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县域经济的若干认识

关于加强县域经济的若干认识

一、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吴昱瑾[1](2021)在《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际贸易逆转的高压态势,中国经济稳定向好发展。“十四五”规划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借改革创新的春风,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成,推动财税体制改革,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愿景落实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税源作为经济的产物,在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必将发展壮大,而税源管理是对税源进行管理,它在调节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受经济环境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社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市场主体活力不高、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等现象尤为突出,加之减税降费政策的继续施行和一系列阶段性税收减免政策的新出台,导致各地税务机关组织收入任务的压力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做好新发展阶段下税源管理这篇文章,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新理念来引导税源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税收方面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本篇论文选取云南会泽县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该县的经济与税源进行分税种、产业、行业、经济类型以及总量比较分析,再通过计算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系数以及运用线性回归方法,揭示该县税源与经济的动态发展状况,结合会泽县税源管理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找出新发展阶段下税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税收政策、经济政策、税收征管以及当前形势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而从优惠政策落实、创新纳税服务、畅通合作渠道、优化监管模式等多个角度为提升税源管理质效提出对策建议。

唐正霞[2](2019)在《交通网络、城镇化对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西南地区发展总体上仍然滞后,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西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1.6%,2016年GDP总量仅占全国GDP总量的9.47%。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人口居住分散,市场化程度不高,城镇化率低。2016年,全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7.35%,而西南地区平均城镇化水平为4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交通也是影响西南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是描述了古代大西南交通闭塞的情况。就目前来看,西南地区的交通网仍滞后于其他地区。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及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实施,西南地区的发展问题再次被人们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均衡发展成为当前解决矛盾的措施之一。从中长期发展角度看,西南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区域,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是拉动内需、促进城乡经济结构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途径,其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从十六大报告中正式将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党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已经连续几次在规划中强调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交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经济发展会带动交通建设的需求,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交通的支撑。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国家新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出台,强调了城镇化在新时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西南地区长期发展滞后,更需要城镇化作为动力,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促进区域发展。基于以上背景和研究意义,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空间探索法等方法分析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问题。首先,在“流空间”和空间网络结构理论下,明确了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构建了“交通网络-城镇化-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从空间关系视角对交通网络和城镇化共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其次,结合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城镇化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三者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耦合特征。第三,以西南地区436个县域为样本,实证检验县域经济在空间上的集聚和异质性特征,以及交通网络、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效应,探索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本文的内容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交通网络、城镇化、县域经济及空间效应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文章的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重点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明确“流空间”理论、城镇化相关理论、县域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作为文章模型设计和实证分析的理论支撑;二是通过文献综述,梳理现有文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及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为文章的论点和机理分析奠定基础。第三章是机理分析。本文提出了“交通网络-城镇化-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交通网络为载体的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集聚形成的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运作机制,并在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模型上,将交通网络产生的效用通过劳动力流动模型加入生产函数进行推导。第四章是发展现状及规律探讨。首先,分析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城镇化、县域经济现状,并构建西南地区交通网络,探索西南地区交通网络的特征。其次,通过特征椭圆和耦合度函数分析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和耦合特征,探讨西南地区交通网络格局与经济现象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第五章是西南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本文基于2007-2016年西南地区43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比邻接权重、距离权重、经济地理嵌套权重及交通网络权重下,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第六章是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本章利用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2007年-2016年西南地区436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了6个连片特困区的发展情况,并基于GIS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现。第七章是结论与对策建议。在全文理论推导和研究结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发挥交通网络基础作用,构建空间平衡机制;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集聚;发挥多中心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结构体系;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撑,做大做强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劳动力水平的创新作用,建立可持续人才发展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聚焦县域脱贫攻坚;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四点主要结论:第一,“流空间”视角下,“交通网络-城镇化-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可以实现,以崔万田等提出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模型为基础,本文认为区域之间在“流空间”中会相互作用,并产生一定的效用,而交通网络是相互作用的主要载体。因此,将交通网络产生的效用通过劳动力流动模型加入生产函数进行推导,得出结论:一是城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倒“U”型关系,并且城镇化水平受到交通网络和其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二是其他地区城镇化对本地的经济影响主要取决于地理函数,跟两地的距离和网络系数相关。三是网络系数对本地区经济的影响是递增的指数关系。第二,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存在空间耦合特征。三者的特征椭圆在空间上重合面积较大,空间分布和演变存在相似的特征。三者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耦合协调度越高,这些县域位于椭圆内,主要分布于省会城市附近;三者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域,耦合协调度较低,这些县域位于椭圆外,主要分布于边缘区或交界区。