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潜叶虫寄生种的研究(Ⅲ)——翅翅目和大翅目

蔬菜潜叶虫寄生种的研究(Ⅲ)——翅翅目和大翅目

一、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种类研究(Ⅲ)——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和大痣细蜂科Megaspilidae(论文文献综述)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1](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李增丽[2](2019)在《沈阳地区设施蔬菜害虫和天敌种类调查及粉虱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设施蔬菜作为沈阳地区的一项特色产业,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增加农民收入,引领高效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蔬菜病虫害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沈阳地区蔬菜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沈阳地区受害严重的蔬菜大棚,通过田间调查和粘虫板诱集调查,明确了番茄、辣椒、黄瓜、茄子等设施蔬菜上的主要害虫种类和天敌类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粉虱的综合防治技术,旨在为沈阳地区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数据及技术支撑。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综合田间调查和粘虫板诱集的结果,沈阳地区设施蔬菜生产中共有害虫40种,分别隶属于昆虫纲6目24科39种,蛛形纲1种。不同蔬菜上的害虫优势种群常有所不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辣椒Capsicum annuum L.、黄瓜Cucumis sativus L.、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及豆角Vigna unguiculata L.上的优势害虫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在个别番茄棚内发生略重,植潜蝇Phytomyza sp.在豆角上发生略重。2.设施蔬菜大棚粘虫板上诱集的昆虫种类调查结果表明,粘虫板上的昆虫种类繁多,主要诱集的害虫为蓟马、粉虱、潜蝇和蚜虫。4类害虫均可用粘虫板进行物理防控,但蚜虫的诱集量与田间调查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粘虫板对蚜虫的防控效果相对较差。3.经田间调查,沈阳地区设施蔬菜害虫的天敌种类共3目7科12种。其中潜叶蝇的优势寄生天敌是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Walker)和潜蝇茧蜂Opius sp.。桃蚜的优势寄生天敌是蚜茧蜂Aphidius sp.;在蚜虫的捕食性天敌中大灰优食蚜蝇Eupeodes corollae(Fabricius)是优势种群。调查中发现的喙抱小斑腹蝇Leucopis glyphinivora(Tanasijtshuk)为辽宁省新纪录种,幼虫主要捕食蚜虫。4.粘虫板上诱集的捕食性、寄生性昆虫种类5目24科37种,蚜虫的优势天敌是棉蚜蚜小蜂Aphelinus varipes(Foerster)和大灰优食蚜蝇。在释放丽蚜小蜂的大棚内,粘虫板上丽蚜小蜂数量占天敌总数的46%,说明粘虫板对丽蚜小蜂、棉蚜蚜小蜂和大灰优食蚜蝇均有一定的诱杀作用。粘虫板上其他优势类群:茵缨翅缨小蜂Anagurs incarnatus(Haliday)、绒茧蜂Apanteles sp.、基脉锤角细蜂Basalys sp.和缘腹细蜂Paridris sp.等的寄主有待于进一步鉴定和研究。5.通过粉虱防治技术研究得出,在粉虱发生期利用丽蚜小蜂防治粉虱长期有良好的效果。化学防治对粉虱种群消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用药不久后种群又恢复上升。因此,生物防治结合物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陆子慧[3](2019)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种类调查及群落多样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潜叶蝇寄生蜂种类调查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2017年和2018年两年内,一共采集了潜叶蝇寄生蜂标本共3096头,采集地点包括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白城市、长春市、松原市以及四平市四个地区。分类的研究结果主要为:1.吉林省中西地区潜叶蝇寄生蜂主要有姬小蜂科、金小蜂科、隆盾瘿蜂科以及茧蜂科4个科,15个属,20个种。2.编制了本次采集到的所有的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的分种的检索表。3.总结了本次实验所涉及的属的鉴定特征以及种的鉴定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并对涉及到的种类进行了描述以及带有每个种的分类特征图。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主要为:1.吉林省中西部不同地区的潜叶蝇寄生蜂的数量结构和优势种群存在差异但并不大。长春市的潜叶蝇寄生蜂的个体数量总体较吉林省其他三个地区多,各个地区间的数量结构以及群落组成都不尽相同。2.不同寄主植物间的潜叶蝇寄生蜂的数量结构以及优势种群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杂草类的寄主植物所培育出的寄生蜂个体数量明显多余其他两大类的寄主植物。各个寄主植物间的优势种群也不尽相同。3.吉林省中西部不同地区的潜叶蝇寄生蜂的群落结构也存在着差异。长春,白城,四平,松原四个地区中,松原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说明松原的物种丰富。但是长春的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都是最大的,证明长春的潜叶蝇寄生蜂种间竞争小一些,群落处于更加稳定的状态。4.不同寄主植物间的潜叶蝇寄生蜂群落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杂草类寄主植物的丰富度最高,说明杂草类寄主植物收集到的寄生蜂物种丰富,蔬菜其次,花卉最少。

