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对膜处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压力对膜处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压力对膜处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1](2021)在《小规模CO2-EOR采出气膜法提纯工艺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CO2-EOR驱油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CO2气体会随着油田伴生气返回地面。如不对产生的CO2气体加以回收,不仅会造成CO2气体的浪费,还会产生温室效应。为响应环保的要求以及增加CO2驱油效益因此需要对采出气中的CO2进行分离捕集,工业上对CO2-EOR采出气中CO2回收利用工艺应运而生。本文围绕气流量为10000Nm3/d的CO2-EOR采出气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油田现场采出气的特性,设计了CO2-EOR采出气CO2膜法提纯工艺,并对前处理流程中使用到的主要设备提供了选型依据;利用COMSOL模拟优化膜丝自身结构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利用MATLAB模拟系统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并优化了操作参数。利用COMSOL计算模拟软件模拟研究了中空纤维膜丝自身结构参数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膜丝长度、膜丝半径以及膜厚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可知随着膜丝长度的增加膜丝内部压力逐渐降低。在膜丝轴向方向气体CO2浓度随丝长的增加而减小,最终优选中空纤维膜丝长度可取为100~150cm。利用MATLAB模拟计算软件对不同膜材料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膜分离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乙酸纤维素和聚砜两种工业常用膜材料相比聚酰亚胺膜对CO2/CH4气体分离具有更佳的分离效果;随进口原料气中被分离气浓度的升高渗透侧分离气的纯度而升高。为降低膜分离系统的使用成本和能耗,还对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分离系统的主要操作参数膜面积和进膜气压力进行了模拟优化。结果表明:回收分离气中CO2所需薄膜面积最终优选为350m2,进膜气的操作压力设为1.5MPa,此时渗透侧CO2的浓度和CO2的回收率均可达到处理的要求。

王海霞[2](2021)在《相转化法制备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共混平板膜及其表征》文中指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缺乏,同时水污染又日益严重,因此利用有效的方法处理水至关重要。膜分离技术作为水处理方法中的一种,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亲水膜强度低、易污染,疏水膜疏水性差等问题阻碍了膜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重点以改进膜工艺及膜改性为突破点,从本质上提高膜性能,制备出综合性能优良的分离膜。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聚砜(PSF)为制膜材料,通过相转化法,以聚合物浓度、铸膜液温度、空气浴时间以及凝固浴温度设计四因素五水平正交实验来优化制膜工艺,以膜强度、膜孔、膜通量为响应指标,利用极差及均值分析得出最佳工艺参数,并对此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各因素对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明显不同,综合考虑,平衡各性能的优劣,最终得出膜性能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聚合物浓度为22%,铸膜液温度为60℃,空气浴时间为150 s,凝固浴温度为25℃;并通过验证发现最佳工艺参数下制备的膜各项性能均优于正交实验所制备膜性能的平均水平。2、利用改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400)以及蔗糖脂肪酸酯(SE)对最佳工艺参数下聚砜膜亲水改性,研究各改性剂对膜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亲水改性结果表明,三种改性剂对膜亲水性能均有改善,其中SE最明显,在SE添加量为0.4%时,接触角从86°降低到54°,亲水性能明显增强。同时,SE的添加对聚砜膜的韧性产生正向影响,在添加量为0.2%时,断裂伸长率达到180%。3、通过研究不同分子量的聚偏氟乙烯(PVDF)以及非溶剂中乙醇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制备疏水性能优良的聚偏氟乙烯膜并与其他商用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PVDF所制备的膜,其结构、疏水性能、以及孔径分布均相差较大,机械性能差异较小,在相同聚合物浓度下,型号为PVDF-6020的膜材料配制的铸膜液黏度相比PVDF-1015更小。非溶剂中乙醇浓度对膜性能影响较大,随着非溶剂中乙醇浓度的增加,膜疏水性明显增强。在乙醇浓度为99%时,膜接触角达到144°,但因膜孔径较大,不利于实际应用;在乙醇浓度为75%时,膜接触角为138.9°,孔径适宜;通过与商用膜对比可知,本研究中以75%乙醇为非溶剂时所制备的膜,疏水性能更好。

何龙[3](2021)在《天然有机物及镁离子对改性纳滤膜去除药物类污染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药物活性化合物(PHACs)在水环境中的积累,对水环境的污染和人类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纳滤技术因其特殊的膜分离性能成为PHACs的有效去除方法,但大多研究者以单一药物为对象进行研究,未考虑实际水环境的复杂性,本文以“天然有机物及镁离子共存对改性纳滤膜去除药物类污染物的影响”为题进行研究,旨在为纳滤工艺去除水环境中的PHACs提供理论依据。将自制的rGO/ZIF-8纳米复合材料引入膜表面功能层中,得到改性rGO/ZIF-8复合纳滤膜,考察和表征了改性膜的分盐性能和结构形貌特征,发现膜通量最高可达39.5L/m2h左右,对于Na2SO4截留率为88.7%左右,表明改性膜的通量有显着提高。以典型消炎药布洛芬(IBU)为对象,研究了改性纳滤膜对其去除性能的影响,并探索了相关机理。结果如下:(1)随IBU浓度增加(5~40mg/L),纳滤膜对其去除率增幅不大(66.6~70.2%),高浓度条件下膜表面吸附量有所增大;溶液p H(3~10)对去除率影响较大,在碱性条件下,静电排斥作用的增强是去除率升高的主要原因。(2)研究了操作条件对IBU去除的影响,发现,随溶液温度升高(17~40℃)膜通量增大,去除率先升后降,且在27℃时达到最高值66.6%;运行压力(0.4~0.6MPa),对膜通量和IBU的去除为正相关作用。(3)研究了腐植酸(HA)及Mg2+对纳滤膜去除IBU的影响,结果表明,HA的存在可同步提高IBU的去除率及膜表面吸附量,但HA预污染试验表明,HA通过增强膜面负电性并引起的膜污染是IBU去除率升高的主要原因;Mg2+浓度的升高会明显降低IBU的去除率,表明静电排斥作用是纳滤膜去除IBU的主要机理。(4)研究了HA与Mg2+共存对纳滤膜去除IBU的影响,当HA浓度分别为5mg/L和10mg/L时,IBU去除率均随着Mg2+浓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当Mg2+浓度达到临界值8m M时,膜表面发生了浓差极化效应而使IBU去除率最低,分别为40.3%和46.1%,膜通量也达到最小,分别为35.8L·m-2·h-1和31.2L·m-2·h-1,但膜表面吸附量此时最大,分别为0.111mg/cm2和0.106mg/cm2。以典型抗生素阿莫西林(AMX)为对象,研究了改性纳滤膜对其去除性能的影响,并探索了相关机理。结果如下:(1)AMX浓度的升高(5~20mg/L)会显着提高纳滤膜的去除率及膜表面吸附量;随着溶液p H升高(5~10),去除率增幅不大,表明膜筛分作用是纳滤膜去除AMX的主要机制。(2)研究了操作条件对AMX去除的影响,发现,随运行压力的升高(0.4~0.6MPa),去除率小幅上升;随温度的升高(17~40℃),去除率先升后降,与IBU相比,温度和压力对于分子量较大的AMX去除总体影响较小。(3)研究了HA及p H对纳滤膜去除AMX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 H的升高,AMX去除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HA浓度为5mg/L时的AMX去除率大于10mg/L时的去除率。虽然HA的加入增强了膜筛分作用,但不同p H值改变了HA的存在形态而影响了AMX的去除率。(4)Mg2+浓度的升高(1~5m M),提高了AMX的去除率,但降低了膜通量,表明Mg2+的加入,增强了筛分作用是AMX去除率升高的主要原因。(5)研究了HA与Mg2+共存对纳滤膜去除AMX的影响,在5mg/L和10mg/L的HA浓度下,均随着Mg2+浓度的增加,AMX的去除率下降,且当Mg2+浓度达到临界值8m M时膜表面浓差极化效应最强而使AMX去除率最低,分别为35.3%和30%,膜通量也达到最小,分别为36.3L·m-2·h-1和31.8L·m-2·h-1,但膜表面吸附量此时最大,分别为0.163mg/cm2和0.158mg/cm2。可见,Mg2+的加入,对于分子量较大的AMX来说,加剧了膜污染,明显提高了膜的筛分作用,AMX的膜吸附量持续增加,使得相对于IBU来说,浓差极化效应提前发生,且更为严重,导致AMX的去除率大幅度下降。

