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注射甘丙肽抑制小鼠屈肌运动

局部注射甘丙肽抑制小鼠屈肌运动

一、局部注入甘丙肽对小鼠屈肌运动的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梁悦[1](2021)在《脑干蓝斑核至腹外侧视前区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环路调控睡眠—觉醒的功能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必不可少。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有利于适应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而睡眠向清醒状态的快速转换也可以规避突发危险事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及高强度的工作学习状态,都是导致睡眠障碍的诱因,而睡眠障碍一直以来都受社会关高度注度。睡眠障碍是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睡眠-觉醒的维持及转换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控,解码睡眠-觉醒调控的神经网络对治疗睡眠障碍和提升睡眠质量尤为重要。以往的研究表明,脑干的单胺能细胞群核团对促进觉醒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集中分布的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根据经典的‘flip-flop switch’模型认为促觉醒的单胺能细胞群向下丘脑的睡眠脑区,尤其是睡眠调控中枢-腹外侧视前区(Ventrolateral preoptic area,VLPO)发送抑制性输出,从而产生觉醒促进作用。但是对于这一环路的直接调控作用未能得到证实,而且对具体参与的神经元类型及调控的机制目前都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皮层脑电记录检测小鼠的不同睡眠状态;皮层脑电结合光电极记录,检测在不同睡眠状态下不同类型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利用病毒示踪技术确定两核团间的解剖投射关系;通过光遗传和化学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激活或抑制不同脑区的特定类型神经元从而观察对睡眠-觉醒行为的影响;利用离体膜片钳记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作用于不同神经元的受体类型,从而揭示睡眠-觉醒调控的机制。经研究发现,1.LC脑区的去甲肾上腺素能(LC-NA)神经元在觉醒时更活跃,在睡眠(NREM睡眠和REM睡眠)时神经元活动性下降,抑制此类神经元可以促进睡眠;2.LC-NA神经元有广泛的下游,向VLPO脑区有直接投射;3.当激活LC投射向VLPO的NA能(NAergic LC-VLPO)神经环路会促进睡眠向觉醒的转换并维持觉醒,但抑制这一通路并不能降低觉醒或诱导睡眠;5.激活NAergic LC-VLPO神经环路可以在VLPO脑区记录到三种不同反应的神经元,一群是被兴奋的神经元,其主要在觉醒时期活动增加被称作觉醒活跃神经元(wake-active neurons),另一群是被抑制的神经元主要在睡眠时放电增加,被认为是睡眠活跃神经元(sleep-active neurons),还有一群数量较少的神经元没有明显的光响应作用;6.通过膜片钳结合光遗传记录发现VLPO脑区具有低阈值放电(low-threshold spike,LTS)特性的神经元可以被LC-NA神经元所抑制,而大部分不具有低阈值放电(non-LTS)特性的神经元可以被LC-NA神经元所激活;7.经离体脑片灌流不同类型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检测发现对VLPO的LTS神经元的抑制性作用是由α2受体所介导,而对non-LTS神经元的兴奋性作用是由α1和β受体介导的。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LC-VLPO的NAergic通路有重要的觉醒促进作用,通过作用于α2受体抑制VLPO脑区的睡眠活跃神经元,和作用于α1受体和β受体激活觉醒活跃神经元来协同完成。

朱维款[2](2018)在《Galani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强迫症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甘丙肽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之间是否具有某种特殊的关联。方法:将所有符合本次研究受试者的肘部进行静脉抽血(加入乙二胺四乙酸抗凝),每人6m L,把处理好的血液样本放入冰箱低温保存(温度为-20℃),然后提取DNA,最后把提取的DNA产物放在冰箱低温保存(-20℃)。检测分析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400名强迫症患者甘丙肽受体基因的rs694066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分析此位点是否与强迫症存在关联性,并且其中设有459个健康对照组。通过聚合酶链连反应(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然后应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技术来测定并分析目的基因序列的差异性。将需要检测的实验样本均匀平铺在MassARRAY SpectroCHIP的芯片上,然后小心放入MassARRAY Analyzer Compact质谱仪中进行检验,用TYPER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获得需要的数据。把所有的数据整理好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整合。用t检验来分析计量的样本数据;用χ2检验来统计需要计数的样本数据(检验标准是α=0.05)。运用SHEsis软件来统计分析有关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数据。将所有样本按照发病年龄、不同症状分型、性别差异进行分层,进一步探讨各组间rs694066位点的基因频率、等位基因的频率的分布是否与强迫症存在某种特殊的关联。