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过年登记活跃

海外华人过年登记活跃

一、出境过年报名踊跃(论文文献综述)

余丽[1](2021)在《技术、市场与文化复合性的形成:清代以来丹江地区的族群互动》文中提出

冯佳[2](2019)在《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文中研究指明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刘明月[3](2019)在《生计、宗教与时间法则 ——一个闽南渔业社区的社会节奏》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东山县铜陵镇生计方式与民间信仰的探讨来呈现不同类别的时间,希望了解生计方式与宗教活动对于整个社区节奏的建构与影响。社区生计方式对宗教活动的盛行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反作用于生产活动,在时间节奏上互相匹配并衍生出一定的时间法则,最终形成了铜陵地区的社会节奏,二者的互动至今仍在使得社会节奏处于动态变化中。年鉴学派对于时间节奏的研究强调季节变化对于社会形态的影响,并对仪式时间与生产时间作出了区分,他们认为社会节奏的圣俗状态与自然节律是相呼应的。在不同社会中节奏都有很明显的体现,不同的生计方式与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对整个社会的节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国闽南渔业社区民间信仰自成体系,不同于佛教的循环时间观,也不同于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演化出自己的时间法则,并且存在节奏的不匹配。铜陵镇的宗教活动与生产活动有非常完整的年度周期,在闽南渔业社区中有一定代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铜陵镇宗教活动与生计方式的观察与研究,描述该社区宗教时间与岁时节庆的安排,梳理出该社区的社会节奏,以期为闽南渔业社区的节奏研究做一个案例补充。

李新铭[4](2017)在《缅甸华人商会研究(20世纪初至60年代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缅甸华人商会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讨论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在祖籍地中国和缅甸社会的发展脉络下,缅甸华人商会成立的背景、经过及其发展状况,并探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华人商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其在运作、功能等方面表现出的特点。缅甸华人商会的发展史,既是商人自身整合和社会、政治参与的写照,也蕴含着中缅两国历史变迁与转型的复杂变量。华人移居缅甸自古有陆路和海路两种途径,两者分别被称之为“翻山华侨”和“渡海华侨”。前者构成当今缅甸云南华人之主体,其早期移民活动与传统中缅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后者构成了当今缅甸闽粤籍华人之主体,其成规模的移民活动则始于19世纪中叶英国对缅甸的殖民活动。至20世纪初,缅甸华人社会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同一时期,晚清政府日益重视侨务,对外遣使设领,保护和争取华人及其资本,并积极呼吁或参与南洋各地华人商会的创办。在此背景下,缅甸华人的“缅甸中华商务总会”和“缅甸华侨兴商总会”应运而生,并发展为缅华社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组织。华人商会建立起了具有细密性和完整性的章程,形成了科层化的组织架构,而且,在制度化的运作之下,商会的收入有了制度化来源保障,其开支去向亦有合理规章安排。商会作为一个超帮派的社会组织,成为整合包括华商在内的华人社会的对话和沟通平台。在二战前,华人商会在华商的工商业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华人民间商事纠纷调处的重要机构。华人商会的功能不止局限于经济领域,其影响力也扩展到更为广泛的政治和社会领域中,成为华人社会的领导机构,在缅甸华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扮演重要角色。1942年,日本侵缅是缅华社会的浩劫,华人商会被迫解散。从1945年至1948年初,在英国继续殖民统治的三年期间,华人社会进入恢复阶段,华文报刊、华校及华人社团等纷纷复办,商会与各类华人工商业社团也在此一时期重建。商会在复办后,在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其运作更为规范化。二战后,缅甸华人同东南亚其他国家华人一样,历经剧烈的社会变迁。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缅甸的独立和中国的新生,使缅华社会在很短时间内面临居住国和祖籍国两个方面剧烈的政治变动,这也使华人商会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在1948年1月,缅甸获得独立,进入了自由同盟执政时期(1948年-1962年)。在这一时期,缅甸政府推行以“缅人化”为核心的民族主义路线,缅甸对外侨的各项政策,因而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面对缅甸独立后生存环境变化的挑战,商会加强了与缅甸主流社会的良好政治关系,并以华社代表机构的姿态有限度地参与到居住国的政治生活中,以此维护华社的经济利益。在政治层面之外,商会在缅华社会发挥的功能又有其稳定的一面,一如二战之前,商会依然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与华人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战后中国政治的剧烈变迁,使商会陷入对中国政治取向的认同纷争之中。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在缅华社会的统战争夺,使商会面临政治立场的选择。作为华社的最高领导机构,商会对中国政治的立场影响着华社政治立场的整体走向。在经过激烈争夺后,商会内部的进步力量占据了主导。商会选择站在新生中国一边,成为了缅华社会进步力量的代表。在自由同盟时期,华人商会政治取向的选择,引导了华人社会的发展方向。商会成为宣传和维护新中国形象,以及推动中国政府侨务工作的有力支持者。

