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岸区旅游发展实证研究及因素分析

重庆市南岸区旅游发展实证研究及因素分析

一、重庆市南岸区旅游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和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陶春梅[1](2021)在《重庆市旅游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

马杨[2](2021)在《重庆市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与差异化调控》文中指出

王文鑫[3](2021)在《重庆市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鹏[4](2021)在《重庆市主城区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董飞[5](2021)在《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变化中最活跃的类型,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战略推动以农村居民点为主的乡村建设用地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三峡库区自投入运行以来,从水利调节、航道运输、能源发电等方面带来巨大效益,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三峡库区也面临着地质灾害、水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等生态环境问题,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复杂的作用机制;深入剖析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土地利用转型视角,基于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生态环境类数据等。从结构数量特征、来源与去向、景观形态、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揭示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显性转型特征。从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指数、效率指数、功能指数等维度构建城乡建设用地隐性形态综合指数模型,以刻画城乡建设用地隐性形态变化过程,定量分析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特征。评价三峡库区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程度,分析库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定性判断城乡建设用地与区域生境质量的关系;构建像元修正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贡献率定量分析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分析结果有:(1)2000-2018年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规模呈: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其它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其它建设用地在库区城乡建设用地中的份额逐渐下降。城乡建设用地减少去向包括转为其它非建设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内部互转两种方式;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来源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城镇用地斑块面积(CA)快速增加,反映城镇用地以“外延式”为主快速扩张,农村居民点用地斑块数量(NP)快速增加,反映农村居民点用地“飞地式”的扩张过程。城乡建设用地显性转型存在显着的空间格局特征,显性转型最剧烈的区域集中在重庆主城区,受城市扩张的影响,在这些区域转型变化以城镇用地快速大量扩张为主。(2)从结构指数、效率指数、社会功能指数、经济功能指数、生态功能指数等维度选择指标构建城乡建设用地隐性形态综合指数模型,以刻画城乡建设用地隐性形态变化过程。2000-2018年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隐性形态综合指数变化率既有正值也有负值,反映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水平既有提高也有下降的复杂情况;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时空格局特征显着,隐性转型水平提升的区域远远多于下降的区域。分析认为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存在城镇用地快速扩张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3)2000-2018年三峡库区生境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生境质较高区域空间格局稳中有增,主要分布在各大山脉及远离城乡建设用地的区域,其对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低质量等级增加3.67%,扩张的空间位置主要围绕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方向进行,生境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建成区所在区域,不断向外扩张,城乡建设用地中以城镇用地为主,对三峡库区局部区域的生境质量存在一定负面影响;生境质量平均值“先增后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0.6197增加至2018年的0.6264。反映出库区存在局部区域生境质量略微下降,但其对三峡库区整体的生境质量影响不明显,库区整体生境质量逐渐向好发展。(4)2000-2018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逐渐上升,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呈“两扩”的变化特征。生态环境低质量区和高质量区明显扩张,高质量区增加7.79%,年均增幅超过0.4%,低质量区增加2.56%,年均增幅不足0.14%,高质量区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低质量区增加幅度。反映了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但三峡库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呈向好的变化趋势。(5)促进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转型类型以城乡建设用地转为林地、耕地和水域为主,这些土地利用类型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自我净化修复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等十分重要;但这类转型面积非常小,对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用有限。导致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所在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转型类型以耕地和林地转为城乡建设用地为主,大量具有生态保育价值的土地被城乡建设用地替代,建设用地不透水性以及高强度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等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对城乡建设用地所在局部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随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政策落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设用地转型对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

