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防洪业务实体对象描述

水库防洪业务实体对象描述

一、水库防汛业务的实体对象描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福信[1](2021)在《淠河流域水库群防洪调度知识图谱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库群防洪调度纷繁复杂,水情,工情等数据的支撑。而这些数据多源异构,数据交换共享不畅,往往存储部门多,数据格式多,不便查询和访问。并且在防洪调度决策中,对知识的需求量大,对检索速度要求快,对知识的关联程度要求高。为此,全面的掌握信息,有效组织与表示防洪调度知识,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处理海量数据并从中挖掘知识成为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它能构建一张方便人类和计算机“阅读”的知识网。防洪调度知识图谱构建是进行汛前防洪调度决策和调度方案编制的基础,也是利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技术对防洪调度知识管理的创新。本文构建淠河流域水库群防洪调度知识图谱,从智能知识支持的角度研究辅助防洪调度决策的方法。防洪调度知识图谱的构建包括知识建模、知识抽取、知识存储、知识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体模型的构建:基于获取到的数据,以防洪预报调度信息为基础,进行模式层的建立,采取斯坦福大学提出的七步法半自动化的构建防洪调度知识图谱的模式层,把模式层分为预报节点(水库、断面、闸坝)、水文监测站点、防洪工程、防洪保护对象、控制区域、预报模型共六个本体类型。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其属性关系进行定义。(2)数据层的构建:以构建好的模式层为约束,对数据知识进行抽取,结构化数据采用D2RQ工具转为RDF形式。非结构化数据利用BILSTM-CRF模型对文本进行处理。将抽取出来的数据存储到Neo4j数据库中构成防洪调度知识图谱。(3)图谱应用:对业务情景特征进行分析,设计知识匹配搜索功能及查询界面,并以Echarts工具对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基于构建的防洪调度知识图谱,进行其知识匹配功能应用设计,通过分析业务情景和用户特点,全面、快速、准确的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实现领域知识的智能获取,辅助决策。

刘超,赵辉,丁晓磊[2](2021)在《安徽省基层防汛语音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文中研究说明语音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其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安徽省基层防汛语音服务平台的建设背景及内容,通过私有化部署语音平台并完善水利专题语料库,构建智能语音引擎以及防汛抗旱专题知识库,结合高精度的语音识别服务和语义解析服务,赋予基层防汛信息化平台采用自然语句的形式查询并反馈应急情况的能力,通过语音命令完成实现对各种基础数据、实时信息及应急情况等信息的查询。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为防汛、抢险、山洪灾害预警等业务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和高效率的技术支撑。

袁浩[3](2020)在《基于web技术的泵站管理信息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在人们的生活逐步迈向智能化的过程中,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高效的泵站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社会“治水”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因为当前较多的信肩息管理平台所具备的功能均较为单一,本文就根据泵站工程管理方面的所需将“泵站信息管理系统”这一概念提出,此系统能够使信息管理更加规范化,能达到减员增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使用此系统,不同的泵站之间能够完成数据共享,是相关管理者的操作平台带来便捷。本篇文章经由对泵站信息管理平台的网站进行设计及分析,最终使全部信息都能够得到动态管理,其运行后台具备简洁性、高效性与安全性。用户通过此系统可以利用网络对全部业务进行处理及查询,进而将操作的繁琐度减小,同时还能够是当前资源被充分合理的利用。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分析了信息管理系统在泵站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根据苏北地区泵站管理现状提出了泵站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简要回顾了 web技术的发展,泵站信息管理平台所处背景、研究意义、当前的发展状况、未来的发展方向。2.介绍研究使用的语言、结构及技术。主要包括编程开发语言C#、UML建模语言,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系统,WEB开发用到的ASP.NET技术、AJAX技术、ADO.NET技术,B/S结构等,为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提供依据。基于B/S结构,进一步详细的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层及业务层,对于系统结构进行了更加有效且合理的设计。3.对于“泵站信息管理平台”展开了具体的需求剖析,按照业务流程种类的不同面临的需求,对不同功能所需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简单分析了系统的安全及非功能方面的需求。4.完成泵站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开发,测试及试运行等工作。以“泵站信息管理系统”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对于用户管理、智能分析、信息监控、站点基础信息管理及新闻通知管理等各模块的模型构建及具体设计。

