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关系的测试研究

高三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关系的测试研究

一、高三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关系的测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段泽伟[1](2021)在《中学生学习焦虑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情绪表达的调节作用》文中指出学习焦虑是一种恐惧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紧张情绪,由于升学压力不断加大,高中生逐渐成为高学习焦虑群体,成为心理学研究热点。本研究将更深入了解高中生学习焦虑、情绪表达与学习适应的关系,旨在揭示学习焦虑,情绪表达和学习适应的变化性和稳定性特征,为提高学生学习适应能力,降低学习焦虑提出教育策略和建议。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学习焦虑分量表、《学习适应行为量表》和《情绪表达问卷》,对山西和山东505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有效问卷364份。使用SPSS24.0和PROCESSv3.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果:(1)学习焦虑变量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女性学习焦虑水平显着高于男性。(2)学习焦虑变量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高中一年级与高中三年级的学习焦虑得分显着高于高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和三年级无显着差异。(3)正性情绪表达变量在城乡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城市中学生的正性情绪表达程度显着高于农村中学生。(4)月收入为10000-15000元和20000元以上家庭的孩子在学习焦虑变量上显着高于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的孩子。月收入在10000-15000家庭孩子的学习焦虑显着高于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家庭。(5)学习焦虑变量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存在显着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学习焦虑程度显着高于独生子女中学生。(6)中学生学习焦虑与学习方式显着正相关,与学习动力显着负相关。(7)中学生情绪表达在学习焦虑与学习动力间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学习焦虑能显着负向预测学习动力。(2)学习焦虑能显着正向预测学习方式。(3)中学生情绪表达在学习焦虑与学习动力间具有调节作用。

杨桐[2](2021)在《青少年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希望和勇气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提出

郝思建[3](2021)在《高中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性和便捷性进一步提升,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其中之一便是手机依赖人数的大幅攀升。手机依赖是指个体无法控制或不愿控制对手机的使用,从而导致个体身心健康或社会功能受损的行为。因此,无节制的使用手机会对个体的生理状态或心理机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将大五人格、学业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效能感合并为人格特征,将主观幸福感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人格特征对高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共获得有效问卷527份。使用SPSS23.0对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使用AMOS24.0对各变量进行验证性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大五人格的严谨性维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往策略维度均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2)在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神经质、外向性与手机依赖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开放性与耐受性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严谨性与过度使用维度呈显着负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与生活干扰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交往能力与手机依赖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交往策略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3)在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各维度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向性对日常干扰、积极预期、戒断症状、网络亲密、过度使用维度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严谨性对过度使用维度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对日常干扰维度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对日常干扰维度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交往能力对日常干扰、戒断症状、网络亲密、过度使用、耐受性维度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4)在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戒断症状、网络亲密、过度使用维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严谨性与过度使用维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神经质、外向性、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得分越高,手机依赖行为越严重;严谨性、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交往能力维度得分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低。(2)神经质、严谨性维度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间接地对手机依赖行为产生影响。

向琳琳[4](2020)在《高中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归因风格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个体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既面临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容易导致高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弹性反映了个体遇到挫折、面临压力时的一种良好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危机状况下能够做出积极的心理反应,从而有效处理一些负性生活事件。深入考察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将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虽然已有一些初步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可能与社会支持、主观效能感和归因风格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尚缺乏系统论证。因此,本研究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拟深入探讨高中生心理弹性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自我效能感以及归因风格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CSES)、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对四川地区的735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上,男生的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水平显着高于女生;在学校类型上,普高生的心理弹性显着高于职高生,而职高生的自我效能感显着高于普高生;在年级上,高一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显着高于高二和高三的,高三的心理弹性水平显着高于高二的,高三年级心理弹性水平显着高于高二年级。