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几种施工技术在老路扩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振华[1](2021)在《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国省道提质升级和瓶颈路段建设的要求,考虑节约经济投入、减小施工周期和提高公路交通量承载能力等客观要求,对已有公路进行改扩建是非常实用的技术举措。根据高速公路以往的拓宽经验,对原有路基进行加宽,新填筑的路基将与老路基产生相互作用,在施工期与工后运营阶段产生差异沉降,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预测和处治方法的优化是高速公路拓宽问题的工程关键。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改扩建工程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对比当前国内主要高速公路的沉降标准,提出本工程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基本控制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新老路基施工期和后期运营阶段的路基和地基的沉降变形特征。在施工阶段,随着填筑过程的进行,新路基表面沉降逐渐增大,同时旧路基侧面因受到新路基的荷载作用而向内侧产生位移,但工期沉降总体较小。在工后运营期,由于新老地基的固结度不同,老地基固结沉降小,新地基沉降大,新老路基产生一定的差异沉降,在工后运营15年后路基固结基本完成。(2)研究拓宽路基拼接带常用处治措施适应能力大小,对开挖台阶尺寸与暴露时间、加筋处治技术的筋材铺设层位、铺设层数进行设计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台阶尺寸过小或过大都会使沉降变大,而暴露时间则会影响开挖台阶的回弹量,从而影响路基的最终沉降。单层加筋时路表或路基底部加筋的处治效果优于中部加筋,加筋的铺设层位越多,沉降量越小,但全层加筋比地表和路表上下两层加筋的处治效果并未提升太多。(3)研究不同软土条件下的公路拓宽工程变形特性及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软弱土类型、软弱土层厚度、新旧路基土质差异等不利因素对路基的影响变化。得到三种软弱土的固结速率由高到低为高液限土、软塑状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随着软弱土层厚度的增加,地基的沉降均增大,对于厚度大于6m的深厚软基,单一的开挖台阶或路基加筋处治并不足以消除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到安全水平,还需进行复合地基处理研究。(4)研究复合地基的处治桩类型、桩体长度、桩间距等因素对拓宽路基沉降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预应力管桩和水泥搅拌桩处治深度的差异,并基于两种桩在本工程中的最大软土处治厚度计算提出了复合地基桩长和桩间距优化设计参数。分析得出预应力管桩的处治深度高于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在其最大软土处治厚度12m下的最优桩参数为桩间距3m、桩长16m,水泥搅拌桩在其最大软土处治厚度9m下的最优桩参数为桩间距2.5m、桩长21m,其它小于最大软土处治厚度的工况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对桩参数进行放宽。
韩若楠[2](2021)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分部填筑路基差异沉降特性及处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处理现阶段公路容量和服务水平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量之间的问题,同时推进我国交通强国建设,高速公路进入新建与改扩建并行的时代。目前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经验表明,若新建路基施工方法不合理、新旧路基拼接处与地基处治措施不当、差异沉降控制标准不完善,将会引起路基顶面过大差异沉降,严重将发生路基垮塌等公路灾害。针对路基拓宽施工措施、处治技术等问题,本文依托日兰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提出一种新的施工方法,并基于此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探究工程中新旧路基变形特性、影响因素、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并结合室内试验对差异沉降处治技术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依据反压马道效应及有效应力路径优化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施工方法即分部填筑法,基于分部填筑工法,根据依托项目建立路基拓宽横断面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对路基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水平分层填筑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水平分层填筑,新路基采用分部填筑将减少老路基内部的竖向位移,地基土体有效应力路径远离强度破坏包线,路基偏向于安全。(2)基于分部填筑工法,以路基顶面变形为指标,探究拓宽方式、拓宽宽度、路基高度、地基模量、路基模量和路基重度对新旧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并与传统水平分层填筑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路基拓宽工程采用单侧拓宽形式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更加不利,加宽路基高度、拓宽宽度和加宽路基重度与新旧路基顶面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地基模量和加宽路基模量与新旧路基顶面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呈负相关;对比路基拓宽填筑方式,采用分部填筑法对减少老路基顶面差异沉降效果更好,且拓宽宽度越宽,拓宽高度越高,地基模量越低,分部填筑法减少差异沉降的比例越高。(3)针对依托工程新旧路面结构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在路面底部施加不同差异沉降分析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综合考虑材料的劈裂强度和容许拉应力确定路面结构的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并进行差异沉降控制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在差异沉降作用下,老路面面层与基层承受拉应力,基层最先达到破坏强度,新路面基层与底基层处于受拉状态,底基层水平应力最先达到破坏强度。(4)根据建立的差异沉降控制标准,通过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分别分析复合地基与土工格栅处治技术对新旧路基差异沉降的处治效果。结果表明,路基拓宽工程采用土工格栅和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治技术均可有效减少新旧路基顶面差异沉降和水平位移,路面结构差异沉降结果满足差异沉降控制标准。(5)结合日兰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选取8个试验段,通过埋设沉降观测设备,对新路基底部横截面沉降和新路基坡角处沉降进行施工期动态监测,并对现场试验段动态监测数据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李懿[3](2020)在《公路低改高工程大容量拱涵接长差异沉降特性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拱涵作为涵洞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一般被建于高路堤用来承受较大的上部荷载,而大容量拱涵相较一般小尺寸拱涵而言,除了要承受较大的上覆填土荷载外对于自身稳定性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所以对大容量拱涵进行接长时,除了考虑新旧拱涵自身稳定性外,还需考虑到新旧拱涵的差异沉降。