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携手金融用户共创新世纪辉煌

惠普携手金融用户共创新世纪辉煌

一、惠普携手金融界用户共创新世纪辉煌(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海莹[2](2019)在《我国私募股权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企业在推动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并且在国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在数字化的影响下,全球私募股权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因此,为了使我国的私募股权企业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脱颖而出,笔者将竞争情报以及区块链的理念引入到该企业的投资管理中。本文首先介绍了竞争情报、区块链以及私募股权基金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私募股权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竞争情报的需求、区块链背景下私募股权企业新的竞争情报需求。鉴于竞争情报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腾讯投资作为研究样本并将竞争情报工作的理论应用于该私募股权企业之中。在此过程中,笔者受金融区块链的启发,首次提出了打造竞争情报区块链的构想。

冶进海[3](2016)在《变革中的视听媒体发展格局与传播形态》文中认为未来媒体发展将进入一个以多屏为常态,人性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视听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媒体不断式微,新的媒体充满想象。和所有信息流通一样,视听媒体的传播过程由传播主体、信息内容、媒介渠道、受众反应等众多环节构成的。从传播学的基本环节去研究视听媒体整体的发展趋向和未来形态,以及视听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运作方式与传播策略,是本文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基于此,本文会侧重于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视听媒体的现状、当下媒介生态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扫描与归纳,由此分析未来视听媒体的信息生产制作、资本运营等种种可能与发展格局,以及未来媒介生态对传播主体、生产流程、受众需求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缘由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并提出选题将要解决的几大问题;其次,阐述本选题在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方面具有的意义;再次就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写作的核心内容,即视听媒介融合、视听媒介生态格局、视听媒体发展趋向、媒体资本运营与产业发展、视听媒体受众分析等为主题,对国际、国内相关着作、文献及理论进行梳理和介绍,并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本文每一章节从哪些方面来开展问题研究;最后交代本文写作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独创性和重要概念界定等。本文第一章以视听媒体的传播主体为着眼点,以人类面临的媒介生态环境即受众被电子屏幕包围和裹挟的多屏媒介现状出发,从传统电视目前遭遇到的巨大冲击切入,提出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加快视听媒体的开放平台建设、植入互联网基因、走产业化道路、多渠道占有受众等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指出媒介技术变革对传播主体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价值体验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对多屏时代视听媒体的以下特征并进行详细阐述:传播主体的不确定与广泛化、视听媒体内容形态的多元化和分众化、内容来源的多样化、盈利模式的丰富化、传播渠道(终端)的无所不在、开放式传播与更高的全程互动性等。第二章通过对当下多元智能传播体系中受众的心理分析,指出随着媒介形态的泛华,信息过载导致的“信息疲劳”、“信息迷雾”等现状使得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变局横生的传播环境中,针对不同的视听媒介、各异的视听内容、个性化的视听受众需要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实施不同的传播策略。本章着重论述视听媒体传播策略中的整合传播、精准传播和品牌传播的运作方式与效果。第三章以大数据背景下的节目制作为切入点,从大众传播学中内容生产这一环节入手,详实论述视听媒体在节目制作、用户分析、传输过程中的大数据运用的目的、效果与未来可能。在视听媒体领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会从内容生产模式、盈利模式、运作体系等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视频网站、手机电视、电影传媒等面临新的竞争态势,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生产、制作、运营,针对不同媒介渠道生产适合用户的视听产品,从内容之争、渠道之争转向数据之争,是视听媒体需要提前布局的重心。本章指出大数据时代具有数据海量化、搜集和处理数据能力规模化等特点,视听媒体利用大数据就得整合各类视听数据,细化相关受众,建立自己的用户群组,让数据“发声”,分享多源数据等。在此基础上,本章分析了大数据对视听媒体的深远影响,进而从搭建受众所需平台、与受众互动,集中优势打造精品节目、推出个性化视听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一探析,指出视听媒体应把握好大数据带来的潜在价值,根据用户需求去生产相关的视听产品,以此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大数据基础上的深刻洞见与未来预测,来满足受众不同层面的信息需求。第四章是本文写作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主要从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资本运营环节出发,指出资本运作对视听媒体运营及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目前看来,具有公共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视听媒体在当下传播过程中有着媒体扩张的价值、保护版权的价值、建立品牌的价值、合作共赢的价值、形成产业链的价值等,而这些商业属性的挖掘,需要资本运作和媒体的产业化。本文在这一章里通过整理归类国内外传媒资本运作的具体案例,探析当下视听媒体并购发展趋向及特征,指出国内传媒业资本纵横捭阖的局面已经开始,并呈现出资本作用下视听媒体本土化、差异化竞争明显、对技术发展充满前瞻性判断、跨媒介经营形态不断增强等特点,由此分析视听媒体机构在资本并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与风险。第五章中从信息接收角度出发,分析了作为视听信息接收终端的媒介,在利用大数据过程中,其发展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一体化等特点,由此指出大数据基础上的媒介技术发展不断贴近人性,人类想象力在媒介发展中不断扩张,未来视听媒体具有多方综合功能、多元动态智能,视听直播将进入常态化等;与此同时,运用大数据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分析中指出视听信息过载对受众造成巨大冲击,多元化与圈子化特征明显,再加上受众对世界的认知深受“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影响,以及被视听媒体所传播的“拟态环境”所浸染的事实,在这样的环境中受众如何提升媒介素养,彰显自我价值,不被信息时代“异化”与“物化”,被技术力量所裹挟,成为业界和学界深入探讨的话题。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一个整体上的总结,对大数据背景下视听媒体主导的信息环境给予了全方位的评介和补充阐释,并对当下媒介生态、未来视听媒体的发展范式、受众品质的建设等给予合理的建议与批评。

