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个突破”推动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实施“五个突破”推动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五个突破” 推动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英辉,师新乔,刘素娟,张自谦,孟晶[1](2021)在《邢台市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须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围绕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重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实现要素驱动,坚定不移执行改革开发战略,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具体到邢台市,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彻底改变邢台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满足全体邢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进而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可以说顺应大势,符合民心。

杨先宇[2](2020)在《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产生活已经迈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基于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国内外格局的变化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网络的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网络发展观。开展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学习和研究是一项系统工作。第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等。第二,要对习近平网络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进行考察,探索得出习近平网络发展观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状况、全球互联网与我国网络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其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第三,要对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加以分析。主要围绕习总书记相关论述从维护网络主权与网络安全,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繁荣网络文化,筑牢意识形态高地、建设网络强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开分析,并且对其提出的论述的原因、举措、重要性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与解读。第四,要对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基本特点和目标指向加以论述。发现其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特点,进而指出其网络发展观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安全,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强国与树立责任情怀,推动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第五,要阐释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习近平网络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网络发展与治理的最新成果,有助于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加速中国特色网络事业的历史进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网络发展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

王明雁[3](2018)在《中国流通业集约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个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前两个因素拉动,而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直较为乏力。流通业的功能之一就是在生产与消费之间起到衔接和黏合作用,流通业是完整经济体系中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中间环节。由于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研究领域和方法的较大影响,国内学者很少涉及流通业集约化问题,目前用规范、系统、前沿的研究方法对流通业集约化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还相对较少。本文对中国流通业集约化问题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数理推导和实证检验,对构建流通业集约化的理论框架具有初步探索性和建设性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指导中国流通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助力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总体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流通业集约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以一般均衡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流通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别构建起基于流通业总体视角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和基于流通企业视角的三方博弈模型,对流通业集约化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等进行剖析。其次,基于前述理论推导中技术进步对流通业集约化的重要影响,阐述技术创新驱动背景下技术革命对流通业的革新与再造。再次,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和集约度的计算公式测算中国流通业的集约化水平,并选取系统GMM动态面板方法对中国流通业集约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以前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给出提升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的现实路径和支撑体系。通过系统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流通业总体视角出发,本文通过对所构建的基于一般均衡分析的世代交叠模型进行推导发现,提升流通业集约化水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还要受到劳动、资本等有形生产要素的影响。从流通企业视角出发,通过对所构建的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三方博弈模型进行推导得到,流通业集约化在企业层面体现为流通企业的效率,而流通企业的效率取决于流通企业对商品匹配状态的关心程度,最终取决于技术进步。第二,通过对技术创新驱动背景下技术革命对流通业的革新与再造进行系统剖析发现,技术革命在交易场所、交易时间、产品品类、交易速度、中间环节等方面全面革新了市场的概念和边界,将流通职能由简单的中介职能扩展为集成服务、驱动创新、引导生产、刺激消费等职能,使消费者形成了免费、共享、共创和跨时空消费的新思维。与此同时,技术革命变革了流通业原有的贸易格局、配送体系、支付体系、供应链体系和信用环境等,使整个流通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催生出一批依托新技术、顺应新时代需求的流通新业态。第三,通过对流通业集约度进行测算可以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流通业的集约化水平总体上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是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中西部地区集约化水平显着高于东部地区。采用系统GMM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对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在全国和地区层面呈现差异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考察后发现,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地区层面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地区提升流通业集约化水平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第四,基于流通业集约化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提升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供应链的整合和再造、流通组织结构优化和重构、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平台经济的构建和完善、新技术驱动下的流通业态创新。同时提升流通业集约化水平在产业、企业、技术等层面具有完备的支撑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第一,本文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拓展了流通业集约化问题的研究视野;第二,本文将一般均衡理论、流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结合起来,构建出流通业集约化研究的理论支撑,剖析流通业集约化的理论机理和动力机制,对开展流通业集约化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第三,本文在对流通集约化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实现对流通业集约化的合理测度和检验,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使得该研究体系更加完备;第四,理论推导结果佐证了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用集约度衡量更加准确,实证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集约化水平显着高于东部地区,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悖,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有形要素投入的挤出效应。