结果:甘丙肽rs694066基因的SNP成功检测率为99.79%,其有A、G两种等位基因,AA、AG、GG三种基因型。强迫症患者组rs694066的基因型分布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吻合良好(c2=0.189,df=1,P=0.664);健康对照组中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稳合良好(c2=4.668,df=1,P=0.307),这说明两组基因型的分布都满足Har dy-Weinberg平衡定律条件,这说明对样本的选择没有偏差。本次实验主要通过对G alanin基因的rs694066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研究和解析来探究Gala nin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中国汉族强迫症有关联。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Test),结果显示强迫症患者组(c2=0.189,df=1,P=0.664);健康对照组(c2=4.668,df=1,P=0.307),这说明两组基因型的分布都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对样本的选择没有偏差。强迫症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甘丙肽基因的rs694066位点在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无明显差异(c2=0.159,df=1,P=0.690)。强迫症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甘丙肽基因的rs694066位点在基因型频率的分布也没有明显差异(c2=1.430,df=2,P=0.489)。按不同性别、发病年龄分层后两者在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的分布亦没有显着差异(其中P>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甘丙肽基因rs694066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迫症之间并无关联,其在强迫症中并无标记的意义。

王颖[3](2017)在《M1145参与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外源性神经肽类物质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M1145在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行为痛觉测试方法,分别在正常、炎症痛和神经痛大鼠的外侧缰核内微量注射不同浓度的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M1145、拮抗剂M871以及PKC通路阻断剂白屈菜赤碱,测定和记录大鼠对伤害性热刺激和机械刺激引起的后爪缩爪反应潜伏期,并作为痛觉的衡量指标,用以探究甘丙肽Ⅱ型受体在外侧缰核内是否具有镇痛效应。结果:在正常大鼠外侧缰核注射不同浓度的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M1145,延长了其对机械刺激和伤害性热刺激的HWL,且在15 min处作用效果最好。同时注射甘丙肽Ⅱ型受体拮抗剂M871可以部分阻断甘丙肽和M1145的镇痛作用。注射PKC通路阻断剂白屈菜赤碱可以抑制甘丙肽的镇痛效果,提示甘丙肽镇痛作用机理与Gi/o型G蛋白介导的通有关。注射M1145增加了慢性痛大鼠模型对伤害性刺激的痛阈,且在慢性痛大鼠和正常大鼠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差异。在正常大鼠和神经痛大鼠外侧缰核注射不同浓度的甘丙肽Ⅰ型受体激动剂M617,痛觉信息的传递均可以被抑制,且二者镇痛作用无明显差异;与M1145的镇痛的作用相比也无明显差异,提示甘丙肽Ⅰ、Ⅱ型受体均参与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结论: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在正常和慢性痛大鼠的外侧缰核内均有镇痛作用,且其拮抗剂M871能够部分拮抗M1145及甘丙肽的镇痛作用,同时甘丙肽Ⅰ型受体激动剂M617也可以抑制痛觉信息的传递,与M1145的镇痛的作用相比也无明显差异,提示甘丙肽Ⅰ、Ⅱ型受体均参与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且PKC通路参与镇痛作用。

周华[4](2015)在《内源性Orexin-A调控大鼠胃运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内源性Orexin-A对大鼠胃运动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86只成年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禁食诱导内源性Orexin-A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Orexin-A浓度;采用迷走神经切断术观察迷走神经的介导作用;分光光度法测量胃排空;胃窦部植入应力传感器测量消化间期胃运动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检测Orexin前体(PPO)在胃和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观察禁食36h对胃Orexin-A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结果:禁食可诱导内源性Orexin-A的表达。与非禁食组相比,禁食18 h组血浆Orexin-A浓度升高(P<0.05),在禁食36h组达到最高(P<0.01)。内源性Orexin-A促进胃排空(P<0.05),抑制消化间期胃运动(P<0.05)。与非禁食组相比,禁食36h胃和下丘脑组织中PPO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外周注射SB334867均能阻断上述胃动力效应(P<0.05),但对PPO表达没有影响。迷走神经切断术不能阻断内源性Orexin-A的介导作用(P>0.05)。免疫组化显示,与非禁食组相比,禁食36 h大鼠胃粘膜组织及肌间神经丛内Orexin-A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显着增加。结论:禁食能诱导内源性Orexin-A的合成,内源性Orexin-A能加速胃排空,同时它又抑制消化间期胃运动。