李嘉欣[6](2020)在《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与发展研究 ——基于兴趣点(POI)数据》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选择回归田园来放松身心。农家乐产业作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业态,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可以真正地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等有着重大的作用。重庆市农家乐总量大、发展快,市内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农家乐产业在新时代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有利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了解重庆市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剖析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农家乐提供发展建议,本文总体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建议”的研究思路,以大数据获取技术做支撑,从百度地图上抓取到3669个农家乐兴趣点(POI)建立农家乐空间地理数据库,运用多种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重庆市以及四大片区两个角度研究了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剖析农家乐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每种因素影响力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可视化显示,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重庆市各区县农家乐分布数量差异显着,其中主城片区以及渝西片区农家乐数量最多,类型分布最全面,而渝东南片区和渝东北片区的农家乐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2)在空间分布类型方面,重庆市农家乐属于凝聚型分布。经过计算,重庆市农家乐的最邻近指数R=0.26,并且各片区农家乐的最邻近指数也均小于1,说明农家乐从整体和分片区角度均为凝聚型。(3)在空间分布均衡度方面,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显着不平衡。从整体来看: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指数S=0.326,基尼系数Gini=0.95,从局部来看:四大片区农家乐分布的基尼系数均>0.6,说明从整体和分片区角度来看,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均处于不平衡的状态。(4)在空间分布格局方面,重庆市农家乐呈现出“西密东疏、多中心集群分布”的空间格局。通过核密度计算:总体来看,以主城片区为高密度核心点,层级扩散出遍及大部分境域的农家乐核心密度圈,初步实现了全域旅游发展;从局部来看,主城区是农家乐的高密度核心区,渝西片区农家乐分布密度次之,另外,虽然渝东南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存在多个零散的农家乐聚集中心点,但这两个片区还存在农家乐分布盲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5)从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重庆市农家乐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农家乐莫兰指数Moran’s I=0.29>0,说明其在区域内集聚态势比较明显,不是零散分布的状态。(6)通过建立总体回归模型和局部回归模型分析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对比OLS模型和GWR模型的参数,GWR模型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发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水平、人均消费水平、自然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客源市场潜力6项因素均对农家乐的数量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各项影响因素在研究区内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主城片区和渝西片区的农家乐主要受客源市场、区域经济水平、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渝东南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农家乐主要受自然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综上所述,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客观存在,为推动新时代农家乐产业的转型发展,建议从“一核一圈两翼”的总方向进行农家乐发展战略规划,并提出了四条具体农家乐发展措施:一是要拓宽宣传渠道,合理利用传播媒介;二是要增强政策驱动,制定相关土地规划;三是要深入挖掘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四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交通进入条件。

张皞[7](2020)在《基于互联网数据的高端酒店竞争力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文中提出酒店住宿业既是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影响城市形态和功能的重要因素。以四星、五星级酒店为代表的高端酒店,凭借档次、品味、服务、特色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不仅是城市的名片和地标性建筑,也是城市吸引外来投资和旅游的重要亮点。因此关于住宿业竞争力和空间格局的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的传统与热点命题。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爬虫技术的成熟,使得大批量抓取互联网数据成为可能,为酒店竞争力评价和空间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思路。本文通过构建高端酒店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基于携程网消费平台点评数据、互联网地图实时交通数据和城市兴趣点等数据(POI),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高端酒店的竞争力得分和排名,并借助ArcGIS10.3软件,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等探求高端酒店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庆市主城区高端酒店竞争力空间分布优化的意见和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有:(1)重庆市主城区高端酒店的竞争力得分相对比较集中。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高端酒店竞争力综合得分的分值经历了急剧下降-缓慢下降-急剧下降三个阶段,酒店区位、酒店周边商业服务、酒店周边商务服务是造成酒店之间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因素;(2)重庆市主城区高端酒店竞争力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集聚与点状集聚并存的特征,在中心集聚区,又呈现出“一核一副多心”的空间集聚特征;(3)随着酒店竞争力等级的下降,酒店竞争力空间格局呈现由城市中心向四周递减的圈层式发展规律,高等级酒店大多出现在中部城区的中心组团;(4)重庆市主城区高端酒店竞争力空间分布受到旅游资源、交通和商圈等因素的影响;(5)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高端酒店竞争力空间优化的方案,包括:以旅游资源分布为主要导向;完善交通系统,注重交通设施周边的科学布点;引导高端酒店向新兴发展区域与重要功能区布局,更好地服务城市的发展;强化品牌意识,培育特色文化等。

罗刚[8](2019)在《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私人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关系着人类福祉的提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集聚、消费需求增长导致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引发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空间差异特征。如何客观认识区域土地利用功能性时空演变规律,挖掘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准确定位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和方向对实现土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从尺度开展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也是当前精准扶贫战略下开展土地扶贫的有益探索。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优化分区,根据不同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的目标导向性,差别化的制定区域土地扶贫开发政策,保障扶贫开发的用地需求,突出土地扶贫的创新优势,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的精准、高效脱贫。在此背景下,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成为了土地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命题。