周永航[4](2016)在《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荣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瓶颈,传统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农民合作,将合作社这一载体作为产业链发展的“中间层”,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形成合作共赢,构建全产业的发展目标,既能够有效促进小农(little scale farmer)对接市场,同时也能通过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在种养殖环节上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更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组织运营成本,有助于农业发展。荣成市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市,特别是近几年来合作社发展使得当地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成功申请了“荣成大花生”、“荣成无花果”、“荣成砂梨”、“荣成大樱桃”、“荣成绿茶”、“荣成苹果”等农产品地理标识,相继成立一批具有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2014年,荣成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76家,注册资金7.8亿元,入社社员6.6万人,占农户总数30%,带动农户6.8万人,占农户总数30.9%。2014年全市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大背景下,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必须立足于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的每一节点形成规模效益与产业主导地位,通过在某个或几个重要节点上的做大做强,才能够形成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拓展,而这一切的实现都和金融体系紧密相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几乎很难从商业银行体系中获得融资,更没有形成合作社内部的有序融资环境,这又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种养殖方面无法通过资本运作来扩大规模,无法实现在产业链上游的主导,进而使其缺乏向产业链下游拓展的动力。农村金融发展的落后,日益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的瓶颈。合作金融的兴盛将会帮助合作社获得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源泉;而合作社又是合作金融的得以发展的一种有效载体。本研究将对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机理分析,探析以合作社金融创新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实现合作金融发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促进发展的可行性,这将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以荣成市合作社与合作金融发展为例,介绍荣成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现状、主要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荣成市农村合作金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荣成市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孙运科[5](2016)在《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情的现实要求。基于“我国区域间高等教育差异明显”、“对内涵式发展的认识尚不清晰”、“缺少与区域发展的有效协同”以及“政策措施的系统性不强”等背景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进而逐步推演出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举措,以回应实践需要和补充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论,拓展相关研究方法,为国家、区域以及高等学校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支持。按照“问题提出、理论探讨、建模研究、应用研究、政策研究及得出结论”的技术路线开展论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中普适性分析多、区域性研究少,思辨性研究多、系统性研究少的问题,对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系统分析,构建了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系统,明确了系统的结构、相互关系、特征和目标,弥补了当前研究的不足。研究发现,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系统,为应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二,针对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环境影响研究多是要素分析,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认识的问题,本文对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影响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影响环境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建立了影响环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为解决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区域发展协同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影响环境的系统分析上,本文基于闭环系统理论建立了联系影响环境和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系统的闭环系统模型,该模型体现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复杂系统特征,为研究两者关系搭建了平台。在影响环境评价上,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建立“输出”、“输入”模型,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创造了条件。第三,针对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及指标筛选、权重确定等问题研究匮乏的现状,本文研究构建了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架构上,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设立指标,契合了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在指标筛选上,将问卷调查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对初选指标进行优化处理,既弥补了问卷调查精度不够的问题,也剔除了不必要的指标。在权重的确定上,应用AHP法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综合考量。该指标体系反映了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为科学评价奠定了基础。第四,针对传统评价模型适用范围窄、目标不明确、缺乏预测功能等问题与不足,本文围绕系统目标构建了内涵式发展能力模型,并从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三个维度度量。在发展度研究上,针对集对分析模型存在的公式有待推导、细节有待完善以及应用有待拓展等问题提出改进评价参照标准、补充推导公式以及评价结果的映射赋值三大改进,弥补了已有方法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发展度模型。在协调度研究上,将距离型协调度模型与整体型协调度模型有效结合,克服了距离型模型整体性差与整体型模型衔接性差问题,构建了既能够体现系统内部子系统及元素间关系又能体现复杂系统整体性的协调度模型。在持续度研究上,建立基于功效函数的持续度模型,解决了模型既要适用复杂系统结构,又要便于求解的问题。另外,本文应用灰色预测法建立了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能力GM(1,1)预测模型,实现了模型的预测功能。第五,通过北京、河北、内蒙古三个典型区域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研究,证明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事物的变化规律,评价结果与事实基本吻合。此外,本文进行了规范严谨的调研分析,通过模型结论和调研结论的相互佐证,提出促进各类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和分类两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重视普适性分析,缺乏区域性研究的问题,本文突出区域特色,立足系统研究和调查研究,实现了研究立意的创新。二是针对目前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成果分散不成体系的问题,本文在对基本理论挖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的概念,并从这三个维度量化描述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状况,实现了理论结构的创新。三是针对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规范性分析研究较多,精细化研究不够的问题,本文引入复杂系统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使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大大提升,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四是通过模型结果分析与调研分析的相互佐证,从基本和分类两个角度提出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建议,深化了研究结论的应用价值,实现了研究应用的创新。通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高等教育理论,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研究提供了思路的拓展和方法的完善,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预见,复杂系统理论的应用、系统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模型的构建和评价结果的应用等问题将成为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的热点。