张洋[4](2021)在《真空膜蒸馏海水淡化及气液两相流强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水淡化是一种能有效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膜蒸馏是将传统热法和膜分离法两种工艺结合在一起的新技术,以气液两相的平衡作为基础,液相吸收潜热后汽化来实现相变,在膜两侧蒸气压差的推动力下,蒸气透过分离膜,进而实现脱盐。该技术凭借着膜通量大、设备简单、脱盐率高、容易操作等优势,在海水淡化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本课题采用真空膜蒸馏进行海水淡化试验,考察了温度、真空度、流速、进水水质等因素对膜通量和产水TDS的影响;研究了气液两相流对膜通量的强化效果;提出了钙、镁预处理及膜清洗工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膜通量随着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膜通量随着真空度的增大而增加,膜通量随着进水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温度、真空度、流速对脱盐效果影响不大,产水TDS均小于20mg/L,脱盐率达到99.9%以上,淡化水38项指标都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在进水TDS为20000~60000mg/L的范围内,进水TDS对膜通量的影响不大,在进水TDS为60000~100000mg/L的范围内,膜通量随着进水TDS的升高略有下降。综合考虑膜通量、能耗及膜污堵,膜蒸馏的适宜操作条件为:温度75℃、真空度0.09MPa、进水流速0.84m/s,膜通量为14.2L/(m2·h)。2、在温度80℃条件下,24h连续运行后膜通量下降17.5%,采用苛性钠-纯碱法预处理后海水总硬度去除率达到95.9%,同样操作条件下24h连续运行的膜通量仅下降4.5%。使用0.05mol/L盐酸对膜组件的清洗效果最好,清洗后膜通量由8.3L/(m2·h)上升到17.7L/(m2·h),恢复效果达98.8%。3、气液两相流对膜通量有强化作用,在鼓气流量0~18L/min的范围内,膜通量随着鼓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鼓气流量18~24L/min的阶段,膜通量有所下降。在鼓气流量18L/min、进水温度75℃的条件下,强化系数为1.39。通过流型分析,鼓气流量为0~12L/min的范围内,两相流流型为泡状流,在15~24L/min的范围内,两相流流型为弹状流。鼓气频率会影响膜通量,每间隔3min、鼓气1min时强化效果最好,膜通量为23.2L/(m2·h)。4、对产水量1200m3/d的真空膜蒸馏海水淡化工程进行经济分析,在采用工业余热对海水进行加热的前提下,膜蒸馏的成本为2.885元/m3淡化水,低于同等规模的反渗透技术。

李昂[5](2021)在《基于微滤与烟道蒸发耦合工艺的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传统的脱硫废水处理工艺将难以满足环保要求,燃煤电站脱硫废水的处理正朝着“零排放”方向发展,尾部烟道蒸发工艺作为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中的一种,其在投资和运行成本上有着其它工艺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已在国内多家电厂工程应用。然而该工艺普遍存在喷嘴堵塞和液滴蒸发不完全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平板陶瓷膜对废水进行过滤处理,目的是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防止喷嘴堵塞,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烟道中废水液滴的蒸发过程进行研究,探究各关键因素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从而为该工艺在工程应用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本文第一部分采用平板陶瓷膜对脱硫废水进行过滤实验,探究了跨膜压差、曝气和反冲洗等因素对膜渗透特性的影响,对过滤前后的水质及膜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恒压运行情况下,平板陶瓷膜的膜通量先迅速下降,后平稳降低,最终趋于稳定;与反洗时间相比,反洗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反洗间隔2min,反洗压力0.01 MPa,反洗时间5s时,微滤系统单位时间内的净产水量最高,为525L/(m2·h);试验所采用的1μm平板陶瓷膜能有效去除脱硫废水中的悬浮物,达到烟道蒸发工艺中双流体喷嘴的入口水质要求(悬浮物含量<500 mg/L);经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量色散X光线光谱分析(EDS),证明反洗能有效抑制膜的污染问题,同时判断出膜表面的污染物为以钙的化合物为主的无机物。本文的第二部分采用Fluent软件对脱硫废水烟道蒸发工艺进行模拟研究,探究了烟气速度、烟气温度、液滴直径、液滴速度、喷射角度和喷射流量等相关因素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烟道内雾化液滴的蒸发时间和蒸发距离主要与锅炉尾部烟气温度、烟气流速、雾化液滴直径、喷射流量及喷射角度有关,而废水液滴的初始速度及喷嘴位置对蒸发过程的影响不大;在烟道蒸发工艺中,废水的最大蒸发量受出口烟温和烟道长度限制,当烟温较低时,最大蒸发量由出口烟温决定,当烟温较高时,最大蒸发量由烟道长度决定。最后,对本文的实验及模拟部分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对微滤与烟道蒸发耦合工艺研究的相关完善建议。

杨冰冰[6](2021)在《嵌段聚合物/离子液体共混膜设计制备及氨分离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含氨(NH3)气体分离对氨资源回收利用和减少大气污染具有重大意义。工业上常见的含氨气体处理方法是水洗法和酸洗法,存在二次污染、分离能耗高等问题。膜分离技术具有绿色环保、能耗较低、占地面积小、操作过程简易等优势,应用于含氨气体分离前景较为广阔。到目前为止,NH3分离膜材料研究主要集中于聚合物膜,其中,嵌段聚合物膜NH3分离性能相对较好,但仍很难同时实现高NH3渗透性和高NH3分离选择性。离子液体用于膜分离材料,能够增强膜与气体之间亲和性,有望提高NH3溶解度,同时可以调控膜材料微观结构,实现更高效的NH3分离。本论文针对NH3分离体系,通过离子液体调控膜结构与性能,设计开发系列兼具高NH3渗透性和选择性的嵌段聚合物/离子液体共混膜,系统研究离子液体对膜材料微观结构和NH3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优化膜材料NH3分离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设计制备了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 1657/离子液体膜,研究利用不同离子液体对NH3在膜中传输性质的影响。采用质子型离子液体1-乙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Eim][NTf2])和常规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Emim][NTf2]),[Eim][NTf2]相比于[Emim][NTf2]有更强的氢键作用能力和较高的粘度。系统考察了离子液体性质对膜材料微观结构和NH3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对膜结构表征发现,[Eim][NTf2]和[Emim][NTf2]可以降低膜材料结晶度,有利于气体渗透。Pebax/[Eim][NTf2]膜的NH3分离性能优于Pebax/[Emim][NTf2]膜,当Pebax/[Eim][NTf2]膜中离子液体含量增加时,NH3溶解度系数显着增大,主要是由于[Eim][NTf2]与NH3之间氢键作用较强,而NH3扩散系数逐渐降低;当Pebax/[Emim][NTf2]膜中离子液体含量增加时,NH3扩散系数显着增大,溶解度系数增幅很小。因此,提高NH3在Pebax/离子液体膜中的溶解度是提升NH3渗透性的一个关键因素。(2)结合质子型离子液体吸收分离NH3的优势和磺化嵌段聚合物自组装的优势,设计开发了系列磺化五嵌段聚合物Nexar/离子液体膜用于NH3分离。通过表征和理论计算,发现Nexar/质子型离子液体膜自组装成微相分离结构,质子型离子液体同时分布在亲水嵌段和疏水嵌段,增强了离子微区的连通性,同时质子型离子液体与NH3相互作用较强,因此大幅提升了膜材料对NH3的分离性能。系统考察了离子液体种类和含量对膜材料NH3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exar/质子型离子液体膜的NH3分离性能优于Nexar/常规离子液体膜和Nexar纯膜,质子型离子液体可以同时提升NH3扩散系数和溶解度系数,并且扩散过程的影响更加显着。Nexar/[Eim][NTf2]-25 wt%膜的NH3渗透性最高,达到2711 Barrer,NH3/N2和NH3/H2分离选择性分别为1407和262,相比于Nexar纯膜性能分别提升了 446.6%、148.6%和 193.1%。(3)采用2-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2-Mim][NTf2])和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Im][NTf2])制备了多位点离子液体膜,进一步提升了膜材料的NH3分离性能。通过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发现[2-Mim][NTf2]和Nexar之间存在氢键、范德华力等弱相互作用。Nexar/[2-Mim][NTf2]膜和Nexar/[Im][NTf2]膜微观结构主要为层状结构,离子液体在膜中分布均匀,气体传输通道连通性更强,显着改善了 NH3在膜中的扩散。同时,由于离子液体具有多个质子氢活性位点,提升了 NH3在膜中的溶解度。系统考察了多位点离子液体膜在不同离子液体含量时的NH3分离性能,当离子液体含量为25 wt%时,膜材料的NH3分离性能最佳,并且超过Nexar/质子型离子液体膜的NH3分离性能。Nexar/[2-Mim][NTf2]-25膜的NH3渗透性、NH3/N2分离选择性和NH3/H2分离选择性分别为3248 Barrer、1662和334,增大进气压力可进一步提升多位点离子液体膜的NH3分离性能。(4)进一步采用具有高NH3吸收量的金属离子液体设计制备了多种Nexar/金属离子液体膜材料,由于金属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结构不同,与NH3之间相互作用强度不同,实现了膜材料NH3分离性能的调控。气体渗透性测试结果表明,与Nexar纯膜的NH3分离性能相比,含碱金属Li的膜材料的NH3分离性能更好,而含过渡金属Co的膜材料的NH3分离性能略低。进一步考察了 Nexar/2-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2-Mim][Li(NTf2)2])膜在不同离子液体含量时的NH3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当离子液体含量增加时,NH3扩散系数增大,NH3渗透性增大,但是NH3/N2分离选择性和NH3/H2分离选择性提升不明显。研究了压力对金属离子液体膜NH3分离性能的影响,当压力从1 bar增大到5 bar时,膜材料的NH3分离性能逐渐提升。通过结构表征发现,Nexar/金属离子液体膜存在微相分离结构,增加离子液体含量可以进一步丰富离子微区,从而提升膜材料的NH3渗透性。

