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对洋葱鳞茎发芽和酶活性的影响

磁场对洋葱鳞茎发芽和酶活性的影响

一、磁场对洋葱鳞茎萌发及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蒋彧[1](2019)在《一个国兰叶艺新材料的创制及叶艺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兰作为中国传统名花,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兰消费要求不仅停留在花的观赏上,对株型、花艺、叶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销售的叶艺兰品种为下山兰,对野生国兰资源破坏严重。而下山兰被疯狂炒作,扰乱国兰市场秩序,百姓对优质国兰望而却步。另一部分叶艺兰为栽培品种的自然芽变,变异率极低。针对此现状,加速人工诱发叶艺新品种势在必行。而中国兰叶艺新品种人工选育困难,亟待解决的就是探索叶艺新材料创制方法并解析中国兰叶艺形成机理,为人工诱发叶艺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以中国兰春剑‘隆昌素’为材料,通过辐射诱变与组织培养技术结合获得了一份叶艺新材料,命名为‘叶艺隆昌素’;并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开展研究,阐释了‘叶艺隆昌素’叶艺形成的机理,为国兰叶艺新品种的选育奠定生理和分子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叶艺新材料的创制。以春剑‘隆昌素’芽为外植体,优化了外植体诱导和分化条件,以1/2 MS作为基本培养基,添加NAA 1.4-2.0 mg/L、4 g/L活性炭,完成了根状茎的启动。在B5+6-BA 1.0 mg/L+NAA 0.1 mg/L培养条件下,诱导根状茎分化出芽,并通过磁处理技术,提高了根状茎分化芽的效率。在获得‘隆昌素’无性繁殖系基础上,对‘隆昌素’根状茎进行60Co-γ射线处理,在20 Gy处理剂量下,获得了颜色变黄的根状茎,分化出了国兰叶艺新材料,命名为‘叶艺隆昌素’。2.叶片结构及相关生理参数研究。通过对根状茎增殖分化及试管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片结构及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隆昌素’相比,‘叶艺隆昌素’发生了以下变化:(1)根状茎增殖和分化能力下降,试管苗长势缓慢;(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相对电导率增加;(4)叶绿体结构不完整,呈囊泡状,基粒片层和类囊体减少;(5)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ALA、PBG、Urogen III、Coprogen和ProtoⅨ的含量降低,推测受阻位点可能发生在Copr到Proto部位。由此可知,‘叶艺隆昌素’叶绿体结构不完整可能影响了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造成生理功能异常,根状茎分化能力下降,试管苗长势缓慢。3.根状茎转录组测序分析。以‘叶艺隆昌素’根状茎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根状茎颜色变黄的原因。结果表明根状茎颜色变黄与叶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不相关,但是否与叶绿素降解相关需要进一步证实。psbC、psbH等与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在‘叶艺隆昌素’根状茎中的表达量降低,可能影响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致使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素含量降低,根状茎变黄。4.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以‘叶艺隆昌素’叶片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叶艺性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编码尿卟啉原脱羧酶的HEME基因在‘叶艺隆昌素’中表达下调,影响了尿卟啉原Ⅲ的合成,可能是尿卟啉原Ⅲ到原卟啉原Ⅸ合成受阻的原因之一。而叶绿素生物合成中编码镁原卟啉Ⅸ甲基转移酶的CHLM基因、谷氨酸-tRNA还原酶的HEMA基因在‘叶艺隆昌素’中上调表达,可能是一种补偿性的提高表达。同时还发现一个叶绿素降解相关的基因在‘叶艺隆昌素’中表达上调,表明叶艺的形成的部分原因是叶绿素生物合成和叶绿素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叶绿体发育和光系统相关基因在‘叶艺隆昌素’叶片中下调表达,可能影响了类囊体膜的发育,致使叶绿素合成后也无法整合到光合蛋白上,进而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

赵颖雷[2](2019)在《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洋葱(Allium cepa)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蔬菜。但我国所种植的洋葱品种及所使用的种子主要来源于进口。一个批次的进口洋葱种子在国内要经历多个季节的销售,通常需要储藏4-5年。然而,洋葱种子的寿命相对较短,即使在理想的储藏条件下其也会较其他蔬菜种子更快地失去活力,导致种子出芽缓慢,成苗率降低。技术上可以通过种子引发的方式恢复洋葱种子丢失的活力。在众多的引发形式中,水(湿热)引发因其无任何化学试剂的清洁引发流程与较长的有效期而被广泛应用。但传统水引发通常需要5天以上的引发舱湿度、温度及通气量的精确控制,工艺流程的控制难度较大。高压静电场照射可瞬间提升种子活力,加快萌发并提高出芽率,但有效期较短,一般在20天左右即出现明显消退。本研究将水引发与纯电场引发相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Hydro-Electro Hybrid Priming)技术,并使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上出现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达到进一步提高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技术操作难度的目的。同时对这种效果叠加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过程与结果如下:1电场引发剂量与洋葱种子活力恢复的模型构建。通过前期预实验获得了能使洋葱种子活力出现最大正向提升效果的高压静电场引发参数(10 kv/cm照射40 s),以此为零点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形成了14个处理。对所有处理的2 d芽势、4 d芽势、6 d芽率、胚根长、全株鲜重、平均出芽时间、种子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进行了记录,并通过PCA将这8个萌发指标降维形成1个萌发综合指标,从而构建了电场剂量参数(电场电压与照射时间)与萌发综合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此模型对纯电场引发的最佳处理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经过验证,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8.7 kv/cm照射43 s)使洋葱种子的4 d芽势提升14.0%、6 d芽率提升10.4%、胚根长增加8.9 mm、胚根鲜重增加0.123 mg、平均出芽时间缩短0.7 d、萌发指数升高4.76,活力指数升高184.06,综合萌发指标显着提升,但引发效果在最佳条件下贮藏21天后即完全消散。2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采用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对洋葱种子进行水-电场混合引发。引发时长设置为24 h、48 h与96 h,引发过程采取对环境温度、通气量及种子含水量的粗放管理,比较了不同引发形式及参数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效果,并使用人工老化的方式检验了不同形式的效果有效期。结果显示,混合引发24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接近水引发96小时;混合引发48与96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与种子抗老化能力超过了水引发96小时,达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前提下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流程操作难度的技术目的。3引发形式对改变几种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作用机理。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以及酶纯化后圆二色光谱的测定发现,8.7kv/cm、43s这一剂量的电场照射减少了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中SOD二级结构中的无规则卷曲,增加了β-折叠,从而使其单位活力得到迅速、显着的提升导致单位活性的提升,但并没有改变CAT及α-淀粉酶的活性。在该剂量的电场效果的辅助下,混合引发24小时即使SOD活性提升到与水引发96小时相同的水平。该剂量电场照射没有引起SOD合成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导致的酶数量的增加。SDS-PAGE同工酶类别的鉴定结果显示,洋葱种子SOD为Cu/Zn-SOD。4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胞膜修复进程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EPR信号、浸提液EC及播种后MDA增量的测定发现,由于混合引发较相同时间的水引发拥有更高的SOD活力,因此在引发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充分地清除种胚细胞内的超氧自由基,从而进一步降低细胞内的环境氧化性,促进胚细胞组织更快更完整的修复进程。生理指标上表现为使用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具有更低的EPR信号值、种子浸提液EC值及播种后MDA增量。混合引发48小时即可使上述参数达到与水引发96小时无显着差异的水平。对引发后种胚萌发过程的电镜观察更直观的反映出混合引发能够进一步减少种胚表面的损伤,提高种胚细胞组织修复的速度与程度,使更多比例的种胚细胞修复到能够萌发的状态,从而提高发芽势与发芽率,而纯电场引发在其引发过程中则未产生任何实质性自由基清除或种胚细胞组织的修复。5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对三种形式引发后的洋葱种子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8.7 kv/cm、43 s的电场照射剂量直接使洋葱种子143个RNA在数量上出现显着差异,但其中没有涉及GA、SOD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物质。水引发过程激活了GA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基因,使他们以正常的速度表达,从而提高了GA含量并降低了ABA含量。混合引发在水引发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一种GA20氧化酶与两种ABA-8’-羟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GA含量,进一步降低了ABA含量,但这种基因上调表达不是由电场改变相关DNA或RNA的结构或数量造成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洋葱种子的萌发与活力指数与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ABA/GA含量的比值呈极显着负相关。水引发与混合引发均使SOD的合成基因出现显着下调表达。因此进一步证实了混合引发使SOD单位活性进一步提升的原因仅为酶二级结构的改变。6引发形式的作用机理的解释与对比。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混合引发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及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的作用机理做如下解释,解释的逻辑与证据链包括两个方面:(1)、SOD活性的改变强化组织修复进程。种子在播种吸涨后即进入“预萌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种与萌发相关的酶被激活,其中SOD等抗氧化酶开始清除能够破坏种胚细胞膜的各种自由基,从而使细胞膜组织开始修复,最终实现萌发;水引发为种子在播种前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预萌发”过程,使种子预先完成一部分的自由基清除与细胞膜修复工作;混合引发通过电场照射提升了SOD酶活性,从而加速了引发的过程,提升了引发的效果。与水引发、混合引发不同的是,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自由基清除或胞膜的修复;(2)、激素水平调控。水引发过程激活了种子GA合成与ABA代谢的生理活动;混合引发依靠电场的生物学效应,进一步将这两种激素向促进萌发的水平调控,使混合引发后的种子拥有更高的GA含量、更低的ABA含量及ABA/GA比例,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激素水平调控。本文首创地将水引发与电场引发两种形式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在洋葱种子上实现了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经过混合引发的种子具有更高的细胞膜与组织完整性,及更优的激素水平。混合引发技术最终实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了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控制难度的技术目的。文章构建了从电场导致SOD酶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SOD活性、胞内环境氧化性、细胞膜修复速度与关键激素水平的改变的逻辑解释链,从两个角度科学合理的解释了混合引发的作用机理。