黎兰香(LELANHUONG)[5](2017)在《越南华文报纸发展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越南华人大部分聚居越南南方,南方华人又大都集中于西贡与堤岸(简称西堤,后来官方统称为西贡)。越南华文报纸则以堤岸(即后来统称的西贡堤岸区)为中心!越南华文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初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据资料记载与华文报前辈忆述,越南第一家华文报纸,也是整个中南半岛的第一家华文报纸,是1918年在越南西贡堤岸区创刊的《南圻日报》(越文为:NHAT BAO NAM KY)。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论华文报纸家数之多和水准之高,越南出版的华文报纸曾经称冠东南亚地区,在亚洲仅次于中国香港和台湾。直至1975年,南方解放与越南全国统一之后,所有在越南本土发行出版的华文报纸,不论日报还是晚报全部停刊,越南全国从南到北的十几家华文报社被迫关闭停止营业,只剩下西贡堤岸区的华文地下报《解放报》(越文为:BAO GIAI PHONG TIENG HOA)。该报原是南方解放前的华文地下报《工人报》(越文为:BAO CONG NHAN TIENG HOA),同时也是现在越南唯一一家以方块字为传媒的纸印报纸。自1918年至1975年间,越南华文报纸历经五十七年风雨苍黄,经历了无数风雨,无数坎坷,无数险阻!为何曾经称冠东南亚的越南华文报业终于走进历史?越南华文报业是如何从纯属商业性经营、言论自由转型成为越南共产党党部、政府和人民的言论机关?本人将从论文的第一章着手分析,概括华文报纸在越南的诞生与其五十七年创业艰苦的历程,有早期、中期及近期,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艰难困苦。在这五十七年里,虽说也有发展,也在壮大,但始终离不开挣扎求存的挑战。可见,越南华文报纸的存在充满变数,危机四伏,极为严酷!接下来,本人将会阐述1975年越南全国统一后,越南华文报业由盛到衰的变化,越南政府对华文报纸的操控及越南华文报纸的现状;进而探讨在多样化时期,越南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华人社团的互动关系,越南华文报纸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等问题。在对每个问题进行论述的同时,本人还对越南华文报纸存在与发展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性建议。希望本论文对越南目前唯一一家以方块字为传媒的纸印报纸能持续向前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越南华文报纸是本人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的题目,同时也是紧紧围绕本论文整体内容的关键词。由于越南华文报纸属于族群性媒体,因此相当多的越南华人对华文报纸所报道的新闻的信任度比越南当地主流媒体报道的要高,尤其是现居住在越南的第一代华人。很显然,华文报纸在越南华人族群中拥有很大的市场。

姚婷[6](2017)在《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文中指出台山侨乡是中国典型的传统侨乡,台山侨刊《新宁杂志》被认为是中国侨刊的滥觞。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台山侨刊的数量和种类在同级行政区域中都是最多的,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学术界一般关注台山侨刊的史料价值,以侨刊所登载的内容为资料去研究侨乡社会,这便使得1949年前的台山侨刊受到学术界重视,而1950年后的侨刊则经常被学术界忽略,甚至被认为无价值。有鉴于此,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对台山侨刊进行研究,不仅将侨刊看作史料,更将其当作一个可供解构的文本,将“人”的因素纳入其中,从侨刊相关者的视角动态地分析侨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构了什么样的侨乡社会和为何如此建构侨乡社会,以及由此而致的侨刊功能的实现或缺失。本文将台山侨刊的变迁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前,1950-1966年,1978年至今。而1966年后的十年“文革”期间,所有侨刊被迫停刊。1949年前,侨刊无“侨刊”之名,有“侨刊”之实;1950年之后,“侨刊”一词出现,并被广泛应用,而这也意味着它们所受到的社会控制加剧。侨刊的相关者包括传播者、受众和政府。在不同的时代,传播者的年龄结构、知识体系和生命历程有较大差异。侨刊以“侨”属群体为主要受众。受众的分布形态和由此而成的“侨”“乡”网络形成侨刊传播的基本路径。政府对侨刊的控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形成严格的界线与明确的体系。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侨刊所建构的侨乡社会由立体化转而平面化,由“弊端丛生”转而“进步美好”。这其中既因侨乡本身的变化,也因为在政府控制和传播者认知的共同作用下,传播者对相关的传播信息进行了把关和筛选。侨刊最根本的功能是沟通“侨”“乡”。但侨刊并不总能实现这一显功能,不在其控制把握之下的潜功能,乃至负功能都有可能出现。而侨刊社则有效延展了当代台山侨刊的功能。本文所指称的“侨刊”的基本要点包括,侨乡民间(或由与侨乡相关群体)主办的出版物,受众主体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归侨和侨眷,传播内容主要是受众所对应的群体在侨乡内部发生的事件,办刊经费部分或主要来自以海外为主的群体成员的捐助的民间出版物。侨刊本身是连接“侨”“乡”两端的通道之一,同时又参与其他“侨”“乡”之间通道的构建。随着侨乡社会、海外华人社会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改变,侨刊“通道”的形态也在发展变化,逐渐由“侨乡—海外移民”式转变为“国内宗亲—侨乡—海外移民”式的信息传播通道。

江光亮[7](2015)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美援朝运动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1950至1953年间,在朝鲜战争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旗帜的一系列运动,诸如和平签名、武器捐献、爱国公约、参军参干、拥军优抚、爱国卫生等运动,对于新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抗美援朝运动与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紧密结合,“三套锣鼓一起敲”,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对外战争,而且加速了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造进程,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大大促进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建设。本文以江西省为中心,研究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民众动员问题。首先,考察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江西省的社会政治状况。分析建国初期江西的基本形势,论述朝鲜战争爆发给江西造成的主要影响,阐明抗美援朝运动兴起的背景。其次,考察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概况。论述江西抗美援朝运动“反美、援朝、爱国”三大主题,探讨运动展开的过程(分三大时期共六个阶段)及其阶段的特点。第三,考察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的组织情况。分析运动领导机构及其核心力量的情况,对江西宣传机构人员、宣传网中的报告员、宣传员等骨干和宣传运作机制情况作重点研究。第四,考察江西乡村民众的动员情况。分析共产党在此过程中的政治目标、动员措施、动员过程、民众反应等,并以此强化农民阶级斗争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推动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社会的改造。