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斑敏感型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对红斑敏感型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一、晾晒烟感赤星病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郎彬[1](2019)在《延边晒红烟主推品种田间及调制时期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在同一环境中,运用相同的栽培措施和调制方法,来对比延边晒红烟不同品种的经济性状、光合特性、叶片组织结构以及生长与调制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旨在为筛选出适应当前种植要求以及卷烟工业需求的优质品种。同时得出各品种各部位烟叶调制阶段主要酶活性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各品种针对性调整晒制条件,优化烟叶的内部成分,达到高品质晒烟奠定基础。1.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延晒二号长势最快,以至于株高最高,延晒六号与延晒七号在生长后期生长较快,自来红株高最低,其他品种相对较高·;延晒三号、延晒六号茎较粗;延晒三号、延晒六号、自来红叶片宽大。以移栽后70 d的农艺性状各项指标综合看,田间表现由好到差依次为延晒六号(S6)、延晒三号(S3)、延晒二号(S2)、延晒五号(S5)、自来红(S1)、延晒七号(S7)、延晒四号(S4)。2.移栽后45 d,光合特性各项指标表现最好为S3与S5,其次为S1、S2、S6,最后为S7;移栽后60 d,光合特性各项指标表现最好为S2、S6、S7,其次为S3、S4、S5,最后为S1。叶绿素含量生长前期各品种相差不大,后期S4、S5、S7降解较快。烟叶结构中,品种S3各项数据均最好,其次是品种S6,最差为品种S5;品种S1、S2仅烟叶组织比例较好。3.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品种淀粉酶活性总体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成熟期(移栽后70 d)达到最高。其中总体看淀粉酶活性品种S2最高,S1、S6次之,S7最低。各品种烟叶转化酶(INV)活性均在现蕾至成熟阶段出现下降,之后变化不大,且较平稳;其中S6最高。硝酸还原酶(NR)从旺长期(移栽后40 d)开始,NR活性均出现下降的趋势;品种S2、S6、S7NR活性相对较高。4.各品种各部位烟叶淀粉酶活性在整个调制过程中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其中S1、S2、S4、S5酶活性较高;蛋白酶活性部分烟叶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另一部分呈降低的趋势,上部叶S1、S2、S5、S6酶活性较高,中部叶S1、S5、S6、S7较高;多酚氧化酶活性总体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上部叶酶活性S1、S3较低,中部叶S2、S3、S4较低;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对总体而言,不同品种同一部位叶片在同一时间酶活性变化有略微差异;各品种中,上、中部叶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5.各品种各部位烟叶淀粉含量整个调制前期呈快速下降,后期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总氮与蛋白质含量变化总体为缓慢下降的趋势,但调制过程出现小范围波动;多酚与烟碱含量变化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6.各品种化学成分均在合理范围内,S6蛋白质含量最低,但上部叶烟碱含量较高;S2淀粉含量最低,但蛋白质含量最高。经济性状中,S6产量最高,S5次之,S2最低;S6产值最高,S1次之,第三为S5,S2最低。7.综合以上结果,延边晒红烟主推品种中,以延晒六号表现最佳,其次为自来红、延晒三号、延晒五号。

