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一、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徐基昕,李彦格,刘炜,毛彦娜,段勇涛[1](2021)在《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继发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HL)继发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6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FHL继发SPTCL患儿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疾病演变过程、基因突变及遗传学特点,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有UNC13D纯合突变伴STXBP2杂合突变, 父母及兄长UNC13D为杂合突变。给予HLH-2004方案规律化疗, 4年后疾病复发, 二次化疗缓解1年后继发SPTCL, 给予SMILE方案化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至截稿前无病生存。结论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应及时完善相关基因检测, 以明确原发病诊断。FHL可继发SPTCL, 化疗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目前唯一的治愈途径。

杜爽[2](2021)在《慢性结节性红斑7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背景:结节性红斑是发生于皮下脂肪间隔的炎症性疾病,该病通常急性起病,部分病人为慢性病程,皮损持久不退,称为慢性结节性红斑。慢性结节性红斑,又名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迁移性结节性红斑,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病因不明,治疗经验有限,尚无相关的专家诊疗共识。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慢性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式,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讨论,总结诊治经验。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并经临床诊断及组织病理学确诊为慢性结节性红斑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方式。(2)以“慢性结节性红斑、迁移性结节性红斑、游走性结节性红斑、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chronic erythema nodosum、subacute nodular migratory panniculitis、erythema nodosum migrans”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发表于1995-2020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归纳慢性结节性红斑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1)本组研究:一般资料:一共纳入7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6例,男:女=1:6,年龄19-76岁,病程3月-3年。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表现为红色、暗红色结节、斑块,游走倾向1例,皮损最常累及下肢(7/7),其次为躯干(1/7),上肢(1/7),单发4例(4/7),多发3例(3/7),对称分布3例(3/7),单侧分布4例(4/7)。伴随症状:轻度压痛6例(6/7),中度压痛1例(1/7),下肢水肿1例(1/7)。伴随疾病:高血压(2/7),糖尿病(1/7),甲状腺功能减退(1/7),白细胞减少症(1/7),肾上腺瘤术后(1/7),慢性荨麻疹(1/7),脂肪肝(2/7)。实验室检查:ESR升高(4/5),白细胞计数降低(1/7),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低(2/7),CRP升高(3/7),甲状腺功能减退(1/2),ANA谱异常(1/2)。组织病理学:7例患者均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均可见脂肪间隔增宽、纤维化,肉芽肿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增生和脂肪小叶受累,未见血管炎、血管闭塞。其中1例形成中性粒细胞小脓肿,2例有典型的脂膜性脂肪坏死,1例可见Miescher肉芽肿,5例有不同程度红细胞溢出。治疗:除1例未经治疗自愈外,其余6例病例均系统应用了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其中5例有效,但1例患者减量过程中复发。(2)文献复习:1995年1月-2020年12月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慢性结节性红斑的文献,排出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资料缺失的文献,共15篇文献15例。结论:1.慢性结节性红斑好发于中年女性,多见于小腿,但上肢、躯干也可累及,临床表现多样,通常表现为红色、暗红色或褐色结节、斑块,可具有游走倾向,皮损多单发或数量较少,疼痛较轻,病程较长,通常没有全身症状。2.绝大多数慢性结节性红斑患者是特发性,部分和链球菌感染、甲状腺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相关。3.在组织学上,慢性结节性红斑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与结节性红斑后期表现类似,但脂肪间隔增厚、纤维化、肉芽肿形成更加明显,脂肪小叶受累较常见,甚至可见脂膜性脂肪坏死。毛细血管增生也较明显,通常无血管炎、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可见Miescher肉芽肿。4.治疗上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部分患者减量过程中可能复发。

马焕,李鹍,叶丽娟,李振辉,王瑶,王洪波[3](2020)在《体表少见肿块样恶性病变的CT和MRI诊断》文中指出体表肿块样恶性病变组织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异质性明显,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容易误诊,此类大部分病变恶性程度高,分化差,浸润生长明显,复发转移率高,因此准确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和MRI是此类疾病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的解剖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及信号、边缘、周围结构改变等情况,特别是可以提供临床查体难以准确评估的肿瘤深部范围及边界的信息,这对于提高术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评估病变的可切除性和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有很大帮助。为了更好认识和正确诊断此类疾病,笔者搜集本院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丰富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此类疾病影像学诊断水平。