第五,考察江西城市民众的动员情况。分析共产党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工人、工商界、文教界、宗教界等阶层展开动员的不同策略及效果,以此推动国内政治整合,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城市新政权建设。第六,考察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与其他两大运动的关系。分别探讨了民众动员与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其在动员目标、手段、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关联。最后,对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的基本方式、主要特点及其与新中国政权建设关系进行总结。分析其“网络化”、“盘旋式”和“渗透性”三个基本方式和“综合性”和“关联性”两个主要特点。总体上看,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增强了民众对共产党的认同,加快了社会改革进程,大大促进了江西新政权的建设。

钟声[8](2014)在《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1919年-1928年)十年间的文本梳理,分析透视当时中国与南洋华社的互动及相互影响。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中国并没有就此进入宪政,更没有进入和平、稳定与发展。袁世凯称帝失败,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大军阀拥兵自重,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纷纷投靠帝国主义,中国大地军阀混战连年。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派也未曾停歇,在军阀斗争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不断努力。革命派与军阀、革命派内部、各大军阀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就实力而言,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来说,最弱的都是孙派革命党人。为了壮大革命力量,孙中山再一次将目光放在了近代革命的传统后方——南洋。在南洋,革命党人首先做的是进行革命的宣传,《新国民日报》便是其在南洋进行革命宣传的机关喉舌。本文正是要通过这份华文报对当时中国与南洋之间的关系,相互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本文第一章对新加坡华文报的发展史进行了简单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华文报的兴起、发展及滥觞。新加坡华文报经历了宗教性报纸、政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的转变。政治性报纸的创办,正是近代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南洋角逐的产物,它们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国近代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政治性报纸转为商业性报纸,是应时代所趋,既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也是新加坡华社社会变迁的反映。到了现代,华文报发展一度示弱(这也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有关),但是到了当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海外华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声音需要更多的平台传递,新加坡华文报进入大发展期。第二章对《新国民日报》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介绍。第一节介绍该报的前身后续。版面形式的介绍使我们对这份报纸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深入了解它的创办宗旨,发行范围、发行量及经营状况。第二节详细介绍了该报的同仁。一份报的思想通过该报的报人来体现、传递,所以要想了解一份报纸必须深刻了解活跃在它上面的报人。《新国民日报》的经理、主编、主要撰稿群体基本向我们传递了该报的思想倾向。第三节整体评价了该报的新闻与评论内容和特征,同时介绍了该报代表性的副刊《新国民杂志》及广告。第三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中国民主革命思想早在19世纪末已经在南洋播种并生根发芽,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的革命思潮不断发展演进,通过《新国民日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革命思想在南洋华社的发展。第四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首先介绍了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概况,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它的发展,探究了它的成因。然后总结归纳了该报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加强所作的工作与努力。最后阐述了在民族主义强化下,南洋华社对祖国的认同。第五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勃兴。该报对中国及南洋女性问题极为关注,女性问题成为在该报上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问题。女性解放一直伴随中国的政治社会革命,南洋女性解放运动其实也是中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一个反映与延伸。通过《新国民日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轨迹,女性解放运动的理论演进,实际行动与成效。通过对《新国民日报》内容形式上的梳理,我们对新加坡这份近代华文报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第三、四、五章具体问题的详细阐述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与南洋华社之间的互动及相互影响。报纸是活的历史资料库,历史远去,但是我们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尽量客观的还原历史,藉以指导今天的社会发展。