李强[4](2012)在《云创业平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笔者结合自己与团队创业十多年来创业的经验与教训以及不断的探索,改变对创业过程以及企业商业模式的总结。期望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一方面为企业设计未来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将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开放给社会以期激发讨论与思考,推动创业研究。随着创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围绕着创业者的创业活动,现实中出现了许多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组织,如创业类网站、专利交易平台、创业投资机构、网络交易平台、创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企业孵化器等,它们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创业者的诸多问题,提高了创业成功的几率。但是,整个创业过程,依然以创业者为主,创业者依然要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来打理自己的企业,并且创业失败的概率依然很大。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尝试着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云创业平台,以团队创业的形式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期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提出了创业辅助性组织的概念,并对其发展现状及不足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云创业平台的思想来源:云计算,界定了云创业平台的内涵及动力机制,分析了云创业平台的雏形:网游创业平台和创新工场。从云创业平台的构成要素、组织架构、构建模式和运行过程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云创业平台的构建。提出了云创业平台的机会选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竞争力、创业团队综合素质和市场潜力三部分,并应用模糊—灰色聚类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将云创业平台的资源要素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资金、技术、人才、专业管理服务体系和基础性服务设施。然后,运用动态规划理论构建了云创业平台资源配置的动态规划模型。最后,借鉴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思想,探讨了基于共享机制的云创业平台资源整合模式及保障机制。从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项目风险三方面探讨了云创业平台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预控措施。对云创业平台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厦门弘信创业工场进行了案例分析,总结了其成功经验。从理论的角度来讲,研究成果可以丰富现有的创业理论体系,本文提出的研究难点和空白点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从实践的角度来讲,云创业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创业的成功概率,必然为创业者和创投等参与者所欢迎,而且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提升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必然会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又具有很好的实践参考价值。

徐继宁[5](2011)在《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大学与工业关系的建立是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职能创新的必然趋势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种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工业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对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历史进程的研究,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和阐释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与变迁过程中的内容与特征、变迁路径及发展动力,从微观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入手,探究影响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进程的各种内外动因及其相互作用,展示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社会因素、时代背景乃至民族文化特质;以及它们与高等教育职能转换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论述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并由此而显示出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探索英国高等教育变革与大学-工业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挖掘并寻求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合作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及经验教训;以期借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所以选择英国的大学,尤其是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的发展作为研究目标,是由于它们在与工业的联系与合作上走过了一条比任何其它国家的大学更为漫长、艰难和曲折的道路,更能深刻地反映出英国大学职能演变的艰难性和曲折性,显示出英国传统大学特有的本质特征,折射出英国独有的民族特质和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正如朱镜人所说:“战后英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英国人固守重学轻术和重文轻理传统的‘顽固性’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不多见。”1英国传统大学最初由服务于教会的职业教育转向崇尚人文化自由化的绅士教育,这种转变是英国高等教育所特有的,是其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所决定的,它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非常之大,人们对于大学的功能,对于大学应培养绅士的观点追捧持续了几个世纪。时至今日,造就具有绅士风度的人才仍被视为是牛津、剑桥等几所英国传统大学的一个最为与众不同的特色。通过对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纵向探索与横向描述,我们认为:100多年来的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的关系的发展相对于英国大学800多年的发展历程算不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却是一个缓慢、曲折而渐进的过程,是由最初的疏离、冷漠的状态逐渐转变为今天积极主动寻求合作的状态。