陈喜英[5](2014)在《甘丙肽过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甘丙肽(galanin,GAL)过表达转基因小鼠模型;初探甘丙肽过表达转基因小鼠的生物学性状。方法:重组质粒PUC18-PDGF β-GAL用XbaⅠ、HindⅢ进行双酶切,将连接有启动子PDGFβ的甘丙肽基因片段回收纯化后,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甘丙肽基因片段注入受精卵的雄原核中,选取发育良好的受精卵移植到假孕母鼠的输卵管壶腹部,待其产仔;PCR鉴定GAL转基因小鼠的基因表型,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RT-PCR检测GAL蛋白的表达水平。将PCR检测阳性的F0代小鼠与野生型小鼠交配以传代,即可获得Fl代小鼠,同样用PCR方法筛选出F1代阳性鼠;再用F1代阳性与阳性鼠交配,获得F2代,以此类推,直到获得GAL过表达转基因纯合子小鼠。在小鼠出生后3周,5周,7周,9周分别测量所有小鼠的体重,体长和腹围。眼眶采血处死小鼠,留取血清、脑组织和肝组织标本;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GAL,胰岛素水平,用临床诊断试剂盒测定肝组织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含量。对肝组织用甲醛固定,切片,进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通过原核显微注射的方法将2968kb的转基因片段PDGF β-GAL转入小鼠受精卵,获得子代小鼠50只,经PCR检测,有8只小鼠在基因组上整合有GAL基因(编号分别为5,28,37,43,44,45和46),整合率为16%。转入的基因片段PDGF β-GAL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肝组织高。GAL过表达转基因鼠肝组织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P<0.01);而血清胰岛素水平比野生型小鼠低(P<0.01)。HE染色显示GAL过表达转基因鼠的肝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结论:通过显微注射法使外源基因PDGFβ-GAL在小鼠基因组中整合,成功建立了GAL过表达转基因小鼠,为进一步研究GAL在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范存静[6](2014)在《GALANTIDE对治疗小鼠急性胰腺炎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甘丙肽受体拮抗剂GALANTIDE对蛙皮素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过程中不同时间点IL-1、IL-10等炎症介质的调节作用。材料与方法128只健康雄性的K-M小鼠,随机将其分为4组,①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②急性胰腺炎模型组(AP组);③复制急性胰腺炎模型后,使用甘丙肽受体拮抗剂治疗组(AP+GT组);④甘丙肽受体拮抗剂对照组(GT组),每组又分为给药后3h、6h、12h及24h共4个亚组,每组8只,各组动物实验前禁食12h,不禁水。AP组小鼠经腹腔注射蛙皮素50ug/kg/次,每隔1h一次,共7次,诱导急性胰腺炎模型。NS组小鼠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次,每隔1h一次,共7次,作为安慰剂对照组。AP+GT组小鼠于诱导急性胰腺炎模型的同时给予经腹腔注射甘丙肽受体拮抗剂Galantide,66ug/kg/次,每隔1h一次,一共14次。GT组小鼠经腹腔注射甘丙肽受体拮抗剂Galantide,66ug/kg/次,每隔1h一次,共7次,作为实验对照组。各组小鼠于最后一次给药后3h、6h、12h、24h使用10%水合氯醛麻醉,经心脏采血收集标本,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淀粉酶(AMY)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1、IL-10含量。剖腹,收集胰腺标本,检测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并取部分胰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1.血清淀粉酶的变化血清淀粉酶水平在NS组及GT组组内各个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组内各时间点比较,血清淀粉酶水平于给药后12h达到高峰,24h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组与NS组、GT组在各相应的时间点上相比,血清淀粉酶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T组与AP组在各对应时间点上相比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在NS组及GT组组内各个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P组与AP+GT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于12h达到高峰,24h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组与NS组、GT组在各对应时间点上相比,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的水平均较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T组与AP组在各相应的时间点上相比,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的水平明显下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炎症因子IL-1的变化血清炎症因子IL-1在各组内各时间点间无明显差别(P>0.05)。AP组、AP+GT组与NS组、GT组在给药后各时间点相比,血清炎症因子IL-1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组与NS组在给药后各时间点相比,血清炎症因子IL-1水平也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GT组与AP组在给药后各时间点相比,血清炎症因子IL-1水平无明显变化。