谢珊珊[7](2021)在《多孔复合管膜处理钢厂污水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污水高效净化处理是钢铁企业提升节水效率、保证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目前,钢铁企业普遍采用砂型过滤器净化处理污水,该工艺过滤效果差、且滤料易失效。因此,开发一种净化效果佳、使用寿命长的新型净化处理工艺十分迫切。由于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环保和无需添加化学助剂的优势,其成为了气体净化和污水处理等领域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膜分离技术尚未应用于连铸冷却水的过滤工艺。本论文以连铸冷却水为研究对象,利用聚氯乙烯管膜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对其进行净化处理,研究了无机物颗粒种类、浓度、粒径等进水条件对膜污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乳化油油滴粒径、电性以及进水pH等进水条件对膜污染影响,并阐明了其与无机物颗粒的相互作用关系,识别出主要的膜污染物质,有利于控制膜污染,为膜污染防治提供可行方案和理论依据。研究了多孔聚氯乙烯管膜的微观形貌、亲水疏油性及渗透性,分析了聚氯乙烯管膜在多孔复合膜过滤器中的抗污染性,结果表明:聚氯乙烯管膜内表面与外表面结构相似,均由颗粒团聚而成,微孔孔径为20-60μm,且孔径分布均匀。该管膜渗透系数小,属于弱透水材料。结合钢厂连铸浊环水工业实验数据,浊度去除率最高可达45.8%,悬浮物去除率最高可达31%,水质得以改善。然而,该管膜在使用3年后,结构被破坏,无法达到水质净化要求。选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系统研究了浊环水中Fe3O4和SiO2无机物颗粒浓度和粒径对膜污染的影响规律,发现大尺寸、高浓度的无机物颗粒有利于减缓膜污染。微观结构分析显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由团聚颗粒和直径为40-152 μm的大孔组成,该管膜最可几孔径为52 μm,孔隙分布较窄。重点考察了膜的分离性能:在浊环水浓度为0.1-0.4 g/L范围内,浓度为0.4 g/L不可逆污染阻力最小,通量恢复率最高可达91.41%。在无机物颗粒粒径为5-70 μm范围内,70 μm的大尺寸无机物颗粒所造成的膜污染最小。通量衰减率随无机物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缓,通量恢复率随无机物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加。基于浊环水中无机物颗粒对膜污染的影响,加入乳化油研究无机物颗粒与乳化油共存混合过滤对膜污染的影响,发现进水条件乳化油浓度、油滴粒径、乳化油电性和进水pH值决定了膜污染的严重程度。膜比通量下降趋势随齿轮油/CTAB-乳化油浓度的降低而减缓,从而减轻膜污染;在油滴粒径为31.36-67.69μm范围内,油滴粒径为67.69 μm的齿轮油/CTAB-乳化油浊环水过滤过程中通量造成的不可逆污染最低,膜的抗污染性最佳;进水pH值在7-11的范围内,由于pH=11时齿轮油/CTAB-乳化油呈电负性,乳化油与膜表面的静电排斥作用增加了粘附阻力,减缓了膜污染。CTAB、SDS和Tween 80三种表面活性剂合成乳化油的分离效果依次为SDS、Tween 80、CTAB;过滤齿轮油/CTAB-乳化油浊环水后的管膜污染程度最严重,其膜污染的主要机理为中间堵塞,当过滤体积超过70L时,膜污染机理向滤饼堵塞转变。而过滤齿轮油/SDS-乳化油浊环水后的管膜污染程度最小,过滤后期其膜污染的主要机理为滤饼堵塞。利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净化处理无机物颗粒与乳化油共存的浊环水,净水效果良好,在同等过滤条件下,其使用寿命大于聚氯乙烯管膜。构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为过滤元件的钢铁企业污水净化处理装置,系统研究了连铸浊环水进出水的悬浮物含量及油含量,经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净化处理后的浊环水悬浮物的去除率最高可达32%,出水油含量可降低至3.5 mg/L,油含量去除率最高可达67%,水质能够明显改善。基于此进行制氧净环水的工业试验,通过比较过滤前后的浊度及补水量,发现制氧机净环水经过复合膜过滤器过滤处理后,补水量减少幅度高达54%,出水浊度可降低至16 NTU,浊度去除率约为37%,使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桂双林[8](2021)在《反渗透膜处理稀土工业废水及传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以氨水/NaOH为皂化剂的稀土湿法冶炼萃取分离过程产生大量的高盐(主要为NH4Cl/NaCl)废水,直接排放不仅会浪费大量水资源,而且会造成水环境破坏,严重制约稀土工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以稀土工业废水中典型污染物NH4Cl/NaCl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反渗透(RO)膜对模拟废水(NH4Cl/NaCl溶液)的分离性能。基于反渗透的溶解-扩散(Solution-Diffusion,SD)模型,验证和建立了稀土工业废水在RO过程中的水通量和盐通量传输方程,并结合膜理论和电解质理论,研究了水分子和盐分子在RO膜传质过程中的复杂传输和分离现象。针对RO处理稀土工业废水的膜污染问题,研究混凝沉淀、超滤等预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及膜污染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膜分离技术在稀土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明确了反渗透SG膜对稀土工业废水(NH4Cl/NaCl溶液)的分离性能。当NH4Cl/NaCl溶液浓度1-40 g/L,在操作压力30 bar条件下,RO膜对NH4Cl和NaCl溶液的截留率和渗透通量分别为77.87~96.99%和6.6901~35.7806 L m-2 h-1、86.98~98.46%和5.6885~42.9572 Lm-2 h-1。阳离子的水合离子半径和水合能是影响RO膜对盐截留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Na+水合离子半径(3.58 A)大于NH4+(3.31 A),Na+的水合能(-454 kJ/mol)大于 NH4+(-331 kJ/mol),从而导致相同质量浓度的NH4C1和NaCl溶液的渗透通量(J)和截留率(R)分别为JNaCl>JNH4Cl、RNaCl>RNH4Cl。(2)基于SD模型,构建了适于RO膜处理稀土工业废水的水通量和盐通量传质模型。水通量(Jw)与净驱动力(Δp-Δπ)呈线性相关,符合SD模型水通量方程的表达式Jw=A(Δp-Δπ);NH4Cl和NaCl溶液在SG膜传输过程中的渗透系数A值分别为1.29 Lm-2 h-1 bar-1和1.35 Lm-2 h-1 bar-1。盐通量(Js)与膜两侧盐溶液浓度差(Cf,s-Cp,s)与SD模型的盐通量方程表达式出现了背离,呈幂函数关系Js=β(Cf,s-Cp,s)α;NH4Cl和NaCl溶液的盐通量方程分别为Js=1.08(Cf,s-Cp,s)0.97和Js=0.63(Cf,s-Cp,s)1.05。采用实际废水对水和盐通量传质模型进行了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SD模型中的水通量方程和本研究建立的盐通量方程在RO膜处理稀土工业废水中的适用性和科学性。(3)揭示了浓差极化(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CP)效应和离子活度效应对盐分子和水分子在RO膜内的传质影响。由于CP效应,膜表面盐溶液浓度Cfm 比原溶液中的盐浓度Cf高出1.02-1.21倍,NaCl和NH4Cl溶液的Bcp/B分别为82.8~98.9%和83.3~96.7%。根据膜理论和电解质理论,CP效应和热力学非理想性对盐分子在RO膜内的传质系数有一定的影响,当NaCl/NH4Cl盐溶液浓度较低时(Cf≤1 g/L),对盐分子的传质系数影响较小;当盐溶液浓度较高时(Cf≥5 g/L),NaCl和NH4Cl的Ba/B值分别为1.12~1.42和1.14~1.49,表明离子活度效应影响占主导作用;不同浓度NaCl和NH4Cl溶液中的真实水分子传质系数Afm与表观水分子传质系数Af几乎相等,表明CP效应和离子活度效应对水分子在RO膜内的传质影响较小。(4)明确了有机物对RO膜处理稀土工业废水时分离性能的影响,揭示了RO膜污染特征。研究了模拟废水(NH4Cl和P507混合溶液)中有机物(萃取剂P507)浓度对RO分离性能的影响,发现较低浓度的P507对RO脱盐的截留率影响较小。采用RO膜处理NH4Cl+P507混合溶液,膜面呈现NH4Cl盐结晶和有机污染共存的膜污染现象,且P507浓度越高,膜污染越严重。采用RO处理实际稀土工业废水,当操作压力为35~40 bar时,氨氮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97%和68.33%,Pb、Cu、Zn等重金属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由于稀土工业废水盐分高,RO膜的渗透通量随时间增加而显着降低,出现了严重的膜污染现象,膜面污染物以铵盐等晶体颗粒形成的无机污染为主;采用酸洗和EDTA清洗对膜面无机污染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碱洗对膜面有机污染的去除效果相对较佳。(5)优化了稀土工业废水预处理工艺操作参数。采用混凝沉淀预处理稀土工业废水,当废水中混凝剂PFS浓度为6 mg/L时,COD、浊度、Zn、Cu和Pb的去除率分别为43.1%、69.2%、72.7%、62.7%和60.0%。采用超滤预处理稀土工业废水,当超滤膜操作压力为1~5 bar时,COD和浊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5%和77.7%;超滤膜污染主要为无机污染,且以沉积层及沉积形成的堵孔污染为主。采用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预处理稀土工业废水,对废水中COD、浊度、Zn、Cu和Pb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2.9%、93.5%、82.0%、74.5%和68.0%,但对氨氮(氯化铵盐)的去除效果十分有限,经预处理后的废水中污染物杂质相对较少,可以进入反渗透膜进一步处理。