房晓敏[9](2014)在《中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的偏误分析》文中提出离合词是现代汉语词类中一个特殊的分类,历来是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关注的重点。学者对离合词的属性、命名和离合词的界定、离合词的类型及离析形式等问题都有深刻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因为对外汉语教学及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离合词时因为母语负迁移以及目的语过度泛化等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本文将针对中高级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离合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绪论部分指出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离合词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材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首先梳理了汉语离合词本体研究的相关内容,在汉语离合词和相对应的韩语汉字词对比的基础上掌握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离合词时已有的母语背景,然后借助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考察韩国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离析频率和离析形式。最后利用调查问卷全面调查中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离合词的使用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中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使用离合词出现的偏误种类,并分析出现各种偏误的原因。最后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中高级韩国留学生在习得现代汉语离合词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提出韩国留学生离合词的教授策略,以期为对韩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建议和帮助。结语部分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后续研究计划。

沈航[10](2014)在《浙江辛亥革命再研究 ——以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为视角》文中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翻了在中国延续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中华民族由崛起至腾飞的新纪元。通过对湖北、江苏等省辛亥革命进程的研究,以及对浙江辛亥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还在于是中国近代以来将西方因素与中国传统因素很好结合的成功范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条以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为原则的理性革命模式。本文对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的理性革命模式的考察,主要通过对浙江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关系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的。浙江光复后,满汉矛盾突显,浙江军政府在满人藏匿枪械、投毒以及集体闹事的危急情况下仍旧能以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的态度应对,较为平和地平息了骚乱。骚乱过后又能对满人多加照顾,切实保护满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在生活上,浙江军政想尽一切办法救济满人,从发放饷银到鼓励满人自谋生计,再到开设工厂,组织满人学习生存技能。而浙江军政府的行为也最终得到了满人的认同,满汉关系得到缓和。满人与汉人和睦相处,满人逐渐融入了汉族主流社会。浙江光复后,随着清政府在浙江统治的垮台,浙江革命党人开始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革命政权。浙江革命党人通过对军政府的三次改组,以及运用理性原则化解军政府与军政分府之间的矛盾,稳定了浙江政局。到1912年底,浙江军政府不仅取消了军政分府,统一了浙江的行政权,而且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资产阶级政权机构,促进了民主共和新浙江的发展。浙江光复后,财政危机逐渐显现。浙江军政府开展了追缴前清官员吞没官款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革命党人依据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原则,根据法律原则对抓获的官员进行审判。虽然效果不佳,但实践了资产阶级法制原则。为进一步解决财政危机,浙江军政府通过发行军用票、公债,以及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等措施,最终带领浙江民众走出了财政危机。值得提出的是,商界中的钱业与典当业也为稳定浙江社会经济秩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社会风俗变革方面,浙江军政府进行了移风易俗的活动,以期破除清代以来留存于世的恶习。军政府不仅以理性原则推行剪辫运动,而且下定决心铲除危害浙江数百年的烟毒与赌博恶习。此外,浙江军政府还取缔了为害社会的丐头。通过军政府的努力.在全省境内禁绝了鸦片,而且还严厉打击了赌博行为,使浙江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此外,浙江军政府还在省内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先烈纪念活动,通过对先烈的纪念,不仅温情回望了先烈的丰功伟绩,还以此为手段,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因此,从以上各方面来看,浙江的辛亥革命确实是一场充满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的革命。

二、出境过年报名踊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境过年报名踊跃(论文提纲范文)

(2)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1942-1943 年中原大灾荒概述
    第一节 中原大灾荒灾情概述
        一、受灾区域概况
        二、根据地灾情严重
    第二节 中原大灾荒的特点
        一、灾荒背景复杂
        二、涉灾地域异常辽阔
        三、灾害循环相生
    第三节 中原大灾荒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二、日本的侵略战争
        三、国民政府迟缓救灾
    第四节 中原大灾荒造成的影响
        一、对人口的影响
