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岩石学分析监测炼焦煤

使用岩石学分析监测炼焦煤

一、用岩相分析监控炼焦用煤(论文文献综述)

白向飞[1](2021)在《炼焦煤性质与分类及煤岩学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依据炼焦煤性质对其分类可促进炼焦煤资源的合理利用,而煤岩学方法是焦化工业中监控原料煤质量的实用手段。主要阐述煤岩学基本概念、炼焦煤应用中常见的煤质问题、炼焦煤的分类及其意义,并对煤岩学在炼焦煤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煤岩测试技术进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由探讨可知:关于炼焦煤的分类,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均注重煤质的可比性,分类方法需简便易行且分类指标精炼;而企业层面所需的分类,重点注重煤种之间相互可替代性,即分类指标越多则越易利于控制煤质,但无论何种分类方案,煤岩指标均为不可或缺的指标,因此既不能将炼焦煤常见的煤质问题简单归结为分类问题,也同时需重视煤岩学的应用。煤岩学方法能高度关联各种工艺指标,其价值在于从成因角度评价煤组成的复杂性,也有助于科学解释异常的煤质现象和分类问题。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分布图和标准差来鉴别混煤,判别煤类时切忌教条地引用某些相关关系,需科学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煤岩学的价值在于从成因角度评价煤组成的复杂性。图像分析法在仪器组成的通用性、操作的便利性、过程审核的可追溯性以及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等各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光度计法,代表着今后镜质体反射率测试的技术方向。随着国家标准GB/T 40485-2021《煤的镜质体随机反射率自动测定图像分析法》的实施,煤岩图像分析法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及。

杨艳[2](2021)在《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炭是冶金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原料,在高炉炼铁时发挥材料骨架、增炭剂、还原剂、发热剂的作用,焦炭中的硫份、灰分和强度等直接影响冶金产品的质量。本论文主要阐述了临涣焦化自建厂以来在配煤炼焦技术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改进。早期主要利用传统配煤技术即利用煤质的工业分析和粘结性指标来指导配煤,期间为降低配煤成本,尝试将生产过程产生的低价除尘灰、焦粉代替瘦煤回配至配合煤中进行炼焦,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同时,降本增效成果显着;随着煤岩学指标的应用不断得到深化,开始利用煤岩学理论指导配煤,结合小焦炉实验,着手建立了常用煤种的工业分析、工艺分析及煤岩等指标数据库,结合配合煤的常用技术指标,再利用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的加和性,根据单种煤镜质组数据,按照理想镜质组分布图在原有的配煤方案上进行优化,调整相应的单种煤比例或者煤种,在确保同等焦炭质量的基础上计算相应的配合煤成本,选择成本最低的配煤方案投入生产,同时煤岩分析技术可有效的甄别混煤,保证了配合煤质量的稳定;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煤焦指标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开发应用,提高了实验效率,便于建立海量数据库,从而形成智能配煤系统软件对焦炭质量进行智能预测和对配煤方案进行优化成为可能,2019年,在公司原有数据库及配煤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煤灰成分、成煤期及煤岩组分等32个参数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大小并进行定量分析,应用多元矩阵方法,实现了配煤方案全方位智能优化,结果表明,通过使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优化配煤方案,使临涣焦化的配煤技术走到了行业前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2012年起,利用生产过程产生的低价焦粉、除尘灰按不高于1%比例代替山西瘦煤或临涣瘦煤进行配煤,每年降低配煤成本约900万元。2016年起,利用煤岩分析结果优化配煤方案,年降低配煤成本近3000万元;2019年6月,利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优化配煤方案,年降低配煤成本5000余万元。

