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西方文学:圣经视角下的西方文学研究之一

圣经与西方文学:圣经视角下的西方文学研究之一

一、《圣经》与西方文学——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研究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钟志清[1](2021)在《“一带一路”与中国的犹太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于犹太文明与中国文明交汇的起点,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但是,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两件文物表明早在公元6—8世纪犹太人已经来到中国,与中国具有商业和文化往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者便对丝绸之路上的犹太商人问题加以探讨。新世纪,尤其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犹太人与丝绸之路的关联引发了从事犹太研究学者的多方关注。

曹顺庆,董智元[2](2021)在《世界文学的起源与文明互鉴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世界文学的理念诞生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的德国,但究竟何种文学才是最早的世界文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样的。如果从翻译和传播的角度寻找世界文学的起源,那么它的源头绝非世人熟知的欧美经典,而是要追溯至数千年前的苏美尔文明。本文将从苏美尔文学的成就入手,分析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及其被后世许多学者忽略的原因,并指出这种状况源于现代西方学术话语的全球领导权。为了去除文学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有必要将不同的文论体系并置于多元文明平等共存的世界之中,探索它们互相影响的发展轨迹。西方文论深受域外文化影响,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元素在近代以来源源不断进入西方,它们在西方语境中出现各种变异,并促进了西方文论的数次变革。因此,把西方文论中的中国元素作为切入点,有助于重塑文学与文论研究话语,探索更公正合理的文明互鉴模式。

张伯伟[3](2021)在《散文研究去向何方——以东西方《孟子》研究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朱熹的《孟子》文章学的研究,强调其解读实践对我们从事散文研究的启示,即从章句进入,并超越章句,经过文章学的途径,进入理解和阐释,这一方法体现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意法论"精神。在与东亚《孟子》研究的比较中可见,朝鲜时代的《孟子》解读多从义理着眼,重"意"轻"法",而日本的文章学又不免重"法"轻"意"。通过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梳理,以及与东亚和欧美批评传统的比较,本文旨在凸显"意法论"的现代价值。今日的散文研究或可循此方向继作探讨。

曹顺庆,翟鹿[4](2021)在《强制阐释与比较文学阐释学》文中提出强制阐释已成为当今文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比较文学学科领域,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的强制阐释一直存在,并产生了明显的阐释变异。从阐释学视角进入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将比较文学中的双向阐释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作为比较文学学科提出的新话语,比较文学阐释学包括六个基本方法论:理论阐释作品、作品阐释作品、理论阐释理论、翻译阐释学、跨文明阐释学和阐释变异学。比较文学阐释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反思当前强制阐释问题的新视角,化问题为机遇,通过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阐释实践进行系统性建构,为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一片新领域。

李伟荣[5](2021)在《《易经》在欧美》文中提出《易经》在欧美的传播,始于16世纪前后传教士入华传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如果没有大航海时代,只有"丝绸之路"的话,欧亚之间的交通不会如此便捷。中国最先为西方人(确切地说是欧洲人)所知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不过,"丝绸之路"上往来的更多是商贾,主要目的是通过经商获取利润,再加上那时候通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不多,因此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记载很少。

李松,吴冰霞[6](2021)在《视角、主题与方法:海外汉学期刊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海外汉学期刊是承载汉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媒介。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汉学期刊的研究初具规模,方兴未艾,具有强劲势头。考察已有的学术成果,可以从视角、主题与方法三个方面对汉学期刊研究进行总结。汉学期刊研究需要找准自身的研究重心和问题域所在,或是穷尽探究一部期刊的特征,或是突破期刊藩篱,广泛网罗关于某一问题的文献资料,才能使其发挥作为汉学领域文献资料的价值。

