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片仿形编织增强不饱和聚酯船体的研制

竹片仿形编织增强不饱和聚酯船体的研制

一、竹片仿形编织物增强不饱和聚酯船体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军[1](2020)在《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机理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树脂基体与玻璃、芳纶和碳等传统增强纤维结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已经在航空航天、休闲、汽车、建筑和体育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然而其不可降解且不易回收利用而引起环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愈发突出。应用植物纤维代替传统增强纤维用于复合材料成型可在保证产品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有效缓解环境破坏和资源危机。然而,相比于传统复合材料用增强纤维,植物纤维具有独特的空腔结构、纤维束的加捻结构以及由加捻结构造成的非均匀缠绕结构,影响着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质量及力学性能。为实现新材料-植物纤维缠绕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和工艺设计、性能分析及预测、成型质量控制,需研究考虑植物纤维结构的植物纤维束力学及物理性质、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过程及成型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等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考虑结构的植物纤维束模量及热物理性质预测,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固化化过程中模量及热物理性质预测,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固化过程多物理场及残余应力应变分析,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特异性分析及优化。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植物纤维在缠绕复合材料应用中,首先需要将植物短纤维进行纤维束的加捻以实现连续化。基于细观力学、加捻纤维束滑移及强力理论、均习化理论及热传导数学模型并应用COMSOL平台建立了考虑植物纤维束结构特性的纤维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发现,空腔结构的存在降低了植物纤维的模量及热传导性能,捻度结构使植物纤维束力学强度及模量在一定捻度范围内存在极值,对不同方向上的导热性能也有显着影响。为了提高固化成型过程模拟的精度并获取各物性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基于空腔及捻度结构对连续植物纤维束在力学及热物理性质的影响规律,应用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及等效均匀化等理论建立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导热及模量等效模型,获取了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导热系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线性递增规律及复合材料等效模量随树脂基体固化度变化的抛物线递增规律,进而获取不同纤维捻度及纤维体积含量的复合材料等效参数的回归方程,为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固化过程模拟提供动态输入。为揭示植物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过程中温度场、固化度场及应力应变场变化规律,基于植物纤维复合材料模量及热物理性质的规律研究,建立了考虑植物纤维束结构的复合材料固化过程精确预测模型,分析仿真结果获得相对准确的复合材料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场、固化度场及应力应变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考虑了植物纤维结构的复合材料各热及力学性质作为固化过程模拟的动态输入可以有效提高模拟的预测精度,且固化温度工艺和复合材料厚度结构对成型过程中各物理场及应力应变影响相对显着,纤维束捻度、纤维含水率及纤维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成型过程的多场变化具有相对较小的影响。基于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和检测实验及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分析了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的结构、材料及工艺特异性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响应面及基于满意度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获取参数设计范围内的最优成型工艺参数,针对优化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并对优化设计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响应面和满意度函数法可以有效进行多目标工艺优化设计;固化温度对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显着,且不同工艺参数成型的复合材料内部的孔隙含量是影响复合材料力学强度的主要原因,优化的工艺结果可以在设计范围内有效提高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质量及成型后的力学性能。基于结构建模、模拟仿真、测试试验及工艺优化的研究,发现植物纤维及纤维束的结构和材料特性对纤维束、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及成型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绿色可回收的新材料-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结构、材料、工艺及力学的研究时,都无法忽视植物纤维及纤维束的结构对材料、工艺过程及力学强度的影响,应当充分利用植物纤维束结构及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功能性特点开发功能性复合材料,并降低结构对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

