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存在: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成因分析

绝望的存在: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成因分析

一、绝望的存在:《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渭绒,周红麦[1](2020)在《从变异学看《此恨绵绵》对《呼啸山庄》的改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赵清阁是一位活跃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进步作家,话剧《此恨绵绵》是她在暂居重庆期间,根据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改编而成的。作者根据梁实秋译本进行剧本改编,融入了抗日战争背景和中国本土文化背景。本文试结合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从赵清阁与《呼啸山庄》的历史性接触开始,研究其接受、影响及其改编过程与契机;讨论在不同文化语境和创作诉求下,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差异性塑造;最后再深入中西文化意象的转换与择取层面,深度探究其中发生变异现象的原因。

梁月[2](2020)在《英国文学作品“复仇”主题探讨——以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复仇"主题向来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要素,"复仇"这类情感较为激烈的主题内容能够直观透射人物的心理状态,从而反映时代社会的弊病。文章通过探析《呼啸山庄》中男主人翁希斯克利夫复仇的经过和结果,揭示了男主人翁童年受辱后初步异化、社会推动下心理人格丧失、爱情争夺失败后完全异化的复仇心理形成的内因,从而反映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畸形社会样貌。探讨英国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高静[3](2020)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首位摘此桂冠的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首位仅凭短篇小说创作而获奖的作家。门罗的作品展现了一直处于主流文学边缘的加拿大文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得短篇小说(short story)这一长期被误解、被冷落和被低估的文体形式大放异彩。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门罗作品的学术研究,中国的门罗研究近年来也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国内对门罗的小说研究主要着墨于“女性主义”和“叙事手法”等问题上,而对作家创作的深层意识和作品形成的隐性因素探究不多,对显性的文本下隐含的内涵及深层文学学理问题涉及也相对很少。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门罗文学创作的心理基础为切入点,结合文学地理学、文学心理学、后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门罗笔下的形象范式、心理动势、隐喻手法、审美表征和文化传承进行多维论述。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声”的表露,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让作者选择了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决定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和写给谁等问题?本文就是要对这些左右着门罗创作机制的种种复杂因素和交互关系进行学理探讨,就是对那些门罗创作过程中不易被察觉的、从那些文本表层难以一窥究竟的甚至连作者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隐性因素进行考察和揭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是开宗明义,名实先明,对论文所使用的机制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门罗看似庸常的人生过往和看去波澜不惊的创作历程进行追溯,然后对门罗研究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渐次将论题引向本论文的核心。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从文本分析到心理跟踪,从文本细析到语境关联,从语言表层到修辞界面,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从纵向掘进到横向影响,依次对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形象机制、隐喻机制、审美机制和文化传承机制进行分析。第一章从个性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地域情结、自卑情结和自主情结三个方面,分析作家独特的心理特征。门罗的童年经历以及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与生命体验,形成了门罗隐秘的心理机制,影响了门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各种意象的内涵以及她对探索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兴趣。因此,论文的第二章论述门罗小说的形象定势,即门罗笔下各类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在门罗的小说中,复杂的男女形象和两性关系隐含着门罗对女性困境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门罗拒绝直白控诉男女两性间的各种冲突,但她开放包容的两性气质观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有别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性别观。