)树立新闻意识、精品意识、平等意识,为和谐校园建设推波助澜。

汤景泰[8](2008)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的报刊言论写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在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生产传播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方面它让游离于体制之外的读书人可以通过写作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给他们提供了物质意义上的安身之处;另一方面,它又赋予这些读书人以话语权,可以借写作来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又给他们提供了精神意义上的立命之所。凭借这种新型的安身立命之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围绕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充分发挥报刊作为大众传媒的优势,产生了以王韬、郑观应、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章士钊等为代表的一批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报刊作家。这些作家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针对转型时代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批评、见解与主张,在中国思想舆论界掀起阵阵波澜,并探索出了报章文、时务文、新民体、逻辑文等流行一时的新型报刊文体,形成了一种言论写作的传统。胡适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言论写作提高到新的境界。胡适在言论写作中用力之勤,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在近现代学人中罕有其匹。早在少年时期,他就曾担任革命派报刊《竞业旬报》的主编。在担任主编期间,受言论报国思潮的影响,他发表了大量论说、时评与时闻,对中国社会中不良的政治现象、文化现象以及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当然,胡适此时的批判还带有一种所谓的“正义的火气”,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及所受的白话文训练却成为后来他思想发展的重要起点。留美期间,胡适又担任了中国留美学生刊物《留美学生年报》、《留美学生季报》与《留美学生月报》的编辑。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胡适还本着“学以济时艰,要与时相应”的观念,形成了从思想文化教育入手,为中国“造不亡之因”的思想。1917年回国之后,他就以这种“造因”思想为指导,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他打定主意“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要从思想文化上为中国政治的改革打造一个非政治的基础。在《新青年》同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以白话文为突破口,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文化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价值重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在运动中,胡适充当了旗手的作用。他的文章提倡个性解放,抨击束缚人性的传统礼制,宣扬“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为信仰与价值观处于混乱之中的国人提供了一个新选择。不仅如此,胡适还特别重视宣传“科学实验室的态度”与“历史的态度”等实验主义的方法论。同时正是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胡适在主编《每周评论》期间,出于对当时舆论界议政方式的不满,掀起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也正是因为在议政方式方法上的歧异,他与陈独秀、李大钊等越走越远,最终造成了《新青年》的分裂。1922年,胡适创办《努力周报》,同时负责编辑《读书杂志》与《国学季刊》,走上了讲学复议政的道路。讲学方面,他参加科玄论战,揭穿科学破产论背后的玄学本质,提倡树立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在古史讨论中,他倡导疑古,打破人们对古史中虚构的黄金时代的迷信。议政方面,他撰写了大量时评,努力办一个“公开的正谊的好报”,不仅想改变舆论界空谈主义的不良风气,而且想推动中国政治走上有计划的轨道。他提倡联省自治,呼吁“有计划的政治”,鼓吹“好政府主义”。不过却因为往往从道德入手议政,使“说的世界”与“行的世界”脱节,再加上当时险恶的舆论环境,他的议政处处碰壁,不得不宣告失败。《努力》议政的失败使胡适再次把言论的指针调整到思想文化方面来。他支持《现代评论》,又联合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在“我们走哪条路”等讨论中,通过比较中西差距之大,辨析西方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在物质意义上以及精神意义上的价值,他提倡科学学术,呼吁国人深刻反省,努力实干,一点一滴地打到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五个中国真正的仇敌。除此之外,他还努力发掘传统的思想资源,在《努力》时期科玄论战的基础之上,又发掘出一条中国近三百年反理学运动的线索。但令胡适没有料到的是,打着革命旗号上台的国民党一旦执政以后,竟然会比北洋军阀更加肆无忌惮地压制自由、摧残人权。于是,他又被逼上梁山,掀起了“人权与约法”的讨论。但与《努力周报》时期相比,胡适这次议政范围缩小,把重点放在了争取言论自由与批判国民党压制人权两个方面。“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难临头。胡适在蒋廷黻、丁文江等人的鼓动之下,创办《独立评论》。他吸取历次办刊经验,不花一分钱的稿费,把《独立评论》办成了一个全国人的公共论坛。同时,为实践做国家诤臣与政府诤友的志愿,他坚持独立精神。在中日关系的处理上,他不顾批判与威胁,主张有条件的和议;在“信心与反省”的讨论中,他指斥中国传统文化实在贫乏,建议把国人的自信建筑在反省的基础上;在“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讨论中,他不顾一班官僚与复古文人的指责与威胁,宣扬“充分世界化”;在“建设与无为”的讨论中,他批评国民党政府穷摆排场,主张依靠专家,做有条件的建设;在“民主与独裁”的讨论中,他又与一班主张开明专制的学者展开论战,呼吁大家齐心协力促成民主宪政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抗战胜利之后,胡适又联合一批教授组织独立时论社,力谏国民党实施宪政,走教育与科学建国的道路,但因国民党政府把全副心思放在内战上而希望落空。