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档汽车及其发展(续3)

论高档汽车及其发展(续3)

一、试论高级轿车及其发展(续3)(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杨欣婷[2](2019)在《HCQC集团公司汽车产品质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市场的繁荣发展,汽车行业在管理与技术方面的水平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成为企业价值的源头。同时,产品质量问题对企业经营效益和品牌形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国内自主汽车品牌在改善汽车产品质量问题的过程中,主要是从影响产品质量的六要素入手,但是,产品质量改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HCQC集团公司作为最早一批的国内自主汽车品牌,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暴露出较多的产品质量问题,造成公司的汽车产品销量增速逐年下滑。因此,针对影响产品质量六要素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对策,对HCQC集团公司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高公司利润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公司走向成功的首要任务。本文以HCQC集团公司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质量管理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结合影响产品质量的六要素理论(“5M1E分析法”)和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常用的分析工具,分析了HCQC集团公司汽车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原因,基于人、机、料、法、环、测六要素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即优化员工培训、改善设备管理能力、提高零部件质量水平、改善质量问题解决流程、提高生产现场5S管理水平和运用科学的测量分析系统等有效措施。通过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建立产品质量大数据系统来确保以上措施的顺利实施,预防和控制产品的质量问题,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李华[3](2011)在《《老残游记》程度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晚清小说《老残游记》为研究语料,将其中的程度副词作为考察分析的对象,同时参照明清时期的其它文献,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型世言》、《金瓶梅》、“三言”、“二拍”、《水浒传》、《红楼梦》等,以及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采用数理统计、描写和解释相结合以及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借鉴语法理论和前贤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老残游记》中出现的63个程度副词的产生时代、来源、使用频率、组合功能、语法功能、连用、并用以及语料中程度副词的构词方式等方面作了详细地描写和分析,以期为全面了解近代汉语晚期的程度副词做一些补充和探索性的工作。

张翔[4](2010)在《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首先分析了丰田的混合动力轿车专利状态及市场地位,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与其专利申请数量的关系,然后分析本田、日产、通用、欧洲汽车公司及中国汽车公司的混合动力汽车专利申请数量,研究了汽车公司采取的混合动力汽车专利战略及其实际案例。最后建议在企业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中,要充分研究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专利地图,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方案,从而避免产品上市后,遭遇竞争对手的专利起诉问题。

余娟[5](2010)在《基于车路耦合的山区道路安全度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车辆与路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问题是一个新的科学分支,它主要研究车辆、道路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问题,而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是现阶段研究的薄弱环节。山区公路行车环境特殊,存在很多危险路段,而其中的急弯、长下坡、急弯长下坡路段更是这些危险路段中的特别难走的路段。在现行的道路线形设计中,仅仅考虑了汽车的爬坡动力,而对车辆和道路之间的耦合作用对车辆的安全行驶的影响并没有加以考虑。为了弥补和完善车辆——路面相互作用系统研究中的不足,本对拟建立一种新的安全度模型,在这个新建的安全度模型中,着重考虑了车路之间的耦合作用对车辆安全行驶的影响。为建立该模型,本文对车路耦合以及山区公路条件作了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内容:1.山区公路尤其是急弯长下坡等特殊路段交通事故特征分析山区公路有其自己的特色,本论文中将山区公路中的弯道、坡道、弯坡路段称之为特殊路段,而本文也是对山区公路的这些特殊路段加以安全度模型的研究。要建立安全度模型,模型的指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指标的选取,首先就是要根据山区公路特殊路段所发生的交通事故,分析事故发生时的车辆和道路的状态,并研究这些情况对山区特殊道路行车安全的影响。2.车路耦合机理研究路面引起的车辆动载荷分析非常重要。平整的路面能为车辆提供快速、安全、舒适和经济的行车环境,同时减少车辆对路面的损坏,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车和路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提高路面的安全性,必然要将车和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车路耦合过程中,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纵向阻力系数、车辆运行速度以及横向力系数对车辆在山区公路上的形式安全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建立安全度模型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这些车辆耦合指标,基于这些指标建立新的安全度模型。3.安全度模型的应用安全度模型建立之后,即可将此建立的安全度模型作为山区公路线形设计标准参考点及山区公路安全预警依据。