本文将以有限元方法为核心,对大容量拱涵接长的差异沉降特性、新旧拱涵的自身稳定性以及新旧高路堤之间的差异沉降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莲株高速公路低改高工程的高填方路段进行了现场调研,获得了该工程中新旧高路堤和新旧拱涵的典型工况和相关技术,初步建立了数值模拟所需的几何模型,并依据相关设计文件和规范文献归纳总结出依托工程实际的新旧大容量拱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过渡段扩建区域路基在通车运营15年内的工后沉降<5cm,过渡段扩建区域路基总沉降<15cm,新旧拱涵及新旧高路堤允许最大沉降差为10cm。然后对现场调研时取回的土样进行相关室内试验,验证了该工程所采取的填料方案满足最小设计强度要求,随后对各路段不同结构层路基填料的力学特性衰减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了各路段不同结构层路基填料的刚度强度衰减规律,并结合路基填料的湿度场分析,获得了路基填料长期性力学特性参数。其中通过路基填料湿度场的分析了解到导致路基各结构层含水率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的上升,其次是大气降雨和蒸发渗流的影响。接下来利用ABAQUS软件结合通过现场调研初步确立的路基及结构物几何模型来建立三维数值力学模型,再将由土工试验和湿度场分析得出的路基各结构层填料的长期性力学特性参数各自汇入模型中,之后就可以对三维数值力学模型进行施工及15年通车运营全过程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得出新旧路基以及新旧结构物的影响大小关系为路基自重>湿度场变化>行车荷载,将过渡段长度优化为(3~5)+(1.25~2)h,其中h为路基高度,同时对不同几何形态的拱涵接长差异沉降控制进行研究得出,拱圈跨径越大或涵台净高越高新旧拱涵整体沉降量越大。最后通过正交试验来验证数值仿真模拟结果的的正确性,理清过渡段长度、拱圈跨径和涵台净高三种因素对新旧拱涵稳定性和差异沉降的影响效果,分清楚三种因素在设计和施工时的先后主次关系为:涵台净高对新旧拱涵差异沉降的影响最大,拱圈跨径次之,过渡段长度排最后。
李群[4](2019)在《泡沬轻质土在既有软基道路扩建中的应用及沉降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有道路改扩建已成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适应交通量增长和社会需求的主要措施。然而对既有软基道路进行扩建,老路基会受到新建路基及车辆荷载等附加荷载作用而产生沉降变形,进而新老路基之间产生差异沉降,严重时甚至导致道路破坏。为确保道路改扩建工程质量,新建道路和既有道路的路基变形特性,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及沉降预测是软基道路改扩建工程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泡沫轻质土在江门区域礼睦路扩建工程中应用为背景,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既有软基道路扩建工程中泡沫轻质土置换软土路基的变形规律、泡沫轻质土换填厚度及软土路基的沉降特性进行研究,为泡沫轻质土在道路扩建工程中应用提供理论上依据。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扩建道路原状土的室内土工试验分析,获得了典型断面新老路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既有道路和新建道路的土体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既有道路软土的天然密度和比重均比新建道路的大,既有道路软土的含水率、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均比新建道路的小。另外基于K-S检验法对物理指标参数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江门区域土体指标参数分布规律主要服从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2)基于江门区域淤泥质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特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区域性压缩指数经验方程,引入排序“距离”(RD)评价指标对新建经验方程和已有经验方程在江门区域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压缩指数的经验方程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对不同区域的土体参数较为敏感,新建经验方程拥有比已有经验方程更好的性能,计算得到的压缩指数值更为合理。(3)基于不同压缩层厚度控制标准对置换泡沫轻质土路基工程的压缩层厚度进行研究,发现在泡沫轻质土换填路基工程中采用“变形比法”确定压缩层厚度更为合理。基于压缩沉降解析计算和FLAC3D数值计算,研究了轻质土置换厚度和软土厚度对扩建路基沉降的影响。基于回归分析建立了软土厚度x与置换泡沫轻质土厚度y的关系式y=0.7174e0.0435x,并结合数值模拟和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分析,证明了软土厚度与泡沫轻质土厚度的关系方程具有较好适用性。(4)对道路扩建中泡沫轻质土换填路基工程进行监测,研究了泡沫轻质土置换软土路基中新建道路和既有道路的沉降与变形特性。监测结果表明,扩建工程对新建道路和既有道路两侧地基浅层土体影响程度大于深层土体,且新建道路侧沉降量大于既有道路侧的沉降,并在新老路基拼接处产生最大沉降量,剖面沉降曲线呈现“勺”形。(5)基于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实现了道路扩建施工全过程动态模拟,揭示了泡沫轻质土在道路扩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开挖卸荷引起土体回弹、既有道路二次沉降等问题。将FLAC3D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剖面沉降、分层沉降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证明了泡沫轻质土应用于既有软基道路扩建工程的合理性。(6)针对Richards模型特征进行分析,得知模型特征能够反映瞬时沉降、满足固结度条件、符合路基沉降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而引入Richards生长模型对软土路基沉降进行预测。提出双向差分最小二乘法求解模型参数以提高Richards生长模型的预测精度,并结合工程实例的监测数据进行了沉降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双向差分最小二乘法的Richards生长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精度更好,更符合实际监测数据。
