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因加入WTO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农业因加入WTO面临巨大压力

一、入世使我国农业面临巨大压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伟[1](2020)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战略对接,产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随着我国近年农业发展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单位农产品产出效益下降,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农业产能合作,成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的重要手段。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与我国农业资源要素互补性强,双边政治外交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农业合作发展早、群众基础好,中俄之间的农业产能合作具备了良好的政治互信基础和经济要素互补性。据此,本文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以“国际合作的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利益驱动背后的‘成本—效益’相互作用”为研究范式,通过对我国与俄罗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运用相关实证和规范分析方法,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进行了研究。其中,基于比较优势互补和竞争优势相互作用,为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背后的贸易和产业转移提供了动力,而基于生产要素流动不及时带来的调整成本和客观的贸易环境所引致的贸易成本,共同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形成成本约束。研究发现,中俄农业贸易和产业转移潜力巨大,但受到明显的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阻滞,并存在显着的农产品贸易转移效应。但整体看,通过对动力和成本两个方面的研究,结合中俄双边农业合作的客观需求,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尽量降低双边农业合作的成本阻滞,充分释放双边农业合作潜力,达成双边农业合作的双赢局面。最后提出通过加紧对俄农业合作规划定位、促进对俄农业合作服务升级,在打造“中俄双边农业跨境产业链”的基础上,提高整合水平,获得成本节约和协同效应,达成中俄农业产能合作价值链升级、效益提升。

赵其波[2](2015)在《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历史科学、地理科学与全球化理论,初步完成了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构建,并应用理论从省域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合作三个层次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安全状况,提出了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战略,并以新疆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省域层次的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规划研究,提出建设目标及任务体系。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结构包括:(1)完整的区域农业系统包括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功能;(2)区域农业系统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功能变化累计产生的量变到质变变化过程构成了区域农业发展原理,因而农业安全功能结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3)区域农业安全的发展范畴为农业生产系统建设、农业社区系统建设、农业社会系统建设,主要路径为生态农业,重点为有机农业;(4)区域农业安全建设既是区域性问题,也是国际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农业合作实现发展目标,合作层次包括区域周边层次、洲际层次和全球层次上,合作方式为农业贸易、农业投资和体系建设。2、当前我国立足于国内、具有初步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系统安全格局已经成型。农业系统总体稳定,但面临着食品生产面临较高质量风险,粮食生产面临一定资源和环境压力,农村牧区处于社会转型的困难阶段,地理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国际农业安全形势稳定性较差等系统风险。今后应加快实施国家农业安全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为以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任务,整体推进建设。基本战略包括:(1)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适度集约战略和生态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社区体系重点实施国家农业空间功能定位战略、农村牧区“山水”社区发展战略、生态社区功能定位及开发与保护协调战略;(3)农业社会体系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多元化治理发展战略与现代乡土文化发展战略,等等。3、中国需要实行国内分区域协同战略,夯实对外合作基础;优先展开亚洲农业合作;实行重点与全面拓展结合方式,推进全球农业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农业贸易的战略重点为逐步建设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和出口市场,提高国内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国内产业保护机制、救济机制;农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形成全球优势地位。在农业引资方面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引资由“量化引资”向“质化引资”的战略过度;在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重点是:完善中国在地理周边层次的合作制度,推动亚洲一体化制度建设,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层次各类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4、新疆研究表明,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为有机农业,从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三方面同步开展建设。新疆推进有机工程建设要着力构建“三大战略格局”:构建“天北和天南两带”为主体的有机生产示范工程战略格局;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为主体的农村城镇设施体系和“三屏两环”为地理生态环境体系为支撑的有机社区战略格局;构建“城乡、地区、民族”三元和谐发展的有机社会战略格局,实现地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协同发展。

智建伟[3](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张姝[4](2012)在《调整压力视角下的农业贸易开放与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更加开放的市场、更加自由的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益处。但是,在农产品市场开放方面一直存在着争论:虽然根据经典贸易理论的阐述,自由贸易能给交易双方都带来收益,提高双方的福利水平,但现实的农产品市场开放谈判中政府往往更关注开放给国内相关行业造成的生产者损失,通常倾向于采取偏离经典自由贸易理论,限制进口数量和提高进口产品价格的保护政策。实际上,现实的情况和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差异来源于经典自由贸易理论所暗含的重要假设之一,即受冲击的部门可以迅速地、无成本地将其各种生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无障碍转移到其他具有竞争力和其他未被冲击的部门或行业,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再配置,并获取由贸易促进带来的更多获利机会和经济收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部门,这一假设很难完全成立,在面对市场开放带来的冲击时,农业生产资源相对较低的流动性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无成本转向其他生产,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调整压力(adjustment costs)。由于调整压力往往是由生产要素所有者承担,因而贸易冲击在影响调整压力较大的产业时会损害生产部门的福利,甚至会威胁到该产业从业者的基本生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将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作为贸易开放和保护的理论依据,根据具体产业调整压力的大小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就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以调整压力角度考量我国农业贸易开放与保护,一般可以从进口和出口两个维度观察:作为主要进口产品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由于受到大量的进口冲击,需要根据产业所面临调整压力的大小给予适度保护;同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面临出口频繁受阻的局面,需要对出口对象调整压力进行分析与测度以适度规避对方调整压力较大的行业,促进出口。因此对我国农业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的测度和分析将成为基于调整压力视角制定开放和保护政策的关键。同时,调整压力的实际承受主体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由于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承受的调整压力存在差异。