本文围绕如何提升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这一主题,以重庆市38个区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识别与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各区县2006-2016年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时空关联格局及地域分异特征进行分析,探寻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的政策建议,最后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定量测度结果,对重庆市土地利用进行优化分区,并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提出差别化的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策略,以期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首先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识别和分类,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内涵,然后基于“三生”功能视角,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构建了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EVW)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2006、2011和2016年重庆市各区县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整体呈逐步提升的态势,各区县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的提升速度存在显着的差异;在空间上,受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发展水平以及区域发展的政策及宏观定位的影响,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较高的区县主要集中在区域Ⅰ(主城区)和区域Ⅱ(渝西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较低的区县主要集中在区域Ⅲ(渝东北地区)和区域Ⅳ(渝东南地区)。(2)综合运用变差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来刻画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动态演变及空间差异特征,并探索空间差异来源及空间关联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差异上,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表现出显着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但空间差异呈不断缩小的趋势,重庆市4个分区之间的差异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总差异的主要来源;在空间关联格局上,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具有显着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且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显着的H-H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区域Ⅰ(主城区),显着的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区域Ⅲ(渝东北地区)和区域Ⅳ(渝东南地区),高值集聚区范围呈扩大趋势,而低值集聚区范围则呈缩小的态势,区域Ⅲ(渝东北地区)的万州区是稳定的高值孤立区。(3)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进行梳理和总结,分别从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及区域政策因素等4个维度选取12个影响因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地理空间视角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异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优势条件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异的决定力较大,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而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和区域政策因素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但也有一定的解释意义。从具体影响因子的分析结果来看,各探测因子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存在显着差异,其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距离>人口素质>居民收入水平>人均社会消费品额>坡度>地形起伏度>科技投入水平>退耕还林面积>禁建区面积占比>土地垦殖指数。(4)基于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的评价结果,采用空间分析和两维图论聚类法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功能进行优化分区,并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提出差别化的管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两维图论聚类法不仅能体现各分区内部土地利用功能的一致性,也能表现各分区之间土地利用功能的差异性,同时较好的兼顾了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空间的连续性及各区县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使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更具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依据两维图论聚类法的分区原则将重庆市38个区县分成了渝西生产-生活功能区、渝西南生产-生态功能区、城郊生活-生产功能区、都市生活-生产功能区、渝东北生态-生产功能区、渝东北生态功能区、渝东南生态功能区、渝东南生态-生产功能区等8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提出相应的分区管控策略。

骆畅[9](2018)在《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的过程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绿地提供的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因此,对城市绿地生态服务系统进行价值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客观认识城市绿地的价值,同时还能为城市管理者进行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城市绿地的规划方法和管理措施。山地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其更综合更复杂的空间和环境特征。而近年来,山地城市的外延式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地质灾害的频发,缺乏相应的生态规划和严格监管。目前,对于山地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相对匮乏。山地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具有其不同于平原城市的独有特征,因此,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研究的必要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分类,山地城市绿地的时空演化,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以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山地城市绿地规划策略。首先,研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概念、分类和评估方法进行整理总结。同时,研究总结了山地城市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征,总结出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和评估方法。并系统地总结和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其次,研究以重庆主城区城市绿地作为研究案例,以重庆市主城区范围内的绿地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多源数据资料为基础,对重庆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进行价值评估。本文选取了 12项具体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并通过利用2009年和2015年两期城市绿地数据,对比分析了两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研究通过对重庆市这一典型山地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总结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山地城市绿地规划提升和优化的策略。