单治国,张春花,满红平,魏朝霞,强继业,张乃明,唐嘉义[2](2017)在《茶饼病侵染对茶树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揭示茶饼病菌对茶树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以3个不同抗性品种茶树的病、健叶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不同抗性品种茶树未感病和感病后鲜叶中氨基酸的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未感病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的种类和含量有差异,茶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γ-氨基丁酸、蛋氨酸、胱氨酸;感病后氨基酸总量上升,高抗品种紫娟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减少,含量下降,仅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中抗品种云抗10号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增加,含量均增加;感病品种佛香1号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种类不变,γ-氨基丁酸、茶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5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其余氨基酸的含量下降,因而可以以此分析氨基酸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从生理生化角度探讨茶饼病致病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倪红梅[3](2015)在《云南晒黄烟烟叶调制过程中细菌种群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云南晒黄烟云烟1号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调制时间,下、中、上三个部位烟叶表面可培养细菌的总量变化和多样性,对烟叶在调制过程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分离和计数,并对分离到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初步确定了优势种群。其次还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有机肥、复合肥、有机肥和复合肥混合、微生物菌肥)栽培的烟叶调制过程中不同烟叶部位烟叶叶面叶内细菌及亚硝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反硝化细菌对云烟1号晒黄烟烟叶亚硝胺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晒黄烟晒黄烟烟叶调制过程中叶面可培养细菌总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略升高的趋势,细菌种群主要分布在Bacillus属、Pseudomonas属、Arthrobacter属和Exiguobacterium属等10个属,其中Bacillus属是优势细菌类群。2.晒黄烟晒黄烟烟叶在调制过程中,叶面和叶内细菌数总体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调制的第4至7天之间叶内细菌数存在一个相对最高值。3.在调制过程中,不同施肥方式对上部、中部、下部烟叶部位的叶面细菌总数和叶内细菌总数的影响程度不同,三元方差统计分析显示了对叶面细菌数量影响的大小排序为:烟叶部位>调制时间>施肥方式,对叶内细菌数量影响的大小排序为:烟叶部位>施肥方式>调制时间。烟叶部位对晒黄烟烟叶调制过程中叶面和叶内菌落数的影响均最大,其次调制时间对叶面菌落数影响较大,对叶内菌落数影响最小;而施肥方式对叶内菌落数影响较大,对叶面菌落数影响最小。4.采用格里斯试剂法筛选叶面细菌得到具有较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能力的菌株S21、S48、S61,制备成反硝化细菌复合菌剂。晒黄烟调制烟叶喷施实验和TSNA量检测证明,该反硝化细菌复合菌剂具有较好的降低晒黄烟晒黄烟调制烟叶TSNA量的能力,平均降低率是26.31%。

陈黎[4](2014)在《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赤星病发病程度及产值效益的影响》文中认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选用生产上比较耐肥的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进行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留叶数为副区,设置四个施氮量水平和5个留叶数水平,考查赤星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以及烟叶产量产值,分析不同的施氮量与留叶数组合对烤烟赤星病病情指数及产量产值的影响,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随着氮素的施用量增加,烟草赤星病的感染率增加,受危害程度明显上升。施氮量越高,发病株数增加越快。在烟株打顶后继续施用氮素,烟株受赤星病侵染的程度显着增加。2.烟株打顶后,病情的发展与留叶数间的关系表现为赤星病的发病率总体上随留叶数的增加而增加,病情趋向加重。随着烟株的生长,不同留叶数处理的差异逐渐增加,直至6月中旬中部叶采烤完毕以前达到最大值,之后差异又逐渐缩小。3.在赤星病流行区,施氮量和留叶数的增加,容易引起赤星病爆发,导致高氮和高留叶数处理的实际产量相对理论产量减少较大,实际产量相对正常施氮量和留叶数处理增加不明显。而烤烟的均价、产值、效益均随着施氮量和留叶数增加显着降低。4.从产值效益上来看,在赤星病流行区,采用提高施氮量和打顶后培养权烟增加留叶数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产模式是不合理的,极易引起赤星病爆发并最终导致生产负效益,每667m2烤烟施用10.5kg纯氮,每株留叶20片左右是比较合理和保险的,该水平施氮量和留叶数是协调的,赤星病的发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产量和质量受到的影响较小,生产效益较高。

寇明钰,汪长国,戴亚,曾代龙,贾玉红[5](2013)在《不同产地和等级的雪茄烟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文中认为为了研究不同产地和等级的雪茄烟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什邡、万源和印尼雪茄烟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方法对雪茄型烟叶中游离氨基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雪茄烟叶中胱氨酸(Cys)和蛋氨酸(Met)含量最低,天门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远高于烤烟烟叶;产地相同的雪茄烟叶,通常等级越低,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越低;产地不同的雪茄烟叶,烟叶等级和氨基酸含量没有明显关系;对于印尼雪茄烟叶,氨基酸在茄芯、茄衣和茄套3种烟叶中的含量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通过对雪茄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研究,并结合其化学成分的含量特征,旨在为雪茄烟叶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以配合雪茄烟产品设计和开发。

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6](2012)在《2006-2007烟草农业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指出烟草遗传育种学科一、主要科研进展1、烟草种质资源①烟草种质资源数据库数据录入、网络平台软件开发基本完成,具有实物层、数据层及网络层的共享系统已基本形成。②编目、繁种、鉴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