        二、对经济的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与“治标”救灾举措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回顾
        一、救灾思想的起源
        二、救灾体制
    第二节 宣传动员
        一、救灾前的宣传动员
        二、救灾中的宣传动员
    第三节 筹粮赈灾
        一、赈济粮款
        二、组织借粮
        三、开展对敌粮食斗争
    第四节 减轻税负
        一、减免公粮
        二、减租减息
    第五节 节约募捐与准备代食
        一、节约募捐
        二、准备代食
    第六节 处理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救助移民难民
        二、开展卫生防疫
        三、处理偷窃问题
        四、惩治贪污腐败
第三章 “治本”救灾举措
    第一节 创造农业生产条件
        一、兴修水利
        二、发展合作社
        三、开展捕蝗运动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一、抢种补种农作物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三节 发展副业
        一、发展纺织业
        二、发展家庭副业
    第四节 开展赎地救人运动
        一、开展赎地运动
        二、开展救人运动
第四章 党政、社会体制、民生运动与救灾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以赢得阶级认同
    第二节 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提高统领能力
    第三节 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第四节 开展民生运动以推动社会革新
第五章 救灾之成效、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主要成效
        一、成功度过灾荒
        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增进党群、干群、军民的关系
        四、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节 主要特点
        一、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
        二、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三、从单纯救济灾民转向服务抗战大局
    第三节 现实启示
        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三、倡导以“自立更生、生产救灾”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生计、宗教与时间法则 ——一个闽南渔业社区的社会节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铜陵人的宗教世界
    第一节 民间信仰
    第二节 制度化宗教
    第三节 宗教活动的变化
第三章 时间经验与社会节奏
    第一节 生计方式中的时间经验
    第二节 岁时节庆中的社会节奏
    第三节 对现代生活的调适
    第四节 社区与社会节奏
第四章 宗教活动中的节奏
    第一节 社区居民日常宗教活动
    第二节 宫庙时间的安排与传递
    第三节 宗教活动的时间法则
    第四节 民间宗教与社会节奏的互动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4)缅甸华人商会研究(20世纪初至60年代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东南亚华人商会研究
        二、缅甸华人研究
        三、缅甸华人研究的不足及前瞻
    第三节 研究方法、材料来源及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材料来源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缅甸历史发展、中国移民南来与缅华社会之建构
    第一节 缅甸的历史发展
        一、从蒲甘王朝时期到“掸族统治时代”
        二、东吁王朝时期(1531-1752)
        三、贡榜王朝的前期(1752-1823)
        四、三次英缅战争与缅甸沦亡(1824-1885)
        五、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1886-1942)
    第二节 滇民南来与缅北华人社会
        一、元代之前的中缅贸易与入缅“羁离未还者”
        二、元明时期的中缅贸易与华人移民
        三、清代前期的中缅贸易与华人移民
        四、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滇缅贸易的质变与华人社会的发展
        五、滇缅陆域的华商网络
    第三节 闽粤移民南来与缅南华人社会
        一、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1826)前后的缅南华人社会
        二、第二次英缅战争(1852)之后的缅南华人社会
        三、缅华社会之建构:以华人社团的形成和发展为视角
    小结
第三章 华人商会的创办与运作
    第一节 华人商业社团的出现
    第二节 华人商会的创办
        一、晚清侨务政策与南洋华人商会的建立
        二、缅甸中华商务总会(缅甸华商商会)的创办
        三、缅甸华侨兴商总会的创办
    第三节 组织机构
        一、中国商会的组织机构
        二、缅华商会的组织机构
    第四节 经费收支
        一、经费来源
        二、经费开支
        三、财务运作和财产管理的制度化
    小结
第四章 战前华人商会
    第一节 商会与华商的整合
        一、战前华人工商业经营状况
        二、商会与华人社群的整合
    第二节 商会与华商的商事调解
        一、文献记录中所见商事调解案的案由与类型
        二、商事纠纷调解的制度化操作
    第三节 商会与缅华社会
        一、扮演缅华社会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联系桥梁
        二、协调华社力量,统一华人行动
    第四节 商会与缅华社会的在地政治参与
    小结
第五章 日本侵占与英国重返缅甸时期(1942-1948)的华人商会
    第一节 日本侵缅对缅华社会造成的浩劫
    第二节 英国重占缅甸时期华人社会的恢复
        一、缅甸华人的难侨返缅“复员”工作
        二、华人经济的恢复
        三、各项事业的恢复
    第三节 商会复办及新兴工商业社团的出现
        一、华侨兴商总会的复办
        二、华商商会的复办
        三、工商业社团的复办、创办和“四大工商团体”的出现
    第四节 商会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的调整与改变
    小结
第六章 独立建国初期(1948-1962)的华人商会