高猛峰[9](2021)在《烟草薄片萃取液膜浓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草薄片萃取液是再造烟叶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萃取液品质的主要因素是杂质含量和芳香物质的含量。传统的烟草薄片萃取液分离工艺主要采用振筛和离心分离,但大分子杂质和小颗粒物质无法得到有效去除;浓缩工艺采用真空蒸发浓缩,但在热浓缩过程中,与吸味呈正相关的中性芳香物质损失较大,上述问题影响了国产烟草薄片的品质。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分离浓缩技术,可应用于薄片萃取液的分离浓缩过程,但由于萃取液成分复杂、极易产生严重的膜污染,膜分离技术在烟草行业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课题旨在开发一套烟草薄片萃取液膜分离浓缩工艺,并研究分离浓缩过程中的膜污染机理和清洗再生方法,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首先,对萃取液进行了物料分析,并基于物料特性进行膜筛选。结果显示,萃取液总固形物含量在6.76~7.49%,蛋白质、果胶和淀粉干重占比分别为8.55%、1.88%和0.4%,总糖含量占比最大,达41.48%,颗粒平均粒径为1314nm。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用膜的筛选和双膜系统的设计。结果表明,CF-NF1双膜分离浓缩系统效果最好,CF膜工段的平均膜通量达90.0 LMH,清洗恢复率在94%以上。NF1膜工段的体积浓缩倍数可达5.05,总固形物含量达18.3%,平均膜通量为4.24 LMH,中性芳香物质截留率为94.9%。膜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浓缩时间缩短了 1.4倍,膜工艺浓缩液中各中性芳香物质含量高出的量在0.85~560.82%之间,总量上高了 29.2%,同时膜处理过程不会对各种芳香物质占比产生较大影响。其次,对选定的CF膜和NF膜进行了操作条件优化。结果表明,CF膜优化后的操作条件为跨膜压差0.1 MPa,进料温度为40~50℃,循环流速为32~34 L/min,在该条件下,蛋白质、果胶和淀粉的去除率分别在60%、80%和80%以上,总固形物的保留率在83.4~90.5%,除杂和澄清效果良好。NF膜优化后的操作条件为跨膜压差16 bar,操作温度35~40℃,膜面流速0.84 m/s,优化的膜浓缩工艺将原有芳香物质高出的量由29.2%提高至34.8%。最后,进一步研究了限制双膜系统效率的CF膜污染机理。结果表明,萃取液过滤过程中,涉及多种类型的膜孔堵塞,它们是同时发生且与操作条件密切相关。依据多级Hermia模型,提出的三元图可将不同操作条件进行聚类分析,实现不同膜孔堵塞对总污染贡献度的可视化,在膜通量快速衰减期,这有助于缓解CF膜的不可逆污染从而提高双膜系统的运行效率。FTIR和EDS的结果表明膜面污染物主要由蛋白质、多糖和脂肪酸造成,无机钙镁离子的存在会使得膜面形成一层无机结垢物,采用1 wt%NaOH和0.5 wt%SDS清洗1 h,0.5%(v/v)HNO3清洗0.5 h,通量恢复率可达95.3%以上且重复性好。通过建立双膜分离浓缩系统,降低了萃取液中大分子杂质的含量,减少了中性芳香物质的损失,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烟草薄片的品质,本研究为薄片萃取液新型分离浓缩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良好的工业应用基础。

邹雪[10](2021)在《煤制气废水深度处理超滤膜前预处理及污染控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制气产业是煤化工的重要领域之一。然而,煤制气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可生化性较差的废水,采用流程较长的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处理煤制气废水后,其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浓度仍然较高,不利于实现煤制气废水的零排放。膜技术设备紧凑、操作简单,可以作为煤化工废水回用的有效途径,然而膜污染问题一直是制约废水回用的主要障碍。本文围绕煤制气生化出水回用处理中难降解有机物对超滤膜的污染问题,深入研究膜前预处理工艺--超滤膜处理工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和去除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用煤制气生化出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主要包括酚、醇、饱和烷烃酯、长链烷烃类,典型污染物分别为亲水性有机物2,4-二叔丁基苯酚、2-棕榈酰-RAC-甘油及疏水性有机物2-十八烷酸单甘油酯、正十八烷。该水质对超滤膜的污染显示出滤饼堵塞特征,疏水性有机物及亲水性有机物是导致超滤膜滤饼堵塞的主要原因;亲水性有机物还是超滤膜孔内堵塞的重要因素。2)聚硅酸硫酸铝铁(PSAFS)混凝-H2O2类芬顿组合工艺处理煤制气生化出水时亲水性有机物降解效果显着优于疏水性有机物。总的COD去除率达到73.5%~77.6%,相比传统Fenton提升幅度在25.2%~29.3%。PSAFS混凝沉淀后的出水残余铁形态随p H而改变,p H为6.5时,出水中残余铁的存在形式主要为Fe2(OH)24+和Fe3(OH)45+等高价铁离子络合物;p H为7.5时,混凝沉淀出水中残余铁主要以铁高聚物的形式存在。实验证实铁高聚物作为类芬顿反应的催化剂其效果好于铁的多核羟基配合物。3)褐煤基半焦吸附剂,其介孔及大孔所形成的孔隙率占其总孔隙率的81.9%,且表面官能团主要为苯环和卤化物。半焦-PSAFS处理煤制气生化出水时,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亲水性有机物。最佳工艺条件下,半焦和PSAFS可以协同去除COD和TSS,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9.0%和79.0%。在中性p H条件下,半焦和PSAFS共存体系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四种典型有机物发生吸附反应所需克服的能障,且对疏水性有机物展现出物理吸附的性能,对亲水性有机物则显示出化学吸附的特性。亲水性有机物可与PSAFS发生静电中和及氢键作用,使半焦-PSAFS反应体系形成粒度较大的密实絮体,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4)自主开发以半焦为原材料的负载有纳米钛酸锰(Mn Ti O3)的半焦水凝胶(简称水凝胶),孔容显着增加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孔及大孔体系,其表面存在氢键。实验证实光助负载纳米Mn Ti O3半焦水凝胶-H2O2工艺对疏水性有机物和亲水性有机物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90%以上。该水凝胶对疏水性有机物吸附效果远高于亲水性有机物。约90%左右的疏水性有机物的去除发生在纳米Mn Ti O3半焦水凝胶内部或表面;只有40%左右亲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源于纳米Mn Ti O3半焦水凝胶表面的吸附作用,其余50%左右亲水性有机物的去除依赖于液相中的羟基自由基。5)研究揭示了光助负载纳米Mn Ti O3半焦水凝胶-H2O2工艺去除亲水/疏水性有机物的机制:水凝胶负载的Mn元素在可见光照射下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光生电子在Mn-O-Ti上发生传递,光载流子(光生电子和空穴)生成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氧化分解有机物;反应体系中H2O2捕获光生电子,降低光载流子复合,促进产生更多的活性物种。中性p H下,疏水性有机物被水凝胶大量吸附,且被水凝胶表面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氧化,同时还可被Mn3+催化H2O2产生的·HO2氧化分解;亲水性有机物部分吸附于水凝胶,并被水凝胶表面的氧化物种分解,而未被吸附的亲水性有机物被水凝胶表面产生的活性物种游移于液相而氧化分解。6)煤制气生化出水中的亲水性有机物相比疏水性有机物更易于造成不可逆污染和膜通量的衰减。超滤膜前预处理工艺对膜污染的控制效果评价,需要兼顾对滤饼污堵的削减和可逆/不可逆污染的控制;三种预处理工艺中,PSAFS混凝-H2O2类芬顿工艺对膜孔内部阻力削减作用明显,且对不可逆污染的控制效果好于可逆污染;半焦-PSAFS工艺对滤饼阻力有较好的削减作用,且对可逆污染的控制效果优于不可逆污染;光助负载纳米Mn Ti O3半焦水凝胶-H2O2工艺,可以有效削减上述两种膜阻力,并同时减缓超滤膜的不可逆污染和可逆污染,且在超滤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平均孔隙率最低,滤饼质量最小,滤饼层阻力最小,该工艺更适宜作为超滤膜前预处理工艺。

二、压力对膜处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压力对膜处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规模CO2-EOR采出气膜法提纯工艺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CO_2的排放问题
    1.2 油田CO_2-EOR采出气技术研究现状
    1.3 油田采出气中分离CO_2方法
        1.3.1 化学吸收法分离CO_2技术
        1.3.2 膜法吸收分离CO_2技术
        1.3.3 物理吸附法分离CO_2技术
        1.3.4 低温分馏法分离CO_2技术
        1.3.5 几种分离方法的对比
    1.4 膜法分离捕集CO_2研究现状
        1.4.1 膜分离工艺研究现状
        1.4.2 膜组件及膜材料研究现状
        1.4.3 CO_2-EOR采出气CO_2分离工艺模拟研究现状
        1.4.4 MATLAB在膜分离工艺模拟中的应用
        1.4.5 COMSOL在膜分离工艺模拟中的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油田CO_2-EOR采出气膜分离理论分析
    2.1 膜分离机理
        2.1.1 溶解-扩散
        2.1.2 表面扩散
        2.1.3 分子筛
    2.2 工业常用膜材料
        2.2.1 高分子聚合物膜
        2.2.2 无机膜
        2.2.3 金属膜
    2.3 膜性能评价指标
        2.3.1 渗透系数
        2.3.2 溶解系数
        2.3.3 扩散系数
        2.3.4 渗透速率
        2.3.5 分离系数
        2.3.6 渗透系数与分离系数的关系
    2.4 工业常用膜组件
        2.4.1 平板式膜组件
        2.4.2 螺旋卷式膜组件
        2.4.3 中空纤维式膜组件
        2.4.4 膜组件中气体的流型
        2.4.5 膜组件中气体的分布
        2.4.6 膜组件的选择
    2.5 膜分离系统
        2.5.1 单级膜系统
        2.5.2 双级膜系统
    2.6 本章小结
3 油田CO_2-EOR 采出气膜分离法工艺流程设计
    3.1 CO_2-EOR采出气特性分析
        3.1.1 常见CO_2-EOR采出气的组分分析
        3.1.2 小规模CO_2-EOR采出气含量以及分离要求
    3.2 膜分离法工艺流程设计
        3.2.1 前处理部分流程设计
        3.2.2 前处理部分主要设备及选型依据
        3.2.3 膜分离部分工艺流程设计
    3.3 理论分析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中空纤维膜丝结构对CO_2分离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3 数学方程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膜丝长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4.4.2 膜内径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4.4.3 膜厚度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小规模CO_2-EOR采出气膜法捕集模拟优化
