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看花在线动漫乐园

走马看花在线动漫乐园

一、走马观花网络动漫乐园(论文文献综述)

邓静[1](2020)在《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特征研究 ——基于百度指数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时代、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品牌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成为信息化、80、90、00后新生代旅游的主战场。网络重塑旅游发展格局,加大旅游市场整合力度,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将成为最深度的线上旅游消费国家。旅游作为线上生活的对应面,逐渐成为新生代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对5A级旅游景区的需求正向短时间、多频次、生活化、小度假、多样化方向发展,并将进一步刚需化。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所有5A级旅游景区产品共同的竞争对象和战略制高点。本文基于西南地区38个5A级旅游景区,利用百度指数平台,获取20142018年西南地区38个5A级旅游景区的日网络关注度,利用数理统计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偏好特征进行分析;借助凝视理论、吸引力法则、旅游行为相关理论、3D分析法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20142018年西南地区38个5A级旅游景区的日网络关注度数据,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时间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周时段网络关注度呈“平日高、周末低”的趋势;月时段呈“三峰型”,按季节网络关注度划分平季>旺季>淡季;年度特征呈倒“V”形,网络关注总量值2017年>2016年>2015年>2018年>2014年;五一期间网络关注度具有周前兆效应,国庆假期网络关注度峰值出现在国庆假期内;各区域网络关注度周时段特征大体呈“工作日高,双休日低”,月关注度峰值期集中于夏秋季,低谷期集中在冬季。(2)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形态为凝聚型,呈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格局,重心分布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景区附近;网络关注度空间特征呈“核心-边缘”、“一带两心”的趋势;空间分布变化幅度小,边缘区逐渐减少,次边缘区增多,次核心区增加。(3)运用景区分类、旅游偏好系数分析旅游偏好特征。发现潜在游客对景区的选择偏好为综合型旅游景区>自然旅游景区>人文旅游景区;旅游偏好系数最高为九寨沟景区,最低为邓小平故里景区,从旅游偏好系数分级来看强偏好景区有1个,中强偏好景区有4个,中偏好景区有8个,中弱偏好有11个景区,弱偏好景区有14个;(4)利用百度指数“人群画像”功能分析客源市场对景区的偏好。选取各景区网络关注度排名前七名的省域,分析客源市场对景区的偏好,关注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各5A级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总和分别有10个、10个、11个、13个、9个省市。(5)利用旅游行为相关理论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的日均网络关注度数据的因变量和7个自变量进行对比和相关性分析。以2018年大陆31个省(市、区)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的日均网络关注度数据为因变量,以温度、空间距离、相对湿度、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距离、密度、分割为自变量进行对比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气候舒适度与旅游淡旺季吻合;景区知名度大小与网络关注度值高低相关;空间距离与网络关注度值呈负相关关系;旅游旺季正好与暑假、国庆黄金周重合;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经济联系与网络关注度值都呈正相关关系;旅游偏好、距离、密度、分割也是影响景区网络关注度值的因素之一。(6)依据分析,研究当前和未来十年国内国外旅游发展走向,笔者从政府、景区和游客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关建议。为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宣传营销、拓宽客源市场、客流量预测、景区开发等提供建设性意见,助推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王才升[2](2019)在《文化科技融合视域下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主题公园发展非常迅猛,千帆竞发的主题公园业充溢了各种竞争与梦想,同时也乱象丛生。面对繁荣景象,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和思考。我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起步晚,发展中存在简单无趣,产品缺乏新意及文化内涵等诸多问题。我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研究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在宏观研究、个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应用对策研究也滞后于产业发展实践,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根基于当下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把握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发展策略。本研究主要将我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纳入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战略视野下进行观照,探讨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创新发展策略。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梳理目前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研究现状,把握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并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梳理了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的发展历史和阶段性的战略定位与重点,然后考察了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不同时期的细部表现。第三章,着重探析了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五种不同发展模式,并采用个案研究法,重点把握了不同类型主题公园的代表性科技应用。第四章,反思了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所面临着的发展瓶颈问题,强调了在文化内容、科技应用、融合困境及魅力不足等方面的诸多制约因素和内在原因。第五章,针对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优化发展方案和策略。第六章为结论,总结了全文的核心观点,并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及未深入展开研究的问题进行预判与展望。

吴静[3](2019)在《中韩美术馆公共教育比较研究 ——以中国北京和韩国首尔为例》文中提出从社会团体的功能性来说,美术馆是一个社会艺术机构,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美术馆不仅承担着展览、收藏、研究、交流、教育等职责,其公共教育也具有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美术知识并提高其审美品位等重要作用。随着“面向社会艺术、面向创新教育”的艺术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美术馆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美术馆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城市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公共教育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为什么进行本次研究、如何进行本次研究以及本研究可能会起到的作用。同时从一系列美术馆公共教育相关着作、刊物以及各研究对象的官方网站搜集文献资料,整体把握国内外的理论研究现状,并且解释相关概念。第二部分:详细阐述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常用模式,即展览、导览、非正式教育、正式教育、在线教育、艺术教育基金等方面;依照这些模式对中韩两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进行比较研究,并举例说明。第三部分:比较并分析中韩两国美术馆的教育项目,比较所选研究对象教育项目的教育范围、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课程设计,并且举例说明。第四部分:对前面的比较分析做出总结,然后列表分析五所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共性与个性,优点与问题。梳理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梳理出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善建议。第五部分:根据前面提出的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自主探索与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现状接轨的创新型美术馆公共教育课程。本论文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中、韩美术馆公共教育现状进行比较,从而分析研究两国的差异之处和相似之处,并且结合西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先进经验,找出目前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建议。最后自主开发适合我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课程,为促进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发展、艺术文化的普及、以及审美教育的推进尽微薄之力。

高露爽[4](2018)在《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对两个个案的解剖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外向型发展和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逐渐在传统招商中融入和重视旅游产业招商。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作为上虞旅游产业招商的主平台在成立的五年内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但招商成效不明显,度假区发展日益滞后,产生的诸多问题制约着招商引资对于促进度假区发展和提升经济效益的引领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招商引资的理论成果,其次剖析了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的现状和两个失败案例,并根据案例分析和现阶段招商引资面临的普遍困境得出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的招商引资面临投资环境缺乏优势、政策和体制不完善、土地供应缺乏保障、专业招商人才匮乏等四方面的问题,再次从宣传推介效果不到位、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产业布局不合理、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四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结合问题和原因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理顺工作机制体制、规避招商引资风险等长远战略与加强区内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招商队伍建设等短期对策,期对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和度假区发展提出一些理论借鉴。