谈彤[5](2019)在《公路改扩建技术在甘孜州干线公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公路改扩建工程中,路基拓宽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均匀沉降问题,而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是公路改扩建工程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降低不均匀沉降是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拓宽技术的关键。以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成功技术为基础,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确定改扩建方案的办法,针对山区改扩建路工程相似性和特殊性,结合工程实例,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依据山区公路工程的特点和工后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剖析了山区公路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基本特点;研究在不同拓宽宽度及拓宽方式、不同填土高度和新老路基不同刚度模量比等工程条件下拓宽路基的沉降特点及其不均匀沉降规律;同时考虑山区地形地貌特点,探讨了山区平缓路段和斜坡路段在不同工程条件下拓宽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区别;研究了从新老路基结合处的破损理论出发,探讨了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新老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常见病害;结合瓦九路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实例,探讨了山区公路改扩建方案的选择及施工过程控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性。
任贵政[6](2019)在《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速公路的主干网建设基本完成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即将进入后高速公路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新建高速公路项目将会越来越少,而对之前的低等级公路、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将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对公路改扩建项目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复杂地质条件(软土、全风化花岗岩等地质)、不良路基填料等情况下的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成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结合莲株高速升级改造工程项目采用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成果如下:(1)首先通过室内土工基础试验得出了项目沿线全风化花岗岩土样为含砂低液限粘土,强度仅符合下路堤填筑的要求,并通过室内承载板试验、静三轴试验,得出了该全风化花岗岩填料的弹塑性力学参数随含水率、压实度的变化规律。(2)然后对全风化花岗岩进行一系列的水泥改良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经过4%水泥处理的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满足路基上路堤(94区)部位的填筑,经过8%水泥处理的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可以用于填筑路基的各个部位,水泥改良土的强度、刚度参数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不断增大。(3)接着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利用GeoStudio软件模拟了在长期的气候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下,路基建成以后内部的湿度场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路基建成后内部湿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在建成3~5年以后,路基工会达到湿度平衡,基本上不再产生变化。(4)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利用ABAQUS软件模拟了含水率变化后,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改扩建工程在不同施工技术方案处治下的新老路基、地基以及路面表面的差异沉降变形状况,说明了处治方法的可行性。为复杂地质条件(软土、全风化花岗岩等地质)、不良路基填料等情况下的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成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靖[7](2018)在《西宁至互助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关键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交通量增长迅速,尤其是连接省会西宁市及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的“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在青海旅游业的带动下交通量增长迅猛,近三年增长率达到16%~35%。可以说,现阶段青海省正面临着现有一级公路通行能力偏弱,旅游旺季和高峰期道路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需求的困境,并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为缓解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继续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的扩建迫在眉睫。针对高等级公路的改扩建,目前国内外尤其在国内也已经有很多的工程实践,也就是说高速公路的改扩建已不是技术空白。然而,高速公路改扩建不仅要考虑现场施工的要求和满足交通运输功能,更高的要求是制定科学、合理、适宜的改扩建方案,即改扩建工程要具有自有性,要适应于当地的人文、地理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公众生活的影响等,因此,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方案直接套用此项目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同样面临着诸如路基改扩建方案、路面拼接技术、旅游高峰期交通组织等技术难题,故对其做相关的研究与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西宁至互助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关键性技术研究具体如下:(1)改扩建路基路面技术。①拼接后新路基路面结构。路基总宽度为33.5m,上、中、下面层,封层、基层与底基层分别采用AC-13C SBS改性沥青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SBS改性沥青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TB-25的密级配沥青碎石,沥青同步碎石、水泥剂量5%和3.5%的水泥稳定碎石铺筑,厚度分别为4cm、5cm、8cm,1cm、18cm和30cm。②路面加宽形式及方案。尽量采用两侧加宽方式,对于条件受到限制的局部路段采用单侧加宽方式。③改扩建段路面补强结构。路面结构为上、中、下面层分别采用AC-13C SBS改性沥青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SBS改性沥青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及ATB-25的密级配沥青碎石铺筑,厚度分别为4cm、5cm以及15cm。(2)路基拼接及路基修筑控制标准。①路基拼接。新老路面之间的横向连接主要采取将原路基的边坡挖成台阶,在路基顶面及以下两到三台阶的顶面铺设土工格,将原硬路肩全部挖除,开挖成台阶等措施进行加强。②路基修筑控制标准。拼接完建后工后差异沉降量应小于1.7cm。(3)路面拼接防裂技术。针对本工程改扩建多样化拼接的特点,提出基层、面层裂缝综合防裂措施。对于抗裂材料优选,抗裂贴材料性、经济性及施工性方面均较为均衡,可作为路面抗裂材料。对于路面拼接防裂提升处治,通过加铺面层厚度来提高本项目沥青路面的抗反射裂缝的能力。(4)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交通组织方案应遵循不中断和少影响原则,既要考虑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对施工方案和设计方案的反作用,又要根据总体工程方案需要制定可行的交通组织方案。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西宁至互助一级公路扩能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与开展,进而达到其应有的功能目的。
