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应换一种方式减持

国有股应换一种方式减持

一、国有股减持应另辟蹊径(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勇,高骕宇[1](2018)在《地区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减持之关系——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频繁出现地方政府减持上市公司股票的现象,地方政府减持被理解为充实地方财政、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手段。以我国证券市场20092013年发生地方政府减持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地区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减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被减持公司特征的影响后,所在地区财政压力越大,地方政府发生减持的概率越大,并且减持规模越大。这意味着,当地方政府面临财政资金紧张的局面时,会通过减持其持有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股票来缓解其财政压力。应警惕地方政府在减持过程中利用信息优势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郭青青[2](2016)在《类别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类别股系公司股权结构中权利内容各异的股权,经由各项股权子权利分离重组而创设,乃类别股立法与契约安排协作之产物。其早已繁盛于域外公司的股权结构,在中国公司法中却存长期留白之缺憾。规章先行确立的优先股制度,具有突破单维普通股格局的开拓蕴意。至此,公司法对类别股正名之议程,终于指日可待。将来,伴随类别股的衍生适用,日趋多元的公司资本结构,将重构公司内部控制权配置格局,致各种利益冲突更为错综复杂。公司治理优化革新的同时,面临全新挑战,公司将成为结构与功能更为精巧的组织。本文以类别股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逻辑分析、系统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法经济学分析等方法。通过研析类别股本体的基础理论,构建类别股的类型化体系,设计我国类别股的立法路径,研讨各公司形态内类别股的实践运用,确立类别股利益冲突的治理机制,以期为架构我国类别股法律制度提供全局思路。本文在结构布局上,除引言及结语之外,共分为以下六大部分:第一章就类别股权利性质及结构进行分析,提供类别股类型化建构的方法,从而厘清类别股的形成基础。类别股存在双重权利属性。根据公司合同理论及自治精神,类别股乃合同法框架中的契约性权利。在公司法视阙下,类别股为法定化权利。类别股的种类界分,不应囿于传统归类,而重在提供类别股的类型化机制。类别股子权利,可从常规与特殊,财产类与控制类两个层次予以区分。类别股可析为一组子权利的组合搭配。类别股上附着的一众子权利中,剔除与公司法上规定的标准普通股相同内容,所余特别权利即为“类别权”。类别权既可能为对传统普通股权利体系中子权利内容的变式安排,也可能为传统普通股默认配置未及的新权利。以标准普通股为参考标准,就常规子权利中的表决权及财产利益进行排列组合,可得初级逻辑归类下的九种类别股。再此基础上搭配各种特殊子权利,可进一步创造出丰富的类别股样态。第二章探究类别股立法在合同法及公司法上的制度价值,在梳理两种类别股立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类别股立法的思路大纲。类别股立法的契约制度价值,在于“恰当划定类别股契约自治边界”,及“以公共产品的形态提供理性、普适的类别股示范规则”两方面。类别股立法的公司制度价值体现于两方面。其一,类别股权利内容呈现的再平衡,拓展资本等比配置表决权的传统股权平等理念。其二,从优先股东与普通股东间信义义务的取舍入手,将传统股东信义义务的范围,拓展至类别股东间的信义义务。将契约自治或国家强制分置于类别股创设中的本体地位,对应不同类别股立法体例。英美国家强调类别股为契约创造的产物,采章程自治式类别股立法,借助任意性规范,将类别股的设置宽泛授权公司自由创设。大陆法系国家着重类别股的法定权利属性,采法定主义式类别股立法,借助强制性规范,将类别股种类限定于立法划定的范围之内。可进一步分为“类别法定”及“子权利法定”两种分支。基于我国现状,宜区分公司形态,分别采纳不同的类别股立法模式:上市公司采“类别法定式”,非上市公众公司用“子权利法定式”,封闭公司取“章程自治式”。第三章研究公众公司的法定类别股制度。我国现阶段宜将公众公司可予设置的类别股类型限定于,特定优先股为上市公司之通用选择,董事选任股及双层股权结构可为科技创新型公司所用。非上市公众公司类别股的设置,可采大陆法系法定主义体例下的“子权利法定路径”。将来,公众公司可从控制权及财产权两方面进行种类扩展。其中,控制权领域的类别拓展,又可细分为强化或阻遏内部人控制权两大方式。鉴于公司控制权乃股东争夺的焦点及公司治理的重心,控制权强化机制助力控制股东形成或巩固掌控公司治理的地位,其适用伴生着积极效益兼负面影响。故就强化控制权的类别股种类拓展,宜借鉴各法域的规范模式,设计针对“公众公司运用类别股方式实现控制权强化机制”的本土规范路径。第四章研讨封闭公司的自治类别股制度。封闭公司对类别股设置的弹性需求,将远超立法提供的有限“模板类别股”种类,呈现从类别借鉴到种类创新的趋势。封闭公司类别股东间的利益冲突尤为凸显,在汲取普通股股东与类别股股东间利益冲突处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弱势类别股东可能遭受的“不公平损害”进行类型化分析,并提供处理思路:一为确认股东间互负加重的信义义务,二为要求董事衡平类别股东间的利益,三为解析类别股权内容。主要存在严格文义、诚实信用与公平原则、信义义务三种解释方法。若类别股合同可视为完全合同,则只用严格文义解释方法。若其为不完全合同,就类别股权整体,可优先运用“严格文义”,并于类别股合同条款模糊、歧义之处补充“诚实信用”这两种契约解释方法。并就类别股权中与传统普通股相同的部分,补充公司法上信义义务的解析方法。采纳上述差异化的解释路径时,须遵循:董事对普通股股东的信义义务,不宜僭越特别股合同条款明定的类别权,但优位于或同等于董事对特别股股东所负的信义义务。第五章聚焦类别股东的法律保护机制。类别股东利益冲突的事前治理,一为于对类别权产生实质影响的情形,启动公司法上的类别表决制度。存在概括式、列举式、概括兼不完全列举式三种立法体例。现阶段,我国宜将列举式立法,分别嵌入封闭公司的任意性规范及公众公司的强制性规范,并结合公司章程以框定类别表决的事项范围。二为藉由“类别股合同解释”或“类别股合同条款设计”的合同治理方式,保护类别股东的利益。类别股事后保护机制有两种,一者为表决权复活制度,二者为异议股东回购请求制度,须合理确定其适用对象、行权程序、触发事项及公平估值。三为公司法上的信义义务的拓展。其一为董事对类别股东的信义义务。若所涉冲突已由合同范式下的类别股内容明定,除非损及公司整体利益,不宜由公司法范式下的董事信义义务擅加调整。若所涉冲突未由类别股内容明定,则董事应综合类别股权性质及类别股股东缔约能力,区分对各类别股东差异化的信义义务,平等而非均等地衡平各类别股东的权益。其二为类别股东间信义义务的扩展。控制类别股东,及特定情形下的少数类别股东,均可成为类别股东间信义义务的承担主体。第六章从整体上为我国类别股法律制度的循序建构提供建议。首先,我国类别股法律制度的设计,应秉持股权平等与利益平衡的理念。前者要求类别股权的内容构成,原则体现各种子权利优劣相搭下的总体平衡,彰显股权平等色彩。即便在子权利整体呈现内容失衡的小众例外情形,因获公司其他类别股东的许可,实质也未背离“股权平等原则”。后者要求基于优化公司治理及运行状态的“全局观”,对弱势类别股东提供允洽程度的保护。其次,类别股法律制度的设计步骤,体现了合同法与公司法对类别股制度的协力构建。第一步为盘点类别股种类资源。第二步为立法就类别股资源的一次筛选,框定类别股契约自治的空间。第三步为公司章程就类别股立法划界内类别股种类的二次选定,完成特定公司类别股的个性设置。再次,审视类别股法律规则的演进趋势,其初始配置,在设定整体偏向法定强制的基调上,考量类别股权内容中“共性与个性”及“公众公司与封闭公司”的划分,分别对应强制性规范或任意性规范的适用偏好。待类别股法律制度运作成熟,再行整体呈现从法定强制转向灵活自治的发展趋势。渐次,提炼类别股法律制度的适用推进。其一,赓续区分公司形态的思路,及财产、控制类别股的划分标准,对类别股的种类设置进行分析。除却标准普通股,待类别股构建初具雏形,公众公司的财产类类别股,宜维持现有优先股的种类范围或稍加扩张,至于控制类类别股,可试点引入双层股权结构、否决权股及董事选任股。须特为筛选类别股子权利,用于同时期封闭公司的类别股种类设置。待类别股运用进入成熟期,其丰富种类将持续扩展。其二,对我国类别股适用主体的脉络梳理。类别股连接着两端的适用主体,即发行公司与类别股东。类别股制度初构期,公众公司至少有一端适用主体范围受限,封闭公司则无此限制。总体而言,类别股适用主体呈现循序扩张的趋势。其三,剖析类别股用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例,以明确区分情形、划分阶段的类别股组合运用,而非单项类别股,始能优化微观层面的公司股权结构,回应宏观层面的本土改革需要。

赵芬芬[3](2015)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它结束了证券市场中“一股独大”和“同股不同权”等问题,给予原本不可流通的股权以流通权,优化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高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司治理水平,抑制了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证券市场带来了许多积极意义。但是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是史无前例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随之而来的大股东减持问题,也对股票市场带来了一定冲击。所以,在二元股权结构向全流通市场转型过程中,大股东减持行为是影响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大股东减持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本文以2007年至2012年存在减持行为的200多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考察大股东减持行为与正向盈余管理的关系以及盈余管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目前的股权市场背景做了介绍,指出了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同时提出了因股权分置改革造成的问题,即大股东操纵股价配合减持的动机变强,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接着分别对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和大股东减持的文献进行回顾,并对其进行评述;然后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实的经济现象入手,理论推出正向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本文还加入了正向盈余管理与股票股价的关系;再次根据理论推导,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股票价格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大股东在减持前会通过操纵应计利润使股票价格升高,以期望获得超额收益。