李金花[4](2018)在《果棉间作对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特色林果业和棉花种植业是新疆的两大农业产业。南疆地区,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棉花和特色林果业发展,形成了果树棉花间作的种植模式。果-棉间作,改变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微环境,可能会影响害虫-天敌食物关系及害虫防治效率。本研究中,在完善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物种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多重PCR检测体系。以蚜虫-寄生蜂食物关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构建的检测体系,探究南疆果棉间作对其食物网结构的影响,以明确不同种植模式对蚜虫生物防治效果的调控作用,为蚜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新疆棉花蚜虫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物种信息完善1.1.通过僵蚜饲养和寄生蜂种类鉴定,明确了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组成和比例: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手段,鉴定到初级寄生蜂4种和重寄生蜂12种。初级寄生蜂均为蚜茧蜂,棉蚜刺茧蜂Binodoxys communis(Gahan)所占比例最高95.19%,是其中的优势种,其余3种分别为有须蚜外茧蜂Praon barbatum Mackauer(3.15%),亚洲三叉蚜茧蜂Trioxys asiaticus Telenga(1.01%)和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0.65%)。重寄生蜂隶属于6个属,其中Syrphophagus taeniatus(F?rster)(35.77%)、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Bouché)(27.32%)和Syrphophagus sp(22.11%)为优势种。其余9种重寄生蜂,比例均小于10%,包括黄足分盾细蜂Dendrocerus laticeps(Hedicke)(5.51%)、蚜虫跳小蜂Syrphophagus aphidivorus(Mayr)(3.10%)和宽肩阿莎金小蜂Asaphes suspensus(Nees)(0.30%)等。1.2.通过僵蚜饲养和寄生蜂种类鉴定,明确了新疆阿克苏地区核桃黑斑蚜寄生蜂种类组成和比例:核桃黑斑蚜初级寄生蜂包括3种,优势种为核桃蚜茧蜂Trioxys pallidus(63.07%),另外2种分别为棉蚜刺茧蜂(21.55%)和亚洲三叉蚜茧蜂(15.38%)。重寄生蜂6种,最主要的是Syrphophagus taeniatus(53.75%)和蚜虫宽缘金小蜂(39.38%)。2.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多重PCR检测体系构建依据鉴定结果,以线粒体COI为目标基因,设计各目标物种特异性引物,构建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的多重PCR检测体系。棉花蚜虫-寄生蜂检测体系包括3个多重PCR和一个单一PCR,分别检测4种蚜虫(棉蚜、棉长管蚜、棉黑蚜和桃蚜)、4种初级寄生蜂和5类重寄生蜂,该检测体系覆盖饲养出蜂鉴定到的全部初级寄生蜂和97.74%的重寄生蜂,可有效检测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核桃黑斑蚜-寄生蜂检测体系由2个多重PCR和3个单一PCR构成,可检测核桃黑斑蚜、初级寄生蜂3种和重寄生蜂5类,该检测体系覆盖饲养出蜂鉴定到的全部寄生蜂种类,说明该体系可有效检测核桃蚜虫寄生蜂。对所构建的两个检测体系最低DNA检出限和特异性进行评估,确认其效果良好,有力保障稳定、灵敏且准确的检测结果。3.评估果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应用棉花蚜虫-寄生蜂多重PCR体系,评估不同果树-棉花间作模式(枣树-棉花、苹果树-棉花、核桃树-棉花)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影响。3.1.枣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枣树棉花间作,棉花蚜虫-初级寄生蜂食物网互作均匀性显着增加,同时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食物网连接密度显着降低。表明枣树棉花间作,提高了棉花蚜虫-初级寄生蜂食物网稳定性,降低了重寄生蜂对初级寄生蜂的控制作用,显着提高棉花蚜虫的寄生率。3.2.苹果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苹果棉花间作,降低了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食物网加权连通性和互作均匀性,减弱了蚜虫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相互作用。3.3.核桃棉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核桃棉花间作,提高了棉花蚜虫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食物网易损性和连接密度,提高了棉田蚜虫寄生率,显着降低蚜虫种群数量。4.评估果棉间作对果树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由于枣树上未调查到蚜虫,苹果树上蚜虫寄生率极低,我们以核桃园蚜虫-核桃黑斑蚜为对象开展果棉间作对果树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影响的研究。应用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多重PCR检测体系,评估了核桃棉间作对核桃黑斑蚜-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黑斑蚜-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相对简单,核桃棉花间作,其食物网结构未发生显着变化。综上,本研究根据新疆棉花蚜虫寄生蜂和果树蚜虫寄生蜂种类组成,构建了多重PCR分子检测体系,并应用于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研究。结果显示,果棉间作可改变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影响寄生蜂控害效率。而且,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对不同果树棉花间作响应不同。本研究可为今后通过植物多样性种植、生境管理和利用天敌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害虫控制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刘爽[5](2018)在《DNA条形码和生命表技术在瓜蚜/寄生蜂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寄生蜂在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寄生蜂种类鉴定是开发利用寄生蜂的首要条件。由于寄生蜂个体小,鉴定需要专业分类知识,鉴定寄生蜂物种对于非分类学家来讲很困难。DNA条形码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我们在北京地区大兴和顺义的西瓜种植区连续两年采集寄生蜂,在初步的形态分类基础上进行了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瓜蚜寄生蜂的探索。通过ABGD分析、NJ树拓扑结构与遗传距离分析等方法进行条形码鉴定的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使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在物种水平上将寄生蜂区分开。收集的3940号寄生蜂经鉴定隶属于7科13属14种。通过比较COI基因和28S基因对瓜蚜寄生蜂鉴别的效果,发现COI基因能更准确地区分寄生蜂物种,而28S(D2区域)序列可作为辅助验证。比对网络数据库发现有错配现象,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数据库信息来源广泛,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存在一定疑问。从另一层面说明了有些物种的鉴定需谨慎对待,最好通过形态学及分子上多个片段进行可靠区分。为了探究瓜蚜在不同寄主(西瓜和西葫芦)上的发育历期及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并进一步探究优势种广双瘤蚜茧蜂Binodoxys communis(Gahan)对瓜蚜的寄生效果,构建了瓜蚜的生命表和利用生命表法研究广双瘤蚜茧蜂的寄生特性,得到相关的生命表参数净生殖力R0、世代平均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结果发现,瓜蚜在西瓜上的生命表参数R0、T、rm、λ分别为58.57、9.87d、0.41和1.51。瓜蚜在西葫芦上的生命表参数R0、T、rm、λ分别为47.96、11.34d、0.34和1.41。瓜蚜在西瓜上的R0值和rm值均大于西葫芦上的,表明瓜蚜在西瓜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和发展速率均大于瓜蚜在西葫芦上的,因此,瓜蚜相较于西葫芦更适合在西瓜上进行发育繁殖。广双瘤蚜茧蜂寄生瓜蚜后羽化的成功率为62.18%,产生的雌蜂与雄蜂数量比为1.30:1,为该寄生蜂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未来需要探索蚜茧蜂在西瓜大棚中的保护策略,发挥其控害潜能。