独特的生活体验、文化认知和审美感受使门罗得以利用简约的文学语言和各种修辞手段,赋予寻常事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门罗正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普通意象来探讨人性的复杂,传达自身的感悟,从而给人以深刻启迪。这是论文第三章所着力探讨的内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从读者反应角度和文本之外的因素诠释门罗作品的美学风格。门罗作品真实细腻地记录了主人公顿悟的心智成长历程,又以“琐碎化”、“碎片化”为媒介,将作家内心活动和思想轨迹传递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五章重点考察作为作家的门罗与所处大环境的关系及其受到的外部文化的三维影响,考察门罗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关联,考察其所受到的熏染和浸润及其在作品中的能动反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正是其个性特征决定其面对相同的社会语境、文化传承和各种外部影响时才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美学表征和思想蕴含的文学作品。结语部分进一步分析门罗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心理动势间的关系。家庭背景、宗教背景、婚姻经历、性别身份和文化传承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产生诸多影响,但这些影响作用于每个作家的结果却大异其趣。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其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门罗是一位了解人类心灵的作家,对自然、人物和世事有深刻的认知和敏锐的感知,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指引着门罗摒弃宏大叙事、倾力庸常描写,才使其作品看似寻常却奇崛,在小说美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王尤迪[4](2020)在《“失恋”审美意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将“失恋”现象纳入美学的研究领域,对“失恋”进行一次观照。在美学领域,“失恋”既呈现它本来的状貌,又在文学中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失恋的现实感受是一种痛苦的体验,会令失恋者悲痛、伤感。以失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描绘了失恋者的心理状态及失恋情感,其本身蕴含了一种诗意的痛感。对文学中的失恋主题进行审美,别有一番感受,在摆脱了现实功利、祛除了利害关系之后,失恋主体、失恋情绪、失恋心理、失恋感受都可以成为我们审美的对象。在欣赏失恋题材的文学作品时,读者能够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激起心中“同情-移情-净化”感,实现审美的愉悦。“失恋”的审美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失恋本身蕴含的那种“诗意的痛感”,一是在读者心中激起那种“同情-移情-净化”感。从概念抽取、概念分析、到文学作品中进行实证分析,层层递进,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从多维角度透视“失恋”在不同领域的内涵。聚焦于美学领域,“失恋”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被弃方对抛弃方割舍不断的关联、被弃方复杂而又纠葛的失恋心理、失恋情感衍生出来的美学特征。第二章讲述“失恋”成为审美对象的可能性,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失恋者进行归类,可以让我们看到每一类失恋者心理、情感的紧张感。在论述中,受阻型与单方型失恋,拥有一种与恋人关系的张力美感,一种未完成的心理唤起补全的期待,一种爱恨情仇的纠葛引发情感的跌宕。隐秘而复杂的失恋情感与原来拥有爱情的幸福情感(参照物)做对比,在物理距离拉开、心理感受的失衡体验中,被弃方的情感体验更加剧烈。失恋情感的泛滥,有期待转机的欣喜,有自暴自弃的失落,也有通过假想的方式填补恋人缺失带来的遗憾,无论如何,被弃方的种种举动,让人可怜、同情,在使人与之共悲伤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次有别于平常体验的肆意和畅快之感。第三章主要探讨文学中的“失恋书写”所承载的美学意蕴,在这部分选取四部失恋题材文学作品《茶花女》《霍乱时期的爱情》《斯万的一次爱情》《呼啸山庄》分别对应四种失恋者类型:受阻型、空虚型、想象型、复仇型。具体分析“失恋”在文学书写中呈现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感,采用文艺心理学、文本细读的方法发掘探寻、细梳纹理,以一种静观的审美态度对被弃方复杂而又隐秘的失恋情感进行无功利的审美观照。文学与生活的最大区别就是,文学能够使人跳脱出生活的繁琐,让人保持着置身事外又不脱离情境的审美情感,冷静地面对恐怖、悲剧、残缺的事实,这会使人更加醒豁地看到自己的内在夙求,在感受到生命力有限的同时接受这些不完美的缺憾,也许正是未完成的遗憾,使我们对事物充满期待,从而唤起了我们对于事物的完形之情、争取之心、动情之感。

汪宁宁[5](2020)在《论赵清阁的重写型作品》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清阁是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在近7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电影剧本、话剧等等。重写型作品是赵清阁所有创作中的一个独特存在,通过对前文本地继承与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语境的新文本,饱含作者鲜明的思想意识和创新精神。论文共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先对本文的“重写型”作品的概念进行说明,介绍赵清阁的创作概况,指出她的部分作品是采用独特的“重写”手法创作的。接着考察国内外对赵清阁重写型作品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论文选题意义。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分别从创作意图、重写策略和价值意义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一章是赵清阁重写型作品的创作意图。首先分析赵清阁为了解决抗战时期的“剧本荒”问题,以国外文学作品为蓝本进行重写的四部剧本。