这一转变过程揭示了英国传统大学虽然饱受其自身文化传统的侵淫和熏陶,但每一次面对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在自身生存、利益和发展的压力的驱使之下,在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之下,它们最终能够克服、冲破从而超越传统的约束和阻碍,走上与工业及社会合作的道路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传统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与工业合作的成功实践和进程中,英国传统大学实现了对自身古老传统的突破与超越,同时也说明了大学传统,伴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也会在一定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或转化、产生突破与创新;大学传统的阻碍或促进作用也会随之相互转化和作用的。但是,大学传统的转化与突破不是随意、偶然和轻易发生的,它们是在必要的和适当的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刺激下才能发挥其促进的、阻碍的、继承的、创新的、超越的等等作用与功能的。对比英国的非传统大学,英国传统大学在与工业合作的道路上速度不算太快,步伐也不算太大,但它们却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又始终坚守住了自己的大学传统和象牙塔精神。这种保守与开放、继承与创新的平衡正是每一所现代大学所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境界。本文试图从历史视野和个案研究两个层面入手,运用历史文献法、因素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解析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过程和动因,对比分析了英国传统大学(英格兰大学和苏格兰大学)的各自独特的办学传统及其在与工业关系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迥异特征。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征;2、探究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内外部动因;3、展示剑桥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成功案例;4、对比英格兰、苏格兰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不同特征与历史根源,阐述大学传统的影响、意义及其局限作用;5、揭示高等教育职能的转变与大学-工业关系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常君[6](2010)在《中英文企业简介人际功能对比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的实际应用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检验和不断改进。这表明了,系统功能语法是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实践性的。如果没有人类使用语言,也就不会有系统功能语法的存在了。前人研究的语料大多为人际意义较为明显的语类,而中英文的企业简介作为一种让读者获得企业信息的主要途径的形式在人际意义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有一些是关于企业简介人际意义的研究,但也几乎很少有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探索。事实上,企业简介的人际意义是十分丰富的。近些年来,对于某些语篇人际功能的研究在语言学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李战子(2000)对自传的人际功能的实现进行了研究,Sultan(1994)分析了关于医生的诊断报告的人际功能。然后有一些学者致力于演讲、文学作品、社评以及电视广告等语篇的人际功能的实现的研究。(李恩运,2006;王艳萍,2008;王琴,200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将30篇中国企业的中文简介以及30篇外国企业的英文简介,共60篇,作为语料来阐释人际功能是如何在企业简介这一文体中实现的。中英文企业简介的目的是让读者可以通过简介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读者阅读企业简介,可以让读者对该企业产生信赖并对其产品或服务感兴趣从而成为该企业的顾客或服务对象。根据韩礼德的理论,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三大元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人际功能。人际功能通过话语发出者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的运用,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韩礼德(1994)认为在交流过程中话语不仅体现说话者的态度、身份、角色、观点、意图和判断,而且还会影响到话语接收者的观点和采取的行动。话语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人际功能语法的研究一般是从人称、语气以及情态这三方面实现的。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方法。首先,定量分析统计了人称、语气以及情态等实现人际意义的语言资源在中英文企业中的运用频率及其分布。然后,定性分析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这60篇中英文企业简介在人称、语气以及情态等语言资源的人际意义的实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对30篇中文企业简介以及30篇英文企业简介的分析发现:人际意义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中英文企业简介中人称代词、语气(包括陈述句、疑问句以及祈使句等)以及情态表达(包括情态动词、情态附加成分等)这三种途径。中英文企业简介的作者会常常通过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其他人称)的使用来实现人际意义。还会大量运用陈述句向读者传达信息,使用祈使句或感叹句促使读者立即采取行动购买其产品或服务。中文企业简介的作者有时会运用情态表达来表明企业所有员工的意愿以及一些表示频率的词语来表明事情发展的程度或者通过情态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企业员工的意愿及对未来所拥有的信心。但是在英文企业简介中,我们很少可以看到情态动词,情态附加语的手段来实现人际功能。因为情态系统的使用会添加不确定的情感在其中,但是企业简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精确的信息给读者,所以英语企业简介中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情态动词的非常平实的陈述句。总而言之,恰当的使用人称、语气以及情态等系统可以缩短企业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读者中的某些是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群,这样就可以提高企业的可信度并实现其目标。本文正是基于人际功能中人称、语气以及情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对中英文企业简介词语、句子的实例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并且从人称、语气以及情态三方面对中英文企业进行阐释、分析进而得出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渴望达到对中英文企业简介人际功能对比的探索性研究,为中小型企业在撰写企业简介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相信该研究会为解读中英文企业简介的人际意义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杨文冬[7](2009)在《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过去20多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及理论创新使我国商业银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银行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新兴的外资银行相比还是显得竞争力不足。