蒋云钟,冶运涛,赵红莉,梁犁丽,曹引,顾晶晶[4](2020)在《水利大数据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水利管理对象数量大、类型多、空间分布广、运行环境复杂、交织作用因素众多,对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控极其困难。将以关联分析为特点的水利大数据技术和以因果关系为特点的水利专业机理模型相结合,对海量多源的水利数据加以集成融合、高效处理和智能分析,并将有价值的结果以高度可视化方式主动推送给管理决策者,是解决水利对象精细化管控难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对水利大数据的概念认知、技术体系及其应用于水利规律解析、水利态势研判、水利趋势预测和水利决策优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水利大数据发展趋势为需求场景化、管理集成化、分析智能化、服务平台化、保障体系化。在水利大数据应用中,数据是根本,分析是核心,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水治理效率是最终目的,应深度挖掘水利业务管理需求,整合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工程等领域全息数据,全面布局水利大数据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大数据技术与水利的深度融合,支撑我国水治理彻底转型升级。

赵仕霖[5](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增强,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引发的灾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雨洪数值模型作为研究城市雨洪问题的重要工具,对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及城市内涝灾害预测预警能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在城市雨洪模型和软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能够进行城市雨洪全过程模拟的软件还不多,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更是微乎其微。基于云平台的水利数值模拟系统已经崭露头角,然而它们大多是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模式下开发搭建的,这些研究都没有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没能体现出云计算的优势以及云服务、云共享的概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借助于HTML5、WebGL、云计算等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开发了一套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下的、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简述如下:(1)基于有限体积方法,分别建立了适用于城市地表汇流模拟的二维浅水方程高分辨率数值模型以及适用于城市复杂河网、排水管网水流模拟的一维水动力模型。深入研究了模型之间的耦合机制,实现了模型的侧向耦合以及垂向耦合。建立了考虑降雨、地表径流、排水管网、下渗与截留共同作用下,更加完整的城市雨洪水动力耦合模型,实现了城市雨洪全过程模拟。通过一系列的算例模拟,证明模型是可靠的。(2)利用HTML5、JavaScript、WebGL等技术,从三维视角出发,建立了网络环境下流场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在浏览器中展示多要素同步叠加的流场细节。提出了一种利用WebVR技术展示水动力模型计算结果的新方法,设计并研发了流场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提出了利用纹理样式化粒子代替三维球体的方法,优化了浏览器渲染流场的性能。以瓯江河口的流场三维可视化为例,证明了研究成果具有工程实用价值。(3)根据前端工程化的思想,基于开源生态社区,提出了基于Vue的三维WebGIS解决方案。以城市雨洪模型和流场可视化成果为基础,研发了 B/S架构下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实现了无需安装软件,借助于浏览器就能够完成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的全部过程。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自动化建模、远程计算、流场可视化等方面详细展示了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从模型模拟结果以及系统可视化效果两个角度证明了系统能够有效应用于城市雨洪的实际工程中。