而大股东减持比例与正向盈余管理关系不显着,这表明在影响大股东减持的众多因素中,正向盈余管理对大股东减持的影响有限。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已有的研究文献,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处于发展阶段,实际资料相对较少,本文在盈余管理涉及的有关内容的研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盈余管理的定量分析及其实际的应用上的考察,这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武辉[4](2010)在《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会计准则的政策过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提高财务会计报告质量,减少资本市场财务舞弊现象,保护投资者利益,实现会计准则的公平和效率成为会计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以提高会计准则质量为最终目的,把分析问题的基点落到会计准则政策过程中,关注会计准则制定、执行、评估、监管和终结问题,把会计准则当成一项经济政策,跳出会计的局限,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力求在制度规范和运行模式两个层面完善会计准则,使制定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会计信息。论文既注重汲取最新前沿理论,又立足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实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会计准则,为会计准则理论界和实践者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论文第二章论述了会计准则政策过程的相关基础理论,明确了基础理论间的逻辑关系。第三章在对国内外会计准则质量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政策分析视角下的最优会计准则标准。第四章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会计准则政策过程的核心。全面、理性、科学地研究制定过程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基础,会计准则的问题构建是关键。提出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型。认为会计准则是公共选择理论下的集体选择结果。第五章探讨了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公共选择理论下的会计准则执行及政府的作用。第六章探讨了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响应式评估的概念、模式、方法等基本内容。分析了响应式会计准则评估模式下的利益相关者偏好整合过程及其对会计准则效果评估的影响。第七章对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准则监管中的作用和监管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政府效力分析与最优监管模式的关系,并提出会计准则全过程的监管理论。第八章论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终结和会计准则调整的意义,并在政策过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准则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是:把会计准则当成一项经济政策,跳出会计的局限,将公共政策分析中的政策过程理论应用到会计准则的研究中。把会计准则看作是一个动态、循环的政策辨证系统,提出会计准则生命周期理论。利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问题构建理论,研究了制定出最优的会计准则的途径,并设计出公共政策分析视角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政策分析视角的新会计准则评估方法——利益相关者的响应式评估模式。

刘东峰[5](2006)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权分置即上市公司股份被人为分为非流通股份与流通股份,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现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存在扭曲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制约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等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在市场及学界的多方呼吁下,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4月29日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希望通过市场化改革来解决证券市场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然而由于非流通股股东,往往是大股东、控股股东,与社会公众股股东在信息获取、股东大会投票表决权方面存在明显强弱差别,非流通股股东可能会利用其强势地位去侵犯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合法利益,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自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出台的十多年间,我国经过努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为核心、辅之以其他大量有关法规、规章的股东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在股东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股东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还是相当的不完善,特别是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的法律规定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个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律体系应当包括有完备的投资者保护,特别是公众投资者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在我国目前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却极不完备。因此,我国证券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审视现行法律规范,找出它们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设法加以弥补。本文的主题主要集中于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社会公众股股东法律保护的不足之处,并对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的法律制度完善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本文首先结合在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分置非流通股股东侵犯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情况、社会公众股股东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就股权分置改革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指出股权分置改革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是我国证券市场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

郭洪涛[6](2006)在《股权结构与股权流动性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我国的股权结构与股权流动性变革问题。首先从股份公司的产生发展史和企业理论角度,研究了股权结构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比较了各国股权结构的不同模式,分析了股权结构的影响因素;然后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了我国股权结构的形成与特点,剖析了其存在的弊端;进一步回顾了我国对股权流动性变革所作的努力,分析了遇到的障碍,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般原则;接着,从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变革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自由化对国有股问题的影响,认为金融自由化是国有股的估值变化的根本原因,套利机制给A股带来了压力,造成了股民损失,政府应对国有股的流动性实行金融约束,建立过渡流通制度。随后,运用流动性理论、随机微分方程、VaR技术,从多方位进行数理分析,研究结果均表明非流通股过渡流通制度,能够较好地满足解决国有股流通所应达到的多方面政策目标和要求。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已有研究成果,全文的结构和内容,研究视角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作了概括性描述。第一章回顾了股份制这种企业组织形态的历史起源与演化过程,并认为在我国转轨过程中,存在经济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等情况,解决非流通股问题的制度设计应当体现让大股东承担更大的转轨责任,保护小股东利益的原则。第二章讨论了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股权结构所决定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并分析了我国二元股权结构与股权过度集中于非流通股的特点。指出了非流通股减持对改善股权结构素质的核心作用,并认为应考虑建立相应制度约束,以防止减持后非国有大股东在证券市场上的操纵行为。第三章分析了西方国家股权结构的主要模式与演进趋势。股权结构模式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在股权结构变革设计时,应适当考虑我国的过渡经济性质,增加一些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形成一种适应过渡经济与转轨经济特点,具有过渡作用的股权结构,以促进经济体系与制度的平稳过渡。