厉建梅[5](2016)在《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以山东天上王城为个案》文中提出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当前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下,如何发挥文化遗产对旅游品牌的提升作用。这一问题,是在文化遗产对旅游品牌的提升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和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文章具体以山东天上王城景区为个案,结合文旅融合发展趋势,对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从旅游产品的供给角度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存在着有效产品供给不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仍是以传统游览观光产品为主,旅游产品单一化,体验性旅游产品不足;缺乏文化特色和文化创意,导致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同质化,低层次和重复性旅游开发。因此,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加强与其它产业尤其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塑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满足人们对个性化、多元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品牌的核心是文化,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建设,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地域文化魅力上。特色文化资源是个旅游目的地进行品牌构建的基础,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俗节庆、表演、技艺以及古建筑、历史街区、遗址遗迹等在推动旅游目的地发展方面发挥着品牌效应。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品牌资源。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背景下,文化遗产已成为地方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本,成为区域的竞争力和品牌优势。许多旅游目的地已经认识到构建特色文化、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天上王城景区作为山东省沂水县新兴旅游景区,春秋纪国传说、岱崮地貌和崮文化、沂蒙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是其开发的优势,也是旅游品牌构建的灵魂。2012年春秋古墓考古发现之后,随着媒体的报道,景区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因此,此次考古发现对景区未来的旅游规划和文化主题定位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促进景区全面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考古发现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使得天上王城这个民营新兴景区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的潜力。如何抓住这次机遇,进行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提升都是天上王城景区的一个转折点。因此,结合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旅游品牌化发展战略,我们以天上王城景区为案例,以此次考古发现为启发,对景区的品牌现状进行了梳理,并重点探讨了考古发现、文化遗产资源对景区品牌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景区品牌提升的战略和具体路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引入产业融合、文旅融合理论,并指出文旅融合是当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趋势。然后对旅游品牌、旅游景区品牌、文化旅游品牌的相关理论和案例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这些理论的阐释,我们希望为文章进一步所要探讨的问题,提供深厚和坚实的理论资源和基础。第二,对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梳理,提出文旅融合是推动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并指出文旅融合趋势下文化旅游品牌化经营的必然性以及构建文化旅游品牌的原则。第三,以山东新兴旅游景区——“天上王城”景区为案例,分析了这一景区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和在品牌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认为,景区的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国内诸多类似景区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其它景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第四,指出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文化遗产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对天上王城景区的考古发现、考古发现的价值与意义,以及考古事件对景区文化品牌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认为,天上王城景区的文化遗产为景区的下一步的旅游规划和品牌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第五,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景区品牌提升战略。在文旅融合这一发展趋势下,文化遗产如何转化为可供人们欣赏和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如何通过文旅融合的途径充分利用好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从而提升景区的文化品牌。另外,在文化+、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景区如何更好地通过文化营销和大数据传播文化品牌?最后,针对文章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特色文化和遗产是构建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在文旅融合视野下的文化旅游品牌战略是解决当前旅游产业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必由路径。旅游产业要不断促进和加强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品牌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在文旅融合的发展态势下,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则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深入研究如何塑造、营销、传播和管理景区文化品牌的理论及具体实践方法,是解决当下旅游景区发展面临同质化、低俗化等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山东天上王城景区作为中国旅游景区中的个案,有其自身特点,但也具有当前大部分景区的共性,存在着文化挖掘、旅游产品、营销传播等方面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具有个案意义,而且对其它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亦具有一定的借鉴。

薛静雯[6](2014)在《基于旅游理念的临漳县鬼谷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新时代城市的智力源,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浓郁的地方文化可突出地域魅力,彰显地区特色,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激发活力,树立品牌,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产业园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文化产业园发展的黄金时期。位于河北省最南端的临漳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建城史,是临漳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个特质,也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动力。临漳古称“邺”,因临漳河而得名,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临漳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建安文化、邺城文化和鬼谷文化三足鼎立。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就以旅游的理念为落脚点,以临漳县鬼谷文化产业园这个实际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文化产业园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提出实质性的问题,为以后文化产业园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6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文化产业园研究的来源、依据、应用价值、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等内容,深入浅出的阐明了文化产业园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文化产业园规划方面的相关理论,具体介绍了相关概念、国内外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历程及分类、案例分析等内容。为接下来的临漳县鬼谷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包括第三到六章,论述了临漳县鬼谷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的项目背景、项目内容以及建议和展望。第三部分是结语。

俞剑光[7](2013)在《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与创意经济迅猛发展,大都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剧烈变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和城市空间演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与发展的载体,产业区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直接体现,也是城市空间形象与功能重塑的重要动力来源。本研究从系统解读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城市属性入手,剖析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实体空间的联系及其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表现,揭示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与旧城更新、科技新区发展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理,研判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空间演变的未来趋势。论文分为八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第八章是结语,第二~七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的综述。首先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定义、范畴、特征进行归纳,相关理论主要面向城市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和创意城市3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在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创意城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特点和趋势作了总结分析,以此构建研究的总体框架。第三章是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案例研究。重点研究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实践,得出相关启示,同时分析总结我国文化产业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为文化创意产业区研究的参考和借鉴。第四章主要建构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空间演化的关系框架。文化创意产业区作为城市空间基本单元趋向多功能复合,与城市空间协同以保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从文化、社会、经济和实体空间四个方面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理。第五章主要建构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更新的关系框架。在旧城,文化创意产业区可以作为空间催化单元,从文化经济社会和实体空间多方面推动旧城的整体更新。第六章主要建构文化创意产业区与科技新区发展的关系框架。在科技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一方面与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共构城市创新空间系统,另一方面作为城市新区文化植入的有效手段。第七章是案例解析篇,分析影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空间布局的要素,通过梳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北京城市空间演化以及旧城、科技新区发展的关联性。