邹凯[8](2018)在《广西高速公路旧水泥路面拓宽拼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提高交通运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广西沿海高速及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将原有车道扩建为八车道,因广西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和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旧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广西沿海高速公路旧路面破坏严重,扩建时将原旧路面混凝土板层全部进行了挖除,扩建相对简单。柳南高速公路原路面在服务一定年限后进行了“白加黑”改造,扩建时利用“白加黑”路面结构,因此面临着新旧路面拼接技术研究等问题。而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旧水泥路面改扩建工程在全国较为少见,可借鉴的经验较少,为此,有必要对广西高速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拓宽拼接技术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主要以广西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分别对原路面状况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路面拓宽方式、新路面结构方案的选择,研究新旧路面不同拼接方式受力情况、荷载位置变化及玻纤格栅对旧水泥路面拓宽拼接的力学影响,并提出了新旧路面拓宽拼接设计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对原有路面结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表明,“白加黑”路面通过沥青加铺后满足扩建年限设计要求;并针对原路面提出了相关评价及病害处置措施。2)结合柳南高速公路实际情况,研究了不同拓宽方式、不同类型新建路面结构方案,最终确定以两侧整体式拓宽为主,局部采用单侧整体式或分离式加宽扩建方案,新建路面结构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3)对不同拼接方式的旧水泥路面扩建受力分析表明:新旧路面不进行搭接时,SMA-13层出现应力集中,较易发生破坏;搭接与未搭接相比,搭接后基层承受的应力较大,拼接路面结构层应力分布更为均匀,提高了路面的整体受力能力。4)进行荷载变化位置对旧水泥拓宽路面的力学影响分析表明:新旧路面最不利位置位于水泥混凝土板拼接缝-60cm~60cm区域,结合不同拼接方式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力学分析,新旧路面拼接宽度以140cm效果最佳。5)研究增设玻纤格栅对拓宽路面结构的力学影响表明:增设玻纤格栅提高了路面结构的抗拉、抗剪能力,使拼接路面结构层应力分布更为均匀,有效地抑制了路面裂缝的产生及发展;玻纤格栅设置层数为三层、铺设宽度为1.5m时效果最佳。6)在不同新旧路面拼接方式受力分析及玻纤格栅对拼接路面结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柳南高速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新旧路面拓宽拼接设计方案,并针对玻纤格栅的施工要求提出了相关建议。
郭涛[9](2013)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选择及路面再生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绝大多数位于经济热点城市之间的早期高速公路,由于受建设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所采用的设计标准普遍偏低,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甚至有许多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已远超其设计通行能力,出现显着的交通拥堵现象。为了保证高速公路高速、畅通、安全的功能,对早期道路进行扩容改造,提升路面等级和道路技术标准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对高速公路改扩建的时机选择往往存在滞后性,缺乏较为合理的方案选择、质量控制指标与标准和拼接的控制指标等,因此,本文在对全国范围内现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以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段为依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基本形式进行了分析,对比了扩建与新建第二通道方案以及单侧加宽和双侧加宽方案,归纳提出了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选择原则,结合工程实体的情况,提出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总体方案选择,以及各路段分别的扩建方案选择;(2)研究了新老路基路面合理的拼接措施,以京沪改扩建为实例,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各结构层的合理厚度并应用在实体工程中;以及分析了新旧路面拼接施工要点,并结合基层、面层的施工,提出了拼接施工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京沪改扩建路面再生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3)通过调查全国范围内再生路面的应用情况,对比分析沥青路面混合料再生的分类,提出各自的优缺点,沥青再生混合料选择的标准,以及结合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出京沪高速路面再生的方案;
张婷[10](2012)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拼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早期建设的高速公路,以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交通量迅速增长,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因此,一些建成较早的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已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为此不得不考虑重新建设第二通道或扩建以缓解日趋紧张的交通压力。本文以依托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石家庄至磁县段改扩建工程》为背景开展研究。通过对石安高速进行深入和有针对性的检测及对路面现状进行科学评价,据此提出改扩建项目路面合理利用方案,以期对改扩建工程提供相关经验,并针对拼宽道路的特殊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本研究首先就项目依托工程所在地区的道路交通状况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分析了各种拼宽方式的优缺点,为正确选择该地区路基路面拼宽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针对依托工程石安高速路面现状及养护改建历史等特点,通过对路面现状评价与路面病害分析,明确了高速公路改扩建的正确方案;分析该区新旧路面结构组合,提出了不同路段的改扩建方式及相应的路面结构层;重点对路面拼接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出不同搭接宽度的路面力学响应以及变化荷载位置的路面力学性能,基于试验及计算数据分析,得出正确的路面拼接形式;通过对施工过程的总结,提出路基路面拼宽的施工注意事项。