柳尧杰[6](2008)在《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着爆发式的增长,我国的汽车工业也正抓住机遇、积极成长。我国汽车产业和全球汽车产业一道面临着全面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其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汽车电子化。汽车产业正在实现传统机械产业和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汽车产品正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向着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快速演进,这极大地改善了汽车的综合性能,使汽车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水平的体现;是企业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通过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已成为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在汽车整车中的运用比例在不断提高,双重因素的驱动使得我国汽车电子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汽车电子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但前景和机遇不等同于现实,在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基本处于在依靠市场拉动阶段,在技术高端缺乏竞争力。汽车电子产业小、散、乱,在产业链上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国内汽车电子市场份额绝大部分被跨国企业的独资、合资企业占有,高端汽车电子产品的配套更是被他们所垄断。这一事实基本决定了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在现阶段必须要走以市场拉动为主的道路,市场拉动阶段的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要求产业规律优先于技术规律。本文对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进行研究,全文共分六部分,首先对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其次,对本文所运用的理论文献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以介绍理论精髓和对本文的价值;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全球及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现状、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发展特点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着力以数据说明问题,从数据中推演趋势;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汽车电子产业的需求方程;第四部分运用SCP理论模型探讨汽车电子产业现状、市场供需结构、市场集中度与竞争格局、进入壁垒、竞争行为、盈利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和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在总体上映像出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现状与未来。第五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对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进行多角度分析。利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判断;分析了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及其细分领域的竞争格局、盈利水平和成长性;对我国整车厂商和汽车电子供应商的协作关系进行了讨论;建立了汽车电子产业和细分领域投资价值评价模型;以“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主要汽车电子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产业间投资价值比较评估模型;对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投资风险和投资策略提出了建议。最后,对本文进行了结论性综述,并对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研究分析表明,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整体处于成长期,具有高成长性和高盈利能力,但细分领域水平不尽相同。我国汽车电子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竞争中处于劣势,机会和挑战并存,必须认真研究策略,审慎评估风险。行业研究的意义在于解剖现实,分析趋势,发现价值,寻找机会。本文旨在对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对该产业及其细分领域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等相关方面的课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宏观和微观领域的决策者提供一点参考。

郎宇[7](2006)在《东北地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被规范在WTO新规则范围之内。这一方面为我国参与世界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有利机会,为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带来了制约条件。在WTO框架下,我国签署的相关协议和承诺对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有着深刻的影响,过去我国对农产品进口贸易主要采取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手段进行控制,以保护我国自己的农业。而加入WTO之后,随着非关税手段的逐渐取消,这将使我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日益缺乏保护,使得我国农产品同国外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只能建立在我国农产品生产自身的竞争优势基础之上。如果我国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他国农产品就会在国际市场和我国国内农产品市场上挤占我国的市场份额,使我国农产品生产遭受打击。因此,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北地区的农业,在全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又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东北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和重大地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粮食也是我国开展对外经贸的重要商品和实现我国和平外交路线的重要物质保障因素。虽然国际市场价格总体说来不利于我国粮食出口,但是,基于我们作为农业大国,乃至发展成为农业强国的形势,未来粮食出口仍然是大势所趋,东北地区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其他农(畜)产品都将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是振兴东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区域经济而言,工业与科技,尤其是制造业是其发展的动力,农业是基础,第三产业是区域经济运行与增值的重要保证。实现体制创新并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东北农业,必将在东北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将使东北地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使三者统一起来。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借鉴经济学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对东北地区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论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阐述了本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章节安排。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在进行述评同时加以新的归纳与提升。首先对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述评,同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述。在分析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从内涵和特点、概念界定、评价方法等方面,有的放矢地侧重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贸易壁垒、同业竞争分析的同时,创新性地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了分析。