赵文婧[8](2012)在《文化产业视野下哈尔滨冰雪旅游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得到发展和推动。冰雪旅游作为哈尔滨旅游业发展最为重要的部分,受到高度重视。在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进一步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冰雪旅游质量提升和美誉度攀升。加之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冰雪旅游竞争,分流了部分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客源和收入。如今哈尔滨冰雪旅游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为了创新发展冰雪旅游,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即把旅游纳入文化产业发展当中,以文化产业视野看待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全球性趋势的新兴产业,它是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最具活力的经济部门及支柱产业之一,目前中国及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本文运用旅游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统计学和经济学、文化学的理论或方法对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基于文化产业理论,审视旅游业创新发展,通过对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分析,以及对文化产业开发综合比较优势的评估,找出适合哈尔滨地区特点的冰雪旅游开发创新方法和发展模式,给予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发展的文化产业方向上的定位,制定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措施,以便在文化产业视野下使区域冰雪旅游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树立哈尔滨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冰雪旅游发展的影响力,也有利于哈尔滨文化产业和冰雪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来实现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创新发展,走出困境,实现跨越,以保住哈尔滨在中国冰雪旅游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王文捷[9](2011)在《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色彩浓厚的“典型性”意义的影像文化,一度营造了中国社会“主旋律”影像文化的既成背景。不过在时代变迁中,这种“主旋律”影像艺术也逐步呈现出一些局限性与保守性。而世纪之交“非典型性”影像,则通过对不确定性、平俗化、争议性、奇幻性、另类性、游戏化、新媒体化、多元化等新兴文化症候的综合表征,形成了相异于“主旋律”意义与特色的流行影像文本。一、作为中国当代图像社会一种突出的表征形式,“无厘头”电影在文化理论上可以得到合理性阐释。在后现代观念不断渗透的状态下,“无厘头”电影非连续、非逻辑影像实践可以得到理解。基于视觉图像文化功能的认识,“无厘头”影像同样提供着一种特殊性的知性建构。这种零散性碎片化影像的文化意义,可以通过一些对应性与任意性的感知方式来阐释。周星驰等人的“无厘头”电影承续着香港喜剧文化传统,营构了一种反叛性的后现代游戏娱乐影像。无论是在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方面,“无厘头”电影都融合了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意义。而更为突出的是其中人物的语言特色,即“无厘头”电影创造了一种思维跳跃、逻辑含混的幽默“大话”形式。“无厘头”电影通过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对人生世相的理解也体现出种种相对主义的精神症候。就其映现生活现实的方式而言,其碎片化影像符码消解了“真实”与“虚构”的差异,它通过影像蒙太奇中某些生活痕迹的延伸,含蓄性地指涉到现实事相的相关意义。而这种文化符号结构,也对历史幻像进行了浅明故意的暴露和显现,其古代文化“残片”亦言说了历史理性力量的虚无。“无厘头”言说彰显了历史话语的游戏特色。在媒介时代强大的传播力量推动下,“无厘头”文化在影视剧领域不断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对其它媒介文化影像与话语产生了广泛影响。90年代后无论在港台还是内地,不少喜剧电影、电视情景剧目都吸纳了“无厘头”的情节建构与搞笑拼贴形式。而港台、内地的电视综艺、曲艺节目,也承续或呼应了“无厘头”文化的言说意识与娱乐精神。当网络媒介新兴之后,网络写作中也形成了“无厘头”式“世说新语”潮流。充满个性的网民在自在想象与多元文化开拓之中,同样以碎片性文字对社会文化进行另类观照。这种网络文字符码以其游戏精神,同样对社会文化作出解构甚至是粗俗的戏说。其“无厘头”痴语妄言风格,使网络写作成为颇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表达时尚。二、当下影视历史剧不但出现了繁盛的娱乐化制作态势,而其所呈现的历史情景也是题材丰富而铺张眩目。不过这种历史剧模式采用了淡化“历史真实”的表达方式,相关剧情的虚拟架构中,也忽视或模糊了一些既有的历史“通识”规范。这导致当下影视历史剧完整文化知性的缺失,并呈现出一种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影视历史剧创作在本质上说是一种虚构性的历史再阐释,无论“正说”还是“戏说”的历史影像文本,都是某些具有整合与调适意义的当代文化“切片”。历史剧的这种主观性虚构的更新书写,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书写中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故而,当下影视历史剧这种“戏说”与虚构的创作本质,是可以在大众娱乐审美的游戏意义上得到确立的。作为一种影像“符号”建构的“拟像”环境,影视历史剧也是一种契合受众心理的消费文化存在。而其基于映照当代一些社会问题的历史影像符号系统,正在对当下社会大众各种社会困惑与期求作出幻像性抚慰。其通俗化的趣味性与情感性叙事,也基本上守持着非西方化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与习惯。大部分帝王将相题材的影视历史剧,多烘托出一种缺失现代观照的传统政治文化意识,家国同构、君主民本、权力本位等传统政治文化得以映射,其浓厚封建意识的张扬则常常惹人非议。这些传统政治文化中非现代性的意识因素,需要人们进一步作出批判性考量。三、作为一种真人参与的电视表演,“真人秀”节目在电视虚拟影像形式上强化了真实的意义。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里,不断创新、整合不同质态的“真人秀”影像节目,成为人们体验和探索新兴生活意趣与奇观的重要舞台。而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也同样在学习西方同类影像的过程中得到大致同步的发展,这些节目在融合中国国情与文化因素后产生了一些本土化特色。当下中国本土“真人秀”的创制实践异常繁复,各种娱乐至死的综艺“真人秀”、竞争至赢的比赛“真人秀”与体验至奇的生活“真人秀”影像,为当下中国社会大众提供了较为突出而丰厚的娱乐新体验。从文化意义上观照,这些节目作为一种真实复现社会文化景观的“镜象”,生动地表征着当下中国大众社会的平民梦想、英雄情结、草根民主、现实竞争、本真人性等各种人文想象与情态。国内“真人秀”从根本的形式建构上看,明显存在对国外节目的模仿与国内节目相互复制的现象。这种后现代消费文化影像的复制方式,自有其后工业时代机械复制艺术的特殊性意义,也包含着一种通过复制模仿而创新的另类推动因素。不过,真正“中国原创”的“真人秀”节目的稀缺,也引发了节目创制在复制问题上的文化焦虑与观念碰撞。中国电视节目追求收视率的问题逐步显现,其背后蕴含的商业经济利益成为驱动“真人秀”更新的力量。而收视率观念发散的这种张力,则促使“真人秀”必然迎合受众的欣赏旨趣与情感兴味。而此种收视语境下一些被批评的“真人秀”节目探索,显示了主流价值观念与娱乐文化真实的复杂关系。四、新兴互联网及其多媒体视频技术的发展,促发了大众“去影视化”的影像观赏模式,大量“草根”影像制作与交流方式得以出现。网络戏仿文字、诗歌、流行语营构了影像“恶搞”的背景与要素,网络大众获得一种崭新的调侃与游戏文化空间。在对影像形式的解构性探索中,种种戏谑式重新编配的搞怪视频大量充斥于网络。胡戈及其所制视频,是引发网络“恶搞”视频风尚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他创作的网络视频,在引领网络大众进行搞笑娱乐的同时,也对当下现实与文化事象作出了讽喻式批评。“恶搞”视频的风靡,意味着对合法化“正搞”方式的思考。这种“正搞”方式同样包含某些局限性,一些正统影像中的固化虚假形态也应得到反思。网络“恶搞”视频属于青年亚文化的新异潮流,渗透出对主流精英文化敏锐的叛逆性思考。不过这种亚文化中种种粗鄙化形态和方式,也明显对社会典范文化产生颠覆性的效果。故而,网络“恶搞”亚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一种推陈出新文化意识的显现,一种青年自我调适式独立话语的表达。在“恶搞”文化的大众狂欢传播状态下,娱乐文化呈现出遵从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理念的争端。这种争端的持续导致了对“恶搞”文化的管理困境。而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同时社会各方还要加强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还值得强调的是,“非典型性”影像文本抛弃了部分正统影像的旨趣,强化了种种反叛性的游戏性与娱乐性色彩。虽然作为“异化”的文化符号,也具有一些社会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并不时引发种种争议,然而社会文化愈加开明宽容与新兴氛围渐趋自由多元,都为“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文本创造提供了空间与路径,我们也应以不断更新的文化观念与姿态对其进行感知、审视与清理。流行文本在当下媒介时代表征着社会文化的丰富内容,其形式与意义亦在各种媒介互动的变迁时尚中,关联着社会文化认知与大众消费娱情意识的更替。世纪之交大众文本特别是“非典型性”的纸媒、影视、网络文本,正在多元复合化地建构着大众文化实践的新理念与新气象。而对当下泛审美化流行媒介文本意识趋向的这种探索,有利于文化观念与主体知性的积极开拓及健康发展。