分别从山地城市绿地的生态价值提升、生态规划与设计策略、山地城市绿地景观结构优化、和绿地规划的调控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和建议。研究从重庆市主城区绿地的绿地价值的应用出发,讨论了山地城市绿地生态规划的框架和方法;同时,提出山地城市绿地景观结构优化的策略,以及绿地生态规划与设计策略;最后,针对山地城市绿地的调控与管理提出优化方法。总的来说,在山地城市中,自然山水生态环境是山地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山地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一方面,山水格局构成了限制山地城市发展的自然屏障,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山水环境改善和维护了山地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山地城市中,山脉、丘陵、河流、溪沟等城市绿地区域通常具有更高的生态服务价值,值得获得更高的关注。因此,可以说城市绿地规划的重点不在于绿地覆盖率和绿地面积有多少,而在于绿地在空间上如何分布,应用生态的观点探讨山地地区的城市绿地规划问题才是尊重自然演进过程的可持续绿地规划方式。

王紫竹[10](2018)在《从产业集群视角探析重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在新常态经济时期下,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基于这一背景,文化产业因为其友好型经济的特点,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之一。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多项国家战略里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巨大的城市发展机遇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重庆的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而言,重庆文化产业起步时间较短,相关发展成果与理论探讨有限。本文在系统论的研究学术框架下,旨在帮助文化产业园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以助力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为总目的,结合产业升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构成等理论,从理论上形成文化产业园的集群合理运营的模型。同时,对重庆主城范围内的18家文化产业园做实地调查、走访进行实证调查,切实了解其外部环境、发展路径、运营现状、产业内容等,结合SWOT分析法对重庆文化产业园的现实状况进行总结。在产业定位上,以现实情况结合理论框架,指出重庆文化产业在聚焦价值链高的产业部分,各市区之间的文化产业园应该各自资源互补,协调发展。在产业运营方面,通过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将产业园有效运营的核心点定位为在内帮助企业扩大市场规模,在外帮助整个产业集群形成外部经济效应,达到降低企业成本。围绕这两个核心,文化产业园应该对外积极输出产品与品牌以形成市场效应,同时,内部需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帮助企业沟通,增加技术外溢、协同创新的机会;设立人才培养系统,形成规模化的专业人才聚集,设立基础运营支持服务,打造宽松政策环境,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等,最终让整个文化产业集群良性发展。

二、重庆市南岸区旅游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和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南岸区旅游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和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5)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1.2.2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研究
        1.2.3 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评价
        1.2.4 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土地利用形态
        2.1.2 城乡建设用地
        2.1.3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
        2.1.4 生态环境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利用转型理论
        2.2.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经济社会概况
        3.1.3 生态环境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4章 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显性转型特征
    4.1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数量结构特征
    4.2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去向与来源
        4.2.1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去向
        4.2.2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来源
    4.3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景观形态特征
    4.4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空间分布特征
        4.4.1 城镇用地转型空间分布
        4.4.2 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空间分布
        4.4.3 其它建设用地转型空间分布
        4.4.4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空间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特征
    5.1 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评价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1.3 评价体系构建
    5.2 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总体水平分析
        5.2.1 城乡建设用地隐性形态综合指数分析
        5.2.2 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水平分析
    5.3 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时空格局特征
        5.3.1 城乡建设用地隐性形态综合指数时空格局分析
        5.3.2 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水平时空格局分析
    5.4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存在的问题
        5.4.1 城镇用地快速扩张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5.4.2 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和空间分布不合理
        5.4.3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
    6.1 三峡库区生境质量分析
        6.1.1 InVEST模型生境质量评价原理
        6.1.2 三峡库区生境质量时序变化分析
        6.1.3 三峡库区生境质量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6.1.4 三峡库区生境退化时序变化分析
        6.1.5 三峡库区生境退化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6.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
        6.2.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6.2.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时序变化
        6.2.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变化
    6.3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生态贡献率
