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疗效观察

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疗效观察

一、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夏薇[1](2021)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体位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位置的变化,包括人工晶体的倾斜和偏心。研究有效晶体位置的变化,以期找到其与人工晶体的倾斜和偏心的关系,为该类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收集于2019年10月-2020年06月就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确诊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并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21人32眼,依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不同,可分为两组:HD组(植入SOFTEC HD晶体)15眼,其中男性9人、女性6人,左眼10只、右眼5只;AO组(植入Akreos-AO晶体)17眼,其中男性7人、女性10人,左眼9只、右眼8只。记录其术后1天、1周、1月、3月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有效晶体位置,人工晶体倾斜度,人工晶体偏心量。比较两组间、组内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效晶体位置与人工晶体倾斜度、偏心量之间有没有相关性。结果: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UCVA、BCVA、有效晶体位置、人工晶体倾斜度、人工晶体偏心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HD组(有效晶体位置F=19.706、P=0.001,人工晶体倾斜度F=15.901、P=0.001,人工晶体偏心量F=19.907、P=0.001,P值均小于0.01),AO组(有效晶体位置F=14.279、P=0.001,人工晶体倾斜度F=69.576、P=0.001,人工晶体偏心量F=40.263、P=0.001,P值均小于0.01),说明两组的有效晶体位置、人工晶体倾斜度、人工晶体偏心量在四个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晶体位置与人工晶体倾斜度在各时间点均没有相关性(术后1天r=0.244、P=0.179,术后1周r=0.15、P=0.414,术后1月r=0.32、P=0.074,术后3月r=0.273、P=0.13,P值均大于0.05),有效晶体位置与人工晶体偏心量在各时间点呈正相关(术后1天r=0.534、P=0.002,术后1周r=0.552、P=0.001,术后1月r=0.647、P=0.001,术后3月r=0.553、P=0.001,P值均小于0.01)。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有效晶体位置有明显的移动,在一天到一周内轻度前移,术后一周到一月人工晶体轻度后移,术后一月之后有效晶体位置趋于稳定。同时发现患者术后有效晶体位置与人工晶体偏心量呈一定的正相关,与人工晶体倾斜度没有明显相关。

王洪亮[2](2020)在《囊袋张力环植入在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术后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收治的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48例4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4例24眼。试验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对照组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手术均顺利完成,IOL均囊袋内植入。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比较2个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IOL)偏心量、术后IOL倾斜度、主观视觉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122,P=0.729)。2个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06,P=0.939)。术后1个月、3个月2个组患者IOL水平偏心量、垂直偏心量及总偏心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IOL在水平方向倾斜度和总倾斜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IOL在垂直方向倾斜度和总倾斜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分别为2.85±0.24、3.30±0.36和3.43±0.42,对照组分别为2.34±0.23、2.65±0.44和2.57±0.39,均较术前的1.31±0.22和1.19±0.17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术后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均大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1.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与否,治疗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2.囊袋张力环植入应用于超高度并发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对患者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目无影响。3.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囊袋张力环后能够维持晶状体稳定性。4.通过对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的临床观察,植入囊袋张力环,术后能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图13表7参43

张林香[3](2020)在《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28例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或者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句容市中医院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8例(32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第2天患者视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其中光感降为0, 手动极显着降为0(χ2=12.252, P<0.01), 指数由术前的21.9%极显着降为6.3%(χ2=8.060, P<0.01), 0.01~由50.0%极显着降为6.3%(χ2=21.731, P<0.01), 而0.12以上视力者占比达到87.5%, 特别是0.3~占比达到62.5%。超声乳化法(26眼)术中未发生并发症, 显着优于小切口手法碎核术(6眼中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出各有2眼), 超声乳化法和小切口手法碎核均发生角膜水肿和高眼压等术后并发症,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或者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既能治疗白内障, 又能纠正高度屈光不正, 改善视力, 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毛学祥[4](2017)在《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患者81例(121眼)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半年,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及屈光度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治疗后患者平均视力及屈光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治疗效果显着,患者术后视力、屈光度显着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杨钊,黎海平[5](2017)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的100例(10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即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裸眼视力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5±0.1和0.8±0.2。将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9,P<0.05)。其中,有2例(2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1例(1只眼)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有8例(8只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3例(3只眼)、青光眼3例(3只眼)及玻璃体积血2例(2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8/50)。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较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短期治疗效果更好。