刘晓彬[3](2020)在《焦化固废高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公司拥有两座5500m3超大型高炉,该炉型对焦炭质量的要求极为苛刻,要求焦炭M40维持在85%以上。针对高炉这一要求,炼焦用煤对优质煤的耗用量极高。因此,在保证焦炭各项指标满足高炉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优质煤的耗用量,提出了在配合煤中掺入瘦化剂焦化除尘灰。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如下:配煤炼焦常用的瘦化剂有半焦粉和焦粉等含碳惰性物。装炉煤中适量加入瘦化剂可以降低配合煤的挥发分,减少气体产量,降低气孔率,减少焦炭裂纹,并且增大焦炭的块度和抗碎强度。通过300kg小焦炉实验数据得知,除尘灰配入占比等于0.5%时,块度>60mm的占比为32.1%;当除尘灰占比等于1.0%时,块度>60mm的占比为33.2%;当除尘灰占比等于1.5%时,块度>60mm的占比为35.1%。焦炭的M40相比提高了约4%。当除尘灰的比例为0.5%时,配合煤的煤质最好;当除尘灰的配入比例为1.0%和1.5%时,配合煤的煤质基本没有明显差异,但煤质会有一定程度的劣化。数据证明,在配合煤掺入除尘灰的比例在1.5%时最佳,块度和M40都有很大的提高。将生化污泥掺入除尘灰中,经过试验,污泥配入比例控制在20%~25%之间,效果最佳。焦化日产量约为150t(干基),按照配入比例可以实现全部配入。根据精益效益计算,除尘灰回配至炼焦煤中,可以每t降低配煤成本500元,每天产生的直接精益效益约为7.5万元。因此,焦化除尘灰回配不仅提高了焦炭质量,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精益效益并实现了环保的要求。图24幅;表18个;参48篇。

刘有势[4](2020)在《智能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际炼焦生产过程中,在炼焦工况平顺及单煤质量稳定的前提下,焦炭质量主要受到配合煤质量的影响,而配合煤质量由单煤质量和配煤比决定,因此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是配煤比。本文从焦化厂实际炼焦生产数据出发,挖掘煤-焦-工况数据关系,提出一种配煤比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配煤比,提高了配煤工作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从炼焦配煤生产过程出发,分析了单煤与配合煤之间的关系,采用线性加权构建了配合煤质量预测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包括配合煤质量以及炼焦工况,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并对考虑工况与不考虑工况的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精度的对比分析。为了提高神经网络预测精度,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并对BP神经网络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精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改善了焦炭质量预测精度。2.针对传统人工配煤工作效率低、质量波动大等缺点,分析了实际炼焦生产过程数据,从焦化企业的质量报表与生产工艺报表中分析、提取影响焦炭质量的炼焦生产过程数据,完成了配合煤质量-炼焦工况-焦炭质量数据的精确匹配,基于需求的焦炭质量参数、给定的工况数据以及单煤质量参数,考虑生产成本和库存等相关约束,提出了一种智能配煤计算方法,建立了配煤比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快速计算出配煤方案。对实际焦-煤-工况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整理了专家经验,建立了优化配煤比的专家知识库。3.在.NET开发平台下,以C#和SQL数据库为开发工具,完成了智能配煤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该系统在焦化厂运行稳定。企业反馈结果表明该智能配煤系统能够满足焦化厂实际生产需求,所设计的智能配煤算法能够快速、准确的计算配煤比,节约了成本,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焦炭质量预测精度。

梁向飞[5](2019)在《优化配煤炼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迁安中化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配煤炼焦生产中,存在优质焦煤配用比例过高、区域性炼焦煤及低价炼焦煤资源配比较低问题,导致焦炭成本较高。本文结合配煤生产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优化配煤炼焦技术研究与实践,以提高配煤炼焦技术水平、优化配煤结构、降低配煤成本。通过设计和研发符合本公司生产工艺特点的配煤管理系统,现实了配煤工艺控制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可视化管理,提高了专业人员工作效率和配煤过程控制水平,建立了配煤优化数学模型,为优化配煤炼焦技术创造了条件。运用性价比排名的煤质评价方法,指导炼焦煤采购,淘汰劣质资源,优化了炼焦煤煤源结构。进行了40 kg小焦炉试验和工业焦炉试验,证实了降低优质主焦煤配用比例的优化配煤结构方案的可行性,确定优化配煤结构中各煤种的使用比例范围。优化配煤结构应用于工业实践,焦炉生产操作稳定,焦炭质量稳定,满足高炉使用。通过开展配煤炼焦技术研究与实践,优化了配煤结构,节约优质焦煤配比20%,区域性资源(肥煤和1/3焦煤)配比增加5.72%,低价炼焦煤资源(气煤和瘦煤)配比增加配比14.47%。在合理利用资源同时,配煤成本降低44.02元/t,节省成本1780万元/月。图21幅;表26个;参42篇。

