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方言“哥”

阳城方言“哥”

一、阳城方言里的“圪”(论文文献综述)

樊琛琛[1](2021)在《阳城方言“着”字句、“跟”字句研究》文中指出阳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阳城方言属晋语区上党片,极具地方特色。本文以山西阳城方言的“着”字句、“跟”字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描写和分析,勾勒出两种句式的语言特色,并探讨“着”表示被动、“跟”表处置的语法化来源,从而充实阳城方言语法方面的研究。全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梳理了阳城和阳城方言的概况及特点,交代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象和范围,并介绍本文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着重描写阳城方言的“着”字句。分别对“着”字被动句和“着”字使役句的结构形式、句法成分、语义色彩进行描写,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分析其句式的用法和特点。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阳城方言“着”的语法化过程。梳理“着”的历时发展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阳城方言“着”字的意义和用法,通过句法条件、语义转化等,推出其推衍路径应该为“附着——接触——放置——使役——使役、被动兼用——被动标记”,为被动标记“着”来源于使役义提供了方言佐证,丰富了阳城方言语法方面研究的个案。第四部分着重描写阳城方言的“跟”字句。对阳城方言“跟”字处置句的结构形式、句法特点和语用色彩进行描写,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结构形式主要包括基本句式结构、省略句式结构、与被动句套用、代词复指式等;句法方面,宾语一般是有定的对象,谓语不能是光杆动词,能愿动词和否定副词的位序可以不固定等;语用方面,阳城方言“跟”字处置句用于处置、致使、责备、讽刺、夸张或者出乎意料等语义色彩。第五部分主要探讨阳城方言“跟”的语法化过程。梳理“跟”的历时发展和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阳城方言“跟”字的意义和用法,通过语义功能、句法环境等,得出阳城方言“跟”可能有三条语法化路径:一是名词、跟随动词(嫁给动词)>伴随介词(关联、比较)>连词;二是伴随介词>人物方向>(受益*)>处置;三是伴随介词>人物方向>处所方向>经由介词。第六部分是结语,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做出一些展望。

郭扬扬[2](2021)在《山西阳城方言“看”概念域常用词研究》文中提出观看行为是人类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非常普遍而且重要的日常活动。表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的概念框架,构成了“看”概念域。本文从概念域理论角度出发,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分析阳城方言“看”概念域成员,分析比较其内部差异,揭示阳城方言词汇的特点。首先,根据语义侧重的不同,我们把“看”这一上位概念域分为六个下位概念域:表示一般意义上的“用眼睛看”概念域;“远看”概念域;“看到”概念域;“责备看”概念域;“漫不经心地看”概念域;“偷偷看”概念域。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分析下位概念域成员的概念结构,考察在表示某一概念时不同义位之间的区别。其次,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分析阳城方言“看”概念域成员在不同乡镇之间的差异。再次,分析阳城方言“看”概念域古语词的词义变化。最后,得出结论。阳城方言“看”概念域常用词众多,以单音节词为主,还有部分与“圪”词缀组合构成的双音节词。语义上,这类“圪”表示动作短暂或者持续。阳城方言保留了很多古语词,存古性很强,在历史发展中,它们有的保留了古义,有的则在保留古义的基础上强化了某些概念要素或使某些概念要素发生了变化。此外,阳城方言语义细分程度高,表示某一动作概念时,会根据动作对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动词搭配。方言内部存在较大差异。

王玉珠[3](2021)在《山西阳城方言里的“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董冰华,杨宝苹[4](2021)在《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及“圪”字附加意义的虚化》文中研究说明应县方言隶属山西晋语区,最典型的语音特征就是入声字的广泛使用,这些入声字中最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数收喉塞音尾的"圪"[k?]字。"圪"与其它语素相结合,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等。本文从基式与变式构词两方面,对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应县方言中,圪头词中"圪"字的附加意义呈弱化趋势,即由含有特定附加意义的底层形态逐渐虚化为不含附加意义的表层形态。