第四章回顾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股份制发展的历史,分析了中国股权结构存在的弊端,指出流动性变革必须在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与监管下,在统一的大原则与制度框架下,渐进、稳步地推进,而不能放任各个上市公司在强势集团的利益驱使下,做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市场创新”,否则强大的市场套利力量可能会引发股市危机。第五章回顾了我国对股权流动性变革所作的努力,分析了遇到的障碍,记述了这些挫折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与危害,对三个典型的股权流动性分裂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般原则和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第六章从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由抑制到自由化的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国有股问题的影响。认为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是国有股的估值变化的根本原因,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套利机制给A股带来了压力,是造成股民损失的主因,国有股减持只具有信号作用。认为不应该通过对价送股方案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政府应对国有股的流动性实行金融约束,建立过渡流通制度。第七章利用流动性风险理论,分析了流通权受限制类股票的流动性折价的产生原理。认为流动性风险是国有股流通问题的本质,递进流通逐步并轨制度顺应了其原本的非流通性,从而缓解非流通股转流通对A股市场的冲击。第八章利用金融经济学的前沿理论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分析了国有股过渡流通市场所承受的风险,以及该风险下的理论价格;分析了国有股过渡流通市场与现有流通股市场,是如何达到全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匹配的两分市场一般均衡关系的过程,以及两个市场逐步并轨的市场走势。第九章利用VaR技术分析了过渡流通股与现有流通股之间的动态流动性价差,指出解决流通股定价问题,不可能通过当前从静态角度研究的流动性溢价理论人为定价解决,只能是在过渡流通股市场中逐步赋权、动态地实现并轨。

王岚[7](2005)在《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于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之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改革的内在要求。本身就具有中国经济市场化转轨的先导意义。 中国股市上证综合指数从2001年6月2245点的历史高点到2005年6月的998点,跌幅超过50%。市场不仅损失了股指和大量财富,更损失了公平和发展机遇,投资者信心亦逐渐沦陷。股市何时能走出困境,成为焦点话题。 本文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证券决策部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战略偏差和决策不当。 如今,股权分置改革正如火如茶进行。它将引发我国资本市场全局性、根本性的制度变革。改革成败紧系数亿投资人,关系民生。意义远超资本市场本身,渐而波及整个金融领域。因此,与其他部门相比,证券部门的管理决策尤为重要,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架构和社会稳定。 对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的研究,既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股权分置改革及全流通将修复国内A股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并将为证券市场的制度和产品创新提供必要条件,证券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的证券市场将是一个全流通的新市场,同时又必然带有原市场的脱胎痕迹。追根溯源,找出市场困境的症结所在,才能使之健康发展。监管思路如何变革、市场结构如何变化、市场风险如何控制、制度如何创新、机遇和影响等,都需要深层次探讨。因而,对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的前瞻性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立意的宗旨是:基于制度和风险的视角,从战略决策的管理学范畴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拟综合采用规范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辅以实证研究法等进行研究。运用系统分析法把证券市场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进行,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立足于整体,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有机地、综合地分析研究对象。通过最新数据实证分析,论证证券市场困境的制度根源——

陈梦根[8](2005)在《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成长与制度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早期的一批企业发行股票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萌芽、诞生和初步成长的二十余年历程,沪深两所成立也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中国证券市场在这段历程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市场规模甚至可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相媲美。但是到现在,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证券市场虽已初具规模,但市场效率还有待于提高。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尚处于一个不断变迁的动态演进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制约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因素,而且随着市场的成长,一些潜在的制度性缺陷和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和尖锐化,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与理论功能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何迅速提高市场效率,推动证券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和迅速走向成熟,这是一个极为紧迫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 已有的文献对证券市场成长的系统性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问题——对策”这样一个较浅的层次上,而国外的有关理论大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成熟证券市场之上,对象中国这样的新兴证券市场成长的解释能力较差,对实践的指导能力就更为有限。本文深入考察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路径与制度演进,旨在发现转轨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成长的一般规律,为下一步发展与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政策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作为转轨时期中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发生的一项重大变革,证券市场的演进变迁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本文将证券市场成长看作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市场,非市场因素对市场的成长与运行具有显着影响。基于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在沪深两所成立后的几年中,政府强力介入了证券市场的成长,中国证券市场从此走上了强外生性的成长道路,演变为一个不完全的证券市场,市场功能发生体制性变异,市场效率受到严重制约。中国证券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必须启动和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努力效应,全面推进以效率为核心的市场整体创新,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全文共分9章,从内容上看,主要研究了以下六个问题:①关于转轨经济条件下新兴证券市场成长的一般理论;②经济转轨进程与证券市场的成长;③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生成与化解;④中国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魏巍[9](2004)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资本市场在发展中遇到了极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及2000年以来的阿根廷和委内瑞拉金融危机,加大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的动荡。到了2000年4月,这股强烈的风暴更是无情地席卷到了美国,加上2001年又相继发生了大公司舞弊和9.11事件,美国的资本市场在经历了长达十年处在牛市状态之后也开始步入衰落。由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前景不容乐观,尽管许多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当局一改紧缩政策转而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但宽松的融资环境并没有为全球资本市场注入活力,反而出现持续动荡。到目前为止,资本市场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同样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10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2000年10月基金黑幕曝光,引发市场人士对股市违规争论不休,到2001年8月银广厦造假被揭,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用和资质深表怀疑,2002年过后,中国股票市场更是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漫长熊市,其阴跌之势,让大批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交投之清淡,屡创记录,“股市边缘化”的提法又让一场关于中国股市的大讨论再度兴起。 应该说自1990年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市场规模、结构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着的发展,中国股市十余年的发展表明,资本市场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有证券市场。建立发展健康、秩序良好、运行安全的证券市场,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充分肯定中国资本市场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