王晟喆[3](2019)在《弱磁场对产抗氧化肽蛋白酶水解活性和构象的影响》文中提出梅鱼是我国一种常见的低值鱼类,其捕捞量巨大,产地分布较广,是我国重要的海洋资源。但由于其鱼体较小,鱼刺较多,其鱼肉部分多被用于加工鱼糜等低值原料。近年来,海洋被誉为寻找和发掘包括抗氧化肽在内的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宝库,通过酶解水产品及其副产物可制备多种活性多肽。然而,目前所获得的抗氧化肽的活性还仍待提高。本试验以梅鱼为原料,利用弱磁场处理后的胰蛋白酶酶解梅鱼,考察活性多肽的抗氧化性肽活性的变化,并对弱磁场处理前后的胰蛋白酶的性质及结构进行分析,探究弱磁场影响胰蛋白酶活性的机理。其主要结论如下:1、选用不同强度与时间的弱磁场处理胰蛋白酶,用其酶解梅鱼,检测酶解液抗氧化性的变化。在弱磁场处理强度为100mT、时间为2h的条件下,其抗氧化活性最高,相较于未处理的梅鱼多肽的羟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16.41%,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提高了17.71%,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10.59%;2、通过对弱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性质的分析,得出弱磁场处理后的胰蛋白酶的酶活比处理前高出52.5个TAME单位(酶活力值表示单位);弱磁场处理后的胰蛋白酶在最适pH变化不显着;弱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发生变化,由37℃转变为45℃;对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的酶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其处理前的胰蛋白酶的Km值为0.02310,Vmax值为1.3650,处理后的胰蛋白酶的Km值为0.01651,Vmax为1.3702,表明经弱磁场处理后胰蛋白酶同底物亲和力增强,反应速度加快。3、通过对弱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构象的研究,发现经弱磁产处理后,胰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为24kDa左右;氨基酸含量下降,必需氨基酸所占比重提高,DSC结果表明其热焓发生变化;红外光谱显示其最大吸收峰右移;紫外光谱显示其吸收强度下降;圆二色谱显示其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及不规则卷曲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李琳[4](2018)在《弥勒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叶面球茎低温贮藏期间休眠生理探究》文中认为魔芋是富含葡甘聚糖的特殊经济作物,但采收后的魔芋球茎具有较长的休眠期,导致魔芋生育期短,产量低。本研究针对魔芋球茎休眠在生产上面临的实际问题,对采收后的对弥勒魔芋叶面球茎进行4℃温度处理,采用称重法,双波长法,考马斯亮蓝法,氮蓝四措光化还原法,愈创木酚法等生理学实验方法测定自由水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等各项生理指标,揭示了该温度处理条件下,魔芋球茎在组织形态、生理代谢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探索了魔芋球茎解除休眠过程的生理机理,得到如下结果:1.低温贮藏进程中,自由水含量变化呈抛物线型,随着低温贮存天数的增加,自由水/总含水量比率在持续增加,到40 d比值达到最高。组织内总含水量有上下波动,在30 d时含水量最高,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之后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自由水/总含水量比值的增加可以作为珠芽魔芋球茎休眠的解除的标志之一。2.球茎休眠解除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旺盛的糖类化合物代谢活动,低温能够促进淀粉酶活性,促进淀粉水解,在低温贮存期间,淀粉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升高。不同组织部位的可溶性糖含量发生了不同类型的变化趋势,总体都比处理前的含量增加。其中,球茎基部的变化最为明显,与薄壁组织均在0-30 d持续升高,30 d时达到最高状态;周皮组织的含量变化没有过大的波动,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同样也是在30 d时含量最高。淀粉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以球茎基部的下降幅度最大,在50 d时达到最低状态;薄壁组织在0-20 d出现一次波动,20-50 d期间持续下降,50-60 d又出现回升;周皮组织的变化幅度较小。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可溶性糖较为一致。淀粉与可溶性糖的变化趋势相反,淀粉降低而可溶性糖升高,对于组织的发芽有积极的影响。3.植物体内各种代谢相关酶在不同组织部位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整体来看,低温处理可以提高抗氧化酶类的活性,可以有效清除活性氧对植物细胞的伤害,有效促进球茎休眠的解除,为后续球茎萌发以及幼苗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物质基础。SOD,POD,PPO三种酶在低温贮存期间变化相关性较低,各自的活性最高点出现在不同的时期:在0-40 d期间球茎基部,薄壁组织和周皮组织的SOD活性变化都呈指数增加,在40 d时达到最高;POD活性变化波动较大,在20d时活性最大,随后又出现下降;PPO活性在30 d时达到最高。通过以上结果使我们对弥勒魔芋叶面球茎低温贮藏期间的休眠生理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丰富了休眠解除过程中重要的生理学参数,为寻求更好更快的解除弥勒魔芋叶面球茎休眠的途径提供参考依据。

刘圆[5](2017)在《磁场处理对绿豆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磁场处理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本试验以晋绿3号为材料。以不同强度的磁场以及不同时间处理绿豆种子,通过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态指标以及生理指标的测定,筛选最佳磁场处理。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在20%的聚乙二醇(PEG-6000)的胁迫下,磁场处理对绿豆抗干旱能力的影响。另外用4.2A电流对应的磁场对绿豆种子连续处理,研究了低强度磁场对绿豆根系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强度的磁场处理晋绿3号时,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均与对照存在差异。发芽势、发芽率、株高、鲜重和干重等形态学指标都是随磁场强度增强呈先增加后降低,42.5mT达到最大值;侧根数和根长也随磁场强度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61.lmT处出现峰值。随着处理磁场强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POD、SOD CAT酶活随磁场强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POD和CAT在42.5mT强度磁场处相对于对照可达到最大值。SOD酶活力的最大值出现在61.lmT处,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磁处理强度为42.5mT时,含量达到最低值。因此可以看出42.5mT强度磁场相对于其他强度磁场能明显促进晋绿3号绿豆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2、不同的处理时间对晋绿3号的生物学效应不同。发芽势、发芽率、侧根数、根长、株高、株重等形态学指标相对于对照有较明显的差异,且随时间延长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发芽势、发芽率、侧根数、株高以及鲜重的峰值的处理时间均为2h,而根长和干重在1.5h时最大。生理指标也与对照存在差异。随时间的延长,可溶性蛋白含量、POD、SOD、CAT的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和CAT在2h时活性最高,POD的最佳值在1.5h处。MDA含量较对照有所下降,且在2h下降的最多。说明最有利于绿豆生长的时间是2h。3、不同强度的磁场对干旱胁迫下绿豆生长的影响效果不同,在61.lmT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侧根数都较对照有所提高;POD、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MDA含量比对照明显降低,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作用对膜的伤害。综合分析各指标说明61.lmT磁场强度处理绿豆对提高其抗旱性效果最佳。4、低强度的磁场连续处理绿豆种子,显着促进了其侧根的生长发育。在生根的过程中,IAA含量上升,ABA含量下降,GA3与ZR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李丽[6](2017)在《两种贝母的组织培养及外源GA3、ABA处理对甘肃贝母鳞茎休眠的促抑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种胚作为试材,接种于添加了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的培养基,置于不同条件下培养,筛选出伊贝母最佳培养基组合及培养条件;以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鳞茎作为试材,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筛选出适宜甘肃贝母各个培养时期的激素组合及生长条件,为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对鳞茎进行低温及外源赤霉素和脱落酸处理,分析低温贮藏过程中鳞茎顶芽萌发状况、营养物质以及相关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探究外源GA3及ABA对贝母鳞茎休眠的影响,为研究贝母鳞茎休眠机理和贝母种球解除休眠处理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运用以上两种方法,来共同探究贝母良种繁育的有效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伊贝母的胚培养:20℃,12 h/d的光照时间为伊贝母种胚诱导的最适条件,诱导率可达72.22%。适合伊贝母种胚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 6-BA+2.0 mg/L NAA,出芽率达75%。适合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5mg/L NAA,增殖系数为6.15。1/2MS+0.5 mg/L NAA为生根的最佳培养基。2.甘肃贝母鳞茎的组织培养:适宜于甘肃贝母鳞片消毒的最佳消毒方式是:首先用70%乙醇浸泡30 s,然后用0.1%升汞浸泡10 min,无菌水冲洗5次,最后放冰箱过夜,第二天重复此灭菌步骤。适宜甘肃贝母鳞片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2.0 mg/L,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0℃,光照0 h/d。适宜甘肃贝母鳞片继代培养的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5 mg/L NAA,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0℃,光照12 h/d。适宜甘肃贝母无菌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0.5 mg/L NAA+0.2 mg/L IBA,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15℃,光照0 h/d。3.外源GA3、ABA处理对甘肃贝母鳞茎休眠促抑效应的影响:在低温冷藏期间,GA3处理可以提前解除鳞茎休眠,由CK处理的40 d提前至30 d;ABA处理可以延迟贝母解除休眠的时间,由CK处理的40 d延长至50 d。CK处理、GA3处理和ABA处理分别在40 d、30 d、50 d时解除休眠。芽长/鳞茎高在0.66以上可作为判断甘肃贝母鳞茎解除休眠的标准。休眠过程中鳞茎内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在贝母鳞茎解除休眠期间,3种处理鳞茎POD和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说明IAA和过氧化氢含量的积累可以促进贝母打破休眠。PPO活性呈上升趋势,PAL活性呈下降趋势。