    5.1 引言
    5.2 CO_2分离数学模型
        5.2.1 文献中的数学模型
        5.2.2 CO_2/CH_4气体分离数学模型的建立
        5.2.3 数学模型的验证
    5.3 薄膜法MATLAB仿真模拟流程建立
    5.4 不同膜材料模拟结果
        5.4.1 原料气CO_2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4.2 进气压力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4.3 原料气流量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4.4 膜基本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4.4.1 膜分离系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4.4.2 膜渗透速率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5.5 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分离系统
        5.5.1 操作压力对膜分离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5.5.2 膜面积对膜分离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相转化法制备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共混平板膜及其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
    1.2 膜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技术发展历程
        1.2.2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1.2.3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3 制膜材料
        1.3.1 含氟聚合物
        1.3.2 聚砜类
    1.4 制膜技术
        1.4.1 制膜方法
        1.4.2 膜改性方法
    1.5 相转化法制备膜影响因素
        1.5.1 聚合物浓度
        1.5.2 溶剂的种类
        1.5.3 添加剂的种类
        1.5.4 制备工艺参数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膜制备及表征
        2.2.1 平板膜制备
        2.2.2 测试手段
3 基于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制备聚砜平板膜
    3.1 正交实验设计
    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2.1 膜微观结构分析
        3.2.2 各因素对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3.2.3 各因素对膜孔的影响
        3.2.4 各因素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3.3 正交实验最佳实验配方
        3.3.1 正交实验最佳实验配方选择
        3.3.2 正交实验最佳实验配方膜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聚砜平板膜亲水改性
    4.1 改性剂PVP对聚砜膜的影响
        4.1.1 PVP对膜强度的影响
        4.1.2 PVP对膜孔隙率及孔径的影响
        4.1.3 PVP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4.1.4 PVP对膜亲水性的影响
        4.1.5 PVP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4.2 改性剂PEG-400对聚砜膜的影响
        4.2.1 PEG-400对膜强度的影响
        4.2.2 PEG-400对膜孔隙率及孔径的影响
        4.2.3 PEG-400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4.2.4 PEG-400对膜亲水性的影响
        4.2.5 PEG-400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4.3 改性剂SE对聚砜膜的影响
        4.3.1 SE对膜强度的影响
        4.3.2 SE对膜孔隙率及孔径的影响
        4.3.3 SE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4.3.4 SE对膜亲水性的影响
        4.3.5 SE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聚偏氟乙烯平板膜制备
    5.1 PVDF分子量对膜性能影响
        5.1.1 PVDF原料参数分析
        5.1.2 分子量对PVDF膜性能影响
    5.2 非溶剂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
        5.2.1 非溶剂对膜结构的影响
        5.2.2 非溶剂对膜机械性能影响
        5.2.3 非溶剂对膜孔径及水通量的影响
        5.2.4 非溶剂对膜疏水性能的影响
        5.2.5 膜性能对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天然有机物及镁离子对改性纳滤膜去除药物类污染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药物类污染物及其去除方法
        1.1.1 来源及危害
        1.1.2 去除方法
    1.2 纳滤分离技术
        1.2.1 纳滤膜技术
        1.2.2 纳滤膜的分离机理和特性
        1.2.3 纳滤膜的制备
    1.3 纳滤膜改性研究进展
        1.3.1 氧化石墨烯的改性研究
        1.3.2 MOFs的改性研究
    1.4 纳滤膜截留微量有机物影响因素
        1.4.1 溶液性质的影响
        1.4.2 操作条件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设备与装置
        2.2.1 试验仪器设备
        2.2.2 试验装置
    2.3 膜制备方法
        2.3.1 聚砜超滤基膜的制备
        2.3.2 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2.3.3 改性rGO/ZIF-8 纳滤膜的制备
    2.4 膜污染影响因素试验
        2.4.1 储备液的配制与保存方法
        2.4.2 膜污染试验
        2.4.3 膜污染影响因素
    2.5 分析及计算方法
        2.5.1 目标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2.5.2 截留率的计算方法
        2.5.3 膜通量的计算方法
        2.5.4 膜吸附量的计算方法
    2.6 改性膜的表征方法
3 改性纳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3.1 添加剂的制备
        3.1.1 GO的制备
        3.1.2 rGO/ZIF-8 的制备
        3.1.3 改性纳滤膜的制备
    3.2 改性纳滤膜的表征
        3.2.1 膜的表面形貌
        3.2.2 膜的表面结构
        3.2.3 膜的表面聚合物
        3.2.4 膜的亲疏水性
        3.2.5 膜的表面Zeta电位
        3.2.6 膜分盐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改性纳滤膜对IBU去除性能及影响因素
    4.1 试验方案
    4.2 溶液性质对IBU去除的影响
        4.2.1 IBU浓度对纳滤去除性能的影响
        4.2.2 溶液p H对纳滤去除IBU的影响
    4.3 操作条件对IBU去除的影响
        4.3.1 运行压力对纳滤去除IBU的影响
        4.3.2 溶液温度对纳滤去除IBU的影响
    4.4 HA及 Mg~(2+)对纳滤膜去除IBU的影响
        4.4.1 Mg~(2+)浓度对纳滤去除IBU的影响
        4.4.2 HA对纳滤去除IBU的影响
        4.4.3 HA和 Mg~(2+)共存对纳滤去除IBU的影响
    4.5 膜通量的数学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改性纳滤膜对AMX去除性能及影响因素
    5.1 试验方案
    5.2 溶液性质对AMX去除的影响
        5.2.1 AMX浓度对纳滤去除性能的影响
        5.2.2 溶液不同pH下Mg~(2+)与AMX共存对纳滤去除AMX的影响
    5.3 操作条件对AMX去除的影响
        5.3.1 运行压力对纳滤去除AMX的影响
        5.3.2 溶液温度对纳滤去除AMX的影响
    5.4 HA及 Mg~(2+)对纳滤膜去除AMX的影响
        5.4.1 Mg~(2+)浓度对纳滤去除AMX的影响
        5.4.2 HA对纳滤去除AMX的影响
        5.4.3 HA和Mg~(2+)共存对纳滤去除AMX的影响
    5.5 膜去除率的数学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4)真空膜蒸馏海水淡化及气液两相流强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水淡化技术
    1.2 膜蒸馏用膜
        1.2.1 膜蒸馏性能的影响因素
        1.2.2 膜材料
        1.2.3 膜组件
    1.3 膜蒸馏过程机理
    1.4 膜蒸馏相关研究
        1.4.1 膜污垢的产生
        1.4.2 操作条件优化
        1.4.3 制膜技术改进
    1.5 膜蒸馏的应用
        1.5.1 海水淡化和苦咸水脱盐
        1.5.2 溶液浓缩和回收
        1.5.3 溶液中挥发性物质的去除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案与方法
        2.1.1 工艺流程
        2.1.2 膜蒸馏试验方案
        2.1.3 检测分析方法