并剖析她改编的两部历史剧,这六部剧本充分的体现了抗战背景下的爱国主题的书写。其次以抗战后期的《红楼梦》改编剧以及建国以后的重写型作品为例,探讨其中的反封建主旨思想。最后通过这些重写型作品,探析改编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独立思想和心路历程。第二章是赵清阁重写型作品的重写策略。先阐释赵清阁在改编过程中所采取的创作手法,即在尊重原着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然后从作家的改编实践中去探讨其文本里出现的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最后赵清阁有机地发挥舞台的独特性,克服局限性,拓展舞台空间,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第三章是赵清阁重写型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赵清阁选择了自觉认同主流的抗战话语,并通过戏剧改编呼应这种话语。另一方面,赵清阁将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忧患写进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中,希望能通过这些作品唤醒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以及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识。结语部分探析赵清阁以笔作为武器,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倾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生灵活现、有血有肉,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而刻画失真的人物,也为后人继续进行重写型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汪顺来[6](2019)在《《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悖论从哲学到文学批评,经历了跨界发展的历程。它源自哲学和修辞话语,指与人们的期待、现存的思想或见解相反的陈述,其观点与结论是自相矛盾的,甚至荒谬的,但里面隐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艾布拉姆斯将悖论定义为表面上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荒谬的陈述,结果却赋予有意义的解释。显然悖论是一组矛盾的二元对立项,看似荒谬却存在于现实之中,具有积极的阐释意义。悖论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形式上有一定的关联。结构主义着眼于文本的叙述方式和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而解构主义旨在瓦解结构主义传统的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形成新的悖论。解构主义理论家米勒在《解读叙事》中指出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观点与结论之间有自相矛盾的悖论性,并对此提出质疑。米勒的叙事理论运用到小说阐释上就是积极寻找小说内部相冲突的因素,质疑其观点与结论自相矛盾之处,即寻找悖论,因为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矛盾是最基本元素,揭示小说中的矛盾和冲突,可达到反讽社会现实的作用,因此研究小说中的悖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19世纪女性小说的代表,《简·爱》和《呼啸山庄》是两部充满悖论的文本,隐喻了19世纪英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体现了英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或二者交融期的伟大艺术成就。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非常关注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命运,积极反映女性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身份认同和审美意识,分别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奇特想象构建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小说世界。她们不是简单模仿男性小说的传统,而是更加注重艺术的创新,她们以悖论作为创作策略和艺术手段,重构“她们自己的文学”。虽生于同一家庭,但她们具有不同的生活阅历、道德观和人生观等,二人小说中体现的悖论观点和表现方法也各有千秋。本文坚持在细读文本中寻找悖论,在比较中寻找她们表现悖论的差异性,以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为指导,多维阐释《简·爱》和《呼啸山庄》中悖论的价值和理论意义,通过比较各自在主题、人物、场景和故事结局等方面的悖论关系,尝试探究夏洛蒂在《简·爱》中表现出的温和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和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体现的激进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指出悖论艺术不仅是夏洛蒂和艾米莉的创作策略,而且还表达了她们面对理想和现实时的矛盾心态。本文结构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并评述19世纪中期英国女性小说繁荣的成因,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简·爱》和《呼啸山庄》的研究现状,并阐述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一章研究悖论的特性及其文学意义,主要探索悖论的神秘性、矛盾性和修辞性特性以及悖论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指出悖论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本质,而且是文学理论创新的内核。