而在所有投入要素中,集劳动力所有者、资本提供者和土地经营者等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获取技术渠道缺乏及信息缺失等因素限制,在面临贸易引致的生产调整时流动的可能性十分有限。调整压力下,劳动力调整的就业挤出和就业吸纳尤其值得关注。因此在我国农业贸易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从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角度,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生产要素所面临的调整压力进行测度,甄别出不同产品和具体生产要素所面临的调整,从而以整体相对更小的代价对不同的行业或要素采取WTO规则许可的适度、有别的贸易保护和开放政策,将适度保护和合理开放相结合进而获得尽量大的贸易利益,就成为本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对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的测度假说在我国农业贸易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的基础,利用农业贸易和生产数据,分别从产品角度和生产要素层面对我国农业入世前后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进行实证测度,并着重考察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就业劳动力的调整问题,希望从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视角对我国农产贸易的保护或开放进行探讨,讨论以最小调整压力促进贸易利益增长、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农业就业并获取贸易福利的贸易开放政策制定和选择。1、要对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进行测度,首先需要对调整压力的测度假说在我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文选取我国入世前后1994-2009年农业24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S指数和GL指数作为代表指标,在前人验证方程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对平滑调整假说在我国农业的适用性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回归方程中关键变量均在1%的水平显着,表明平滑调整假说在我国农业贸易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得到初步验证。2、在对平滑调整假说适用性进行验证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贸易调整空间(TAS)模型和S指数,对中国土地密集型以及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所面临的调整压力进行分析、测度和对比。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整压力的测度分析为适度、合理的贸易保护提供了选择标准;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上的调整压力分析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规避高调整压力、高摩擦成本的品种和对象国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同时,进一步结合相对要素密集度,对农业生产中重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所面临的调整压力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具体产品中,劳动力要素所面临的调整压力要明显高于同一产业中投入的其他要素,面临更为严峻的调整压力。3、进而,本文将焦点集中于调整压力下农业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和就业吸纳。在所有投入要素中,农业劳动力作为重要投入要素之一,由于受教育水平、获取技术渠道缺乏及信息缺失等因素限制,在面临贸易引致的生产调整时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十分有限,因此农业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和就业吸纳更加引人关注。虽然前文中已经通过运用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劳动力要素遭遇贸易冲击时所承受的调整压力进行指数化的测度,但这种相对化、序数化的表示方法并不能对调整压力下农业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和就业吸纳绝对数量化的衡量,于是本文继续采用以标准劳动力为单位的劳动力调整压力绝对量的量化分析,尝试对贸易引致的劳动力要素调整压力进行可能的数量化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调整的就业综合效应在入世后呈现明显的收缩性调整压力下的就业挤出。通过影响因素贡献度分析发现,单位产品农业劳动量逐步的下降趋势同样是影响就业效应程度和变化趋势的重要作用因素,而且其贡献度在入世前后的对比中明显上升。因此,我国我国劳动力调整的就业综合效应“就业挤出”的趋势可能将长期持续。在农业贸易不断开放的过程中,考虑我国入世前后不同农产品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及其生产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农业就业劳动力所面临的调整和调整压力,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后过渡期的保护和缓冲政策,是决策者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由于合理的市场开放政策与各品种和投入要素的调整压力直接相关,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农业具体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调整压力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后过渡期内中国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目标和相关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和选择参考。

肖文兴[5](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牛盾[6](2011)在《我国农业入世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以理论创新带动政策创新、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开放中出现的问题,紧紧围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全球视角统筹谋划农业发展,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在开放中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合理保护。面对未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与形势,推动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公平贸易环境建设。

王东辉[7](2010)在《多哈农业协议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WTO农业多边谈判为主线,从多个层面出发,研究了多哈农业协议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提出了我国的谈判立场与策略选择。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5个方面:(1)农业多边贸易谈判历程及主要内容分析。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分GATT谈判历程、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达成、多哈农业谈判的进展及谈判框架形成等3部分剖析了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的历程和主要特征;讨论了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存在的局限性;指出了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与多哈回合模式草案4点主要差异。(2)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分析。综合分析了多边协议实施对我国农业产生的实际效果,我国加入WTO极大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农产品贸易高速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文中从正反两方面对加入WTO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总结。(3)模式草案的主要条款及其影响分析。对于国内支持条款,作者详细测算了目前的国内支持水平,并做了系统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基础OTDS和非特定产品AMS限制均远高于目前能够提供的支持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财政资源有限是我国支农政策的主要约束条件。在市场准入方面,作者设计了分层公式削减我国农产品关税的效果研究方案,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分层公式使平均约束税率从15.76 %削减到10.38%;使用新成员条款,削减后的平均税率上升到12.34%;灵活性条款使削减后的平均约束税率上升到13.30%,净削减幅度为15.6%。此外,还对特殊保障机制的使用进行了模拟分析,对特殊产品条款和新成员待遇的使用效果进行了研究。(4)多哈回合模式草案对WTO主要成员的影响,以及主要谈判方的立场分析。论文选择美国、欧盟、印度、巴西为主要对象,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它们受多哈回合模式草案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模式草案对于各方的影响较小,多哈农业谈判改革力度有限。文中对美国、欧盟、G20、G10、凯恩斯集团、G33等6个主要谈判方的立场、利益关注和方案主张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在这种复杂谈判格局下的策略思路。(5)我国在WTO框架下实施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研究。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是以市场准入条件为主,探讨我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我国参加多边谈判的目标、核心关注和谈判立场,从总体策略定位、实现途径选择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我国参与多边谈判的策略体系和主要措施;二是从国内支持政策出发,探讨符合WTO框架的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选择,提出了“支持、保护、调控、促进”四位一体的政策思路。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3点设想。