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WTO给予的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迎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2007年1月之后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显示了其拓展市场、创新业务、优化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强劲竞争能力。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国内同行日益激烈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去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一年多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深度影响的逐步显现,我国商业银行既承担着支持经济振兴、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对行业自身检讨、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因此,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支柱的商业银行,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发挥本土优势,增强竞争优势将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全面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本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借助价值链分析,将商业银行复杂的经营过程解构为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价值创造环节,并构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的战略框架。在该框架下,商业银行通过分析自身的内部资源、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由此判断竞争优势所在,制定竞争战略;在该战略指导下确定价值链上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环节。本文还进一步针对各个价值创造的战略环节系统地讨论了各环节价值创造的现状、特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来研究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九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阐述了本文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并说明了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接着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及价值链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目前利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进行的研究整体水平较低,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缺乏指导性建议;最后给出了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并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创造相关理论”。本章首先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的相关内容,为后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说明了价值链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借鉴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本章将商业银行价值链定义为:商业银行为实现金融服务、赚取利润而从事的在经济效果上和技术上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所组成的价值链系统。第三章“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首先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价值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进行了分析,厘清商业银行价值创造活动和价值链构成,为本章基于价值链的深入讨论奠定了分析的基础,并将我国商业银行的价值链系统划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基础价值链包括实体链(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内部优化、虚拟价值链(风险管理、服务创新)。外部衍生价值链主要指商业银行与其他战略伙伴组成的利益共同体。接下来制定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研究框架。该框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1)根据资源、能力、环境确定竞争战略,(2)通过价值链分析确定“战略环节”,(3)在各战略环节上实施价值链管理。最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对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商业银行优化价值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以后的第四章至第九章就分别按照价值链分析确定的战略环节,按照“商业银行资金筹措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内部优化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五个部分,依次阐述商业银行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价值创造的相关理论、特点评价、价值创造策略和案例分析。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是商业银行为投资或其他经营项目吸收资金或资本的活动,是商业银行价值链的起始环节。资金筹措是整个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创造较依赖于存贷利差产生的收入,在筹集资金环节上,成本将成为主要的驱动因素和关注点,因此本文提出在资金筹措环节采用作业成本法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资金运用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基础,是最核心的价值创造环节,并且能够带来交叉业务的增长。然而资金运用活动不同于资金筹措活动,它是和风险紧密联系的。传统的以经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目标体系往往通过盲目的规模扩张忽视了资本约束与风险管控,使银行积累了大量未被覆盖的风险,形成隐患。通过经济资本管理使商业银行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项业务之间进行分配,衡量各类组合资产的风险收益,对商业银行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使商业银行价值得以提升。内部优化环节以平衡计分卡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构建了内部优化的实施框架,主要包括流程再造、组织重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信息化以及内部控制等六种内部辅助价值创造活动。(1)流程再造贯穿于商业银行改革全过程,是重中之重。传统的商业银行流程因组织而定,形成职能型群体,将完整的业务流程分割开来。应通过流程再造,使商业银行逐步转变为“流程银行”。(2)科学的组织架构作为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框架,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管理、业务开展及稳定,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率先推行“事业部制”,待条件成熟之后全面推行“矩阵式组织架构”。