陈小妹[6](2012)在《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是现代高速公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是整个中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公共管理学、公共组织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目前河北省路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法律法规不尽完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体制不顺、路政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执法不力、路政经费投入不足,装备不完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匮乏、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环境严峻。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对策包括积极推进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态势、延伸管理方式,实施预防性管理、以构建廉政惩防体系为保障,加强廉政建设等。论文对如何加强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对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甄永峰[7](2011)在《河北省高速公路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1987年开始,河北省修建第一条高速公路。20多年以来,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北高速公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繁荣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河北省高速公路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了河北省高速公路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河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高速公路事业能否持续快速发展,事关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因此,大力推进河北省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高速公路服务保障能力,对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在借鉴高速公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参阅国内外大量专家关于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研究成果,对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深入研究,全面阐述了目前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总结得出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目标及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立法;建立科学有效的建设管理机制和运营管理机制:科学规划路网,提升路网的服务水平;提升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的科技含量,转变服务理念:加强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队伍,为我省的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和产业优化布局提供强大动力的支持,从而构建起现代化的河北省高速公路事业,推动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李建中[8](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提出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王颖[9](2010)在《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题。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并成为拉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然而,与蓬勃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实际相比,当前学术界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因此对海洋文化产业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界定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概念并构建相关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加深对海洋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具有理论建设的意义。本选题通过对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全方位研究,在我国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方面开创先河,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深化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可以为当前实施的“海上山东”发展战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为制定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研究海洋文化产业首先要对海洋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给予明晰的界定,并对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三对相互关联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海洋文化是一切与海洋有关的文化,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具有开放性、开拓性、重商性和海陆交织的特征。海洋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使其本身具有了潜在的市场价值,具备了产业开发的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向。本文将海洋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海洋文化产业具有涉海性、海陆经济的交织性、内联性以及高风险性的特征。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按照行业分类法,可以将海洋文化产业划分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以及海洋文艺产业四个产业类别。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海洋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专门提供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类型,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海岸带资源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按照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准,海洋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海洋文化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是有交集的,尤其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既属于海洋产业的归类系统,也属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范畴。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是人们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具有文化和产业双重属性、非消耗性、动态性、区域性、公共性和传承性的主要特征。按照资源禀赋的主题和功能,本文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了重新的整理,提出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归纳为海洋自然风光资源、海洋历史人文资源、海洋文学艺术资源、海洋风俗资源、海洋饮食文化资源、海洋生物和生态资源、海洋文化节庆资源以及海洋科技资源和海洋产业资源8个类别,20个亚类以及52个基本类型。这一体系不仅包括有形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还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并将历史的、现在的以及未来可供开发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都划归其中。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就是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评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要求。