武明都[5](2020)在《济源方言状态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济源方言状态词为研究对象,对济源方言各类状态词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并将济源方言状态词与其它方言及普通话中的状态词进行了比较,进而更加明确济源方言状态词的特色。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了济源方言、豫北晋语的研究概况,并进一步总结现代汉语和豫北晋语状态词的研究现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状态词是豫北晋语极有特色的一类词,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关注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例如“老AA”式、“圪”头形容词等,但仍缺少系统全面的分析。第一章,着重对附加式状态词进行描写。济源方言附加前缀类状态词有“圪A”和“日A”两类;附加后缀类状态词有“Axy”“ABxy”“Axyz”三类;附加中缀类状态词有“AxyB”和“A里AB”两类。在此基础上,通过方言内部及方言间的对比,我们总结归纳了济源方言附加式状态词的语义特征及搭配情况。第二章,梳理了济源方言重叠式状态词,有“AA儿”式、“ABB”式、“AABB”式、“老AA”式四类。其中“ABB”式状态词,在济源方言中多以“A不BB”或“A圪BB”的形式存在;“AA儿”式多用来表达对于某物的亲昵、喜爱或满意等积极感情,主观性较强;“老AA”式是济源方言较有特色的一类状态词,与之相照应吴语区的金华岩下也有类似的用法,“老AA”式可以多次重叠表示极性程度。第三章,考察了济源方言“A儿”式状态词。该类状态词有主观表小量含义且不能单独成句,必须与其它成分组合以后成为状中结构才能成句或做句子成分。河南多地均有“A儿”式状态词的用法,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从北往南,“A儿”表示小量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

田萌萌[6](2020)在《山西省沁水方言量范畴研究》文中认为人类认知范畴的语言化形成了语义范畴,量范畴是众多语义范畴中的一种重要范畴。“量”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角度之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包含着量的因素,事物有数量的多少、占据一定空间,因此事物包含了数量和空间量的因素;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在时间中推进、并且伴随着一定的动作,因此事件包含了时间量和动作量;性状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包含了程度量。人们常常借助“量”这一手段来把握世界,如:“三个小时”“一包糖”“非常大”等,无论是否有具体的数值,这都不影响人们对于量的把握和判断。本文借助现有的量范畴系统和表现形式的研究,主要对沁水方言中的量范畴系统进行探索,考察沁水方言中不同的性质的量的表现形式。全文共有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简要的说明了沁水县的人文地理情况和方言概况及声韵调系统,同时对目前的汉语量范畴的研究现状、各地方言中现有的量范畴研究情况、现有的对沁水方言的研究进行介绍,最后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目标,语料来源、体例说明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到第七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系统的探讨沁水方言的量范畴系统,考察沁水方言量范畴的六个次范畴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二章对沁水方言中的事物量进行研究,当地方言事物量主要通过物量词、词缀“圪”构词和复叠等方式进行表现;第三章对沁水方言中的空间量进行研究,空间量主要通过空间量词语、标指词语,距离、比较来表现;第四章对沁水方言中的时间量进行研究,时间量主要是通过各类时间词、动词重叠和时间副词等方式表现;第五章对沁水方言中的动作量进行研究,动作量主要是通过动量词、“圪V”式动词、动词重叠和副词来表现;第六章对沁水方言中的程度量进行研究,程度量则是把形容词分为两类,分别讨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程度表现方式;第七章对沁水方言中的主观量进行研究,主观量与前面的几个次级范畴稍有不同,主要借助李宇明先生所研究的四类语表手段(数量标、副词标、框架标、句末标)来考察沁水方言中主观量的表现形式。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刘天琪[7](2020)在《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晋语上党片方言有非常丰富的词汇资源,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从20世纪初,山西语言工作者开始陆续对晋语上党片进行研究描写。文章从词汇方面,围绕上党片词汇的研究现状对其进行论述,发现上党片词汇研究不足及空白之处,推进晋语上党片词汇发展。

张启慧[8](2019)在《山西阳城方言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阳城方言属上党片泽州小片。本文先介绍阳城话的方言归属和内部分片情况,再着重分析现有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进而为今后研究指明方向。

杨慧芝[9](2016)在《阳城方言词汇词形词义及流变特征研究 ——基于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阳城方言属于晋语区上党片泽州小片中的一个方言点。本文在对阳城方言’词汇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列举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与普通话的比较,对阳城方言词汇几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专门研究。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关于本文的研究缘起、方法、意义及相关说明。第二部分介绍了阳城方言及相关研究状况,主要包括阳城方言的构成、归属、音系、阳城方言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三部分集中探讨了阳城方言词汇的词形特征,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来分析阳城方言词汇。比较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音节的多寡。第二方面是构词语素的异同,包括语素的选择和顺序等。第三方面是从词缀来看,阳城方言有一些特殊的词缀在普通中没有,例如:“圪”、“日”、“不”等;有些词缀普通话虽然有,但与阳城方言的用法不同,例如:“子”缀。第四部分主要从词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三方面,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来探究阳城方言词汇的词义特征。第五部分以与普通话的比较为视点,主要从古语词沿用上的差异、造新词的差异这两方面,考察了阳城方言词汇的流变特征。