范强[6](2016)在《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评价囊膜上超声乳化法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法两种不同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的差异性,选择较优手术方法。方法:采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硬核(ⅣⅤ级核)白内障患者297例(322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49例(162眼)及对照组148例(160眼),观察组给予囊膜上超声乳化治疗,对照组给予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参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行t检验,术后视力、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行卡方检验。结果:核硬度越高,超声乳化时间及平均超声能量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视力均较术后1d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接近,但囊膜上超声乳化具有更佳的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胡美霞[7](2016)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的远期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后5-6年远期疗效,探讨远期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通过观察手术远期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及眼前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的手术安全性分析;并结合视觉质量及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问卷调查,了解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远期视觉相关生存质量。方法:(1)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共65人,96眼),随访复诊进行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后发障发生情况,眼底检查及黄斑OCT。根据患者眼轴长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眼轴26-30mm,B组,眼轴长≥30mm。(2)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白内障分级,手术眼别,单双眼,手术方式收集同一时间段眼轴22-24mm的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一一配对作为对照组。门诊复诊,进一步检查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计数,裂隙灯检查眼前段,人工晶体位置,有无后发障,眼底镜检查眼底情况。(3)应用视功能调查表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调查表对65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患者及对照组65例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两组术后远期视功能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状态。结果:(1)手术方式: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43眼,其中33眼联合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53眼,其中45眼联合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2)视力:本组病例术后5-6年脱盲率89.58%(矫正视力≥0.05),脱残率为60.42%(矫正视力≥0.3);以视力≥0.5为标准,比较A、B两组视力,视力>10.5的患者A组24眼,B组7眼。经卡方检验,X2=6.18,P=0.015,可认为以视力≥0.5为标准,A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B组。(3)后发障发生率:本组病例后发障发生率26.04%(25眼),其中Ⅰ级10眼,Ⅱ级6眼,Ⅲ级3眼,已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6眼,无后发性白内障67眼。(4)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本组病例中视网膜脱离5眼(5.61%),1眼患者放弃治疗,视力NLP,4眼行网膜复位术,最终随访视力指数到0.1。另有3眼曾眼底检查发现可疑干孔,予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最终随访未出现视网膜脱离。(5)手术前后眼轴:手术前眼轴长度29.12±2.72mm,术后5-6年复查眼轴长度29.19±2.78ram,按配对T检验,t=3.013,P=0.04。术后复查眼轴均数有轻微的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际差别数值较小,临床意义不大。(6)眼底检查和黄斑OCT:结果发现96眼患者眼底均有不同程度的高度近视眼底改变,伴黄斑病变51眼,包括黄斑区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漆裂纹,Fuchs斑,黄斑裂孔,黄斑前膜,CNV,黄斑区出血。随着眼轴的增长,黄斑区病理性改变发生率显着增加,A组发生率29.82%,B组发生率87.18%,经卡方检验,X2=30.59,P<0.01。术后视网膜脱离5眼(5.61%)。(7)眼压:本组病例检测眼压为:10.3-20mmHg,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眼压高或青光眼待排除患者。(8)术后5-6年视力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术后BCVA≥0.3和<0.3两组比较,可认为前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显着小于后者,黄斑病变也是具有统计意义的影响因素,可以认为有黄斑病变的患者术后BCVA差;年龄、手术方式对术后BCVA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9)术后5-6年BCVA影响的多因素分析:控制了年龄、手术方式等因素后,眼轴长度(OR:0.753,95%CI: 0.5770.982),角膜散光(OR:0.411,95%CI:0.178^095)、黄斑病变(OR:0.087,95%CI: 0.0230.326)是术后5-6年BCVA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有黄斑病变的患者术后远期BCVA较差;同时随着眼轴长度和角膜散光度的增加,术后远期BCVA恢复差;影响强度:黄斑病变最大(13.143),其次为眼轴长度(4.394)、角膜散光度(4.323)。角膜曲率、手术方式、年龄尚不能认为是术后远期BCVA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10)高度近视白内障组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对照组两组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年龄行Pearman法做相关性分析检验,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年龄均显着相关,高近组和对照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0.40(P<0.01)。(11)高度近视白内障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值2340.73±265.29,细胞面积变异系数41.92±7.65,六角形细胞百分比36.8±6.9:对照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值2354.65±239.05,细胞面积变异系数38.12±5.91,六角形细胞百分比37.9±7.2。两组比较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计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6)。变异系数高近白内障组偏高,六角形细胞百分比正常眼轴对照组稍高。(12)两组病例眼前段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上方虹膜损伤、萎缩、瞳孔变形,其中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3例,正常眼轴白内障组9例,经卡方检验,P=0.336,两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人工晶体移位、夹持等并发症。(13)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后发障发生率26.04%,正常眼轴白内障组后发障发生率22.92%。经卡方检验,两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12)。(14)高度近视白内障组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对照组黄斑区比较,高度近视白内障组黄斑病变51眼,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组眼底黄斑病变6眼,黄斑前膜3眼。经卡方检验,P=0.00,两组黄斑变性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5)视力与视功能、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得分相关性分析,两组视力与VF问卷分数均显着相关,高近组和对照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6,0.45(P<0.01);两组视力与VRQOL问卷分数显着相关,高近组和对照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7,0.43(P<0.01)。(16)两组视功能调查得分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4.680,df=38.417, P<0.05,说明两组视功能得分均数存在显着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患者视功能得分较低。(17)两组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调查得分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3.424, df=37.273, P<0.05,说明两组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得分均数存在显着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患者得分较低。(18)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组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组视功能各指标得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高度近视组各标本得分均较低,其中差别稍小的是立体视觉与色觉。(19)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组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组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各指标得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高度近视组得分较低,其中差异稍小的是自理能力指标。结论:(1)按WHO视力损伤分级,本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5-6年脱盲率89.58%(矫正视力>10.05),脱残率为60.42%(矫正视力≥0.3)。影响术后5-6年视力的主要因素为黄斑病变,其次为眼轴长度、角膜散光。眼轴≥30mm白内障患者术后远期视力显着低于眼轴<30mm白内障患者,黄斑病变的发生率显着增加。(2)高度近视白内障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5-6年角膜内皮计数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发障的发生率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就手术眼前段并发症而言,眼轴长并不是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主要因素。(3)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5-6年视功能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调查得分均与视力显着相关,得分显着低于正常眼轴白内障术后5-6年患者。