4.血清抗炎症因子IL-10的变化血清抗炎症因子IL-10在NS组与GT组组内各时间点间无明显差别(P>0.05)。AP组与AP+GT组血清抗炎症因子IL-10均随着时间点延长而升高,并于给药后24h达到高峰,各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T组与其余各组在各相应时间点上比较,血清抗炎症因子IL-10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胰腺组织肉眼及镜下变化:NS组及GT组小鼠各时间点无论肉眼还是镜下均未见明显异常。AP组小鼠肉眼观在3h时,可见少量腹水,胰腺组织的颜色苍白,体积有所增大,胰腺出血点较少;6h上述改变更加明显,可见小肠扩张,充血水肿,胰腺点状出血有所增多;12h可见腹腔淡红色腹水,小肠内积液,胰腺组织水肿;24h可见腹腔大量血性腹水,胰腺更加肿胀,并且与周围组织相互粘连,小肠内有大量液体积聚。AP组小鼠镜下观在给药后3h就可见胰腺组织间质水肿,轻度组织结构紊乱,胰腺间质及血管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但小叶的结构基本清晰。6h时上述改变有所加重。12h及24h时,胰腺组织结构严重紊乱,几乎消失,胰腺组织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AP+GT组小鼠肉眼观各时间点小肠扩张情况、充血、水肿程度,胰腺水肿、出血斑均较AP组轻;镜下观胰腺组织的间质水肿程度、胰腺小叶的坏死范围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也较AP组轻。6.胰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变化胰腺组织损伤的病理学评分在NS组及GT组组内各个时间点间无明显差别(P>0.05)。AP组与AP+GT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胰腺组织损伤的病理学评分于给药后12h最高,与3h和6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与12h相比,虽然评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组与NS组、GT组在各对应的时间点上相比,胰腺组织损伤的病理学评分均较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T组与AP组在各对应时间点上相比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蛙皮素腹腔注射成功建立了小鼠急性胰腺炎(AP)模型;2.甘丙肽受体拮抗剂Galantide可能通过升高抗炎症因子IL-10的水平减轻小鼠急性胰腺炎的炎症程度,而未发现其能降低炎症因子IL-1的水平。

江雷[7](2011)在《运动与甘丙肽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糖尿病发病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糖尿病患者除进行正常的药物治疗外,运动和饮食在其康复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甘丙肽(galanin,Gal)是一种广泛分布在神经系统的神经肽,具有广泛的神经生物学功能。主要参与下丘脑神经内分泌调节,与摄食行为有关,对学习和记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资料表明,甘丙肽与运动、糖尿病关系密切。

及立立,王文兰[8](2010)在《甘丙肽在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患儿血浆中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甘丙肽在癫痫患儿惊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33例癫痫组、15例癫痫持续状态组和30例正常对照组患儿血浆甘丙肽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癫痫组患儿血浆甘丙肽含量明显高于癫痫持续状态组和正常对照组(F=205.911,P<0.05);癫痫持续状态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5,P>0.05)。结论:甘丙肽在癫痫患儿惊厥过程中含量增高,表明甘丙肽与癫痫关系密切,可能起到抗惊厥的作用。

杨文超[9](2010)在《蜂毒肽和神蜂精抗HSV-1病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考察了采用层析法分离蜂毒得到的纯蜂毒肽和神蜂精(内含蜂毒肽0.05 mg/ml的中药外搽剂)的抗HSV-1病毒作用,同时对其抗HSV-1病毒的机理进行了探索,并研究了HSV-1感染后小鼠脑细胞中p53和p21 WAF1/CI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如下:1、QF-1取毒器蜂箱内取毒法采集意大利蜜蜂的蜂毒,过滤提纯蜂毒后经葡聚糖凝胶G-25,G-50,G-75层析和溶血试验分离纯化后得到蜂毒肽。经SDS-PAGE电泳Marker及蜂毒肽标准品对分离所得的组分进行鉴定,证实其为电泳级纯度的蜂毒肽,利用分离所得的蜂毒肽进行后续试验。2、CPE法测定并经过Reed- Meuench法计算得出HSV-1病毒的半数感染量TCID50为10-5.2 / 100uL,MTT法测定和Reed- Meuench法计算得出蜂毒肽和神蜂精对Vero细胞的半数中毒剂量CC50分别为10-2.1 mg/100uL和10-2.4mg /100uL。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3、6、9倍CC50的蜂毒肽对HSV-1病毒的抑制率分别为55.12%,55.12%,59.30%,66.51%,药物对照组(阿昔洛韦试验组)的抑制率为74.88%。四个梯度浓度的神蜂精对HSV-1病毒的抑制率分别为69.50%,71.52%,62.11%,45.74%,阿昔洛韦试验组的抑制率为75.34%。3、体内试验结果表明蜂毒肽和神蜂精均有提高小鼠存活率和延长小鼠存活时间的作用。蜂毒肽在低、中和高剂量(1×10-3mg/mL,3×10-3mg/mL,6×10-3mg/mL)时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40%,40%和50%。