姚志文[6](2017)在《麦田空僵蚜中蚜虫及其寄生蜂种类的分子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寄生蜂为蚜虫的一类重要天敌,已有研究表明空僵蚜中存在有寄主蚜虫、寄生蜂的残留DNA。本文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及初级寄生蜂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Ashmead)和次级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Bouché)为研究对象,以麦田同一生境的主要昆虫为特异性检测模板,根据COI基因设计这几种昆虫的特异性引物,分析空僵蚜放置时间以及不同环境因子对蚜虫、寄生蜂DNA检出率的影响;采集2016小麦大田僵蚜和空僵蚜,进行分子检测,验证空僵蚜分子检测技术的可行性。结果如下:随着空僵蚜放置时间的延长,寄生蜂DNA检出率逐步降低。其中,烟蚜茧蜂在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空僵蚜中DNA检出率的DS50值分别为31.9 d和41.4 d,蚜虫宽缘金小蜂DNA检出率DS50值分别为46.8 d和55.7 d。浸泡处理以及放置在温度、湿度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空僵蚜中寄主蚜虫和次级寄生蜂DNA检出率基本无显着性差异,24 d后蚜虫和寄生蜂检出率在76.7%-100%之间。2016年僵蚜中蚜虫检出率为97.6%,都为麦长管蚜;初寄生蜂检出率为98.5%,其中乌兹别克斯坦蜂占93.1%,烟蚜茧蜂占5.4%;重寄生蜂检出率31.3%,都为蚜虫宽缘金小蜂。2106年的空僵蚜中,蚜虫检出率为90.7%,都为麦长管蚜,初寄生蜂检出率为81%,其中乌兹别克斯坦蜂为60.1%,烟蚜茧蜂为20.9%,重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为45.5%。本试验通过实验室与大田的结合验证了空僵蚜中残留寄主蚜虫与寄生蜂DNA的稳定性。说明空僵蚜分子检测技术可有效应用于蚜虫-寄生蜂食物关系的解析以及控害效果评价。

康育光,李捷,赵飞,孔维娜[7](2011)在《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情况,对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解决生产上斑潜蝇的危害以及我国斑潜蝇的持续控制打下基础。

顾新丽[8](2010)在《繁蜂寄主及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 Walker是一种控制潜叶蝇的重要寄生蜂。目前国内以传统方法饲养获得的豌豆潜蝇姬小蜂个体小、生殖力弱、持续控害时间短且繁蜂成本较高,使其大规模繁殖及大面积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加强豌豆潜蝇姬小蜂的应用基础研究,筛选个体大、易繁殖、适合度高且扩繁成本低的寄主,并通过补充营养显着延长天敌昆虫产品的存活期,对该蜂的扩繁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 Goureau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作为寄主同时饲养豌豆潜蝇姬小蜂,探讨豌豆彩潜蝇作为繁殖豌豆潜蝇姬小蜂寄主的适合性;研究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成蜂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同时对豌豆潜蝇姬小蜂的扩繁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豌豆潜蝇姬小蜂的大规模繁殖及田间释放提供理论参考和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美洲斑潜蝇和豌豆彩潜蝇同时存在时,豌豆潜蝇姬小蜂对两种寄主均有较强的选择性。豌豆潜蝇姬小蜂在豌豆彩潜蝇上的羽化率和子代蜂的雌性比率(♂︰♀=1︰1.04)比美洲斑潜蝇上(♂︰♀=1︰0.95)高,且子代蜂在豌豆彩潜蝇寄主上的发育历期(10.6d)也显着短于其在美洲斑潜蝇寄主上的发育历期(11.5d)。将豌豆潜蝇姬小蜂以豌豆彩潜蝇为寄主连续饲养5代后回接到原始寄主美洲斑潜蝇上,与一直以美洲斑潜蝇为寄主饲养的该蜂相比,其平均致死率、羽化率和子代蜂雌性比率等各项指标均有较明显提高。测定反映寄生蜂个体大小及营养状态的指标——后足胫节长度显示:豌豆彩潜蝇繁育出的豌豆潜蝇姬小蜂个体的后足胫节长度比美洲斑潜蝇繁育出的该蜂个体显着增长;且雌蜂的后足胫节长度均显着长于雄蜂。此外,豌豆彩潜蝇的雌、雄虫平均寿命均比美洲斑潜蝇长,充分验证了豌豆彩潜蝇作为繁蜂寄主的适合性。2)补充不同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寿命的影响在不同性别间差异不显着。补充蜂蜜、葡萄糖、蔗糖、果糖等糖类营养均能显着延长豌豆潜蝇姬小蜂的寿命,与补充牛血清白蛋白、清水以及无饲喂处理相比,平均寿命延长了59倍。15%葡萄糖水、15%蜂蜜水和15%蔗糖水的饲喂效果显着好于其他浓度,雌蜂平均寿命分别达47.0±3.5d、45.7±2.9d和44.5±3.5d,较无饲喂处理时寿命延长15倍以上。该测定结果可以为延长豌豆潜蝇姬小蜂的货架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3)补充不同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雌蜂生殖力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与无营养补充相比,取食蔗糖水、蜂蜜水和葡萄糖水后,豌豆潜蝇姬小蜂雌蜂的持续产卵时间延长了1倍多,总产卵量增加了12倍,后代出蜂数和雌性比率也均有显着提高。豌豆潜蝇姬小蜂的日均产卵量基本上在其羽化后的第49天达到最高峰。其中取食15%蔗糖水的豌豆潜蝇姬小蜂雌蜂不仅持续产卵时间最长,并且达到平均日产卵量、总产卵量和出蜂数的最大值27粒、531粒和376头,显着优于其他营养的饲喂效果。综合考虑豌豆潜蝇姬小蜂的寿命、雌蜂的产卵持续期、日均产卵量、总产卵量及后代出蜂数、雌性比率等各项指标,15%的蔗糖溶液为最佳营养形式,可以在豌豆潜蝇姬小蜂的生产应用中推广使用。4)一般情况下,豌豆潜蝇姬小蜂每月可完成2个生产周期。[生长期为13d的菜豆苗]+[1钵苗︰3050头豌豆彩潜蝇成虫]+[接蜂比为1︰1015的豌豆潜蝇姬小蜂成蜂]是繁殖该蜂的最优组合,每单位组合在每生产周期内可繁育96头豌豆潜蝇姬小蜂成蜂。该组合可以大大节约繁蜂成本,为豌豆潜蝇姬小蜂的大规模繁殖乃至商品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刘萍[9](2008)在《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膜翅目群落多样性及其动态分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4~10月,利用网捕法对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膜翅目群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在科分类水平上对野鸭湖湿地膜翅目群落的组成、多样性、时间动态、空间格局及栖息地特征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个体数量最占优势的跳小蜂科进行了属分类水平的分析。