败退台湾之后,胡适又支持雷震等人创办《自由中国》。虽然与雷震等人存在着不少隔阂与分歧,但胡适一如既往地帮助他们,并与《自由中国》一起,在为蒋介石祝寿与反对蒋“三连任”中,继续争取民主宪政与自由人权。与前辈及同辈相比,胡适的言论写作的特点在于,其主旨始终指向民主宪政与教育科学两个方面没变。而且为求得其主张更有效的传播,他落脚于中国的现实问题,从不空谈“主义”,以容忍的态度对待反对意见,坚持“立言无所苟”的独立精神,实践了一种理性、平实的言论风格。在言论写作过程中,胡适明知坚持这样的主旨与风格会被孤立、被打击、被污蔑,但他仍融合儒释道三家精神的真旨,实践了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宣言。毋庸讳言,胡适对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并不理解,特别是在《自由中国》时期还曾发表过批评的言论。但正如耿云志在《胡适全集·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对于这样一位学者,我们的评价需要超越单一的政治标准,主要以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的成绩来作为评判的根据。所以对于其言论写作,我们应在认识其局限性的基础之上,借鉴其经验,从而推动中国的言论写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

谢宁生[9](2005)在《大学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文中指出为全面、深入、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校报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善于在"导"字上作文章。这就是"晓之以理,积极倡导;动之以情,善于引导;以人为本,科学指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校报要把办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起来。本文从"导"字入手,全面阐释了大学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谢宁生[10](2005)在《充分发挥大学校报的育人功能》文中提出为全面、深入、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校报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善于写好“导”字文章。这就是“晓之以理,积极倡导;动之以情,善于引导;以人为本,科学指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校报要把办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起来。本文从“导”字入手,全面阐释了大学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校报要善于写好“导”字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校报要善于写好“导”字文章(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探究 ——以贞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述
        2.1.1 “生活教学”内涵
        2.1.2 生活作文教学
        2.1.3 生活即教育
        2.1.4 乡土资源
    2.2 理论依据
        2.2.1 生活作文理念
        2.2.2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
        2.2.3 小砂丘的“生活作文”理论
    2.3 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4 生活教育理念下生活作文教学的特征
3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基本情况
        3.1.1 学生混用多种语言
        3.1.2 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
    3.2 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内容
    3.3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3.3.1 学生自身不够关注乡村生活
        3.3.2 学生写作目的不关注生活
        3.3.3 学生汉语水平差异显着
        3.3.4 教师未充分认识生活作文的价值
        3.3.5 教师未领会课标生活理念
        3.3.6 教师实践生活作文教学有难度
    3.4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习作缺少真情实感
        3.4.2 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3.4.3 学生对乡土生活缺乏观察
        3.4.4 母语影响书面表达
        3.4.5 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
        3.4.6 读书渠道匮乏
4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对策
    4.1 观察教学生活化
        4.1.1 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生活
        4.1.2 善于创设生活化场景
        4.1.3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4.2 阅读内容生活化
        4.2.1 从地方民族文化书籍中获取
        4.2.2 从民族山歌集中获取
    4.3 多民族文化在生活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4.3.1 多民族文化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4.3.2 社会对多民族文化的支持认可
    4.4 口语交际内容生活化
        4.4.1 口语交际提高汉语表达
        4.4.2 口语交际获取写作素材
5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案例及分析
    5.1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案例及分析
    5.2 积累农村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写作素材的案例分析
    5.3 生活作文教学在农村民族杂居地区教学效果分析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其对作文教学影响研究 ——以改革开放至今为研究时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演变分析