张红萍[6](2020)在《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呈现出南北齐发的特点,部分城市甚至陷入“年年看海、逢雨必涝”的困境。从城市水文学角度来看,城市化带来不透水面比率持续增加的现象,是导致城市产生消极水文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未来中国部分地区发生城市洪涝灾害等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增强。面对城市洪涝灾害的严峻形势,尽可能地消除城市建设带来的不利水文效应,是减少“城市看海”的基础途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属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的范畴。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重点关注“洪涝”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法、指标体系法、数值模拟法、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布研究、城市涝灾害淹没情景研究。然而,结合具有一定现势性的城市下垫面的水文特征,从城市物理空间环境承载洪涝灾害能力的角度,评估城市抵御洪涝灾害能力的研究比较少。参考“承载力”在物理学中的“度量指标”以及生物学中的“安全保障标准”的定义,本文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定义为:“以城市地理空间环境中的基础设施及功能设施的运行秩序、居民及工商业实体等的社会活动秩序不受影响为前提,城市承载洪涝灾害的能力”。本文综合利用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在研究城市水文响应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出评估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的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中。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本文在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环境学、资源学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的“承载力”概述的基础上,定义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的基本概念与一般形式,并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涵与研究方法。(2)提出了一种基于VIS-W下垫面模型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方法针对广泛应用在生态水量交换研究的城市下垫面VIS(Vegetation,Impervious surface,Soil)模型,其组分“V”和“S”可以反映城市渗透、滞留特征,组分“I”可以反映城市汇流特征的情况,本文将反映城市蓄滞特征的水体“W”扩展到VIS模型中,形成VIS-W(Vegetation,Impervious surface,Soil and Water)下垫面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并结合城市下垫面地形特征、产汇流特征、不利排水地区分布特征,构建出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3)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阈值检测实现邻近水体的阴影再分类方法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的水体与阴影比较容易误分的问题,本文以典型的邻近同质性像素搜索算法区域生长法为基础,根据误分为阴影的水体与真实水体在空间上存在邻近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阈值检测实现邻近水体的阴影再分类方法。本文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hood Classification,MLC)分类出的植被、不透水面、裸土、水体、阴影结果基础上,采用该方法对阴影进行再分类,提高了原分类结果中的水体分类精度。(4)提出了一种兼顾地形连通性与降雨量的汇水区划分方法针对采用DEM填洼方式获得洼地水流的汇水区划分方法不能较好地反映下垫面库容特征的问题,本文基于多流向算法以及“有源淹没”思想,提出一种以不填洼的DEM数据为基础,顾及地形连通性与降雨量的汇水区划分方法。通过与洪涝灾害事件中的典型渍涝点对比,验证了采用本文方法划分的汇水区划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下垫面的汇流特征以及渍涝风险分布情况。(5)以武汉市为例,评估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能力并探讨其改进空间本文将提出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应用在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能力评估研究中,得出武汉市主城区范围内的洪涝灾害承载力分布情况为:1)北湖、后官湖、盘龙湖等地区的承载力较弱;2)东湖、南湖等地区的承载力一般;3)长江、汉江等江域覆盖地区的承载力最强。然后,本文结合武汉市主要运行的16处雨水泵站以及2017至2018年新建11项排水防涝工程部署情况,探讨并分析了武汉市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的改进空间。得出:在武汉市主城区范围内,1)新建的黄埔路泵站等五个泵站,可以缓解现分布在承载力为“强”包含长江、汉江江域的汇水区域内的渍涝情况;2)充分利用新建的21号公路明渠、后湖四期泵站、东湖低排水泵站在各地区新增的出江能力,可以提升洪涝承载力为“差”的北湖、后官湖、盘龙湖地区汇水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3)充分利用新建的港西泵站、江南泵站的出江排水能力,有望提升承载能力为“一般”的东湖、南湖和青菱湖地区汇水区域承载洪涝灾害能力。

孙洪林[7](2020)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地理空间数据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性水利基础设施,作为"金水工程"龙头项目,在近些年防洪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地理空间数据平台的总体框架、建设内容、分工与职责划分,重点描述了地理空间数据平台的系统设计、技术实现和成果应用,给防汛抗旱工作业务和技术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李晓飞[8](2020)在《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洪灾害防治是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历史上发生多次严重的山洪灾害,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需开发一套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本文基于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产生的实时预警信息,深入研究了山洪灾害发生时地面电力、网络和无线网络、卫星网络的可用性,探讨了集成多种通讯方式的无缝垂直面向公众服务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的必要性,该系统既可在地面电力、宽带正常时通信,又可在其被摧毁时提供预警通信服务,提升水利部门预警下发的综合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主要有以下研究内容:1.以苗家营小流域、监测网站、预警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已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系统进行了总体需求分析。2.从总体上设计了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构成方案,从多层次多方面设计了系统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系统预警通信流程、系统通信模式。3.通过时序图、数据库等方面详细设计了系统软件的功能模块,同时对村级预警主机、居民入户机、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3/4G、短信通信模块、电路图等硬件部分选型并制定设备连接方案,详细规划了软硬件的通信协议。4.给出了系统开发软硬件配置情况和软件服务运行的软硬件要求,通过类图、编码对Web端、App端、微信端等方面实现系统软件,开发并加工完成了村级预警主机、入户机等系统硬件部分。5.搭建了一套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对系统主要业务分别通过集成的各种通信方式进行了测试和验证,证实了该系统传输预警信息的有效性。在本文中,流域防洪预警系统实现了山洪预案“垂直到底,水平到边”的全覆盖。提高了流域居民的自我防范和救助能力。初步建成了防洪指挥平台,加强了基层防洪措施。

