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军老年医学学术会议

第八届全军老年医学学术会议

一、第八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1](2017)在《福建省妇产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认为回顾福建省妇产科学发展历程、各学组的创建过程,重点阐述妇科肿瘤、盆底功能障碍、妇科内分泌疾病、宫颈病变、妇科腔镜、生殖医学、病理学、产科、产前等在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及不足,展望福建省妇产科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和目标。

于普林,曾尔亢,王建业,李小鹰[2](2014)在《继往开来 共铸辉煌》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普遍的、前所未有的全球现象,这种趋势在21世纪还会持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状态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全体专家和老年医学工作者应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作好政府的参谋,并为老年人提供适应社会发展的最好服务。为纪念我国老年医学开拓者和先贤们的远见卓识,纪念中华医学会第一届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召开50周年,曾尔亢教授特嘱撰写此文。我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3](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沃红梅[4](2013)在《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文中研究指明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设计、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由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类机体的反应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表现千差万别,所以需要运用统计方法来探讨其规律。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医学统计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逐渐发展。1948年,《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一书出版,标志着医学统计学学科在我国开始建立。解放前,医学统计学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医学统计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迄今,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历经六十余年,但关于其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却尚不充分,鲜有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史学研究发表。因此,归纳总结医学统计学发展的史学资料,对于反映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一是学科发展概况;二是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建设;三是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四是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介绍。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解读,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学科发展进程的概述,反映出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研究,从侧面反映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的进程。最后,我们将中国医学统计学工作者划分成四代人,按照出生时间的顺序,重点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人中的代表人物。与以往仅有的一些文献相比,本研究在学会、教材和人物方面,具有更为详尽和系统总结的特点。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梳理,让后人了解中国医学统计学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医学统计学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朱姝,刘玲玲[5](2003)在《全军第八届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纪要》文中指出

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组委会[6](2003)在《第八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文中指出 由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八届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将于2003年10月底在上海市举行(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此次大会将邀请国内知名的老年医学及心血管病专家做专题讲座及学术交流。会议同时举办“老年心血管疾病学及药物治疗学新进展学习班”。

王建昌,毛松岩,赵玉生[7](1998)在《第六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纪要》文中提出第六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纪要由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于1997年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收到论文249篇,其中140篇进行了大会及分会交流。来自全军各军区、军兵种及部分地方医疗单位的老年医学专业工作者2...

陶国枢[8](1983)在《第一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在大连召开》文中指出 第一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于1983年10月7日至13日在大连召开。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81人,列席代表50人。边齐同志代表总后卫生部宣布正式成立全军老年医学专业组,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牟善初教授任组长,广州军区总医院张孝主任和北京军区总医院张葆樽主任任副组长。会议共收到论文285篇,其中大会宣读67篇。这些论文内容丰富,涉及到老年病流行病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门学科。会议还邀请了广州、武汉、北京、沈阳等地