张淑红,邵汇琳,岳冰,柳玮华,郑媛媛,周小鸽[4](2020)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SP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7例中女性32例,男性25例,平均年龄25.9岁(年龄范围1~64岁)。组织学显示,在皮下脂肪组织内见异型的淋巴细胞浸润,仅1例小灶累及真皮。瘤细胞小~中等大、核形不规则。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2(35/39)、CD3(57/57)、CD5(30/39)、CD7(33/37)、CD4(4/57)、CD8(56/57)、TIA-1(46/46)、粒酶B(52/53)、TCRαβ(46/46)(+)。46例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为(-)。51例患者获得随访,结果 5例患者死于该疾病,其中4例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HPS),1例不伴有HPS。结论 SPTCL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典型的病理形态学为肿瘤细胞围绕脂肪细胞形成花环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为CD3、CD8、TCRαβ、细胞毒性标记物(TIA1和粒酶B)(+)。不伴有HPS的SPTCL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伴有HPS患者。

温蓬飞,周沁田,万川,刘晓羽,解瑶,李凡,王琳[5](2019)在《狼疮性脂膜炎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狼疮性脂膜炎(LEP)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从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等方面对9例狼疮性脂膜炎(LEP)和9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临床特点:LEP好发于头面部,通常无系统症状,对羟氯喹治疗反应较好,预后好;SPTL更易累及下肢,可伴系统症状,若肿瘤播散或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可能提示预后不良。②组织病理:LEP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常累及真表皮,可见少量的浆细胞;SPTL几乎不累及真表皮,可见瘤细胞的"花环样"浸润模式和"豆袋细胞"。③免疫表型:LEP组CD4+/CD8+、团块状CD20+、较多CD138+和散在CD123+;SPTL组CD4-/CD8+、βF1+,CD138-、CD123-,TIA-1+或GrB+更提示SPTL。④TCR-γ基因重排:LEP(-)而SPTL(+)。结论大多数LEP和SPTL各具临床病理特征,易于区分;病变局限于皮下脂肪层的LEP需借助免疫组化标记及基因重排检测等协助鉴别。