    第一节 自由同盟时期缅甸政府的华人政策
        一、国籍问题
        二、移民与外侨管理政策
        三、经济政策
    第二节 商会的经济职能
        一、华人经济的发展变化
        二、商会与华商经营的商事规范
        三、商会与商事调解及其个案
    第三节 商会与缅甸政府的关系
        一、独立运动中的商会
        二、商会与缅甸政界的关系
        三、商会辅助缅甸政府处理华社事务
        四、宣达和推行政府的经济政策法令
    第四节 商会的社会活动
        一、商会与华人社会的发展
        二、商会的社会救灾活动
    第五节 商会与中国的关系
        一、缅甸政府对缅华社会政治取向的影响
        二、中国政治变迁引发商会内部的认同纷争
        三、商会推动中国认同与辅助侨务工作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越南华文报纸发展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黎兰香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越南国内关于华文报纸的研究
        二、中国国内关于越南华文报纸的研究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一、越南概况
        二、华文报纸概念
        三、越中关系概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越南华文报纸的兴起时期(1918年至1945年)
    第一节 越南华文报纸从头说起
    第二节 国事日非,越南华文报纸如雨后春笋
    第三节 越南独立派华文报纸诞生
第三章 越南华文报纸的发展时期(1945年至1965年)
    第一节 饱经风霜的越南独立派华文报纸
    第二节 战后好时机,越南华文报纸恒竞奋起
    第三节 每天十四家出版,越南华文报纸称冠东南亚
第四章 越南华文报纸的困难时期(1965年至1975年)
    第一节 新政府抛出报禁政策,华文报纸减少一半
    第二节 报纸出版按金法,迫使华文报纸由亏本而至无奈停刊
第五章 全国统一后的越南华文报纸
    第一节 南方解放与越南全国统一后,华文报纸全部停刊
        一、越南华文地下报纸从秘密出版转为正式公开发行
        二、越南华文地下报纸的创刊人物
    第二节 越南华文报纸57年创业的坎坷之路
        一、第一次冲击是1963年
        二、第二次冲击是1965年10月
        三、第三次冲击,发生于1971年至1972年期间
第六章 多样化时期的越南华文报纸(1975年至今)
    第一节 现存的越南华文报纸概况
        一、华文地下报纸《解放报》公开发行初期
        二、从《解放报》到《西贡解放日报》报名的由来
    第二节 华文《西贡解放日报》概况
        一、华文《西贡解放日报》的组织结构
        二、华文《西贡解放日报》历任领导
第七章 越南华文报纸在多样化时期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一节 越南华文报纸的特点
        一、华文《西贡解放日报》版面编排
        二、华文《西贡解放日报》的特点
    第二节 越南华文报纸的社会功能
        一、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服务华人社会,维护华人社会的权益
        三、融合越南本土民族的文化,创立内涵丰富的越南国家文化
        四、积极支持社会的慈善事业
第八章 越南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华人社团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越南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的互动关系
        一、越南华文教育概况
        二、华文教育是越南华文报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华文报业是华文教育的后续载体和推动力量
    第二节 华文报纸与华人社团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越南华人社团概况
        二、华文报纸是华人社团发展的推动力量
        三、华人社团是华文报纸的积极支持者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若干思考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从国际大背景看
        二、从文化教育现状来看
        三、从越南的华人社会来看
        四、从华文报纸本身来看
    第二节 若干思考
        一、越南华文报纸应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二、培养接班人是越南华文报纸能持续向前发展的生命线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部分
    三、越文部分
    四、英文文献
    五、电子文献来源
附录
后记

(6)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问题和内容框架
    三、文献综述
    四、本文对“侨刊”的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本文对相关术语和注释方式的说明
第一章 百年变迁中的台山侨刊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台山侨刊
        一、刊物宗旨——改良社会与联络侨情
        二、与宗旨相应的栏目设置
        三、多管齐下的经费筹集方式
    第二节 1950-1966年的台山侨刊
        一、刊物宗旨——宣传“新社会”与联络乡侨
        二、稳中有变的栏目设置
        三、《新宁杂志》与其他侨刊间二元化的经费筹集方式
    第三节 1978年至今的台山侨刊
        一、刊物宗旨——沟通侨情与激发华侨爱国爱乡之情
        二、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栏目设置
        三、以获取捐赠为主的经费筹集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台山侨刊相关者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一、侨刊传播者——正当壮年、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
        二、侨刊受众——期盼落叶归根的移居者
        三、对侨刊实行控制的政府——管而不严
    第二节 1950-1966年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一、侨刊传播者——延续前一阶段且经过重组的“知识分子”群体
        二、侨刊受众——被侨乡所“争取”的海外移居者
        三、对侨刊实施控制的政府——着手控制
    第三节 1978年至今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一、侨刊传播者——以老年为主,经历政治运动洗礼的“知识分子”群体
        二、侨刊受众——已然落地生根的移居者