田贵平[10](200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文中认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建立了中国学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等网络。到今天,中国的网民数、计算机台数、网站数、计算机带宽容量、域名数比1994年“中国上网年”已增加了十倍甚至百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正按“摩尔”定律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网络环境之中。互联网的发明,是人类继火的发明之后第二件对人类社会造成革命性转变的重大科技事件。这一事件远比蒸汽机的发明带来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力更为巨大,意义更为深远。人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到网络之中时,正在创建着一个崭新的世界、崭新的社会,即网络世界、网络社会。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已骤然而至,它就是网络文化。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通过对网络文化各个方面的研究,来探索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 本论文首先在探讨网络文化的特征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网络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影响,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网络文化进行了界定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论文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教育问题、网络文化与各种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作用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网络教育的构建必要性以及应该如何去构建进行了探讨。论文还仔细研究了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关系,研究了网络文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多种思想、多种文化竞相吐艳空间的同时,又面临着如何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屏障的新课题。进而分析了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思维、主体行为、主体人格、主体个性化等方面的进步意义和延滞,强调要发挥网络文化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统一。 最后,论文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新理论,如何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网络文化发展观为指导,改善党管意以形念的方式方法,如何提倡文化多样化,坚持和而不同的发展观等问题,为全面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二、走马观花网络动漫乐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马观花网络动漫乐园(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特征研究 ——基于百度指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互联网对旅游者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网络营销逐渐趋热
        1.1.2 智慧旅游助推旅游业提质增效,网络关注度有效缓解景区供需矛盾
        1.1.3 国家顶层大力支持智慧旅游的发展
        1.1.4 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研究鲜有报道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
        1.5.1 研究难点
        1.5.2 可能存在的创新
    1.6 研究区概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A级旅游景区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网络关注度研究
        2.2.1 国外网络关注度研究现状
        2.2.2 国内网络关注度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旅游偏好理论
    3.2 旅游目的地选择理论
        3.2.1 机会组合模型
        3.2.2 行为模型—克朗普顿模型
    3.3 传播地理学理论
    3.4 凝视理论
    3.5 吸引力法则
    3.6 核心—边缘理论
第4章 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
    4.1 景区网络关注度时间特征
        4.1.1 周时段网络关注度特征分析
        4.1.2 月时段网络关注度特征分析
        4.1.3 年度网络关注度特征分析
        4.1.4 黄金周网络关注度特征分析
        4.1.5 景区关注度区域分布特征
    4.2 景区网络关注度空间特征
        4.2.1 评价方法
        4.2.2 空间分布形态
        4.2.3 空间分布特征
        4.2.4 空间分布变化
第5章 景区网络关注度旅游偏好研究
    5.1 不同类型景区旅游偏好时间分析
    5.2 景区旅游偏好空间特征分析
    5.3 景区客源市场旅游偏好分析
第6章 网络关注度分布影响因素
    6.1 感知环境
        6.1.1 气候因素
        6.1.2 景区知名度
        6.1.3 空间距离
    6.2 闲暇时间
    6.3 经济实力
    6.4 旅游偏好
    6.5 互联网发展水平
    6.6 经济联系
    6.7 距离、密度、分割
        6.7.1 距离:影响空间效率
        6.7.2 密度:景区密度与景点密度
        6.7.3 分割:行政主体边界的开放程度与通行成本
第7章 相关建议
    7.1 政府方面
        7.1.1 发挥政府引领保障作用,助推景区提质增效
        7.1.2 实施惠民便民举措,激发大众二次消费潜力
    7.2 景区方面
        7.2.1 以“三层”联动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2.2 以季节差异为基础,因时制定营销策略
        7.2.3 以旅游偏好为突破口,创新旅游开发模式
        7.2.4 以风险评估为前提,提升旅游品质
        7.2.5 以“类中介”旅游人群为新视角,实现服务主体全覆盖
    7.3 游客方面
        7.3.1 与时俱进,迎接旅游市场的新变化
        7.3.2 提升生活品质,加快旅游融入生活的步伐
        7.3.3 保护环境,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8章 结论和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2)文化科技融合视域下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国家大力加强主题公园建设,丰富市民演艺娱乐文化生活
        1.1.2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迭代创新,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1.1.3 亟需解决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优化对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2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3.1 研究的学术价值
        1.3.2 研究的应用价值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及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发展历程
    2.1 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的发展历程
        2.1.1 文化与科技融合概念梳理
        2.1.2 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的发展情况综述
        2.1.3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2.2 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发展历程
        2.2.1 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发展历程综述
        2.2.2 文化科技融合视域下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新发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发展模式及科技应用
    3.1 中国各类型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发展模式
        3.1.1 情景模拟类主题公园
        3.1.2 游乐类主题公园
        3.1.3 观光类主题公园
        3.1.4 主题类主题公园
        3.1.5 风情体验类主题公园
    3.2 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科技应用
        3.2.1 金华横店影视城——全息投影技术
        3.2.2 深圳华侨城——360 度全视角舞台
        3.2.3 武汉 汉秀 剧场——干湿舞台、三维舞台、270 度旋转座椅
        3.2.4 南昌万达文化旅游城——3D 水幕成像技术、多声道环绕音响
        3.2.5 杭州宋城——灯光特效技术、5D实景特效技术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瓶颈问题
    4.1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品的文化内容困境问题
        4.1.1 主题公园演艺产品内容题材老旧
        4.1.2 主题公园演艺产品文化底蕴不足
    4.2 主题公园演艺产品的科技应用困境问题
        4.2.1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品的科技崇拜
        4.2.2 主题公园演艺与产品的科技滞后
    4.3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困境问题
        4.3.1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不充分
        4.3.2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文化与科技含量不均衡
    4.4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魅力不足问题
        4.4.1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同质化问题
        4.4.2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业余性问题
        4.4.3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互动性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创新发展策略
    5.1 深度开发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5.1.1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质量化
        5.1.2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品牌化
    5.2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科技高质量融合
        5.2.1 打破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科技崇拜
        5.2.2 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及时应用新科技
    5.3 增强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5.3.1 强化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中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5.3.2 均衡调配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中的文化与科技元素
    5.4 顺应时代发展,增加演艺娱乐产业的新创意
        5.4.1 打造粉丝经济新业态
        5.4.2 形成线下+线上演艺娱乐新格局
        5.4.3 打造“沉浸式”演出新体验
        5.4.4 突出演艺新个性、内容为王
        5.4.5 打造IP新形象,形成品牌效益
        5.4.6 重视娱乐新体验
        5.4.7 演员树立工匠精神、创新至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中国各类型主题公园名单
附录 B:中国近几年出台的文化、科技政策代表性文件
附录 C:中国部分典型主题公园的节目单