魏芬,艾明[8](2015)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矫治的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部分患者晶状体植入后依然存在不同程度屈光不正现象,可以采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矫正屈光不正。目的:观察应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矫治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残留屈光不正的效果。方法:纳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残留屈光不正38例(45眼),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4-74岁;角膜中央厚度490-590μm,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前裸眼视力为0.1-0.3,矫正视力为0.6-1.0。均应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进行矫治,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等情况。结果与结论:大部分患者于术后3-6 h后有异物感、疼痛等眼部刺激症状,术后2 d内有不同程度的眼痛、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术后7 d左右角膜上皮基本愈合,20 d左右视力基本恢复到最佳。术后12个月时裸眼视力均≥0.6,其中26眼视力达到或超过1.0(58%),35眼(78%)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为0.6-1.2。球镜度数从术前平均-2.5 m-1降至术后-0.5 m-1,柱镜度数从术前平均-3.85 m-1降至术后-0.53 m-1。12眼发生眼压偏高,5眼有0.5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形成。结果说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治疗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

王虎[9](2011)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以及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白内障是全球首位的致盲性眼病,但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手术设备的完善使白内障手术更加的快捷、安全、舒适,大大的提高了白内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高速振动的手柄,由振动产生的热量以及前房内高速运动的晶状体核块都对角膜、虹膜、晶状体后囊膜等眼内组织造成损伤。所以如何提高效率、降低能量消耗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传统的超声乳化模式,超声乳化针头以40-45KHz做纵向振动,高振动频率带来高热量,除了一部分被灌注液带走以外,其余均被眼内组织吸收,造成损伤。这些损伤包括了对眼内结构的损伤、生理功能的损伤以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角膜水肿,雾状浑浊,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术后手术效果。Torsional (OZiL)模式是在2006年1月推出的,它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升级了Infiniti超声乳化仪。软件方面,它需要应用OZiL torsional技术,硬件方面,需要使用专用的torsional超声乳化手柄,使超声振动频率由40KHz降低到32KHz,同时乳化针头做左右的摆动。许多研究证实torsional模式比传统模式效率高、消耗能量低。理论上讲,针头左右摆动均会对晶状体核产生切削作用,而且不会产生传统纵向超声的排斥力,所以效率更高;摆动的针头减少了切口处的前后运动,从而减少了对角膜切口的热损伤。但是Torsional模式中,晶状体核经常不能被充分乳化,而越来越小的手术切口要求超声乳化针头直径变小,较大的核块就会堵塞针头,尤其在处理硬核时,这种情况更为常见。2009年在OZiL torsional的基础上,Alcon实验室推出了新的超声乳化模式—OziL IP,即智能超声乳化。超声乳化手术中,当负压达到设定最大负压时,一个5-20ms的纵向脉冲能量释放,如堵塞未解除,间隔l00ms该脉冲能量将重复出现,直至负压下降。本课题第一部分即对此三种超声乳化模式(Longitude模式、Torsional模式、OZiL IP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近视性屈光不正是临床上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病率因人种不同,而有差异,其中黑种人患病率最低,白种人居中,黄种人最高。在美国,西欧,澳大利亚约有22%-25%患有不同程度的近视,而在日本其发病率约在47.5%。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是近视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教育部和卫生部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近视眼患者已超过了3亿,并在逐年增长中,这其中高度近视约占近视人群的27%-33%。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PIOL植入术因为它良好的可预测性、视觉质量、保留了调节能力、可逆性,逐渐成为高度近视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近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后房型PIOL较多引起晶状体皮质混浊和瞳孔相对性阻滞;房角固定型PIOL会对角膜内皮和房角结构造成进行性损害。