王春红,张青菊,陈祯,刘胜凯,贾瑞婷[2](2016)在《单向连续竹青纤维填充量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力学性能及微观形貌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单向连续竹青纤维(OBF)和不饱和聚酯树脂(UP)制备了单向OBF/UP复合材料,研究了OBF含量对OBF/UP复合材料纵向静态力学性能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观察了复合材料拉伸断面处界面结合情况。结果表明:随着OBF含量的增加,OBF/UP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当OBF含量为50wt%时,复合材料拉伸、弯曲性能最优,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分别达到285.52 MPa、16.06GPa、359.80 MPa、27.32GPa;OBF/UP复合材料存储模量随OBF含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当OBF含量为50wt%时,OBF/UP复合材料存储模量最大,且随着OBF含量的增加,OBF/UP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损耗峰变宽;断面处微观形貌表明,OBF含量为50wt%时,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较好。制备的OBF/U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良,有潜力取代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在风电叶片材料、公路防护栏材料、船舶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张青菊[3](2016)在《竹原纤维及其单向连续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根据竹材竹青至竹黄性能的差异,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竹材中分类提取出长竹青纤维和长竹黄纤维,分析比较了两种纤维性能的差异,并采用了力学性能较优的竹青纤维制备单向连续竹原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在确定复合材料固化制度后,研究了竹原纤维含量、竹原纤维缝合方式对复合材料纵向力学性能及吸水性能的影响,随后探讨了偶联剂改性对复合材料纵向性能的影响及复合材料增强改性机理,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评估。提取出的竹青纤维、竹黄纤维性能差异很大。竹青纤维比竹黄纤维粗硬,力学性能更优,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断裂功分别比竹黄纤维高44.76%、124.60%、20.68%、123.35%。两者化学成分类似,竹青纤维结晶度比竹黄纤维高34.78%。竹原纤维含量对单向连续竹原纤维/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影响显着。随着竹原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拉伸、弯曲性能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竹原纤维含量为50%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好。动态力学性能方面,随着竹原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存储模量变化规律与复合材料拉伸、弯曲性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玻璃化转变温度稍有降低,tan δ峰变宽,当竹原纤维含量为50%时,复合材料存储模量最大、损耗因子最小。随着竹原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吸水性能增加。竹原纤维缝合间距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弯曲模量、剪切强度影响显着,对弯曲强度影响不显着。当缝合间距为3cm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好。竹原纤维缝合线种类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偶联剂改性可显着提高单向连续竹原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界面结合。偶联剂浓度为3%时,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优,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剪切强度较未处理前提高34.29%、15.95%、11.26%、29.39%;复合材料存储模量(33℃)较未处理的提高63.80%,损耗因子有所降低;复合材料24h、720h吸水率较未处理的分别减小55.35%、27.32%。力学性能评估结果表明,制备的单向连续竹青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异,可满足风电叶片材料、公路防护栏材料、船舶材料、窗框材料等的力学性能要求,有潜力取代玻璃钢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高靖[4](2011)在《封闭式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桅杆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兵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水面舰船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舰船在作战时,不可避免会遭受敌方雷达系统的探测,因此舰船的隐身性就至关重要。桅杆是舰艇结构外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处于舰艇结构的最高位置,其隐身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舰隐身性的优劣,因此在现代舰艇的桅杆设计中已经采用复合材料桅杆的形式,来提高大大舰艇的隐身效果。本文通过研究封闭式树脂基复合材料桅杆的刚强度旨在为桅杆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以树脂基复合材料桅杆结构为例,分别利用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的方法,设计蒙皮和芯材的厚度,并研究不同厚度下的刚强度特性,提出最优化的方案设计。具体内容如下系统地对国内外复合材料桅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做出概述分析,并阐述了我国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利用ANSYS软件建立复合材料桅杆的有限元模型,选择合适参数属性并进行网格划分,设定封闭式复合材料桅杆边界条件,并结合军规和所给数值计算结果,确定封闭式复合材料桅杆所受外载荷,以便为后而的加载提供依据。针对封闭式桅杆复合材料的层合板特殊结构进行设计,提出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设计方案,综合利用有限元软件和相关强度准则对复合材料桅杆的复合材料及钢质材料部分进行强度和刚度校核,分析并总结出相关特性,确定并得出满足要求的复合材料板厚组合,实现复合材料桅杆的优化设计,并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为复合材料桅杆以后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对复合材料桅杆的强度分析进行的研究的成果可为我国研究大型驱逐舰、轻型护卫舰等水而舰船综合集成桅杆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提高我国舰艇的隐身技术及复合材料桅杆的设计具有长远意义。

胡忠勤,李红媛,陈楚航,刘文广,刘智,张秀成[5](2011)在《桦木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采用硅烷偶联剂、乙醇和水等分别对桦木纤维(BF)和回收纸浆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并分别将改性纤维作为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增强材料,制备相应的BF/UPR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改性方法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纤维种类、不同纤维表面处理方法和不同纤维用量对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力学性能等影响较大;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BF,可有效改善BF与UPR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当w(偶联剂处理BF)=16%时,相应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比纯UPR体系分别提高了31.0%和28.5%;在制备回收纤维/UPR复合材料之前应先对回收材料进行筛选,并且应优先选择对UPR基体树脂具有明显增强作用的回收纤维。