    2.2 试验装置及材料
        2.2.1 试验设备
        2.2.2 膜材料
        2.2.3 试验药剂与仪器
3 真空膜蒸馏基础研究
    3.1 真空膜蒸馏模型
        3.1.1 传热与传质理论
        3.1.2 传质模型与传热方程的确定
        3.1.3 模型的验证
    3.2 操作条件的影响
        3.2.1 进水温度对膜蒸馏影响
        3.2.2 真空度对膜蒸馏影响
        3.2.3 进水流速对膜蒸馏影响
    3.3 小结
4 海水膜蒸馏试验研究
    4.1 料液浓度对膜蒸馏影响
        4.1.1 不同的进水TDS
        4.1.2 膜蒸馏浓缩试验
    4.2 连续运行与工艺优化
        4.2.1 膜蒸馏连续运行
        4.2.2 除钙镁预处理
        4.2.3 膜蒸馏水质检测分析
    4.3 膜污染清洗
        4.3.1 膜污染形成机理
        4.3.2 膜蒸馏表面污染分析
        4.3.3 膜污染清洗试验
    4.4 小结
5 气液两相流强化研究
    5.1 连续鼓气强化膜蒸馏
        5.1.1 两相流流型分析
        5.1.2 连续鼓气的膜通量
        5.1.3 两相流与极化现象
    5.2 鼓气方式与膜蒸馏
        5.2.1 间歇鼓气强化
        5.2.2 膜组件放置方式
    5.3 小结
6 1200m~3/d膜蒸馏海水淡化工程经济分析
    6.1 工艺条件
    6.2 工艺流程
    6.3 设备配置
    6.4 经济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基于微滤与烟道蒸发耦合工艺的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脱硫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2.1 预处理
        1.2.2 浓缩减量
        1.2.3 尾部固化处理
        1.2.4 总结分析
    1.3 微滤与烟道蒸发工艺研究现状
        1.3.1 微滤技术
        1.3.2 烟道雾化蒸发工艺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脱硫废水微滤及烟道蒸发工艺的原理特性
    2.1 引言
    2.2 微滤工艺
        2.2.1 微滤原理
        2.2.2 微滤膜及膜组件的分类
        2.2.3 微滤过程的影响因素
        2.2.4 微滤膜污染及清洗机理
    2.3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工艺
        2.3.1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工艺原理
        2.3.2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工艺的关键问题研究
        2.3.3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脱硫废水微滤膜预处理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及流程
        3.2.1 实验装置及流程图
        3.2.2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3.2.3 实验步骤与内容
    3.3 平板陶瓷膜渗透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平板陶瓷膜的渗透特性研究
        3.3.2 曝气对平板陶瓷膜渗透特性的影响
        3.3.3 反洗对平板陶瓷膜渗透特性的影响
    3.4 微滤实验的水质及膜污染分析
        3.4.1 微滤实验的水质分析
        3.4.2 平板陶瓷膜的污染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道蒸发脱硫废水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几何模型及求解参数设置
        4.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4.2.2 求解参数设置
    4.3 废水雾化蒸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3.1 烟气参数对蒸发过程的影响
        4.3.2 雾化液滴相关参数对蒸发过程的影响
        4.3.3 雾化喷嘴相关参数对蒸发过程的影响
        4.3.4 喷射流量对蒸发过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和主要结论
        5.1.1 微滤实验部分
        5.1.2 脱硫废水烟道蒸发模拟部分
    5.2 论文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嵌段聚合物/离子液体共混膜设计制备及氨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含氨气体处理技术
        1.2.1 吸收法
        1.2.2 吸附法
        1.2.3 生物处理法
        1.2.4 催化氧化法
    1.3 膜法气体分离
        1.3.1 膜分离机理
        1.3.2 膜分离材料
        1.3.3 膜分离NH_3研究现状
    1.4 离子液体气体分离研究进展
        1.4.1 离子液体吸收分离
        1.4.2 离子液体膜法分离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Pebax/离子液体膜设计制备及氨分离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离子液体合成
        2.2.4 Pebax/离子液体膜制备
        2.2.5 Pebax/离子液体膜表征
        2.2.6 均方位移(MSD)计算
        2.2.7 Pebax/离子液体膜氨分离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ebax/离子液体膜结构和性质的表征分析
        2.3.2 Pebax/离子液体膜氨分离性能研究
        2.3.3 膜材料的氨分离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Nexar/质子型离子液体膜设计制备及氨分离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离子液体合成
        3.2.4 Nexar/离子液体膜制备
        3.2.5 Nexar/离子液体膜表征
        3.2.6 量化计算方法
        3.2.7 Nexar/离子液体膜氨分离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膜结构和性质的表征分析
        3.3.2 气体分子与聚合物及离子液体相互作用分析
        3.3.3 离子液体与Nexar相互作用分析
        3.3.4 Nexar/离子液体膜氨分离性能研究
        3.3.5 膜材料的氨分离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位点离子液体膜设计制备及氨分离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3 离子液体合成
        4.2.4 多位点离子液体膜制备
        4.2.5 多位点离子液体膜表征
        4.2.6 量化计算方法
        4.2.7 多位点离子液体膜氨分离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位点离子液体膜结构和性质的表征分析
        4.3.2 多位点离子液体膜氨分离性能研究
        4.3.3 膜材料的氨分离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Nexar/金属离子液体膜设计制备及氨分离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2.3 金属离子液体合成
        5.2.4 Nexar/金属离子液体膜制备
        5.2.5 Nexar/金属离子液体膜表征
        5.2.6 Nexar/金属离子液体膜氨分离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exar/金属离子液体膜结构和性质的表征分析
        5.3.2 Nexar/金属离子液体膜氨分离性能研究
        5.3.3 膜材料的氨分离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离子液体名称英文对照表
附录B 离子液体结构表征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多孔复合管膜处理钢厂污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冶金污水研究现状
        2.1.1 冶金污水来源及危害
        2.1.2 冶金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2.2 传统冶金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局限性
    2.3 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2.3.1 有机膜处理冶金污水研究现状
        2.3.2 无机膜处理冶金污水研究现状
    2.4 膜污染
        2.4.1 膜污染类型
        2.4.2 膜污染形成机制
        2.4.3 膜污染的控制
        2.4.4 溶液条件对过滤膜污染的影响
    2.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2.5.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2.5.2 课题研究内容
3 聚氯乙烯管膜的制备及其在复合膜过滤器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及装置
        3.2.3 聚氯乙烯管膜的制备和表征
        3.2.4 聚氯乙烯管膜渗透系数测定
    3.3 聚氯乙烯管膜的形貌
    3.4 油和水在聚氯乙烯管膜表面的润湿行为及机制
        3.4.1 油和水在聚氯乙烯管膜表面的润湿行为
        3.4.2 水在聚氯乙烯管膜的轮廓线模型
    3.5 聚氯乙烯管膜的渗透性
    3.6 聚氯乙烯管膜的抗污染性
    3.7 聚氯乙烯管膜的应用
    3.8 本章小结