李唐[7](202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文中提出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纳撒尼尔·韦斯特是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是集中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四部小说,但在30年代,他的小说或是主流评论家眼中的粗鄙、拙劣之作,或一经问世便被淹没在时代主潮中。20世纪50年代之后,韦斯特文名大起。他的小说被视为“完美的艺术品,胜过他那代人留下的任何东西”。他本人被认为是20世纪前期“被忽视的才华横溢的主要作家”,是堪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文坛翘楚比肩的一流作家。美国的韦斯特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出现两次热潮,期间不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但韦斯特研究在我国并未形成规模,与之相关的评论文章寥寥可数,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在过往的韦斯特研究中,未曾有人就韦斯特创作的独特之处,充分阐释他的小说何以在30年代屡遭责难,而在其作古后的后现代时期备受推崇。本文以分析韦斯特四部小说与美国30年代文坛主旋律相悖的文学特征为主线,同时以韦斯特小说连带其精神生活原型,分析其思想特质。在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中,解读韦斯特独具感知力和尖刻性的小说创作,开掘韦斯特小说的独特价值。《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是韦斯特的第一部小说。早期评论家普遍谴责这部小说,将它盖棺定论为一本没有价值的小册子。时至今日,即便是在韦斯特研究成果相对丰硕的美国学界,也少有人论及这部作品。韦斯特在小说中借主人公鲍尔索之口恶意嘲弄宗教、艺术和生活。鲍尔索是一个颇具自传色彩的形象,他对犹太教的嘲辱态度派生于韦斯特对自身犹太血统的憎恨情绪;他在揶揄天主教和基督教神话时表现出的矛盾心理派生于韦斯特模糊的文化身份认知。正是基于身份感的撕裂和矛盾的文化心理,韦斯特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忧郁悲观而又惯于嬉笑怒骂的文化气质。他在嘲弄艺术的过程中,泛用令人作呕的文饰和意象,甚至将描写丑陋污秽的艺术世界发展成为一种兴致。他在嘲弄生活的过程中,频繁运用超现实的笔法将生活写得荒唐、痛苦,却又屡屡否定超现实主义以精神渴望的力量对世界的修复和再创造。这部小说透视出韦斯特在创作之初矛盾、阴郁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出他达达般的艺术态度和生活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韦斯特小说悲观、消极的基本论调。也正因此,这部小说在30年代的美国文坛迥然独异,且难于被评论界所接受。《孤心小姐》是韦斯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清晰地呈现出韦斯特文学的核心主题:现代人的执着追求与追求无果后的精神幻灭。小说中的世界被一张由暴力和色情交织而成的网笼罩着,其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挣扎在苦难之中。他们所遭受的是一种染有愤懑感和绝望感的精神疾苦。尽管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苦难的出口,但殊途同归,所有的精神探索都以幻灭告终,没有人能够获得救赎,这就使他们从根本上质疑生活的意义和人之存在的目的。这些人物多以人格破碎的意象派特征见于文本,他们派生于韦斯特对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的独特理解。韦斯特深切地感知到彼时的美国已然沦为一座精神荒岛,因而他竭力刻画一个紊乱、破碎而又弥漫着苦难的世界,侧重表现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危机。与同时期主流文学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非出自对历史的真实描摹,但却更加明确而尖刻地书写出时代危机之下的病态社会。因而,尽管它在彼时的美国文坛尤显独步,却同样是时代的忠实缩影。《难圆发财梦》是韦斯特笔下招致诟病最多的作品,评论界关于这部小说的谴责之辞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这是一部模仿阿尔杰小说的拙劣之作;这部小说毫无价值可言。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基于部分评论家对韦斯特创作意图的误解。韦斯特固然摹写阿尔杰英雄,模仿阿尔杰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但这是他以戏仿技法改写阿尔杰小说的结果,其目的在于颠覆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这部小说在反映美国恐怖氛围方面百无禁忌。韦斯特塑造出颇具政治色彩的可怖形象,让其频频制造社会恐慌,并以美国理想为口实,实现独裁统治。韦斯特以此暗示美国社会弥漫着法西斯政治恐惧,这种恐惧更像藏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恐怖幽灵,终将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分崩离析。彼时的美国作家普遍关注时代危机之中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他们在书写美国梦的时候往往注重表现其在精神层面的升华。韦斯特则竭力说明,美国梦是将美国推向末路的噩梦。这部小说不仅颇为尖刻地解构了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它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呼吁人们警觉本国法西斯主义的作品。《蝗灾之日》是韦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描写好莱坞最好的作品之一。韦斯特在这部小说中以描绘好莱坞艺术世界为契机,完成了对美国现代文明和整个西方世界的终极书写。韦斯特以超现实的笔法描绘出一个怪诞离奇的好莱坞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将自己在好莱坞的所见所感作以艺术加工之后的结果,他旨在以此影射花哨而虚假的美国现代文明。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好莱坞边缘人,他们是病态文化的符号,也是人类痛苦的缩影。当他们被生活逼到绝境,在他们的绝望中衍生出一种可怕的混乱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毁掉好莱坞,也可以毁掉整个世界。韦斯特以此隐喻大萧条时期美国大众心底的绝望一旦被触动,转而将变成一种不可抑制的毁灭性力量。与此同时,韦斯特在这部小说中营造出一种末世般的狂暴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将他一以贯之的悲观、绝望情绪推向了极致。彼时的美国正努力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韦斯特却着意宣告,精神文化危机所带来的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衰落,更是人类史上的灭顶之灾;美国已处在末路,整个世界正濒临毁灭。韦斯特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根源于他罕见的感知力和尖刻性,他不仅洞悉到同时代人不曾察觉的、潜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绝望,更在创作中一以贯之地深度刻画这种绝望。黑色不是杂糅进韦斯特某一部小说的色彩,而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调。他的小说就像一股暗流,悄然涌动在30年代文坛主流之下。那一时期的人们普遍关注外化的剧烈社会冲突,他们的社会心理尚未察觉到这股暗流的存在,他们所看到的只是韦斯特小说粗鄙、拙劣的外观,因而他们不喜欢,更不理解韦斯特小说。时至50年代,韦斯特悲观、绝望的精神气质成为二战之后人们的普遍心理情绪,他小说中那股静静流淌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暗流,成为澎湃于后现代时期主流文坛之上的浊流。韦斯特小说的价值也正在于这种独特的感知力和尖刻性,他笔下的黑色世界包孕着他所掘示出的社会本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小说史上,韦斯特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认知尤深的作家,也是最早感知到美国社会中的某些症结并将其公之于众的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位颇具社会良知的作家。从被谴责、被排斥到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韦斯特小说不仅是30年代美国社会的透视镜,透过他的小说也可以看到现代人社会心理的嬗变。