取得如下进展:(1)网捕法共获膜翅目标本60331只,隶属于30科。跳小蜂科Encyrt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属于优势类群,缘腹细蜂科Scelionidae、旋小蜂科Eupelmidae为亚优势类群。将优势类群跳小蜂科全部鉴定到属,共29942只,隶属于13属。其中裂脖跳小蜂属Rhopus,长索跳小蜂属Anagyru,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玛丽跳小蜂属Mayridia和Cerchysius为优势类群。(2)对野鸭湖湿地距官厅水库由近至远的8条样带(A~H)进行调查。空间动态研究显示,膜翅目类群数在各样带变化平缓,距水库较近的湿生草本样带B、C类群数最多,均达到30个科,芦苇-牛鞭草样带E类群数减少,牛鞭草样带F、芦苇样带G降至最少,仅为25个科,芦苇样带H类群数略有上升。不同样带膜翅目个体数的差异很大,在牛鞭草样带F中最多,猪毛菜样带D中最少。3个芦苇样带中,退化较严重、牛鞭草侵入明显的样带E中膜翅目个体数明显较多,仅次于样带F。距水库较近、以湿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样带B、C居中,其膜翅目个体数较样带F、E少但多于其他样带。(3)时间动态研究显示,膜翅目各类群的个体数高峰多出现在气候适宜、植被生长旺盛的夏季或秋初,样带B、C在夏末秋初个体数最多,牛鞭草样带F和芦苇-牛鞭草样带E、芦苇样带G和H在7、8、9月的个体数均较多,而且以7月最多。样地F和E膜翅目类群数的季节变化幅度较小,其他样带波动幅度较大。总体来看,7、8、9月各样带的膜翅目类群较多,组成较丰富。跳小蜂个体数变化也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类群数全年变化较平缓,在7、8月达峰值。同时初步分析了13个属的跳小蜂季节分布特点。(4)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E、Simpson优势度C、Margalef丰富度D等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牛鞭草样带F和芦苇-牛鞭草样带E的多种多样性指数与其它样带差别较大,优势度指数C高而均匀度指数E低,多样性指数H′明显低于其他样带;由于跳小蜂的高数量使群落总个体数很多,因此丰富度指数D较低。其他4条样带B、C、G、H中,不同类群个体数量较均匀,均匀度指数E高而优势度指数C低,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均较高。跳小蜂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E、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在各样带的变化较平缓,在样带C均最高。样带E和F裂脖跳小蜂属Rhopus数量较多,成为明显优势类群,优势度指数C高、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较低。样带G、H各项多样性指数均居中。样带E、F膜翅目群落多样性指数H较低且季节波动较大。样带B和C由于植被组成多样,膜翅目群落组成比较复杂,而且优势现象不明显,在不同采样时间的H′均较高,全年变化幅度较小。跳小蜂亚群落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与膜翅目群落整体有所不同,样带B、C跳小蜂亚群落多样性指数H′在全年变化幅度较大,样带E、G和H的变化幅度较B、C小,但多样性指数H′普遍不高。其中跳小蜂主要分布于牛鞭草样带F,其多样性指数H′全年均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小。(5)利用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各样带的膜翅目群落和跳小蜂亚群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季芦苇.牛鞭草样带E与其他两个芦苇样带G、H及牛鞭草样带F的膜翅目组成均存在较大差别,夏季与样带G、H膜翅目群落的相似性增加,但秋季有所降低,样带B和C的膜翅目群落组成各有其自身特点,在PCA图中常与其他群落呈现比较明显的分离。样带D与其他样带膜翅目群落的差异较大。整体上跳小蜂亚群落组成在芦苇-牛鞭草样带、牛鞭草样带和芦苇样带更为相似。这几条样带均有较多的牛鞭草分布,在春末和夏季的植被组成较相近。(6)对膜翅目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进行研,结果显示,野鸭湖湿地主要膜翅目类群的数量组成明显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植物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土壤水分、盐渍化程度及酸碱度的影响相对更加重要。土壤全钾和pH值、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盖度、地表枯落物均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和土壤含水量对主要跳小蜂类群分布的影响相对更加重要。不同膜翅目类群的分布对各种环境因子具有一定选择倾向。

王小艺,杨忠岐[10](2008)在《寄生蜂寻找隐蔽性寄主害虫的行为机制》文中认为林木蛀干类害虫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是林业上的一类重要害虫,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难防治的害虫类群之一。寄生蜂在与寄主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搜索、发现和攻击寄主害虫的独特机制,能够有效地找到并寄生它们。总结了寄生性天敌寻找、发现并成功定位隐蔽性寄主害虫的行为学机制。寄生蜂可以利用来自嗅觉的化学信息物质(如寄主、寄主粪便、虫道共生菌的挥发性气味)、寄主成虫的化学通讯物质、来自视觉的植物表面色差信息、来自触觉的寄主保护物性状特征、来自寄主取食和运动所产生的介质振动信号以及来自寄主活动和代谢的红外辐射等多种途径有效地发现隐蔽性害虫的位置,从而完成寄生行为。有些寄生蜂还能综合利用来源不同的多种信息,从而提高寄主定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还对寄生蜂寻找寄主的这些线索在生物防治上可能的利用途径和前景进行了讨论。这对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充分利用天敌昆虫,提高生物防治效率具有参考价值。

二、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种类研究(Ⅲ)——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和大痣细蜂科Megaspilida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种类研究(Ⅲ)——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和大痣细蜂科Megaspilidae(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2.1 幼蜂发育
    2.2 寄主选择
    2.3 寄主适合度
    2.4 寄生效率
    2.5 行为学特性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2.6 飞行和扩散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3.1 生物因素
        3.1.1 种间竞争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3.1.3 微生物