        6.3.1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正向效应
        6.3.2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负向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6)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与发展研究 ——基于兴趣点(POI)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1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1.2 农家乐研究综述
        1.2.1 国内农家乐研究
        1.2.2 农家乐空间分布研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1.3.1 存在问题
        1.3.2 改进思路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目的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第3章 重庆市农家乐发展概况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行政区域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区域交通概况
    3.2 重庆市农家乐发展现状
    3.3 重庆市农家乐发展促进因素
        3.3.1 客源市场广阔
        3.3.2 投资热情升高
        3.3.3 旅游资源丰富
        3.3.4 政府政策基础
    3.4 重庆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经营产品同质化严重
        3.4.2 相关产业关联性较差
        3.4.3 缺乏整体性营销策略
        3.4.4 旅游资源利用率低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4.2 数理统计特征
        4.2.1 总体分布特征
        4.2.2 不同类型农家乐分布特征
    4.3 空间分布形态测度
        4.3.1 空间分布类型
        4.3.2 空间分布均衡性
        4.3.3 空间分布格局
        4.3.4 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5.1 变量选取及说明
    5.2 全局回归模型
        5.2.1 OLS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5.2.2 农家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全局分析
    5.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5.3.1 GWR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5.3.2 两种回归模型拟合效果对比
        5.3.3 农家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庆市农家乐发展建议
    6.1 农家乐发展总体战略
    6.2 农家乐发展具体措施
        6.2.1 增强产业融合,协调相关部门工作
        6.2.2 拓宽宣传渠道,合理利用传播媒介
        6.2.3 增强政策驱动,制定相关土地规划
        6.2.4 深入挖掘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6.2.5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交通进入条件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7)基于互联网数据的高端酒店竞争力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酒店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2.2 酒店空间分布的研究现状
        1.2.3 酒店竞争力与空间分布的结合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空间分析法
        1.3.3 APH-熵权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2.1.1 酒店
        2.1.2 高端酒店
        2.1.3 竞争力
        2.1.4 酒店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顾客满意度理论
        2.2.2 区位及区位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高端酒店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3.1 高端酒店竞争力评价的程序
    3.2 评价指标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2.3 指标说明
    3.3 指标体系量化及权重
        3.3.1 AHP主观权重获取原理
        3.3.2 熵权法客观权重获取原理
        3.3.3 层次分析-熵权法获取评价指标复合权重
    3.4 高端酒店竞争力评价模型
        3.4.1 准则层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3.4.2 高端酒店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4 基于互联网数据的重庆市高端酒店竞争力评价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经济概况
        4.1.2 交通状况
        4.1.3 旅游业发展概况
        4.1.4 高端酒店空间分布概况
    4.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评价指标APH主观权重获取
        4.3.2 熵权法权重的计算
        4.3.3 AHP-熵权法复合权重
    4.4 竞争力得分分析
        4.4.1 准则层指标竞争力得分
        4.4.2 高端酒店竞争力综合得分
    4.5 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析
        4.5.1 竞争力总体评价
        4.5.2 准则层指标竞争力评价
        4.5.3 竞争力分等级评价
5 重庆市主城区高端酒店竞争力空间格局
    5.1 分析方法
        5.1.1 平均最邻近指数法
        5.1.2 核密度分析法
    5.2 高端酒店竞争力空间分布特征
        5.2.1 高端酒店竞争力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5.2.2 各等级高端酒店竞争力空间分布特征
    5.3 重庆市主城区高端酒店竞争力空间集聚特征
        5.3.1 重庆市主城区高端酒店竞争力整体空间集聚特征
        5.3.2 各等级高端酒店竞争力空间集聚特征
    5.4 影响因素分析
        5.4.1 交通因素
        5.4.2 旅游因素
        5.4.3 商业因素
6 重庆市主城区高端酒店竞争力空间分布优化
    6.1 宏观策略
        6.1.1 以旅游资源分布为主要导向
        6.1.2 完善交通系统,注重交通设施周边的科学布点
        6.1.3 优化空间结构,缩小区域差异
    6.2 微观策略
        6.2.1 强化品牌意识,培育特色文化
        6.2.2 完善交通体系,提升出行效率
        6.2.3 依靠科技,打造高端智慧酒店
        6.2.4 增加服务设施,提升商业配套及社会服务能力
        6.2.5 依托当地优势,提供个性化服务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指标间重要程度专家意见征询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8)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起源与演进
    1.3.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 研究评述与展望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区域划分
    2.1.2 研究区土地利用基本情况及空间分布特征
2.2 数据来源 第3章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测度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1 指标标准化处理
    3.1.2 层次分析法(AHP)
    3.1.3 熵权法(EVW)
    3.1.4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
    3.1.5 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测度模型
3.2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3.3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测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研究
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1 土地利用多功能动态变化度