神蜂精试验组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40%,50%和60%,均高于病毒对照组的20%。蜂毒肽试验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1.4d,12d,12.7d,中、高剂量蜂毒肽试验组的平均存活时间明显高于病毒对照组(p<0.05)。神蜂精试验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1.6d,11.8d,12.8d,明显高于病毒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的蜂毒肽和神蜂精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均高于阳性对照组(阿昔洛韦试验组)。4、蜂毒肽和神蜂精的抗HSV-1病毒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蜂毒肽和神蜂精没有直接杀死HSV-1病毒的作用,但是对HSV-1病毒的吸附、合成和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CC50,3CC50,6CC50,9CC50的蜂毒肽对HSV-1病毒的吸附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1.25%,32.92%,32.92%,32.08%。四个梯度浓度1CC50,3CC50,6CC50,9CC50的神蜂精对HSV-1病毒吸附的抑制率分别为29.17%,31.25%,32.08%,32.08%。四个梯度浓度的蜂毒肽对HSV-1病毒合成的抑制率分别为29.05%,29.91%,31.69%,33.06%。四个梯度浓度的神蜂精对HSV-1病毒合成的抑制率分别为23.12%,23.49%,24.25%,23.72%。四个浓度的蜂毒肽对HSV-1病毒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29.31%,18.37%,13.28%,10.70%。四个梯度浓度的神蜂精对HSV-1病毒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42.89%,33.77%,31.32%,30.67%。5、小鼠在注射0.05 mL 100LD50 HSV-1病毒液感染后,连续两天进行蜂毒肽和神蜂精腹腔注射给药,小鼠感染病毒后第4天进行免疫组化试验,结果显示:正常试验组,病毒对照组,低、中、高剂量蜂毒肽组,低、中、高剂量神蜂精组小鼠的脑细胞p21 WAF1/CIP1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00%,2.1%±0.6, 14.2%±0.4,28.5%±0.6,33.8%±0.8, 13.7%±0.5,22.3%±0.4,29.4%±0.6。各试验组小鼠脑细胞的p53蛋白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5%±0.2,40.2%±0.5,31.2%±0.5,22.4%±0.4,20.5%±0.3,27.3%±0.6,20.9%±0.3,14.1%±0.2。经层析分离蜂毒得到的电泳级纯度的蜂毒肽和蜂毒制剂神蜂精通过抑制病毒的吸附、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体内外抗HSV-1病毒的作用,进而调节小鼠脑细胞p21 WAF1/CIP1和p53蛋白的表达,调节细胞周期,保护细胞DNA免受HSV-1的损伤。神蜂精中蜂毒肽的含量约为0.05 mg/mL,100uL 1CC50神蜂精所含蜂毒肽约为0.0002 mg,100uL 1CC50蜂毒肽溶液含蜂毒肽0.00799mg。神蜂精中的蜂毒肽含量只有相应试验浓度的蜂毒肽溶液的1/40。比较试验组神蜂精和蜂毒肽的体内外抗HSV-1病毒的能力,抑制病毒吸附、合成和释放的能力,对蛋白p53和p21的阳性表达的影响,二者的差别却并不大。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神蜂精中的中药成分可能也参与了病毒释放的抑制;另一方面,中药成分改变了蜂毒肽的构象,使得蜂毒肽的抗病毒释放能力大大增强,或者兼而有之。此类增效作用的研究结果为蜂毒肽的开发利用和蜂毒制剂神蜂精的抗HSV-1病毒等的药效作用机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司苏晋[10](2010)在《显微注射用甘丙肽基因的制备及受精卵最佳显微注射时间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1.为了建立甘丙肽转基因小鼠进一步研究甘丙肽的功能,对甘丙肽基因进行克隆构建神经特异表达甘丙肽转基因载体,获得显微注射用甘丙肽基因片段,从而为进一步建立过量表达甘丙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奠定基础。2.为了得到大而清晰的受精卵雄性原核,对受精卵最佳显微注射时间进行探索,为下一步显微注射做好准备。方法第一部分:从小鼠脑组织中提取出总RNA和基因组DNA,应用RT-PCR技术,得到甘丙肽的cDNA编码区,应用PCR技术得到甘丙肽5’非翻译区和3’非翻译区。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得到甘丙肽目的基因。将其与T载体连接,经酶切鉴定无误后,送公司测序,命名为pMD19T-GAL。双酶切重组质粒pMD19T-GAL,获得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质粒pUC18上,命名为pUC18-GAL。在重组质粒pUC18-GAL中甘丙肽的上游插入PDGFB-链启动子,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DGF-GAL,提示构建神经特异表达甘丙肽转基因载体成功。双酶切重组质粒PDGF-GAL,得到显微注射用甘丙肽基因片段,回收纯化后即可用于显微注射。第二部分:采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regnant mare’serum gonadotropin, PMSG)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 HCG)对4-6周龄的雌性小鼠进行超数排卵,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不同的时间点获取受精卵,观察受精卵的发育状态,从而选择最佳的受精卵的显微注射时间。结果通过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得到的甘丙肽目的基因,经测序鉴定后,其序列同GenBank中甘丙肽的基因序列相同。