黄琦[6](2019)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肺浸润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肺浸润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从而提高临床医生对SPTCL肺浸润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肺浸润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1.本例患者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65岁,自由职业者。(2)临床表现:患者反复高热,咳嗽、咳痰、气促,同时出现全身四肢、躯干散在无痛性红色皮疹。查体:全身散在红色皮疹,以躯干为主,皮疹直径约1-4cm,部分顶部皮肤溃疡、坏死,部分结痂。双肺闻及少量痰鸣音。(3)胸部CT:两肺多发斑片状影,左肺上叶舌段见一大斑片状实变影,临近胸膜,两侧胸膜腔积液。(4)病理学:(1)皮肤活检病理:表皮轻度萎缩变薄,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部分细胞核大深染,少量细胞移入表皮,PAS、抗酸染色均(-)。免疫组化:CD45RO(++),CD20(-)。考虑SPTCL。(2)左肺病灶穿刺病理:部分区肺泡组织内可见较多泡沫状细胞反应,并充满肺泡腔,肺泡壁纤维化,玻璃样变。另部分区为肺组织凝固性坏死,PAS、抗酸染色(-)。(5)诊治过程:患者经积极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经皮肤、肺活检诊断为SPTCL肺浸润,进行性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临床死亡。2.文献复习结果:自1991至2019年,国内外报道SP TCL肺浸润患者病历资料较完整的有12例,其中国内7例(58.3%),国外5例(41.7%)。(1)患者一般情况: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发病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5岁,年龄中位数46岁。(2)临床表现:患者发热多见,皮损多以无痛性皮下结节、瘀斑或者斑块为主,部分伴有溃疡或坏死;呼吸道症状以咳嗽为主,可伴有咳痰、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等。(3)影像学:患者肺部病灶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状、斑片状、实变影,临近胸膜,多伴有纵膈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其他可有不规则包块、间质性肺炎改变、胸膜增厚等。(4)报道的12例(100%)患者均通过皮损活检确诊为SPTCL,皮肤病理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组织,环绕单个脂肪细胞呈花环样改变为其特点;其中2例(16.7%)通过肺活检可见肺组织血管周围和间质等有不典型淋巴细胞浸润,1例(8.3%)肺病灶活检见肺泡周围CD8+淋巴细胞浸润,1例(8.3%)在患者胸水里找到肿瘤细胞,其余通过结合患者临床特点和观察抗肿瘤效果,临床诊断为肿瘤肺浸润;肺病灶活检病理是诊断肿瘤肺浸润的重要依据。(5)所有患者确诊后10例(83.3%)以CHOP方案为主的化疗,3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改用二线方案(依托泊苷)后病情缓解约30个月,1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缓解4年,其余病人经治疗缓解出院后失访;其他1例(8.3%)以FMD方案化疗,1例(8.3%)使用免疫抑制剂,这2例病人均死亡;5例死亡患者自出现临床症状开始存活时间为约522个月,平均14个月;相对于仅累及皮肤的S PTCL类型,该病进展更快,易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总体预后更差。结论:1.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肺浸润罕见,并以发热、皮疹,咳嗽、呼吸困难、肺部斑片状影及进行性多器官衰竭为特点。2.确诊需皮肤、肺病灶活检病理,其皮肤病理特征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组织,环绕单个脂肪细胞呈花环样改变;肺病灶组织见不典型淋巴细胞浸润。3.该病恶性程度高,目前治疗以全身化疗(如CHOP方案)为主,免疫抑制剂、局部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也可能获益,但总体预后较差。

周见远,邹思娟,张国鹏,沈艳霞,朱小华[7](2019)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影像分析并文献复习(附4例报道)》文中指出目的 总结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18F-FDG PET/CT在SPTC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SPTCL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分布范围、代谢信息,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病灶形态不规则,密度增高,相应部位18F-FDG摄取增高。病变累及范围广泛,面颈(2例)、躯干(4例)、四肢(4例)、腹膜和盆腔脂肪组织(2例)均可受累。半定量分析结果:皮下脂肪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5~14.6。结论 SPTCL病变分布广泛,18F-FDG摄取差异较大,但18F-FDG PET/CT显像有利于整体评估SPTCL患者病情,在疗效监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张园,刘玉峰,徐学聚[8](2018)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表型、化疗药物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部位皮下结节和(或)硬结性红斑,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病理及免疫学符合SPTCL诊断。其中2例侵犯骨髓,4例EBVIg G阳性,5例伴有发热。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病理学和免疫表型改变。病理学特征为皮下脂肪组织中大小不一的非典型性淋巴细胞浸润,镜下淋巴瘤细胞花环状围绕单个脂肪细胞排列,中等或大细胞,染色质浓染,常见核分裂。T细胞标记物CD3均阳性,细胞毒性颗粒蛋白TIA-1、CD45、βFl及CD8均阳性(100%),CD4、CD20、CD68、CD79a及CD56均阴性,5例Granzyme B阳性(83%),2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寡核苷酸(EBER)阳性(33%)。3例初始治疗应用CHOP或ECHOP均效果差未达到持续缓解,应用含吉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和复发患者5例,3例完全缓解(CR),1例复发后应用BEAM预处理方案后行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 HSCT)最终缓解,1例进展(PD)后应用(博来霉素+长春新碱)后骨髓抑制合并感染后死亡,1例儿童复发后应用GMED1个疗程部分缓解(PR)。结论含吉西他滨的联合化疗方案是1种对初治及复发SPTCL均有效的治疗方法,自体干细胞移植是复发后使肿瘤缓解的重要手段。一旦确诊SPTCL,应立即给予患者早期给予高强度、大剂量化疗,以控制病情,晚期维持给予单药化疗,以减少复发。