(2)高中生的社会支持在是否独生的变量上差异显着,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显着强于独生子女。(3)高中生总体倾向于稳定的内归因。高二和高三比高一更倾向于内归因,普高生比职高生更倾向内归因。(4)高中生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呈显着的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呈显着正相关、与归因风格显着负相关。(5)高中生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归因风格均可显着预测心理弹性,且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最大。综合来看,社会支持、归因风格和自我效能可以联合预测心理弹性43.2%的变异量,均是心理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王文超[5](2020)在《大连市D大学考研学生焦虑缓解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由2015年的165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341万人。大学生作为考研主力军面临着学习、情感、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在考研复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状况。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关于考研焦虑的分析研究比较少,所以本文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大学生考研焦虑问题的分析研究上。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为依据,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以及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大连市D大学139名考研学生,同时结合访谈发现D大学考研学生焦虑现状的表现主要有焦虑烦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坐立不安;自我怀疑,意志消沉;思维混乱,效率低下。考研学生焦虑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以及生活压力四个方面。通过发放《考研焦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得出D大学考研学生的焦虑得分数值,并通过电话招募、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取8名同学组成“冲顶考研”焦虑缓解小组同时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在小组开展的七次活动中,初期阶段两次活动,中期阶段三次活动,后期阶段两次活动,通过组员与组员、组员与小组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分享来探讨在考研复习过程中存在哪些焦虑问题、如何应对焦虑问题,怎样正确有效的进行沟通,提高社会支持能力,学会通过经验分享、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考研焦虑问题。通过对《考研焦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运用小组工作介入D大学考研学生焦虑缓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是缓解的程度比较小,组员依然存在明显的焦虑状况。同时在本次研究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本次调查研究只是选取了大连市D大学的考研学生进行研究,D大学作为综合性高等院校有代表性也有特殊性,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与其他地区、其他学校有待进一步验证,参加小组活动的8名成员均为应届考研学生,没有将往届考研学生包括在其中;其次在小组工作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衔接的不紧密;再次笔者自身的实务经验匮乏,小组活动设计也应进一步优化;最后针对小组工作长期介入考研学生的焦虑缓解问题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徐畅[6](2020)在《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基于舞动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高中阶段是提高学生接纳水平的关键期。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亲人的细心呵护下成长,习惯了成为“中心”。随着他们步入高中,他们面临着独立自主的生活和学习,此时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如人际关系不良、同伴接纳不佳、不合群、适应不良等,这些问题对高中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造成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改善以上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全面考察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和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关系的基础上,探讨通过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高中生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从而有效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能性。研究者在云南省昆明市、山东省枣庄市选取了三所不同的高中,采用信效度较高且适用于高中生群体的《自我接纳量表》、《容纳他人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60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2名高中生进行了干预辅导。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高中生自我接纳的特点:高中生自我接纳水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自我评价水平较低,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自我评价水平及自我接纳整体水平上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自评性格、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类型、家庭氛围、生源地、年级、科目类别、是否住校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是否为学生干部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高中生接纳他人的特点:高中生接纳他人水平较差。高中生的接纳他人水平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自评性格、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类型、家庭氛围、生源地、年级、文理分科、是否住校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是否是学生干部这一点上则无明显差异。(3)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特点: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对题目所描述的症状有轻微感受,但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个体差异较大,心理健康问题分布不均。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在性别、自评性格、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围、家庭类型、生源地、年级、是否住校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科目类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4)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与心理健康三者关系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接纳他人与SCL-90总分呈显着的负相关。通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高中生自我接纳水平、接纳他人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在中介效应检验中发现,接纳他人在自我接纳和SCL-90之间起中介作用。(5)舞动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研究表明:经过以“自我接纳、接纳他人”为主题的接纳性的舞动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显着提高了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及接纳他人水平;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且效果良好。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者对提升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接纳他人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并从三者关系出发提出了通过自我接纳、接纳他人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对策及建议。