李晓忱,依艳丽[7](2014)在《磁场对根瘤菌可溶性蛋白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对根瘤菌RH1021进行初步鉴定,并研究磁场强度(100,200,300mT),磁处理时间(5,10,15min),磁处理后静置时间(12,120,240h)对根瘤菌RH1021可溶性蛋白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处理组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种蛋白的含量均在200mT场强处理下增幅最明显,分别高于对照组约23.3%,149.1%;磁处理时间均以10min效果最显着,蛋白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高1.4倍、2.5倍;磁处理后静置时间则均以120h为宜,较对照组增幅49.5%,234.4%。此外,通过最佳磁处理参数的选择发现,对于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磁场强度,而影响粗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磁处理后的静置时间。

游向阳[8](2013)在《百合小鳞茎抽薹机理及活性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合(lilium spp.)为百合科百合属,具有鳞茎的一类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药用和观赏。欧美各国百合栽培历史悠久,从20世纪初便开展育种工作,以增强其观赏特性,使百合成为现代最具魅力的“球根花卉之王”。本研究以百合鳞茎为材料,首先从百合小鳞茎抽薹生化特性、抽薹活性生理和差异表达蛋白质等方面,揭示百合鳞茎的抽薹机理;然后应用低温层积、热激处理、激素调控、渗调处理、老熟培养等调控百合种球并分析其活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抽薹是百合鳞茎生长发育的独特需求,临界期是小鳞茎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的关键节点。小鳞茎抽薹生理生化与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百合小鳞茎抽薹发育的进程可细分为:逆境响应期一后熟生理期—低温诱导期—缓慢抽薹期—快速抽薹期—花芽抚育期,其中抽薹临界点处于低温诱导期和缓慢抽薹期之间。2.百合小鳞茎抽薹过程中的活性氧指标分析结果发现,在低温处理下,小鳞茎的呼吸强度陡降,于休眠后熟期至谷底,低温诱导期有所提升,强烈抽薹期陡升并维持高峰;脯氨酸(Pro)和MDA短时间内累积至峰值。POD的第一次跃升高峰出现在低温逆境期,进入后熟期则加速下降至低谷并维持,第二次高峰出现在低温诱导的中后期,且CAT也开始上升,并在缓慢帛薹后期双双出现下降于谷底并徘徊,表明POD和CAT出现峰值对应抽薹临界期,可作为鳞茎抽薹的活性指标。激素含量分析结果发现低温和时间层积互作影响GA、IAA、ABA含量的变化,特别是GA含量发生突出变化,促使GA发挥主效因子作用,主导植株向抽薹方向发展;抽薹前EC值跃升与休眠解除直接关联,可作为小鳞茎低温诱导后、破除休眠的生化临界指标。低温处理下,淀粉含量体现持续下降,直链淀粉先行降解,支链/直链数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淀粉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跌入低谷,但在后熟生理期结束时跃升,同时在低温诱导期开始持续下降,并在缓慢抽薹期低水平徘徊;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复杂,抽薹前后发生剧烈变化并对氨基酸含量产生影响,游离氨基酸持续累积达到高峰值维持稳定,相对应的是低温诱导期,抽薹临界点出现在游离氨基酸高峰期阶段的中期;小鳞茎束缚水含量在低温诱导期出现跃升,并在快速抽薹到来时达到峰值,当自由水/束缚水低于2.57时休眠破除,是后熟完成的标志。因此,百合鳞茎的低温抽薹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生理反应过程,一为低温抗逆的生理响应,二为低温诱导的熟化。3.百合鳞茎抽薹过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鉴定出11个差异蛋白质点,包含2个伴侣蛋白质、4个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质、1个胁迫诱导表达的cDNA产物、3个百合花中的cDNA片段和1个未知蛋白质。结果分析表明在百合抽薹过程中,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质表达量受到调控,为抽薹过程重新合成储能物质,这与生理生化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研究发现HSP70的表达量在抽薹后显着降低,可作为低温春化植物的活力检测指标。4.不同化学和物理方法对小鳞茎的播前预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和时间层积互作影响小鳞茎活力的表达,2℃和-2℃为有效低温,层积时间135d时活力达到高峰值,-2℃处理更有效的保存了小鳞茎活力,小鳞茎完全解除休眠的低温层积至少需要90d以上。热激(35℃-40℃)预处理改善了小鳞茎活力的表达,处理温度的高低和处理时间的长短影响小鳞茎活力,且温度的作用大于处理时间,经过最优热激处理后小鳞茎活力能够得到充分提高,37℃处理3h小鳞茎活力最高。激素渗透处理也有助于小鳞茎活力的表达,单个和复合激素处理对百合小鳞茎在低温层积条件下活性表达产生促进作用,GA3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小鳞茎活力指数,含有 GA3 的复合配方作用更明显,IAA(100mg/L)+6-BA(100mg/L)+GA3(50mg/L)是处理的最佳方案。PEG渗调处理促进小鳞茎活力的表达,PEG渗调处理与低温层积起互作效应,用30%PEG处理3h取得的效果最优。不同规格的小鳞茎其活力表达存在差异。不同大小鳞茎的活力指数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并与低温层积的互作效果显着;3-4g以上小鳞茎发芽率能满足生产要求,随着鳞茎重量的增加,活力指数明显递增。不同繁殖途径的小鳞茎其活力表达存在差异,珠芽、分生鳞茎和扦插的小鳞茎成熟度好,整体活性生理指标表现好于试管鳞茎;珠芽和分生鳞茎质量最好,其次是扦插小鳞茎,而试管鳞茎无后熟经历;鳞茎扦插是现阶段实现小鳞茎工厂化繁殖的首选方式。不同老熟处理的小鳞茎活力表达存在差异,通过小鳞茎老化培养可以有效改善小鳞茎的活力,老化培养在5.5个月以上的小鳞茎,发芽率和活力指数都能长时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培养周期和低温层积对小鳞茎指数活力互作显着,采用试管结鳞茎并进行充分老化培养,超过5.5个月以后才能适用。不同变温回缩处理的小鳞茎活力表达存在差异,不同温度处理对小鳞茎的活力指数变化和发芽率产生显着影响。各处理发芽率的总体趋势相同,呈现“Z”型上升趋势,后期各处理活力指数呈现“∧”变化趋势,最高活力点出现在135d的强烈抽薹期,其中15-25℃维持高活力的时间范围最长,表达的水平高。本文探讨了百合鳞茎抽薹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理,分析了诱导小鳞茎活力表达的化学和物理处理方法,同时对试管小鳞茎的老熟培育做了技术优化,为操纵百合鳞茎的抽薹、也为调控鳞茎活力以获得高质量开花种球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简在友,侯俊玲,俞敬波,王文全[9](2009)在《不同磁处理对芍药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磁场对芍药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均匀电磁场分不同的处理强度和处理时间分别磁处理野生芍药种子和栽培芍药种子,种子磁处理后在培养皿中催芽,2个月后统计种子胚根萌发率和胚芽萌发率。结果:3000Gs的磁场处理1.5h能提高野生芍药种子胚芽萌发率和栽培芍药种子胚根萌发率,对于栽培芍药种子4000Gs的磁场处理2h能够促进胚根和胚芽萌发。结论:一定强度的磁场能打破芍药种子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

成广雷[10](2009)在《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种子作为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料和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早在农业发生之初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种子的汰劣选优、检验、加工、贮藏等的实践,但作为一门科学被系统研究还时间很短,只不过刚刚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在19世纪中叶以后,种子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科学的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本论文以种子科学研究内容为主线,通过收集、整理文献,明确断代依据,按照历史时序,对国内外古代、近代、现代种子科学的发展背景、重要事件、标志性人物等进行记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种子检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对国内外种子科学的发展分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利用国内外三个文献数据库,对1950年至今的种子科学文献进行了检索处理,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论文研究结果对我国种子科学与产业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对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断代依据,梳理出了种子科学确立和发展的背景、标志性人物及里程碑事件。在本研究中,将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公元1869年之前为古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知识主要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和肉眼观察得出,还没有人专门从种子角度进行有目的实验研究,这一阶段为经验种子科学发展阶段。从1869年建立专业种子实验室至1980年为近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研究有着明确的实验目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显微镜等试验工具、物理和化学技术、动力机械等开始应用于种子科技,种子生物学研究向细胞水平微观层次和生理生化方向发展,该阶段是实验室(经典)种子科学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为现代,该阶段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渗透,为种子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种子科学研究有趋向多元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一阶段为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应用阶段。2.