曲伟强,韩经建,宋若臣,曾红燕,冯展宾,任福姣[8](2005)在《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保险业研究》文中提出

曹宁[9](2005)在《加入WTO与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文中认为文章首先从世界贸易组织所构建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框架入手,介绍了世界农产品贸易协议、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的动态和中国的入世承诺。其次作者在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提出了完全分工和部分分工两种贸易模式。通过实证分析,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指出中国不能完全放弃处于比较劣势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而应在适当进口该类农产品以缓解资源约束的同时,提高其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扩大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和出口。最后文章系统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农产品市场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就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制定相应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共分五章: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协定与中国入世,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入世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总体影响,农产品市场开放下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对策以及本论文的总结。

范爱军[10](2005)在《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主题是经济全球化的现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与风险,研究的目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使我国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研究的意义。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入世”后我国不断出台各种降低贸易壁垒和开放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这类政策措施今后我国还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推出并实施,以使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全面接轨,使中国经济全面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然而,西方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开放的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他在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一国经济带来各种风险,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哪些风险?会产生哪些负面作用?这是值得我们保持警觉的问题。我们不能等风险发生后再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应提前做好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深入地研究此问题,既要从理论上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机理,也要从政策上设置好预防和抑制风险的对策及措施。经济全球化问题之所以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心的“热点”之一,是因为它给当代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多新特点,同时在产生着各种“发展机遇”和“发展风险”,如果研究它,了解并掌握它的规律,就能利用这种“趋势”的推力加快经济发展;反之,漠视它,不熟悉它,就会受到惩罚和威胁。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只有认真研究和归纳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与规律,才能为经贸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论文不仅研究经济全球化自身的规律和对经济的影响,最重要的还在于研究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若干具体的对策性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贸策略和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论文共分为10部分。论文的主要观点是: (1)经济全球化不仅能为国家带来利益,也能带来风险。其利益只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之中,不会自动发生和获得,这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去争取利益:但是,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在开放的国家中却会自动发生,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风险防范。 (2)经济全球化风险有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2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己使我国有了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入世”则会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外向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各种风险在我国发生的可能胜相当大,这必须引起洲门的警觉。 (3)经济全球化风险能循着各种传导机制在国家之间转移。风险在各个开放的国家之间传导主要是循着以下机制和渠道进行的: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汇率与外贸的传导机制:国际负债与投资的传导机制:游资与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等。 (4)经济全球化风险是可以防治的。通过研究这类风险发生的原因和在国际间传导的规律,并借鉴发达国家防治风险的各种做法,提出在我国防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具体对策。探讨并提出风险的预警系统,力争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风险之所以能在各国之间传导、发生并对经济起破坏作用,除了经济开放的原因之外,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家的体制、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若干缺陷和漏洞,如果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弥补和完善的对策,这类风险发生的可能行将会小得多,其破坏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 一(5)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施适度保护政策。面对经济全球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国应对经济进行适度保护。WTO要求各成员国经济应全面开放,但也并不排斥发展中国家可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进行适度保护。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并不高,若干的行业和部门仍缺乏竞争力,因此,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施适度保护政策,以减弱经济全球化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 本文循着以下思路展开研究和探讨:(1)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一个开放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哪些利益?对金融、贸易、投资及各类产业会带来何种风险。(2)当一国发生风险后,是怎样传入另一国的?这种风险是循着什么渠道和传导机制在各国之间传导的。(3)在研究各国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风险可能在中国发生的特殊性。(4)针对经济全球化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风险,我国在经济全球不匕进程中应采取适度保护政策。中国一直在贸易自由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着,中国的市场将会对世界各国更加开放。在这个新时期中,中国已不可能继续实施以往的保护色彩较重的贸易政策,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是wTO规则所不允许的;但中国也不应立即推行自由度很高的贸易政策,因这是中国的 民族产业所难以承受的。这个新时期中我们应该实施何种贸易政策呢?本文认为,我们应 该实施符合中国国清的开放型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调查研究、数理统计与实证分析法。本研究课题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大量、系统地调查和搜集国内外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资料,然后对所搜集到 的资料进行微机处理和进行数理统计,以便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和对策,对经济全球化风 险进行预测和治理。(2)微观分?