朱镇生[10](2004)在《国有股减持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对于证券市场持续、稳健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一、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我国的股份制主要是在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生长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制改造而实施的主要形式。在上市时,将公司的股份按所有制的

二、国有股减持应另辟蹊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股减持应另辟蹊径(论文提纲范文)

(1)地区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减持之关系——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研究设计
    (一) 模型与变量
    (二) 样本与数据
        1. 研究样本。
        2.数据来源。
三、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 相关性分析
    (三) 回归分析
    (四) 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2)类别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进路与创新
    四、研究对象与说明
第一章 类别股的形成基础
    第一节 类别股的种类界分
        一、类别股的范畴界定
        二、类别股的传统归类
    第二节 类别股的权利性质
        一、合同法框架下的契约性权利
        二、公司法视阙下的法定化权利
    第三节 类别股的归类创新
        一、子权利的抽象推演
        二、子权利的实证组合
第二章 章程自治或法定主义的类别股立法
    第一节 类别股立法的契约制度价值
        一、划定类别股契约自治的边界
        二、提供类别股合同示范的模板
    第二节 类别股立法的公司制度价值
        一、更新资本配置表决权的股权结构理念
        二、拓展类别股东之间的信义义务关系
    第三节 类别股立法的路径选择
        一、英美法系的章程自治式体例
        二、大陆法系的法定主义式体例
        三、我国类别股的立法模式选择
第三章 公众公司的法定类别股制度
    第一节 公众公司类别股的种类甄选
        一、上市公司类别股之通用选择
        二、创新型公司类别股种类筛选
        三、非上市公众公司类别股供给
    第二节 公众公司类别股的种类扩展
        一、控制权领域的类别拓展
        二、财产权界域的股权延伸
    第三节 公众公司控制权强化机制的规范
        一、控制权强化的效益评析
        二、各国立法例的规范路径
        三、控制权强化的本土规范
        四、控制权强化的路径设计
第四章 封闭公司的自治类别股制度
    第一节 封闭公司类别股的种类设置
        一、模板类别股的创设方式
        二、从类别借鉴到种类创新
    第二节 类别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多数与少数股东的利益冲突
        二、普通股与优先股的利益冲突
        三、类别股东间的冲突处理思路
    第三节 类别股权内容的解析方法
        一、严格文义的解释方法
        二、诚实信用的解释方法
        三、股权解析的中国路径
第五章 类别股东的法律保护
    第一节 类别股东利益冲突的事前治理
        一、类别表决制度:决议事项的遴选框定
        二、合同治理方式:类别股合同解释与条款设计
    第二节 类别股东利益受损的事后救济
        一、异议评估权:适用范围与估值确定
        二、表决权复活:恢复时点的具体设计
    第三节 信义义务对类别股东的保护
        一、信义义务之灵活拓展
        二、董事对类别股东的信义义务
        三、类别股东之间的信义义务
第六章 循序渐进的中国类别股法律制度建构
    第一节 类别股法律制度的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股权平等与利益平衡
        二、设计步骤:立法划界与契约选定
    第二节 类别股法律制度的规则演进
        一、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结合运用
        二、从法定强制转向灵活自治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类别股法律制度的适用推进
        一、我国类别股设置的种类扩展
        二、我国类别股适用的主体扩张
        三、我国类别股适用的组合实例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贡献与创新
2 文献回顾
    2.1 盈余管理的文献回顾
        2.1.1 盈余管理动机的相关研究
        2.1.2 盈余管理存在性的相关研究
        2.1.3 盈余管理手段的相关研究
        2.1.4 其它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
    2.2 大股东减持的文献回顾
        2.2.1 关于大股东减持动因的研究
        2.2.2 大股东减持后的后果
        2.2.3 大股东减持的影响因素
    2.3 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关系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的理论分析
    3.1 股权分置改革
    3.2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3.2.1 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
        3.2.2 盈余管理存在的外部条件
        3.2.3 盈余管理的手段
    3.3 大股东减持的相关理论
        3.3.1 大股东的优势
        3.3.2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存在的外部条件
        3.3.3 大股东减持的具体动机
        3.3.4 全流通前后大股东侵害行为变化
        3.3.5 大股东减持的影响分析
    3.4 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的理论分析
        3.4.1 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的关联性
        3.4.2 基于大小股东契约关系的盈余管理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2 变量设计与模型建立
        4.2.1 盈余管理模型的选择
        4.2.2 回归模型的建立
    4.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3.1 样本选择
        4.3.2 数据来源
5 盈余管理与大股东股票减持的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3.1 股价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5.3.2 第一大股东减持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本文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会计准则的政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
        1.2.2 会计准则执行的角度
        1.2.3 会计准则监管的角度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会计准则政策过程的基本理论依据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会计准则
        2.1.2 政策分析
    2.2 基本理论
        2.2.1 政策过程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政策分析视角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
    3.1 国内外对高质量会计准则标准的比较研究
    3.2 政策分析视角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
        3.2.1 传统的会计准则质量与标准
        3.2.2 政策分析视角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
    3.3 由一个实证检验结果引起的再思考
        3.3.1 刘峰对会计准则质量的实证检验结果
        3.3.2 高质量会计准则下的实证检验结果再思考
    3.4 本章小结
4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4.1 问题构建理论与会计准则制定的可行性分析
        4.1.1 会计政策是经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
        4.1.2 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与坚持中国特色的关系