黄晓艳,刘源,刘波[6](2008)在《复合材料在舰船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质轻、优良的力学性能、无磁性、耐蚀性好及材料的可设计性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本文综述了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复合材料在舰船船体、上层建筑、桅杆、推进器等几方面上的应用,分析了我国船用复合材料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高建辉[7](2006)在《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振动分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进复合材料特别是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其独有的特性在全球获得迅速的发展,已成为现代航空航天重要的材料之一。由于采用多向纤维束的整体编织技术,三维纺织复合材料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整体性和各个方向强度的均匀性,克服了传统层合复合材料的缺点,是一种新型的先进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三维机织工艺和RTM工艺的现状,叙述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利用RTM工艺充模仿真软件进行了二维模型的充模数值模拟,设计了RTM平板模具和变厚度板模具。本文分析了三维机织工艺,采用浅交弯联结构织造了五件织物,并利用RTM工艺完成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制造。研究了三维机织物的典型结构,通过提取三维机织物的织造工艺参数实现了三维机织物的参数化建模。本文利用建立的细观力学模型分析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并通过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平板的常温拉伸试验进行了验证。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悬臂板的动态力学性能,预测了其固有频率和振型。用试验模态分析的方法对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平板和变截面悬臂板进行了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确定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悬臂板的模态参数(固有频率和振型)。研究表明,利用理论的方法预测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动态力学性能是可行的,为复合材料叶片的设计和制造奠定了基础。

蔡斌[8](2003)在《复合材料在船艇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对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船艇工业中的应用作了评述,在回顾国内外复合材料船艇及其结构发展的基础上,对复合材料在船艇工业中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杜刚,曾竟成,王春齐,张长安,刘均,肖加余[9](2001)在《竹片的预处理对竹/U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竹 /不饱和聚酯 (UP)界面粘结性能的多个因素 ,提出采用稀碱液预处理竹片是提高竹 /UP复合材料性能的一种方便、有效、实用的方法

孙海洋,齐贵亮,杨守平[10](2001)在《车辆装饰片的制备工艺》文中指出介绍了车辆装饰片的制备工艺 ,并分析了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二、竹片仿形编织物增强不饱和聚酯船体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竹片仿形编织物增强不饱和聚酯船体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机理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植物纤维研究现状
        1.2.1 植物纤维结构
        1.2.2 植物纤维机械性质
        1.2.3 植物纤维热性质
    1.3 国内外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1 植物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3.2 连续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4 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优化研究现状
        1.4.1 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1.4.2 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优化
    1.5 国内外植物纤维及复合材料模拟研究现状
        1.5.1 植物纤维微观模拟
        1.5.2 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热模拟
        1.5.3 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力模拟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加捻植物纤维束及复合材料结构及模拟
    2.1 引言
    2.2 纤维束捻度
    2.3 热物理性质
        2.3.1 导热系数
        2.3.2 密度和比热容
        2.3.3 热膨胀系数
    2.4 加捻植物纤维束结构分析模型
        2.4.1 加捻短纤维纱束的力学模型
        2.4.2 考虑空腔结构的热传导模型
    2.5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分析理论
        2.5.1 体积均匀化
        2.5.2 微分近似
        2.5.3 刚度的材料力学分析方法
        2.5.4 缠绕复合材料等效模量预测理论
    2.6 纤维束模拟及结果分析
        2.6.1 考虑结构的植物纤维热物理性质
        2.6.2 考虑结构的植物纤维模量预测
    2.7 植物纤维复合材料模拟及规律分析
        2.7.1 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质
        2.7.2 复合材料刚度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内固化机理及模拟
    3.1 引言
    3.2 电磁加热内固化原理
        3.2.1 感应加热原理
        3.2.2 电磁效应
    3.3 复合材料固化过程机理
        3.3.1 传热模型
        3.3.2 固化模型
        3.3.3 应力应变模型
    3.4 复合材料固化模拟数值解法
        3.4.1 空间域离散
        3.4.2 时间域离散
    3.5 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固化模拟及规律分析
        3.5.1 材料及固化动力学参数
        3.5.2 固化过程有限元模拟
        3.5.3 复合材料固化过程
        3.5.4 固化残余应力和变形
    3.6 实验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4.1 引言
    4.2 结构设计与分析
        4.2.1 纱片宽度
        4.2.2 缠绕角
        4.2.3 缠绕厚度
        4.2.4 孔隙
    4.3 材料特性与分析
        4.3.1 纤维束捻度
        4.3.2 含水率
    4.4. 成型工艺与分析
        4.4.1 固化工艺温度
        4.4.2 纤维体积含量
        4.4.3 缠绕张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优化
    5.1 引言
    5.2 实验设备
    5.3 响应面算法
    5.4 基于响应而及满意度函数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5.4.1 设计参数和目标函数
        5.4.2 响应面建模
        5.4.3 工艺参数交互作用
        5.4.4 基于满意度函数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5.5 可靠性及灵敏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专利
致谢