        三、对侨刊实施控制的政府——严格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台山侨刊的内容侨刊对侨乡社会的建构
    第一节 1949年前台山侨刊的内容
        一、“恶”与“善”并存的台山侨乡社会
        二、“小事”与“大事”同在的台山侨乡社会
    第二节 1950-1966年台山侨刊的内容
        一、消除旧弊端的台山侨乡社会
        二、农工文教全面发展的台山侨乡社会
    第三节 1978年后台山侨刊的内容
        一、落实任务政策,重建“侨”“乡”关系的台山侨乡社会
        二、宗亲往来频繁、乡情亲谊浓郁的台山侨乡社会
        三、盛赞华侨捐赠公益慈善事业的台山侨乡社会
        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台山侨乡社会
        五、追根溯源、建构集体记忆的台山侨乡社会
    小结
第四章 台山侨刊的功能——沟通“侨”“乡”
    第一节 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一、1949前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二、1950-1966年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三、1978年至今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第二节 侨刊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一、侨刊相关者与非相关者对侨刊的认知
        二、侨刊社——华侨与侨乡之间的联结点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二、已有学术成果评述
    三、研究资料主要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叙述结构
第一章 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江西的政治社会状况
    第一节 建国之初江西的基本形势
    第二节 朝鲜战争爆发对江西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江西民众动员的概况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三大主题
    第二节 民众动员的基本过程
    小结
第三章 江西民众动员的组织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领导机构
    第二节 民众动员的骨干力量
    第三节 民众动员的组织制度
    小结
第四章 面向乡村民众的动员
    第一节 训练运动骨干展开时事宣传
    第二节 组织集会游行推动自我教育
    第三节 推行爱国公约融入农村工作
    小结
第五章 面向城市民众的动员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全面展开
    第二节 民众动员与各阶层实际的结合
    第三节 民众动员的主要成效
    小结
第六章 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与其他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 与土地改革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与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关系
    小结
结论
    一、江西民众动员的基本方式
    二、江西民众动员的主要特点
    三、江西民众动员与新政权建设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设想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加坡华文报概况
    第一节 新加坡华文报业的兴起
        一、传教士创办的华文刊物
        二、早期华人创办的华文报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报业的发展
        一、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时期
        二、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日本投降前的商业化时期
        三、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
    第三节 新加坡华文报的滥觞
        一、华侨办报到华人办报的转型期
        二、新的大发展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国民日报》概况
    第一节《新国民日报》的创办
        一、《新国民日报》的前身后续
        二、《新国民日报》的宗旨及版面形式
        三、新国民日报》的发行范围和发行量
    第二节《新国民日报》的同仁
        一、《新国民日报》经理
        二、《新国民日报》主笔张叔耐
        三、《新国民日报》主要撰稿群体
    第三节《新国民日报》概貌
        一、新闻与评论内容
        二、新闻与评论风格特征
        三、《新国民杂志》
        四、广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新国民日报》与南洋社会反专制思想
        一、揭露北洋政府的腐败内政
        二、鞭挞北洋政府的无能外交
        三、《新国民日报》视角下的中国学界
    第二节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一、鼓吹资产阶级革命
        二、维护民主共和——与《叻报》的论战
        三、提倡社会革命
    第三节 对共产主义思潮态度的演变
        一、初期的碰撞
        二、接纳中的合作
        三、合作中的容忍、背叛与清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
    第一节 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概况
        一、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界定
        二、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发展
        三、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成因
    第二节《新国民日报》对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促进
        一、关注华侨经济利益
        二、批判殖民地政府对南洋华侨的不公
        三、辛亥纪念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
    第三节 南洋华侨社会对祖国的认同
        一、华侨对祖国革命的支持
        二、华侨对国内灾难的赈济
        三、华侨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勃兴