张大磊[6](2018)在《配煤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以京唐焦化的配煤控制过程为背景,对高炉炼铁工艺、配煤炼焦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现代化高炉炼铁生产对焦炭质量的需求,揭示了京唐焦化在焦炭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配煤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京唐焦化现运行有4座7.63焦炉,生产的焦炭用于供应京唐炼铁5500m3的大型高炉使用。该高炉是目前国内单体容积最大的高炉,基于高炉生产稳定的需求,特别要求焦炭具有优异的强度指标;基于生产高品质钢材的需求,又要求焦炭低灰低硫且块度均匀。现代焦炉炼焦生产过程中,影响焦炭质量70%的因素取决于配合煤的质量,剩余影响因素为配合煤预处理工艺及炼焦过程工艺控制。随着京唐焦化设计建造及落成,预处理工艺及过程工艺已经成型,没有了调整的空间,提高焦炭质量的就要从配煤质量上入手。本文深入深入生产实际,对炼焦的过程做了细致的研究,发现了建立配煤控制系统的必要性,并着手建立了京唐焦化的配煤控制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实现的控制功能,继而设计开发一套性能先进的、运行可靠的、操作灵活的、维护方便的配煤专家控制系统,以实现焦化厂煤厂管理自动化以及配合煤配比的优化。近年来,配煤控制系统因其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优势功能,越来越受到炼焦企业的重视,大家都开发出自己的配煤控制系统来实现以上目的。但其功能都比较单一,有的只具有质量预测的功能,没有对数据的整合管理、缺乏对配煤过程的整体控制。京唐焦化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不足,结合自身实际生产情况,设计开发了完善的炼焦配煤控制系统用以指导配煤,实现了对配煤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京唐焦化的炼焦配煤控制系统分为两级实现,分别是一级的基础自动化控制级、二级的配比优化控制级。其中一级实现了对配煤下料管理的智能化控制、化验数据的收集及生产现场的信息的捕捉;二级实现了数据库信息管理、质量预测及优化配煤功能。京唐焦化的炼焦配煤控制系统为各岗位的管理提供了的保障,实现精细化的配煤生产、提高了焦炭的质量水平,同时丰富了炼焦配煤的理论,对于指导配煤炼焦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志,周鹏,衣鹏[7](2018)在《气煤试验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工业分析、煤岩分析、40 kg小焦炉试验等手段,研究了气煤的煤质和结焦性能,并对配入气煤炼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为甄选气煤品种和制定合理的配用比例提供了技术依据,配入气煤后生产的焦炭质量达到了要求,配煤成本显着降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汪恭二[8](2016)在《新汶煤在武钢配煤结构中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优质煤种资源较少,并且粘结性和结焦性较好的肥煤与焦煤中大部分属于高灰、高硫煤种。这种资源现状一直制约着焦化行业的发展。通过优化配煤结构,可以拓宽炼焦煤种的使用范围,改善焦炭质量,提高化产部分的收率,同时能够有效利用煤炭资源,节省优质煤种,实现焦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个焦化企业的用煤结构的确定和煤种的选择对于降低配煤成本、稳定和改善焦炭质量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是国内的大型煤炭企业,所产肥煤、气煤、气肥煤可作为炼焦煤。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国内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需要长期稳定、高性价比的炼焦煤资源,以改善焦化产品质量,提升经济效益。为此,开展新汶煤在武钢配煤结构中的优化研究,为二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各自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对新汶肥煤、气煤、气肥煤的煤质研究分析表明,新汶肥煤、气肥煤和气煤均为适于炼焦的优质肥煤、优质气肥煤和优质气煤。与同类煤相比,新汶肥煤具有低灰、低硫,粘结性强、结焦性好的特点;新汶气肥煤具有低灰、基氏流动度大、结焦性好的特点;新汶气煤具有低灰、低硫、粘结性强、结焦性好的特点。在煤质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炼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新汶肥煤具有降灰、降硫、改善焦炭强度的作用;新汶气肥煤和新汶气煤具有降灰的作用;三种煤的适配性均较好,具有稳定和改善焦炭质量的作用;根据武钢对焦炭质量的要求,在武钢目前的用煤结构条件下,可进一步适当多用新汶肥煤、新汶气肥煤和新汶气煤;但三者的总配比以不超过25%为宜。在配煤炼焦实验的基础上应用于武钢的大工业生产,生产结果表明,在武钢的用煤结构中,新汶肥煤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可视为主体肥煤。可以任何比例替代其它肥煤,替代后焦炭的灰分、硫分降低,反应性CRI降低、反应后强度CSR提高,抗碎强度M25提升,而对耐磨强度M10稍有不利影响。在目前的用煤结构中,新汶肥煤可以作为主体煤种,新汶煤矿可以作为肥煤的煤源基地。