舒照鹤,孔伟,解晓菲,申国明,王大才,冯成恩,向德恩,秦兴成,王毅[7](2012)在《白肋烟新品种鹤峰大五号选育及其特征特性》文中指出鹤峰大五号是鹤峰县走马镇烟农从长年栽植的白肋烟品种B37变异株中选育而成的白肋烟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鹤峰大五号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植株筒型,自然株高220 cm,总叶数31~42片,大田生育期115 d,上部叶开片较好,中上部叶成熟较为集中。晾制后烟叶颜色以浅红棕为主,叶片均匀度较好,内在化学成分较适宜协调;香气风格较为显着,浓度较好,余味有生津感,香气质较好,燃烧性较好。多年品种对比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平均产量为3 552 kg/hm2,产值为31 421元/hm2,分别比对照品种鄂烟1号提高了46.4%、35.1%,中等烟率为52.6%,比对照增加了22.1个百分点。对烟草黑胫病、赤星病、普通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病均有较好的抗性,是一个丰产、抗病、抗旱性均较强,综合性能优良的白肋烟新品种。

丁燕芳[8](2012)在《外源氨气对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以赤星病菌为研究对象,模拟烟叶成熟期氨挥发的情况,探讨叶表吸附氨对赤星病菌侵染结构体外组织学和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接种叶片的相关生理变化,以期揭示烟叶衰老成熟期氨释放与诱导烟草赤星病初始发生的氨挥发因素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适宜氨浓度处理接种叶片的确定20μl/L的氨气浓度为氨处理赤星病菌侵染叶片的最适浓度。通过烟叶氨气挥发量的测定发现,氨气挥发量随叶片的衰老大幅上升,叶龄70天挥发量最大,达到14.44μl/(m2*h)。由此对离体叶片分别采用15μl/L、20μl/L、25μl/L浓度的氨气处理烟草叶片得出,20ul/l的氨气处理叶片后与正常叶片的丙二醛、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着,与氨处理接种孢子的叶片丙二醛、叶绿素含量和无氨处理接种孢子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显着。2外源氨气处理对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结构体外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影响(1)外源氨气处理对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结构及侵入方式的影响一定浓度的氨气能够促进赤星病菌孢子的萌发。氨处理在接种6小时后孢子大量萌发并开始伸出了1条芽管,在12小时叶片表面大量孢子均产生2-3条芽管,24h几乎所有的孢子都已萌发产生数条芽管,且开始有附着包出现,伴随有菌丝的产生。对照在接种12小时后孢子开始萌发并产1条芽管,在24h孢子大量萌发,有1-2条芽管产生,但无附着孢和菌丝产生。氨处理在48小时孢子上有菌丝产生,并定向延伸,对照则只有单个芽管的伸长。(2)外源氨气处理烟草赤星病菌侵染叶片后超微结构变化一定浓度的氨气能够提高赤星病菌的致病能力,加剧侵染步伐。2天时与对照相比处理叶绿体出现漂移现象,叶绿体膨大,叶片细胞间出现明显空隙,间隔,叶绿体漂移中央;处理在4天时细胞壁周围附着大量的菌丝,并有少量菌丝进入细胞间隙,附着与细胞器周围;对照在接种4天时细胞壁中间出现空隙,间断,叶绿体飘移细胞壁;在6天时处理细胞壁间隙,细胞壁里面均有大量菌丝侵入,细胞核表面也附着大量的菌丝,且细胞器变形,对照在接种6天时细胞壁间隙,细胞壁上附着有大量菌丝,但菌丝尚未穿透细胞壁。3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生理变化一定浓度的氨气可能在病原菌的初始侵染中加速叶片的衰老,降低品种抗病的防御机制,促进病原菌的侵染进程。氨处理烟草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第二天急剧下降且降幅大于对照。丙二醛的含量,处理在前期含量高于对照后期含量低于对照,后期变化与对照趋势相同。脯氨酸含量在后期低于对照。外源氨气在病原菌初期侵染过程中可能起到加速叶绿素降解,促使烟草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抗逆性减弱。氨处理接种叶片减缓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氨浓度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总酚类黄酮的含量变化趋势一直,在前期处理两者含量都是急剧下降。说明了氨气与寄主叶片的互作,在一定程度上为病原菌的侵染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从而有利于病原菌对寄主叶片的侵染。4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相关防御酶、活性氧代谢变化研究了氨处理赤星病菌接种后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照和处理的保护酶活性在前期都有明显的增加,但是随着氨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的防御酶活性在后期一直低于对照的酶活性。氨处理后期的接种叶片防御酶活性明显降低,减少了对活性氧的清楚,致使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发生积累,使细胞膜遭受伤害,从而加速细胞的衰老和解体,加剧了病原菌对寄主叶片的侵染步伐。5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病程相关蛋白变化几丁质酶的活性处理和对照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整个时间段内,处理的几丁质酶含量均低于对照,可能原因是氨环境对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的几丁质酶有一定的影响;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整个时间段内,处理和对照的变化规律也基本一致,但处理的β-1,3-葡聚糖酶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对照。