    4.1.2 变差系数
    4.1.3 基尼系数
    4.1.4 泰尔指数
    4.1.5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
4.2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
    4.2.1 时间序列上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动态演变特征
    4.2.2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
    4.2.3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非均衡程度测度及差异来源分解
4.3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关联格局
    4.3.1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演变格局的全局特征
    4.3.2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演变格局的局部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5.1.1 地理探测器原理
    5.1.2 地理探测器模型
5.2 影响因子选取与说明
    5.2.1 影响因子选取的原则
    5.2.2 影响因子选取与数据说明
5.3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庆市土地利用功能优化分区及调控策略
6.1 研究思路与方法
    6.1.1 两维图论树算法
    6.1.2 分区方法及技术路线
6.2 重庆市土地利用功能优化分区结果
6.3 重庆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调控策略及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特色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参加课题情况

(9)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的挑战
        1.1.2. 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1.3. 山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与问题
        1.1.4.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山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支持
        1.2.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3. 山地城市绿地系统有效经营管理的需要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
        1.4.2. 案例研究
        1.4.3. 综合统计分析
    1.5. 论文创新点
        1.5.1. 重构了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观
        1.5.2. 基于多源大数据改进了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5.3 凝练了山地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
        1.5.4. 系统构建了山地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优化策略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分类
    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述
        2.1.1.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
        2.1.2. 生态系统服务内涵
        2.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
        2.2.1. 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
        2.3.1.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法
        2.3.2.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比较
        2.3.3.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2.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2.4.1. 功能价值法
        2.4.2. 当量因子法
        2.4.3. 模型评估法
    2.5. 小结
3.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1. 山地城市绿地的概念与发展
        3.1.1. 相关概念辨析
        3.1.2. 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3.2. 山地城市生态环境特征
        3.2.1. 山地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3.2.2. 山地城市空间分布特征
        3.2.3. 山地城市文化结构特征
    3.3. 山地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
        3.3.1.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3.3.2.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基本特征
        3.3.3.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内容
    3.4.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3.4.1.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
        3.4.2.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计量方法
    3.5.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国内外研究进展
        3.5.1. 国外研究进展
        3.5.2. 国内研究进展
    3.6. 小结
4. 研究区域概况
    4.1. 研究背景
        4.1.1. 基本概况
        4.1.2. 区域位置
    4.2. 社会经济与人口
        4.2.1. 经济发展
        4.2.2. 人口状况
        4.2.3. 行政区划
    4.3. 自然地理
        4.3.1. 气候特征
        4.3.2. 地形地貌
    4.4. 环境资源特征
        4.4.1. 自然资源
        4.4.2. 植被条件
    4.5. 生态系统特征
        4.5.1. 山地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4.5.2. 山地城市景观结构特征
    4.6. 研究范围
    4.7.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4.7.1. 数据来源
        4.7.2. 数据初步处理
    4.8. 城市绿地类型分类
        4.8.1. 遥感影像的分类
        4.8.2. 城市绿地类型分布
5.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的时空演化
    5.1.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现状分析
        5.1.1. 城市绿地地形地貌
        5.1.2. 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现状
        5.1.3. 城市绿地空间植被特征
        5.1.4.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指数
    5.2.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变化情况
        5.2.1.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类型变化
        5.2.2.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变迁
    5.3. 小结
6.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
        6.1.1. 绿地的供给服务价值
        6.1.2. 绿地的调节与支持服务价值
        6.1.3. 绿地的文化服务价值
    6.2.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6.2.1. 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分析