        4.1.3 问题构建理论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
    4.2 会计准则的制定途径
        4.2.1 有限理性模式
        4.2.2 渐进决策模式
        4.2.3 利益集团博弈模式
        4.2.4 综合扫描模式
    4.3 会计准则:公共选择理论下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
        4.3.1 利益相关者参与行为分析
        4.3.2 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利益相关者偏好分析
        4.3.3 会计准则: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结果
    4.4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4.1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存在的问题
        4.4.2 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
    5.1 会计准则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5.1.1 对政策执行概念的理解
        5.1.2 会计准则执行的涵义
        5.1.3 会计准则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5.2 影响会计准则有效执行的因素
        5.2.1 会计问题的特性
        5.2.2 会计准则本身的原因
        5.2.3 会计准则以外的因素
    5.3 公共选择理论下的会计准则执行分析
        5.3.1 会计准则执行的公平目标
        5.3.2 会计准则执行的效率目标
        5.3.3 目标的权衡与会计准则的执行力
    5.4 美、英、德三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借鉴与启示
        5.4.1 资料:美、英、德三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5.4.2 对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会计准则的评估过程
    6.1 会计准则评估
        6.1.1 会计准则评估的内涵
        6.1.2 会计准则评估的目标达成模式
    6.2 传统的会计准则评估
        6.2.1 传统的会计准则制定效果的评估
        6.2.2 传统的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的评估
        6.2.3 传统的会计准则评估方法的缺陷
    6.3 利益相关者与响应式会计准则评估
        6.3.1 什么是利益相关者下的响应式会计准则评估
        6.3.2 利益相关者与绩效评估
    6.4 响应式会计准则评估的利益相关者偏好整合
        6.4.1 会计准则评估中的偏好整合过程
        6.4.2 响应式会计准则评估模式的特点
    6.5 本章小结
7 会计准则的监管过程
    7.1 政策分析视角下的会计准则监管
        7.1.1 政策分析与会计准则监管
        7.1.2 会计准则监管的作用
    7.2 会计准则的动态监管过程
        7.2.1 会计准则动态监管的四个阶段
        7.2.2 会计准则监管体系的运行控制
    7.3 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准则监管中的行为分析
        7.3.1 利益相关者影响会计准则监管的途径
        7.3.2 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准则监管中的行为分析
    7.4 会计准则监管的博弈与政府最优监管模型的选择
        7.4.1 政府与企业在准则监管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7.4.2 政府最优监管模型的选择
    7.5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监管机制的政策建议
        7.5.1 实现会计准则的全过程监管
        7.5.2 突出政府的监管作用,加强会计准则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
        7.5.3 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理顺监管关系
        7.5.4 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重视成本与效益的原则
        7.5.5 加强公众和大众传媒对会计准则的监管
    7.6 本章小结
8 会计准则的终结与周期
    8.1 会计准则终结
        8.1.1 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叫停与反思
        8.1.2 会计准则的终结
    8.2 我国会计准则终结的影响因素及措施
        8.2.1 我国会计准则终结的影响因素
        8.2.2 我国会计准则终结的措施
    8.3 会计准则生命周期
        8.3.1 会计准则的变迁及其均衡过程
        8.3.2 会计准则生命周期
    8.4 会计准则生命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8.4.1 会计准则生命与经济周期
        8.4.2 我国的会计准则生命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联系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5)股权分置改革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股权分置改革中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必要性
    (一)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分置的特殊现象,非流通股东侵犯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的情形严重
    (二) 股权分置改革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为上市公司的弱势群体,应当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市场的公正性
    (三) 股权分置改革涉及社会公众股股东多层面的利益,只有切实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股权分置改革才能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进行
    (四) 股权分置改革中只有切实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权利,我国证券市场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二、历史上国有股流通改革方案及失败原因
    (一) 历史上国有股流通改革方案
    (二) 历次国有股流通改革失败的原因
三、股权分置改革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一) 股权分置改革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立法过程及现状
    (二) 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社会公众股股东法律保护的不足
四、完善股权分置改革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的思考
    (一) 在现有部门规章的基础上提高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有关规定的法律位阶
    (二) 完善类别股东表决制度,重视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分化,预防机构投资者等社会公众股股东中的大股东滥用表决权
    (三) 实行完全的停牌制度和广泛征集投票权,完善类别股东大会制度的配套制度
    (四) 结合新公司法的修订实施,切实维护社会公众股股东的股东大会召集权和提案权
    (五) 严格监督取得流通权的非流通股股东承诺的履行,完善原非流通股东违反承诺惩戒责任方面的规定
    (六) 依据新公司法和新证券法,完善股权分置改革中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和欺诈客户等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
    (七) 建立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投反对票的社会公众股股东请求上市公司或者非流通股股东以合理价格收购其股票的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股权结构与股权流动性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本文主要运用与涉及到的经济理论
    三、研究视角和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企业组织史与企业理论中的股权结构
    第一节 企业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发展史回顾
    第二节 新古典企业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
第二章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公司治理的涵义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
    第三节 股权与股权结构
    第四节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第三章 股权结构的主要模式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各国(地区)股权结构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股权结构问题在股票市场上的反映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股份制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及其特点
    第四节 股权流动性分裂及其弊端
第五章 股权流动性变革的探索
    第一节 政府在非流通股减持与流通中所作的努力
    第二节 非流通股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
    第三节 对非流通股流动性的契约修改应当符合多方位要求.