王博深[9](2021)在《老年衰弱患者的中医证型和血瘀证分布规律及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老年衰弱患者的现状,研究老年衰弱患者的中医证型、血瘀证分布特征及规律,并对收集的一般资料、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证型、血瘀证评分及营养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中西医进一步认识和研究老年衰弱提供科学和客观依据。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和综合内科、北京市宣武中医院老年病科、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的500例老年衰弱患者进行评估,收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患者的一般资料、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中医证型和血瘀证评估,对其中336例有理化检查结果的相关营养指标进行记录。运用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数据分析模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客观描述老年衰弱患者的现状及中医证型、血瘀证、症状和舌脉分布特征,研究老年衰弱中医病机特点及规律,总结归纳老年衰弱患者一般资料、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证型、血瘀证评分及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老年衰弱患者男性238例,女性262例,男女比约为0.9:1;年龄层在70-79岁和80-89岁衰弱患者占比居多,分别占比34.0%和31.4%;绝大多数以住院方式进行收集,占比84.8%;体重正常和超重的老年衰弱患者占比较高,分别为45.8%和34.4%;合并疾病和服药种数在6种以上的较多,分别占66.6%和56.4%;周活动次数小于2次的占比较高,占比73%;无抽烟喝酒习惯及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半数以上;日常状态和饮食习惯各有不同;63.2%的日常饮食偏好是喝白开水;夫妻同居或儿孙共居的情况较为多见。2.老年衰弱患者在一般资料、一般临床资料及营养指标之间有相关性。其中,年龄与BMI、握力、步速、活动情况、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负相关,与合并疾病、用药数量正相关;BMI与握力、步速、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正相关;握力与步速、活动情况、血红蛋白、白蛋白正相关;步速与合并疾病、用药数量负相关,与活动情况、血红蛋白、白蛋白正相关;合并疾病与用药数量、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正相关,与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负相关;用药数量与活动情况、血红蛋白、白蛋白负相关,与甘油三酯正相关。3.老年衰弱中医证型以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居多,兼有血瘀证的患者占比87.4%,较为普遍。老年衰弱的中医病机特点是以虚为本,虚瘀并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衰弱的病机演变规律是由气血两虚向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进展,终致阴阳两虚,血瘀作为重要的病理因素贯穿整个老年衰弱的病机演变过程中,且普遍存在。血瘀证评分与年龄、用药数量正相关,与握力、步速、心率和活动情况负相关。男性以脾肾阳虚型和气血两虚型较为常见,女性以气血两虚型和肝肾阴虚型更为常见。老年衰弱患者症状常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头晕眼花和皮肤干燥或瘙痒等,而舌脉以舌质淡胖或伴齿痕,苔白腻,脉象则以脉细无力最常见。结论:老年衰弱患者在一般资料(合并疾病、用药数量和活动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年龄、BMI、握力、步速)及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之间有相关性。中医老年衰弱病机演变规律是由气血两虚向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进展,终致阴阳两虚,病机特点是以虚为本,虚瘀并见,且血瘀在老年衰弱患者中普遍存在,血瘀是老年衰弱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并贯穿在整个老年衰弱的病机演变过程中。血瘀证评分与老年衰弱患者的年龄、BMI、握力、步速、心率、合并疾病、用药数量和活动情况有相关性。性别、年龄和BMI在中医各证型之间具有差异性。

闵愈[10](2020)在《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大鼠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干预作用。从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与破骨细胞(osteoclast,OC)角度证实二至丸药效,同时从体内与体外探究趋化素(chemerin)对PMOP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研究:70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仑磷酸钠组、氟化钠组、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每组均10只。采用大鼠卵巢切除术制备PMOP动物模型。8周后各组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阿仑磷酸钠组(1 mg/kg)、氟化钠组(5 mg/kg)、二至丸组(2 g/kg)、女贞子组(1 g/kg)、墨旱莲组(1 g/kg),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5 mL/kg),连续给药8周。采用Micro-CT扫描各组大鼠股骨的骨微结构,用双能X线吸收法(简称DXA)、椎体压缩法检测各组大鼠的骨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简称ELISA)检测给药后各组血清中BALP、TRACP-5b、β-catenin、RANKL、OPG、IL-1、IL-6及chemerin的分泌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简称qPCR)检测给药后各组骨组织中RANKL、OPG、β-catenin及chemerin的基因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研究:用MTT比色法筛选二至丸、女贞子及墨旱莲对MC3T3-E1及RAW 264.7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建立成骨分化培养基进行诱导MC3T3-E1细胞向OB分化模型。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向OC分化模型。分组为对照组、模型组、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分化培养结束后,用qPCR检测成骨分化标志指标OCN、RUNX2、ALP基因表达水平,及破骨分化标志指标CTSK、NFATc1、TRACP基因表达水平。提取BMSCs后置于IL-1β环境下培养,用ELISA检测炎性环境中chemerin分泌水平及二至丸对炎性环境中chemerin水平的影响;用qPCR检测chemer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部分:1.PMOP大鼠模型造模结果显示:DX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BMD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Micro-CT股骨二维图与DXA结果一致,证明PMOP大鼠模型造模成功。2.骨强度实验结果显示:骨微结构方面,Micro-CT股骨二维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骨小梁数量增多,排列较致密有序,骨微结构修复明显。骨量方面,BMD与L5椎体压缩实验结果均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显着降低(P<0.01);而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均明显升高(P<0.05,P<0.01)。3.ELISA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BALP、OPG、β-catenin分泌水平显着降低(P<0.01),TRACP-5b、RANKL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血清BALP、OPG、β-catenin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TRACP-5b、RANKL分泌水平显着降低(P<0.01)。4.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1、IL-6分泌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血清IL-1、IL-6分泌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5.qPCR检测骨组织中骨代谢标志物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OPG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RANKL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OPG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P<0.01),RANKL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6.体内chemerin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chemerin分泌及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中chemerin分泌及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体外实验部分:7.MTT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筛选出女贞子50μg/mL,墨旱莲50μg/mL,二至丸100μg/mL为MC3T3-E1、RAW 264.7后续给药浓度。8.qPCR检测MC3T3-E1成骨分化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的OCN、RUNX2、ALP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P<0.05)。9.破骨分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破骨分化指标CTSK、NFATc1、TRACP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的CTSK、NFATc1、TRACP mRNA表达均显着减少(P<0.01)。10.二至丸对炎性环境中chemerin水平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chemerin分泌及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及墨旱莲组中chemerin分泌水平显着降低(P<0.01)。chemerin mRNA表达下降在二至丸组最为显着(P<0.01)。结论:二至丸及其单味药可有效提升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从而改善PMOP的骨代谢异常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hemerin调控炎性因子影响骨重建相关。