张万良,翟争光,谢扬军,栗广增[9](2011)在《烟草赤星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烟草赤星病的病菌特征、治病手段、流行病学、抗病机理和感染的生理生化变化等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现阶段烟草赤星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

刘洋,赵正雄[10](2010)在《对烟草赤星病防治的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控制病害是保证烟草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简要分析赤星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的基础上,认为对于生产中抗病性较低的品种,可以从改善其营养状况,增强烟株自身抗性着手,减少赤星病的发生和危害。

二、晾晒烟感赤星病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晾晒烟感赤星病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延边晒红烟主推品种田间及调制时期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晒烟
        1.1.1 延边晒烟概况
        1.1.2 各地晒烟种质资源鉴定研究进展
    1.2 光和特性与叶片组织结构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3 烟叶发育成熟过程中生理指标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4 烟叶调制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4.1 烟叶淀粉酶、蛋白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4.2 烟叶淀粉、蛋白质、多酚、总氮及烟碱含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农艺性状的调查
        2.3.2 光合性状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3 叶片组织观察
        2.3.4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5 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
        2.3.6 经济性状计算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表现
    3.2 不同品种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2.1 不同品种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3.2.2 不同品种蒸腾速率的比较
        3.2.3 不同品种气孔导度的比较
        3.2.4 不同品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比较
        3.2.5 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3 不同品种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
    3.4 不同品种大田时期生理指标的变化
        3.4.1 不同品种大田时期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4.2 不同品种大田时期转化酶活性的变化
        3.4.3 不同品种大田时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3.5 不同品种调制时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5.1 不同品种调制时期烟叶含水量的变化
        3.5.2 不同品种调制时期淀粉酶活性及淀粉含量的变化
        3.5.3 不同品种调制时期蛋白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5.4 不同品种调制时期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多酚含量的变化
        3.5.5 不同品种调制时期总氮含量的变化
        3.5.6 不同品种调制时期烟碱含量的变化
    3.6 不同品种调制后主要化学成分及比例的比较
        3.6.1 不同品种调制后主要化学成分比较
        3.6.2 不同品种调制后主要化学成分比例的比较
    3.7 不同品种经济性状的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
    4.2 不同品种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4.3 不同品种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
    4.4 不同品种大田时期生理指标的变化
    4.5 不同品种调制时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4.5.1 不同品种调制期间烟叶淀粉酶活性和淀粉含量变化
        4.5.2 不同品种调制期间烟叶蛋白酶活性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4.5.3 不同品种调制期间烟叶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多酚含量的变化
        4.5.4 不同品种调制期间烟叶总氮含量与烟碱含量的变化
    4.6 不同品种调制后主要化学成分及比例的比较
    4.7 各品种各指标的综合比较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不同品种叶片横切图