经酶切鉴定证明神经特异表达甘丙肽转基因载体构建成功,得到了显微注射用甘丙肽基因片段,经浓度纯度测定后可用于下一步显微注射。在注射HCG后的20-25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受精卵雄原核的比例逐渐增加。注射HCG后的26小时开始,受精卵出现雄性原核的比例开始下降。在注射hCG后的20-25小时,受精卵的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高。在注射HCG20、21、22小时后,受精卵雄性原核比较小,在注射HCG后的23、24、25小时,雌雄原核清晰可见,受精卵雄原核较大,位于受精卵的中心,在注射HCG后的26、27、28小时,卵胞质稍微不均质,雄性原核和雌性原核较大而且相互之间比较靠近,位于卵胞质中央,受精卵即将分裂。结论1.成功构建了神经特异表达甘丙肽转基因载体,获得了显微注射用甘丙肽基因片段,从而为进一步建立过量表达甘丙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奠定了基础。2.注射HCG后的25小时,出现雄性原核的受精卵占受精卵总数的比例最大,并且雌雄原核清晰可见,雄原核较大,位于受精卵的中心,最适合显微注射。

二、局部注入甘丙肽对小鼠屈肌运动的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注入甘丙肽对小鼠屈肌运动的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1)脑干蓝斑核至腹外侧视前区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环路调控睡眠—觉醒的功能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药品
        2.1.3 主要病毒及来源
        2.1.4 主要实验仪器和软件
        2.1.5 常用试剂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病毒注射和电极、光纤植入
        2.2.2 化学遗传学实验
        2.2.3 光遗传学操控
        2.2.4 光电极记录
        2.2.5 膜片钳记录
        2.2.6 EEG-EMG记录和数据分析
        2.2.7 免疫组织化学
        2.2.8 细胞计数
        2.2.9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LC-NA神经元在觉醒时期更活跃
    3.2 LC-NA神经元有重要的促进觉醒作用
        3.2.1 激活LC-NA神经元可以促进觉醒
        3.2.2 抑制LC-NA神经元减少觉醒,增加NREM睡眠
        3.2.3 激活LC-NA神经元增加c-Fos表达
    3.3 LC-NA神经元向VLPO有直接而密集的投射
    3.4 NAergic~(LC-VLPO)通路对觉醒的调控作用是充分而非必要的
        3.4.1 激活NAergic~(LC-VLPO)通路促进觉醒
        3.4.2 抑制NAergic~(LC-VLPO)通路不能改变睡眠-觉醒状态
    3.5 LC-NA神经元通过抑制VLPO脑区的睡眠活跃神经元,激活觉醒活跃神经元促进觉醒
    3.6 VLPO神经元接受来自LC-NA神经元的功能性突触支配
        3.6.1 LC-NA神经元抑制VLPO的 LTS神经元
        3.6.2 LC-NA神经元兴奋VLPO的 non-LTS神经元
    3.7 去甲肾上腺素(NA)对VLPO的 LTS 细胞和non-LTS 细胞的作用
        3.7.1 NA通过α_2受体的介导抑制LTS细胞
        3.7.2 NA通过作用于α_1和β受体兴奋non-LTS细胞
4.讨论
    4.1 LC-NA神经元在觉醒时更活跃
    4.2 NAergic~(LC-VLPO)通路对促进觉醒是充分而不必要的
    4.3 LC-NA神经元通过抑制VLPO脑区的睡眠活跃神经元(LTS 细胞)和激活觉醒活跃神经元(non-LTS 细胞),促进觉醒
    4.4 NAergic~(LC-VLPO)通路促进觉醒的作用是由不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所介导的
    4.5 临床前景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综述 脑干蓝斑核对觉醒的调控
    1.蓝斑的解剖功能
    2.LC的生理功能
        2.1 注意力调控
        2.2 压力调控
        2.3 情感记忆调控
    3.LC对觉醒的调控作用
        3.1 LC自身的促觉醒作用
        3.2 LC通过抑制睡眠中枢促进觉醒
        3.3 Hcrt促进LC对觉醒的调控
        3.4 LC局部微环路参与觉醒调控
    4.结论
    参考文献

(2)Galani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强迫症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强迫症患者组
        1.1.2 健康对照组
        1.1.3 伦理声明
    1.2 一般资料的收集
    1.3 主要实验材料
        1.3.1 主要实验仪器
        1.3.2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所有受试者DNA提取方法
        1.4.2 DNA纯度检测及后续处理
        1.4.3 SNP检测(由上海邃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帮助完成)
        1.4.3.1 PCR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
        1.4.3.2 SAP消化反应及处理
        1.4.3.3 延伸反应
        1.4.3.4 延伸产物纯化
        1.4.3.5 SNP的识别与判读
    1.5 统计分析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2 Galanin基因rs694066位点关联分析结果
    2.3 按性别、发病年龄分层后关联分析结果
        2.3.1 按性别分层后的分析研究结果
        2.3.2 按发病年龄分层后的分析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主要研究成果
    3.2 Galanin系统的功能
    3.3 研究优势及其局限性