本文还针对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信息化以及内部控制等内部活动提出了优化的具体措施。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独创造价值,但却是重要的价值保障措施,正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风险管理具有事前管理、主动动态管理、全面性、连续性、自律性、社会性等特征。文章第七章分析了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分类,分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提出了相应的价值创造策略。在服务创新环节,本文提出应该将金融创新的过程与客户关系管理(CRM)战略的推行相结合,其核心是顾客价值的发掘、利用、整合和实现。服务创新按照最终产品的营销效果可分为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新两个方面。产品创新应遵循针对性原则、简单易行原则、自主创新与借鉴相结合的原则和效益性原则,通过构建“金融超市”,创新个人零售业务的产品组合,和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等手段增强产品创新的能力。在营销创新方面,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营销观念,并致力于整体营销创新、产品营销创新、关系营销创新、内部营销创新、服务营销创新、品牌营销创新和网络营销创新。扩展商业银行外部衍生价值链是商业银行寻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不具备优势的环节寻求战略伙伴、组建联盟、实现增值通常有四种方式:(1)优势互补的行业联盟——与国内其他银行联盟;(2)低附加值业务外包的交易联盟——与外部服务公司联盟;(3)充分利用资源展开业务能力的职能联盟——与其他金融机构联盟;(4)借助外部智力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联盟——与信息技术企业结盟。另外,通过与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商业银行还可以大力发展代理业务、业务外包、保理业务、基金托管业务等中间业务。本文的研究不仅是对价值创造理论在理论上进行的总结、补充和完善,而且研究思路从现有的研究角度来看有创新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具体说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理解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和经营活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2)基于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商业银行价值链理论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战略分析框架;(3)按照商业银行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依次详细分析了各个战略环节价值创造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价值链的优化来整合商业银行内外资源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商业银行优化价值链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危机和市场挑战,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书亭[8](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李建军[9](2000)在《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有力杠杆。各个国家都想在世界高技术产业化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因此技术创新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但要使一个国家确立其高技术产业优势,仅仅依靠一两项尖端技术创新成就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建立某种有助于技术创新持续进行的社会体制。美国的硅谷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典型区域,它不仅为美国的“新经济”作出了娇人的贡献,而且也以其独特的区域创新体制成为各国政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尽管硅谷的高技术产业已经由计算机产业延伸到互联网和生物技术产业,历经了几代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且从60、7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硅谷复制的阵阵高潮热潮,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各种形态的高科技园区,但是对硅谷的学术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充分的理论和经验数据来解释它成功的奥秘。为此,本论文尝试就这方面做一些探索。本论文主要从技术创新体制构建的角度来研究和思考硅谷现象和硅谷模式,以期找出技术创新可持续实现的一种有效体制。对硅谷做这样一种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高科技时代产业实现的社会形式,认识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规律,而且也可能为各个地区和国家提供一种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政策依据。由于硅谷提供了知识经济赖以孕生的技术动力,形成了一种有益于知识经济成长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对硅谷的研究还可能为知识经济的健康成长探索出一种有效的社会体制。本论文的研究有两个基点:问题意识和整体思维。问题意识要求作者对已有的种种研究和思考做批判性地反省,并对中国在建设高技术产业区和推进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做理性思考;整体性思维则要求作者把整个硅谷的创新活动进程纳入一个系统中来考察,用一种机体论的观点来考察硅谷所发生的一切。为此,论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硅谷的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它对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有什么启示?更具体一点说,它是在怎么样的体制中以一种怎么样的方式进行的?知识创新如何引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如何导致产业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链接成一个可持续的创新体制,进而使硅谷形成以研究型大学和高技术创始公司为核心的产学创新集群?中国如何才能建立类似的产学创新体制以使其高技术产业创新得以持续加速地发展?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共约17万字。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硅谷模式及其变体。特曼最初的设想是在斯坦福大学与地方高技术公司之间建立一种互动交流、合作共荣的体制,以使斯坦福大学更多地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发展,并因此使斯坦福大学成为一个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中心。特曼的这些设想通过他在斯坦福大学及其电子工程系的一系列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斯坦福相继推出了三项机构和体制创新措施来促成这一设想的实施。第一项创新是创立斯坦福研究院,其宗旨是主持和管理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帮助西海岸的高技术公司争取政府订单。第二项创新是通过设立荣誉合作项目为当地的公司打开工程技术教育的大门,以便公司的雇员能够注册学习研究生