二、浅谈几种施工技术在老路扩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几种施工技术在老路扩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道路改扩建发展现状 |
1.2.2 道路改扩建工程新旧路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道路拓宽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
1.2.4 道路工程复合地基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加宽技术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2 有限元计算方法 |
2.2.1 岩土本构模型 |
2.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2.3 拓宽路基沉降特性分析 |
2.3.1 沉降变化特性 |
2.3.2 沉降曲线变化规律 |
2.4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沉降控制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新老路基拼接技术研究 |
3.1 路基台阶开挖技术研究 |
3.1.1 不同台阶尺寸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
3.1.2 单次台阶开挖暴露时间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
3.2 土工格栅加筋技术研究 |
3.2.1 土工格栅的分类 |
3.2.2 土工格栅加筋效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软土条件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影响研究 |
4.1 软土的特性 |
4.2 软土对拓宽路基的工程危害 |
4.3 软土条件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软基处理技术研究 |
5.1 复合地基处治技术应用 |
5.1.1 模型的建立 |
5.1.2 不同类型桩的处治效果与适用范围分析 |
5.2 复合地基处治效果影响因素 |
5.2.1 不同桩间距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
5.2.2 不同桩长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高速公路改扩建分部填筑路基差异沉降特性及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发展现状 |
1.2.2 高速公路拓宽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
1.2.3 高速公路拓宽新旧路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分部填筑路基变形特性研究 |
2.1 基础理论 |
2.1.1 拓宽路基沉降计算理论 |
2.1.2 固结理论 |
2.1.3 有效应力 |
2.1.4 土体本构模型 |
2.2 分部填筑工法的设计及计算分析 |
2.2.1 分部填筑工法新路基横断面设计 |
2.2.2 分部填筑法的施工流程 |
2.3 路基土室内试验 |
2.3.1 土的物理特性试验 |
2.3.2 土的力学特性试验 |
2.4 路基拓宽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
2.4.1 PLAXIS简介 |
2.4.2 计算模型及力学参数 |
2.4.3 计算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旧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3.1 拓宽形式对新旧路基变形的影响 |
3.1.1 不同拓宽方式的影响 |
3.1.2 不同拓宽宽度的影响 |
3.1.3 不同路基高度的影响 |
3.2 路基与地基土质变化对新旧路基变形的影响 |
3.2.1 不同地基模量的影响 |
3.2.2 不同路基模量的影响 |
3.2.3 不同路基重度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路面结构对差异沉降的力学响应及控制标准 |
4.1 路面结构对差异沉降的力学响应 |
4.1.1 路基顶面沉降分布形式 |
4.1.2 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 |
4.1.3 计算结果分析 |
4.2 差异沉降控制指标研究 |
4.2.1 基于路面材料劈裂强度的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
4.2.2 疲劳破坏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
4.2.3 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的提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路基拓宽差异沉降处治技术研究 |
5.1 土工格栅处治技术研究 |
5.1.1 筋土复合结构直剪试验 |
5.1.2 有限元模型 |
5.1.3 位移分布 |
5.1.4 应力分布 |
5.1.5 土工格栅处治措施优化设计 |
5.1.6 土工格栅处治效果 |
5.2 复合地基法处治措施优化分析 |
5.2.1 有限元模型 |
5.2.2 位移分布 |
5.2.3 复合地基桩基结构优化设计 |
5.2.4 复合地基处治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现场试验段布置与监测 |
6.1 试验段概况 |
6.1.1 依托工程概况 |
6.1.2 试验段处治方案 |
6.1.3 现场试验方案 |
6.2 沉降变形的动态监测 |
6.2.1 试验段监测方案 |
6.2.2 沉降动态监测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公路低改高工程大容量拱涵接长差异沉降特性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路改扩建项目中低改高工程研究现状 |
1.2.2 桥涵过渡段差异沉降研究现状 |
1.2.3 涵洞接长差异沉降特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莲株高速公路大容量拱涵接长工程概况 |
2.1 引言 |
2.2 高路堤升级改造工程概况 |
2.2.1 旧路基改造方式 |
2.2.2 路基加宽形式 |
2.2.3 高填方路段地基结构组成 |
2.2.4 新路基填料选用 |
2.3 大容量拱涵接长工程概况 |
2.3.1 拱涵接长形式 |
2.3.2 拱涵结构组成 |
2.3.3 拱涵地基处理方法 |
2.3.4 拱涵拼接技术 |
2.3.5 大容量拱涵数的定义 |
2.4 新旧大容量拱涵及过渡段路基差异控制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容量拱涵周边土体特性试验与长期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路基填料工程特性研究 |
3.2.1 全风化花岗岩的天然含水率试验 |
3.2.2 路基填料击实试验 |
3.2.3 路基填料加州承载比试验 |
3.3 路基填料力学特性参数获取 |
3.3.1 路基填料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
3.3.2 路基填料刚度变化规律研究 |
3.4 路基填料长期性分析 |