本文根据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特点,以产业化和文化内涵为核心原则,以挖掘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发展潜力为目标,建立了包括资源文化品质、市场、开发条件、资源效用4个一级指标,文化特色、美学特性、市场区位、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14个二级指标,产业基础状况、居民消费水平等50个三级指标的较为全面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评估的方法和原则。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必须转化为可供消费的物质形式,同时必须具有市场价值、明晰的产权、投资的增值性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够进入产业开发的环节。在充分认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保护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充分发挥政府规制的作用,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加以保护。要使丰富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充分发挥效能,转化为现实的海洋文化产业,在资源的开发中,必须始终强化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要进行仔细的甄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证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品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还应该按照市场化的配置方式,打破地区壁垒,做到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在保有自身海洋文化特色和民族性的基础上,还应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在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振兴经济,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更具有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的宏观战略意义。山东作为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绝大多数的海洋资源类型,且数量众多,分布广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资源竞争力。这构成了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对于山东省而言,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更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用产业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法对山东省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条件进行研究,得出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在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产业环境、城市化率方面具有优势,而经济主体弱小,缺少大型海洋文化企业,人才缺乏的劣势也非常突出的判断,论证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应该利用当前优惠的政策扶持,消费市场的日趋旺盛,以及奥运会和全运会的举办带来的良好机遇,积极应对其他沿海省市的竞争,克服海洋文化产品可模仿性强以及业务周期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确定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即以资源为依托,以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核心产业带动模式。在具体的发展措施上。首先应当提高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通过不断强化海洋文化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建立创新体系,借助高新科技来实现海洋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第二,着力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品牌,以实现海洋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不断进行品牌的延伸和扩张,实现对品牌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第三,整合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加强区域海洋文化产业联动,发展以海洋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海洋文化产业群,建立区域内部的互动合作发展机制,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第四,要突破制约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人才瓶颈,就需要积极地吸纳和培育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从政策层面上来说,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创造有利于海洋文化产而言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不仅需要政府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还需要通过提供优惠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实现对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扶持。对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宽松的融资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参与,鼓励海洋文化企业通过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对于海洋文化市场,政府要予以建设和监管,既要促进海洋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繁荣发展,还要依法规范和管理市场的秩序。应当积极地顺应海洋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趋势,出台一系列促进海洋文化产品出口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增强海洋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除了从宏观战略层面进行考量和把握之外,本文还结合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困扰和制约其发展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客观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以更清晰准确地把握产业格局,推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刘景霞[10](2009)在《桂林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物流产业通过消除时间和地域的隔阂而创造直接价值:通过提高资源配置和物资流通效率,促进行业、产业与企业间紧密结合,提升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而创造间接价值。现代物流是现代产业演进与升级的产物,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中越“两廊一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逐步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等七大机遇推动下,广西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给现代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桂林在桂北的突出地位,又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物流发展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论文重点对桂林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进行研究。论文运用战略理论、现代物流理论,对桂林现代物流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对桂林现代物流进行发展预测,制定出桂林现代物流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首先,论文在对桂林现代物流发展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工具进行战略分析,提出了桂林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战略;其次,论文从固有基数物流、市场拉动物流、通道产生物流三个方面对桂林现代物流的发展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桂林现代物流的发展目标;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桂林现代物流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总体战略和战略体系;最后,论文进一步从物流一体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资源整合、网络建设、联盟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桂林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从战略高度为桂林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指导。

二、实施“五个突破” 推动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五个突破” 推动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邢台市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邢台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1.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是基于邢台对自身清醒认识的现实选择