    3.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耶鲁布朗强迫症严重程度标准量表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3)M1145参与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甘丙肽
        1.1.1 甘丙肽家族
        1.1.2 甘丙肽分布
        1.1.3 甘丙肽生理功能
    1.2 甘丙肽Ⅱ型受体
        1.2.1 甘丙肽Ⅱ型受体的结构及分布
        1.2.2 甘丙肽Ⅱ型受体的生理功能
    1.3 甘丙肽其他亚型的受体
        1.3.1 甘丙肽Ⅰ型受体
        1.3.2 甘丙肽Ⅲ型受体
    1.4 外侧缰核
        1.4.1 外侧缰核的解剖结构与纤维联系
        1.4.2 外侧缰核的生理功能
    1.5 研究进展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行为药理学
        2.2.1 实验动物
        2.2.2 炎症痛模型的建立
        2.2.3 神经痛模型的建立
        2.2.4 热板和压板测试
        2.2.5 脑内埋管手术
        2.2.6 注射部位鉴定
    2.3 数据统计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在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3.1.1 M1145在正常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3.1.2 M1145在炎症痛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3.1.3 M1145在神经痛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3.2 甘丙肽Ⅱ型受体阻断剂在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3.2.1 M871在正常大鼠外侧缰核阻断Gal的镇痛作用
        3.2.2 M871在正常大鼠外侧缰核阻断M1145的镇痛作用
    3.3 PKC通路参与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3.3.1 甘丙肽在正常大鼠中的镇痛作用
        3.3.2 白屈菜赤碱抑制Gal的镇痛作用
    3.4 甘丙肽Ⅰ型受体激动剂在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3.4.1 M617在正常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3.4.2 M617在神经痛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第4章 讨论
    4.1 甘丙肽Ⅱ型受体参与正常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4.2 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M1145在炎症痛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4.3 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M1145在神经痛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4.4 其他亚型甘丙肽受体参与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实验数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内源性Orexin-A调控大鼠胃运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禁食对血清Orexin-A含量的影响
    2.2 禁食对胃排空的影响
    2.3 禁食对消化间期胃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2.4 禁食对消化间期胃运动幅度的影响
    2.5 禁食36h对下丘脑和胃粘膜PPO表达的影响
    2.6 禁食36h对胃Orexin-A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丘脑神经肽及食欲调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甘丙肽过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插图、附表清单
主要符号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2 菌液和质粒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试剂配制
    2.实验方法
        2.1 目的片段 PDGF-GAL 的制备
        2.2 GAL 转基因鼠的制备
        2.3 GAL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2.4 转基因小鼠的繁殖
        2.5 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测定
        2.6 肝组织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测定
        2.7 统计分析
结果
    1. 质粒 PUC18-PDGFβ-Gal 的双酶切鉴定
    2. 转基因首建鼠的获得
    3. 转基因首建鼠的 PCR 鉴定
    4.转基因小鼠 GAL 蛋白表达水平的鉴定
    5.转基因小鼠中 GAL mRNA 相对含量测定
    6.转基因小鼠的繁殖
    7.转基因小鼠的生长情况
    8.血糖值和血清胰岛素水平
    9.肝组织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
    10.肝组织的病理切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GALANTIDE对治疗小鼠急性胰腺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致谢