张文霞[10](2015)在《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东南地区方言中遗存有一定数量的古语词,它们在历代文献中有实际语言用例但在普通话中却不用或少用,对这些古语词进行探讨,溯其源流,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阅读古文献,为传统训诂学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二、阳城方言里的“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城方言里的“圪”(论文提纲范文)

(1)阳城方言“着”字句、“跟”字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阳城概况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五)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阳城方言“着”字句
    (一)“着”字被动句
        1.结构形式
        2.句法成分
        3.语义色彩
    (二)“着”字使役句
        1.结构形式
        2.句法分析
        3.语义分析
    (三)“着”字被动句与使役句的分辨
        1.句法分析
        2.语义分析
        3.歧义分辨
    (四)与普通话的比较
        1.阳城方言“着”字被动句与普通话“被”字句的比较
        2.阳城方言“着”字使役句与普通话使役句的比较
    小结
二、阳城方言“着”的语法化
    (一)历时梳理
        1.春秋战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五代
        4.宋代
        5.元代
        6.明代
        7.清代
    (二)阳城方言“着”字的意义和用法
        1.助词“着”
        2.动词“着”
        3.介词“着”
    (三)阳城方言“着”的语法化过程
        1.主要观点
        2.语义基础
        3.句法条件
        4.语法化过程
    小结
三、阳城方言“跟”字句
    (一)“跟”字处置句
        1.结构形式
        2.句法特点
        3.语义分析
    (二)与普通话的比较
        1.相同点
        2.不同点
    小结
四、阳城方言“跟”的语法化
    (一)历时梳理
        1.汉代
        2.隋唐五代
        3.宋代
        4.元代
        5.明代
        6.清代
    (二)阳城方言“跟”字的意义和用法
        1.名词“跟”
        2.动词“跟”
        3.介词“跟”
        4.连词“跟”
    (三)阳城方言“跟”的语法化过程
伴随介词(关联、比较)>连词'>1.名词、跟随动词(嫁给动词)>伴随介词(关联、比较)>连词
人物方向>(受益*)>处置'>2.伴随介词>人物方向>(受益*)>处置
人物方向>处所方向>经由介词'>3.伴随介词>人物方向>处所方向>经由介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阳城方言用字表
附录B 阳城方言调查例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山西阳城方言“看”概念域常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阳城与阳城方言概述
        1.1.1 阳城的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1.1.2 阳城方言的归属及语音系统
    1.2 研究概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理论基础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意义
        1.2.5 研究材料及体例说明
第二章 阳城方言“看”概念域常用词的概况
    2.1 阳城方言“看”概念域常用词的成员
    2.2 阳城方言“看”概念域常用词的概念要素分析
        2.2.1 一般意义上的“用眼睛看”概念域
        2.2.2 “远看”概念域
        2.2.3 “看到”概念域
        2.2.4 “责备看”概念域
        2.2.5 “漫不经心地看”概念域
        2.2.6 “偷偷看”概念域
        2.2.7 小结
第三章 阳城方言“看”概念域成员的内部差异以及古语词的词义变化分析
    3.1 阳城方言“看”概念域成员的内部差异
        3.1.1 阳城方言“看”概念域成员在语义方面的差异
        3.1.2 阳城方言“看”概念域成员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3.1.3 小结
    3.2 阳城方言“看”概念域古语词的词义变化分析
        3.2.1 对方言古语词的界定
        3.2.2 阳城方言“看”概念域古语词词义变化分析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山西阳城方言里的“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构助词
    (一)定语标记
        1. 定语是名词
        2. 定语是代词
        3. 定语是形容词
        4. 定语是动词(动词短语)
        5. 定语是量词短语
    (二)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
        1. 名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后加“的”构成“的”字短语表示所属,如:
        2.“的”附加在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此时“的”可看作名词化标记。如:
    (三)状态形容词词尾
    (四)取消谓语性助词
二、动态助词
    (一)进行体标记
        1. S+V+的(+了)
        2. S+V+的+O+了
        3. S+A+的(+了)
    (二)持续体标记
        1. N处所+V/A+的+O+了
        2. S+A+的+了
        3. S+V1+的+O+V2+了
    (三)完成体标记
    (四)将行体标记
        1. 短时将行体标记
        2. 长时将行体标记
三、语气词
    (一)陈述语气
    (二)祈使语气
四、补语成分
    1.结果补语
    2.趋向补语
五、结语