    2.邢台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的机遇
二、邢台市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实践
    1.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2.邢台市实现高质量赶超式、跨越式的发展思路
三、邢台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路径
    1.这条路径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
    2.这条路径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3.这条路径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
    4.这条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5.这条路径以良好的舆论凝聚社会共识
    6.这条路径以三次全会的形式固牢战略定力

(2)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
        二、网络空间纷繁复杂
        三、全球互联网发展现状
    第二节 现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习近平网络发展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三、习近平自身的实践基础
        四、我国网络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维护网络主权与网络安全,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一、维护网络主权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二、维护网络主权与网络安全的举措
        三、加强网络治理,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第二节 繁荣网络文化,筑牢意识形态高地
        一、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繁荣发展网络文化的举措
        三、做大做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掌握网络话语权
    第三节 建设网络强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
        一、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的必要性
        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必须建设网络强国
        三、建设网络强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的举措
    第四节 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一、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的困境
        二、以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三、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背景下的中国方案
第四章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基本特征与目标指向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三、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
        四、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第二节 目标指向
        一、对内: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强国
        二、对外:树立责任意识,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第五章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三、对网络发展现实问题的回应并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第二节 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加快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
        二、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
        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推动人类未来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流通业集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集约化概念的研究综述
        1.3.2 流通业集约化内涵的研究综述
        1.3.3 流通业集约化定位和评价的研究综述
        1.3.4 流通业集约化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流通业集约化的理论基础
    2.1 一般均衡理论
        2.1.1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2.1.2 希克斯一般均衡理论
        2.1.3 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理论
    2.2 产业组织理论
        2.2.1 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2.2.2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2.2.3 双边市场理论
    2.3 流通理论
        2.3.1 马克思流通理论
        2.3.2 流通先导产业论
        2.3.3 流通基础产业论
        2.3.4 流通战略产业论
第3章 流通业集约化的理论框架构建
    3.1 流通业集约化的一般均衡分析
        3.1.1 流通业集约化一般均衡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
        3.1.2 集约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3 流通业集约化的一般均衡结果
        3.1.4 流通业集约化一般均衡分析模型的现实扩展
    3.2 流通业集约化的博弈分析——基于双边市场理论
        3.2.1 流通业集约化博弈分析的文献综述
        3.2.2 流通业集约化流通企业三方博弈模型构建
        3.2.3 不同情况下的博弈均衡及其比较
        3.2.4 流通业集约化中流通企业的博弈结果分析
第4章 流通业集约化的技术创新驱动:基于技术革命背景
    4.1 技术革命的内涵与特征
    4.2 技术革命对流通业的革新
        4.2.1 技术革命对市场的革新
        4.2.2 技术革命对流通功能的革新
        4.2.3 技术革命对消费者思维的革新
    4.3 技术革命对流通业的再造
        4.3.1 技术革命对流通业的结构优化和重构
        4.3.2 技术革命驱动流通业态创新
第5章 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的测度
        5.1.1 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5.1.2 流通业集约化测算的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1.3 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结果分析
        5.1.4 流通业集约化程度的测算和结果分析
    5.2 中国流通业集约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基于系统GMM动态面板的模型设定
        5.2.2 中国流通业集约化影响因素分析的指标选取
        5.2.3 中国流通业集约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流通业集约化的路径选择
    6.1 提升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的依据
        6.1.1 提升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的理论依据
        6.1.2 提升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的现实依据
    6.2 提升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的实现路径
        6.2.1 供应链的整合和再造
        6.2.2 流通组织结构优化和重构
        6.2.3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平台经济的构建和完善
        6.2.4 新技术驱动下的流通业态创新
    6.3 提升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的支撑体系
        6.3.1 提升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产业层面的支撑体系
        6.3.2 提升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企业层面的支撑体系
        6.3.3 提升中国流通业集约化水平技术层面的支撑体系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建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荣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的相关综述
    2.1 国内的研究
    2.2 国外的研究
第三章 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提供金融供给
    3.2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农村合作金融
    3.3 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其他国家或地区合作金融的比较
    4.1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