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主题、人物、场景、小说结局四个方面阐释两部小说中的悖论关系,并作相应的对比研究,指出夏洛蒂的《简·爱》以理性、激情和精神平等的模式构建了温和的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而艾米莉以疯狂、暴力和绝望的极端形式展现了激进的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第四章分析夏洛蒂和艾米莉悖论写作的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原因,总结她们悖论写作的基本特征:女性自我的悖论性表达以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悖论书写。结论部分指出两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场景等方面的悖论关系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悖论性结局升华了女性主义小说的艺术魅力;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语境下,夏洛蒂和艾米莉的写作面对着内外交困的压力以及她们个性的差异,她们的小说悖论艺术呈现保守和激进的两面性特征。

刘梦[7](2018)在《解读作品《呼啸山庄》中的悲剧色彩及艺术分析》文中提出《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丽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也被称为英国小说史上最奇特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畸形的社会生活画卷。小说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向人们传达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特别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自小说问世以来引起了全世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篇文章以影视视角着重赏析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以便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提供参考。

赵彤,梅莹[8](2018)在《《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展现及悲剧意义探析》文中提出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一部经典之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奇诡而浪漫的佳作。艾米莉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纠葛向读者揭示了人性之复杂多变。就小说中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癫狂的爱和疯狂的复仇来分析不同时期的人性体现,同时也探索小说主人公内心的世界与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王丽珊[9](2017)在《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淑女形象 ——以勃朗特姐妹为中心》文中指出淑女(gentlewomen)原指有教养且出身高贵的贵族,后演变成意指女性的个人性格、行为、品质和道德,不再具体限定阶级地位。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经济两分领域区隔更加明确,男性将淑女们吹捧为“家庭天使”。这实质上是将淑女们束缚在家庭中,使她们无法摆脱处处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氛围。勃朗特姐妹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生命境遇下,在艰难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传统淑女形象的反叛意识,追寻新的淑女品质,并在作品中展现她们所追求的新淑女形象。无论是简·爱、海伦,还是凯瑟琳都是勃朗特姐妹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外化,她们身上都有着勃朗特姐妹的个性特征。她们与维多利亚传统淑女形象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区别。她们和传统淑女一样都处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人生旅途艰难,但她们却从本质上超越传统淑女。她们敢于反抗不平等的世俗社会,渴求真正自我的实现:简·爱爆发出激情的反抗力量;海伦脱离“家庭天使”的角色定位,实现自我意识觉醒完成人生救赎;凯瑟琳狂热追求身体和灵魂自由的统一。勃朗特姐妹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大胆地向社会世俗偏见提出挑战,强烈批判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勃朗特姐妹以及她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在奋力抗争,力图摆脱传统淑女的定位,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具有跨时代意义。

刘碧珍[10](2017)在《叙述声音研究》文中认为叙述声音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与叙述交流中的诸多因素存在密切联系,直接影响文本意义的生成与传达。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此概念长久以来未被准确定义,有必要对叙述声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本论文写作的缘由。叙述声音是一种隐喻意义上的声音,它是对叙述文本中显露作者意识的话语迹象的隐喻,这些话语迹象体现叙述主体与叙述行为的关系。叙述声音与其传达的内容一体无分。我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如认为叙述声音可以隐喻读者接收和解读出的文本意义,也可指表露作者意图的叙述话语或符号,或指叙述者为创设特定叙述情境而使用的叙述策略。更多时候我们认为叙述声音是读者从文本中感知到的作者意识。如何去探究叙述声音,首先要思考的是角度的问题。本论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视角地阐述叙事学与当代西方文论中的叙述声音理论,识别与辨析叙述声音概念。