刘皓宇[7](2020)在《高三学生学习焦虚的正念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通常是学生无法达到家长、教师或学校的要求和标准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正念(Mindfulness)作为一种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积极情绪的干预手段,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接纳和处理自身的负面情绪;经过正念训练的个体,可以减少意识产生的自动化反应,从而起到调节个体情绪的作用。同时,正念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缓解儿童的焦虑症状。本研究旨在考察高三学生的正念与学习焦虑的关系,采用正念减压疗法来探索正念对高三学生数学学习焦虑和英语学习焦虑的影响。研究以淮北市某高中三年级450名学生为被试,运用五因素正念量表和数学学习焦虑量表、英语学习焦虑量表对被试进行测试。在考察高三学生正念水平与学习焦虑的一般特点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从高到低排序,进一步筛选出正念水平较低且数学学习焦虑水平、英语学习焦虑水平较高的40个被试。按照同质性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人,实验组成员进行为期八周的正念减压训练(每次训练时长为90分钟),对照组成员则无训练要求;完成八次正念减压训练后,再分别用五因素正念量表和数学学习焦虑量表、英语学习焦虑量表对两组成员进行施测。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处理和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高三学生的正念水平与数学学习焦虑水平、英语学习焦虑水平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2)高三男生的数学学习焦虑得分显着高于女生,正念得分和英语学习焦虑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3)正念减压训练可以显着提高高三学生的正念水平,对高三学生的数学学习焦虑和英语学习焦虑均有缓解作用。

马晓甲[8](2019)在《青少年孤独感特点及绘画团辅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以孤独感量表(UCLA)第三版为工具,旨在探索青少年孤独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团辅干预,并探讨其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其中研究一与研究二为预备研究,研究三与研究四为正式研究。研究一以UCLA孤独感量表为工具,对高中阶段青少年进行调查(有效问卷925份),考察其在性别、家庭情况、年龄、户口、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住宿等方面的差异,并基于调查结果为访谈与干预筛选被试24名。研究二选取高分组(选取标准为51.124分以上)中24名被试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对文字资料与绘画作品的分析探寻其孤独感特点,形成初步假设,并根据方案制定的理论基础与青少年孤独感特点制定干预方案。研究三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将24名被试以前测分数为根据进行配对分组,其中12名进入干预组,12名进入控制组,对干预组进行绘画团辅干预,每周2次,每次120分钟,共12次,控制组不予干预。通过干预前与干预后UCLA量表的得分比较二组之间的差异并评估干预效果。研究四在干预后对干预组中12名成员进行深度访谈,根据干预前访谈对青少年孤独感特点进行的假设对孤独感特点得出最终结论并探究干预的效果;将干预过程中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合干预效果与孤独感特点探索干预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被试样本中,高孤独感被试占16%;2.不同年级被试孤独感差异显着,高三年级孤独感高于高二年级,高二年级高于高一年级;3.单亲家庭被试孤独感高于非单亲家庭被试且具有显着差异;4.不同年龄、性别、户口、班干部情况、住宿情况、独生子女被试的孤独感差异不显着;5.干预组的孤独感得分降低,与控制组得分相比具有显着差异;6.青少年孤独感具有隐蔽性和不稳定性;7.高孤独感青少年的绘画作品特点有:人物比例小且无手无脚、人物之间距离近、笔触力度轻;8.绘画团辅干预的效果通过成员认知的转变、情绪处理方式的变化及人际困难应对方式的变化体现,干预的效果也表现在绘画作品中;9.绘画团辅干预对孤独感的降低通过青少年认知转变、社交技能内化、现实人际关系改变三个过程实现。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通过成员认知转变、社交技能内化从而将现实人际关系改善此作用机制,基于青少年孤独感的隐蔽性、不稳定性两个特点的绘画团辅干预对青少年孤独感有缓解作用,并表现在认知、情绪处理方式和人际困难应对方式三个方面,并在访谈与绘画作品中得以体现。

汪杨皓[9](2019)在《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调查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高考复读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失败的他们,在心理方面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作为与高考密切相关的两个话题,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并证明通过对高中生这两方面的有效干预,可带来较好的影响效果。本研究以云南西点文化补习学校的高考复读为样本,对该校复读生的学习策略及考试焦虑做了现状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编制出一本用于帮助心理辅导人员对高考复读生有效开展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的指导手册,并通过辅导人员的实际运用验证了手册的有效性,为复读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操作指导。研究分为三阶段,阶段一使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TAT)和《学习策略量表——高中版》(LASSI-HS)对1000名复读生进行测量,了解复读生的学习策略及考试焦虑现状;阶段二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专家的评审建议编制出《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阶段三采用准实验设计法,以30名高考复读生为被试(实验组15人,对照组15人),使用阶段二所编制的手册为指导工具开展团体辅导,并根据《考试焦虑量表》(TAT)、《学习策略量表——高中版》(LASSI-HS)及自编评估量表的反馈结果验证了干预的有效性。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高考复读生普遍拥有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也伴有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2)编制的《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应包含前言、目录、基础知识、实践操作、附录五个部分内容,手册整体以提高学习策略、降低考试焦虑为导向。(3)《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中辅导内容的设置适用于高考复读生,且具备良好的合理性及规范性,以本手册为指导工具对高考复读生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并降低考试焦虑程度。

赖运成[10](2013)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人际敏感性是一种“对别人的行为、认知、情绪情感”反应过于灵敏的人格。人际敏感性的特征包括对他人反应的过度警觉;对“感知到的或实际的批评或拒绝”的过分敏感、恐惧;多疑;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不自在,并常出现社交回避;认同需要心理强烈;分离焦虑心理明显等。目前对人际敏感性的研究主要以人际敏感性量表(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Measure, IPSM)为工具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人际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抑郁、焦虑等的关系问题。