(2)单向连续竹青纤维填充量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力学性能及微观形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原料及试剂
    1.2 OBF/UP复合材料制备
    1.3 测试与表征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OBF含量对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1.1 拉伸性能
        2.1.2 弯曲性能
        2.1.3 OBF含量对静态力学性能影响方差分析
    2.2 OBF含量对动态力学性能影响
        2.2.1 存储模量
        2.2.2 损耗因子
    2.3 断面微观形貌
    2.4 力学性能
3 结论

(3)竹原纤维及其单向连续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竹原纤维的提取研究现状
    1.3 竹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1 竹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3.2 竹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改性研究
        1.3.2.1 物理法
        1.3.2.2 化学法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竹原纤维的提取及性能测试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竹原纤维提取工艺
        2.2.2 竹原纤维性能测试方法与标准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竹原纤维细度
        2.3.2 竹原纤维力学性能
        2.3.3 竹原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2.3.4 竹原纤维X射线衍射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单向连续竹原纤维/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1.2 实验设备
    3.2 测试方法
    3.3 复合材料固化制度的确定
    3.4 竹原纤维含量对单向连续竹原纤维/U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竹原纤维含量的单向连续竹原纤维/UP复合材料制备
        3.4.2 竹原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4.3 竹原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3.4.4 竹原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3.4.5 竹原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吸水性能的影响
    3.5 缝合方式对单向连续竹原纤维/U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5.1 缝合线缝合间距对单向连续竹原纤维/U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5.1.1 不同缝合间距的单向连续竹原纤维/UP复合材料制备
        3.5.1.2 缝合间距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5.1.3 缝合间距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3.5.1.4 缝合间距对复合材料剪切性能的影响
        3.5.2 缝合线种类对单向连续竹原纤维/U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5.2.1 不同缝合线种类的单向连续竹原纤维/UP复合材料制备
        3.5.2.2 缝合线种类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5.2.3 缝合线种类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3.5.2.4 缝合线种类对复合材料剪切性能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偶联剂改性竹原纤维/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2 测试方法
    4.3 偶联剂改性对单向连续竹原纤维/U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3.1 偶联剂改性竹原纤维/UP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偶联剂处理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4.3.3 偶联剂处理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4.3.4 偶联剂处理对复合材料剪切性能的影响
        4.3.5 偶联剂处理对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3.6 偶联剂处理对复合材料吸水性能的影响
    4.4 偶联剂改性单向连续竹原纤维/UP复合材料增强机理分析
        4.4.1 改性竹原纤维微观形貌分析
        4.4.2 改性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4.4.3 复合材料断面微观形貌分析
    4.5 竹青纤维/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评估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4)封闭式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桅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复合材料桅杆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国外复合桅杆研究现状和发展
        1.2.2 国内复合桅杆研究现状和发展
    1.3 课题研究背景
    1.4 课题研究来源及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意义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有限元法和ANSYS分析软件
    2.1 有限元法概述
    2.2 有限元法体现的思想
        2.2.1 有限元是一种将有限与无限合二为一的思想
        2.2.2 有限元是一种充分运用已知来求解未知的思想
    2.3 有限元法的特点和步骤
        2.3.1 有限元法的特点
        2.3.2 有限元法分析计算步骤
    2.4 ANSYS分析软件
        2.4.1 ANSYS软件概述
        2.4.2 ANSYS软件基本组成
        2.4.3 ANSYS软件实体建模
        2.4.4 ANSYS软件网格划分
        2.4.5 ANSYS软件通用后处理
    2.5 复合材料桅杆有限元软件基本分析过程
        2.5.1 有限元建模
        2.5.2 加载求解
        2.5.3 后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材料桅杆整体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
    3.1 复合材料桅杆几何模型的建立
    3.2 复合材料桅杆的建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材料强度理论基础
    4.1 复合材料
        4.1.1 复合材料简介
        4.1.2 复合材料分类
        4.1.3 复合材料特性
    4.2 复合材料强度理论
        4.2.1 最大应力理论
        4.2.2 最大应变理论
        4.2.3 蔡—希尔(Tsai-Hill)理论
        4.2.4 蔡—吴(Tsai-Wu)张量理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材料桅杆模型的刚强度分析
    5.1 桅杆复合材料火层结构与设计
    5.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5.3 载荷的确定
        5.3.1 作用于桅杆上的主要载荷
        5.3.2 作用于桅杆上主要载荷的计算
    5.4 外力加载及求解步骤
    5.5 复合材料板强度准则与强度校核
        5.5.1 复合材料板强度准则
        5.5.2 复合材料板强度校核
    5.6 复合材料板刚度准则与刚度校核
        5.6.1 复合材料板刚度准则
        5.6.2 复合材料板刚度校核
    5.7 钢质结构强度校核
        5.7.1 钢质结构强度准则
        5.7.2 钢质结构强度校核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桦木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原料
    1.2 试验仪器
    1.3 复合材料的制备
    1.4 测试与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BF/UPR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
    2.2 BF/UP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3 回收木纤维/UP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 结语