虹膜固定型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国外研究已肯定其具有手术效果好、居中性好、术后视力好且稳定等优点。改良的凹凸型设计避免了与角膜和晶状体的接触,对角膜及晶状体的影响减小,并发症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高度近视患者不仅要求好的术后视力,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视觉质量。因此计算本手术的手术源性散光,对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视觉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课题第二部分即对此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白内障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传统模式、扭动模式(Torsional)及OZiL IP模式三种不同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2月以来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按照LOCSⅢ白内障分级标准分为4个区组,第一区组(2级核组):(NC1NO1-NC2.9NO2.9),第二区组(3级核组):(NC3.0NO3.0-NC3.9NO3.9),第三区组(4级核组):(NC4.0NO4.0-NC4.9NO4.9),第四区组(5级核组):(NC5.0NO5.0-NC6.9NO6.9),每个区组又分为三个乳化模式组,分别为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组、Torsional超声乳化模式组、IP超声乳化模式组。患者入院后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可入选本项研究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LOCSⅢ分级后,纳入各个区组,根据入院时间编号,随机分入各乳化模式组。完善各项检查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记录术中所使用的乳化时间(Total Time, TT)、超声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总平均三档能量(Total Equivalent Power in Position 3, TEPP3),灌注液消耗,并比较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程度、切口处角膜厚度、角膜容积、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结果本研究共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193眼,其中男84眼,女109眼,年龄36-91岁,平均年龄70.43±9.10岁。2级核组50眼,其中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组13眼,Torsional超声乳化模式组20眼,IP超声乳化模式组17眼。3级核组62眼,其中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组20眼,Torsional超声乳化模式组23眼,IP超声乳化模式组19眼。4级核组52眼,其中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组14眼,Torsional超声乳化模式组17眼,IP超声乳化模式组21眼。5级核组29眼,其中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组9眼,Torsional超声乳化模式组8眼,IP超声乳化模式组12眼。178眼完成3个月复查。术中指标:1、超声乳化时间(UST):2级核组中,Longitude、Torsional、OZiL IP超声乳化模式组UST分别为:37.16±18.84s、24.88±11.06s、27.53-15.78s,3级核组分别为:40.28±20.23s、29.81±10.66s、35.88±18.11s,4级核组分别为:48.22±12.81s、35.84±9.74s、38.41±7.24s,5级核组分别为:92.97±46.89s,57.88±16.03s、55.60±7.60s。UST在4、5级核组,Longitude模式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级核组:P=0.001,0.006;5级核组:P=0.001,0.000)2、总平均3档能量(TEPP3):2级核组中,Longitude、Torsional、OZiL IP超声乳化模式组TEPP3分别为:34.68±10.90%、34.86±12.37%、30.81±4.82%,3级核组分别为:43.62±5.48%、20.48±4.86%、30.14±4.89%,4级核组分别为:48.89±3.73%、33.21±2.91%、35.10±3.18%,5级核组分别为:42.31±7.71%,35.00±1.82%、37.21±27.17%。TEPP3在3级、4级、5级核组,Longitude模式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级核组:P=0.000,0.000;4级核组:P=0.000,0.000;5级核组:P=0.000,0.000);5级核组IP模式高于torsional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3、累计乳化能量消耗(CDE):2级核组中,Longitude、Torsional、OZiL IP超声乳化模式组CDE分别为:13.78±8.34s、10.11±6.88s、9.51±4.63s,3级核组分别为:18.50±7.16s、9.08±3.07s、9.64±2.84s,4级核组分别为:28.41±4.01s、14.65±3.58s、16.32±3.17s,5级核组分别为:81.44±42.15s,57.38±15.42s、65.10±23.88s。