在叙事学视阈下,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析小说文本中叙述声音的来源,解析其形态,概括其特征与功能,思考其他文类以及非文学文本中的叙述声音问题,阐释叙述声音在文本建构、读者接受和文化交流中的意义与价值。本论文共分六章,包括叙述声音的概念、主体、构成要素、特征和功能等问题。第一章辨析叙述声音概念。该章梳理西方文学理论中与“声音”概念相关的研究成果,追述叙述声音术语的缘起和发展。同时参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近现代作家的创作理论与实践,与之对照分析。为下文结合具体文本对叙述声音展开研究准备理论基础。第二章探析叙述声音来源。首先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借助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说,分析作者、隐含的作者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找出叙述主体与叙述声音的内在联系。其次从文本传播的角度,借助叙事学和传播学理论,按照叙述者人称和叙述层次的不同分析叙述声音的差异,关注叙述声音在文化传播中的变化。最后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借助认知叙事学、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研究受述者与叙述声音的关系。第三章解析叙述声音构成与分类。叙述声音是文体、语气和价值观的融合,是叙事的一个成分。在文本中,叙述声音构成要素比较复杂。叙述声音在书面文本中是不会发出真正的声音,但是却会在字里行间显露迹象。“迹象”与文体、语气、叙述意图和作者的价值观等因素相关。叙述声音在具体文本中会有不同的类型。这部分主要借助叙事学、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叙述声音特征。叙述声音在不同文本、同一文本的不同叙述层中有不一样的表现,呈现多样的特征。叙述声音虽然是一种隐喻的说法,但是因为它冠以声音这样的名称,且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隐喻性。所以在特征上它具备与自然之声的相似性,如:模糊与清晰(隐逸与明晰)、可靠性与不可靠性、单一与复调、呼应与回响。同时叙述声音毕竟是一种语音,与人相关,所以它又有其独特性、自我呈现性和相关性等特征。因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作是对自然之声的模仿与超越。第五章探究叙述声音功能。叙述声音具有构建文本世界、表现作家的“独一之诗”和主体价值以及反映社会规约和文化习俗的功能,因而叙述声音具有社会历史与审美的价值。第六章研究跨媒介、跨学科叙事中的叙述声音。叙事学研究发展到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阶段,对叙述声音的关注必然也需突破媒介和学科的界限,该部分是在对叙述声音结构形态、分类、特征和功能已做分析的基础之上,再观照非虚构性叙事文本中的叙述声音,例如微信叙事、教育叙事和法律叙事。这些文本与生活联系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现实的干预之作,所以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关注叙述声音所传达的语义,解读叙述声音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二、绝望的存在:《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望的存在:《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英国文学作品“复仇”主题探讨——以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复仇主题的内容概述
    1.1 希斯克利夫复仇经过
    1.2 希斯克利夫复仇结果
2 复仇主题中人物复仇心理内因
    2.1 初步异化———童年自尊受辱后的自卑心理
    2.2 外界推动———社会异化下自我人格缺失
    2.3 完全异化———爱情争夺战中受挫
3 复仇主题的审美价值
    3.1 基于爱情而复仇的执着特性
    3.2 基于恶性人格中的温情色彩
4 希斯克利夫复仇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4.1 复仇主题的时代价值
    4.2 复仇主题的现实意义
5 结语

(3)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门罗的生平及小说创作简述
    第二节 门罗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情感体验中的地域情结
    第二节 逃离想象中的自卑情结
    第三节 细节描摹中的自主情结
    小结
第二章 门罗创作的形象机制
    第一节 反叛与内省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沉默与怯懦的男性形象
    第三节 相生与相克的两性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门罗创作的隐喻机制
    第一节 门罗笔下的空间隐喻
    第二节 门罗笔下的动物隐喻
    第三节 门罗笔下的服饰隐喻
    小结
第四章 门罗创作的审美机制
    第一节 门罗小说的入俗之美
    第二节 门罗小说的顿悟之美
    第三节 门罗小说的碎片之美
    小结
第五章 门罗创作的文化传承机制
    第一节 南安大略哥特文学的滋养
    第二节 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苏格兰叙事元素的浸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呈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失恋”审美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失恋”研究现状
    二、论文研究内容
    三、论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失恋”的多维透视
    第一节 传统视角谈“失恋”
        一、“失恋”的社会学内涵
        二、“失恋”的心理学内涵
    第二节 美学角度审“失恋”
        一、“失恋”与残缺美
        二、“失恋”与悲剧美
        三、“失恋”与诗意的痛感
    第三节 文学世界的“失恋”
        一、冲突下的美感
        二、毁灭中的力量
第二章 作为审美对象的失恋
    第一节 失恋的主体——失恋者