我们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对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攻击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以2107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发展特点,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2070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160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脆弱性、认同需要、警戒性、分离焦虑、自卑性、疑人性和内倾性七个因素: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测量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2)从整体上看,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程度较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际敏感性程度无明显差异;在城市中学就读的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女生的人际敏感性高于男生;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有减弱的趋势;不同亲子关系质量、父母关系质量的学生在人际敏感性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等不良教养方式的使用越多,中学生人际敏感性趋于越强;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敏感性的关系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等学生中会有所不同。(4)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性越强,外显攻击性越强;高人际敏感性学生比低人际敏感性学生有更强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5)中学生人际敏感性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部分是通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来实现;未发现情绪智力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有显着中介作用。(6)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内隐攻击性无显着相关;高人际敏感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无性别差异;高人际敏感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是分离的。

二、高三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关系的测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三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关系的测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生学习焦虑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情绪表达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焦虑
        2.1.1 学习焦虑的概念
        2.1.2 学习焦虑的测量
        2.1.3 中学生学习焦虑的相关研究
    2.2 学习适应
        2.2.1 学习适应的概念
        2.2.2 学习适应的测量
        2.2.3 中学生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
    2.3 情绪表达
        2.3.1 情绪表达的概念
        2.3.2 情绪表达的测量
        2.3.3 中学生情绪表达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研究
        2.4.1 学习焦虑与学习适应之间的关系
        2.4.2 学习焦虑与情绪表达之间的关系
        2.4.3 情绪表达和学习适应之间的关系
3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意义
        3.2.3 研究假设与模型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2.1 学习焦虑的测量
        4.2.2 学习适应的测量
        4.2.3 中学生情绪表达的测量
    4.3 研究程序
    4.4 数据分析
5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5.1 量表的信度检验
    5.2 量表的效度检验
    5.3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6 结果
    6.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2 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
        6.2.1 研究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
        6.2.2 研究变量在年级上的差异
        6.2.3 研究变量在家庭居住地上的差异
        6.2.4 研究变量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
        6.2.5 研究变量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6.3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6.4 研究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6.4.1 学习适应对学习焦虑的多元回归分析
        6.4.2 学习动力对学习焦虑的多元回归分析
        6.4.3 学习方式对学习焦虑的多元回归分析
    6.5 调节效应检验
7 讨论
    7.1 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7.2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7.3 学习焦虑对学习动力、学习方式的预测分析
    7.4 情绪表达对学习焦虑与学习动力的调节作用分析
    7.5 不足与展望
8 结论
9 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中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人格
        2.1.1 人格的概念
        2.1.2 人格的理论
        2.1.3 人格的测量
        2.1.4 人格的影响因素
    2.2 学业自我效能感
        2.2.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2.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2.2.3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3 人际交往效能感
        2.3.1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
        2.3.2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测量
        2.3.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4 主观幸福感
        2.4.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2.4.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2.4.3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5 手机依赖
        2.5.1 手机依赖的概念
        2.5.2 手机依赖的测量
        2.5.3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2.6 变量间的相关研究
        2.6.1 人格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6.2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6.3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6.4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6.5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6.6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6.7 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7 问题提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实践意义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工具
        3.5.1 智能手机依赖量表
        3.5.2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
        3.5.3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3.5.4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3.5.5 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3.6 数据处理
4 实证研究
    4.1 初测
        4.1.1 初测被试
        4.1.2 初测问卷效度检验
        4.1.3 初测问卷信度检验
    4.2 正式测验
        4.2.1 正式测验被试
        4.2.2 正式测量问卷效度检验