二、入世使我国农业面临巨大压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使我国农业面临巨大压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1.1 国际贸易理论和内生动力溯源
        1.4.1.2 国际合作与贸易受到成本约束: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
        1.4.1.3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动因
        1.4.1.4 关于中俄农业合作互补性的研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2.1 中俄农业合作互补性研究
        1.4.2.2 中俄农业贸易和产业内水平研究
        1.4.2.3 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的相关研究
        1.4.2.4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
        1.4.2.5 对俄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风险防范研究
        1.4.2.6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对外发展战略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中俄农业贸易现状及增长潜力
    2.1 俄罗斯农业发展概况
        2.1.1 俄罗斯的农业资源条件
        2.1.2 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情况
        2.1.3 俄罗斯的农业政策转变
    2.2 农业在中俄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2.3 中俄农业贸易特征分析
        2.3.1 中俄农业贸易竞争力分析
        2.3.2 中俄农业贸易互补性分析
    2.4 中俄农业贸易增长潜力评析
    2.5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测度分析
    3.1 引言和文献回顾
    3.2 模型介绍和数据来源
        3.2.1 模型方法介绍
        3.2.2 数据来源和说明
    3.3 实证结果和分析
        3.3.1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及对比分析
        3.3.2 中俄两国主要的农业转入来源国和转出承接国
    3.4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状况和评析
        3.4.1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状况分析
        3.4.2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评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调整成本测度分析
    4.1 引言和文献回顾
    4.2 方法介绍和数据来源
        4.2.1 方法介绍
        4.2.1.1 A、B、S指数
        4.2.1.2 贸易调整空间模型
        4.2.2 数据来源和说明
    4.3 实证测算结果和分析
        4.3.1 A、B、S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4.3.2 俄罗斯入世前后调整成本结果对比分析
    4.4 中俄农业调整成本变化解释和评析
        4.4.1 来自双边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解释
        4.4.2 中俄农业调整成本影响评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俄农业贸易成本测度分析
    5.1 引言和文献回顾
    5.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贸易状况分析
        5.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贸易具有较高集中度
        5.2.2 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贸易主要集中在经济距离较近国家
    5.3 方法模型介绍及数据说明
        5.3.1 方法模型介绍
        5.3.1.1 贸易成本测度模型
        5.3.1.2 贸易增长分解模型
        5.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13国的农业贸易成本对比分析
        5.4.2 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13国农业贸易增长因素分解对比分析
    5.5 中俄农业贸易成本总结评析
        5.5.1 结果分析
        5.5.2 贸易成本视角的评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外部环境状态分析
    6.1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优势分析
        6.1.1 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6.1.2 “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有效对接
        6.1.3 国际大环境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促进作用
        6.1.4 中俄农业合作开发早、互补性强、已取得一定成果
        6.1.5 中俄双边相关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助力农业合作
        6.1.6 中俄双边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取得良好进展
    6.2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困境分析
        6.2.1 俄罗斯从地缘经济战略上对中国还有防备
        6.2.2 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使得中俄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6.2.3 俄罗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且农业产业政策保护性强
        6.2.4 中国企业对俄农业投资缺少集体行动和合理规划部署
        6.2.5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面临从进入、运营到退出的多重风险
        6.2.6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资金支持
    6.3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潜力行业分析
        6.3.1 农业种养殖业
        6.3.2 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
        6.3.3 农业技术合作
        6.3.4 农产品加工
        6.3.5 农业跨境合作服务业:跨境电商、金融、物流
    6.4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视域下深化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建议
    7.1 加紧对俄农业合作的定位谋划和双边政策对接
        7.1.1 明确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定位
        7.1.2 树立正确的对俄农业合作理念
        7.1.3 加强对俄农业合作整体规划和双边政策对接
    7.2 黑龙江省要抓住机遇助推对俄农业产能合作
        7.2.1 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集团,推进对俄全产业链农业合作
        7.2.2 加强哈尔滨新区和黑龙江自贸区建设
    7.3 推进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跨境产业链建设
        7.3.1 加强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建设
        7.3.2 完善双边农业生产要素过境和粮食回运通道建设
        7.3.3 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7.3.4 推动农产品销售与合作项目的品牌化建设
    7.4 加强对俄农业投资服务体系建设
        7.4.1 加强对俄农业投资智库咨询服务建设
        7.4.2 促进企业熟悉对俄农业投资实务和加强人才培养
        7.4.3 多渠道融资深化对俄农业合作资金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1.4.2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1.4.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1.4.4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案例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系统研究
        1.5.2 历史研究
        1.5.3 实证研究
        1.5.4 文献研究
    1.6 论文研究思路
    1.7 文章逻辑结构
第二章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2.1 理论渊源
        2.1.1 系统科学
        2.1.2 地理科学
        2.1.3 历史科学
        2.1.4 全球化理论
    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提出
        2.2.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概念及结构层次
        2.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原理
        2.2.3 区域内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范畴
        2.2.4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发展路径
        2.2.5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农业国际合作的理论框架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状况研究
    3.1 新疆食品安全实证研究
        3.1.1 新疆食品安全特征
        3.1.2 新疆食品安全现状
        3.1.3 新疆食品安全面临挑战
    3.2 新疆粮食安全实证研究
        3.2.1 新疆粮食安全特征
        3.2.2 新疆粮食安全现状
        3.2.3 新疆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3.3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实证研究
        3.3.1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特征
        3.3.2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现状
        3.3.3 存在的主要挑战
    3.4 新疆区农业地理安全实证研究
        3.4.1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特征
        3.4.2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现状