郭西安,柯马丁[8](2021)在《早期中国研究与比较古代学的挑战:汉学和比较文学的对话》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人文学科体系中,比较文学与汉学都具有高度跨界的学术特征。世界语文学的实践、全球学术共同体的交流碰撞、跨学科与跨文化对话的方法论探讨,以及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参与世界文学话语构建等问题,是当前两个学科的共通性议题,也是人文学科整体关注的热门议题。围绕上述议题,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柯马丁教授和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郭西安副教授进行了一次具有多重跨界意义的对话,这既是对国内外早期中国研究现状的省思,也从比较古代学这一学术构想的角度,展望了具有比较性视野和世界性意义的古典研究的新范式可能。随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文史哲各原有学科视野的再整合已经是文科理论的一个构建方向。这篇对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跨学科跨界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思路。

谭君强,王进,段炼,王振军,陈芳[9](2021)在《米克·巴尔叙述学理论研究[笔谈]》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米克·巴尔一直是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学者。米克·巴尔的学术生涯始于叙述学研究,其《叙述学:叙事理论导引》(英文)已再版四次,前三版均有中文译本,第四版也即将与读者见面。米克·巴尔的学术兴趣除叙述学外,还广渉符号图像、艺术史、电影研究、女性主义等领域。为了推动国内外学术的广泛交流,同时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米克·巴尔的叙述学思想,本栏目邀请了叙述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推出五篇笔谈,涉及米克·巴尔叙述学的方法论意义、跨学科特征,以及文化分析的属性等学术议题,可以看成是对米克·巴尔叙述学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以飨读者。

刘思恩[10](2021)在《太阳的光辉 ——康·德·巴尔蒙特诗歌中的太阳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太阳歌手”自称的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巴尔蒙特(КонстантинДмитриевичБальмонт,1867-1942)是俄国白银时代象征主义流派早期的杰出代表,其诗作形式讲究、辞藻华丽、意象丰富、情感饱满、极具音韵感与视觉性。太阳意象是巴尔蒙特的诗作中最为经典的意象与标志,我们很难在其他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中找出对太阳抱有如此之充沛热情与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太阳意象的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不容忽视。换句话说,对于巴尔蒙特诗作中太阳意象的解读是我们走近巴尔蒙特绕不开的话题。本文拟探究分析巴尔蒙特笔下的太阳意象,探寻“太阳”在俄罗斯宗教与俄语语言中的足迹,感受巴尔蒙特诗歌中太阳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与丰富的艺术内涵。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主题相关的研究综述,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了太阳形象在俄罗斯宗教、俄语中的意义和内涵。第三章分析了太阳意象本身在巴尔蒙特诗作中的多重象征意义,以及由火、霞光、日出、日落、黄昏、黑夜、乌云、月亮、星星等意象组成的意象群的象征意义。第四章展示了巴尔蒙特笔下太阳意象丰富的艺术内涵,分析了太阳意象本身带来的生命气息和宇宙意识以及对于扩大情感空间所发挥的作用。最后,文章末尾对前几章节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

二、《圣经》与西方文学——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研究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圣经》与西方文学——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研究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与中国的犹太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的犹太研究
二、“一带一路”与中国犹太人的研究
三、结语

(3)散文研究去向何方——以东西方《孟子》研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从文章学看《孟子》
三、 朝鲜时代《孟子》“浩然章”的解读
四、 日本的《孟子》解读
五、 欧美汉学家《孟子》解读之检讨
六、 散文研究之途的探索