CDE在3级、4级、5级核组,Longitude模式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级核组:P=0.000,0.000;4级核组:P=0.000,0.000:5级核组:P=0.009,0.000)4、灌注液的消耗:2级核组中,Longitude、Torsional、OZiL IP超声乳化模式组灌注液消耗分别为:59.30±17.53ml、35.24±12.03ml、49.19±20.56ml,3级核组分别为:58.75±14.35ml、45.39±14.14ml、39.32±10.71ml,4级核组分别为:48.43±10.73ml、43.44±13.85ml、48.14±20.95ml,5级核组分别为:82.56±7.72ml, 56.12±8.77ml、57.92±12.12ml。灌注液消耗在2级核组,Torsional模式低于其他两个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3);3级核、5级核组,Longitude模式高于另外两种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级核组:P=0.002,0.000;5级核组:P=0.000,0.000);5、各组均未出现术中并发症。共出现针头堵塞情况9例:Longitude模式2例,Torsional模式7例,IP模式无。术后指标:1、角膜水肿:(1)应用Pentacam实测角膜各点厚度,计算术后切口处角膜厚度变化率ICTR=(术后切口处角膜厚度-术前切口处角膜厚度)/术前切口处角膜厚度×100%,角膜顶点厚度变化率CCTR=(术后角膜顶点处角膜厚度-术前角膜顶点处角膜厚度)/术前角膜顶点处角膜厚度×100%,角膜最薄点变化率TCTR=(术后角膜最薄点角膜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角膜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角膜厚度×100%,角膜容积变化率COVR=(术后角膜容积-术前角膜容积)/术前角膜容积×100%,在各级核组,三种超声乳化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裂隙灯分级:术后第一天,Longitude模式角膜0级水肿13眼,1级水肿26眼,2级水肿14眼,3级水肿3眼;Torsional模式角膜0级水肿13眼,1级水肿41眼,2级水肿7眼,3级水肿1眼;IP模式角膜0级水肿14眼,1级水肿34眼,2级水肿17眼,3级水肿2眼。三组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程度无统计学差异。2、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ECDR=(术前角膜内皮数-术后角膜内皮数)/术前角膜内皮数×100%),计算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丢失率:3级核组,Longitude模式角膜内皮丢失率高于Torsional模式;4级核组,Longitude模式角膜内皮丢失率高于其他两种模式;5级核组,Longitude模式角膜内皮丢失率高于IP模式。结论1. Torsional、OZiL IP超声乳化模式乳化效率高,超声能量低,灌注液消耗少于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在NC3NO3级以上白内障更为明显。2.三种超声乳化模式术后角膜水肿程度无明显差别,充分反映了白内障手术已经由高负压高能量的动力型超声乳化过渡到高负压低能量的抽吸型超声乳化,超声能量已不是术后反应的决定性因素。3.Longitude超声乳化模式对角膜内皮损伤较大,在NC3NO3级以上白内障更为明显。第二部分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影响研究目的评价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有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接受虹膜固定型IOL (PIOL)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患者111例202眼进行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随访期为12个月。观察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3、6、12个月术眼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柱镜度、散光轴等指标,按照术前患者散光轴向分为顺规组与逆规组。应用Holladay十步向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量。结果术后1年复诊,94.1%(190眼)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高于0.5,85.1%(172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眼术后1、3、6、12个月的平均柱镜度数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P=0.00;t=-2.27,P=0.01;t=-2.04,P=0.04:t=-2.79,P=0.01).术后1、3、6、12个月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94 D.+2.26 D.+2.29 D.+2.25 D,轴向分别为171°、170°、181°、175°。顺规组术后各时间点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97±1.84)D.(+2.25±1.75)D. (+2.27±1.76)D.(+2.24±1.75)D;逆规组术后各时间点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75±1.88)D.(+2.35±1.74)D.(+2.38±1.76)D.(+2.34±1.74)D,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术源性散光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0.29、-0.27、-0.29,P=0.59、0.78、0.79、0.78)。结论Artisan IOL矫正高度近视是有效的,术中采用上方5.5 mm巩膜隧道切口时,术后1年可在眼球175°子午线方向产生+2.25 D的手术源性散光。