二、第八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八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妇产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发展历程回顾
2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专业学组的医疗技术发展
3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专业发展现状
    3.1学科建设
    3.2人才培养
    3.3学术进展
    3.4科技成果
    3.5学术交流
    3.6科普教育
4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专业学组面临的挑战
    4.1人力资源不足, 医疗资源不平衡, 医疗水平参差不齐
    4.2学科基础相对薄弱, 缺乏优秀的开拓性人才
    4.3医生乃至整个医疗系统的整体观念淡薄
    4.4疾病筛查及诊治规范的推广与培训需要加强
    4.5部分疾病原因不明, 缺乏有效诊疗手段
5福建省妇产科学发展趋势
    5.1妇科肿瘤手术微创化趋势
    5.2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5.3生殖医学发展趋势
    5.4妇产科病理学分子病理化发展趋势
    5.5产科学的多学科合作发展趋势
    5.6腔镜手术的多种能量技术融合发展趋势
6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学组发展的思路、目标及展望
    6.1完善临床诊疗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提高妇产医学医疗服务质量
    6.2重视医学人才培养, 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
    6.3普及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 革新医疗技术
    6.4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人文并重, 转变医疗模式
    6.5加强国际、国内交流, 提升学术地位
    6.6充分发挥公立大医院的资源优势, 以专业学组牵头, 加强规范化培训
    6.7多学科协作, 重视质量管理, 提高成绩
    6.8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立
    6.9建设高水平的医学实验中心
    6.10产科文化引导建设新产科
        6.10.1现代化产房、产科ICU的建设
        6.10.2健全产科疾病管理机制
        6.10.3多种手段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6.10.4促进母胎医学, 胎儿宫内诊断、治疗
        6.10.5适应产房文化的变迁
7学科发展展望

(2)继往开来 共铸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现代老年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二、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的发展
三、创办《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学术期刊
四、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组织开展我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
五、编撰专着、教材, 制定临床诊治规范
六、老年医学教育的兴起与完善
七、老年医学研究所、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日趋完善