        6.2.2. 各类型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6.2.3. 主城各区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6.2.4. 单位面积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6.3.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
        6.3.1. 不同类型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
        6.3.2. 不同区域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
        6.3.3. 绿地面积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关系
    6.4. 小结
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山地城市绿地规划策略
    7.1. 山地城市城市绿地问题分析
        7.1.1. 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7.1.2. 绿地景观格局尚待完善
        7.1.3. 城市绿地价值缺乏准确体现
        7.1.4. 绿地景观特征欠缺有效保护
    7.2.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价值的提升
        7.2.1.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价值的认识
        7.2.2.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价值的分析
        7.2.3.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价值的应用
    7.3. 山地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优化
        7.3.1. 构建城市整体山水格局
        7.3.2. 完善山地城市系统绿化
        7.3.3. 整合开放空间体系
    7.4. 山地城市绿地生态规划与设计策略
        7.4.1. 合理利用山地地形地貌
        7.4.2. 营造适宜城市小气候
        7.4.3. 提高雨洪调节能力
        7.4.4. 体现历史文化价值
    7.5. 山地城市绿地的调控与管理
        7.5.1. 山地城市绿地发展的调控机制
        7.5.2. 山地城市绿地综合生态价值的提升
        7.5.3. 山地城市绿地规划实施与管理策略
    7.6.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从产业集群视角探析重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战略下的文化产业
        1.1.2 重庆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
        1.1.3 作为城市文化象征的文化产业园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1.2.5 研究意义
    1.3 产业升级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产业集群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宏观视角——产业集群特征总结
        1.4.2 微观视角——企业聚集动机分析
    1.5 文化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情况
        1.5.1 文化产业研究评述
        1.5.2 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评述
        1.5.3 文化产业集群特征总结
        1.5.4 文化产业集群影响要素分析
2 重庆文化产业园实证研究
    2.1 微观层面——重庆文化产业园定位规划分析
        2.1.1 创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
        2.1.2 高新产业混合型文化产业园
        2.1.3 休闲娱乐商业综合型文化产业园
        2.1.4 本节小结
    2.2 中观层面——重庆文化产业园发展路径分析
        2.2.1 重庆文化产业园集群形态特征分析
        2.2.2 重庆文化产业园开发主体特征
        2.2.3 本节小结
    2.3 重庆文化产业园区位分布特征
        2.3.1 重庆主城区域经济情况分析
        2.3.2 重庆各主城区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2.3.3 重庆各主城区人才资源分析
        2.3.4 本节小结
    2.4 相似城市经验分析
        2.4.1 整体规划的城市产业战略
        2.4.2 文化创意氛围的营造引导
        2.4.3 完善的专项政策扶持
        2.4.4 突出的产业集群特色
3 重庆文化产业园发展情况SWOT分析
    3.1 重庆文化产业园发展优势(STRENGTHS)
        3.1.1 政策扶持优势
        3.1.2 文化资源优势
    3.2 重庆文化产业园发展劣势(WEAKNESSES)
        3.2.1 尚未形成的产业集群
        3.2.2 协调不足的区域建设规划
        3.2.3 不够活跃的文化氛围
        3.2.4 要素缺乏的产业基础
    3.3 重庆文化产业园发展机会(OPPORTUNITIES)
        3.3.1 重庆城市发展的历史机遇
        3.3.2 国家战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
        3.3.3 文化消费需求稳步提升
    3.4 重庆文化产业园发展威胁(THREATS)
        3.4.1 国内外城市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
        3.4.2 深化改革下政策的不确定性
4 重庆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战略建议
    4.1 基于系统分析法的战略研判
    4.2 市场导向,突出核心产业定位
    4.3 协调统筹,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
    4.4 协同共建,完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
        4.4.1 塑造产业集群品牌效应
        4.4.2 完善产业配套降低运营成本
    4.5 文化产业园未来发展展望
5 研究不足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通过系统论方法研究文化产业的适宜性
        5.1.2 重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要素分析
        5.1.3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建议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重庆市南岸区旅游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和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旅游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陶春梅. 西南大学, 2021
  • [2]重庆市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与差异化调控[D]. 马杨. 西南大学, 2021
  • [3]重庆市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文鑫. 西南大学, 2021
  • [4]重庆市主城区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5]三峡库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 董飞.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6]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与发展研究 ——基于兴趣点(POI)数据[D]. 李嘉欣.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互联网数据的高端酒店竞争力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D]. 张皞.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8]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罗刚. 西南大学, 2019(12)
  • [9]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D]. 骆畅.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从产业集群视角探析重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战略[D]. 王紫竹. 重庆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重庆市南岸区旅游发展实证研究及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