    (一)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浅析
    (二)不同视角下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三)高考作文命题演变历程
二、同时期国外言语作文命题比较及启示
    (一)国外言语作文命题比较
    (二)国外言语作文命题对我们的启示
三、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对作文教学的影响与展望
    (一)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三)未来我国高中作文教学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现代大学国文教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1.研究对象
        2.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关于大学国文性质的研究
        2.关于大学国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理论的研究
        3.关于大学国文教学中“文白之争”的研究
    (三)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对现代大学国文课程性质的理解
    (一)实用性
    (二)文学说
    (三)工具性
二、关于现代大学国文阅读教学理论的论述
    (一)阅读教学目标论
        1.了解与欣赏
        2.为写作预备
    (二)阅读教学过程论
        1.必要的课前预习
        2.系统的阅读指导
        3.不可或缺的课外阅读
三、关于现代大学国文写作教学理论的论述
    (一)写作教学目标论
    (二)写作教学指导论
        1.贴近学生的出题策略
        2.以生为本的批改指导
    (三)写作教学训练论
        1.写作训练的频次
        2.课外训练形式多样化
四、现代大学国文教学中的文白之争
    (一)二十年代及之前的大学国文教学文白之争
        1.近代文白之争的起源
        2.白话文与大学国文教学
    (二)三四十年代大学国文教学文白之争
        1.复古倾向下的大学国文教学文白之争
        2.读写分离下的文言文教学价值之辨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区分
        2.1.1 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与新时代
        2.1.2 英雄模范、先进典型与榜样
        2.1.3 成长路径与成长规律
    2.2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2.1 开展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2.2.2 开展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的可行性
    2.3 相关理论支撑及借鉴
        2.3.1 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3.2 依据军队政治工作相关规定
        2.3.3 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成果
第三章 在履行使命时涌现
    3.1 在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中身先士卒
        3.1.1 维护社会稳定
        3.1.2 支援经济建设
        3.1.3 参与抢险救灾
    3.2 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冲锋陷阵
        3.2.1 自卫还击作战
        3.2.2 应对突发威胁
        3.2.3 扞卫海外利益
    3.3 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中大显身手
        3.3.1 参与维和行动
        3.3.2 实施人道救援
        3.3.3 中外联演联训
第四章 在文化传统中熏陶
    4.1 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4.1.1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4.1.2 传承朴素的传统美德
        4.1.3 吸收优秀的传统武德
    4.2 党的优良作风的滋养
        4.2.1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成长
        4.2.2 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提升
        4.2.3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进步
    4.3 题军队光荣传统的教诲
        4.3.1 牢记听党指挥的根本原则
        4.3.2 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4.3.3 坚持英勇善战的根本要求
第五章 在自身素质上着力
    5.1 锻造坚定的理想信念
        5.1.1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1.2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5.1.3 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5.1.4 坚定对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信赖
    5.2 磨砺超群的专业素养
        5.2.1 刻苦学习不断积累
        5.2.2 反复实践逐步提高
        5.2.3 勇立潮头锐意创新
    5.3 锤炼昂扬的战斗精神
        5.3.1 在思想教育中认同
        5.3.2 在训练管理中磨砺
        5.3.3 在重大任务中锤炼
    5.4 锤炼昂扬的战斗精神
        5.4.1 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
        5.4.2 恪守自觉的道德养成
        5.4.3 投身积极的道德实践
第六章 在组织关怀下成长
    6.1 筑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6.1.1 构建科学的世界观