第六章 股权流动性的金融抑制与宏观契约修改
    第一节 金融抑制理论与我国的金融抑制现象
    第二节 低利率政策下的股权资产与债权资产的一般均衡关系
    第三节 金融自由化的套利机制促使 A 股持续下跌
    第四节 股票流动性的自由化是金融契约的修改
    第五节 国有股过渡流通市场设想
第七章 股权流动性的风险与价值分析
    第一节 流动性风险理论
    第二节 流动性理论对我国非流通股流通问题的理论意义
第八章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对过渡流通制度的研究
    第一节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 倒向微分方程理论对过渡流通股风险与价格的分析
第九章 VaR 技术对过渡流通制度的研究
    第一节 VAR 技原理
    第二节 VAR 技术对非流通股过渡流通方案的分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架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架构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2.1.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2.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理论分析
        2.2.2 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2.2.3 风险理论分析
        2.2.4 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2.2.5 决策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证券市场分析:形成及概况
    3.1 中国证券市场概述
        3.1.1 股份制、股票、股票市场:中国证券市场由来
        3.1.2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证券市场新阶段
        3.1.3 中国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3.2 证券市场制度变迁
        3.2.1 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及制度变迁
        3.2.2 新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
        3.2.3 新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特殊性分析
    3.3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的阶段论
        3.3.1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发展规律
        3.3.2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阶段论划分之综述
        3.3.3 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阶段论划分之我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市场困境根源: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陷
    4.1 证券市场制度分析:制度梳理及比较
        4.1.1 筹资者约束制度
        4.1.2 投资者约束制度
        4.1.3 中介者约束制度
    4.2 证券市场制度分析之:制度缺陷分析
        4.2.1 证券市场制度缺陷分析:制度缺陷的生成机理
        4.2.2 股票发行制度缺陷分析:定价制度缺陷及变革追踪
        4.2.3 证券市场制度缺陷表征:政策市分析
    小结
第五章 证券市场对策研究:风险演进中的风险管理
    5.1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总体分析
        5.1.1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风险特征
        5.1.2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风险分析
    5.2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券商风险分析
        5.2.1 券商风险主要表现
        5.2.2 券商风险案例分析
        5.2.3 风险券商处置模式
    5.3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比较研究(1)总括比较
        5.3.1 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5.3.2 国外金融机构风险分类及管理实践
        5.3.3 国内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现状及结论
        5.3.4 国内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借鉴
    5.4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比较研究(2)实务比较
        5.4.1 台湾券商保证金存管经验借鉴
        5.4.2 目前国内券商保证金存管模式
    5.5 证券市场风险管理: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实务
        5.5.1 证券公司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5.5.2 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实现路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证券市场对策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理论与实务
    6.1 股权分置历史回顾与分析
        6.1.1 关键词辨析
        6.1.2 股权分置的成因、弊端、现状
    6.2 股票分置改革理论:政策背景与影响分析
        6.2.1 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背景
        6.2.2 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意义
        6.2.3 股权分置改革对相关各方的影响分析
    6.3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改革概貌
        6.3.1 股权分置改革的总体情况
        6.3.2 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
    6.4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方案评析
        6.4.1 第一批试点企业案例分析
        6.4.2 第二批试点企业案例分析
        6.4.3 第一批试点与第二批试点方案比较
    6.5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方案设计
        6.5.1 对价方式分析及实例
        6.5.2 测算理论模型与参数选取
    6.6 股权分置改革实务:一个公司范例(南方航空整体设计方案)
        6.6.1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可行性
        6.6.2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原则
        6.6.3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前提
        6.6.4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底线
        6.6.5 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6.6.6 南方航空股权分置改方案的特殊性
        6.6.7 基本方案——非流通股股东向A股流通股股东无偿送股
        6.6.8 其他软性支付条件
        6.6.9 方案对流通股的对价补偿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证券市场对策研究:困境中的对策思考
    7.1 演化趋势
        7.1.1 趋势一:股权结构有望得到改善
        7.1.2 趋势二:公司治理趋于市场化、规范化
        7.1.3 趋势三:机构投资者治理模式逐渐形成
        7.1.4 趋势四:上市公司监管面临新挑战
        7.1.5 趋势五:资源配置功能、价值发现功能得到优化
        7.1.6 趋势六:扩容预期悲观、市场风险迟滞
    7.2 现实困境
        7.2.1 融资功能的市场定位,带来市场发展阻滞
        7.2.2 稳定低效的股权结构,造成治理机制缺陷
        7.2.3 上市公司业绩低下,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7.2.4 社会诚信缺失,市场走势与宏观经济背离
        7.2.5 市场规模偏小,投资者结构限制股市发展
        7.2.6 股市过分投机,换手率高波动性大
        7.2.7 风险结构失衡,系统性风险凝聚
    7.3 对策研究
        7.3.1 完善发行制度,发挥活血功能,尽快恢复新股发行
        7.3.2 完善退市制度,发挥换血功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7.3.3 完善再融资制度,简化核准程序,严格控制融资规模
        7.3.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要素生命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7.3.5 完善投资主体结构,规范行为,加快机构投资者发展
        7.3.6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直面新问题,保护投资者利益
        7.3.7 完善证券市场环境,注重标本兼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7.3.8 完善政府角色定位,解除隐性担保,倡导决策科学透明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课题
附录: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附录: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
致谢