3.4.1 高填方路基湿度场模型建立 |
3.4.2 高路堤一般路段路基湿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3.4.3 高路堤拱涵过渡段路基湿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3.4.4 路基填料长期性力学特性参数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容量拱涵接长差异沉降控制对策研究 |
4.1 引言 |
4.2 三维数值力学模型的建立 |
4.2.1 本构模型的选取 |
4.2.2 几何模型的确定 |
4.2.3 材料参数 |
4.2.4 荷载及边界条件 |
4.3 大容量拱涵及周边路基沉降变形长期性分析 |
4.3.1 路基沉降变形分析 |
4.3.2 新旧拱涵竖向应力分析 |
4.4 拱涵过渡段长度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及优化 |
4.4.1 路基沉降变形对比分析 |
4.4.2 拱涵竖向应力对比分析 |
4.5 拱涵结构尺寸对大容量拱涵差异沉降影响 |
4.5.1 拱圈跨径对新旧拱涵差异沉降影响 |
4.5.2 涵台净高对新旧拱涵差异沉降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容量拱涵差异沉降正交试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正交试验设计 |
5.3 以新旧拱涵沉降差为指标的极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4)泡沬轻质土在既有软基道路扩建中的应用及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道路扩建工程研究现状 |
1.3.1 道路扩建必要性 |
1.3.2 道路改扩建方式 |
1.3.3 道路扩建研究现状 |
1.3.4 道路扩建中软基处治措施 |
1.4 泡沫轻质土研究现状 |
1.4.1 泡沫轻质土理论研究现状 |
1.4.2 泡沫轻质土工程应用现状 |
1.4.3 泡沫轻质土在道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5 扩建道路路基沉降变形研究 |
1.5.1 沉降变形机理 |
1.5.2 路基沉降计算方法 |
1.5.3 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泡沫轻质土在既有软基道路扩建中的应用 |
2.1 道路扩建项目概况 |
2.1.1 工程概述 |
2.1.2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分析 |
2.2 轻质土的工程设计指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 |
2.2.1 工程设计指标 |
2.2.2 泡沫轻质土的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江门区域软土变形特性研究 |
3.1 室内土工试验研究 |
3.1.1 物理性质试验 |
3.1.2 力学性质试验 |
3.2 江门软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分析 |
3.2.1 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研究 |
3.2.2 软土土体参数概率分布模型 |
3.3 考虑区域特性的淤泥质土压缩指数确定法研究 |
3.3.1 现有经验方程的比较分析 |
3.3.2 江门区域淤泥质土压缩指数经验方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软基道路扩建工程中泡沫轻质土换填厚度研究 |
4.1 换填轻质土路基的压缩沉降解析计算研究 |
4.1.1 换填轻质土路基的压缩层厚度分析 |
4.1.2 换填厚度与软土厚度的影响关系分析 |
4.2 扩建工程中轻质土换填厚度的数值模拟分析 |
4.2.1 路基沉降的数值计算理论 |
4.2.2 数值模型构建及参数选取 |
4.2.3 软土厚度对扩建路基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 |
4.2.4 轻质土换填厚度对扩建路基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 |
4.3 方程合理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既有软基道路扩建工程路基变形规律研究 |
5.1 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路基变形规律研究 |
5.1.1 扩建工程试验段监测方案 |
5.1.2 仪器埋设概况 |
5.1.3 监测结果分析 |
5.2 基于数值模拟的扩建道路路基变形规律研究 |
5.2.1 道路扩建施工全过程动态模拟分析 |
5.2.2 扩建道路路基变形特性模拟分析 |
5.2.3 监测结果与数值结果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改进“S”形生长模型的路基沉降预测研究 |
6.1 “S”形生长模型在软土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
6.1.1 “S”形生长模型在路基沉降预测中发展历程 |
6.1.2 软土路基沉降预测Richards模型的建立 |
6.1.3 “S”形生长模型的比较分析 |
6.2 改进“S”形生长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
6.2.1 传统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
6.2.2 双向差分最小二乘法 |
6.2.3 参数估计方法的比较分析 |
6.3 工程实例分析 |
6.3.1 礼睦路路基沉降分析 |
6.3.2 宁杭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公路改扩建技术在甘孜州干线公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公路改建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路基沉降计算 |
1.2.2 扩宽路基不均匀沉降指标与标准 |
1.2.3 新老路基的联合处理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出现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原因及常见病害 |
2.1 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
2.1.1 新老路基的自身变形差异 |
2.1.2 新老路基的固结和沉降差异 |
2.1.3 扩建路基结合强度不足 |
2.2 山区公路改扩建新老路基的常见病害 |
2.2.1 路基破坏 |
2.2.2 挡防结构破坏 |
2.2.3 路面破坏 |
2.2.4 路面整体性能下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形式和方案的选择 |
3.1 高速公路改扩建总体规划 |
3.1.1 扩容方式与扩建方式比较分析 |
3.1.2 沪宁高速公路改扩建总体规划选择研究 |
3.1.3 京石高速公路改扩建总体规划研究 |
3.2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及其实现形式 |
3.2.1 单侧拼接 |
3.2.2 单侧平面分离 |
3.2.3 两侧拼接 |
3.2.4 两侧分离 |
3.2.5 组合形式 |
3.3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
3.3.1 扩建方案选择模型 |
3.3.2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其他工程拼接技术 |
4.1 路基拼接技术 |
4.1.1 特殊路基设计 |
4.1.2 路基拼接设计 |
4.2 路面结构技术 |
4.2.1 路面结构研究 |
4.2.2 老路面改建利用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路改扩建实用技术在省道215线康定瓦泽至九龙县城段工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施工组织措施 |
5.2.1 路基土石方 |
5.2.2 桥梁工程 |
5.2.3 涵洞及排水工程 |