        4.2.3 正式测验问卷信度检验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4.3.1 大五人格的严谨性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
        4.3.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
        4.3.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往策略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
    4.4 变量间各维度的偏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
        4.5.1 共线性诊断
        4.5.2 人格特征对手机依赖的预测
    4.6 中介效应检验
        4.6.1 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戒断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6.2 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网络亲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6.3 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过度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6.4 主观幸福感在严谨性与过度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5 分析与讨论
    5.1 人口学变量对各变量的影响分析
        5.1.1 大五人格的严谨性维度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5.1.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5.1.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往策略维度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5.2 各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
    5.3 人格特征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3.1 大五人格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3.2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3.3 人际交往效能感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4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7 研究结果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中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归因风格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缘由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弹性及其相关研究
    2.2 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
    2.3 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2.4 归因风格及其相关研究
    2.5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归因风格间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材料
4 研究一高中生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归因风格特点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小结
5 研究二高中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归因风格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5.4 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5.5 心理弹性与归因风格的关系
    5.6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归因风格对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
    5.7 小结
6 总讨论
    6.1 高中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归因风格的特点
    6.2 高中生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
7 研究总结论
8 教育建议
    8.1 营造良好人际氛围,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8.2 加强归因训练,促进高中生内归因
    8.3 针对自我效能感进行训练,积极发挥个体自身水平
    8.4 多渠道联合,共同为提高心理弹性水平努力
9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连市D大学考研学生焦虑缓解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焦虑
        2.1.2 焦虑缓解
        2.1.3 考研学生焦虑缓解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支持理论
        2.2.2 自我效能感理论
        2.2.3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2.2.4 优势视角理论
3 大连市D大学考研学生焦虑现状
    3.1 D大学考研学生情况简介
        3.1.1 D大学基本情况
        3.1.2 D大学考研学生焦虑基本情况
    3.2 D大学考研学生焦虑现状的表现
        3.2.1 焦虑烦躁,情绪低落
        3.2.2 食欲不振,坐立不安
        3.2.3 自我怀疑,意志消沉
        3.2.4 思维混乱,效率低下
    3.3 D大学考研学生焦虑现状的原因
        3.3.1 学习压力
        3.3.2 就业压力
        3.3.3 情感压力
        3.3.4 生活压力
4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4.1 必要性分析
        4.1.1 缓解服务对象焦虑情绪
        4.1.2 提高服务对象心理健康水平
        4.1.3 提升服务对象社会参与水平
        4.1.4 营造积极轻松良好学习氛围
    4.2 可行性分析
        4.2.1 自身资源
        4.2.2 学校资源
    4.3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4.3.1 小组成员的选取
        4.3.2 小组基本情况
        4.3.3 小组活动内容
        4.3.4 小组活动目的与目标
        4.3.5 预计风险与解决方案
5 小组活动介入过程及评估分析
    5.1 小组前期活动介入过程
        5.1.1 第一次小组活动—你我初相聚
        5.1.2 第二次小组活动—直面考研焦虑
    5.2 小组中期活动介入过程
        5.2.1 第三次小组活动—考研的乐与忧
        5.2.2 第四次小组活动—调整认知,减压前行
        5.2.3 第五次小组活动—信念的力量
    5.3 小组后期活动介入过程
        5.3.1 第六次小组活动—建立自信,展望未来
        5.3.2 第七次小组活动—向未来奔跑
    5.4 小组活动评估分析
        5.4.1 过程评估
        5.4.2 结果评估
6 结论、建议与反思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学生自身方面
        6.2.2 家庭方面
        6.2.3 学校方面
    6.3 反思
        6.3.1 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待验证
        6.3.2 小组工作者自身实务能力有待提升
        6.3.3 小组活动设计应进一步完善
        6.3.4 实践与理论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考研焦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组活动反馈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基于舞动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舞动治疗与舞动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
        1.2.2 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的研究综述
        1.2.3 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1.2.4 关于自我接纳、接纳他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
        1.2.5 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综述