扎玛[8](2006)在《东北产业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振兴东北”是我国新世纪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列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第三步战略目标“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它担负着区域经济振兴以及东北亚政治经济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东北的振兴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都是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各个产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更关系到东北区域经济的增长。东北问题主要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各种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充分反应。东北曾经是我国工农业发展程度相对较好的地区,如今区域竞争能力却低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地区。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对东北工业的振兴,而应当是对东北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等全方位的振兴。东北各种矛盾问题所反映的本质归纳起来还是在于产业竞争能力弱。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通过产业创新来实现,产业创新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通过产业创新,充分挖掘东北的资源潜力,将东北的企业、政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自主创新力,实现产业内外部要素价值的最大化。东北实行产业创新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关键在于产业创新的培育与开发。 本论文的研究出发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东北振兴,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研究东北问题,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分析东北

王柏龄[9](2005)在《试论高级轿车及其发展(续9)》文中研究说明

王柏龄[10](2005)在《试论高级轿车及其发展(续8)》文中研究表明

二、试论高级轿车及其发展(续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高级轿车及其发展(续3)(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HCQC集团公司汽车产品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2.1 国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2.2 国内研究与实践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产品质量特性与质量标准
        2.1.1 质量与产品质量特性
        2.1.2 质量标准
    2.2 汽车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水平的衡量
        2.2.1 汽车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标准的形成
        2.2.2 汽车产品质量水平的衡量
    2.3 影响产品质量的六要素
        2.3.1 人的因素
        2.3.2 机器设备
        2.3.3 原材料及零部件
        2.3.4 工艺和方法
        2.3.5 工作环境
        2.3.6 测量系统
    2.4 汽车产品质量常用的分析工具
        2.4.1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2.4.2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
        2.4.3 统计过程分析
        2.4.4 测量系统分析
        2.4.5 生产件批准程序
第3章 HCQC集团公司概况及产品质量现状分析
    3.1 HCQC集团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整车开发流程
    3.2 HCQC集团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及工作模式
        3.2.1 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3.2.2 公司质量管理的工作模式
    3.3 HCQC集团公司产品质量现状及市场影响
        3.3.1 公司产品质量现状
        3.3.2 公司产品质量的市场影响
        3.3.3 公司汽车产品质量水平
第4章 HCQC集团公司汽车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HCQC集团公司汽车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
        4.1.1 整车可靠性方面
        4.1.2 安全性方面
        4.1.3 外观内饰方面
        4.1.4 舒适性方面
        4.1.5 驾驶性方面
    4.2 HCQC集团公司汽车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企业员工执行力不足
        4.2.2 工具和设备使用不合理
        4.2.3 零部件质量存在缺陷
        4.2.4 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方法不完善
        4.2.5 生产现场管理不合规
        4.2.6 测量分析系统不健全
第5章 HCQC集团公司汽车产品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优化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
        5.1.1 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
        5.1.2 调整绩效考核内容与方式
    5.2 注重设备的更新、选购与维护
        5.2.1 做好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
        5.2.2 规范设备的招标选购流程
        5.2.3 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5.3 提高零部件质量水平
        5.3.1 加强零部件质量标准化检验
        5.3.2 注重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考核
    5.4 完善产品质量问题的解决流程
        5.4.1 做好各环节产品质量问题的预防工作
        5.4.2 灵活运用质量控制方法与管理工具
        5.4.3 采用8D分析法处理质量问题
    5.5 提高生产现场5S管理水平
    5.6 运用科学的测量分析系统
第6章 HCQC集团公司汽车产品质量的保障措施
    6.1 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6.2 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6.3 建立产品质量大数据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老残游记》程度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相对程度副词
    第一节 最高级相对程度副词
    第二节 更高级相对程度副词
    第三节 略微级相对程度副词
第二章 绝对程度副词
    第一节 极高级绝对程度副词
    第二节 次高级绝对程度副词
    第三节 较低级绝对程度副词
第三章 附论
    第一节 《老残游记》中程度副词的使用频率、产生时代及音节特征
    第二节 程度副词的韵律特点、组合功能和句法功能
    第三节 《老残游记》双音节程度副词的构词方式及程度副词的连用、并用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丰田知识产权的研究
2 国外知识产权的研究
3 汽车公司的专利战略研究
    3.1 购买丰田的专利许可
    3.2 在新能源汽车专利地图的空白地带申请专利
    3.3 新能源汽车专利领域的起诉案例
    3.4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开发各种新型混合动力系统
4 结语