        3.1.4中性昆虫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3.2 非生物因素
        3.2.1 温湿度
        3.2.2 光照和颜色
        3.2.3 化学农药
        3.2.4 其他因素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4.1.1 毒液
        4.1.2 多DNA病毒
        4.1.3 畸形细胞
        4.1.4 其他因子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5.1 替代寄主
    5.2 补充营养
    5.3 低温贮藏
    5.4 滞育调控
    5.5 其他因素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6.1.1 单种天敌释放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6.2.1 作物间作
        6.2.2 种植蜜源植物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7 总结和展望

(2)沈阳地区设施蔬菜害虫和天敌种类调查及粉虱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设施蔬菜发展状况及粉虱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1 设施蔬菜发展概况
        1.1.1 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1.2 设施蔬菜发展中遇到的虫害问题
        1.1.3 设施蔬菜害虫的天敌防治研究进展
        1.1.4 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的天敌应用情况
    1.2 粉虱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2.1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
        1.2.2 粉虱危害特点
        1.2.3 粉虱防治技术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设施蔬菜大棚田间五点取样昆虫种类调查
        2.1.1 调查地点与时间
        2.1.2 调查作物
        2.1.3 调查方法
        2.1.4 害虫危害等级划分
    2.2 设施蔬菜大棚粘虫板诱集昆虫种类调查
        2.2.1 调查地点、作物与时间
        2.2.2 调查方法
        2.2.3 昆虫标本的制作
    2.3 昆虫种类鉴定
    2.4 沈阳地区粉虱防治技术研究
        2.4.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4.2 试验材料
        2.4.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沈阳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及危害
        3.1.1 沈阳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
        3.1.2 主要害虫危害等级
        3.1.3 主要害虫的数量动态
        3.1.4 小结
    3.2 沈阳地区设施蔬菜害虫的天敌种类调查
        3.2.1 田间五点取样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3.2.2 粘虫板上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3.2.3 小结
    3.3 沈阳地区粉虱防治技术研究
        3.3.1 不同处理方式对粉虱数量的影响
        3.3.2 粉虱的不同虫态在叶片上的分布
        3.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害虫种类调查
        4.1.2 天敌种类调查
        4.1.3 粉虱防控技术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种类调查及群落多样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潜叶蝇寄生蜂的研究现状
    1.1 潜叶蝇的研究现状
    1.2 潜叶蝇寄生蜂的形态特征
    1.3 潜叶蝇寄生蜂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集地点
        2.1.2 采集寄主植物
        2.1.3 采集方法
        2.1.4 实验工具
        2.1.5 标本的收集
        2.1.6 标本观察与拍照
    2.2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的分类学研究内容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潜叶蝇寄生蜂分种检索表
        2.2.1 茧蜂科Braconidae
        2.2.2 隆盾瘿蜂科Eucoilidae
        2.2.3 金小蜂科Pteromalidae
        赘须金小蜂属Halticoptera
        (1) 圆形赘须金小蜂Halticoptera circulus
        底诺金小蜂属Thinodytes
        (1) 潜蝇底诺金小蜂 Thinodytes cyzicus
        斯夫金小蜂属Sphegigaster
        (1) 潜蝇菱腹金小蜂Sphegigaster hamugurivora
        2.2.4 姬小蜂科Eulophidae
        瑟姬小蜂属Cirrospilus
        (1) 海瑟姬小蜂Cirrospilus vittatus
        扁角姬小蜂属Closterocerus
        (1) 三带扁角姬小蜂Closterocerus trifasciatus
        什毛姬小蜂属Pnigalio
        (1) 潜蝇什毛姬小蜂Pnigalio katonis
        短胸姬小蜂属Hemiptarsenus
        (1) 瘦短胸姬小蜂Hemiptarsenus unguicellus
        (2) 橙栉短胸姬小蜂Hemiptarsenus zilahisebessi
        潜蝇姬小蜂属Diglyphus
        (1) 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
        (2) 小斑姬小蜂Diglyphus minoeus
        (3) 白柄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albiscapus
        派姬小蜂属Pediobius
        (1) 玫派姬小蜂Pediobiusmetallicus
        (2) 潜蝇柄腹姬小蜂Pediobius pyrgo
        釉姬小蜂属Chrysocharis
        (1) 普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ubicornis
        敌奥姬小蜂属Diaulinopsis
        (1) 潜蝇敌奥姬小蜂Diaulinopsis arenaria
        新姬小蜂属Neochrysocharis
        (1) 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
        纹翅姬小蜂属Asecodes
        (1) 二线姬小蜂Asecodes erxias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群落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地点及时间