(8)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成长与制度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说明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起点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不足及主要创新
    1.6 全文结构安排
2 证券市场成长的一般理论
    2.1 引言
    2.2 证券市场的成长机制
        2.2.1 证券市场的成长机制:系统观点
        2.2.2 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
        2.2.3 内生机制与外生机制
        2.2.4 证券市场的成长状态
    2.3 证券市场的成长路径
        2.3.1 证券市场成长路径
        2.3.2 证券市场的成长:自增强与路径依赖
        2.3.3 促进证券市场成长的政策选择:机制协调与路径变迁
3 经济转轨与证券市场的成长
    3.1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
        3.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3.1.2 金融体系中的证券市场
        3.1.3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
    3.2 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特殊功能
        3.2.1 经济转轨的特征描述
        3.2.2 转轨经济条件下中国证券市场的派生功能
    3.3 经济转轨与证券市场的发展:契合分析
        3.3.1 引言
        3.3.2 理论框架:经济主体归位论的基本内涵
        3.3.3 经济主体归位与秩序重构
        3.3.4 从经济主体归位视角看中国证券市场的演进
    3.4 经济转轨与证券市场的发展:背离分析
        3.4.1 经济约束
        3.4.2 政治约束
        3.4.3 制度环境约束
4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生成
    4.1 中国证券市场的总体考察
        4.1.1 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历程
        4.1.2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描述
    4.2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经验判断
        4.2.1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一个经验性判断
        4.2.2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形成原因:直观分析
    4.3 渐进民营化与中国证券市场
        4.3.1 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渐进民营化
        4.3.2 关于渐进民营化的理论解释
        4.3.3 渐进民营化:一个博弈模型
    4.4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内生根源:市场强外生性
        4.4.1 中国证券市场的强外生性
        4.4.2 证券市场中的政府行为
        4.4.3 证券市场的政府干预:一个隐性担保合约
    4.5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特征分析
        4.5.1 市场功能的体制性变异
        4.5.2 制度安排的阶段性特征
        4.5.3 非市场预期主导特征
        4.5.4 市场运行的短周期特征
5 中国证券市场的价格联动效应
    5.1 理论背景与文献回顾
    5.2 研究方案
        5.2.1 研究设计
        5.2.2 研究方法
    5.3 实证研究
        5.3.1 样本与数据说明
        5.3.2 实证分析
    5.4 理论解释
    5.5 简短的结论
6 中国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分析
    6.1 证券市场效率分析的理论回顾
        6.1.1 关于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
        6.1.2 证券市场效率分析的理论回顾
    6.2 转轨经济中新兴证券市场的效率:渐进效率观
        6.2.1 新兴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渐进效率观
        6.2.2 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框架
    6.3 证券市场强外生性下的效率损失
        6.3.1 不完全证券市场的配置效率
        6.3.2 政府干预下的控制均衡与福利分析
        6.3.3 不完全证券市场下的企业融资行为
7 中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
    7.1 基本分析框架
    7.2 中国证券市场的内在效率
    7.3 中国证券市场的外在效率
        7.3.1 关于“效率市场假说”(EMH)
        7.3.2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7.4 中国证券市场的微观效率
    7.5 中国证券市场的宏观效率
        7.5.1 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7.5.2 变量选取与样本说明
        7.5.3 实证分析
        7.5.4 简短的结论
    7.6 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记忆效应:非线性效率分析
        7.6.1 引言
        7.6.2 文献述评
        7.6.3 长期记忆效应:数学表述与研究方法
        7.6.4 实证研究
        7.6.5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的讨论
    7.7 中国证券市场强外生性下的效率损失:总体评价
8 证券市场的对策均衡:一个尝试性的解释
    8.1 均衡的概念
    8.2 从一般均衡到对策均衡:范式的转变
        8.2.1 一般均衡理论
        8.2.2 证券市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局限性
        8.2.3 从一般均衡到对策均衡:范式的转变
    8.3 云证券市场的多重均衡模型
        8.3.1 引言
        8.3.2 从条件理性出发的一个分析框架
        8.3.3 证券市场多重均衡动态模型
        8.3.4 政策含义
    8.4 对策均衡与中国证券市场的格局演进
        8.4.1 中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矛盾
        8.4.2 对策均衡与证券市场的成长
        8.4.3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化解
9 中国证券市场下一步成长的路径选择
    9.1 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模式
        9.1.1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
        9.1.2 制度变迁的演化分析
        9.1.3 制度变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9.1.4 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模式
    9.2 中国证券市场成长的理论逻辑
        9.2.1 关于“制度后发”的优势与劣势
        9.2.2 证券市场成长中的机制协调与路径变迁
        9.2.3 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成长轨迹:战略步骤
    9.3 中国证券市场下一步成长的路径选择
        9.3.1 以效率为核心的市场整体创新
        9.3.2 中国证券市场加速市场化的策略选择
    9.4 全文总结
        9.4.1 主要观点与结论
        9.4.2 政策含义
        9.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9)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0章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0.2 论文题目中基本概念的界定
    0.3 论文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0.4 重要结论和观点创新
    0.5 难点、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第1章 资本市场建立的制度基础
    1.1 股份公司、股份制和资本市场的建立
        1.1.1 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1.1.2 资本市场:股份公司的互补性制度安排
        1.1.3 两权分离且所有权高度分散条件下的现代股份公司的基本结构
    1.2 信用制度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建立
        1.2.1 现代信用制度的形成与资本市场的建立
        1.2.2 信用机制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作用
    1.3 进一步的分析:产权制度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1.3.1 产权制度是资本市场制度的灵魂所在
        1.3.2 产权与资本市场主体的决策与行为
        1.3.3 产权与资本市场交易费用
        1.3.4 产权与资本市场秩序
第2章 资本市场的功能分析
    2.1 资本市场功能界定的讨论
        2.1.1 资本市场微观功能
        2.1.2 资本市场的宏观功能
        2.1.3 理想状态下功能的主体效应和引致效应
    2.2 资本市场的功能与效率
        2.2.1 资本市场效率
        2.2.2 金融市场理论对市场功能与效率的解释
        2.2.3 资本市场效率与功能关系的具体分析
    2.3 资本市场的效率与风险
        2.3.1 资本市场风险特征
        2.3.2 资本市场风险与效率问题的理论研究
    2.4 资本市场功能与中介机构的考察
        2.4.1 证券中介机构在市场中的作用