第三,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发现,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空间溢出效应,交通网络权重下空间溢出效应最显着。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性关系;劳动力投入、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政府干预对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且交通网络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第四,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发现,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和城镇化对区域之间经济影响的异质性也比较明显。交通网络带动了较好地区经济增长,抑制了发展较差地区的经济增长。城镇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城镇化对经济影响的系数较大,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城镇化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较小。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三点:第一,基于“流空间”和空间网络结构理论,本文构建了“交通网络-城镇化-经济增长”分析框架,经过理论推导发现交通网络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是负指数关系,受到距离的约束,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呈倒“U”型关系,并且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交通网络的影响。第二,本文借鉴复杂网络分析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县域作为节点,交通基础设施作为边,构建了西南地区县域间的交通网络,对县域层次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并将交通网络权重加入空间计量模型中,与邻接权重和距离权重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交通网络权重下县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更显着。第三,本文对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及空间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交通网络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负,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倒“U”型关系,交通网络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同时,发现交通网络和城镇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发现,交通网络、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交通网络促进经济发展较好县域增长,抑制经济发展较差县域的经济增长。在交通网络的影响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存在门槛特征,即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交通网络水平的影响因此,交通网络和城镇化的共同发展对西南地区的县域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证检验验证了交通网络、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蒋洁蕾[3](2016)在《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重点高中制度是建国以来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中的整体布局。历史上,该制度历经嬗变,几经存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问题,根本上探讨的是重点高中制度利弊问题。那么“究竟重点高中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均对此有着差异性的认识。任何简单地回答“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都不能全面反映该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唯有从多视角(历史的视角、国别比较的视角、实证调查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去检视和梳理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还原该问题本身,也才能从中找到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综合考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首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我国建国以来有关该问题的若干次争论,涉及政策、学界以及实践等领域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作为,以此还原该问题的历史面貌并规整出有关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核心争论焦点。其次,检视国际上与我国相类似的“重点高中”(德国文理中学、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美国学术高中)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存废争论,比较三国“重点高中”制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出路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样本。再者,就现实各方(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专家学者)对“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各种看法及理由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接着,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办重点高中的五大好处(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辨析。最后,在历史回溯、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理论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发展的若干条出路。论文的历史研究部分,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演化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影响这一制度兴废的五个核心议题,即“是否富有效率?”、“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出了精英人才?”、“是否有违教育公平?”、“是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国际比较研究部分,通过对德、英、美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五点共性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德国始终坚持文理中学制度,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减小文理中学制度的弊端,可用“公立”、“大众化”、“建‘立交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征;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模式可用“受制于党派”、“精英化”、“尊重传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学术高中制度可用“分类”、“专业化”、“特色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实证调查部分,围绕“究竟要不要举办重点高中”这一核心问题,对高中校长、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与非重点高中校长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看法存一定的差异,越是“老牌”、“一流”的重点高中校长,越是倾向于赞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而非重点高中的校长则更倾向于废除重点高中制度;相对而言,重点高中的教师比非重点高中教师更倾向于赞同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专家学者对重点高中存废问题的看法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理论透视部分,围绕五大关键词即“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以前面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获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思维、复杂思维、相对性思维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举办重点高中可能的好处与潜在的危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上述五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每个辩护理由,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都需要具体分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五大辩护理由在逻辑上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并非同等重要。简而言之,“精英培养”是根本目的,其它四个方面“效率优先”、“因材施教”、“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均属于手段的范畴。从重要性上看,假如“精英培养”落空、陷入虚假化,则其它四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基于这一判断,论文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是否“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基于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看,我国重点高中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改良。改造、改良的总体方向是,重点高中必须摆脱和跳出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理,不断探索精英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英人才。从长远看,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现有的重点高中制度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改革。可能的变革路径包括:在保留重点高中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尝试将公办重点高中转制为私立高中,改变公立重点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尝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建立综合高中制度;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生教育计划。