王封祚,王新福,高庆方,徐东彪[9](2019)在《安徽省防汛抗旱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安徽防汛抗旱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的建设背景及内容,对面向安徽防汛抗旱的水利数据框架建设、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开发、基于Portal for ArcGIS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且开发防汛地理信息系统。安徽防汛抗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已为一系列防汛抗旱相关业务系统提供地理信息应用服务,为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预警等业务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和高效率的技术支撑。

奉海春[10](2017)在《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水利密切相关,水利在国家治理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我国虽然转变了传统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观念、构建了多元共同参与的农田小水利治理体制和建立了多种农田小水利治理机制,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当前农田小水利工程的迅速恶化、应对极端环境的能力低下、农用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等治理问题。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可持续依赖于完善的制度体系,因此揭示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根源是解决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基础。农田小水利治理是在多个制度层次的约束下实现的,从多层次制度之间关系的视角来探寻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多层次制度嵌套理论和水资源治理理论,为理顺农田小水利治理与其制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现实状况和我国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具体实践,本文认为农田小水利治理是在多个治理层次上展开的,即宪政治理层次、集体选择层次和操作层次,与治理层次相对应的是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和操作制度等三个制度层次。本文归纳了每个治理层次上影响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四个要素,即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农田小水利治理权和农用水权,并在理顺以上四个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个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首先,基于分析框架,本文借助来自广西的桂北Y村横岭渠、桂南L农民用水户协会、桂北H水库等三个农田小水利治理典型案例,分析了农田小水利治理三个制度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是一个由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操作制度等三个制度层次之间相互制约而成的制度体系。其中,宪政制度规范着基层政府的农田小水利行政治理权和农用水所有权,而且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保障着其农用水所有权;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着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的管理权和供水权,而且供水组织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操作制度规范着用水户参与与监督农田小水利治理的权利和用水权,而且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着其用水权。二是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和操作制度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即宪政制度制约着集体选择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制约着操作制度。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和操作制度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决定了,宪政制度所规范的基层政府行政治理权和农用水所有权分别制约着集体选择制度所规范的供水组织的管理权和供水权,集体选择制度所规范的供水组织管理权和供水权分别制约着操作制度所规范的用水户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和用水权。三是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形成了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在具体治权上的制约关系,形成了 一个有关农田小水利和农用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治理、保护和节约等管理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结构——“治权结构”;而农田小水利各制度层次之间在具体农用水权上的制约关系,则构成了一个反映人们在农用水资源用益中的权利义务结构——“农用水权结构”。而农田小水利治权与农用水权之间的保障关系决定了农田小水利“治权结构”与“农用水权结构”之间的保障关系,并有机形成了一个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结构——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其次,本文以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各制度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形成的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为基础,以Y村横岭渠、桂南C县X镇的L农民用水户协会、桂北Q县西北角S村H水库等三个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揭示了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逻辑:一是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即对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管理权的界定模糊;二是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的管理权模糊导致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制约关系的断裂,致使治权结构陷入不稳定的状态;三是农田小水利治权结构的不稳定,弱化了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的治权对其农用水权的保障,即政府行政治理权无法保障其农用水所有权、供水组织的管理权难以保障其供水权、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无法保障其用水权,进而导致农田小水利治理陷入困境。最后,本文针对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逻辑,根据研究的结论和未来农田小水利治理的需要,提出了着眼于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整体性、立足于制度之间的制约关系建设、以农田小水利的管理权为切入点的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完善思路。具体的完善策略是需要宪政制度上转变政府职能;而集体选择制度则需要进一步明确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的农田小水利管理权,以理顺供水组织管理权与政府行政治理权的内在制约关系;操作制度上着眼于保障用水户的用水权,需要构建旨在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机制、融资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仲裁机制和制裁机制的协作机制、运作机制和参与机制。