(7)运动与甘丙肽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Gal与运动
2 Gal与糖尿病
3 运动与糖尿病
4 结语

(9)蜂毒肽和神蜂精抗HSV-1病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索引
缩略词一览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综述
        1.1 HSV-1的研究现状
        1.2 蜂毒肽的结构和药理作用
        1.3 神蜂精的研究进展
    2 研究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3 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蜂毒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蜂毒的采集
        1.2.2 色谱柱的装填
        1.2.3 蜂毒的提纯
        1.2.4 蜂毒肽的分离
        1.2.5 分离组分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和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第三章 蜂毒肽和神蜂精的体内外抗HSV-1病毒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HSV-1病毒滴度的测定
        1.2.2 药物对细胞的毒性检测
        1.2.3 测定药物体外抗HSV-1作用
        1.2.4 蜂毒肽和神蜂精体内抗HSV-1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滴度TCID_(50)
        2.2 药物对细胞的毒性
        2.3 药物对HSV-1病毒的治疗作用
        2.4 药物对感染病毒小鼠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时间影响
    3 结论讨论
        3.1 讨论
        3.2 结论
第四章 蜂毒肽和神蜂精抗HSV-1病毒机理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药物对病毒的直接作用组(Ⅰ组)
        1.2.2 药物抗病毒吸附组(Ⅱ组)
        1.2.3 药物抗病毒生物合成组(Ⅲ组)
        1.2.4 药物抗病毒释放作用组(Ⅳ组)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物与病毒直接作用
        2.2 药物对病毒吸附的影响
        2.3 药物对病毒生物合成的影响
        2.4 药物对病毒释放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3.2 结论
第五章 蜂毒肽和神蜂精对HSV-1病毒感染后小鼠脑内p53和p21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分组与处理
        1.2.2 石蜡切片的制作
        1.2.3 免疫组化染色
        1.2.4 镜检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21 WAF1/CIP1蛋白表达
        2.2 p53蛋白表达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3.2 结果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显微注射用甘丙肽基因的制备及受精卵最佳显微注射时间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插图、附表清单
主要符号表
第一部分 显微注射用甘丙肽基因片段的制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受精卵最佳显微注射时间的探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局部注入甘丙肽对小鼠屈肌运动的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干蓝斑核至腹外侧视前区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环路调控睡眠—觉醒的功能及其机制的研究[D]. 梁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Galani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强迫症的关联研究[D]. 朱维款. 青岛大学, 2018(12)
  • [3]M1145参与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D]. 王颖. 长春师范大学, 2017(01)
  • [4]内源性Orexin-A调控大鼠胃运动及机制研究[D]. 周华. 青岛大学, 2015(03)
  • [5]甘丙肽过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陈喜英.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1)
  • [6]GALANTIDE对治疗小鼠急性胰腺炎的机制研究[D]. 范存静. 郑州大学, 2014(02)
  • [7]运动与甘丙肽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 江雷. 榆林学院学报, 2011(02)
  • [8]甘丙肽在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患儿血浆中水平变化及意义[J]. 及立立,王文兰.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04)
  • [9]蜂毒肽和神蜂精抗HSV-1病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杨文超. 福建农林大学, 2010(12)
  • [10]显微注射用甘丙肽基因的制备及受精卵最佳显微注射时间的探索[D]. 司苏晋.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局部注射甘丙肽抑制小鼠屈肌运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