(5)基于车路耦合的山区道路安全度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山区道路线形设计标准需要进行调整
        1.2.2 安全度模型要能够用于交通预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我国研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2.1 重庆市山区道路安全基本情况概述
        2.1.1 重庆山区道路概况
        2.1.2 重庆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概况
    2.2 山区道路交通事故基本规律
        2.2.1 山区道路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2.2.2 山区道路交通事故路段分布特征
        2.2.3 山区道路交通事故车型比例
        2.2.4 山区道路交通事故形态特征
        2.2.5 山区道路交通事故道路类型特征
        2.2.6 山区道路交通事故环境因素
        2.2.7 山区道路事故基本规律分析
    2.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析
        2.3.1 特殊路段比例统计
        2.3.2 特殊路段事故起因分析
        2.3.3 特殊路段事故形态统计
        2.3.4 特殊路段事故车型统计
        2.3.5 特殊路段事故发生天气统计
    2.4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2.4.1 万州区农村公路建设及交通安全状况
        2.4.2 长寿区农村公路建设及交通安全状况
        2.4.3 武隆县农村公路建设及交通安全状况总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道路设计参数
    3.1 现行道路设计的控制和依据
    3.2 曲线
        3.2.1 曲线引发交通事故统计
        3.2.2 曲线半径计算方法
        3.2.3 曲线长度计算方法
    3.3 纵坡
        3.3.1 纵坡引发交通事故统计
        3.3.2 纵坡坡度
        3.3.3 纵坡坡长
    3.4 山区道路设计参数影响因素
        3.4.1 横向力系数
        3.4.2 设计车速
        3.4.3 路面横坡坡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车辆行驶力学的山区道路特殊路段线形计算
    4.1 弯道行驶动力分析
        4.1.1 汽车在弯道上行驶受力分析
        4.1.2 横向稳定性的保证
    4.2 坡道行驶动力分析
        4.2.1 汽车在坡道上行驶受力分析
        4.2.2 汽车下坡行驶受力分析
        4.2.3 纵向稳定性保证
    4.3 汽车制动性能
        4.3.1 汽车制动过程分析
        4.3.2 汽车在弯道上的制动力分析
        4.3.3 汽车上坡动力性分析
        4.3.4 汽车下坡制动力分析
    4.4 影响参数
        4.4.1 道路附着系数
        4.4.2 滚动阻力系数
    4.5 车辆极限坡长计算模型
        4.5.1 因素确定
        4.5.2 坡度值计算
        4.5.3 上坡坡长极限值计算
        4.5.4 下坡坡长极限值计算
    4.6 弯道半径极限值计算模型
        4.6.1 弯道半径基础计算公式
        4.6.2 弯道半径值修正
        4.6.3 弯道半径计算公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度评价方法与交通事故黑点鉴别
    5.1 交通安全度评价方法
        5.1.1 统计指标的安全度评价
        5.1.2 国外常用安全度模型
        5.1.3 国内常用安全度模型
    5.2 交通事故黑点鉴别
        5.2.1 事故黑点的定义及其发展过程
        5.2.2 公路事故黑点的鉴别指标
        5.2.3 目前常用的事故黑点鉴别方法以及对山区公路的适用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立基于车路耦合的山区道路安全度模型
    6.1 安全度参数选取
        6.1.1 参数选取原则
        6.1.2 确定安全度模型参数
    6.2 建模方法
        6.2.1 层次分析法建模
        6.2.2 主层次分析法
        6.2.3 模糊数学法
        6.2.4 综合建模方法的确定
    6.3 建立基于车路耦合的山区道路交通安全度模型
        6.3.1 建立安全度指标体系
        6.3.2 模糊综合指标数学模型
        6.3.3 实例验证
    6.4 安全度模型的应用前景
        6.4.1 山区道路线形设计
        6.4.2 山区道路车辆行驶安全预警
        6.4.3 指标规范化处理与所属警区的确定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的地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6)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必要性、迫切性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4.3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和研究方法综述
    2.1 SCP模型理论
        2.1.1 哈佛学派对SCP理论模型的开创性贡献
        2.1.2 芝加哥学派对SCP理论模型的批判
        2.1.3 新产业组织学派对SCP理论模型的完善
        2.1.4 对SCP理论模型的评价
    2.2 产业成长与产业发展理论
        2.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2 新兴产业与新兴市场理论
    2.3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体系
        2.3.1 五力模型
        2.3.2 三大一般性战略
        2.3.3 价值链理论
        2.3.4 钻石体系
        2.3.5 产业集群
    2.4 行业投资价值和机会的研究方法
        2.4.1 “本构关系”分析方法
        2.4.2 “技术预见”分析方法
    2.5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2.6 国内外对汽车电子产业的研究综述
        2.6.1 国外汽车电子产业研究
        2.6.2 国内汽车电子产业研究
        2.6.3 我国台湾学者对汽车电子产业的研究
    2.7 本文建立的投资价值评估模型
        2.7.1 生命周期评估模型
        2.7.2 产业分析和价值评估模型
第三章 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整体分析
    3.1 汽车电子产业的一般定义和分类
    3.2 全球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状况
        3.2.1 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和成长速度
        3.2.2 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趋势
        3.2.3 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热点
        3.2.4 汽车电子市场前景
    3.3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状况
        3.3.1 我国汽车电子市场状况
        3.3.2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现状
        3.3.3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环境
        3.3.4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3.3.5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3.6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预测
    3.4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需求的回归分析与需求方程
        3.4.1 汽车电子产业需求参数的确定
        3.4.2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需求回归分析
        3.4.3 回归分析模型比较与需求方程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CP理论框架下的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分析
    4.1 汽车电子产业市场细分
        4.1.1 汽车电子产品与市场细分
        4.1.2 汽车电子市场需求特征
    4.2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市场结构
        4.2.1 产品需求与供给结构
        4.2.2 市场竞争格局
        4.2.3 市场进入壁垒
    4.3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市场行为
        4.3.1 投资策略
        4.3.2 研究开发策略
        4.3.3 产品经营策略
    4.4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市场绩效
        4.4.1 行业利润与企业盈利水平
        4.4.2 市场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和机会的具体分析
    5.1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及其细分领域生命周期分析
    5.2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细分领域的市场机遇
        5.2.1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细分市场的深入分析
        5.2.2 我国汽车电子细分领域的盈利水平分析
        5.2.3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成长性分析
    5.3 我国整车厂商─汽车电子供应商的协作模式