王敏[4](2016)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及农户关系的互动研究 ——以西充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1)”。再次强调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对于整个县域现代农业的转型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究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及农户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关系着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四川县域丘陵地区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四川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县域丘陵地区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四川农业的转型升级,也关系着四川农村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给传统发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四川丘陵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整个农业转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特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现代农业在发展的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链普遍较短、适用技术难以更新、知名品牌难以形成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县域经济的突破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妥善的处理好政府、市场及农民之间的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目前,四川丘陵特色农业主要是以“公司+合作社”或者“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存在,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政府政策强引导、公司运作重营利,农民在整个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亟待提升。典型的表现:特色农业项目在基层运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共谋,项目排斥受益农户;企业在农业项目运作的过程中追逐利益,与农户争利,农户利益空间受到压缩;政府在发包项目的过程中,扶持龙头企业突出,对小微涉农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特色农业项目在基层运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政策目标的偏离;另一方面,这样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也逐渐的对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结构、方式、对象、机制等产生了重大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实现丘陵地区县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不仅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特色农业发展政策,保护和整合特色农业资源、完善农村及新型农业基础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强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妥善的处理好政府、市场及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突出县域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发挥市场在特色农业发展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农民的切身利益作出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现实突出问题,结合以往研究,建议: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各主体作用。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重要明确自己的职能与角色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积极为县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形成特色农业较为完备的农业发展支撑体系;企业在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一般农户的利益,“让利”于农民;农村合作组织在获得政府支持的同时要,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于一般农户要通过发挥物质资本来改善发展基础,通过智力资本来提升发展的潜能,通过社会资本的培育来整合其合作最基础。二是强化利益联结,提高农户受益水平。针对农户参与的主动性不高、参与项目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制度规范,平衡主体利益关系,满足各方需求。三是规范项目运作,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针对基层政府官员、村干部、乡村经济政治精英等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利益共谋,农民利益遭受挤压问题,需从参与观念、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扩大农民在项目运作中的获得性,实现从项目计划、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到项目反馈整个过程中各群体参与的公开性、透明性、平等性。

杜雨璇[5](2014)在《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作为社会系统和政治经济体系最基础的单元,县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层,是城乡一体化的节点,是村镇的整合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县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日益加速,县域经济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地位越发突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在当今社会,县域经济发展蓬勃,具有高度集聚化、高度专业化、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特点。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但是扩大国内外需求、刺激消费的客观要求,而且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解决中国长久以来的“三农”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选择适当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对县域经济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国内几种典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对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模式的建议;围绕双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将双城市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对县域经济现有发展模式的运行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进行了研究。其次,通过对比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以及顺德模式。分析了四种成功模式的特点,苏南模式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顺德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它是由集体经济转化而成的私营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则是这样一种私营经济,它以个体私营企业、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发展模式;而珠江模式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工业制造业为主要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综合分析国内这四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从中吸取成功经验,总结出对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利的先进经验及启示。最后,分析双城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从而指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目前存在的四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金城乡以旅游业带动的发展模式,朝阳乡以“区位招商+农业现代化”带动的发展模式,临江县以特色农业带动的发展模式,双城县以食品、物流装备、三园区带动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评价。并通过分析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发展模式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唐桂敏[6](2013)在《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理空间或区域范围内,以县城作为中心、集镇作为连接纽带、农村作为重要腹地,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对经济、社会资源进行统筹安排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它是带有行政区划性质的区域经济,是结合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县级财政收入增长以及县域经济建设资金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并逐渐成为山东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山东省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1.44%,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2.68%,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省人均的84.69%,全省县域经济愈加壮大。本文着重从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进入手,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总体特征、发展机理、发展格局与地域特色等情况进行总结,深入分析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成绩及特色,并据此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山东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引言中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从整体上对本研究做概括性论述。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从国外区域经济和郡域经济两方面提炼对县域经济研究的指导内容,并对国内县域经济研究从内涵、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层面进行概括性总结;理论基础方面则选取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作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与总体特征分析。以产业结构发展情况为划分标准,将建国以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分为农业主导阶段、工业带动阶段和多元发展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经济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作出总结;从时空角度出发,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百强县情况、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地域差异等角度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同时,从区位优势、劳动力条件、自然资源基础、文化历史特色和政策激励等方面进行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机理分析。第四部分为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与地域特色研究。本研究依托山东省现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一蓝一黄一圈一带”的总体发展格局,分别对每个发展板块的县域经济总体发展、地域特色和典型模式进行总结与概括,以此来把握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与地域特色。第五部分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主要从推进县域组团发展、做专县域特色经济、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等角度提出山东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研究展望。系统地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通过上述六部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百强县数量众多,经济增长较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农村经济发展特色鲜明,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与发展活力;(2)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发展中问题,如,双30县发展差距明显,后进县数量众多且呈现集聚特征,部分县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四大板块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等;(3)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劳动力条件、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特色的文化历史底蕴以及有效的政策激励对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4)县域经济发展依托当前山东省“一蓝一黄一圈一带”的发展格局,在特色发展、典型模式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但是仍需继续优化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县域组团式发展格局,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第一,从时空发展入手,将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分为农业主导阶段、工业带动阶段和多元发展阶段;第二,从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综合考量,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的规模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农村经济发展、地域差异等方面进行特征总结;第三,立足当前山东省“一蓝一黄一圈一带”的发展格局,对各板块县域经济的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概括与总结。