二、水库防汛业务的实体对象描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库防汛业务的实体对象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1)淠河流域水库群防洪调度知识图谱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淠河流域概况
    2.1 淠河流域基本概况
    2.2 淠河流域防洪概况
    2.3 淠河流域水工程调度规则
    2.4 水库群防洪调度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介绍
    3.1 知识图谱介绍
    3.2 知识的表示与建模
        3.2.1 知识表示
        3.2.2 知识建模
    3.3 知识抽取
    3.4 知识融合
    3.5 知识存储
    3.6 知识图谱应用
        3.6.1 智能搜索
        3.6.2 知识图谱可视化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淠河流域防洪调度知识图谱的设计与构建
    4.1 模式层的建立
        4.1.1 防洪调度领域本体定义
        4.1.2 防洪调度领域本体属性定义
        4.1.3 防洪调度领域本体关系界定
    4.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3 知识存储与实现
        4.3.1 知识图谱存储
        4.3.2 知识图谱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识图谱的应用
    5.1 业务情景特征分析
        5.1.1 防洪工程信息
        5.1.2 洪水预报信息
        5.1.3 河道堤防信息
        5.1.4 防洪保护对象信息
    5.2 知识匹配搜索功能
        5.2.1 提供搜索路径
        5.2.2 知识匹配
    5.3 查询系统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安徽省基层防汛语音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平台建设思路
    1.1 技术路线
    1.2 系统架构
    1.3 业务流程
2 平台建设内容
    2.1 语音识别引擎
        (1)前端语音处理
        (2)后端识别处理
    2.2 语义理解引擎
    2.3 语料库建立
    2.4 语音服务接口
3 关键技术研究
    3.1 面向对象的水利语音数据建库技术
    3.2 基于机器学习的语音识别能力优化技术
    3.3 微服务架构及服务开发技术
4 总结

(3)基于web技术的泵站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大中型泵站工程管理现状
        1.2.2 国外大中型泵站工程管理现状
    1.3 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主要技术简介
    2.1 开发语言
    2.2 SQL Server 2008
    2.3 WEB程序开发技术
        2.3.1 ASPNET技术
        2.3.2 AJAX技术
        2.3.3 ADONET技术
    2.4 B/S结构简介
    2.5 开发及运行环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泵站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3.1 基本情况
    3.2 业务需求分析
        3.2.1 业务描述
        3.2.2 角色分析
        3.2.3 业务流程
    3.3 功能需求分析
        3.3.1 新闻或通知的管理
        3.3.2 泵站站点信息管理
        3.3.3 信息监控
        3.3.4 智能分析
        3.3.5 用户管理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3.4.1 系统性需求分析
        3.4.2 系统安全需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泵站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设计目标
        4.2.2 系统结构
        4.2.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3.1 新闻通知管理模块的设计
        4.3.2 站点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
        4.3.3 信息监控模块的设计
        4.3.4 智能分析模块的设计
        4.3.5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实体关系设计
        4.4.2 数据库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泵站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5.1 登陆系统
    5.2 系统主页面
    5.3 基本信息模块
    5.4 实时监测模块
    5.5 泵站实时控制模块
    5.6 泵站最新运行信息模块
    5.7 数据查询模块
    5.8 水情数据分析模块
    5.9 数据报表模块
    5.10 退出系统模块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泵站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测试
    6.1 测试目的
    6.2 测试用例设计
    6.3 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水利大数据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利大数据的概念认知
2 水利大数据的技术体系
    2.1 水利大数据采集技术
    2.2 水利大数据存储技术
    2.3 水利大数据计算技术
    2.4 水利大数据分析技术
    2.5 水利大数据可视技术
3 水利大数据的规律解析应用
    3.1 水灾害应用
    3.2 水资源应用
    3.3 水环境应用
    3.4 水生态应用
    3.5 水工程应用
4 水利大数据的态势研判应用
    4.1 水灾害应用
    4.2 水资源应用
    4.3 水环境应用
    4.4 水生态应用
    4.5 水工程应用
5 水利大数据的趋势预测应用
    5.1 水灾害应用
    5.2 水资源应用
    5.3 水环境应用
    5.4 水生态应用
    5.5 水工程安全
6 水利大数据的决策优化应用
    6.1 水灾害应用
    6.2 水资源应用
    6.3 水环境应用
    6.4 水生态应用
    6.5 水工程应用
7 水利大数据的研究展望
    7.1 水利大数据需求场景化
    7.2 水利大数据管理集成化
    7.3 水利大数据分析智能化
    7.4 水利大数据服务平台化
    7.5 水利大数据保障体系化