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在含无机物颗粒浊环水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用水
        4.2.3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4.2.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的制备
        4.2.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的表征
        4.2.6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的渗透性和抗污染性
    4.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的制备和表征
        4.3.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的形貌
        4.3.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的化学性质
        4.3.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的渗透性
        4.3.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的孔径及力学性能
    4.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的抗污染性
        4.4.1 浓度对膜的抗污染行为影响
        4.4.2 粒径对膜的抗污染行为影响
    4.5 污染膜的形态分析
    4.6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污染模型拟合分析
        4.6.1 经典模型
        4.6.2 混合模型
    4.7 本章小结
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在无机物颗粒与乳化油共存浊环水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油水乳化液的制备
        5.2.2 实验装置及油水分离实验
        5.2.3 实验材料
        5.2.4 测试与表征
    5.3 乳化油单独存在时管膜的污染行为
    5.4 乳化油与无机物颗粒共存时管膜的污染行为
        5.4.1 油浓度对管膜的抗污染行为影响
        5.4.2 乳化油性质对管膜的抗污染行为影响
    5.5 膜污染前后的形貌及化学性质
    5.6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污染机理分析
    5.7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的应用
    5.8 本章小结
6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膜净化冶金污水的工业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复合膜过滤器过滤连铸浊环水工业试验研究
        6.2.1 试验方案
        6.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复合膜过滤器过滤制氧机净环水工业试验研究
        6.3.1 试验方案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反渗透膜处理稀土工业废水及传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稀土工业废水处理现状
        1.2.1 废水来源
        1.2.2 水质特征
        1.2.3 处理现状
    1.3 反渗透技术及传质机理
        1.3.1 基本原理
        1.3.2 理论基础
        1.3.3 传质机理
        1.3.4 传质机理研究进展
    1.4 反渗透膜
        1.4.1 反渗透膜概述
        1.4.2 膜污染及清洗
        1.4.3 反渗透膜的预处理技术
    1.5 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反渗透膜处理稀土工业废水的分离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废水
        2.2.2 实验装置和材料
        2.2.3 主要试剂
        2.2.4 实验方法
    2.3 分析和检测方法
        2.3.1 分析方法
        2.3.2 检测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反渗透膜的纯水渗透系数
        2.5.2 反渗透膜对NH_4Cl溶液的分离性能
        2.5.3 反渗透膜对NaCl溶液的分离性能
        2.5.4 反渗透膜对NaCl和NH_4Cl混合溶液的分离性能
    2.6 小结
第3章 反渗透膜处理稀土工业废水的传质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基本理论
    3.4 结果和讨论
        3.4.1 水通量模型
        3.4.2 盐通量模型
    3.5 模型验证
        3.5.1 传质模型验证
        3.5.2 实际废水验证
    3.6 小结
第4章 反渗透处理稀土工业废水过程的传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基本理论
        4.3.1 溶解-扩散理论
        4.3.2 膜理论
        4.3.3 电解质理论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浓差极化效应分析
        4.4.2 离子活度效应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反渗透膜处理稀土工业废水过程的膜污染特征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水质
        5.2.2 实验装置和材料
        5.2.3 实验药品
        5.2.4 实验方法
        5.2.5 分析和表征方法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反渗透膜处理模拟废水及膜污染特征
        5.4.2 反渗透膜处理实际废水及膜污染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反渗透膜处理稀土工业废水的预处理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废水
        6.2.2 实验装置
        6.2.3 实验方法
        6.2.4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混凝沉淀预处理效果分析
        6.3.2 超滤预处理效果分析
        6.3.3 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预处理效果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烟草薄片萃取液膜浓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烟草薄片概述
        1.2.1 烟草薄片发展简史
        1.2.2 烟草薄片生产工艺
        1.2.3 薄片萃取液传统处理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膜分离技术概述
        1.3.2 膜污染及其研究进展
        1.3.3 膜的清洗和恢复
        1.3.4 膜分离技术在薄片萃取液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萃取液成分分析和双膜分离浓缩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膜分离浓缩工艺
    2.3 实验方法
        2.3.1 蛋白质测定
        2.3.2 果胶测定
        2.3.3 淀粉测定
        2.3.4 总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3.5 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3.6 浊度测定
        2.3.7 粒径分布测定
        2.3.8 粘度测定
        2.3.9 pH测定
        2.3.10 密度测定
        2.3.11 烟草常规指标测定
        2.3.12 中性芳香物质测定方法
        2.3.13 膜理论
        2.3.14 能耗计算
        2.3.15 无机膜纯化萃取液
        2.3.16 纳滤膜浓缩萃取液
        2.3.17 膜的清洗与再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萃取液分析
        2.4.2 陶瓷膜与不锈钢膜处理效果对比
        2.4.3 不同膜工艺中性芳香物质含量对比
        2.4.4 不同纳滤膜的浓缩效果
        2.4.5 不同浓缩工艺中性芳香物质含量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膜分离浓缩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陶瓷膜纯水渗透系数测定
        3.3.2 纳滤膜纯水渗透系数测定
        3.3.3 陶瓷膜分离工艺的优化
        3.3.4 纳滤膜浓缩工艺的优化
        3.3.5 膜阻力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陶瓷膜纯化萃取液
        3.4.2 纳滤膜浓缩陶瓷膜滤液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膜污染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D-optimal实验设计
        4.3.2 红外表征
        4.3.3 能谱表征
        4.3.4 陶瓷膜过滤实验
        4.3.5 纳滤膜的清洗再生
        4.3.6 陶瓷膜清洗方法优化
        4.3.7 Hermia模型拟合及三元图生成
    4.4 Hermia模型理论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纳滤膜的清洗再生
        4.5.2 通量衰减情况及阶段区分
        4.5.3 膜孔堵塞机制识别
        4.5.4 能谱分析结果
        4.5.5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