        6.1.2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6.1.3 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6.2 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6.2.1 选送交流学习
        6.2.2 变换岗位历练
        6.2.3 下达任务考验
    6.3 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6.3.1 崇高的政治地位
        6.3.2 严格的管理监督
        6.3.3 优厚的生活待遇
第七章 开创新时代英模辈出新局面
    7.1 谦逊的进取态度学习英模
        7.1.1 学习英模人物要在领会精神
        7.1.2 学习英模人物重在躬亲践行
        7.1.3 学习英模人物贵在持之以恒
    7.2 严正的法律手段扞卫英模
        7.2.1 确立弘扬英模的法律地位
        7.2.2 依法维护英模的合法权益
        7.2.3 打击诋毁英模的不法行为
    7.3 有力的政策措施崇尚英模
        7.3.1 建立和完善英烈纪念制度
        7.3.2 兴建和修葺英烈纪念设施
        7.3.3 宣传和褒奖英烈光辉事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党报党媒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党报党媒要成为深度融合的主阵地与主力军
    1.1 坚持党媒姓党
    1.2 牢固树立看齐意识
    1.3 重视加强阵地建设
2 党报党媒要成为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的主导力量
3 新兴媒体要成为深度融合的主平台与新力量
    3.1 加强评论建设
    3.2 念好服务民生这部真经
    3.3 加强民生报道
4结语

(6)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四节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目标的要求
    第三节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对写作知识的启示
    第四节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写作练习的启示
    本章小节
第二章 三套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研究
    第一节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研究
    第二节 苏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研究
    第三节 沪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套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三套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目标系统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三套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写作知识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三套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练习系统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语文写作教材编制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 写作教材目标系统的建议
    第二节 写作教材知识系统的建议
    第三节 写作教材练习系统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高校校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舆论引导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释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目的、对象及方法
第一章 高校校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一、高校校报是构建和谐校园舆论引导的主导媒介
    二、高校构建和谐校园需要舆论引导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需要舆论引导
第二章 高校校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舆论引导现状分析
    一、高校校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舆论引导调查概述
    二、高校校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舆论引导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高校校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舆论引导问题解决举措
    一、问题解决举措的理论基础
    二、舆论引导问题解决举措的目标和原则
    三、舆论引导问题的解决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的报刊言论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近代报刊言论写作的发展源流
    二、研究综述、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言论报国
    第一节 胡适与《竞业旬报》
        一、《竞业旬报》的创办
        二、加入《竞业旬报》
    第二节 "醒世的婆心,开通民智的妄想"
        一、名副其实的小"糜先生"
        二、胡适与言论报国思潮
        三、强烈的批判精神
第三章 执笔报国
    第一节 胡适留美时期的报刊活动
        一、近代中国留美学界社团
        二、《留美学生年报》、《留美学生季报》与《留美学生月报》
    第二节 "学以济时艰,要与时相应"
        一、弃农学文
        二、"不争主义"
        三、"造因"思想
        四、"但论国界、不论是非"
第四章 思想救国
    第一节 胡适与《新青年》
        一、《新青年》的创办
        二、留美期间的胡适与《新青年》
        三、参与轮流编辑《新青年》
        四、胡适与《新青年》的分裂
    第二节 胡适与《每周评论》
        一、《每周评论》的创办
        二、接办《每周评论》
        三、"问题与主义"之争
    第三节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一、何以思想救国?
        二、以何思想救国?