        5.3.1 整车厂商─汽车电子供应商协作关系的现状
        5.3.2 整车厂商─汽车电子供应商协作关系的新特征
    5.4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定性分析
        5.4.1 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判断
        5.4.2 汽车电子产业的投资回报
        5.4.3 汽车电子产业的投资风险
        5.4.4 汽车电子产业的投资策略
    5.5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实证研究
        5.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5.5.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选择
        5.5.3 汽车电子产业成长性与盈利性分析
        5.5.4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综合评价
    5.6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的比较分析
        5.6.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5.6.2 比较分析
        5.6.3 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东北地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述评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及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
        二、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比较优势的含义
        三、现代经济学时代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
    第二节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述评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分析
        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述评
    第三节 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一、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二、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第四节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产品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第二章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要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一、资源禀赋
        二、技术
        三、规模优势
    第二节 需求条件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水平
        二、距离
        三、汇率
    第三节 贸易壁垒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一、市场准入
        二、补贴
        三、技术壁垒
    第四节 同业竞争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一、成本与价格
        二、质量比较
    第五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六节 农产品期货市场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概述
        二、我国主要的农产品期货市场
第三章 东北地区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特征分析
        一、区位和地缘经济优势
        二、地形与气候的特征分析
        三、自然资源特征分析
        四、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二节 人口劳动力条件分析
        一、东北地区劳动力供给现状及其特点
        二、东北人才和科技创新特点
    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一、对外开放现状与特点
        二、利用外资的现状与特点
        三、交通条件分析
    第四节 东北地区农业特色及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东北地区农业的特色分析
        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展望
        三、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四章 东北地区主要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竞争力评价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演变与格局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阶段
        二、近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贸易分析
        一、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总体情况分析
        二、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分析
        三、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贸易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主要畜产品生产贸易分析
        一、主要畜产品内贸现状
        二、主要畜产品外贸现状
    第四节 东北地区主要农产品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东北地区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市场占有情况分析
        二、东北地区主要农产品竞争力评价分析
        三、主要农产品竞争水平成因及环境分析
第五章 提升东北地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第一节 提高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提高认识,真正把农业作为现代产业来发展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第二节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
        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历史实践与新阶段的特点
        三、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
        一、科技进步在农产品生产中的作用
        二、加强农业科技进步
        三、重视差异性因素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中的作用
    第四节 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一、创新农业生产力组织形式,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第五节 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建设
        一、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把握市场化发展方向,抓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
        三、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和方式提高市场营销效益
        四、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努力建立具有现代理念和能力的市场营销队伍
        五、改善和治理市场营销环境,健全市场营销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六节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三、现阶段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四、积极扶持东北农产品加工业的几点建议
    第七节 加强东北地区农业合作发展
        一、东北地区农业合作发展的战略模式
        二、促进东北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分析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贡献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东北产业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东北问题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二 东北振兴是民族经济振兴的重要内容
        三 振兴东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创新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二 关于产业集群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三 关于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四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产业创新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产业创新的形成及概念内涵
        一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 创新与创新机制