        4.1.1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构成
        4.1.2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
        4.1.3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
    4.2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
        4.2.1 日本农协(合作金融)的构成
        4.2.2 日本农协的特点
        4.2.3 日本农协的监管
    4.3 韩国农村合作金融
        4.3.1 韩国农协(合作金融)的构成
        4.3.2 韩国农协的特点
        4.3.3 韩国农协的监管
    4.4 我国台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
        4.4.1 我国台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的构成
        4.4.2 台湾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
        4.4.3 台湾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
    4.5 各国、地区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4.5.1 各国、地区农村合作金融的共同点
        4.5.2 对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5.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
        5.1.1 农村信用社
        5.1.2 农村合作银行
        5.1.3 非正规的农村合作金融
    5.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5.2.1 建国前的合作化发展
        5.2.2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改前的合作化发展
        5.2.3 改革开放后的合作化发展
        5.2.4 二十一世纪的合作化发展
第六章 荣成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6.1 荣成市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6.1.1 农村信用社改革
        6.1.2 村镇银行及民间资本的发展
        6.1.3 官办非正规农村金融互助
        6.1.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6.2 荣成市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SWOT分析
        6.2.1 优势分析
        6.2.2 劣势分析
        6.2.3 机会分析
        6.2.4 风险分析
第七章 荣成市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案例
    7.1 问卷调查
        7.1.1 问卷调查设计
        7.1.2 问卷样本情况
        7.1.3 走访调研流程
        7.1.4 调研结果
    7.2 合作金融助推荣成市三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案例
        7.2.1 荣成市北和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金融发展模式
        7.2.2 荣成市虎山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金融发展模式
        7.2.3 荣成市永鑫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金融发展模式
        7.2.4 荣成市三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发展道路对比
    7.3 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7.3.1 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
        7.3.2 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7.3.3 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八章 总结和建议
    8.1 总结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表:调查问卷
致谢

(5)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研究
    2.1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厘定
        2.1.1 区域高等教育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1.3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2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系统分析理论
        2.2.2 复杂系统理论
    2.3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系统分析
        2.3.1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系统结构
        2.3.2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系统作用关系
        2.3.3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2.3.4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系统目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影响环境研究
    3.1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影响环境分析
        3.1.1 影响环境的构成要素
        3.1.2 影响环境的特征分析
        3.1.3 影响环境的运行机制
    3.2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影响环境的系统分析
        3.2.1 闭环控制系统理论
        3.2.2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影响环境的闭环系统模型
    3.3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影响环境评价
        3.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2 评价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概况
    4.2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4.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4.2.2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4.3.2 评价指标的筛选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模型研究
    5.1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模型
        5.1.1 评价模型研究概况
        5.1.2 构建评价模型的基本要求
        5.1.3 内涵式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5.2 发展度研究
        5.2.1 发展度的基本内涵
        5.2.2 发展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5.2.3 发展度模型的构建
    5.3 协调度研究
        5.3.1 协调度的基本内涵
        5.3.2 协调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5.3.3 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5.4 持续度研究
        5.4.1 持续度的基本内涵
        5.4.2 持续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5.4.3 持续度模型的构建
    5.5 内涵式发展能力的预测模型
        5.5.1 预测模型的理论基础
        5.5.2 内涵式发展能力的GM(1,1)预测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模型的应用研究
    6.1 研究对象介绍
        6.1.1 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6.1.2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6.1.3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6.2 数据分析
        6.2.1 影响环境评价
        6.2.2 发展度计算
        6.2.3 协调度计算
        6.2.4 持续度计算
        6.2.5 内涵式发展能力计算和预测
    6.3 结果讨论
        6.3.1 高等教育发达区域——北京市
        6.3.2 高等教育普通区域——河北省
        6.3.3 高等教育民族区域——内蒙古自治区
        6.3.4 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研究
    7.1 调查研究简介
        7.1.1 研究目的
        7.1.2 研究样本
        7.1.3 研究程序
        7.1.4 研究结果
    7.2 政策建议的基本原则
    7.3 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7.3.1 基本建议
        7.3.2 分类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标调研表
附录 2:主要MATLAB程序
附录 3: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相关理论
    2.1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相关概念
        2.1.1 高速公路
        2.1.2 公路路政的职责分析
        2.1.3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