通过对国内外三大数据库检索,对1950年至2009年种子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该阶段有关国家对种子科学的贡献,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得知,该阶段美国对种子科学发展的整体贡献最大,发表文献数比第2位的英国高出2倍多。中国排在日本之后居第4位,其后是德国、法国、丹麦。美国在1950年以后种子科学研究一直居领先位置,上世纪80年代后占绝对优势地位。中国在1985年以前一直处于最落后地位,至1999年首次超越丹麦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有关种子科学的文献发表数量更是直线上升,2005年至今飞速超越德国、日本、英国居世界第2位。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数已与美国2004年发表数量相当。3.讨论了种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科研队伍不稳定、学科影响力小、没有真正的建立种子工程学科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该学科的发展建议。主要观点有:一是种子科学需要连续性、深入性研究,呼唤终身种子科学家;二是种子科学与遗传育种学科分离后其影响力较小,需要建立学科组织,加强学科宣传、公关力度;三是种子科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不能只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要加快与信息、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建立真正的种子工程学科。4.对国内外种子产业的种子市场容量、种子出口情况及世界规模企业发展情况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比较分析,明确了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研究中,通过对1989—2004年各大作物主产省区审定品种及2004—2007年的主要作物品种推广面积资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对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进行了评价。

二、磁场对洋葱鳞茎萌发及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场对洋葱鳞茎萌发及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一个国兰叶艺新材料的创制及叶艺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兰及叶艺兰简介
        1.1.1 兰花简介
        1.1.2 国兰的价值
        1.1.3 春剑‘隆昌素’品种介绍
    1.2 国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
        1.2.2 培养基配方
        1.2.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1.3 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3.1 ~(60)Co-γ辐射诱变育种研究现状
        1.3.2 辐射诱变与组织培养综合育种技术研究概况
        1.3.3 国兰辐射诱变研究进展
    1.4 植物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1.4.1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1.4.2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1.4.3 叶色突变体的生长状况
        1.4.4 叶色突变生理机制
        1.4.5 叶色突变主要分子机制
    1.5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观赏植物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隆昌素’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叶艺新材料的创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培养条件对‘隆昌素’外植体诱导成根状茎的影响
        2.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隆昌素’根状茎分化成芽的影响
        2.2.3 磁处理对‘隆昌素’根状茎分化成芽的影响
        2.2.4 ‘隆昌素’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ISSR研究
        2.2.5 ~(60)Co-γ辐射诱变‘隆昌素’根状茎研究
    2.3 讨论
        2.3.1 不同培养条件对‘隆昌素’外植体诱导成根状茎的影响
        2.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隆昌素’根状茎分化成芽的影响
        2.3.3 磁处理对‘隆昌素’根状茎分化成芽的影响
        2.3.4 ‘隆昌素’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ISSR研究
        2.3.5 ~(60)Co-γ辐射诱变‘隆昌素’根状茎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叶艺隆昌素’表型及生理生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3.1.3 光学显微镜观察
        3.1.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1.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1.6 染色体倍性分析
        3.1.7 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测定
        3.1.8 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表型对比
        3.2.2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组培苗增殖及分化差异
        3.2.3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3.2.4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生理参数测定
        3.2.5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叶片结构分析
        3.2.6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染色体倍性分析
        3.2.7 ‘叶艺隆昌素’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3.3 讨论
        3.3.1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生理生化比较研究
        3.3.2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叶片结构比较研究
        3.3.3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比较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叶艺隆昌素’根状茎转录组测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根状茎形态观察
        4.2.2 测序结果和组装
        4.2.3 基因功能注释及分类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类
        4.2.5 差异表达unigene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相关成员的鉴定
        4.2.6 差异表达unigene中叶绿体发育相关功能蛋白基因的鉴定
        4.2.7 其他调控相关的unigene
        4.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 讨论
        4.3.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对根状茎变黄的影响
        4.3.2 叶绿体发育相关功能蛋白基因对根状茎颜色变黄的影响
        4.3.3 其他因素对根状茎变黄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叶艺隆昌素’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结果、组装及注释
        5.2.2 DEGs功能分类
        5.2.3 KEGG功能分析
        5.2.4 差异表达unigene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相关成员的鉴定
        5.2.5 差异表达unigene中叶绿体发育相关功能蛋白基因的鉴定
        5.2.6 其他调控相关的unigene
        5.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5.3 讨论
        5.3.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对叶艺形成的影响
        5.3.2 叶绿体发育相关功能蛋白基因对叶艺形成的影响
        5.3.3 其他因素对叶艺形成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
        1.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1.1.2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2 种子的失活与老化
    1.3 失活与老化导致的种胚胞内氧化环境及膜完整性的变化
        1.3.1 种子内源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1.3.2 种子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1.3.3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变化
    1.4 失活与老化对萌发关键物质的影响
        1.4.1 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1.4.2 对α-淀粉酶的影响
        1.4.3 对内源GA与 ABA含量的影响
    1.5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1.5.1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与原理
        1.5.2 种子引发的技术类型
    1.6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1.6.1 物理农业与农业物理学的概念
        1.6.2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1.6.3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特点及研究现状
    1.7 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1.7.1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组成
        1.7.2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研究方法
        1.7.3 CD光谱在植物蛋白质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
    1.8 种子萌发过程中GA与 ABA的合成与代谢
        1.8.1 GA合成途径及关键酶
        1.8.2 GA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1.8.3 ABA分解代谢途径及关键酶
        1.8.4 ABA氧化分解关键酶的基因表达
        1.8.5 内源ABA与 GA互作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1.9 转录组测序
        1.9.1 转录组测序的类型
        1.9.2 主流转录组测序技术与平台
        1.9.3 转录组功能注释分析
        1.9.4 转录组测序在高等植物中的应用
    1.10 我国的洋葱产业及市场概况
        1.10.1 洋葱及我国的洋葱产业