麦沛然[10](2000)在《惠普携手金融界用户共创新世纪辉煌》文中研究指明 金融行业一直是国内与惠普公司联系最为紧密的行业之一。经过长时间的合作,可以说惠普与金融行业之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厂商和用户的关系,代之则建立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是互惠互利、坦诚相待。一方面,惠普为中国金融行业用户提供了业界优质的服务和性能卓着的产品。如 HP Kayak 系列

二、惠普携手金融界用户共创新世纪辉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惠普携手金融界用户共创新世纪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我国私募股权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竞争情报的理论基础
        2.1.1 竞争情报的科学内涵
        2.1.2 企业竞争情报的特征
        2.1.3 企业竞争情报的工作流程
    2.2 区块链的理论基础
        2.2.1 区块链的含义
        2.2.2 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2.2.3 区块链的类型
    2.3 私募股权基金的理论基础
        2.3.1 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
        2.3.2 私募股权基金的特征
        2.3.3 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私募股权企业竞争情报的需求分析
    3.1 私募股权企业对竞争情报的需求
        3.1.1 私募股权企业潜在风险对情报的需求
        3.1.2 私募股权企业的竞争威胁对情报的需求
        3.1.3 私募股权企业所处环境对情报的需求
    3.2 区块链背景下私募股权企业新的情报需求
        3.2.1 区块链背景下私募股权企业的运营模式
        3.2.2 区块链背景下私募股权企业的情报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竞争情报工作流程在我国私募股权企业的应用
    4.1 我国私募股权企业简介
        4.1.1 我国私募股权企业的分布特征
        4.1.2 我国私募股权企业的投资热点
        4.1.3 我国私募股权企业的资本管理现状
        4.1.4 研究对象的概况
    4.2 竞争情报工作流程在我国私募股权企业的应用
        4.2.1 私募股权企业情报规划的阶段
        4.2.2 私募股权企业情报搜集的阶段
        4.2.3 私募股权企业情报分析的阶段
    4.3 私募股权企业竞争策略的制定与公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私募股权企业竞争情报工作问题与建议
    5.1 私募股权企业竞争情报工作问题
        5.1.1 不合时宜的竞争模式
        5.1.2 以偏概全的分析策略
        5.1.3 阻碍重重的情报沟通机制
        5.1.4 危机四伏的情报泄露风险
        5.1.5 饱受诟病的竞争理念
    5.2 私募股权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建议
        5.2.1 开发并利用情报区块链
        5.2.2 完善多角度的分析视角
        5.2.3 构建情报共享网络
        5.2.4 提升信息安全意识
        5.2.5 强化竞争道德观念
    5.3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变革中的视听媒体发展格局与传播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价值述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传统电视媒体与新的视听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
        二、有关媒介化社会发展进程的相关论述
        三、有关视听媒体受众方面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独创性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独创性
第一章 视听媒体的生态变局与发展趋向
    第一节 传统电视与新视听媒体的传播差异
    第二节 当下视听媒体生态中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新旧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章 视听媒介变革中的信息传播策略
    第一节 整合传播:视听媒体产业链的构建
    第二节 精准传播:碎片化与用户思维
    第三节 品牌传播:媒介路径嬗变与增值效应
第三章 愿景与重构:大数据背景下的视听内容生成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与视听媒体受众细化
    第二节 大数据对视听媒体的深度影响
    第三节 视听媒体发展的思维模式与价值生成
        一、创新思维:利用大数据发现和占有新媒介
        二、用户思维:为不同客户端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三、合作思维:建立视听媒体之间的互惠共赢
        四、开放思维:搭建平台吸引更多强势媒体和海量自媒体
第四章 合纵与连横:传媒资本运作历程与发展趋向
    第一节 视听媒体的商品属性和价值特征
    第二节 我国传媒资本运营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三节 国外传媒资本运作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四节 当下视听媒体资本运营发展趋向探析
        一、视听媒体借助资本力量向综合传媒集团发展,马太效应初现
        二、传媒产业的资本投入越来越大,资本介入方式多样化
        三、传媒资本不断投向新视听媒介技术,定位愈加分众化
        四、以资本打造视听媒体全球开放传播平台,平台聚拢资源
        五、传媒资本不断加强风险管控,“联姻”用户第一
第五章 未来视听媒介功能与受众价值
    第一节 媒介补救与视听媒体未来发展趋向
    第二节 视听媒体受众特征与个体呈现
        一、信息过载:受众将不断处于可变的情境模式中
        二、圈子化发展:未来视听传播既张扬受众个性又尊重共性
        三、受众重塑:大数据时代受众更多以自我为中心展开连接
        四、技术力量:视听媒介技术控制下受众主体地位降低
        五、消除差距:视听媒体传播中传受知沟界限的消失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云创业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云创业平台的演变与形成
    2.1 基于创业过程的创业辅助性组织的发展
    2.2 云创业平台的思想来源:云计算
    2.3 云创业平台的内涵
    2.4 云创业平台产生的动力
    2.5 云创业平台的雏形
    本章小结
第3章 云创业平台的组织与运行过程
    3.1 云创业平台的构成要素
    3.2 云创业平台的组织架构
    3.3 云创业平台的主体、形态及类型
    3.4 云创业平台的运行过程描述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创业平台创业机会的选择机制
    4.1 创业机会的定义
    4.2 选择标准
    4.3 评价模型的选择—“模糊—灰色聚类法”
    4.4 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创业平台资源配置机制
    5.1 云创业平台资源要素
    5.2 云创业平台资源配置的动态规划模型
    5.3 基于共享机制的云创业平台内部资源整合
    本章小结
第6章 云创业平台风险及其预警机制
    6.1 风险识别
    6.2 风险评估
    6.3 风险预警
    本章小结
第7章 云创业平台案例分析
    7.1 厦门弘信创业工场介绍
    7.2 弘信物流—重组整合创造全新价值
    7.3 弘信电子—资源输入助推企业成长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特征
    一、第一阶段19 世纪之前
    二、第二阶段19 世纪初至20 世纪初
    三、第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四、第四阶段二战后至20 世纪80 年代
    五、第五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剑桥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个案研究——剑桥现象
    一、何谓剑桥现象?