(4)强制阐释与比较文学阐释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研究中的强制阐释
二、强制阐释论之反思
    第一,克服西方理论的缺点与阐释欲望的过剩。
    第二,继承中国阐释学传统的可取之处。
    第三,当务之急是回归中国话语,重振东方话语。
三、新话语:比较文学阐释学

(5)《易经》在欧美(论文提纲范文)

《易经》在法国
《易经》在德国
《易经》在英国
《易经》在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
《易经》在美国
结语

(6)视角、主题与方法:海外汉学期刊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海外汉学期刊研究的视角
    1. 传播意图研究
    2. 中国形象建构研究
二、海外汉学期刊研究的主题
    1. 研究主题的宏观概述
    2. 期刊内容的具体阐释
        (1)期刊内容的论述
        2.学术议题的对话
三、海外汉学期刊研究的方法
    1. 历史考据法研究
    2. 文献计量法研究
    3. 传播与影响研究
四、海外汉学期刊研究的反思
    1. 超越内容概述,发掘核心问题
    2. 弥合期刊与学术论题研究的裂隙
    3. 克服自我他者化的汉学主义心态
结 语

(7)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韦斯特小说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难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朦胧粗晦的讥讽之作
    第一节 宗教感受:精神痛苦之源
    第二节 消极反叛的艺术态度
    第三节 悲观虚无的生活感受
第二章 《孤心小姐》:无从救赎的精神危机
    第一节 专栏读者:人间苦难的忠实缩影
    第二节 玛丽与贝蒂:无路可遁的现代女性
    第三节 施拉克:丧失信仰的“游魂”
    第四节 “孤心小姐”:没有教堂的“牧师”
第三章 《难圆发财梦》:分崩离析的传统价值
    第一节 劝世之言:美国梦想已然破灭
        一、拙劣的模仿,还是高妙的戏仿?
        二、美国梦,还是美国噩梦?
    第二节 警世之语:美国自由岌岌可危
        一、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
        二、“赤色恐惧”悄然蔓延
第四章 《蝗灾之日》:终将消亡的现代文明
    第一节 超现实的艺术世界
    第二节 好莱坞“狂人”群像
        一、好莱坞演员:“弗兰肯斯坦魔鬼”
        二、托德·哈克特:韦斯特的自画像
        三、好莱坞电影迷:“来加州找死的人”
    第三节 破碎的狂欢世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8)早期中国研究与比较古代学的挑战:汉学和比较文学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语文学的构想与实践
二、学术共同体的合作与论辩
三、跨学科与跨文化对话中的方法论反思
四、参与“世界文学”构建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9)米克·巴尔叙述学理论研究[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叙述学是一种文化观
米克·巴尔文化分析思想的叙事本体论问题考辨
米克·巴尔“元个案”的启示
    一、叙事个案
    二、符号个案
    三、学术前沿
米克·巴尔叙述学:方法论、跨界与文化
从文学到文化,从主题分析到综合实践——米克·巴尔的学术选择

(10)太阳的光辉 ——康·德·巴尔蒙特诗歌中的太阳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创新点
2 俄罗斯宗教与俄语语言中太阳的多重象征意义
    2.1 俄罗斯多神教中的太阳
    2.2 俄罗斯东正教中的太阳
    2.3 俄语语言中的太阳
3 巴尔蒙特诗歌中太阳意象的象征意义
    3.1 太阳意象的多元象征意义
    3.2 以太阳为核心的意象群的象征意义
4 巴尔蒙特诗歌中太阳意象的艺术内涵
    4.1 生命气息的承载
    4.2 宇宙精神的体现
    4.3 情感空间的拓展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四、《圣经》与西方文学——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研究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与中国的犹太学研究[J]. 钟志清.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世界文学的起源与文明互鉴的意义[J]. 曹顺庆,董智元.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1(02)
  • [3]散文研究去向何方——以东西方《孟子》研究为视角[J]. 张伯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强制阐释与比较文学阐释学[J]. 曹顺庆,翟鹿. 天津社会科学, 2021(06)
  • [5]《易经》在欧美[J]. 李伟荣. 传记文学, 2021(11)
  • [6]视角、主题与方法:海外汉学期刊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李松,吴冰霞.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7]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D]. 李唐. 吉林大学, 2021(01)
  • [8]早期中国研究与比较古代学的挑战:汉学和比较文学的对话[J]. 郭西安,柯马丁. 学术月刊, 2021(08)
  • [9]米克·巴尔叙述学理论研究[笔谈][J]. 谭君强,王进,段炼,王振军,陈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10]太阳的光辉 ——康·德·巴尔蒙特诗歌中的太阳意象研究[D]. 刘思恩. 浙江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圣经与西方文学:圣经视角下的西方文学研究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