        一、失恋主体间关系
        二、受阻型:压抑
        三、单方型:孤独
    第二节 “失恋心理”的审美机制
        一、失恋与恋爱——参照的标准
        二、越失去越要——失衡的心理
        三、越不得越爱——距离的作用
        四、同情与怜悯——移情的路径
        (一)同情的愉悦
        (二)怜悯的快感
第三章 聚焦文学中的“失恋书写”
    第一节 受阻型失恋者——以《茶花女》为例
        一、冲突造就永恒
        (一)隽永的冲突之美
        (二)现实与理想的撕裂感
        二、来自他者的注视
        (一)他人即地狱
        (二)满足表演欲
        (三)实现自我救赎
        三、对比:受阻型失恋文本
        (一)受阻爱情的悲剧色彩
        (二)阻碍的必然性
    第二节 空虚型失恋者——以《霍乱时期的爱情》为例
        一、虚幻的爱情
        (一)镜像中的完美恋人
        (二)替代品
        二、失恋与空虚
        (一)空灵之美
        (二)力学之美
    第三节 想象型失恋者——以《斯万的一次爱情》为例
        一、理想的爱情
        (一)误解爱情
        (二)回忆与重塑
        二、幻梦中的恋人
        (一)梦中情人
        (二)音乐恋人
        (三)嫉妒快感
        三、对比:想象型失恋文本
    第四节 复仇型失恋者——以《呼啸山庄》为例
        一、爱与恨的纠葛
        (一)爱情的社会性
        (二)背叛本我的选择
        (三)追寻自我的认同
        二、对比:复仇型失恋文本
        (一)对命运的抗争
        (二)对爱情的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5)论赵清阁的重写型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重写”概念界定与赵清阁重写型作品分类
    二、赵清阁重写型作品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 赵清阁重写型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一节 抗战背景下爱国主题的书写
    第二节 反封建主旨思想的有效提炼
    第三节 作家独立思想和心路历程的反映
第二章 赵清阁重写型作品的重写策略
    第一节 再创造过程即为研究过程
    第二节 象征手法在重写中的实践
    第三节 戏剧舞台造型的艺术处理
第三章 赵清阁重写型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重写型作品的影响与价值
    第二节 中外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扬
    第三节 重写型作品的缺陷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悖论的特性及其文学意义
    第一节 悖论的特性
        一、悖论的神秘性
        二、悖论的矛盾性
        三、悖论的修辞性
    第二节 悖论的文学意义
        一、文学的悖论范式
        二、文学的理论悖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简·爱》的悖论艺术
    第一节 《简·爱》的主题悖论
        一、爱情的两难选择
        二、婚姻范式的悖论
        三、“善”与“善”的道德悖论
        四、福音派教义的悖论性
    第二节 《简·爱》的人物悖论
        一、身份悖论
        二、性格悖论
    第三节 《简·爱》的场景悖论
        一、矛盾的社会空间
        二、“第三空间”的悖论
    第四节 《简·爱》的结局悖论
        一、两性关系的悖论
        二、对“英国性”的反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呼啸山庄》的悖论艺术
    第一节 《呼啸山庄》的主题悖论
        一、对世俗爱情的反讽
        二、对婚姻本质的隐喻
        三、“善”与“恶”的道德悖论
        四、“自然”神学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呼啸山庄》的人物悖论
        一、男性自我的迷失
        二、女性自我的分裂
    第三节 《呼啸山庄》的场景悖论
        一、家的空间悖论
        二、两种文化的空间悖论
    第四节 《呼啸山庄》的结局悖论
        一、阶级关系的悖论
        二、家庭领导权的悖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成因及其特征
    第一节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缘起
        一、社会传统的压制
        二、宗教家庭的影响
        三、个人的矛盾心态
    第二节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特征
        一、对女性自我的矛盾表达
        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悖论书写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7)解读作品《呼啸山庄》中的悲剧色彩及艺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者现实生活境遇铺垫
二、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悲剧色彩剖析
三、爱情悲剧的原因艺术角度探析
    (一) 脱离世俗基础
    (二) 双方背叛爱情
    (三) 性格懦弱铺垫
    (四) 盲目复仇情感强烈
四、对比电影《呼啸山庄》和小说《呼啸山庄》
五、结束语

(8)《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展现及悲剧意义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呼啸山庄》中人性的体现
三、悲剧意义
四、结语

(9)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淑女形象 ——以勃朗特姐妹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淑女道德
    第一节 淑女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形象