(2)茶饼病侵染对茶树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提取
    1.4 色谱条件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饼病菌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危害
    2.2 三个不同抗性茶树品种健康和受害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其含量的分析
        2.2.1 三个不同抗性茶树品种未感病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含量的分析
        2.2.2 三个不同抗性茶树品种感病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含量的变化
        2.2.3 同一茶树品种未感病和感病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含量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3)云南晒黄烟烟叶调制过程中细菌种群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晾晒烟的概述
        1.1.1 晾晒烟简介
        1.1.2 晒黄烟的种类
        1.1.3 我国晒黄烟的品质特点
        1.1.4 晒黄烟工业利用现状
        1.1.5 发展我国晾晒烟生产的意义
        1.1.6 我国卷烟降焦减害的目标
        1.1.7 云南晒黄烟发展现状
    1.2 晒黄烟栽培调制技术研究
        1.2.1 晒黄烟栽培技术研究
        1.2.2 晒黄烟调制技术的研究
    1.3 烟草调制过程微生物的研究
        1.3.1 烟草调制期间微生物动态变化
        1.3.2 烟草调制期间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1.3.3 酶法与微生物发酵法
        1.3.4 微生物降低烟草特有亚硝胺含量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云南晒黄烟调制过程细菌多样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烟叶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培养基的筛选
        2.2.2 烟叶表面细菌的分离计数和纯化
        2.2.3 细菌的鉴定
        2.2.4 序列分析
        2.2.5 系统发育分析
        2.2.6 细菌形态学及生理生化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不同培养基对细菌数量的影响
        2.3.2 叶面细菌总量的变化
        2.3.3 细菌鉴定和多样性分析
        2.3.4 调制期叶面细菌优势种群的变化
        2.3.5 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试验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不同施肥方式下晒黄烟烟叶调制过程中细菌及亚硝胺含量变化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烟叶样品
        3.1.2 四种肥料方式
        3.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3.1.4 主要设备和仪器
    3.2 方法与步骤
        3.2.1 叶面细菌的收集方法
        3.2.2 叶内细菌收集方法
        3.2.3 烟叶亚硝胺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肥方式对叶面细菌数的影响
        3.3.2 施肥方式对叶内细菌数的影响
        3.3.3 烟叶部位对叶面细菌数的影响
        3.3.4 烟叶部位对叶内细菌数的影响
        3.3.5 统计学分析
        3.3.6 施肥方式对烟叶亚硝胺含量的影响
        3.3.7 不同施肥方式对烟叶菌落总数及亚硝胺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反硝化细菌降低晒黄烟烟叶TSNA含量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及来源
        4.1.2 烟叶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设备和仪器
    4.2 方法与步骤
        4.2.1 溶液的配制
        4.2.2 培养基的配制
        4.2.3 反硝化细菌的筛选
        4.2.4 复合菌剂的制备
        4.2.5 反硝化细菌喷施于烟叶
        4.2.6 烟叶TSNA量的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反硝化细菌的筛选
        4.3.2 菌剂的制备及喷施
        4.3.3 烟叶TSNA含量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
    (二)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赤星病发病程度及产值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品种的抗性
        1.2.2 烟株生育期对赤星病的影响
        1.2.3 植烟土壤理化性状与赤星病的发生的关系
        1.2.4 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与赤星病发生关系
        1.2.5 赤星病对烤烟产量产值损失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研究的主要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技术路线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4.1 农艺性状的测定
        2.4.2 病情调查方法
        2.4.3 烟叶化学成分的测定
        2.4.4 产值效益测算方法
        2.4.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3.2 施氮量对烟草赤星病发生的影响
    3.3 留叶数对烟草赤星病发生的影响
    3.4 烟叶化学成分分析
    3.5 产量、均价、产值分析
    3.6 生产效益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施氮量及留叶数增加导致烟草赤星病加剧
    4.2 烟草赤星病严重影响烟草品质
    4.3 烟草赤星病严重影响烟草经济效益
    4.4 施氮量和留叶数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白肋烟新品种鹤峰大五号选育及其特征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2 主要生物学性状
3 烟叶质量
    3.1 外观质量
    3.2 感官质量
    3.3 内在化学成分
4 主要经济性状
5 抗病性
6 栽培调制技术要点