        1.2.6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2章 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工具
        2.3.3 数据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高中生自我接纳水平的人口学变量特点研究
        2.4.2 高中生接纳他人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研究
        2.4.3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
        2.4.4 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2.5 讨论
        2.5.1 高中生自我接纳的特点分析与讨论
        2.5.2 高中生接纳他人的特点分析与讨论
        2.5.3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特点分析与讨论
        2.5.4 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方法
        3.3.3 实验研究程序
        3.3.4 数据处理
    3.4 干预研究的量化评估
        3.4.1 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自我接纳的干预结果分析
        3.4.2 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接纳他人的干预结果分析
        3.4.3 舞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干预后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结果分析
    3.5 干预研究的质性评估
        3.5.1 实验组《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单次反馈问卷》评估
        3.5.2 团体领导者观察评估
    3.6 讨论
        3.6.1 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的有效性分析
        3.6.2 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干预后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分析
第4章 结论及教育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教育对策建议
        4.2.1 提升高中生自我接纳水平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4.2.2 提升高中生接纳他人水平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4.2.3 提升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4.2.4 提高高中生自我接纳水平、接纳他人水平从而有效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4.2.5 学校开展舞动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建议
    4.3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4.3.1 研究中的创新之处
        4.3.2 研究中的不足
        4.3.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生心理调查问卷
附录B 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前期调查访谈问卷
附录C “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反馈表
附录D 以“自我接纳、接纳他人”为主题的接纳性舞动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高三学生学习焦虚的正念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学习焦虑
        1.1 学习焦虑的概念界定
        1.2 学习焦虑的测量
        1.3 学习焦虑的相关研究
    2 正念
        2.1 正念概念的界定
        2.2 正念的测量
        2.3 正念的相关研究
        2.4 正念的干预形式
    3 正念与学习焦虑的关系研究
第三章 高三学生正念水平与学习焦虑水平的特点及关系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2 高三学生正念水平与学习焦虑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3.3 高三学生正念水平与学习焦虑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3.4 高三学生正念水平与学习焦虑的相关关系
        3.5 高三学生正念水平对学习焦虑水平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高三学生正念水平与学习焦虑一般特点的分析与讨论
        4.2 高三学生正念水平与学习焦虑水平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高三学生学习焦虑的正念干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4 干预过程
        4.1 干预方法
        4.2 干预方案设计
    5 正念干预结果分析
        5.1 实验组、对照组各指标前后测描述统计结果
        5.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性检验
        5.3 实验组、对照组的前后测对比
        5.4 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6 讨论
        6.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数据差异讨论
        6.2 实验组前后测变化讨论
        6.3 对照组前后测变化讨论
        6.4 成员团体训练心得分享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的基本结论
    2 主要建议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正念干预详细方案及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青少年孤独感特点及绘画团辅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孤独感的研究现状
        1.2.2 团体辅导的原理与相关研究
        1.2.3 绘画团体辅导与青少年孤独感
    1.3 以往研究不足及解决方案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工具
        1.4.4 研究假设
        1.4.5 总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预备研究调查与孤独感特点访谈
    2.1 研究一 调查与被试筛选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工具
        2.1.3 调查程序
        2.1.4 研究被试
        2.1.5 结果与分析
        2.1.6 讨论
    2.2 研究二 孤独感特点初步研究与方案形成
        2.2.1 孤独感特点访谈
        2.2.2 干预前绘画作品收集
        2.2.3 干预方案形成
        2.2.4 对预备研究的总讨论
第三部分 正式研究青少年孤独感绘画团辅干预、效果与作用机制
    3.1 研究三 青少年孤独感绘画团辅干预
        3.1.1 研究目标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被试
        3.1.4 研究设计
        3.1.5 研究工具
        3.1.6 干预的实施
        3.1.7 研究结果
        3.1.8 讨论
        3.1.9 结论
    3.2 研究四 绘画团辅干预的效果与作用机制
        3.2.1 干预效果访谈与作用机制
        3.2.2 干预效果的绘画作品分析
第四部分 总讨论
    4.1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4.2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
    附录2 干预前访谈提纲(含追问)
    附录3 干预后访谈提纲(含追问)
    附录4 团辅方案大纲(含第一单元示例)
    附录5 团体辅导单元反馈表
    附录6 自我观察记录表
    附录7 知情同意书
致谢

(9)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调查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高考复读生研究现状
        1.1.1 高考复读生的概念界定
        1.1.2 高考复读生类型的研究
        1.1.3 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现状的研究
        1.1.4 高考复读生心理特点的研究
    1.2 考试焦虑研究现状
        1.2.1 考试焦虑的概念界定
        1.2.2 考试焦虑的测量工具
        1.2.3 考试焦虑与高三复读生的相关研究