附录 D:方特演艺娱乐产业创新发展游客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中韩美术馆公共教育比较研究 ——以中国北京和韩国首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起因与意义
    二.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美术馆的定义和类型
    五.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定义和特性分析
    六.国内外美术馆公共教育理论研究现状
第二章 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常用模式
    一.展览
    二.导览
    三.非正式教育
    四.正式教育
    五.在线教育
    六.艺术教育基金会
第三章 中韩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对比
    一.中国美术馆
    二.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
    三.今日美术馆
    四.三星美术馆(Leeum)
    五.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第四章 中韩美术馆公共教育总结分析及建议
    一.五所美术馆的共性
    二.五所美术馆的特殊性
    三.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可行性建议
第五章 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设计
    一.公共教育活动的前期调查和后期反馈
    二.学习单的开发和设计
    三.美术馆公共教育与学校的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对两个个案的解剖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评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设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想
    第四节 主要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旅游度假区的概念界定
        二、招商引资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招商引资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规律理论
        二、政府干预理论
        三、制度创新理论
第三章 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的案例解剖
    第一节 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资源现状
        三、招商情况
    第二节 两个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案例描述
        一、泰国风情小镇项目
        二、老鹰山侏罗纪主题乐园项目
    第三节 两个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案例过程解剖
        一、导致泰国风情小镇项目失败的直接原因
        二、导致老鹰山侏罗纪主题乐园项目失败的直接原因
        三、导致项目失败的共性原因
第四章 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投资环境缺乏优势
        一、自然资源基础条件薄弱
        二、优质人文资源缺乏整合
        三、基础配套相对滞缓
        四、产业优势不够明显
    第二节 政策和体制不完善
        一、政策保障问题
        二、体制保障问题
    第三节 土地供应缺乏保障
        一、土地利用情况复杂
        二、土地出让方式受限
        三、土地开发受限于规划保护
    第四节 专业招商人才匮乏
        一、招商力量不够
        二、招商思路不清
        三、招商方式传统
第五章 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宣传推介效果不到位
    第二节 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第三节 产业布局不合理
    第四节 机制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完善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的长远战略与短期对策
    第一节 完善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的长远战略
        一、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二、理顺工作机制体制
        三、规避招商引资风险
    第二节 完善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的短期对策
        一、加强区内资源整合
        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三、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四、加强招商队伍建设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以山东天上王城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对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旅融合与旅游品牌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旅融合理论
        一、产业融合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果与影响
    第二节 旅游品牌理论
        一、旅游品牌的界定
        二、旅游品牌的构建过程
        三、文旅融合趋势下的品牌发展战略
        四、文旅融合下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关键
        五、文旅融合型品牌的形成——以旅游演艺品牌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天上王城景区资源比较优势与品牌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沂水旅游与天上王城景区的开发
        一、沂水旅游开发背景
        二、天上王城景区概览
    第二节 景区旅游资源禀赋分析
        一、岱崮地貌与崮文化
        二、纪国文化:传说、历史与遗迹
        三、社会风貌:沂蒙民俗文化
        四、景区旅游资源分析
    第三节 景区品牌定位
        一、旅游景区品牌定位的前提和方法
        二、当前旅游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三、天上王城景区与周边景区资源的对比
        四、天上王城景区品牌定位
        五、对天上王城景区品牌定位的评析
    第四节 景区品牌的设计与开发
        一、景区品牌形象系统的设计
        二、景区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三、景区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
    第五节 景区品牌的营销与传播
        一、多媒介多渠道进行营销与传播
        二、文化营销与传播
        三、联合营销与传播
        四、景区的低价促销
        五、对景区品牌营销与传播的评价
    第六节 景区品牌的管理与维护
        一、品牌与商标
        二、天上王城景区品牌的法律保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古发现事件对天上王城景区品牌建设的影响
    第一节 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品牌效应
        一、文化遗产的界定
        二、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
        三、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
    第二节 景区内考古发现及其价值
        一、考古发现及其概况
        二、春秋古墓年代、国别、性质
        三、景区内考古发现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节 考古发现对景区品牌的影响
        一、媒体报道对景区知名度的影响
        二、景区在考古发现过程中的主动营销与传播
        三、“考古新发现”的品牌影响力
    第四节 文化遗产与景区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遗迹对景区品牌文化内涵的提升
        二、景区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展示与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景区品牌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第一节 历史遗迹保护与利用现状
        一、考古现场的保存和展示现状
        二、文物保护规划迟迟没有出台
        三、对春秋纪国文化研究不够深入
        四、历史遗迹的开发利用与经营问题
    第二节 景区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
        二、体验型产品仍存在不足
        三、旅游演艺产品需再创新
        四、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
    第三节 景区旅游商品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商品缺乏文化内涵
        二、旅游商品缺乏创意设计
    第四节 景区品牌营销传播的不足
        一、需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营销的作用
        二、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品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旅融合下景区旅游品牌的提升
    第一节 保护旅游资源,坚持品牌发展的可持续
        一、保护景区旅游资源的原则
        二、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利益方关系
    第二节 依托历史遗存,构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一、深度挖掘和利用春秋纪国文化
        二、原状与复原展示:遗址博物馆
        三、旅游体验:春秋文化场景再现
        四、视觉呈现:演艺与影像
    第三节 促进旅游商品与文化创意的融合
        一、旅游商品与文化创意的融合
        二、旅游商品品牌的建设
        三、旅游品牌商品的传播与保护
    第四节 加强景区品牌的网络与文化营销
        一、“互联网+”时代的旅游品牌营销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营销策略
    第五节 发挥政府作用,整合旅游资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

(6)基于旅游理念的临漳县鬼谷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借机而生:宏观背景提供良好发展机遇
        1.1.2 承市而为:顺应新时期城市发展需求
        1.1.3 不断优化的外部条件成为发展优势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题导向法
        1.4.3 实证调研法
        1.4.4 实证分析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化产业园相关规划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文化
        2.1.2 文化产业
        2.1.3 文化产业园
        2.1.4 旅游理念
    2.2 国内文化产业园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文化产业园的相关研究
    2.4 文化产业园的分类
    2.5 国内文化产业园面临的主要问题
        2.5.1 产业定位不清,管理能力不足
        2.5.2 产业链条不完整,缺乏关联效应
        2.5.3 园区缺乏特色,未彰显品牌效应
        2.5.4 穿新鞋走老路,规划布局不合理
    2.6 国内外相关案例
        2.6.1 依托项目主题和功能的文化产业园
        2.6.2 依托项目开发运营的文化产业园
        2.6.3 依托项目客户渠道的文化产业园
        2.6.4 依托项目品牌建立的文化产业园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鬼谷文化研究