        1.10.2 我国洋葱品种及种业市场概况
    1.11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11.1 研究目的
        1.11.2 研究内容
        1.1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压静电场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电场处理设备的组建
        2.1.3 试验设计
        2.1.4 萌发测定
        2.1.5 纯电场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启动的影响
        2.2.2 电场引发对种苗发育的影响
        2.2.3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效果的综合评价
        2.2.4 电场引发效果模型与处理参数的优化
        2.2.5 纯电场引发效果的消散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准备
        3.1.2 试验设计
        3.1.3 萌发测定
        3.1.4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3.2.2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酶活性的测定
        4.1.2 SOD的提取与纯化
        4.1.3 CD光谱测定蛋白质机构
        4.1.4 SOD同工酶种类的鉴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4.2.2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4.2.3 洋葱种子SOD同工酶的类型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组织与细胞膜的修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准备
        5.1.2 自由基含量的测定
        5.1.3 MDA含量的测定
        5.1.4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测定
        5.1.5 SEM与 TEM的镜检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引发形式对种胚胞内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胚胞内MDA含量的影响
        5.2.3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子电导率的变化
        5.2.4 引发形式对胚组织的修复效果与细胞膜的完整性的电镜观察结果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处理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引发后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6.2.2 测序数据质控统计结果
        6.2.3 转录组de novo组装结果
        6.2.4 基因功能注释与功能分类
        6.2.5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与富集分析
        6.2.6 G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2.7 AB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2.8 SOD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3 讨论
        6.3.1 空间电场对DNA与 RNA序列、结构与数量的改变
        6.3.2 引发形式导致的GA合成、ABA降解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3.3 引发形式导致的SOD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中各章补充材料
        第一章
        第四章
        第六章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读博期间申请的专利
    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获奖
    项目资助
    英文缩写与中英文对照表
    混合引发相对于水引发进一步差异表达的基因序列
致谢

(3)弱磁场对产抗氧化肽蛋白酶水解活性和构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低值水产品利用现状
    1.2 水产品中的多肽的研究现状
        1.2.1 海洋生物活性肽的分类
        1.2.2 水产品中存在的活性多肽
        1.2.3 通过酶解水产品制备多肽
        1.2.4 海洋生物活性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1.3 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酶的发现及研究史
        1.3.2 酶的结构
        1.3.3 酶的物理改性
    1.4 磁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生物磁学的概念
        1.4.2 磁场在磁场生物效应中的作用
        1.4.3 磁场生物效应的应用
        1.4.4 磁场对酶的影响
    1.5 弱磁场的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标、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本研究的背景以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梅鱼蛋白多肽的制备及抗氧化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梅鱼多肽的制备
        2.3.2 磁场处理胰蛋白酶制备梅鱼多肽的最适时间
        2.3.3 磁场处理胰蛋白酶的最适磁场强度
        2.3.4 抗氧化性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梅鱼多肽蛋白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弱磁场处理时间对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3.2 磁场处理强度对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3.3 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反应最适pH
        3.3.4 胰蛋白酶反应最适温度
        3.3.5 胰蛋白酶的动力学参数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弱磁场处理时间同胰蛋白酶活性的关系
        3.4.2 弱磁场处理强度同胰蛋白酶活性的关系
        3.4.3 弱磁场对胰蛋白酶最适pH的影响
        3.4.4 弱磁场对胰蛋白酶最适温度的影响
        3.4.5 弱磁场对胰蛋白酶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酶学结构的研究
    4.1 绪论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凝胶电泳测定胰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
        4.3.2 磁场处理胰蛋白酶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的研究
        4.3.3 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4.3.4 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的红外光谱分析
        4.3.5 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的紫外光谱分析
        4.3.6 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的圆二色谱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弱磁场处理对胰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的研究
        4.4.2 弱磁场处理胰蛋白酶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的研究
        4.4.3 弱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的研究
        4.4.4 红外光谱扫描
        4.4.5 紫外光谱扫描
        4.4.6 磁场处理前后胰蛋白酶的圆二色谱分析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所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4)弥勒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叶面球茎低温贮藏期间休眠生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魔芋基本属性
        1.1.1 魔芋的分布及种质资源研究
        1.1.2 魔芋的植物学特征
    1.2 魔芋栽培现状
    1.3 珠芽魔芋
    1.4 珠芽魔芋的繁殖方式
        1.4.1 球茎切块繁殖
        1.4.2 球茎繁殖
        1.4.3 叶面球茎繁殖
        1.4.4 实生籽繁殖
    1.5 魔芋球茎主要成分及应用价值
    1.6 休眠的意义及解除方法
        1.6.1 休眠
        1.6.2 休眠的原因
        1.6.3 休眠的生物学意义
        1.6.4 休眠的类型
        1.6.5 解除休眠的方法
        1.6.6 休眠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弥勒魔芋叶面球茎的芽萌发特征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 设备与仪器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弥勒魔芋叶面球茎的芽萌发整体形态观察
        2.2.2 弥勒魔芋叶面球茎的芽生长解剖观察
    2.3 结论与讨论
3 弥勒魔芋叶面球茎在低温贮藏期间水分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3.1.2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温贮藏期间球茎内总含水量的变化
        3.2.2 低温贮藏期间球茎内自由水/总含水量的变化
    3.3 结论与讨论
4 弥勒魔芋叶面球茎在低温贮藏期间糖类化合物的代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4.1.2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低温贮藏对弥勒魔芋叶面球茎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2 低温贮藏对弥勒魔芋叶面球茎内淀粉含量的影响
        4.2.3 低温贮藏对弥勒魔芋叶面球茎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5 弥勒魔芋叶面球茎在低温贮藏期间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5.1.2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5.1.3 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低温贮藏对弥勒魔芋叶面球茎内SOD活性的影响
        5.2.2 低温贮藏对弥勒魔芋叶面球茎内POD活性的影响
        5.2.3 低温贮藏对弥勒魔芋叶面球茎内PPO活性的影响
        5.2.4 低温贮藏对弥勒魔芋叶面球茎内MDA含量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6 低温贮藏期间各项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6.1 相关性分析
    6.2 结论与讨论