5.2.4 路基防护工程 |
5.2.5 路面工程 |
5.3 扩宽路基的压实及搭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土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2 拓宽工程中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莲株高速公路沿线自然地理及地质情况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象、水文 |
2.2.3 地层岩性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2.2.5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
2.3 工程地质评价 |
2.3.1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
2.3.2 工程地质分区 |
2.3.3 沿线筑路材料质量评价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全风化花岗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3.1 概述 |
3.2 全风化花岗岩的物理性质试验 |
3.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
3.2.2 颗粒分析试验 |
3.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
3.2.4 击实试验 |
3.3 承载比(CBR)试验 |
3.4 抗剪强度试验 |
3.4.1 TSZ全自动三轴仪简介 |
3.4.2 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全风化花岗岩的试件制备 |
3.4.3 试验数据结果及分析 |
3.5 回弹模量试验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4.1 概述 |
4.2 水泥改良原理 |
4.3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
4.3.1 界限含水率试验 |
4.3.2 击实试验 |
4.4 CBR试验 |
4.5 回弹模量试验 |
4.6 抗剪强度试验 |
4.7 小结 |
第五章 全风化花岗岩填方路基湿度场分析 |
5.1 引言 |
5.2 VADOSE/W模块简介 |
5.3 计算几何模型 |
5.4 路基湿度场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
5.4.1 湿度场模型参数 |
5.4.2 湿度场模型边界条件 |
5.5 路基湿度场数值结果分析 |
5.5.1 全风化花岗岩填方路基湿度场分析 |
5.5.2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内部湿度变化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
6.1 引言 |
6.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6.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3.1 土体本构关系的选择 |
6.3.2 模型的假定条件 |
6.3.3 交通荷载的静力等效计算 |
6.3.4 计算断面和参数 |
6.3.5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6.3.6 加载填筑历时及固结过程 |
6.4 不同处治方法下的新老路基位移场数值结果分析 |
6.4.1 直接拼接状况下新老路基位移场分析 |
6.4.2 新老路基开挖台阶拼接技术的应用分析 |
6.4.3 土工格栅在新老路基拼接中的应用分析 |
6.4.4 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西宁至互助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关键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改扩建路基路面技术研究 |
2.1 原路面结构调查 |
2.1.1 依托工程概况 |
2.1.2 原路基结构 |
2.1.3 原路面结构 |
2.1.4 原路面使用性能检测评价 |
2.2 拼接后新路面结构 |
2.2.1 拼接后新路基结构 |
2.2.2 拼接后新建路面结构 |
2.3 路面加宽形式及方案研究 |
2.3.1 路面加宽形式 |
2.3.2 改扩建段路面补强结构 |
3 路基拼接及基于有限元模拟分析路面力学响应 |
3.1 路基加宽拼接常见病害和机理分析 |
3.1.1 路基加宽常见病害 |
3.1.2 病害形成机理分析 |
3.2 路基拼接 |
3.2.1 削坡 |
3.2.2 边坡台阶开挖 |
3.2.3 土工合成材料在路基拼接的应用 |
3.2.4 路基填筑材料及压实标准 |
3.3 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
3.4 汽车荷载引起的路面结构应力 |
3.4.1 汽车荷载作用在拼接处 |
3.4.2 汽车荷载作用在拼接右处 |
3.4.3 汽车荷载作用在拼接处和拼接右处 |
3.5 路基不均匀沉降安全范围 |
3.6 路基修筑控制标准 |
4 路面拼接防裂技术研究 |
4.1 路面拼接防裂技术要求 |
4.2 路面拼接抗裂材料 |
4.2.1 抗裂材料类型 |
4.2.2 抗裂材料优选 |
4.3 路面拼接防裂提升处治技术 |
4.3.1 预先处治基层和基层材料优选 |
4.3.2 增加面层厚度 |
4.3.3 应力吸收层 |
4.3.4 混凝土性能设计和优化 |
4.4 适合项目执行的路面抗裂性能提升措施 |
5 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研究 |
5.1 区域路网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
5.1.1 施工组织方案原则 |
5.1.2 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及比选论证情况 |
5.1.3 总体施工方案 |
5.1.4 交通组织运营状况分析 |
5.2 分流对象研究 |
5.3 分流路径研究 |
5.3.1 总体目标和原则 |
5.3.2 分流点设置研究 |
5.3.3 分流路径研究 |
5.4 路网分流可行性评估 |
5.4.1 项目及路网交通量预测 |
5.4.2 预测流量分析及相关道路服务水平 |
5.4.3 周边道路现状交通状况及通行能力分析 |
5.5 交通组织研究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广西高速公路旧水泥路面拓宽拼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广西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旧路面调研与拼宽技术研究 |
2.1 广西沿海高速公路 |
2.1.1 原有路面结构 |
2.1.2 扩建后路面结构 |
2.2 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 |
2.2.1 原有路面结构 |
2.2.2 老路改造后路面检测结果调研与分析 |
2.2.3 老路路面评价及处治措施 |
2.3 柳南高速扩建方式及新建路面结构方案研究 |
2.3.1 扩宽方式对比分析 |
2.3.2 路基横断面布置 |
2.3.3 拓宽新建路面方案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 |
3.1 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 |
3.1.1 结构离散化 |
3.1.2 位移函数的选取 |
3.1.3 单元的力学分析 |
3.1.4 等效节点力的计算 |
3.1.5 整体计算 |
3.2 本构模型选取 |
3.2.1 弹性模型 |
3.2.2 Mohr-Coulomb塑性模型 |
3.3 层间接触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拼接方式的旧水泥路面扩建受力分析研究 |
4.1 路面拼接形式 |
4.2 拼接路面有限元分析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拉应力分析 |
4.2.3 剪应力分析 |