    二、剑桥现象的发展足迹
    三、剑桥现象的成因
    四、剑桥现象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战后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动因分析
    一、影响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外部动因
        1、战后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推动大学与工业关系的快速发展
        2、政府的干预作用
        3、大学经费的削减
        4、高等教育变革的促进
        5、其他大学的影响
    二、影响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内部动因
        1 、知识经济的呼唤——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
        2 、创新与创业意识的觉醒——企业家精神的激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格兰、苏格兰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对比分析
    一、英格兰、苏格兰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特征之比较
        1、英格兰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
        2、苏格兰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之主要特征
    二、两地大学的传统及其对工业关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大学传统对英格兰大学-工业关系发展的影响
        2、大学传统对苏格兰大学-工业关系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意义和贡献
    二、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三、对中国大学的启示与借鉴
    四、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6)中英文企业简介人际功能对比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1.1 Motive of This Research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1.3 The Layout of This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2.2 The No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2.1 Halliday's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2.2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3 National Researches 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2.4 Features of General Introductions about Enterprises
2.5 Theoretical Frame of This Thesis 3 Research Design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Procedure and Data Collection 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Personal System
    4.1.1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Three Kinds of Person in Chinese Introductions
    4.1.2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Three Kinds of Person in English Introductions
4.2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Mood- System
    4.2.1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the Mood- system in Chinese Introductions
    4.2.2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the Mood- system in English Introductions
4.3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Modal System
    4.3.1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Modality System in Chinese Introductions
    4.3.2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Modality System in English Introductions 5 Conclusions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30 Chinese General Introductions of Enterprises Appendix Ⅱ30 English General Introductions of Enterprises

(7)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研究现状
        1.3.4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价值链、价值创造研究现状
        1.3.5 小结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创造相关理论
    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2.1.1 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源及内涵
        2.1.2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2.1.3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2.1.4 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
    2.2 价值链理论
        2.2.1 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2.2.2 价值链理论的新发展
        2.2.3 价值链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3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3.1 国外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和基本特征
        3.1.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3.1.2 国外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
        3.1.3 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点
    3.2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构成分析
        3.2.1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的内涵和特征
        3.2.2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
    3.3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分析框架
    3.4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和价值创造的现有问题
        3.4.1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现有问题
        3.4.2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现有问题
    3.5 我国商业银行的SWOT 分析
    3.6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原则
4 商业银行资金筹措的价值创造
    4.1 作业成本分析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
        4.1.1 成本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重构的重心
        4.1.2 应用作业成本分析促进商业银行内部价值创造
    4.2 融资结构优化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
    4.3 商业银行资金筹措资的价值创造实例分析及思考
        4.3.1 案例分析及思考——小额帐户收费政策
        4.3.2 分析解读
5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
    5.1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与价值创造:经济资本视角
        5.1.1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界定
        5.1.2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与价值创造
    5.2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特点
    5.3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策略
        5.3.1 基本策略
        5.3.2 创新策略
    5.4 案例分析及思考——国家开发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
6 商业银行内部优化的价值创造
    6.1 商业银行内部优化与价值创造——平衡计分卡视角
        6.1.1 平衡计分卡理论
        6.1.2 平衡计分卡视角的商业银行内部优化理论
    6.2 流程再造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
        6.2.1 流程再造理论
        6.2.2 流程再造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6.2.3 我国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策略
        6.2.4 案例分析及思考——民生银行流程再造
    6.3 商业银行组织重构与价值创造
        6.3.1 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弊端及其改革进展情况
        6.3.2 国外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主流模式主要内容及特点
        6.3.3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策略