    6.3 本研究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5)磁场处理对绿豆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磁生物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磁生物学在农业中的研究状况
        1.2.1 磁场对农作物种子萌发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磁场对作物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3 磁场处理的机理
    1.4 侧根形成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1.4.1 生长素与侧根形成的关系
        1.4.2 ABA与侧根形成的关系
        1.4.3 赤霉素与侧根形成的关系
        1.4.4 细胞分裂素与侧根形成的关系
        1.4.5 乙烯与侧根形成的关系
    1.5 立题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磁场强度和处理时间对晋绿3号种子萌发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2.1 试验装置
    2.2 供试材料及处理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材料处理方法
        2.2.3 材料培养
    2.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晋绿3号最佳磁场强度的选择
        2.5.2 晋绿3号最佳磁处理时间的选择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磁场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装置
        3.1.2 试材及方法
        3.1.3 发芽势、发芽率的测定方法
        3.1.4 生理指标的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强度磁场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强度磁场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绿豆种子萌发时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3.2.3 不同强度磁场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绿豆种子萌发时MDA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强度磁场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绿豆种子萌发时SOD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强度磁场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绿豆种子萌发时POD活性的影响
        3.2.6 不同强度磁场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绿豆种子萌发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低强度连续磁场处理对绿豆种子萌发时侧根形态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处理及培养
        4.1.2 激素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连续磁场下绿豆种子萌发时侧根形态的变化
        4.2.2 连续磁场下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4.2.3 不同条件下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各内源激素的变化趋势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两种贝母的组织培养及外源GA3、ABA处理对甘肃贝母鳞茎休眠的促抑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贝母研究概况
        1.1 基原考证
        1.2 植物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3 地理分布
        1.4 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
        1.5 资源现状及野生资源保护方式
    2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概况
        2.1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现状
        2.2 植物组织培养在实践中的应用
        2.3 贝母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2.4 影响贝母组织培养的因素
    3 贝母鳞茎打破休眠的研究进展
        3.1 鳞茎打破休眠概述
        3.2 鳞茎休眠的调控研究
        3.3 低温解除休眠中贝母鳞茎生理生化变化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伊贝母种胚的离体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相关统计公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条件对伊贝母种胚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光照时间对伊贝胚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激素组合对伊贝母种胚诱导的影响
        2.4 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定芽继代培养的影响
        2.5 无菌苗的生根培养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甘肃贝母鳞茎的组织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培养基
        1.4 培养条件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灭菌方式对甘肃贝母鳞茎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植物生长素NAA、IAA对甘肃贝母鳞茎初代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定芽继代培养的影响
        2.4 不同温度和光照时间对甘肃贝母组织培养的影响
        2.5 不同温度和光照时间对甘肃贝母组织培养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外源GA_3、ABA处理对甘肃贝母鳞茎休眠的促抑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 冷藏期间甘肃贝母鳞茎解除休眠时间的测定
        2.2 冷藏期间甘肃贝母鳞茎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2.3 冷藏期间甘肃贝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4 冷藏期间甘肃贝母鳞茎抗氧化性酶与酚类物质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GA_3、ABA处理对冷藏期间甘肃贝母鳞茎解除休眠时间的确定
        3.2 外源GA_3、ABA对甘肃贝母鳞茎冷藏期间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3.3 外源GA_3、ABA对甘肃贝母鳞茎冷藏期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4 外源GA_3、ABA对甘肃贝母鳞茎冷藏期间抗氧化性酶与酚类物质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甘肃贝母鳞茎内顶芽萌发的形态指标与解除休眠的关系
        4.2 甘肃贝母鳞茎碳水化合物变化与解除休眠的关系
        4.3 甘肃贝母鳞茎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解除休眠的关系
        4.4 甘肃贝母鳞茎内抗氧化性酶解除休眠的关系
        4.5 甘肃贝母鳞茎PPO、PAL活性与休眠解除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磁场对根瘤菌可溶性蛋白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供试材料和测定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瘤菌RH1021的初步鉴定
    2.2 不同处理条件下根瘤菌RH1021可溶性蛋白和粗蛋白含量的变化
    2.3 最佳磁处理参数的选择
3 结论

(8)百合小鳞茎抽薹机理及活性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抽薹生理生化基础
        2.1 百合鳞茎形态、繁殖和生长发育基础
        2.2 种子(种球)活力
        2.3 鳞茎春化、抽薹和花芽分化生理基础
    3 抽薹分子机理
        3.1 基因表达和转录
        3.2 蛋白质组学研究
        3.3 植物激素作用机理
    4 种球活性调控措施
        4.1 遗传改良
        4.2 温度调控抽薹
        4.3 植物生长物质调节抽薹
        4.4 种球活力调节
    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6 试验设计
    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鳞茎抽薹的生化特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抽薹过程中小鳞茎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3.1.1 抽薹过程中淀粉总含量变化
        3.1.2 抽薹过程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变化
        3.1.3 抽薹前后鳞片淀粉粒结构变化
        3.1.4 抽薹过程中可溶性糖变化
        3.1.5 抽薹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变化
        3.1.6 小鳞茎抽薹过程中游离氨基酸量的变化
        3.2 抽薹过程中核酸和主要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2.1 抽薹过程中核酸含量的变化
        3.2.2 抽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3 抽薹过程中不同繁殖途径的小鳞茎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
        3.3.1 淀粉含量的变化
        3.3.2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4 抽薹过程中不同成熟度的小鳞茎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
        3.4.1 淀粉含量的变化
        3.4.2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4.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鳞茎活性生理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温层积对小鳞茎活性生理影响
        3.1.1 POD、CAT活性的变化
        3.1.2 淀粉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NR)的变化
        3.1.3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1.4 对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3.1.5 对小鳞茎电导率(EC)的影响
        3.1.6 含水量的变化
        3.2 热激处理对小鳞茎低温层积活性生理影响
        3.2.1 POD、CAT活性的变化
        3.2.2 淀粉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NR)的变化
        3.2.3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2.4 对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5 对电导率(EC)的影响