(5)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极端降雨与城市化进程
        1.1.2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
        1.1.3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
        1.2.2 基于Web的流场三维可视化
        1.2.3 云平台技术
    1.3 问题的提出
        1.3.1 城市雨洪数值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
        1.3.2 流场可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组织结构
2 城市雨洪水动力耦合模型构建与验证
    2.1 引言
    2.2 地表水流模型
        2.2.1 控制方程
        2.2.2 有限体积法离散
        2.2.3 数值通量计算
        2.2.4 高阶精度格式构造
        2.2.5 降雨、入渗源项
        2.2.6 源项处理
        2.2.7 时间积分
        2.2.8 干湿界面处理与边界条件
    2.3 管网—河网水流模型
        2.3.1 基本方程
        2.3.2 Preissmann窄缝方法
        2.3.3 有限体积法离散
        2.3.4 高阶精度格式构造
        2.3.5 边界条件
        2.3.6 稳定性条件
    2.4 模型耦合
        2.4.1 地表与排水管网耦合
        2.4.2 地表与河网耦合
    2.5 模型验证
        2.5.1 树状河网算例
        2.5.2 环状河网算例
        2.5.3 有压管网恒定流
        2.5.4 管道水击算例
        2.5.5 明满流过渡
        2.5.6 90°弯道溃坝水流
        2.5.7 地表水流向管网
        2.5.8 溃坝洪水流经管网区
        2.5.9 城市地区排水管溢流
        2.5.10 河道—蓄滞洪区侧向耦合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WebGL和WebVR的流场可视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关键技术介绍
        3.2.1 HTML5
        3.2.2 JavaScript
        3.2.3 WebGL
        3.2.4 WebVR
    3.3 三维虚拟现实场景的建立
        3.3.1 建立场景的方法
        3.3.2 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3.3.3 剖面绘制
        3.3.4 示踪球及迹线表达
        3.3.5 矢量场可视化
    3.4 案例研究
        3.4.1 案例介绍
        3.4.2 案例研究结果
    3.5 性能优化
    3.6 工程应用
    3.7 本章小结
4 B/S架构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设计、实现及云端部署
    4.1 引言
    4.2 前端技术方案
        4.2.1 前后端分离技术
        4.2.2 MVVM开发模式
    4.3 前端开发框架
        4.3.1 框架与库的区别
        4.3.2 前端框架的发展
        4.3.3 前端框架的选择
    4.4 基于Vue.js的三维WebGIS开发
        4.4.1 前端工程化
        4.4.2 WebGIS功能
        4.4.3 前端技术集成方案
    4.5 系统分析与设计
        4.5.1 系统总体架构(B/S架构)
        4.5.2 系统功能设计
        4.5.3 数据库设计
    4.6 系统实现
        4.6.1 开发环境
        4.6.2 用户界面设计
        4.6.3 移动端适配
        4.6.4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4.7 云平台技术的应用
        4.7.1 云服务器的选择
        4.7.2 云服务器的申请
        4.7.3 系统部署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在成都市城市雨洪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计算范围
        5.2.2 地形地貌
        5.2.3 流域水系
        5.2.4 排水管网
        5.2.5 水文气象
    5.3 自动化建模
        5.3.1 流域模型建立
        5.3.2 多维模型建立
        5.3.3 模型耦合
        5.3.4 降雨资料设置
    5.4 远程计算
    5.5 可视化展示
    5.6 结果分析
        5.6.1 模型验证
        5.6.2 可视化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洪涝灾害研究现状
        1.2.2 相近承载力研究现状
        1.2.3 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总体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区域
        1.3.4 论文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
    1.4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基本理论及研究框架
    2.1 承载力研究相关理论
        2.1.1 承载力研究起源
        2.1.2 承载力研究概念与内涵
        2.1.3 承载力研究基本方法
    2.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基本理论
        2.2.1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概念
        2.2.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形式定义
        2.2.3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内涵
    2.3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框架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下垫面分类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
        3.2.2 研究方法
    3.3 城市下垫面用地分类研究
        3.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3.3.2 基于极大似然法的下垫面分类
        3.3.3 基于滑动窗口的阴影再分类
        3.3.4 分类结果精度评价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顾及地形连通性与降雨量的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
        4.2.2 研究方法
    4.3 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4.3.1 基于降雨量的基本汇单元分类
        4.3.2 结合汇流累积量分析地表径流特征
        4.3.3 基于降雨与地形连通性的子汇水区划分方案
        4.3.4 结合洪涝事件分析汇水区划方案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实例研究
    5.1 武汉市洪涝灾害研究概述
        5.1.1 武汉市地理概况
        5.1.2 武汉市降雨渍涝灾害概况
        5.1.3 武汉市防汛治涝相关工程
        5.1.4 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方法
    5.2 基于VIS-W城市下垫面模型的基准库容量分析
    5.3 基于DEM的汇水区汇流能力分析
    5.4 城市洪涝渍涝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4.1 武汉市典型洪涝灾害渍涝点分布情况
        5.4.2 渍涝点与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
        5.4.3 渍涝点与下垫面库容盈余量之间的关系
    5.5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构建研究
        5.5.1 基本评估图件及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5.5.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方法
    5.6 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与分析研究
        5.6.1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图件及指标
        5.6.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结果
        5.6.3 武汉市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结果分析
        5.6.4 武汉市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改进空间探讨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地理空间数据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空间数据平台的建设
    1.1 建设内容和结构
    1.2 建设分工与职责划分
2 地理空间数据平台的系统设计
    2.1 基础设施层
    2.2 数据层
    2.3 服务层
    2.4 应用层
    2.5 标准规范体系
    2.6 安全保障体系
3 地理空间数据平台的技术实现
    3.1 实现SOA和云化架构
    3.2 实现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
    3.3 实现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
    3.4 实现地理空间数据质量控制
    3.5 实现基于ETL的数据整合更新
    3.6 实现基于搜索引擎的水利空间信息检索
4 地理空间数据平台的成果应用