        3.1.2 采样植物
        3.1.3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潜叶蝇寄生蜂种类及比例
        3.2.2 不同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的结构
        3.2.3 不同寄主植物潜叶蝇寄生蜂的结构
        3.2.4 不同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的数量组成及比例
        3.2.5 不同寄主植物潜叶蝇寄生蜂的数量组成及比例
        3.2.6 不同地区潜叶蝇寄生蜂多样性指数分析
        3.2.7 不同类寄主植物上潜叶蝇寄生蜂多样性指数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果棉间作对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作物多样性提高天敌控害能力
        1.1.2 作物多样性降低害虫为害
        1.1.3 作物种植模式与害虫控制
    1.2 新疆棉花、果树蚜虫及其寄生蜂研究背景
        1.2.1 新疆棉田蚜虫寄生蜂种类
        1.2.2 新疆果树蚜虫寄生蜂种类
    1.3 害虫-寄生蜂食物网研究
        1.3.1 蚜虫-寄生蜂食物网
        1.3.2 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及多重PCR体系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供试虫源
        2.1.3 试验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2.1.6 棉花蚜虫-寄生蜂多重PCR体系建立
        2.1.7 棉花单作田样品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棉花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2.2.2 棉花蚜虫-寄生蜂多重PCR体系构建
        2.2.3 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定性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核桃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及分子检测体系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供试虫源
        3.1.3 试验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核桃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3.1.6 多重PCR体系建立
        3.1.7 核桃园采集僵蚜样品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核桃蚜虫寄生蜂种类鉴定
        3.2.2 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多重PCR体系建立
        3.2.3 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定性食物网关系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枣树-棉花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种群调查和样品采集
        4.1.3 主要试剂
        4.1.4 仪器设备
        4.1.5 研究方法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棉花蚜虫种群动态和寄生率
        4.2.2 间作枣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4.2.3 间作枣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苹果-棉花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种群调查和样品采集
        5.1.3 主要试剂
        5.1.4 仪器设备
        5.1.5 研究方法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棉花蚜虫和寄生蜂种群动态
        5.2.2 间作苹果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5.2.3 间作苹果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核桃-棉花间作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点
        6.1.2 蚜虫种群数量调查和样品采集
        6.1.3 主要试剂
        6.1.4 仪器设备
        6.1.5 研究方法
        6.1.6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棉花蚜虫和寄生蜂种群动态
        6.2.2 间作核桃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6.2.3 间作核桃树对棉花蚜虫-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核桃-棉花间作对核桃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的调节作用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点
        7.1.2 核桃黑斑蚜种群调查和样品采集
        7.1.3 主要试剂
        7.1.4 仪器设备
        7.1.5 研究方法
        7.1.6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核桃黑斑蚜和寄生蜂种群动态
        7.2.2 间作棉花对核桃黑斑蚜-寄生蜂定量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7.2.3 间作棉花对核桃黑斑蚜-寄生蜂食物网参数影响
    7.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主要创新性结论
    8.1 主要创新性结论
    8.2 亟待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DNA条形码和生命表技术在瓜蚜/寄生蜂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寄生蜂的控害作用
    1.2 寄生蜂的利用潜能
    1.3 寄生蜂形态鉴定的局限
    1.4 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
    1.5 DNA条形码在鉴定昆虫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6 天敌昆虫控害效应评价方法
    1.7 昆虫生命表的类型
    1.8 生命表技术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9 本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瓜蚜寄生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瓜蚜寄生蜂的采集及形态鉴定
        2.1.2 DNA的提取
        2.1.3 PCR扩增
        2.1.4 序列比对与整理