侯跃芳[10](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体位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2)囊袋张力环植入在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检测仪器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术中准备
        1.2.3 术后护理
        1.2.4 测量方法
        1.2.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个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个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2.3 两个组患眼手术前后眼压比较
    2.4 两个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
    2.5 两个组患者手术后IOL偏心量比较
    2.6 两个组患者手术后IOL倾斜度的比较
    2.7 两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主观视觉质量评分比较
    2.8 两个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3.1 本研究对超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研究的意义
    3.2 超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的选择
    3.3 囊袋张力环在超高度近视眼科中的应用
    3.4 囊袋张力环在超高度近视中的使用安全性
    3.5 囊袋张力环对囊袋内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影响
    3.6 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着及科研获奖

(4)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一般资料
    2.3 术前检查
        2.3.1 全身检查
        2.3.2 眼部检查
        2.3.3 晶状体核硬度的观察
    2.4 手术方法
        2.4.1 囊膜上超声乳化
        2.4.2 囊袋内超声乳化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参数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
    3.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
    3.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研究新进展
    1 手术时机
    2 术前检查及风险评估
    3 手术方法及技巧
        3.1 切口
        3.2 乳化技术
        3.3 晶状体核超声乳化技术
        3.4 超声乳化能量及时间
    4 手术相关并发症
        4.1 术后屈光偏差
        4.2 角膜内皮细胞损伤
        4.3 后发性白内障
        4.4 视网膜脱离
        4.5 眼压升高
        4.6 后囊膜破裂
        4.7 囊袋阻滞综合征
        4.8 其他
    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的远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背景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远期视功能及相关因素分析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远期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评价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缩略词汇表
附录2: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矫治的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设计:
    时间及地点:
    对象:
        入选标准:
    材料:
        人工晶体:
        药品:
    方法:
        术前处理:
        人工晶体植入:
        手术步骤:
        术后处理与随访:
    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疗效
    2.3 主要并发症
3 讨论Discussion

(9)白内障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以及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白内障超声乳化的历史 2
    白内障超声乳化能量释放模式与输出模式 第一部分
    白内障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表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四、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体位移的临床研究[D]. 刘夏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囊袋张力环植入在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研究[D]. 王洪亮.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3]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28例效果分析[J]. 张林香. 中国基层医药, 2020(08)
  • [4]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观察[J]. 毛学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22)
  • [5]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J]. 杨钊,黎海平.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1)
  • [6]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观察[D]. 范强. 兰州大学, 2016(06)
  • [7]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的远期随访研究[D]. 胡美霞.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8]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矫治的安全性[J]. 魏芬,艾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03)
  • [9]白内障超声乳化模式对眼组织的影响以及5.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影响[D]. 王虎.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10]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标签:;  ;  ;  ;  ;  

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