        3.3 不同繁殖途径的百合小鳞茎低温层积一些活性生理
        3.3.1 硝酸还原酶(NR)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3.2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3.3 含水量的变化
        3.4 不同成熟度的百合小鳞茎低温层积一些活性生理
        3.4.1 对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EC)的影响
        3.4.2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4.3 含水量的变化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鳞茎抽薹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抽薹前后百合小鳞茎的蛋白质表达图谱分析
        3.2 抽薹前后百合小鳞茎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鉴定
    4 讨论
        4.1 小鳞茎总蛋白质的提取与制备
        4.2 抽薹后表达量下调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4.3 抽薹后表达量上调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4.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鳞茎活性调控技术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温层积对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1.1 温度和层积时间对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1.2 温度和层积时间对小鳞茎顶芽抽长的影响
        3.1.3 低温层积过程鳞茎活力的动态变化
        3.2 理化处理调节小鳞茎活性
        3.2.1 热预处理对低温层积过程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2.2 外源激素处理对小鳞茎活力指数和萌发率的影响
        3.2.3 PEG引发处理对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2.4 低温对不同重量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3 试管小鳞茎老熟培养处理对活力影响
        3.3.1 不同培养周期对试管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3.2 变温回缩培养对试管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果分析
    1 总结
        1.1 低温层积下抽薹发育的进程划分
        1.2 抽薹发育进程的低温适应
        1.3 抽薹发育进程的营养基础变化
        1.4 抽薹发育进程的活性变化
        1.5 抽薹前后的差异蛋白质组表达
        1.6 小鳞茎活力调控
    2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1: 缩写词和英汉对照表
附录2: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9)不同磁处理对芍药种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磁处理持续时间对芍药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不同磁场强度对芍药种子萌发的影响
3 讨论
    3.1 适当的磁处理促进芍药种子萌发
    3.2 同一磁处理对不同类型芍药种子和种子不同部位的作用大小不同
    3.3 磁处理对芍药种子萌发影响的机理探讨

(10)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种子科学史研究进展
        2.1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现状
        2.2 种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3.2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中阶段的划分
        3.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3.3.1 研究方法
        3.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中国古代种子形态生物学的发展
        1.1.1 种子形态学的早期记载和发展
        1.1.2 中国古代植物生殖器官的名称及描述
        1.2 中国古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1.2.1 中国古代对种子发育的整体认识
        1.2.2 古人对水、肥及其他农艺措施影响种子形成发育的认识
        1.2.2.1 对水分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2 对肥料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3 对中耕除草、压蔓影响种子发育的认识
        1.2.3 对物理方法控制开花结实的认识
        1.2.4 对种子败育现象发现及防治的认识
        1.2.5 对种子成熟及后熟的认识
        1.2.5.1 对适时收获的认识
        1.2.5.2 对种子后熟和休眠现象的认识
        1.3 中国古代种子生理生态学的发展
        1.3.1 古代对生态环境影响种子生产的整体认识
        1.3.2 对节气、物候影响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3 对水分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3.4 对光照、温度影响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认识
        1.3.5 对土壤、肥料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6 对其他生态因素影响种子安全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7 对有关农艺措施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8 对播深、镇压影响种子萌发生长的认识
        1.3.9 对播量、密度及其种群分布影响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的认识
        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奠基
        2.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及评述
        3. 中国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的研究及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劣变及寿命的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国外古代的种子科技知识及早期文献
        1.2 国外古代对种子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及认识
        1.2.1 对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认识
        1.2.2 对果皮和种皮的认识
        1.2.3 对种子传播的认识
        1.2.4 对土壤、水分、温度、气候等生态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2.5 对种子寿命、种子休眠及后熟作用的认识
        1.2.6 对生态环境影响豆类硬实的认识
        1.2.7 对种子群体效应的认识
        1.2.8 对种子发育的认识
        2.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确立及发展
        2.1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萌芽及奠基
        2.2 近代种子生物学建立及其标志
        2.3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2.3.2 近代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发展
        2.3.3 近代种子发芽生理的发展
        2.3.4 近代种子寿命的研究及发展
        2.3.5 近代种子休眠研究及发展
        2.3.6 近代种子活力研究及发展
        3. 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研究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寿命、劣变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1.1 中国古代的种子收获及加工工具
        1.2 中国古代的种子处理技术
        1.2.1 古人应用物理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1.1 光、热处理技术
        1.2.1.2 温、湿处理技术
        1.2.1.3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1.2.1.4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
        1.2.2 古人应用化学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2.1 药、肥处理技术
        1.2.2.2 包衣处理技术
        1.3 中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方法及贮藏生理知识
        1.3.1 我国古代对种子贮藏生理的认识
        1.3.2 我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引进和发展
        2.2 中国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加工设备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2.1 化学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2 物理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3 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3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3.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3.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国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2.1 产业革命及种子产业发展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
        2.2 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2.3.2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2.3.1.1 近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2.3.1.2 近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3.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1 “知识爆炸时代”与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2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及特点