    2.2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必要性、内容与特点
        2.2.1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必要性
        2.2.2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内容
        2.2.3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国内外路政管理的现状与借鉴
    3.1 国外发达国家路政管理体制及特点
        3.1.1 国外发达国家路政管理体制
        3.1.2 国外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体制特点分析
    3.2 国内路政管理体制现状与特点
        3.2.1 国内高速公路管理模式
        3.2.2 国内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模式问题分析
第四章 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4.2 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特征描述
        4.2.1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
        4.2.2 高速公路主骨架初步建成
        4.2.3 高速公路区域化分布明显
        4.2.4 高速公路运输通道与经济和城镇布局基本一致
        4.2.5 实现业主、投资主体和筹资方式的多元化
        4.2.6 运用高科技,建设高质量的高速公路
        4.2.7 运营管理日臻完善,服务意识日益增强
        4.2.8 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4.3 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4.3.1 路政管理体制
        4.3.2 路政管理运行机制
    4.4 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4.4.2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体制不顺
        4.4.3 路政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执法不力
        4.4.4 路政经费投入不足,装备不完善
        4.4.5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4.4.6 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环境严峻
第五章 完善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积极推进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
    5.2 充分利用资源,制定明确统一的管理体制
    5.3 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态势
    5.4 加大惩罚力度,提高执法的威慑力
    5.5 延伸管理方式,实施预防性管理
    5.6 应强化素质建设,提升路政人员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
    5.7 加大投入,提高路政执法机关的装备和硬件水平
    5.8 重视路政队伍思想建设
    5.9 积极推进路政管理精细化
    5.10 大力推行高速公路路政标准化管理
    5.11 加强对路政管理工作的考评与监督
    5.12 以构建廉政惩防体系为保障,加强廉政建设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研究结论
    6.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7)河北省高速公路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主要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及特色
二、高速公路的属性及相关理论分析
    (一) 高速公路的定义及特点
    (二) 高速公路技术特性
    (三) 高速公路社会经济属性
    (四) 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
三、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一) 国外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二) 国外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共性和经验启示
    (三) 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和发展
四、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现状
    (一) 河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二) 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历程
    (三) 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特征描述
五、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 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问题
    (二) 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问题的影响分析
    (三) 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六、河北省高速公路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 河北省高速公路发展目标及总体思路
    (二) 河北省高速公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对策
七、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主要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史料与方法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一 业务经营概况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一 生产救灾运动
        二 增产节约运动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二 供应业务分析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二 商业技术革新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二 建厂情况概论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第一节 业务经营
        一 商业调整概论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二 由改造到领导
        三 由领导到挤压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二 商品"三清"运动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一 建立的背景
        二 性质和任务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四 代购代销员
        五 领导管理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一 "批"
        二 "树"
        三 "改"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服务农业生产
        二 服务农民生活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对私指导思想
        二 对私政策
        三 对私商的冲击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一 搞好"学、揭、批"
        二 做好企业整顿
        三 大树先进典型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以购促产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二 改革的内容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业务经营概览
        二 棉花经营
        三 农资供应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一 股金风波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结语
    一 百年回眸
    二 展望未来
征引文献
后记

(9)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第一章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
    第一节 海洋文化
        一、关于中国海洋文化传统的反思
        二、海洋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三、山东海洋文化的历史轨迹和特征
    第二节 海洋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涵义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特征
        三、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
    第三节 海洋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联系
        一、海洋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
        二、海洋产业与海洋文化产业
    第四节 海洋文化产业兴起的必然性
        一、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二、文化产业拉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刺激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节 海洋文化产业相关研究
        一、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述评
        二、学术史评判
第二章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科学认识
        一、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定义