        三、关键的是思想方法
        四、思想传播的载体与效果
第五章 讲学复议政
    第一节 胡适与《努力周报》
        一、《努力周报》的创办
        二、《努力周报》的努力方向
        三、《努力周报》的停刊
        四、流产的《努力月刊》
    第二节 《读书杂志》与《国学季刊》
        一、《读书杂志》与"古史讨论"
        二、《国学季刊》
    第三节 "忍不住的新努力"
        一、《努力》议政的原因
        二、实验主义式的议政
        三、公开、正谊的好报
        四、"两个世界"的距离
    第四节 "我们的真仇敌"
        一、科玄论战
        二、整理国故
第六章 好唱反调的乌鸦
    第一节 胡适与《新月》
        一、作为缓冲的《现代评论》
        二、《新月》的创办
        三、《新月》的停刊
    第二节 思想界的医生
        一、输入学理
        二、整理国故
    第三节 "我们要我们的自由"
        一、组织平社
        二、"人权与约法"的讨论
        三、言论方式与言论重点的调整
第七章 国家的诤臣,政府的诤友
    第一节 胡适与《独立评论》
        一、《独立评论》的创办
        二、全国人的公共论坛
    第二节 国家的诤臣
        一、对日关系中的主和派
        二、关于"信心与反省"、"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讨论
    第三节 政府的诤友
        一、独立的态度
        二、关于"建设与无为"的讨论
        三、建立一个社会重心
        四、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
第八章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第一节 胡适与独立时论社
        一、不当"政府的尾巴"
        二、组织独立时论社
        三、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第二节 胡适与《自由中国》
        一、《自由中国》的创办
        二、请辞"发行人"风波
        三、胡适与《自由中国》的分歧
        四、呼吁宪政,争取自由
        (一) 祝寿风波
        (二) 陈怀琪事件
        (三) 反对蒋介石"三连任"
        五、《自由中国》的停刊
第九章 结语
    一、胡适言论写作的主旨
    二、胡适言论写作的风格
    三、照远不照近的一代文宗
胡适着作索引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9)大学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晓之以理, 积极倡导
    1. 讲好大道理, 要用“言论”倡导
    2. 营造大环境, 要用“版面”渲染
    3. 把好大方向
二、动之以情, 善于引导
    1. 找准学生实际, 善于聚心, 热心引导
    2. 立足学生实际, 善于暖心, 悉心诱导
    3. 贴近学生实际, 善于得心, 诚心辅导
三、以人为本, 科学指导
    1. 尊重学生, 以身作则做榜样
    2. 理解学生, 善于交流做朋友
    3. 帮助学生, 认可赏识做亲人

(10)充分发挥大学校报的育人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晓之以理, 积极倡导
    1.讲好大道理, 要用“言论”倡导。
    2.营造大环境, 要用“版面”渲染。
    3.正确引导舆论, 要坚持政治家办报。
二、动之以情, 善于引导
    1.贴近学生实际, 善于聚心, 热心引导。
    2.贴紧学生实际, 善于暖心, 真心教导。
    3.贴准学生实际, 善于得心, 诚心辅导。
三、以人为本, 科学指导
    1.尊重学生, 以身作则做榜样。
    2.理解学生, 善于交流做朋友。
    3.开发学生, 认可、赏识学生。

四、大学校报要善于写好“导”字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探究 ——以贞丰县为例[D]. 杨昌朵.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2]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其对作文教学影响研究 ——以改革开放至今为研究时段[D]. 吴林春. 宁夏师范学院, 2019(07)
  • [3]现代大学国文教学理论研究[D]. 冯杨. 吉林大学, 2019(10)
  • [4]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D]. 郑哲.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党报党媒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探索[J]. 谢宁生,谢晓晖,朱春花.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6]新课程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为例[D]. 王爱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7]高校校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舆论引导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报》为例[D]. 张波. 西南大学, 2009(10)
  • [8]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的报刊言论写作研究[D]. 汤景泰. 复旦大学, 2008(03)
  • [9]大学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 谢宁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 [10]充分发挥大学校报的育人功能[J]. 谢宁生. 江苏高教, 2005(02)

标签:;  ;  ;  ;  ;  

大学报要善于写“导”文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