    第一节 南洋华侨女性问题的概况
        一、女性出洋
        二、娼妓问题
        三、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
        四、沉舟侧畔的新式女性
    第二节 南洋华侨女性解放运动及其发展
        一、南洋华侨女性解放运动的狂飙突进
        二、女性解放运动下南洋华侨婚恋观的嬗变
    第三节 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
        一、新加坡女子教育体系
        二、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的发展
        三、女子的新监狱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中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汉语离合词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离合词的命名和属性
    第二节 离合词的类型和扩展形式
    第三节 离合词离析的原因探讨
第二章 汉语离合词与其韩语对应形式的比较
    第一节 汉语离合词与韩语中有对应汉字词的对比
    第二节 汉语离合词与韩语中无对应汉字词形式的对比
    第三节 离合词扩展形式的韩语对译
第三章 韩国留学生使用离合词情况考察
    第一节 基于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使用离合词情况考察
    第二节 中高级水平韩国留学生使用离合词情况的调查问卷分析
第四章 韩国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的类别与分析
    第一节 韩国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类别
    第二节 产生离合词偏误的原因
第五章 对韩汉语离合词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一、 教材要重视离合词
    二、 科学地教授离合词
    三、 练习设计原则
    四、 基于语料库研究的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浙江辛亥革命再研究 ——以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思路与结构
    四、关于资料
第一章 辛亥革命时期各省的光复模式
    1.1 辛亥革命中的西方因素与中国传统因素
    1.2 辛亥革命的湖北模式、江苏模式与浙江模式
第二章 浙江光复后的满汉民族关系
    2.1 杭州光复之役满人伤亡情况统计
    2.2 浙江光复后满人生活状况与满汉关系
    2.3 浙江军政府对满人的救济与满汉民族秩序的重建
第三章 辛亥革命后浙江军政府的改组
    3.1 浙江军政府的建立与第一次改组
    3.2 蒋尊簋“督浙”与军政府的再次改组
    3.3 浙江军政府与军政分府的矛盾对立与化解
    3.4 绍兴军政分府与浙江军政府的矛盾与对立
        3.4.1 王金发的家世及其奔放不羁的性格
        3.4.2 王金发与秋瑾的革命情谊
        3.4.3 浙路事件中的汤寿潜及其与“秋案”关系
    3.5 军政分府的撤销与浙江军政府的第三次改组
第四章 辛亥浙江光复后的财政状况
    4.1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财政状况
    4.2 辛亥浙江光复后的财政状况
        4.2.1 浙江军政府追缴前清官款
        4.2.2 浙江军用票与浙江地方公债的发行
        4.2.3 税收制度的完善与财政危机的消除
        4.2.4 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商界的作为
第五章 光复后浙江的移风易俗问题
    5.1 辛亥革命后的剪辫与留辫问题
        5.1.1 剃发与汉人满人化政策
        5.1.2 民众与浙江光复时期剪辫活动
        5.1.3 浙江剪辫活动的沉寂及原因
    5.2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的禁烟运动
        5.2.1 禁烟法令的推行与禁烟局的开设
        5.2.2 禁烟运动中产生的问题与《浙省禁烟条例》的颁行
        5.2.3 浙英禁烟交涉与辛亥时期浙省烟患的禁绝
    5.3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军政府禁赌问题
    5.4 浙江军政府取缔丐头
第六章 温情回望:民国初年浙江的先烈纪念活动
    6.1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先烈的革命事迹
        6.1.1 浙江省内的旧式会党与光复会的建立
        6.1.2 大通学堂与浙皖起义
        6.1.3 浙江光复时期诸先烈事迹
    6.2 民国初年浙江的先烈纪念活动
        6.2.1 徐陈马三烈士迁柩沿途各省的纪念活动
        6.2.2 浙江省内的三烈士纪念活动
        6.2.3 陈伯平烈士生平诸事考
        6.2.4 秋瑾烈士的纪念活动
        6.2.5 北京政府早期(1912-1916)的先烈纪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出境过年报名踊跃(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市场与文化复合性的形成:清代以来丹江地区的族群互动[D]. 余丽.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D]. 冯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生计、宗教与时间法则 ——一个闽南渔业社区的社会节奏[D]. 刘明月. 厦门大学, 2019(08)
  • [4]缅甸华人商会研究(20世纪初至60年代初)[D]. 李新铭. 厦门大学, 2017(12)
  • [5]越南华文报纸发展历史研究[D]. 黎兰香(LELANHUONG).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6]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D]. 姚婷. 厦门大学, 2017(08)
  • [7]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D]. 江光亮. 武汉大学, 2015(07)
  • [8]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D]. 钟声.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6)
  • [9]中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的偏误分析[D]. 房晓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10]浙江辛亥革命再研究 ——以理性温情与人道主义为视角[D]. 沈航.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海外华人过年登记活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