        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特征
    第二节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类型
        一、海洋自然风光资源
        二、海洋人文景观资源
        三、海洋文学艺术资源
        四、海洋风俗资源
        五、海洋饮食文化资源
        六、海洋生物和生态资源
        七、海洋文化节庆资源
        八、海洋科技资源和海洋产业资源
    第三节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估
        一、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估内容
        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估指标体系构成
        三、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估方法
        四、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估要义
    第四节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条件
        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
        三、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章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分析
    第一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概述
    第二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特征
        一、山东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特色
        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区域差异
        三、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稀缺程度
        四、海洋产业资源的保存状况
        五、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组合性
第四章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
    第一节 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与海洋文化产业
        一、我国海洋战略的重要性
        二、海洋文化产业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供产业支撑
        三、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构筑海洋战略的文化平台
    第二节 山东产业结构升级与文化产业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状况
        二、文化产业在山东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第三节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海洋文化产业
        一、打造蓝色半岛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第四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
        二、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三、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在全国海洋文化产业中的定位
第五章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第一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二、劣势(Weakness)
        三、机会(Opportunity)
        四、威胁(Threat)
    第二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以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依托模式
        二、以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为核心产业的带动模式
    第三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一、创新战略
        二、品牌战略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四、人才战略
    第四节 政策保障体系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二、实行经济扶持政策
        三、开拓投融资政策
        四、完善市场管理政策
        五、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第六章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策略
    第一节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
        一、山东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发展策略分析
    第二节 海洋节庆会展产业
        一、海洋节庆会展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山东海洋节庆会展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三节 海洋休闲体育产业
        一、海洋休闲体育产业的定义和功能
        二、山东海洋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条件
        三、加快海洋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策略
    第四节 海洋文艺产业
        一、海洋文艺产业的发展成效
        二、海洋文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桂林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桂林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背景
        1.1.2.桂林现代物流发展的区域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桂林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需求
        1.2.2.桂林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
    1.3.研究框架
2.内外部物流环境分析
    2.1.外部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2.1.1.桂林周边国家的物流发展
        2.1.2.桂林周边省区的物流发展
        2.1.3.桂林周边城巿的物流发展
    2.2.内部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2.2.1.桂林现代物流资源
        2.2.2.桂林物流发展状况
    2.3.桂林物流发展SWOT分析
3.桂林现代物流发展预测
    3.1.桂林物流辐射空间
    3.2.桂林物流发展潜力
    3.3.桂林物流发展预测
        3.3.1.桂林物流基数预测
        3.3.2.巿场拉动物流预测
        3.3.3.通道产生物流预测
        3.3.4.桂林物流总量预测
4.桂林现代物流发展战略
    4.1.发展原则
    4.2.发展定位
        4.2.1.桂林现代物流功能定位
        4.2.2.桂林现代物流网络定位
        4.2.3.桂林现代物流园区定位
        4.2.4.桂林现代物流发展方式
    4.3.发展目标
    4.4.发展战略
        4.4.1.总体战略
        4.4.2.战略体系
5.桂林现代物流发展战略重点
    5.1.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
    5.2.物流集约化发展战略
    5.3.资源整合与重组战略
    5.4.结点与干线发展战略
    5.5.招商引资与联盟战略
    5.6.信息化与标准化战略
6.结论
    6.1.论文主要工作及其结论
    6.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实施“五个突破” 推动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邢台市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路径研究[J]. 孙英辉,师新乔,刘素娟,张自谦,孟晶. 全国流通经济, 2021(03)
  • [2]习近平网络发展观研究[D]. 杨先宇.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3]中国流通业集约化研究[D]. 王明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4]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荣成为例[D]. 周永航. 烟台大学, 2016(04)
  • [5]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证研究[D]. 孙运科.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6]河北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小妹. 长安大学, 2012(07)
  • [7]河北省高速公路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甄永峰.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9)
  • [8]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 [9]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 王颖. 山东大学, 2010(09)
  • [10]桂林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刘景霞.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实施“五个突破”推动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