(7)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振动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1.2.1 三维机织工艺发展现状
        1.2.2 RTM 成型工艺的发展现状
        1.2.3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力学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制备
    2.1 引言
    2.2 RTM 工艺板件的模具设计
        2.2.1 RTM 工艺平板充模数值仿真
        2.2.2 RTM 工艺模具强度校核
        2.2.3 模具的设计和制造
    2.3 三维机织织物制备
    2.4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制备
        2.4.1 复合材料RTM 成型试验装置
        2.4.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线弹性力学性能
    3.1 引言
    3.2 三维机织物的典型结构及参数化描述
        3.2.1 三维机织物的典型结构
        3.2.2 三维机织物结构分析的基本假设
        3.2.3 典型结构的参数化描述
    3.3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及宏观平均力学性能
        3.3.1 单向复合材料的刚度与柔度
        3.3.2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刚度矩阵
        3.3.3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线弹性本构关系
    3.4 材料性能的拉伸试验验证
        3.4.1 试验目的和准备
        3.4.2 平板常温拉伸试验
        3.4.3 拉伸试验结果分析
    3.5 理论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的振动分析
    4.1 引言
    4.2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板的振动模态预测
        4.2.1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的振动分析模型
        4.2.2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平板悬臂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4.2.3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平板悬臂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4.3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悬臂结构的模态试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1.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5.1.2 本文的创新工作
    5.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各种三维机织物结构示意图
    附录2 试验成型板件照片
    附录3 机织结构中纱线聚集密度的估算
    附录4 拉伸试样的尺寸和照片
    附录5 拉伸试验的位移-载荷曲线
    附录6 拉伸试件的断口情况

(8)复合材料在船艇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其在船艇工业中的应用
    1.1 优良的力学性能
    1.2 耐腐蚀
    1.3 优良的声、磁、电性能
    1.4 优良的设计、施工性能
2 国外复合材料船舰发展概况[1-7]
3 我国复合材料船艇的发展概况[8-14]
4 复合材料船艇的发展趋势

(9)竹片的预处理对竹/U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实验部分
    (1) 竹片的预处理
    (2) 试样的制作
    (3) 竹的表观形态观察
    (4) 性能测试
3 结果分析
4 结 论

四、竹片仿形编织物增强不饱和聚酯船体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成型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 刘美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2]单向连续竹青纤维填充量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力学性能及微观形貌的影响[J]. 王春红,张青菊,陈祯,刘胜凯,贾瑞婷. 复合材料学报, 2016(12)
  • [3]竹原纤维及其单向连续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青菊.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4]封闭式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桅杆设计[D]. 高靖. 南昌大学, 2011(07)
  • [5]桦木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J]. 胡忠勤,李红媛,陈楚航,刘文广,刘智,张秀成. 中国胶粘剂, 2011(06)
  • [6]复合材料在舰船上的应用[J]. 黄晓艳,刘源,刘波. 江苏船舶, 2008(02)
  • [7]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振动分析技术研究[D]. 高建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10)
  • [8]复合材料在船艇工业中的应用[J]. 蔡斌.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3(01)
  • [9]竹片的预处理对竹/U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及分析[J]. 杜刚,曾竟成,王春齐,张长安,刘均,肖加余.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1(05)
  • [10]车辆装饰片的制备工艺[J]. 孙海洋,齐贵亮,杨守平.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01(08)

标签:;  ;  

竹片仿形编织增强不饱和聚酯船体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