        3.4.3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面临主要挑战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4.1 国内农业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
        4.1.1 粮食安全
        4.1.2 农村牧区安全
        4.1.3 食品安全
        4.1.4 农业地理安全
    4.2 国内农业安全形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4.2.1 食品安全
        4.2.2 粮食安全
        4.2.3 农村牧区安全
        4.2.4 农业地理安全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实证研究
    5.1 合作背景——国际农业系统安全状况
        5.1.1 国际食品安全
        5.1.2 国际粮食安全
        5.1.3 国际农村牧区安全
        5.1.4 国际农业地理安全
    5.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
        5.2.1 1949-1978年,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政策
        5.2.2 1979-2000年,农业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5.2.3 2001年-至今,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体系
    5.3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形势
        5.3.1 农业贸易
        5.3.2 国际农业投资
        5.3.3 体系建设
    5.4 当前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5.4.1 农业内生动力不足
        5.4.2 外部性问题
        5.4.3 冲突增强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6.1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基础结构与层次
    6.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任务
        6.2.1 食品安全
        6.2.2 粮食安全
        6.2.3 农村牧区安全
        6.2.4 生物地理安全工程建设
        6.2.5 国际农业安全建设
    6.3 中国国内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础战略
        6.3.1 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战略
        6.3.2 农业社区体系建设战略
        6.3.3 农业社会系统工程
    6.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战略
        6.4.1 农业国际合作层次
        6.4.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重点战略
    6.5 中国农业安全工程体系的建设机制
        6.5.1 明确将农村现代化确立为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6.5.2 制定科学的农业安全战略调整方案
        6.5.3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国家农业安全工程建设
        6.5.4 认真动员人民群众的参与
        6.5.5 建立全球农业安全合作机制
    6.6 小结
第七章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案例研究
    7.1 规划背景
    7.2 规划理念
    7.3 总体设计
    7.4 主要目标
        7.4.1 食品安全
        7.4.2 粮食安全
        7.4.3 农村牧区安全
        7.4.4 农业地理安全
    7.5 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1 有机生产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2 有机社区重点示范工程及地理空间分布
        7.5.3 有机社会重点工程布局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8.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研究
        8.2.1 中国农业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形势
        8.2.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结构及建设任务
        8.2.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
        8.2.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安全体系形势及建设规划
        8.4.1 新疆农业安全形势
        8.4.2 新疆有机农业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认识
    8.5 研究特色及创新说明
        8.5.1 理论创新
        8.5.2 主要贡献
    8.6 研究的不足之处
    8.7 今后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2 其他经济理论
        2.2.1 古典经济理论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2.3 现代经济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5.2 经验借鉴
    5.3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6.3.5 虚拟合作模式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6.4.1 纵向比较分析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6.4.3 成本比较分析
        6.4.4 效果比较分析
        6.4.5 比较分析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7.1 土地要素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7.2 劳动力要素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7.3 资金要素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7.4 科技要素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7.5 本章小结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8.5 本章小结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9.4.4 算例分析
        9.4.5 实证分析结论
    9.5 本章小结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调整压力视角下的农业贸易开放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说明
        1.3.3 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
        2.1.2 农产品及分类
    2.2 理论综述
        2.2.1 重商主义的保护理论
        2.2.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保护理论
        2.2.4 其他贸易保护理论
        2.2.5 受保护产业的选择标准
    2.3 文献回顾
        2.3.1 我国农产品贸易开放与保护研究
        2.3.2 贸易开放引致的调整压力研究
        2.3.3 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要素影响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
    3.1 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与格局变化
        3.1.1 农产品贸易品种结构变化分析
        3.1.2 农产品贸易对象分布变化分析
        3.1.3 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
    3.2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
        3.2.1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产生机理
        3.2.3 调整压力的测度方法:平滑调整假说
    3.3 调整压力与贸易方向
        3.3.1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与调整压力
        3.3.2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与调整压力
    3.4 个别要素调整压力绝对量分析:以劳动力要素就业效应为例
    3.5 本章小结
4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实证分析一: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农业部门的检验
    4.1 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农业部门适用性:基于S指数的模型检验
        4.1.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4.1.2 实证结果分析
    4.2 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农业部门适用性:基于GL指数的再检验
        4.2.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4.2.2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实证分析二: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调整压力
    5.1 产品角度调整压力的测度方法
        5.1.1 贸易调整空间(Trade Adjustment Space-TAS)
        5.1.2 边际产业贸易指数S index
    5.2 贸易引致的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整压力实证分析
        5.2.1 产品间年度变化分析
        5.2.2 加入WTO前后对比分析
    5.3 贸易引致的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调整压力实证分析
        5.3.1 产品间年度变化分析
        5.3.2 出口市场对比分析
        5.3.3 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5.4 产品的相对要素密集度与生产要素角度的调整压力
        5.4.1 结合相对要素密集度的生产要素调整压力测度方法
        5.4.2 土地、资本、劳动力要素调整压力
    5.5 本章小结
6 贸易引致的调整压力实证分析三: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与就业吸纳数量分析
    6.1 分析方法和数据
    6.2 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与吸纳数量分析