(8)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2.1 通信技术
        2.1.1 TCP/IP协议
        2.1.2 短信SMS
        2.1.3 GPRS
        2.1.4 3/4G
        2.1.5 卫星通信
    2.2 软件开发技术
        2.2.1 百度地图API
        2.2.2 SOA架构
        2.2.3 SSM
        2.2.4 HTML5
        2.2.5 MySQL数据库
    2.3 硬件开发技术
        2.3.1 低功耗设计技术
        2.3.2 语音合成处理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3.1 小流域防洪监测现状
        3.1.1 小流域规模
        3.1.2 监测网站
        3.1.3 预警设施
    3.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3 系统软件功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
    4.1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架构
        4.1.1 系统的总体架构
        4.1.2 系统的应用架构
        4.1.3 采用的技术架构
        4.1.4 预警通信流程
        4.1.5 通信技术应用
    4.2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详细设计
        4.2.1 软件部分设计
        4.2.2 硬件部分设计
        4.2.3 通信协议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软件实现
        5.2.1 WEB服务端
        5.2.2 微信端
        5.2.3 App端
    5.3 系统硬件实现
    5.4 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安徽省防汛抗旱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现状分析
2 平台设计
3 关键技术研究
    3.1 面向对象的水利地理数据建库技术
    3.2 防汛抗旱电子地图编制技术
    3.3 微服务架构及服务开发技术
    3.4 地理信息服务平台门户开发技术
4 平台建设
    4.1 水利地理实体建库
    4.2 防汛抗旱电子地图制作与发布
    4.3 防汛抗旱数据服务开发
    4.4 服务平台门户构建
5 平台应用
    5.1 典型应用
    5.2 其它应用
6 结语