孔令坡[9](2014)在《低温氧化对煤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低温氧化是煤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煤的低温氧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放热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以及氧化反应等。低温氧化给煤的生产、检验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煤在运输和堆放的过程中与空气接触的时间可能超过六个月。这期间,在水、空气等作用下,煤会发生氧化反应并使其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煤自燃或工艺性能发生改变,这将给生产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煤炭检验机构检验结果报出后,检验过的样品还要存放至少三个月以便复查结果。在样品存放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氧对其有一定程度的氧化,氧化对不同煤种或同一煤种的不同检验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将影响复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了减小或避免低温氧化造成的影响,丰富煤的低温氧化理论,本文选择了代表中国主产煤的煤种和成煤期的三个褐煤、三个烟煤和一个无烟煤共七个样品,模拟煤炭检验机构的实际工况,系统研究了低温氧化对煤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煤低温氧化反应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在国内五个煤矿采集了代表中国主产煤的煤种和成煤期的七个坑口煤样,依据相关标准分别将样品破碎、缩分、制备出用于各种测试项目研究的试样。通过对7个煤样进行显微组分的岩相分析、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煤灰化学组成分析,测定了样品的基本性能。2、通过将试样在室温下放置不同时间(15d、30d、45d、60d)和用双氧水氧化两种方法使其在低温条件下氧化,分别测定原样和氧化样的分析水、挥发分、焦渣特征值、全硫含量、发热量和粘结指数,研究了低温氧化对各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煤中的有机分子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降低了煤的挥发分、干基全硫含量、干基高位发热量、烟煤的粘结指数和焦渣特征值。氧化程度越深,降低的越多。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了焦渣的表面形态,研究了低温氧化对焦渣表面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煤的挥发分越小,焦渣表面的空隙越细密。3、用综合热分析仪对原样及双氧水氧化后的试样进行测试,研究了试样的吸氧热解过程,结合煤氧化反应的机理模型,分析了氧化前后试样的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被氧化的难易及氧化后燃点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吸氧热解的过程中,除无烟煤外,褐煤和烟煤均能吸附氧并与氧反应。在吸氧增重阶段,褐煤和高挥发性烟煤的吸氧量不足以抵消挥发性物质的挥发量,因而试样的质量没有增加。变质程度高的煤,活化能和燃点较高,难被氧化。双氧水氧化后,煤的活化能和燃点降低。煤的变质程度越低,活化能减小的越多。4、通过将样品在室温下放置不同时间(30d、60d)和用双氧水氧化两种方法使其在低温条件下氧化,测定原样和氧化后样品的红外光谱,研究了氧化前后样品结构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煤发生低温氧化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无烟煤分子内含有的有机组分较少,稳定性强,不易被氧化。褐煤分子内含有较多的酚羟基、醇羟基、脂肪烃等活性基团,氧化后脂肪链断裂,醇、酚被氧化成羧酸,芳环及醚键由于高稳定性不易被氧化。与褐煤相比,烟煤分子内羟基含量较少,羰基含量较多。氧化后,烟煤中脂肪烃和环烷烃减少,羰基增加,但不如褐煤增加的多。5、将用于岩相分析的试样缩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用双氧水氧化。依据标准将两份试样分别制成煤砖,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测定了两个煤砖中镜质组和惰质组的红外光谱,研究了煤中镜质组和惰质组的结构差异及氧化前后两者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镜质组和惰质组含有相似的官能团种类。镜质组中含有更多的羟基、亚甲基。煤中的羧基主要存在于惰质组中。与惰质组相比,镜质组的芳香性更强、更稳定,受氧化的影响较小。惰质组能被双氧水有效氧化,各官能团在氧化后急剧减少。