韩军平,王丽曾,罗文潇,曾俊文,马文霞[9](2017)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分析及基因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分析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基因诊断以及病理特点,从而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该院2014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接收的12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理特点以及基因诊断情况等。结果在临床病理特点方面,2例患者出现皮肤溃疡,10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所有患者均有相关部位皮下硬结或者是结节红斑表现。在镜下可见脂肪细胞周边有大小不等的非典型肿瘤细胞在生长,通过免疫学检查后,免疫组化特征表现为CD3十(100.0%)、CD4±(100.0%)、CD8+(100.0%)、CD20-(100.0%)、TI1-1(100.0%)、TCRβF-1+(100.0%)、CD56-(83.0%)、TIA-1+(100.0%)、穿孔素阳性(100.0%)。结论根据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基因诊断后对应的免疫组化特征,可为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便于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美狄娜[10](2016)在《以硬斑病样皮损为表现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与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报告1例以大面积硬斑病样皮损为主要表现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诊疗经验,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病临床表现多样性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该病例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胸腹壁大面积硬斑病样肿块,与常见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因而多次被误诊,查阅文献未见有类似病例报告,但关于其早期结节肿块手术史的描述具有较强的诊断提示性,借助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检查,并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最终获得确诊。小结: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临床少见病,常被误诊,其较常见和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进行性、疼痛性红色结节;本例患者临床表现虽罕见,但其病史中早期病变的描述具有提示作用,结合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改变可确诊,表明对该病基本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诊断其罕见表现病例的前提。

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2)慢性结节性红斑7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结节性红斑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体表少见肿块样恶性病变的CT和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皮肤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的CT、MRI特征及鉴别诊断
体表软组织肉瘤的CT、MRI特征及鉴别诊断
皮肤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CT、MRI特征及鉴别诊断
皮肤转移瘤的CT、MRI特征及鉴别诊断

(4)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病理形态学特点
    2.3 免疫组化及EB病毒原位杂交
    2.4 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病理特点
    3.3 免疫组化
    3.4 鉴别诊断
        3.4.1 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瘤(primary cutaneous gamma delta T-cell lymphoma,PCGD-TCL)
        3.4.2 原发性皮肤NK/T细胞淋巴瘤
        3.4.3 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3.4.4 红斑狼疮
    3.5 治疗与预后

(5)狼疮性脂膜炎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
        1.2.2 组织形态学观察
        1.2.3 免疫表型检测
        1.2.4 TCR-γ基因重排检测
        1.2.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组织病理学资料
    2.3 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等资料
3 讨论

(6)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肺浸润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病理学及免疫学特点
    1.4 疗效判断标准
2 结果
3讨论

(10)以硬斑病样皮损为表现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与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病历资料
2. 病例分析
3. 鉴别诊断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继发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J]. 徐基昕,李彦格,刘炜,毛彦娜,段勇涛. 白血病·淋巴瘤, 2021(11)
  • [2]慢性结节性红斑7例并文献复习[D]. 杜爽.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体表少见肿块样恶性病变的CT和MRI诊断[J]. 马焕,李鹍,叶丽娟,李振辉,王瑶,王洪波. 放射学实践, 2020(11)
  • [4]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 张淑红,邵汇琳,岳冰,柳玮华,郑媛媛,周小鸽.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10)
  • [5]狼疮性脂膜炎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J]. 温蓬飞,周沁田,万川,刘晓羽,解瑶,李凡,王琳.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6)
  • [6]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肺浸润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黄琦.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7]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影像分析并文献复习(附4例报道)[J]. 周见远,邹思娟,张国鹏,沈艳霞,朱小华.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9(01)
  • [8]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J]. 张园,刘玉峰,徐学聚. 实用癌症杂志, 2018(08)
  • [9]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分析及基因诊断[J]. 韩军平,王丽曾,罗文潇,曾俊文,马文霞. 双足与保健, 2017(12)
  • [10]以硬斑病样皮损为表现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与文献复习[D]. 美狄娜.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