(10)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特殊地位
        (二)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历史性变革
    二、研究的问题
        (一) 当前农田小水利的治理困境
        (二) 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结果
        (三) 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述
    四、几个关键概念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六、案例描述与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 案例描述
        (二) 研究方法
    七、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的创新点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多层次制度嵌套理论
        (一) 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
        (二) 多层次制度嵌套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三) 理论启示: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层次性
    二、水资源治理理论
        (一) 水资源治理的制度、治权与水权
        (二) 水资源治理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三) 理论启示:农田小水利制度、治权与水权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宪政制度
    一、宪政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宪法关于农田小水利的规范
        (二) 法律有关农田小水利的规定
        (三) 执政党有关农田小水利的政策
    二、基层政府:宪政制度规范的主体
        (一) 政府:宪法与法律下的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
        (二) 基层政府:宪政制度所规范的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
    三、宪政制度规范着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
        (一) 监督权
        (二) 仲裁权
        (三) 农用水费征收权
        (四) 处罚权
        (五) 转让权
    四、宪政制度规范着乡镇政府的农用水所有权
        (一) 水资源的公共属性
        (二) 水资源的国家所有制
        (三) 基层政府享有农用水所有权
    五、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保障着其农用水所有权
        (一) 监督权保障着农用水所有权
        (二) 制裁权保障着农用水所有权
        (三) 仲裁权保障着农用水所有权
第四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集体选择制度
    一、集体选择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行政法规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规定
        (二) 部门规章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规定
        (三) 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规定
        (四) 其他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正式制度文本
    二、供水组织: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的主体
        (一) 村社组织
        (二) 农民用水户协会
        (三) 私商
    三、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着供水组织的管理权
        (一) 融资权
        (二) 监督权
        (三) 制裁权
    四、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着供水组织的供水权
        (一) 村社组织的供水权
        (二)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供水权
        (三) 私商的供水权
    五、供水组织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一) 村社组织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二)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三) 私商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第五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操作制度
    一、操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农用水分配机制
        (二) 融资机制
        (三) 监督机制
        (四) 仲裁机制
        (五) 制裁机制
    二、用水户:操作制度规范的主体
    三、操作制度规范着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 用水户的参与权
        (二) 用水户的监督权
    四、操作制度规范着用水户的用水权
    五、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其用水权
        (一) 用水户的参与权保障着其用水权
        (二) 用水户的监督权保障着其用水权
第六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制度层次之间的关系
    一、治权结构:各制度层次之间的治权关系
        (一) 政府的行政治理权制约着供水组织的管理权
        (二) 供水组织的管理权制约着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农用水权结构:各制度层次之间的水权关系
        (一) 政府所有权制约着供水组织的供水权
        (二) 供水组织供水权制约着用水户的用水权
    三、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治权与农用水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逻辑
    一、治权的模糊化规范:农田小水利制度的内在缺陷
        (一) 治理主体的具体治权内容模糊
        (二) 基层政府与供水组织之间模糊的治权关系
        (三) 供水组织与用水户之间模糊的治权关系
    二、治权结构不稳定:制度层次之间治权关系的断裂
        (一) 基层政府与供水组织之间制约关系的断裂
        (二) 供水组织与用水户之间制约关系的断裂
    三、农用水权结构断裂:各制度层次之间水权关系的断裂
        (一) 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无法保障其农用水所有权
        (二) 供水组织的管理权无法保障其供水权
        (三) 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无法保障其用水权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优化
    一、基本结论
    二、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优化思路
        (一) 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整体性建设
        (二) 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制约关系建设
        (三) 以管理权为核心的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建设
    三、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优化的策略
        (一) 宪政制度的优化策略——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二) 集体选择制度的优化策略——明确供水组织的权利
        (三) 操作制度的优化策略——实现用水户的用水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录

四、水库防汛业务的实体对象描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淠河流域水库群防洪调度知识图谱构建研究[D]. 张福信.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安徽省基层防汛语音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A]. 刘超,赵辉,丁晓磊. 第十一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2021
  • [3]基于web技术的泵站管理信息系统[D]. 袁浩. 扬州大学, 2020(04)
  • [4]水利大数据研究现状与展望[J]. 蒋云钟,冶运涛,赵红莉,梁犁丽,曹引,顾晶晶. 水力发电学报, 2020(10)
  • [5]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D]. 赵仕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张红萍.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地理空间数据平台的设计和实现[J]. 孙洪林. 中国防汛抗旱, 2020(11)
  • [8]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D]. 李晓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安徽省防汛抗旱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J]. 王封祚,王新福,高庆方,徐东彪. 水利信息化, 2019(04)
  • [10]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D]. 奉海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水库防洪业务实体对象描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