王培军[10](2014)在《焦化企业原料煤采购与管理——以某焦化企业为例》文中认为采购是为了保障企业物资供应,在确定采购需求等情况下,通过商务考察和谈判,签订采购合同,进行验收和财务结算等整个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活动。采购管理是企业生产、协调和管理优化的关键步骤,采购管理的有效实施对推进企业管理和生产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采购管理的目标是确保采购对企业的供应保障工作,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确保采购对企业的供应保障工作就必须要做到:以最低的采购成本保证不缺货、保证产品质量。焦化企业炼焦煤采购占到了企业

二、用岩相分析监控炼焦用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岩相分析监控炼焦用煤(论文提纲范文)

(1)炼焦煤性质与分类及煤岩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岩学基本概念
2 炼焦煤中常见的煤质评价问题
3 炼焦煤的分类及其意义
    3.1 中国煤炭分类简介
    3.2 GB/T5751标准及其意义
    3.3 不同层面煤炭分类标准的定位与应用
    3.4 煤炭分类的发展
4 煤岩学在炼焦煤评价中的应用
5 煤岩测试技术进展
6 结论

(2)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配煤炼焦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炼焦煤资源分布
    2.1 配煤炼焦理论基础
        2.1.1 炼焦煤种类
        2.1.2 焦炭质量的判定
        2.1.3 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
        2.1.4 配煤炼焦的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煤炭资源分布及供应量
        2.2.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及主要炼焦煤出口国
        2.2.1.1 储量
        2.2.1.2 产量
        2.2.1.3 主要炼焦煤出口国
        2.2.2 中国及分省2019年炼焦煤产能及供应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临涣焦化配煤炼焦工艺及检验方法
    3.1 临涣焦化配煤、炼焦工艺流程
    3.2 主要煤焦化验分析设备
    3.3 煤和焦炭主要指标及检测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临涣焦化配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1 传统经验配煤法
    4.2 添加焦粉、除尘灰进行配煤的应用
        4.2.1 焦粉、除尘灰应用前配煤方案及分析指标
        4.2.2 对焦粉、除尘灰进行分析
        4.2.3 焦粉、除尘灰回配的小焦炉试验
        4.2.4 焦粉、除尘灰回配的大焦炉应用
    4.3 利用煤岩分析技术指导配煤
        4.3.1 对所有煤种进行煤岩分析,甄别混煤,判别质量
        4.3.2 建立用煤数据库
        4.3.3 利用煤岩分析技术优化配煤方案
        4.3.3.1 山西水浴焦煤的应用
        4.3.3.2 峰景北焦煤的应用
    4.4 应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指导配煤
        4.4.1 全要素配煤概念的提出
        4.4.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核心技术
        4.4.2.1 各要素与焦炭质量间的数学模型建立
        4.4.2.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软件特点
        4.4.2.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研究内容
        4.4.2.4 系统模型参数及设置
        4.4.2.5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数据库
        4.4.2.6 焦炭质量预测
        4.4.2.7 自动配煤优化
        4.4.2.8 历史配煤方案
        4.4.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生产中的应用试验
        4.4.3.1 检测并建立常用炼焦煤灰成分数据库
        4.4.3.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优化配比方面的应用
        4.4.3.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新煤种开发方面的应用
        4.4.3.4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预测准确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效益测评与估算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焦化固废高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炼焦煤资源介绍
        1.1.1 国内炼焦煤资源
        1.1.2 炼焦煤的成焦性质
    1.2 配煤炼焦工艺概况
        1.2.1 配煤炼焦技术