        2.1.5 物种界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ABGD分析
        2.2.2 遗传距离分析
        2.2.3 邻接法分子系统树(NJ树)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物种界定的方法
        2.3.2 物种鉴定的最终推断
        2.3.3 COI基因、28S基因的物种鉴别效果
        2.3.4 寄生蜂物种的类别
第三章 瓜蚜的生命表构建及广双瘤蚜茧蜂的寄生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试验器具
        3.1.3 瓜蚜在不同寄主上的生命表编制
        3.1.4 广双瘤蚜茧蜂成虫的生命表编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瓜蚜在两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
        3.2.2 广双瘤蚜茧蜂对瓜蚜的寄生特性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瓜蚜在两种寄主上的适应性
        3.3.2 广双瘤蚜茧蜂对瓜蚜的控害能力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6)麦田空僵蚜中蚜虫及其寄生蜂种类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引言
    1.1 天敌生物防治
        1.1.1 天敌生物防治研究概况
        1.1.2 天敌生物防治大田的应用情况
        1.1.3 天敌生物防治的前景
    1.2 小麦蚜虫发生危害及生物防治
        1.2.1 小麦蚜虫的主要种类
        1.2.2 小麦蚜虫的其他天敌
        1.2.3 小麦蚜虫的生物防治
    1.3 分子检测在天敌控害评价中的作用
        1.3.1 天敌控害评价的方法
        1.3.1.1 罩笼接虫法
        1.3.1.2 稳定同位素法
        1.3.1.3 生态能学方法
        1.3.2 分子检测方法
        1.3.3 分子检测的作用
    1.4 食物网的组成与构建
    1.5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1.5.1 实验的主要内容
        1.5.2 实验目的
        1.5.3 实验意义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环境因子对空僵蚜中DNA检出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2.1.2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2.1.2.1 供试虫源
        2.1.2.2 主要试剂
        2.1.2.3 培养基
        2.1.2.4 主要的设备仪器
        2.1.3 研究方法
        2.1.3.1 模板DNA制备
        2.1.3.2 特异性引物设计
        2.1.3.3 PCR扩增
        2.1.3.4 PCR产物回收和克隆
        2.1.3.5 空僵蚜中寄生蜂DNA检出率半衰期DS50值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特异性引物设计
        2.2.2 DS50值
        2.2.3 不同环境条件下空僵蚜中DNA检出率
    2.3 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田间僵蚜与空僵蚜中蚜虫及其寄生蜂种类DNA的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实验小区设置
        3.1.3 僵蚜与空僵蚜的田间采样
        3.1.4 主要仪器
        3.1.5 僵蚜、空僵蚜的DNA提取方法
        3.1.6 DNA扩增及检测方法
        3.1.7 麦田蚜虫的季节性动态
        3.1.8 麦田僵蚜、空僵蚜的分子检测
        3.1.9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麦蚜虫的季节性动态
        3.2.2 小麦僵蚜、空僵蚜分子检测
    3.3 结论与讨论
    3.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斑潜蝇的发生现状
2 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
3 斑潜蝇寄生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4 化学药剂对寄生蜂的影响
5 寄生蜂的繁殖利用

(8)繁蜂寄主及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潜叶蝇为害现状
        1.1.1 斑潜蝇的危害
        1.1.2 豌豆彩潜蝇的危害
    1.2 寄生蜂的控制作用
    1.3 豌豆潜蝇姬小蜂研究概况
        1.3.1 豌豆潜蝇姬小蜂应用现状
        1.3.2 豌豆潜蝇姬小蜂饲养技术
        1.3.3 豌豆潜蝇姬小蜂寄主选择特性和选择行为
        1.3.4 补充营养对寄生蜂的影响
    1.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豌豆彩潜蝇作为繁蜂寄主的适合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种群的建立和维持
        2.1.2 试验环境
        2.1.3 两种潜叶蝇发育历期的测定
        2.1.4 豌豆潜蝇姬小蜂对两种潜叶蝇的选择性
        2.1.5 回接试验
        2.1.6 两种潜叶蝇上获得的豌豆潜蝇姬小蜂个体大小测定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两种潜叶蝇生活史发育历期比较
        2.2.2 豌豆潜蝇姬小蜂对两种潜叶蝇的寄生情况比较
        2.2.3 豌豆彩潜蝇繁育出的豌豆潜蝇姬小蜂对原始寄主的寄生情况
        2.2.4 寄主种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个体大小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补充营养对不同性别豌豆潜蝇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3.2.2 营养类型对豌豆潜蝇姬小蜂雌蜂寿命的影响
        3.2.3 营养浓度对豌豆潜蝇姬小蜂雌蜂寿命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雌蜂生殖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雌蜂产卵持续期的影响
        4.2.2 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雌蜂日均产卵量的影响
        4.2.3 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雌蜂总产卵量的影响
        4.2.4 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后代出蜂数的影响
        4.2.5 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后代雌性比率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豌豆潜蝇姬小蜂扩繁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豌豆彩潜蝇对不同生长期菜豆的选择性