(4)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及“圪”字附加意义的虚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
    (一)基式“圪A”的构词分析
        1.名词
        2.动词
        3.形容词
        4.量词
        5.拟声词
    (二)变式“圪A”的构词分析
        1.“圪AA”
        (1)“圪AA”式名词
        (2)“圪AA”式形容词
        (3)“圪AA”式量词
        (4)“圪AA”式拟声词
        2.“圪A圪A”
        (1)“圪A圪A”式动词
        (2)“圪A圪A”式拟声词
        3.“圪圪AA”
        4.“圪A圪B”
        5.“A圪BB”
        (1)“A圪BB”式名词
        (2)“A圪BB”式形容词
二、应县方言“圪”字附加意义的虚化过程
三、结语

(5)济源方言状态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济源方言及豫北晋语研究概况
    第二节 状态词研究概况
    第三节 选题理由和研究意义
    第四节 方言语料来源及其体例说明
    第五节 方言音系概况
第一章 济源方言的附加式状态词
    第一节 济源方言“Axy”和“ABxy”式状态词
    第二节 济源方言“Axyz”式状态词
    第三节 “Axy B”式与“A里 AB”式状态词
    第四节 “圪AA”与“圪ABC”式状态词
    第五节 “日ABC”式状态词
第二章 济源方言的重叠式状态词
    第一节 济源方言ABB式状态词
    第二节 济源方言“AA儿”式状态词
    第三节 济源方言AABB式状态词
    第四节 济源方言“老AA”式状态词
第三章 济源方言“A儿”式状态词
    第一节 “A儿”式状态词的范围和形式
    第二节 “A儿”式状态词的语义
    第三节 “A儿”式状态词的语法框架
    第四节 河南地区不同方言间“A儿”式的差异
    第五节 关于“A儿”性质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山西省沁水方言量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沁水人文地理概述及方言概况
        1.1.1 地理情况
        1.1.2 历史沿革
        1.1.3 方言概况
    1.2 研究现状
        1.2.1 量范畴研究现状
        1.2.2 沁水方言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和发音人
2 沁水方言的事物量
    2.1 物量词
        2.1.1 个体量词
        2.1.2 集体量词
        2.1.3 物量词特点
    2.2 事物量表达的其他方式
        2.2.1 词缀“圪”构成的名词
        2.2.2 复叠
        2.2.3 数词+名词
        2.2.4 指示代词+些
        2.2.5 数词+小/老+量词
3 沁水方言的空间量
    3.1 空间量词语
        3.1.1 空间量词
        3.1.2 空间量标指词语
    3.2 空间量其他表达方式
        3.2.1 距离
        3.2.2 比较
4 沁水方言的时间量
    4.1 时间量词语
        4.1.1 时量词语
        4.1.2 时点词语
    4.2 时间量的类别和其他表达方式
        4.2.1 与事物和性状相关的时间量
        4.2.2 与事件相关的时间量
5 沁水方言的动作量
    5.1 动作量词语
        5.1.1 专用动量词
        5.1.2 借用动量词
    5.2 表达动作量的其他方式
        5.2.1 “圪V”式动词
        5.2.2 动词重叠
        5.2.3 副词
6 沁水方言的程度量
    6.1 性质形容词的程度量
        6.1.1 程度副词+性质形容词
        6.1.2 指示代词+性质形容词
        6.1.3 性质形容词+程度补语
    6.2 状态形容词的程度量
        6.2.1 重叠形式表程度
        6.2.2 添加叠音后缀表程度
        6.2.3 状态形容词表义特点
7 沁水方言的主观量
    7.1 与主观量相关的数量标
        7.1.1 一+量+名
        7.1.2 A+数量词
        7.1.3 一+A(形容词)+量
    7.2 与主观量相关的副词标
        7.2.1 满共m(?)~(44)ku(?)~(5_3)
        7.2.2 中(?)u(?)~(5_3)
        7.2.3 就t(?)i(?)u~(5_3)
        7.2.4 才ts~h(?)i~(13)
        7.2.5 只ts(?)~(44)
        7.2.6 光kua(?)~(31)
        7.2.7 连li(?)~(13)
        7.2.8 都t(?)u~(31)
        7.2.9 可倒k~h(?)~(44)tao~(5_3)
        7.2.10 直直t(?)~(13)t(?)~(13)
    7.3 与主观量相关的框架标
        7.3.1 N还不够V
        7.3.2 一量N都没/不V
        7.3.3 半天p(?)~(5_3)t~hi(?)~(31)+V
        7.3.4 好歹xao~(44)t(?)i~(44)+表量成分
        7.3.5 宁可niη~(5_3)k~h(?)~(44)......也不iA~(44)pu~(13)
    7.4 与主观量相关的句末标“兰”l(?)~(31)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晋语上党片划分
2 综述范围论域界定
3 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专着类
    3.1 方言志类
    3.2 单点方言类
4 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会议期刊文献类
    4.1 词汇与文化研究,注重地名文化解析
    4.2 熟语研究数量递增,研究视角多集中于修辞特征
        4.2.1 俗语研究
        4.2.2 谚语研究
    4.3 词汇对比分析研究突出方言特征,研究数量较少
    4.4 构词方法描写较多,多集中于重叠式研究
        4.4.1 重叠式
        4.4.2 构词词缀
        4.4.3“圪”字研究
    4.5 词汇选择与运用着重从不同角度分析词类的语法现象
        4.5.1 代词研究
        4.5.2 语气词研究
        4.5.3 助词研究
        4.5.4 副词研究
    4.6 词汇的语义分析零星稀少
    4.7 特色方言词汇研究
        4.7.1 亲属词
        4.7.2 提顿词
        4.7.3 单字研究
5 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概况与展望