        1.2.2 配煤成焦机理
        1.2.3 配煤原理
        1.2.4 配煤理论与焦炭质量预测
        1.2.5 配煤试验
        1.2.6 扩大配煤途径
    1.3 除尘灰的性质及利用
        1.3.1 干熄焦除尘灰的性质
        1.3.2 干熄焦除尘灰的主要应用
    1.4 固废产生情况介绍
第2章 焦化固废高效利用的研究
    2.1 利用除尘灰配煤炼焦
        2.1.1 除尘灰的配煤炼焦机理
        2.1.2 焦粉配煤炼焦技术进展
        2.1.3 除尘灰配煤炼焦的效果
    2.2 除尘灰回配炼焦的300kg焦炉实验
        2.2.1 除尘灰配煤方案
        2.2.2 除尘灰的质量分析
        2.2.3 生产用煤及试验煤质分析
        2.2.4 除尘灰回配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2.2.5 小结
    2.3 除尘灰混配生化污泥降尘
第3章 工业试验与生产
    3.1 除尘灰回配的工业设计
        3.1.1 除尘灰回配工艺流程图
        3.1.2 主要设备参数表
    3.2 工业生产使用说明
        3.2.1 开机前准备
        3.2.2 开机运行
        3.2.3 停机
        3.2.4 除尘灰料仓储料
        3.2.5 设备点检及保养
    3.3 除尘灰回配参数以及控制指标范围
        3.3.1 除尘灰配入量的精确控制
        3.3.2 污泥浆配入量的精确控制
    3.4 运行情况分析
第4章 工业化生产中设备改进与维护
    4.1 生产运行中设备改进
        4.1.1 设备存在问题点
        4.1.2 设备存在问题点改进
    4.2 主要设备使用与维护
        4.2.1 主要设备使用与维护
        4.2.2 操作中事故的预防及处理
        4.2.3 总体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智能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智能配煤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炼焦配煤理论基础
    2.1 炼焦配煤生产过程及相关技术原则
        2.1.1 炼焦配煤工艺
        2.1.2 配煤理论及相关技术原则
    2.2 焦炭质量影响因素及质量指标分析
        2.2.1 配合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2.2.2 炼焦工况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2.2.3 焦炭质量指标分析及参数确定
    2.3 BP神经网络与粒子群优化算法
        2.3.1 BP神经网络理论
        2.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主成分分析
        2.4.2 线性回归原理及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配煤系统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
    3.1 智能配煤系统的方案设计
        3.1.1 智能配煤系统框架设计
        3.1.2 智能配煤系统功能描述
    3.2 数据分析
        3.2.1 数据生成流程
        3.2.2 实际炼焦生产数据分析
        3.2.3 数据匹配关系分析
    3.3 智能配煤系统关键算法设计
        3.3.1 煤-焦-化数据挖掘算法设计思路
        3.3.2 单-配合煤数据挖掘算法设计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配煤算法设计
    4.1 智能配煤算法结构
    4.2 最优配煤比计算
        4.2.1 约束条件设计
        4.2.2 焦炭质量到配合煤的计算
        4.2.3 配合煤到配煤比的计算
    4.3 质量预测算法设计
        4.3.1 配合煤质量预测
        4.3.2 焦炭质量预测
    4.4 配煤专家知识库
        4.4.1 焦煤数据回归分析
        4.4.2 配煤专家经验规则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开发与应用
    5.1 系统硬件部署
    5.2 智能配煤系统数据库设计
        5.2.1 煤焦化数据库
        5.2.2 智能配煤系统数据库架构设计
        5.2.3 智能配煤系统数据流程
    5.3 系统实现
        5.3.1 数据分析功能
        5.3.2 智能配煤比计算与质量预测
        5.3.3 在线监控功能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优化配煤炼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配煤炼焦概述
        1.1.1 炼焦煤资源概况
        1.1.2 配煤炼焦的目的和意义
        1.1.3 配煤炼焦的原则
    1.2 配煤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煤岩学配煤理论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国内研究状况
    1.3 配煤炼焦技术的发展趋势
        1.3.1 区域性配煤
        1.3.2 精确配煤
        1.3.3 优化配煤结构
        1.3.4 配煤专家系统的开发