        2.4.2 证券中介机构的信用与资本市场
第3章 制度与目标的协调与冲突:资源配置过程的信息问题
    3.1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的评判标准
        3.1.1 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有效性
        3.1.2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条件
        3.1.3 资本市场的帕累托最优
    3.2 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理性预期与股票定价模型
        3.2.1 预期与理性预期:概念与形式
        3.2.2 理性预期股票定价模型
        3.2.3 股票市场信息定价制度的重新诊释
    3.3 股票价格决定的理论综述与实践方法
        3.3.1 股票定价的理论研究
        3.3.2 股票定价的实践方法之市盈率有效性理论
        3.3.3 股票定价的实践方法之DDMs的扩展模型
        3.3.4 股票定价与市场有效性的总结
    3.4 信息不对称对市场有效性的挑战
        3.4.1 理论检验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质疑
        3.4.2 资本市场的充分信息与信息不对称
        3.4.3 非对称信息与企业的金融结构
第4章 对非完全有效资本市场的纠正:公司治理角度
    4.1 市场信息的非完全性与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4.1.1 市场中引导资源配置的价格信息的分布状况
        4.1.2 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劣势及其后果
        4.1.3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4.2 股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的市场假设条件
        4.2.1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
        4.2.2 市场的完全性与股东一致赞同价值最大化
    4.3 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中投融资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
        4.3.1 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
        4.3.2 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的途径和模式
        4.3.3 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贡献
    4.4 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4.4.1 投资者保护、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
        4.4.2 中小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
第5章 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5.1 对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指标的实证分析
        5.1.1 市场资金的收益率指标
        5.1.2 市场的定价准确性指标
        5.1.3 市场的资本形成能力指标
        5.1.4 市场的资产重组效率指标
    5.2 中国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考察
        5.2.1 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过度发挥
        5.2.2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应相应缺乏
    5.3 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制度变迁
        5.3.1 融资制度变迁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形成
        5.3.2 政府干预下不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局部均衡分析
        5.3.3 资本市场寻租行为分析
    5.4 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缺陷
        5.4.1 制度风险: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
        5.4.2 信用缺失:阻碍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瓶颈
        5.4.3 结构失衡:资本市场结构难以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5.4.4 机制不全:上市公司治理失灵影响资本市场效率发挥
        5.4.5 运作失范:“软约束”下的“信息失灵”与资源配置逆向选择结果
        5.4.6 法制滞后: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羁绊
第6章 强化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巫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6.1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6.1.1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绩效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6.1.2 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6.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思路及具体方案
        6.2.1 全流通的必然性
        6.2.2 国有股流通与减持必须注意的问题
        6.2.3 流通与减持方案设计—国有股流通与建立市场机制的同步完成
    6.3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的特征
        6.3.1 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特征
        6.3.2 中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的特征
        6.3.3 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咨询机构的特征
    6.4 中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与效率改进
        6.4.1 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缺陷
        6.4.2 提高信息披露效率的途径
第7章 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的功能提升和制度创新
    7.1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方式
        7.1.1 功能提升:由“融资主导型”向“投资主导型”或“资源配置型”过渡
        7.1.2 制度创新:由“政府强制性”向“市场诱致性”演进
    7.2 全方位展开中国资本市场以效率为导向的创新改革
        7.2.1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低的市场内在因素分析
        7.2.2 以效率为导向的资本市场全方位创新
    7.3 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创新的互补性制度建设
        7.3.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金融体制
        7.3.2 我国资本市场的证券监管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完善
        7.3.3 建立保障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信用体系
        7.3.4 资本市场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10)国有股减持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二、我国国有股减持的实践探索
三、国有股减持的思路

四、国有股减持应另辟蹊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区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减持之关系——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刘建勇,高骕宇. 税务与经济, 2018(01)
  • [2]类别股法律制度研究[D]. 郭青青.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问题研究[D]. 赵芬芬. 陕西科技大学, 2015(01)
  • [4]公共政策分析视角下会计准则的政策过程研究[D]. 武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5]股权分置改革中社会公众股股东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刘东峰. 安徽大学, 2006(12)
  • [6]股权结构与股权流动性变革研究[D]. 郭洪涛. 华南师范大学, 2006(08)
  • [7]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证券市场困境与对策研究[D]. 王岚. 暨南大学, 2005(06)
  • [8]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成长与制度变迁[D]. 陈梦根.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9]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D]. 魏巍. 东北财经大学, 2004(02)
  • [10]国有股减持若干问题的探讨[J]. 朱镇生. 发展研究, 2004(08)

标签:;  ;  ;  ;  ;  

国有股应换一种方式减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