    1.3 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1.3.1 学习策略的概念
        1.3.2 学习策略的测量工具
        1.3.3 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1.4 团体辅导手册的研究现状
        1.4.1 团体辅导手册的功能
        1.4.2 团体辅导手册在考试心理干预方面的效果研究
2 问题的提出
    2.1 关注高考复读生的必要性
    2.2 培养复读生学习策略,降低考试焦虑的可行性
    2.3 以往研究的不足
    2.4 本研究拟考察问题
3 研究总体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2.4 实验法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技术路线
    3.5 研究意义
        3.5.1 理论意义
        3.5.2 实践意义
4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现状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程序
    4.3 研究结果
        4.3.1 考试焦虑得分的总体描述
        4.3.2 考试焦虑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3.3 学习策略量表得分的总体描述
        4.3.4 学习策略及其各维度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3.5 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分析
    4.4 讨论
        4.4.1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总体情况
        4.4.2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在人学信息上的情况
        4.4.3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量表得分的总体情况
        4.4.4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在人口学信息上的情况
        4.4.5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情况
    4.5 结论
5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程序
    5.3 手册的初步编制
        5.3.1 手册结构的形成
        5.3.2 手册内容的形成
    5.4 手册的修改及确定
        5.4.1 手册结构及内容的修改
        5.4.2 手册内容的排版
    5.5 讨论
        5.5.1 手册结构的初步形成
        5.5.2 手册中辅导方案的初步形成
        5.5.3 手册内容的修改及确定
    5.6 结论
6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应用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研究设计
        6.2.4 研究程序
    6.3 研究结果
        6.3.1 辅导前实验组、对照组的差异比较
        6.3.2 实验组、对照组辅导前后的差异比较
        6.3.3 辅导效果的自我评估结果
        6.3.4 辅导内容及过程实施的自我评估结果
    6.4 讨论
        6.4.1 手册应用的效果分析
        6.4.2 对手册中辅导内容设置及操作的评估分析
    6.5 结论
7 研究总论
    7.1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1 研究对象取样范围的局限
        7.1.2 学习策略量表(LASSI-HS)有待进一步修订
        7.1.3 手册辅导方案活动仍有局限性
        7.1.4 手册应用效果的评估有待加强
    7.2 总讨论
    7.3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着作、社会实践及获奖情况
致谢

(10)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人际敏感性的概念、特征及相关概念辨析
    1.2 人际敏感性的测量
    1.3 人际敏感性的相关因素研究
第2章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2.2 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问题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假设
    2.5 研究路线
第3章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的编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过程与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发展特点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6.1 研究一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方法
        6.1.3 结果
        6.1.4 讨论
        6.1.5 小结
    6.2 研究二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检验
        6.2.1 研究目的
        6.2.2 研究方法
        6.2.3 结果
        6.2.4 讨论
        6.2.5 小结
    6.3 研究三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分析
        6.3.1 研究目的
        6.3.2 研究方法
        6.3.3 结果
        6.3.4 讨论
        6.3.5 小结
第7章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综合讨论
    8.1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的信效度
    8.2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发展特点
    8.3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8.4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攻击性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8.5 研究的启示意义
    8.6 研究的创新之处
    8.7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9章 研究结论
附录1 开放式调查问卷
附录2 人际敏感性初测问卷(节选)
附录3 人际敏感性二测问卷(节选)
附录4 中学生心理问卷(节选)
附录5 效度检验问卷(节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高三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关系的测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生学习焦虑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情绪表达的调节作用[D]. 段泽伟.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青少年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希望和勇气的链式中介作用[D]. 杨桐.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高中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D]. 郝思建.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4]高中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归因风格的关系研究[D]. 向琳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5]大连市D大学考研学生焦虑缓解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 王文超. 大连海事大学, 2020(11)
  • [6]高中生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基于舞动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探索[D]. 徐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三学生学习焦虚的正念干预研究[D]. 刘皓宇.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8]青少年孤独感特点及绘画团辅干预效果研究[D]. 马晓甲.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调查及干预研究[D]. 汪杨皓.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D]. 赖运成.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高三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关系的测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