附录

(10)煤制气废水深度处理超滤膜前预处理及污染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1.1 煤制气废水回用
        1.1.2 煤制气废水水质特点
    1.2 煤制气废水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对煤制气废水回用的影响
        1.2.1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物化特性
        1.2.2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对废水回用的影响
    1.3 超滤膜在工业废水回用中的膜污染
        1.3.1 超滤膜污染机制及分析方法
        1.3.2 有机污染物造成的超滤膜污染特点
    1.4 超滤膜预处理工艺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现状
        1.4.1 混凝工艺
        1.4.2 Fenton工艺
        1.4.3 吸附工艺
        1.4.4 纳米MnTiO_3 光催化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5.4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平板膜
        2.1.2 中空纤维膜组件
        2.1.3 试验水样
    2.2 试验装置
        2.2.1 超滤杯过滤系统
        2.2.2 超滤膜动态小试系统
    2.3 超滤膜污染控制方法
        2.3.1 聚硅酸硫酸铝铁的配制方法及混凝过程
        2.3.2 PSAFS混凝-H_2O_2类芬顿工艺
        2.3.3 半焦-PSAFS联合工艺
        2.3.4 负载纳米MnTiO_3半焦水凝胶-H_2O_2吸附、光催化耦合工艺
    2.4 分析方法
        2.4.1 煤制气生化出水难降解有机物及膜污染物分析方法
        2.4.2 PSAFS混凝-H_2O_2类芬顿工艺催化剂的测定
        2.4.3 吸附剂的理化属性及吸附性能分析方法
        2.4.4 半焦-PSAFS组合工艺絮体形态分析方法
        2.4.5 负载纳米MnTiO_3半焦水凝胶-H_2O_2吸附光催化自由基测定
        2.4.6 超滤膜污染分析方法
        2.4.7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3 煤制气生化出水典型性有机物对超滤膜污染特征分析
    3.1 煤制气生化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组分分析
        3.1.1 难降解有机物的定性分析
        3.1.2 难降解有机物的半定量分析
        3.1.3 典型亲水性/疏水性有机物识别
    3.2 煤制气生化出水对超滤膜污染机制研究
        3.2.1 不同进水压力下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3.2.2 超滤膜处理煤制气生化出水膜污染特征分析
        3.2.3 超滤膜截留污染物组分分析
    3.3 不同粒度典型有机物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3.3.1 不同粒度典型有机物对超滤膜比通量的影响
        3.3.2 不同粒度典型有机物对超滤膜阻力分布的影响
        3.3.3 不同粒度有机物膜内迁移规律分析
        3.3.4 不同粒度有机物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PSAFS混凝-H_2O_2类芬顿工艺处理煤制气生化出水典型有机物机制研究
    4.1 Fenton工艺处理煤制气生化出水效果分析
        4.1.1 初始p H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1.2 H_2O_2投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1.3 Fe~(2+)投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PSAFS混凝-H_2O_2类芬顿工艺影响因素研究
        4.2.1 PSAFS混凝阶段对煤制气生化出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2.2 PSAFS混凝沉淀出水中铁形态分布
        4.2.3 PSAFS混凝-H_2O_2类芬顿工艺去除煤制气生化出水有机污染物效果分析
    4.3 PSAFS混凝-H_2O_2类芬顿工艺去除典型亲/疏水性有机物机理分析
        4.3.1 典型有机物降解动力学分析
        4.3.2 铁高聚物催化剂类芬顿工艺去除典型有机物的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半焦-PSAFS工艺去除煤制气生化出水典型有机物效能研究
    5.1 半焦的理化特性分析
        5.1.1 半焦的化学组成
        5.1.2 半焦表面形貌分析
        5.1.3 半焦的孔隙结构分析
        5.1.4 半焦的粒度分布
        5.1.5 半焦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1.6 半焦的Zeta电位
    5.2 半焦-PSAFS处理煤制气生化出水影响因素研究
        5.2.1 半焦投量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5.2.2 PSAFS投量对出水浊度去除的影响
        5.2.3 半焦-PSAFS 工艺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5.2.4 pH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5.2.5 反应时间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5.3 半焦-PSAFS工艺对煤制气生化出水典型有机物的去除机制
        5.3.1 半焦-PSAFS工艺对典型有机物的平衡吸附量q_e
        5.3.2 半焦-PSAFS工艺对典型有机物吸附特征分析
        5.3.3 半焦-PSAFS工艺对典型有机物吸附力分析
        5.3.4 半焦-PSAFS工艺对典型有机物的吸附动力学
        5.3.5 半焦-PSAFS工艺处理典型有机物的Zeta电位分析
        5.3.6 半焦-PSAFS工艺处理典型有机物的絮体形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光助负载纳米MnTiO_3半焦水凝胶-H_2O_2处理煤制气生化出水典型有机物效能研究
    6.1 水凝胶的理化性质
        6.1.1 水凝胶形貌及孔隙结构分析
        6.1.2 水凝胶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6.2 光助负载纳米MnTiO_3半焦水凝胶-H_2O_2处理煤制气生化出水影响因素研究
        6.2.1 水凝胶投量的影响
        6.2.2 H_2O_2 投加量的影响
        6.2.3 初始pH的影响
        6.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6.2.5 各影响因素对煤制气生化出水污染物去除的贡献
    6.3 光助负载纳米MnTiO_3半焦水凝胶-H_2O_2工艺去除典型有机物机制分析
        6.3.1 典型有机物反应动力学规律
        6.3.2 水凝胶和H_2O_2对去除有机物的作用
        6.3.3 典型亲/疏水性有机物去除机制对比
        6.3.4 反应前后纳米MnTiO_3半焦水凝胶表面化学元素XPS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预处理工艺对超滤膜污染的控制研究
    7.1 预处理工艺对超滤膜污染的控制研究
        7.1.1 预处理工艺对超滤膜比通量的影响
        7.1.2 预处理工艺对超滤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7.1.3 预处理工艺对膜污染指数的影响
        7.1.4 不同预处理工艺出水的超滤膜滤饼形态
    7.2 预处理工艺对混合配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7.2.1 预处理工艺对混合配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7.2.2 预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和颗粒物去除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压力对膜处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规模CO2-EOR采出气膜法提纯工艺及特性研究[D]. 王婷.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相转化法制备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共混平板膜及其表征[D]. 王海霞.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1(01)
  • [3]天然有机物及镁离子对改性纳滤膜去除药物类污染物的影响[D]. 何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4]真空膜蒸馏海水淡化及气液两相流强化试验研究[D]. 张洋. 浙江大学, 2021(09)
  • [5]基于微滤与烟道蒸发耦合工艺的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研究[D]. 李昂.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嵌段聚合物/离子液体共混膜设计制备及氨分离性能研究[D]. 杨冰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 [7]多孔复合管膜处理钢厂污水的应用研究[D]. 谢珊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8]反渗透膜处理稀土工业废水及传质特性研究[D]. 桂双林. 南昌大学, 2021(02)
  • [9]烟草薄片萃取液膜浓缩技术研究[D]. 高猛峰. 华东理工大学, 2021
  • [10]煤制气废水深度处理超滤膜前预处理及污染控制机制研究[D]. 邹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标签:;  ;  ;  ;  

压力对膜处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