        3.1.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1.2.1 化学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2 物理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3 生物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2.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方法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检验科学技术及检验机构的发展
        1. 中国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检验机构及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检验机构、规程和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检验机构及规程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3.2.2 免疫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4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1. 国外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检验机构的创立及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2.1 近代种子检验室、检验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1.1 世界第一所种子检验实验室的出现
        2.1.2 种子检验室及种子检验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2.1.3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性质及其业务
        2.2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2.2.1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创立的背景
        2.2.2 近代种子规程及标准方法的发展
        2.2.3 近代种子检验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2.3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2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3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上的应用及发展
第五章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4.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历史的横向比较
        5.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
    第二节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第三节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第四节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文献计量比较分析
        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内容整体比较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有关内容比较
        1.2 国内外种子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3 有关各国种子科学贡献比较及发展分析
        1.4 各国种子科学研究内容及整体贡献分析比较
        2.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2.1 有关国家种子萌发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2 有关国家种子休眠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3 有关国家种子寿命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4 有关国家种子活力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3.1 有关国家种子加工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2 有关国家种子处理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3 有关国家种子包衣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4 有关国家种子贮藏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4.1 有关国家种子检验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2 有关国家种子纯度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3 有关国家品种鉴定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与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
        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发展
        1.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机构的建立及沿革
        1.2 品种审定机构的建立及发展
        2.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2.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
        2.1.1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种子自给阶段(1957 年以前)
        2.1.2 计划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形成阶段(1957—1980 年)
        2.1.3 双轨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1980—2000 年)
        2.1.4 市场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2001 年以后)
        3. 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
        3.1 主要作物主产省区品种审定情况计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1.1 各主产省区水稻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2 各主产省区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3 各主产省区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4 各主产省区棉花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2 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1 水稻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2 小麦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3 玉米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4 棉花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4. 中国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评价
        4.1 主要作物主产省份品种审定及育成单位构成
        4.2 有关省区育种科研实力、育成单位构成及品种贡献
    第二节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
        1. 国外种子管理及立法的发展
        1.1 国外种子管理立法
        1.2 发达国家的种子管理体制及其模式
        2.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
        2.1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例)
        2.2 国际种子贸易及企业发展
        2.2.1 各国种子市场容量
        2.2.2 世界种子贸易的发展
        2.2.3 世界规模种子企业的发展
        2.2.3.1 世界种业巨头的兼并重组
        2.2.3.2 世界种业十强变化及发展
        2.2.3.3 种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3.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3.1 国内外主要种子市场容量及比较
        3.2 全球种子贸易的发展及比较
        3.3 国内外种子规模企业发展与比较
        3.4 国内外新品种保护力度比较
        3.5 国内外种业科技投入方式和力度比较
第七章 结论、讨论
    1. 讨论
    2. 结论
        2.1 梳理出了种子科学发展的断代依据及阶段特点
        2.1.1 古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2 近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3 现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2 对国内外种子科学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及评价比较
        2.2.1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评价与比较
        2.2.2 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评价与比较
    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磁场对洋葱鳞茎萌发及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个国兰叶艺新材料的创制及叶艺形成机理研究[D]. 蒋彧.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2]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D]. 赵颖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弱磁场对产抗氧化肽蛋白酶水解活性和构象的影响[D]. 王晟喆.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4]弥勒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叶面球茎低温贮藏期间休眠生理探究[D]. 李琳. 云南大学, 2018(01)
  • [5]磁场处理对绿豆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D]. 刘圆.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6)
  • [6]两种贝母的组织培养及外源GA3、ABA处理对甘肃贝母鳞茎休眠的促抑效应[D]. 李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7]磁场对根瘤菌可溶性蛋白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J]. 李晓忱,依艳丽.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2)
  • [8]百合小鳞茎抽薹机理及活性调控技术研究[D]. 游向阳.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9]不同磁处理对芍药种子萌发的影响[J]. 简在友,侯俊玲,俞敬波,王文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1)
  • [10]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成广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磁场对洋葱鳞茎发芽和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