(8)山西阳城方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言归属
二、内部分片
三、现有成果
    (一) 成本着作
    (二) 单篇论文
        1. 语音方面
        2. 词汇方面
        3. 语法方面
        4. 语用方面
四、尚存不足
五、今后研究方向

(9)阳城方言词汇词形词义及流变特征研究 ——基于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方法
    0.3 研究意义
    0.4 相关说明
1 阳城方言及相关研究简述
    1.1 阳城方言简说
        1.1.1 阳城方言的构成
        1.1.2 阳城方言在晋语次方言中的归属
        1.1.3 阳城方言的音系
    1.2 相关研究
        1.2.1 晋方言相关研究
        1.2.2 阳城方言研究
2 阳城方言的词形特征
    2.1 音节多寡
    2.2 构词语素
        2.2.1 语素的选择
        2.2.2 语素的顺序
        2.2.3 阳城方言中是词,普通话中对应的是短语
    2.3 词缀
        2.3.1 圪
        2.3.2 不
        2.3.3 手
        2.3.4 日
        2.3.5 子
3 阳城方言的词义特征
    3.1 理性意义
    3.2 色彩意义
        3.2.1 感情色彩
        3.2.2 语体色彩
        3.2.3 形象色彩
        3.2.4 地域色彩
    3.3 语法意义
        3.3.1 词语的兼类
        3.3.2 词语的组合能力
4 阳城方言词汇的流变特征
    4.1 古语词的沿用
    4.2 造新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抟
二、出门
三、捉
四、谝
五、向火
六、扯淡
七、尖儿
八、头口
九、年时
十、仰尘
十一、趿
十二、月明
十三、圪蟆
十四、冻泥
十五、门限

四、阳城方言里的“圪”(论文参考文献)

  • [1]阳城方言“着”字句、“跟”字句研究[D]. 樊琛琛.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山西阳城方言“看”概念域常用词研究[D]. 郭扬扬. 山西大学, 2021
  • [3]山西阳城方言里的“的”[J]. 王玉珠. 文教资料, 2021(04)
  • [4]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及“圪”字附加意义的虚化[J]. 董冰华,杨宝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01)
  • [5]济源方言状态词研究[D]. 武明都.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山西省沁水方言量范畴研究[D]. 田萌萌.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综述[J]. 刘天琪.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8]山西阳城方言研究综述[J]. 张启慧. 汉字文化, 2019(06)
  • [9]阳城方言词汇词形词义及流变特征研究 ——基于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D]. 杨慧芝. 辽宁大学, 2016(02)
  • [10]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J]. 张文霞.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标签:;  ;  ;  ;  

阳城方言“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