    第三节 维多利亚淑女制下的勃朗特姐妹
第二章 简·爱——淑女的叛逆
    第一节 生存的抗争
    第二节 沉默的天使包围圈
    第三节 男性权利压迫下的自我人格抗争
第三章 海伦——家庭天使的觉醒
    第一节 家庭天使的人生期许
    第二节 家庭天使的人生觉醒
    第三节 家庭天使的人生救赎
第四章 凯瑟琳——自我的毁灭与重生
    第一节 “野蛮”与“文明”的碰撞
    第二节 自我的毁灭与重生
    第三节 超越时代的呼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叙述声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叙述声音”是一种隐喻的表达
    二、作为隐喻的叙述声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
第一章 寻找“声音”的轨迹:叙述声音理论溯源
    第一节 西方叙述声音理论
        一、韦恩·C.布斯的“作者的声音”
        二、热拉尔·热奈特的“语态”
        三、巴赫金的“声音”
        四、苏珊·S.兰瑟的“叙述声音”
        五、詹姆斯·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声音
    第二节 中国叙述声音理论
        一、古代叙事思想中的声音理论
        二、现当代文学中的叙述声音思想——以几位代表作家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言说与倾听:叙述声音的发出与接收
    第一节 言说:叙述声音的发出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声音
        二、叙述者与叙述声音
    第二节 倾听:叙述声音的接收
        一、受述者:理想的读者和真实的读者
        二、解释社群与倾听
        三、倾听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声的迹象:叙述声音的构成与分类
    第一节 叙述声音的构成
        一、表层结构——涉及文体元素
        二、语气(情态)特征
        三、言语与意义的融合
        四、叙述话语与叙述声音
    第二节 叙述声音的分类
        一、叙述声音中的“信号音”
        二、叙述声音中的“定调音”
        三、叙述声音中的“标志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仿与超越:叙述声音的特征
    第一节 叙述声音与自然声响的相似性
        一、模糊与清晰:叙述声音的隐与显
        二、独唱与和鸣:叙述声音的单一与复调
        三、感知的差异:叙述声音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
        四、“余音不绝”:叙述声音的呼应与回响
        五、无声亦有声:不会消逝的叙述声音
    第二节 叙述声音的独特之处
        一、叙述声音的个体差异性
        二、叙述声音的自我呈现性
        三、叙述声音的相关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与审美:叙述声音的功能
    第一节 叙述声音可以结构文本世界
        一、叙述声音引导叙述
        二、叙述声音塑造人物
        三、叙述声音构建时空
        四、叙述声音表现声音
    第二节 叙述声音可以传达作者的声音
        一、“独一之诗”
        二、立身与立文
    第三节 叙述声音能回应社会时代之声
        一、叙述声音展现经济状况
        二、叙述声音体现政治历史的发展
        三、叙述声音显露道德与文化的影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媒介与跨学科:叙述声音与日常生活叙事
    第一节 众声喧哗:新媒介叙事中叙述声音
        一、叙述声音的载体
        二、叙述声音的特质
        三、倾听与新媒介叙事
    第二节 启迪人心:日常教育叙事中的叙述声音
        一、教科书:多种声音的交汇
        二、日常教学活动:叙述声音存在于师生互动之间
    第三节 理智与情感的纠葛:法律叙事中的叙述声音
        一、叙述者的身份立场
        二、法律与道德(情感)的取舍
        三、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之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绝望的存在:《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变异学看《此恨绵绵》对《呼啸山庄》的改编[J]. 赵渭绒,周红麦.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0(01)
  • [2]英国文学作品“复仇”主题探讨——以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为例[J]. 梁月. 长春大学学报, 2020(05)
  • [3]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D]. 高静. 山东大学, 2020(09)
  • [4]“失恋”审美意蕴研究[D]. 王尤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论赵清阁的重写型作品[D]. 汪宁宁. 喀什大学, 2020(07)
  • [6]《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D]. 汪顺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解读作品《呼啸山庄》中的悲剧色彩及艺术分析[J]. 刘梦. 传播力研究, 2018(23)
  • [8]《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展现及悲剧意义探析[J]. 赵彤,梅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9]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淑女形象 ——以勃朗特姐妹为中心[D]. 王丽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10]叙述声音研究[D]. 刘碧珍.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绝望的存在: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