        5.2.2 豌豆彩潜蝇最适接虫数量
        5.2.3 豌豆潜蝇姬小蜂最适接蜂比
        5.2.4 豌豆潜蝇姬小蜂的生产周期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豌豆彩潜蝇作为繁蜂寄主的适合性研究
    6.2 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6.3 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雌蜂生殖力的影响
    6.4 豌豆潜蝇姬小蜂扩繁技术研究
    6.5 本试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膜翅目群落多样性及其动态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学特性研究
    1.2 区系和分类研究
    1.3 经济价值研究
    1.4 多样性研究
    1.5 其它研究
    1.6 本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点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特点
3 材料和方法
    3.1 材料
        3.1.1 用具
        3.1.2 试剂
    3.2 调查方法
        3.2.1 样带设定及环境特征
        3.2.2 膜翅目采集方法
        3.2.3 环境变量的测定
        3.2.3.1 植物
        3.2.3.2 土壤
        3.2.3.3 其他环境变量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野鸭湖湿地膜翅目群落组成
    4.2 膜翅目群落的空间动态
        4.2.1 膜翅目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的空间动态
        4.2.2 膜翅目主要类群的空间动态
        4.2.3 样带E、F膜翅目群落个体组成
        4.2.4 膜翅目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动态
    4.3 膜翅目群落的时间动态
        4.3.1 膜翅目主要类群的时间动态
        4.3.2 膜翅目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的时间动态
        4.3.3 不同样带膜翅目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动态
    4.4 不同样带膜翅目的聚类与排序
        4.4.1 不同月份各样带膜翅目群落的聚类分析
        4.4.2 不同月份各样带膜翅目群落的排序分析
    4.5 膜翅目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
        4.5.1 膜翅目与环境因子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
        4.5.2 膜翅目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4.6 优势类群—跳小蜂的生态学研究
        4.6.1 北京野鸭湖湿地跳小蜂亚群落组成
        4.6.2 跳小蜂亚群落的空间动态
        4.6.2.1 跳小蜂亚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的空间动态
        4.6.2.2 跳小蜂科各个属的空间动态
        4.6.2.3 跳小蜂亚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动态
        4.6.3 跳小蜂亚群落的时间动态
        4.6.3.1 跳小蜂亚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的时间动态
        4.6.3.2 跳小蜂科各个属的时间动态
        4.6.3.3 不同样带跳小蜂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动态
        4.6.4 不同样带跳小蜂的聚类与排序
        4.6.5 跳小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
        4.6.5.1 跳小蜂与环境因子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
        4.6.5.2 跳小蜂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5 小结
6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野鸭湖湿地膜翅目名录
致谢

(10)寄生蜂寻找隐蔽性寄主害虫的行为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嗅觉——化学信息物质
    1.1 寄主危害植物的挥发物
    1.2 寄主虫粪挥发物
    1.3 寄主虫道挥发物
    1.4 寄主产卵标记化合物
    1.5 寄生蜂的联系性学习
2 视觉——寄主保护物的色差信息
3 触觉——寄主保护物的质地性状
4 听觉——振动探测
    4.1 回声定位
    4.2 寄主产生的振动
    4.3 寄生蜂自身产生的振动
    4.4 振动探测的原理
    4.5 影响因素
5 红外感应——环境温差信息
6 结语

四、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种类研究(Ⅲ)——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和大痣细蜂科Megaspilidae(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2]沈阳地区设施蔬菜害虫和天敌种类调查及粉虱防治技术研究[D]. 李增丽.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3]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种类调查及群落多样性的初步研究[D]. 陆子慧.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果棉间作对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的调控作用[D]. 李金花. 石河子大学, 2018(02)
  • [5]DNA条形码和生命表技术在瓜蚜/寄生蜂相关研究中的应用[D]. 刘爽. 北京农学院, 2018(01)
  • [6]麦田空僵蚜中蚜虫及其寄生蜂种类的分子鉴定[D]. 姚志文.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7]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J]. 康育光,李捷,赵飞,孔维娜. 山西农业科学, 2011(01)
  • [8]繁蜂寄主及补充营养对豌豆潜蝇姬小蜂发育的影响[D]. 顾新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9]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膜翅目群落多样性及其动态分布的研究[D]. 刘萍.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3)
  • [10]寄生蜂寻找隐蔽性寄主害虫的行为机制[J]. 王小艺,杨忠岐. 生态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蔬菜潜叶虫寄生种的研究(Ⅲ)——翅翅目和大翅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