    1.4 课题研究背景和思路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配煤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2.1 配煤管理系统整体目标
    2.2 配煤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架构
        2.2.2 系统功能结构
    2.3 配煤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2.3.1 数字化煤场
        2.3.2 料仓管理
        2.3.3 炼焦煤供应信息
        2.3.4 煤焦质量信息
        2.3.5 配煤专家
第3章 优化炼焦煤结构
    3.1 炼焦煤资源构成
    3.2 炼焦煤煤质分析和评价意义
    3.3 煤质分析
        3.3.1 煤质指标的选择
        3.3.2 试验设备和分析方法
        3.3.3 炼焦煤常规指标分析
        3.3.4 炼焦煤煤岩分析
        3.3.5 炼焦煤结焦试验分析
    3.4 煤质评价
        3.4.1 气煤
        3.4.2 1/3焦煤
        3.4.3 肥煤
        3.4.4 焦煤
        3.4.5 瘦煤
    3.5 优化煤源结构
        3.5.1 标准的选定
        3.5.2 性价比计算模型
        3.5.3 应用效果
        3.5.4 煤源结构优化结果
第4章 优化配煤结构试验
    4.1 配煤结构存在的问题
    4.2 40kg小焦炉试验
        4.2.1 试验设备及方法
        4.2.2 试验基础方案的选择
        4.2.3 试验方案设计
        4.2.4 试验方案配合煤岩相分析
        4.2.5 40kg小焦炉试验结果分析
    4.3 工业焦炉试验
        4.3.1 中化公司配煤炼焦工艺流程
        4.3.2 配煤炼焦工业试验
        4.3.3 工业炼焦试验结论
第5章 工业炼焦实践
    5.1 配煤结构调整情况
    5.2 配合煤质量变化情况
    5.3 焦炭质量变化情况
    5.4 焦炭产率变化情况
    5.5 化工产品产量收率变化情况
    5.6 高炉生产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配煤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焦炭质量在高炉中的作用及质量要求
        1.2.1 高炉生产工艺流程
        1.2.2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
        1.2.3 高炉生产对焦炭质量的诉求
    1.3 煤炼制焦炭的现状
        1.3.1 当前焦炭生产的概况
        1.3.2 煤炼制焦炭的生产工艺
        1.3.3 焦炭的成焦分析
    1.4 我国焦炭生产展望及改进措施
        1.4.1 我国焦炭生产的展望
        1.4.2 提高焦炭质量的技术措施
    1.5 本文的组织架构
第2章 配煤工艺分析
    2.1 单种煤配合炼焦的理论
        2.1.1 煤炭的分类及性质
        2.1.2 配合煤炼焦的意义
        2.1.3 配合煤的理论
        2.1.4 配合煤炼焦关键指标的选取
    2.2 配煤主要设备简介
        2.2.1 配煤仓
        2.2.2 圆盘给料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情况
        2.3.2 国际研究情况
    2.4 现状研究
    2.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3章 配煤下料控制系统
    3.1 煤仓管理
    3.2 煤料入仓操作控制
    3.3 配煤下料控制
        3.3.1 配煤下料控制原理
        3.3.2 模糊控制原理
        3.3.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3.4 配比控制参数设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比模型的建立
    4.1 结构控制概述
        4.1.1 建模指导思想
        4.1.2 结构控制核心模块之间的关系
    4.2 核心模块各模型的建立
        4.2.1 质量预测模块
        4.2.2 配煤比例寻优
    4.3 模型的验证
        4.3.1 配煤预测模型的建立
        4.3.2 配合煤模型的检验
        4.3.3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配煤控制系统及其实现
    5.1 配煤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5.2 配煤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
    5.3 数据库的实现
        5.3.1 数据库设计
        5.3.2 结构与数据库
    5.4 配比优化系统模块实现
        5.4.1 历史配比过滤
        5.4.2 煤质评价
        5.4.3 优化配比模块的应用
        5.4.4 焦炭质量预测模块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7)气煤试验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种煤试验分析
    1.1 单种煤常规指标分析
    1.2 单种煤煤岩分析
    1.3 单种煤炼焦试验
2 配煤炼焦试验
3 气煤配煤炼焦生产应用情况
4 结论