        三 产业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一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
        二 关于新产业区和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三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四 产业创新理论对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创新的实践经验
        一 国外区域产业创新的实践
        二 国外区域产业创新的经验总结
        三 国内区域产业创新的模式与经验总结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一 古典的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理论
        二 现代区域空间分布理论
        三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五 区域创新理论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 我国区域间产业政策比较
        三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
        一 产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东北产业创新的基础条件分析
    第一节 东北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东北解放前的产业发展史
        二 建国后东北地区产业的演变
    第二节 东北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 东北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
        二 主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三 技术创新能力
        四 企业规模度
    第三节 东北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
        一 东北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 东北产业发展的劣势
    第四节 东北实施产业创新的必要性
第五章 东北产业创新的支撑平台: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
    第一节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一 区域环境与创新环境
        二 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和内容
        三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分析
        一 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内容
        二 区域创新网络对产业创新的作用
        三 区域产业创新的基本网络结构
        四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成
        五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的整合
        一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的整合
        二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
第六章 东北农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一 农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二 我国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东北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 东北农业发展的现状
        二 东北农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第三节 东北农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东北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
        二 发展高技术精细农业,提高东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 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保障农民增收的途径
        四 提高农业产业市场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风险防范的措施
第七章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经济规律
        一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二 资源型产业的演进规律与政策分析
        三 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经济学含义
    第二节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现状与困境
        一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资源型产业衰退的困境与问题
        三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创新途径
    第三节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实证研究:石油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石油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及战略重要性
        二 东北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三 东北石油产业的创新途径
        四 东北石油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趋势
第八章 东北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东北特色产业的含义
        一 特色产业的含义
        二 东北特色产业的界定
    第二节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一 装备制造业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二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三 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
        四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节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区域分布及规模比较
        二 东北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 东北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四 东北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九章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状况
    第二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四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东北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新材料产业的创新途径
第十章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民族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
        一 少数民族经济的含义
        二 少数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 当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第二节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概述
        一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的界定
        二 东北主要少数民族的经济特征
        三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结语 推动产业创新,创造东北经济再腾飞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作者声明

四、试论高级轿车及其发展(续3)(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HCQC集团公司汽车产品质量问题研究[D]. 杨欣婷.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3]《老残游记》程度副词研究[D]. 李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4]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研究[J]. 张翔. 汽车工程师, 2010(10)
  • [5]基于车路耦合的山区道路安全度模型及应用研究[D]. 余娟. 重庆交通大学, 2010(01)
  • [6]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投资价值研究[D]. 柳尧杰. 同济大学, 2008(10)
  • [7]东北地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郎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 [8]东北产业创新研究[D]. 扎玛.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9]试论高级轿车及其发展(续9)[J]. 王柏龄. 天津汽车, 2005(06)
  • [10]试论高级轿车及其发展(续8)[J]. 王柏龄. 天津汽车, 2005(05)

标签:;  ;  ;  

论高档汽车及其发展(续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