    3.1 鬼谷子简介
    3.2 鬼谷文化研究
        3.2.1 鬼谷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3.2.2 鬼谷子在军事方面的成就
    3.3 鬼谷文化旅游现状
        3.3.1 淇县云梦山鬼谷文化旅游
        3.3.2 北京鬼谷文化公园
        3.3.3 临漳鬼谷文化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临漳县鬼谷文化产业园区项目背景
    4.1 区域背景
        4.1.1 地理位置
        4.1.2 交通条件
    4.2 自然环境状况
        4.2.1 地形地势
        4.2.2 水文水系
        4.2.3 气候概况
    4.3 社会经济条件
    4.4 旅游业发展概况
    4.5 规划现状
    4.6 临漳县鬼谷文化产业园区规划 SWOT 分析
        4.6.1 优势分析
        4.6.2 劣势分析
        4.6.3 机遇分析
        4.6.4 挑战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临漳县鬼谷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战略对策
    5.1 规划目标
    5.2 规划策略
        5.2.1 对接主城,产城一体
        5.2.2 古韵今辉,文化兴旅
        5.2.3 以人为本,涵养生态
        5.2.4 打造核心主题,完善产业链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临漳县鬼谷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
    6.1 园区总体布局
        6.1.1 发展定位
        6.1.2 总体布局结构
        6.1.3 土地利用规划
    6.2 中华智圣鬼谷文化园规划
        6.2.1 功能规划
        6.2.2 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备
        6.2.3 园区的竖向设计
    6.3 重点建筑单体
        6.3.1 鬼谷纪念馆
        6.3.2 钟楼鼓楼
    6.4 园区交通规划
    6.5 园区基础设施规划
        6.5.1 给水规划
        6.5.2 排水规划
        6.5.3 采暖、通风规划设计
        6.5.4 电气、照明规划设计
        6.5.5 消防控制系统规划
        6.5.6 安全防护系统规划
    6.6 建筑节能设计
    6.7 绿化系统及环境保护设计
    6.8 小品设计
    6.9 鬼谷文化园规划的结论
        6.9.1 联动周边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6.9.2 深度挖掘文化特质,塑造临漳城市名片
        6.9.3 提升城市竞争力,引领城市产业升级
    6.10 园区实施保障措施的建议
        6.10.1 园区管理机构规划
        6.10.2 园区全面质量管理规划
        6.10.3 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6.11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鬼谷文化园规划效果
作者简介

(7)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1.1.2 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1.1.3 提升城市发展要素的要求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与框架
        1.3.1 论文创新点
        1.3.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
    2.1 相关概念综述
        2.1.1 文化与创意
        2.1.2 文化创意产业
        2.1.3 文化创意产业区
    2.2 城市空间发展相关理论
        2.2.1 城市空间理论
        2.2.1.1 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脉络
        2.2.1.2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
        2.2.1.3 知识经济下城市空间演变趋势
        2.2.2 旧城更新理论
        2.2.2.1 工业时代的城市更新
        2.2.2.2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更新
        2.2.2.3 国外城市更新的启示
    2.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
        2.3.1 产业分布与区位选择
        2.3.2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2.3.2.1 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
        2.3.2.2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2.3.2.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产业区
        2.3.3 文化创意空间生产
    2.4 创意城市空间相关理论
        2.4.1 创意阶层的区位选择
        2.4.2 创意城市研究综述
    2.5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发展与启示
    3.1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述
        3.1.1 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3.1.1.1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3.1.1.2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3.1.2 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3.2 国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启示
        3.2.1 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区发展特点
        3.2.1.1 纽约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发展
        3.2.1.2 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发展
        3.2.1.3 东京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发展
        3.2.2 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区的主要启示
    3.3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实证分析
        3.3.1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3.3.2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区发展概述
        3.3.2.1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区发展现状
        3.3.2.2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区发展模式
        3.3.2.3 国内典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区
        3.3.3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区发展分析
        3.3.3.1 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3.3.3.2 发展面临的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4.1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文化空间结构演变
        4.1.1 城市文化空间结构的组成与特征
        4.1.2 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的变化
        4.1.3 文化创意产业区影响城市文化空间演化路径
        4.1.3.1 参与维护旧城历史文化空间网络
        4.1.3.2 新城文化空间植入
    4.2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4.2.1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经济作用机理
        4.2.2 文化创意产业区影响下的城市经济空间重组
    4.3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4.3.1 文化创意活动的社会空间网络
        4.3.2 文化创意产业区影响下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
    4.4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物质空间结构演变
        4.4.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资源与空间条件
        4.4.1.1 产业发展的外部资源与空间条件
        4.4.1.2 产业发展的内生资源与空间条件
        4.4.2 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区位
        4.4.2.1 文化创意产业区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4.4.2.2 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城市空间的区位特征
        4.4.2.3 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城市空间区位类型
        4.4.3 文化创意产业区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路径
        4.4.3.1 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城市空间演化
        4.4.3.2 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城市空间特征
        4.4.3.3 文化创意产业区影响城市空间演化路径
        4.4.3.4 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4.5 小结
第五章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空间更新
    5.1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文化空间演化
        5.1.1 文化创意产业与旧城文化发展的关系
        5.1.1.1 传承历史,保护旧城风貌
        5.1.1.2 融合现代产业与传统文化
        5.1.1.3 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品位
        5.1.2 文化创意产业区作为催化旧城文化的空间因子
        5.1.2.1 文化与城市催化再生理论
        5.1.2.2 针灸理论与巴塞罗那的城市再生
        5.1.2.3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催化再生
    5.2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经济空间演化
        5.2.1 文化创意产业与旧城经济发展的关系
        5.2.2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经济空间的关系
        5.2.2.1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经济空间的转换
        5.2.2.2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经济空间的融合
        5.2.3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旅游业融合
    5.3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社会发展
        5.3.1 文化创意产业与旧城社会发展的关系