4.3 变化荷载位置的路面力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玻纤格栅对旧水泥路面拓宽拼接的力学影响分析及应用 |
5.1 模型的建立 |
5.1.1 加荷位置 |
5.1.2 相关参数 |
5.2 不同层数玻纤格栅对拓宽砼路面的力学影响分析 |
5.2.1 拉应力分析 |
5.2.2 剪应力分析 |
5.3 铺设不同宽度玻纤格栅对路面各结构层的力学影响 |
5.3.1 铺设不同宽度玻纤格栅相关参数 |
5.3.2 应力分析 |
5.4 旧水泥砼路面拓宽玻纤格栅设置 |
5.5 扩建路面拓宽设计 |
5.5.1 车道划分 |
5.5.2 拼接部位处理 |
5.5.3 玻纤格栅施工及注意事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选择及路面再生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路面改扩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客货分离车道应用情况调查 |
1.2.2 国内货车专用道调查 |
1.3 依托工程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选择对比分析 |
2.1 高速公路改扩建总体建设方案的拟定 |
2.1.1 基本扩建形式研究 |
2.1.2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特点分析 |
2.2 扩建与新建第二通道方案对比分析 |
2.3 单侧加宽与双侧加宽方案对比 |
2.4 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方案选择 |
2.4.1 京沪高速改扩建总体建设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 |
2.4.2 莱芜枢纽至新泰枢纽段扩建方案 |
2.4.3 新泰枢纽至竹园枢纽段扩建方案 |
2.4.4 竹园枢纽至临沂(鲁苏界)段扩建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新旧路面拼接及施工技术 |
3.1 新老路基路面合理拼接及处理措施 |
3.1.1 新老路基拼接处理措施 |
3.1.2 新老路面拼接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 |
3.2 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新旧路面拼接控制指标研究 |
3.2.1 模型建立 |
3.2.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拼接宽度 |
3.2.3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拼接宽度 |
3.2.4 LSPM-30 沥青碎石层拼接宽度 |
3.2.5 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拼接宽度 |
3.2.6 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拼接宽度 |
3.2.7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拼接宽度 |
3.3 改扩建工程基层拼接施工 |
3.3.1 沥青混凝土面层拼接工艺 |
3.3.2 注意事项 |
3.4 京沪改扩建路面再生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再生混合料相关性能及方案选择标准 |
4.1 路面再生方式分类 |
4.2 国内应用情况 |
4.3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4 沥青再生混合料方案选择的指标 |
4.4.1 旧路使用性能 |
4.4.2 旧路面材料性能 |
4.4.3 再生设备的选择 |
4.4.4 冷再生中稳定剂的选择 |
4.5 再生方案的技术质量标准及其依据 |
4.6 京沪高速路面沥青再生方案的初步确定 |
4.7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拼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拼宽技术研究 |
2.1 拼宽方式 |
2.1.1 单侧加宽 |
2.1.2 两侧加宽 |
2.1.3 混合加宽 |
2.2 路基处治措施 |
2.2.1 工程经验 |
2.2.2 其他工程 |
2.3 路面处治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依托工程路面现状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自然环境分析 |
3.1.2 交通特性分析 |
3.2 养护改建历史 |
3.2.1 建成通车 |
3.2.2 加铺罩面 |
3.3 路面现状评定与病害分析 |
3.3.1 评定方法 |
3.3.2 通车初期检测结果与病害分析 |
3.2.3 2005 年罩面前检测结果与病害分析 |
3.3.4 2007 年检测结果与病害分析 |
3.3.5 2007 年以后检测结果与病害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老路面结构组合与方案研究 |
4.1 路面设计原则 |
4.2 老路路面方案研究 |
4.2.1 分车道设计原则 |
4.2.2 老路处治方案 |
4.3 拼宽新建路面方案研究 |
4.3.1 路面结构类型 |
4.3.2 再生方案 |
4.4 面层材料选择 |
4.4.1 表面层沥青混合料 |
4.4.2 其他路面结构层 |
4.5 路面结构与推荐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面拼接方式及推荐方案研究 |
5.1 路面拼接形式 |
5.2 拼接路面有限元分析 |
5.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2.2 不同搭接宽度路面力学响应 |
5.2.3 变化荷载位置路面力学分析 |
5.2.4 建议路面拼接形式 |
5.3 拼接过程 |
5.4 工程措施 |
5.4.1 基层拼接 |
5.4.2 面层拼接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建议 |
主要研究结论 |
下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几种施工技术在老路扩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改扩建黏土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何振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速公路改扩建分部填筑路基差异沉降特性及处治技术研究[D]. 韩若楠. 山东大学, 2021(12)
- [3]公路低改高工程大容量拱涵接长差异沉降特性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 李懿.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泡沬轻质土在既有软基道路扩建中的应用及沉降预测研究[D]. 李群.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5]公路改扩建技术在甘孜州干线公路中的应用研究[D]. 谈彤. 长安大学, 2019(01)
- [6]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任贵政.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西宁至互助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关键性技术研究[D]. 李靖.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8]广西高速公路旧水泥路面拓宽拼接技术研究[D]. 邹凯. 广西科技大学, 2018(03)
- [9]高速公路改扩建方案选择及路面再生标准研究[D]. 郭涛. 长安大学, 2013(06)
- [10]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拼宽技术研究[D]. 张婷. 长安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