(8)新汶煤在武钢配煤结构中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世界焦炭工业的发展现状
        1.1.1 国外焦炭工业的发展现状
        1.1.2 国内焦炭工业的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炼焦煤资源分布状况
        1.2.1 国外炼焦煤资源状况
        1.2.2 国内炼焦煤资源状况
    1.3 配煤炼焦
        1.3.1 煤热解过程
        1.3.2 配煤方法
        1.3.3 配煤原理
        1.3.4 结焦机理
    1.4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和质量要求
        1.4.1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
        1.4.2 高炉冶炼对焦炭质量的要求
    1.5 炼焦工艺因素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1.5.1 煤料堆密度的影响
        1.5.2 煤料细度的影响
        1.5.3 升温速度及炼焦终温的影响
    1.6 新型炼焦方法及技术
    1.7 企业用煤结构及原则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和目标
第2章 实验方法与方案
    2.1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2.1.1 实验设备
        2.1.2 分析方法
    2.2 煤样制备及炼焦实验
        2.2.1 炼焦煤样的制备
        2.2.2 炼焦实验
    2.3 实验方案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新汶煤基本性能研究
        3.1.1 工业分析
        3.1.2 元素分析
        3.1.3 灰成分分析
        3.1.4 工艺性质分析
        3.1.5 煤岩性质分析
        3.1.6 结焦性分析
        3.1.7 新汶煤的综合评价
    3.2 新汶煤在武钢配煤中的应用研究
        3.2.1 炼焦煤种的选择
        3.2.2 配煤方案及配煤比的选择
        3.2.3 配合煤性质分析
        3.2.4 炼焦实验结果与分析
        小结
    3.3 武钢工业生产应用
        3.3.1 新汶肥煤配比对6m焦炉焦炭的影响
        3.3.2 新汶肥煤配比对7m焦炉焦炭的影响
        3.3.3 新汶肥煤配比对7.63m焦炉焦炭的影响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低温氧化对煤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煤炭行业概况
    1.2 煤的基本概念
        1.2.1 煤的成因
        1.2.2 地质年代
        1.2.3 成煤期
        1.2.4 煤炭的分类
        1.2.5 不同煤种的应用特征
        1.2.6 煤中的矿物质
        1.2.7 煤中有机显微组分
        1.2.8 煤的结构
        1.2.9 煤中的元素
        1.2.10 煤炭检验项目简介
    1.3 煤的低温氧化
        1.3.1 低温氧化对煤炭检验结果的影响
        1.3.2 低温氧化对煤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低温氧化对煤工艺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2.2.2 样品的选择及表征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煤样的基本性能
        2.3.2 低温氧化对煤中分析水含量的影响
        2.3.3 低温氧化对挥发分的影响
        2.3.4 低温氧化对焦渣特征值的影响
        2.3.5 低温氧化对焦渣表面形态的影响
        2.3.6 低温氧化对煤中全硫含量的影响
        2.3.7 低温氧化对发热量的影响
        2.3.8 低温氧化对粘结指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氧化对煤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煤的TG-DSC分析
        3.3.2 TG-DSC的氧化热解动力学函数求解
        3.3.3 双氧水氧化对煤活化能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氧化对煤组分影响的红外光谱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方法
        4.2.2 光谱解析原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低温氧化对褐煤组分影响的红外光谱研究
        4.3.2 低温氧化对烟煤组分影响的红外光谱研究
        4.3.3 低温氧化对无烟煤组分影响的红外光谱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氧化对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影响的ATR-FTIR光谱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取样
        5.2.2 制样及测试
        5.2.3 仪器设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低温氧化对褐煤中显微组分影响的ATR-FTIR光谱研究
        5.3.2 低温氧化对烟煤中显微组分影响的ATR-FTIR光谱研究
        5.3.3 低温氧化对无烟煤中显微组分影响的ATR-FTIR光谱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焦化企业原料煤采购与管理——以某焦化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采购现状
二、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库存管理问题。
    2. 运输问题。
    3. 内部管理问题。
    4. 管理意识问题。
三、采购管理优化措施
    1. 战略合作策略。
    2. 集中采购策略。
    3. 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4. 调整通道策略。
    5. 强化质量控制管理。
    6. 合理库存策略。
    7. 集约式管理策略。
四、优化措施运行效果
    1. 原料煤采购量。
    2. 原料煤质量。
五、结论

四、用岩相分析监控炼焦用煤(论文参考文献)

  • [1]炼焦煤性质与分类及煤岩学应用[J]. 白向飞. 煤质技术, 2021(06)
  • [2]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D]. 杨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焦化固废高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D]. 刘晓彬.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智能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有势.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优化配煤炼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D]. 梁向飞.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配煤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 张大磊. 东北大学, 2018(02)
  • [7]气煤试验评价与应用研究[J]. 李志,周鹏,衣鹏. 鞍钢技术, 2018(01)
  • [8]新汶煤在武钢配煤结构中的优化研究[D]. 汪恭二.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6)
  • [9]低温氧化对煤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D]. 孔令坡.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6)
  • [10]焦化企业原料煤采购与管理——以某焦化企业为例[J]. 王培军. 现代企业, 2014(05)

标签:;  ;  ;  ;  ;  

使用岩石学分析监测炼焦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