        6.2.1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挤出
        6.2.2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吸纳
        6.2.3 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综合效应分析
        6.2.4 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综合效应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6.2.5 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就业综合效应影响因素贡献度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政策涵义及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5)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6)我国农业入世十周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及应对经验
二、入世和农业贸易发展对我国农业的作用及影响
三、未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与形势
四、加强统筹, 促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1.加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推动公平贸易环境建设。

(7)多哈农业协议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贸易理论基础
        1.2.2 多边贸易规则制定的基础
        1.2.3 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相关研究综述
        1.2.4 多边农业协议对中国影响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多边贸易谈判历程及主要内容分析
    2.1 GATT 农业谈判历程
    2.2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
        2.2.1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基本框架
        2.2.2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内容
        2.2.3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局限性
    2.3 多哈农业谈判的进展及谈判框架
        2.3.1 多哈农业谈判的进展
        2.3.2 多哈农业谈判的框架
    2.4 多哈农业谈判模式草案的内容
        2.4.1 国内支持
        2.4.2 市场准入
        2.4.3 出口竞争
        2.4.4 其他议题
    2.5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与多哈回合模式草案的比较
        2.5.1 背景不同但目标相同
        2.5.2 框架相同但内容不同
        2.5.3 矛盾类似但阵营有变
        2.5.4 方向相同但力度不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 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分析
    3.1 我国的入世承诺
    3.2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
    3.3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变化情况
        3.3.1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总体变化情况
        3.3.2 入世后我国主要进出口农产品的贸易变化
        3.3.3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3.4 入世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3.4.1 入世给我国农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3.4.2 入世给我国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3.5 进一步开放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5.1 农业进一步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3.5.2 进一步开放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式草案的国内支持条款及其影响分析
    4.1 我国的国内支持水平
    4.2 农业模式草案中的国内支持条款
    4.3 国内支持条款对我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式草案的市场准入条款及其影响分析
    5.1 我国参与市场准入谈判的基础
    5.2 市场准入措施
    5.3 分层公式、敏感产品与特殊产品
    5.4 分层公式对我国农产品关税的削减效果
    5.5 关税升级和热带及多样化产品
    5.6 市场准入模式草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式草案的其他关键议题及其影响分析
    6.1 特殊保障机制议题
        6.1.1 特殊保障机制的含义
        6.1.2 特殊保障机制对我国的意义
        6.1.3 我国特殊保障机制的模拟分析
    6.2 特殊产品条款
        6.2.1 特殊产品条款的含义及意义
        6.2.2 特殊产品设置的效果分析
        6.2.3 特殊产品谈判的可能结果对我国的含义
    6.3 新成员议题
        6.3.1 我国在新加入成员问题上的立场
        6.3.2 模式草案中有关新成员特殊待遇的条款
        6.3.3 新成员特殊待遇对我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哈回合模式草案对WTO 主要成员的影响分析
    7.1 比较分析的基本框架
        7.1.1 主要成员的选择
        7.1.2 主要议题的选择
    7.2 市场准入方面的影响分析
        7.2.1 主要成员的关税水平及削减义务
        7.2.2 主要成员的关税削减分析
    7.3 国内支持方面的影响分析
        7.3.1 农业模式草案对欧盟和美国的影响
        7.3.2 农业模式草案对印度和巴西的影响
    7.4 出口竞争方面的影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WTO 主要谈判方的立场与我国策略研究
    8.1 主要WTO 成员及谈判集团的立场
        8.1.1 美国
        8.1.2 欧盟
        8.1.3 G20
        8.1.4 G10
        8.1.5 凯恩斯集团
        8.1.6 G33
    8.2 我国的谈判目标和立场分析
        8.2.1 我国的谈判目标
        8.2.2 我国的核心关注
        8.2.3 我国的谈判立场
    8.3 我国的谈判策略分析
        8.3.1 我国参与新一轮谈判的总体策略定位
        8.3.2 我国谈判策略的实现途径选择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9.2 我国符合WTO 框架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选择
    9.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保险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当今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我国保险业的历史性进展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概况
        1. 保费迅速增长、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提高
        2. 保险市场的供需主体及中介机构不断增加
        3. 保险业资产增长,投资回报率提高
        4. 法律法规走向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形成
        (二)中国的寿险业
        1. 中国寿险业的发展状况
        2. 中国寿险业的企业组织形式
        3. 中国寿险业的产品模式
        (三)中国的财产险业
        (四)中国的再保险业
    二、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
        1. 市场竞争模式不确定
        2. 保险法制度不健全
        3. 保险机构、保险业务发展与保险管理滞后的矛盾
        4. 市场竞争条件不平等
        (二)供给方面的问题
        1. 业务总体水平低,结构发展不平衡,险种单一,适应性不强,新险种开发缓慢
        2. 市场主体偏少,缺乏适度竞争,市场主体企业化程度差异大
        3. 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狭窄,保险基金几乎无法保值增值,保险赔付水平过低,保险赔付作用有待提高
        4. 保险经营性风险日益积聚,保险业面临风险的考验
        5. 保险业务迅速发展与人才匮乏形成关尖予盾
        6. 竞争加剧,违规经营现象相当严重
        7. 内部管理混乱,会计核耳及账户管理有漏洞,内部控制薄弱
        8. 社会保险机构及有关部门人事混乱
        (三)保险需求方面的问题
        (四)保险中介存在的问题
        1. 各类保险代理人发展欠平衡,行为不规范,保险经纪人尚未起步
        2. 违规、违法经营现象严重
        3. 管理松懈、手续费标准执行混乱
        4. 存在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5. 机构设置有待规范
    三、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一)从中国的保险密度与深度看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二)从中国的人口看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三)从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看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四)从中国人的保险意识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五)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六)从加入WTO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第二部分加入WTO后中国保险市场开放度研究
    一、中国政府对开放国内保险市场的明确表态
    二、开放中国国内保险市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开放所带来的机遇
        (二)开放所带来的挑战
        1.营销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2.人才挑战。
        3.技术挑战。
        4. 盈利水平挑战。
        5. 管理挑战。
        6. 对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
        7. 对我国保险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挑战。
        三、入世后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度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保险业对外开放的经验借鉴