(4)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学科建设进展回顾
    1、课程结构与专业建设
    2、教材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
    4、研究生培养
    5、科研工作
    6、学术交流
    7、小结
第二部分 对卫生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会——记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原中国卫生统计学会)
    1、初创时期(1984-1997年)
    2、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
    3、小结
第三部分 建国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回顾
    1、郭祖超教授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
    2、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卫生统计学相关教材
    3、卫生部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
    4、改革开放后迄今其他一些教材
    5、小结
第四部分 对医学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1、第一代人物
        袁贻瑾
        许世瑾
        李光荫
        薛仲三
        郭祖超
        祝绍琪
        高润泉
        倪江林
        郑戈
        杨纪柯
    2、第二代人物
        田凤调
        杨树勤
        李天霖
        张照寰
        杨建伯
        周有尚
        史秉璋
        丁道芳
        陆守曾
        顾杏元
        金丕焕
        杜养志
        王均乐
        杨瑞璋
        戴旭东
        高玉堂
        王仁安
        何大卫
        余松林
        周燕荣
        陈启光
        方积乾
        苏炳华
        孙振球
    3 、小结
第五部分 总结
    1、学科建设
    2、人才培养
    3、校际合作
    4、一点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目录
中国统计发展简史(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老年衰弱患者的中医证型和血瘀证分布规律及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称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老年衰弱的认识
        1 衰弱概念及流行病学调查
        2 影响因素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2.2 多病共存及多重用药
        2.3 慢性炎症、免疫和凝血与衰弱关系密切
        2.4 激素与衰弱的联系
        2.5 日常生活与社会心理因素
        2.6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方面
        3 筛查评估模型
        3.1 Fried衰弱表型(Fried Frailty Phenotype, FFP)
        3.2 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FI)
        3.3 埃德蒙顿衰弱量表(Edmonton frail scale,EFS)
        3.4 临床衰弱性量表(clinical frail scale,CFS)
        3.5 Tilburg衰弱量表(Tilburg frailty indicator,TFI)
        3.6 GFI衰弱量表(Groningen frailty indicator, GFI)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老年衰弱的认识
        1 先秦至汉-理论初成,病名首立
        2 隋唐时期-发展“五劳六极七伤”
        3 宋至金元-理论完善,亦有发展
        4 明清时期-百家争鸣,各有特色
        5 现代中医对老年衰弱的研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老年衰弱与血瘀和营养的关系
        1 因虚致瘀,瘀促衰弱
        2 营养失衡,衰弱加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与结果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和资料来源
        1.1 研究目的
        1.2 资料来源
        2 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血瘀证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与质量控制
        3.1 病例收集
        3.2 评估内容
        3.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老年衰弱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分布
        2 般临床资料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 般临床资料和影响因素与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老年衰弱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血瘀证在老年衰弱患者及各证型中的比重
        6 血瘀证与一般临床资料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7 性别和年龄在老年衰弱患者各证型的分布规律
        7.1 不同性别在老年衰弱患者中医各证型之间的差异
        7.2 各年龄层的老年衰弱患者中医不同证型间的差异
        8 体重指数BMI与老年衰弱患者各证型间的差异
        9 老年衰弱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脉分布特征
        9.1 老年衰弱患者的中医症状频次分布
        9.2 老年衰弱患者的中医舌脉分布特点
第三部分 讨论
    1 老年衰弱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2 般临床资料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3 般临床资料和影响因素与营养指标的关系
    4 老年衰弱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血瘀证在老年衰弱患者及各证型中的比重
    6 血瘀证与老年衰弱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影响因素的关系
    7 性别和年龄在老年衰弱患者各证型之间的差异
        7.1 性别在老年衰弱患者各证型间的差异
        7.2 各年龄层老年衰弱患者不同证型间的差异
    8 体重指数BMI与老年衰弱患者各证型之间的差异
    9 老年衰弱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脉分布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0)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 二至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理论探讨
第二章 体内实验研究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强度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效应评价
        3.1 血清中骨代谢相关因子的浓度变化
        3.2 骨组织中骨代谢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
    4 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chemerin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第三章 体外实验研究
    1 二至丸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干预效应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二至丸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干预效应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二至丸对炎性环境chemerin表达及分泌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四、第八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妇产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海峡科学, 2017(08)
  • [2]继往开来 共铸辉煌[J]. 于普林,曾尔亢,王建业,李小鹰. 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4(01)
  • [3]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4]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D]. 沃红梅. 南京医科大学, 2013(02)
  • [5]全军第八届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纪要[J]. 朱姝,刘玲玲.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3(04)
  • [6]第八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J]. 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组委会.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3(02)
  • [7]第六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纪要[J]. 王建昌,毛松岩,赵玉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8(02)
  • [8]第一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在大连召开[J]. 陶国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983(04)
  • [9]老年衰弱患者的中医证型和血瘀证分布规律及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 王博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闵愈.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第八届全军老年医学学术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