        5.3.2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社区营造
        5.3.2.1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融合的成功案例
        5.3.2.2 社区作为城市的微观结构体现城市文化
        5.3.2.3 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推进社区总体营造
    5.4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空间发展
        5.4.1 文化创意产业与旧城空间发展的关系
        5.4.2 文化创意产业区在旧城的空间特征
        5.4.3 文化创意产业在旧城中的空间适应性
        5.4.3.1 产业建筑空间对应的创意产业类型
        5.4.3.2 民用建筑空间对应的创意产业类型
        5.4.3.3 旧街区对应的创意产业类型
        5.4.4 文化创意产业区在旧城的空间发展模式
        5.4.4.1 文化创意产业区在旧城的集聚模式
        5.4.4.2 文化创意产业区在旧城的空间策略
    5.5 小结
第六章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科技新区发展
    6.1 新时代的科技新区发展趋势研究
        6.1.1 科技新区的功能转型研究
        6.1.1.1 从传统产业园到产业新区(城)
        6.1.1.2 科技新区的功能转型
        6.1.2 科技新区的空间整合研究
        6.1.2.1 科技新区的空间整合的理念与目标
        6.1.2.2 科技新区的空间整合的内容与类型
        6.1.2.3 科技新区空间发展与区域社会改造
    6.2 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新区互动发展
        6.2.1 文化与科技新区
        6.2.1.1 文化与科技新区的产业竞争力
        6.2.1.2 文化与科技新区的服务竞争力
        6.2.2 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新区
        6.2.2.1 科技融合文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6.2.2.2 科技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与优势
    6.3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科技新区互动发展
        6.3.1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新区创新空间
        6.3.1.1 科技新区与城市创新空间系统
        6.3.1.2 文化创意产业区构建城市创新系统
        6.3.2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新区生活空间
    6.4 文化创意产业区在科技新区的空间模式
        6.4.1 文化创意产业区空间发展内因要素
        6.4.2 文化创意产业区空间发展功能要素
        6.4.3 文化创意产业区空间发展模式
        6.4.3.1 文化创意产业区在新区空间发展趋势
        6.4.3.2 文化创意产业区在科技新区集聚模式
    6.5 小结
第七章 案例解析: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北京城市空间发展
    7.1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区发展特征
        7.1.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的产业特征
        7.1.1.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规模
        7.1.1.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主要行业发展特点
        7.1.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的表现类型
    7.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7.2.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的空间布局
        7.2.1.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现状空间布局分析
        7.2.1.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与空间要素的关系
        7.2.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空间演化
    7.3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空间更新
        7.3.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与旧城历史空间
        7.3.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工业遗产空间
    7.4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区与科技新区发展
        7.4.1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布局研究
        7.4.1.1 中关村发展新阶段——从科技园区到科技创新中心
        7.4.1.2 中关村示范区与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
        7.4.1.3 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划布局
        7.4.2 中关村示范区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7.4.2.1 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7.4.2.2 文化创意产业区与中关村示范基地互动发展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文化产业视野下哈尔滨冰雪旅游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文化产业研究背景
        1.1.1.2 冰雪旅游产业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1.2.1.1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1.2.1.2 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冰雪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1.2.2.1 国外冰雪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1.2.2.2 国内冰雪旅游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理论体系
    2.1 文化产业理论体系
        2.1.1 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
        2.1.1.1 文化产业的概念
        2.1.1.2 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含义
        2.1.1.3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
        2.1.2 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2.1.2.1 文化产业的分类及范围
        2.1.2.2 文化产业体系
    2.2 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与前景
        2.2.1 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2.2.2 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2.2.2.1 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2.2.2 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2.3 国内外发展模式
        2.3.1 国外发展模式
        2.3.2 国内典型模式
    2.4 旅游产业的相关理论及发展趋势
        2.4.1 旅游产业相关理论
        2.4.1.1 旅游产业相关概念
        2.4.1.2 我国国内旅游产业特点
        2.4.1.3 冰雪旅游产业概念及特点
        2.4.2 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2.4.2.1 旅游文化化现象明显,更加注重文化感知和文化消费
        2.4.2.2 产业融合现象明显,文化和旅游融合最为突出
        2.4.2.3 旅游产品市场将细分化,“冰雪旅游”会受到高度重视
        2.4.2.4 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旅游发展主流和方向
    2.5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
        2.5.1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意义和价值
        2.5.2 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第3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形势及条件分析
    3.1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形势分析
        3.1.1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3.1.1.1 旅游发展所处环境分析
        3.1.1.2 文化产业发展所处的总体环境分析
        3.1.2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形势分析
    3.2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条件
        3.2.1 优势分析
        3.2.1.1 地理、气候优势
        3.2.1.2 冰雪节等节庆带动优势和冰雪文化开发的先发优势
        3.2.1.3 哈尔滨拥有独特的文化
        3.2.1.4 哈尔滨冰雪文化特点显着
        3.2.2 劣势分析
        3.2.2.1 相对不足的气候和区位交通劣势
        3.2.2.2 市场管理导向不足
        3.2.2.3 旅游设施与服务质量不完善
        3.2.2.4 产业的扩展不够,发展形式过于单一
        3.2.3 机遇分析
        3.2.3.1 冰雪旅游旅市场走向大众化,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2.3.2 哈尔滨冰雪旅游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3.2.4 威胁分析
        3.2.4.1 日益扩大的市场竞争威胁
        3.2.4.2 旅游形式的不断创新
        3.2.4.3 旅游者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
第4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现状及困境
    4.1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历史
        4.1.1 开发初期
        4.1.2 发展时期
        4.1.3 大发展时期
    4.2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现状
        4.2.1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发展规模
        4.2.2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发展速度与效益
    4.3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困境和问题
        4.3.1 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增长率相对较低
        4.3.2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低
        4.3.3 文化旅游产品缺少品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不足
        4.3.4 文化和旅游企业引领作用不明显
        4.3.5 冰雪旅游人才流失及复合型人才资源匮乏