(8)外源氨气对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摘要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烟草赤星病的研究概况
        1.1.1 烟草赤星病菌的形态特征
        1.1.2 赤星病菌的生理特性
        1.1.3 赤星病菌生理小种
        1.1.4 赤星病的症状
        1.1.5 烟草感赤星病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1.1.6 烟草赤星发生的流行因素
        1.1.6.1 品种的抗性
        1.1.6.2 烟株不同生育阶段
        1.1.6.3 气候因素的影响
        1.1.7 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与赤星病发生的关系
        1.1.7.1 与密度的关系
        1.1.7.2 移栽期与赤星病发生的关系
        1.1.7.3 施肥与赤星病发生的关系
    1.2 烟草赤星病菌致病机制
        1.2.1 烟草赤星病的侵染过程
        1.2.2 烟草赤星病的致病手段
        1.2.2.1 毒素的致病机理
        1.2.2.2 赤星病菌致病性相关的酶
        1.2.2.2.1 角质酶
        1.2.2.2.2 降解酶
    1.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3.1 赤星病基因工程
        1.3.2 分子标记技术
    1.4 植物宿主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1.4.1 研究概况
        1.4.1.1 致病真菌的识别机制
        1.4.1.2 致病真菌的侵入过程
        1.4.1.3 致病真菌的作用机制
        1.4.2 植物对致病真菌的反应
        1.4.2.1 植物在抗病反应中的变化
        1.4.2.2 组织结构的变化
        1.4.2.3 过敏性反应
        1.4.2.4 酶方面的变化
        1.4.2.5 植物感病反应中心的变化
        1.4.3 宿主挥发物、致病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关系
        1.4.3.1 植物挥发性物质
        1.4.3.2 宿主挥发物诱导植物感病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菌种和培养
    3.3 接种和取样
    3.4 测定项目
        3.4.1 烤烟叶片氨气挥发量的测定
        3.4.2 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3.4.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3.4.4 叶绿素、丙二醛含量测定
        3.4.5 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3.4.6 总酚、类黄酮含量测定
        3.4.7 防御酶含量测定
        3.4.8 自由氧的活性测定
        3.4.9 抗病蛋白的测定
4 结果分析
    4.1 适宜氨浓度处理接种叶片的确定
    4.2 外源氨气处理对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结构的影响
        4.2.1 外源氨气处理 6 小时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结构的变化
        4.2.2 外源氨气处理 12 小时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结构的变化
        4.2.3 外源氨气处理 24 小时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结构的变化
        4.2.4 外源氨气处理 48 小时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结构的变化
    4.3 外源氨气处理烟草赤星病菌侵染叶片后超微结构变化
        4.3.1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叶片 2 天的超微结构变化
        4.3.2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叶片 4 天的超微结构变化
        4.3.3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叶片 6 天的超微结构变化
    4.4 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相应生理指标变化
        4.4.1 外源氨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
        4.4.2 外源氨诱导接种烟草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变化
        4.4.3 外源氨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变化
    4.5 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叶片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类黄酮、总酚含量变化
        4.5.1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4.5.2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4.5.3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总酚含量变化
        4.5.4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类黄酮含量变化
    4.6 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相关防御酶变化
        4.6.1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 SOD 酶活性变化
        4.6.2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 PAL 酶活性变化
        4.6.3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 POD 酶活性变化
        4.6.4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 CAT 酶活性变化
    4.7 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活性氧变化
        4.7.1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变化
        4.7.2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过氧化氢含量变化
    4.8 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病程相关蛋白变化
        4.8.1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叶片的几丁质酶活性变化
        4.8.2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叶片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
5 结论与讨论
    5.1 适宜氨浓度处理叶片的确定
    5.2 外源氨气处理对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结构体外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影响
        5.2.1 外源氨气处理对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结构的影响
        5.2.2 外源氨气处理烟草赤星病菌侵染叶片的超微结构变化
    5.3 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相关生理变化
        5.3.1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
        5.3.2 外源氨气处理接种烟草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变化
        5.3.3 外源氨气处理烟接种烟草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变化
        5.3.4 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接种烟草叶片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5.3.5 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接种烟草叶片的总酚,类黄酮含量变化
    5.4 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相关防御酶、活性氧代谢变化
    5.5 外源氨气处理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病程相关蛋白变化
参考文献

(9)烟草赤星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烟草赤星病菌的特性
2 烟草赤星病的症状
3 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机理
4 烟草赤星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4.1 环境条件
    4.2 田间管理因素
5 烟草抗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6 烟草感赤星病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7 烟草赤星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晾晒烟感赤星病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延边晒红烟主推品种田间及调制时期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D]. 郎彬. 延边大学, 2019(01)
  • [2]茶饼病侵染对茶树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J]. 单治国,张春花,满红平,魏朝霞,强继业,张乃明,唐嘉义. 现代食品科技, 2017(05)
  • [3]云南晒黄烟烟叶调制过程中细菌种群变化研究[D]. 倪红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6)
  • [4]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赤星病发病程度及产值效益的影响[D]. 陈黎.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5]不同产地和等级的雪茄烟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J]. 寇明钰,汪长国,戴亚,曾代龙,贾玉红.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3)
  • [6]2006-2007烟草农业学科发展研究报告[A]. 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 2007年烟草学科发展报告, 2012
  • [7]白肋烟新品种鹤峰大五号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 舒照鹤,孔伟,解晓菲,申国明,王大才,冯成恩,向德恩,秦兴成,王毅.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2)
  • [8]外源氨气对赤星病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细胞学和生理学的影响[D]. 丁燕芳.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6)
  • [9]烟草赤星病研究进展[J]. 张万良,翟争光,谢扬军,栗广增. 江西农业学报, 2011(01)
  • [10]对烟草赤星病防治的分析与思考[J]. 刘洋,赵正雄. 作物杂志, 2010(03)

标签:;  ;  ;  

对红斑敏感型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