        6.3.4 对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建议
    6.4 优化人力资源与价值创造
        6.4.1 中外资银行人力资源竞争背景
        6.4.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6.4.3 建立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原则
        6.4.4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6.5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价值创造
        6.5.1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6.5.2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6.5.3 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文化体系的内容
        6.5.4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6.5.5 案例分析及思考——招商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
    6.6 商业银行的信息化与价值创造
        6.6.1 信息化对商业银行业内部价值链的影响
        6.6.2 信息化对整个金融产业价值链系统的影响
        6.6.3 商业银行信息化策略——IT 系统外包
    6.7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价值创造
        6.7.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原则
        6.7.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6.7.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策略
7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
    7.1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
        7.1.1 巴塞尔协议有关内容
        7.1.2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测度模型
        7.1.3 风险管理价值创造理论
        7.1.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模式
    7.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特征
    7.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7.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7.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7.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策略
        7.4.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7.4.2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7.4.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8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价值创造
    8.1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与价值创造
        8.1.1 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
        8.1.2 客户关系管理(CRM)与服务创新
    8.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8.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面临的挑战
    8.4 金融服务创新的原则
    8.5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价值创造策略
        8.5.1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8.5.2 商业银行营销创新
    8.6 案例分析及思考——招商银行“一卡通”
9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
    9.1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与价值创造
        9.1.1 衍生价值链的定义
        9.1.2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构成和特点
    9.2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策略
        9.2.1 衍生价值链与战略联盟
        9.2.2 衍生价值链与中间业务
    9.3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原则
    9.4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实践
        9.4.1 商业银行同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
        9.4.2 商业银行混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
    9.5 衍生价值链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1.3 案例研究论考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3.5 危机成因剖析
    3.6 本章小结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4.4.本章小结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7.1 休闲与创新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若干建议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9)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硅谷模式及其变体
    一、硅谷创意与硅谷模式
        (一) 硅谷创意和它的惊世伟绩
        (二) 关于硅谷模式的认识和争论
    二、硅谷模式的三种变体
        (一) 产业界主导型的研究生教育计划
        (二) 学术界主导型的大学科技园计划
        (三) 政府参与推动型的硅谷复制计划
第二章 硅谷模式和创新体制
    一、关于硅谷模式的几项研究
        (一)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硅谷模式
        (二) 作为地区文化与竞争优势的硅谷模式
        (三) 作为一种创业“栖息地”的硅谷模式
    二、硅谷模式与体制变量
        (一) 硅谷模式的意义
        (二) 硅谷模式中的体制因素
    三、高技术产业与技术创新体制
        (一) 高技术产业
        (二) 创新、技术创新与创业
        (三) 技术创新体制
第三章 硅谷产学创新集群的系统分析
    一、硅谷产学创新的生态系统
        (一) 触媒剂
        (二) 营养
        (三) 支持性环境
        (四) 相互依存
    二、硅谷产学创新系统的特点
        (一) 开放性
        (二) 非平衡性
        (三) 不可逆性
    三、硅谷产学创新系统的集群效应
第四章 可持续的产学创新体制
    一、社群资本:产学体制运行的基础
    二、激励技术创新的正反馈机制
        (一) 产学互动机制
        (二) 风险投资机制
        (三) 联合企业机制
    三、自组织的产学创新体制
        (一) 研究型大学
        (二) 高技术创业型公司
        (三) 产学创新的自组织过程
第五章 政策工具与产学创新体制的确立
    一、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
        (一) 技术创新政策
        (二) 推动技术创新的几种政策工具
    二、政策工具对硅谷体制建设的作用
        (一) 政府采购和各种基础建设计划
        (二) 反垄断法与鼓励合作研究
        (三) 美国移民政策与硅谷体制
        (四) 财政和金融工具对硅谷的影响
    三、政策工具实践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 创建中国的产学创新体制
    一、创建中国产学创新体制的必要性
        (一) 产学创新体制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主干
        (二) 中关村亟需建立产学创新体制
    二、创建中国产学创新体制的现实考量
        (一) 中国培育产学创新体制的有利条件
        (二) 确立产学创新体制的不利因素
    三、创建中国产学创新体制的基本思路
        (一) 加大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 提供各种创新思想交流的平台
        (四) 科学使用各类政策工具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四、惠普携手金融界用户共创新世纪辉煌(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我国私募股权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研究[D]. 刘海莹.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3]变革中的视听媒体发展格局与传播形态[D]. 冶进海.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4]云创业平台研究[D]. 李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
  • [5]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研究[D]. 徐继宁. 苏州大学, 2011(06)
  • [6]中英文企业简介人际功能对比探究[D]. 常君. 山西师范大学, 2010(06)
  • [7]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D]. 杨文冬.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2)
  • [8]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9]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D]. 李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 2000(12)
  • [10]惠普携手金融界用户共创新世纪辉煌[J]. 麦沛然. 金融电子化, 2000(01)

标签:;  ;  ;  ;  ;  

惠普携手金融用户共创新世纪辉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