第5章 文化产业视野下哈尔滨冰雪旅游创新发展战略及对策
    5.1 哈尔滨冰雪旅游创新发展战略
        5.1.1 实施产业融合战略,推进冰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5.1.2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建立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构
        5.1.3 实施文化品牌战略,赋冰雪于灵魂
        5.1.4 实施企业引领战略,推进企业跨行业跨产业经营
        5.1.5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增强产业融合发展后劲
    5.2 基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系列对策
        5.2.1 政府大力支持,提供必要的组织和政策保障
        5.2.2 创立冰雪文化产业观光体验园区
        5.2.3 开发中国冰雪文化博物馆
        5.2.4 为哈尔滨冰雪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5.2.5 把哈尔滨打造中国冰雪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和咨询服务中心
        5.2.6 策划哈尔滨冰雪文艺作品,扩大冰雪旅游客源和知名度
        5.2.7 借助数字化和网络化等内容产业,开展多渠道营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典型性"影像娱乐文化:中国当代"主旋律"既成背景
    二、"非典型性"影像文本命名:多元复合的文化新异征象的表现
第一章 碎片化"无厘头"影像:现实与历史的特殊认知与审度
    一、"无厘头"电影:作为后现代图像文化意义的理论探讨
        (一) 图像作为文化表征:"无厘头"电影后现代方式更替的合理性
        (二) 后现代的"图绘"转向:"无厘头"影像新型认知功能确立
        (三) 零散性碎片化感知:"无厘头"影像的对应阐释与任意性意义探索
    二、周星驰电影结构类型特征:"无厘头"后现代文化的反叛性面貌
        (一) 承续喜剧传统的反叛性探索:"无厘头"类型电影的后现代特色
        (二) 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融合
        (三) 语言方式:思维跳跃和逻辑含混的特殊幽默"大话"
    三、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现实与历史的碎片化与踪迹化表征
        (一)"无厘头"影像方式的更新:相对主义认知意识的渗透
        (二) "无厘头"影像的符码:生活现实的碎片化表征
        (三) "无厘头"影像碎片:历史文化的解构性痕迹
    四、"大话影像"与"世说新语"普泛:"无厘头""大话"的强大影响
        (一) 影视曲艺中的"大话"意识:"无厘头"影像文化的普泛
        (二) 网络新媒介中的"无厘头"写作碎片:哲理性的另类妄言异语
第二章 虚幻的历史剧:历史文化的娱乐性"戏说"
    一、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状态:"历史真实"的缺失与断裂
        (一) 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眩目铺张的影像景观
        (二) 淡化"历史真实"后的虚构:对历史通识与禁忌的忽视
        (三) 历史文化知性的缺失: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
    二、历史叙事的虚构特性:"戏说"历史剧的合理化意义
        (一) 主观化的历史再"阐释":影视历史剧的"正说"与"戏说"
        (二) 传统文化中历史的更新阐释:影视历史剧虚构性书写成为常态
        (三) 影视历史剧本质、功能与要求:娱乐审美游戏与现代人文意识
    三、历史影像的消费性符号:社会迷幻心理与民族审美意识的融汇
        (一) 影视"符号"的"拟像"环境:契合受众心理的历史剧消费
        (二) 历史的影像"符号"系统:对社会大众困惑与期求的抚慰
        (三) 通俗化"趣味"与"情感"叙事:对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守持
    四、皇国史观与大国强者形象:历史剧中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批判
        (一) 皇国史观下的历史剧:传统政治文化意识的烘托
        (二) 矛盾性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权谋政治文化与大国强者意识
第三章 复制的"真人秀":大众社会奇异景观的镜象
    一、真人参与的"秀"场:从西方到中国的电视游戏表演浪潮的崛起
        (一) 电视"真人秀"形式:在影像虚拟中植入和强化真实元素
        (二) 国外主要的"真人秀":探索生活新兴意趣与奇观的"舞台"
        (三)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形态的引进与本土化元素融合
    二、本土"真人秀"的表达镜像:中国社会文化景观的复现
        (一) "真人秀"节目的繁复:影像实践中的中国大众娱乐新体验
        (二) 电视"真人秀"的文化观照:社会景观的镜象化复现
    三、"真人秀"的复制与模仿力量:对"中国原创"问题的焦虑
        (一) 国内"真人秀"模仿方式:后现代影像复制的创新力量
        (二) "真人秀""本土原创"焦虑:复制方式引发的文化碰撞
    四、"真人秀"收视率的追逐:商业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复杂意义
        (一) "真人秀"收视率的驱动力量:商业经济与情感顺应
        (二) 主流观念与文化真实:"真人秀"收视效应中的复杂性
第四章 网络"恶搞"视频:新媒体里的戏谑亚文化讽喻
    一、从网络语言"恶搞"到影像"恶搞":"恶搞"文化的众生世态
        (一) 互联网新媒介促发"去影视化":"草根"性网络视频出现
        (二) 戏仿文字、诗歌与流行语文"恶搞":网络大众的调侃与游戏
        (三) 网络影像的"恶搞":戏谑式的重新编配与搞怪
    二、胡戈与网络"恶搞"视频:对主流"正搞"文化的思索
        (一) 胡戈的"恶搞"视频试制:对现实文化的娱乐性讽喻
        (二) 网络"恶搞"视频娱乐:对虚伪"正搞"文化的厌弃
    三、网络"恶搞"视频兴盛:青年亚文化内容与形态的颠覆性表现
        (一) 亚文化中的青年新异潮流:网络"恶搞"影像文化张力的激发
        (二) "恶搞"亚文化泛滥:对正统典范文化的"粗鄙化"颠覆
        (三) 网络"恶搞"的亚文化价值:追新逐奇中的自由精神诉求
    四、狂欢状态下的"恶搞"文化争端:网络"恶搞"面临的管制困境
        (一) "恶搞"视频传播的本相:大众娱乐文化的狂欢
        (二) "恶搞"文化争端:遵从文化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创作理念
        (三) 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法律法规框架下的管理
余论 "非典型性"影像的反叛色彩:审视文化更新的一种路径
    一、影像"娱情"游戏功能的强化:对"非典型性"文本影响的忧虑
    二、开明与自由的文化更新路径:"非典型性"影像创造的机制
作为结论媒介时代的流行文本: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新
    一、流行文本的媒介化传播:关联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替
    二、流行文本的丰富媒介形态:重构当下文化意识的多维情势
    三、探索流行媒介文本中的意识:拓新多元文化观念与知性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问题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成果综述
    (四)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五) 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网络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载体
    (一) 互联网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 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三) 网络文化的形成原因
    (四) 网络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
二、网络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一) 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性
    (二) 网络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
    (三) 网内意识形态与网外意识形态的互动
三、网络文化与伦理道德构建
    (一) 网络伦理道德的凸现
    (二) 网络伦理道德建构的必要性
    (三) 网络伦理道德的建构
四、网络文化与教育教学革新
    (一) 网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二) 网络教育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教育教学的影响
    (三) 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 提高信息、素养,大力发展我国网络教育
五、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一) 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关系
    (二) 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
    (三) 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四) 网络文化与中国语言的变化
    (五) 加强网络文化防范保证中国文化的安全
六、网络文化与人的主体性发展
    (一) 人的需求与发展是网络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二) 网络文化促进了主体的全面发展
    (三) 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延滞
    (四)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 正视网络文化西强我弱的现实
    (二) 建立网络文化的新理论
    (三) 确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网络文化发展观
    (四) 加强网络文化自律机制的建设
    (五) 科学立法,进一步规范网络文化的发展
    (六)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走马观花网络动漫乐园(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特征研究 ——基于百度指数分析[D]. 邓静.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2]文化科技融合视域下中国主题公园演艺娱乐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D]. 王才升. 南昌大学, 2019(02)
  • [3]中韩美术馆公共教育比较研究 ——以中国北京和韩国首尔为例[D]. 吴静. 温州大学, 2019(01)
  • [4]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招商引资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对两个个案的解剖与分析[D]. 高露爽. 浙江工商大学, 2018(12)
  • [5]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以山东天上王城为个案[D]. 厉建梅. 山东大学, 2016(03)
  • [6]基于旅游理念的临漳县鬼谷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D]. 薛静雯.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4)
  • [7]文化创意产业区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研究[D]. 俞剑光. 天津大学, 2013(12)
  • [8]文化产业视野下哈尔滨冰雪旅游创新发展研究[D]. 赵文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4)
  • [9]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D]. 王文捷. 武汉大学, 2011(07)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D]. 田贵平. 天津师范大学, 2006(02)

标签:;  ;  ;  ;  

走马看花在线动漫乐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