        1.韩国
        2.新加坡
        3.中国香港
        4.泰国
        5.菲律宾
        6.印度
        7.印度尼西亚
        (二)我国对保险市场开放尺度的把握
        1.确定开放度首先要掌握国内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承受能力
        2.要坚持“三有”原则
        (1)关于“有限制”
        (2)关于“有选择”
        (3)关于“有步骤”
        3.保险市场开放所涉及的产品或技术、对象或机构、空间或区域
        (1)引进保险产品或技术的选择
        (2)引进对象或机构的选择
        (3)引进空间或区域的选择
        4.在我国保险市场开放初期政策应做的具体工作
        5.在开放国内保险市场的同时我国的保险企业要主动出击海外
第三部分中国保险市场模式研究
    一、中国保险市场模式的观状与特点
        (一)历史与现状
        1.计划经济中的封闭型垄断模式
        2.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封闭型垄断竞争模式
        3.市场经济中的开放型垄断竞争模式
        (二)特点
        1.保险市场模式形成的不确定性
        2.保险市场模式内容的不具体性
        3.保险市场模式监管行为的随意性
    二、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确定
        (一)发达国家保险市场模式参考
        1.发达国家保险市场充分开放的垄断竞争模式
        2.发达国家保险市场有限开放的寡头垄断模式
        3.发达国家保险市场有限开放的垄断竞争模式
        (二)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确定
        1.确立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因素分析
        (1)国情与经济发展目标
        (2)WTO规则
        (3)垄断竞争程度
        (4)风险控制
        2.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确定
        (1)阶段性目标模式
        (2)总体性目标模式
    三、完善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政策驭向与措施
        (一)在组织结构模式上,积极推进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
        1.扩大市场规模
        (1)政府规划
        (2)政府鼓励
        (3)政府扶持
        2.完善保险市场组织结构
        (1)继续逐步增加产险和寿险公司
        (2)尽快增加再保险主体,形成再保险市场
        (3)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中介机构
        (二)在市场机制模式上,倡导、推动市场化的垄断竞争
        1.创造环境,倡导公平竞争
        2.培育中资保险公司成为垄断的主导力量
        (1)深化保险体制改革
        (2)加强保险业同银行业的合作
        (3)保险资本重组,“一夜暴富”
        (三)在经营模式上,大力推进专业化、集约化
        1.注重创新
        (1)险种必须创新
        (2)营销手段要创新
        (3)服务内容要创新
        (4)保险理念创新
        2.注重风险控制
        (1)在思想上要引起重视
        (2)提高经营质量
        (3)规范保险资金的运用
        (4)利用再保险的功能
        (5)防止保险欺诈
        3.注重人才专业化
        (1)培养和引进人才的途径
        (2)目前急需的专业人才
        (四)在市场开放模式上,采取全方位适度开放政策
        1.全方位的开放
        2.有限制的开放
        3.有选择的开放
        4.有步骤的开放
        (五)在监管模式上,完善保险监管机制,提高保险监管水平
第四部分中国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条件分析
    一、中国保险需求条件分析
        (一)保险需求的涵义
        (二)经济发展与保险需求
        1.生产能力的扩大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产业结构的变化增加了保险需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工极为有限,人们从事的主要是渔猎、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等,此时出现的是从游牧业向农业的飞跃。到了近代,产业革命导致出现了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沟,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出观了以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这样就完成了从农业向工业的过渡。二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信息、电子、软件、手航、生物工程、原子能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到现在我们正处于由工业化经济向服务化、知识化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原有产业部门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他们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更多的风险的出观,于是对保险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需求绝对量增加了,保险的内容也扩大了。同时要求保险业设计新险种,开发新业务。
        (二)人口状况与保险需求
        (三)家庭状况与保险需求
        (四)政府政策与保险需求
    二、中国保险供给条件分析
        (一)保险供给的涵义
        (二)经济发展与保险供给
        (三)保费水平与保险供给
        (四)从事保险经营的专门人才的数量、质量与保险供给
第五部分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研究
    一、发展农业保险市场
        (一)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
        1.体制与制度的瓶颈制约
        2.财政补贴的制约
        3.技术水平的制约
        4.中介机构缺位的制约
        5.险种开发滞后的制约
        6.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制约
        (二)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
        (三)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对策
        1.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
        2.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农村险种
        3.加强农业保险技术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
        4.培育农业保险的中介市场
        5.研究建立再保险体系
        6.尝试在农村实行资金运用
        7.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农村保险市场
    二、拓展农村人身保险市场
        (一)发展我国农村人身保险的难点
        1.分业经营的法律限制
        2.保障意识淡薄
        3.费率制定不合理
        4.经济制约因素
        5.经营体制的不适应性
        (二)发展我国农村人身保险的设想
        1.重视人身保险的储蓄和投资双重功能
        2.允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进行混业经营的尝试
        3.积极进行保险营销的创新
        4.强化保险服务意识
        5.延伸机构,建立合理完善的保险体系
        6.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第六部分中国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问题研究
    一、保险监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保险监管的时代意义
        (二)中国保险监管的根本原因
        1.保险市场的失灵与保险监管
        2.保险的特殊性和保险监管
        (三)保险监管的法律依据
    二、我国保险监督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保险监督管理的立法历史
        (二)保险业的自省和自我监督的探索
        (三)监督管理的内容
        (四)监管方式
        (五)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保险监督管理体系,保险监督管理乏力。
    三、保险监督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和我国的模式选择
        (一)我国保险监督管理目标模式的选择
        1.保险监督管理目标的国际比较
        2.我国保险监督管理目标的选择
        (二)我国保险监督管理方式的选择
        1.保险监督管理方式的国际比较
        (1)公示方式
        (2)规范方式
        (3)实体方式
        2.我国保险监督管理方式的选择
        (三)我国保险监督管理手段的选择
        1.保险监督管理手段的国际比较
        2.我国保险监督管理手段的选择
        (1)解释法律
        (2)制定规则
        (3)信息批露
        (4)窗口指导
        (5)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
    四、保险监管的内容选择与程度分析
        (一)通过国际比较,了解我国的保险监管内容
        1. 关于事先批准原则
        2. 保险公司有关股本、法定准备金等金融方面的要求
        3. 技术储备及包括技术储备在内的基本投资的金融要求
        4. 保险险种和保险费率的规定
        5. 再保险的让与管理
        (二)保险监管的程度分析
    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监管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保险监管的基础性制度
        1. 建立健全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2. 提高中国保监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
        3. 实现财务信息的标准化,为偿付能力监管创造基础条件
        4. 提高保监会信息化水平,实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并提高监管透明度
        5. 完善保险税收制度,制订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6. 完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7. 建立独立精算师制度
        8. 组建专业协会,建立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
        9.
        1 0.
        (二)建立良好的保险市场进入机制
        1. 将设立保险公司的资本金要求与公司准备从事的业务挂钩,对不同的险种提出不同的资本金要求。
        2. 对内资开放保险市场,加快中资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审批速度。
        3. 增加市场主体的组织形式。
        (三)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四)调整监管重点,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9)加入WTO与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协定与中国入世
    一、乌拉圭回合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
    二、坎昆会议
    三、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的承诺
第二章、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一) 比较优势学说
        (二) 要素禀赋学说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修正
        (一) 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模式
        (二) 机会成本递增的贸易模式
    三、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验证
        (一) 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下国际竞争力分析
        (二) 中国运用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入世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总体影响
    一、入世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一) 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的现状
        (二) 入世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二、入世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一) 入世使我国农产品市场面临巨大的压力
        (二) 粮棉油等不具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受到的冲击较大
        (三) 入世为肉果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带来机遇
    三、入世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进口结构的影响
        (一)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二) 入世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四、农产品市场开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现状
        (二) 入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五、农产品市场开放对农业政策与体制的影响
        (一) 对农产品贸易体制的影响
        (二) 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影响
        (三) 对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影响
    六、农产品市场开放对农业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的影响
        (一) 农业利用投资现状
        (二) 入世有利于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外资技术引进
第四章、农产品市场开放下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对策
    一、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一) 保持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
        (二) 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 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经济体制
        (四) 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思路
    二、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一)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二) 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宏观调控体系
    三、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 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 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
第五章、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10)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1 导言
    1.1 研究的主题及意义
    1.2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经济全球化主要标志辨析
    2.1 生产要素的全球化
    2.2 产品市场的全球化
    2.3 产业结构的全球化
    2.4 经营理念的全球化
    2.5 经贸规则的全球化
3 经济全球化:利益与风险并存
    3.1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利益
    3.2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风险
    3.3 从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加经济全球化的深度看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4 资本全球化利益论
    4.1 资本全球化发展态势
    4.2 货币资本移动利益论
    4.3 跨国投资的内部化优势与内部化利益论
    4.4 兼顾贸易利益和投资利益的比较优势论
    4.5 实证分析:从小岛清的国际投资理论看日本汽车厂商的对华经贸政策
5 技术全球化利益论
    5.1 全球性技术转移的渠道与利益
    5.2 技术周期性跨国转移的规律与效益
    5.3 实证分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韩国经济快速崛起
6 贸易全球化利益论
    6.1 相互需求动因下的比较利益
    6.2 用比较成本和机会成本阐释的比较利益
    6.3 实证分析:从中韩贸易纠纷看世贸组织的保障条款与贸易利益的保障
7 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危机风险
    7.1 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国际传导速度加快、破坏性后果加重
    7.2 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传导机制
    7.3 防范被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策略分析
    7.4 实证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8 经济全球化中的债务危机风险
    8.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负债经营的发展
    8.2 从负债经营到债务危机
    8.3 债务危机监测指标体系探析
    8.4 实证分析:中国负债经营中潜伏的危机与问题
9 实证分析: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民族产业风险
    9.1 中国传统农业的危机与对策思考
    9.2 中国工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选择
    9.3 中国服务业的风险与发展策略
10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一:自由贸易在理论上经久不衰而实践中困难重重
    10.2 研究结论二:保护贸易在理论上效应明显而实践中缺陷亦明显
    10.3 政策建议: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选择:开放型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与本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四、入世使我国农业面临巨大压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D]. 杨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2]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D]. 赵其波.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3]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4]调整压力视角下的农业贸易开放与保护研究[D]. 张姝.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5]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6]我国农业入世十周年回顾与展望[J]. 牛盾. 农业经济问题, 2011(12)
  • [7]多哈农业协议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D]. 王东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8]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保险业研究[J]. 曲伟强,韩经建,宋若臣,曾红燕,冯展宾,任福姣.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S1)
  • [9]加入WTO与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D]. 曹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02)
  • [10]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D]. 范爱军. 山东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我国农业因加入WTO面临巨大压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