相兰兰[7](2013)在《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非常明确地提到了要“壮大县域经济”。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2011年温家宝总理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下,终于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制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随着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县域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体制较为健全的经济系统单位,具有基础性、区域性、独立性、综合性、层次性、枢纽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是富国强民的基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我国的县域经济,有利于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乡镇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所以,研究县域经济,改变县域经济现状,发展县域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史入手,分析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强调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针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并以滕州市经济发展作为案例,分析建议的可行性。山东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其他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大,山东有91个县市,占全省139个县市区的65.47%,比重高于江苏、广东两省。山东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72.7%,在四省中比重最大的。县域经济所占份额大、人口多,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大踏步发展。2003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实施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双30”工程;2006年出台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细化、深化了扶持政策;2008年部署在新起点上推动富民强县新跨越;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为9.5:55.8:34.7,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2010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3.28万亿元,占全省的84.1%,地方财政收入1560亿元,占全省的56.7%;2011县域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1个,其中过20亿元的40个,过30亿元的21个,龙口、邹平、寿光、滕州、诸城5个县(市)超过40亿元。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已进入转型升级、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关键阶段,仍然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政府主导,统筹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合理的政策,以及适当的扶持和指导,从而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本文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选题新颖。山东省滕州市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2011年在全国百强县市评选中位居32名,在山东省各县市中经济实力位居前列。滕州市近十年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相关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式可圈可点,值得深入研究,从而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寻求更好的对策。其次,较好地处理了整体、一般与具体和特殊的关系。文章从县制的起源说起,整体概述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然后聚焦山东省的县域经济,研究山东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和问题,寻求相关发展对策。最后,以山东省滕州市的县域经济为重点研究案例,进一步明确山东省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方向和对策。

金峰雄[8](2013)在《和龙市县域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并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由于我国的区域差异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目前还存在不少欠发达县域经济,比如延边州和龙市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龙市县域经济的劣势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整体水平偏低,财政实力较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弱;旅游业发展不科学;劳动力资源不足。和龙市位于长白山北麓,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其自身拥有很多优势和基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生态资源破坏较少;自身发展欲望强烈;有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发展氛围,继续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兴边富民和长吉图规划等多种政策的倾向和支持。利用其优势并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明确了和龙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展思路和主要对策。发展思路:第一、围绕加快实现“三化”,谋划产业布局,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第二、实施“工业经济强县”战略,着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第三、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全力提升城镇承载力和品位。第四、不断提高农特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第五、以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主要对策: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总量;第二、发展矿产品加工业;第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第四、大力发展旅游业;第五、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软环境建设。

王雪丽[9](2013)在《目标、条件与路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一些省区陆续推行以“强县扩权”、“扩权强县”、“县财省管”等为主要内容的“省直管县”系列改革。2005年以来,中央也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这一改革的政策文件。2010年,中编办在全国选择了8个省区作为试点,正式启动行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可以说,“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是一项十分紧迫而且具有长远意义的理论工作。“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不是简单地替代“市管县”体制,在纵向政府间形成新的权力隶属关系,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淡化权力归属意识,树立“域”的观念,在理顺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行政区与经济区、政府系统内部纵向和横向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一套“以域代属、按需定责”的区域治理体系。尽管“省直管县”体制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试点情况总体良好,但在调研中发现,在一些地方,比如广东顺德,省直管后县域经济反而出现了“倒退”的情况,这说明“省直管县”体制并不是适合所有地区的“万金油”,在政府系统的纵向体制上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模式。“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其中,改革基础包括:必要的经济基础、有限的政府责任和有效的管理幅度;改革条件包括:市县关联度、地级市经济实力、县域经济发达程度、省级政府统筹协调能力、地域空间条件、人口规模与分布密度、交通与信息技术条件、管理者的能力、社会自治程度、改革共识与政策支持等。‘‘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仍然处在探索阶段,随着这一体制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各种伴随改革而来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将揭开冰山一角,逐渐显露出来。能否有效破解各种改革难题,为改革继续前行扫清障碍,事关整个改革的成败。当前,各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中之所以会频繁遭遇瓶颈问题,与“区划导向”的改革思路有关。这一思路认为区域经济发展遭遇行政阻隔的问题只有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改变层级隶属关系才能得到解决。从短期来看,“区划导向”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助于冲破行政区对经济区的发展束缚;然而,从长远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始终处于不断向外拓展的发展态势,行政区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经济区的扩张需求。如果不能跳出“区划导向”的改革思路,那么,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只能是权宜之计,终将陷入行政层级反复调整的循环怪圈。“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从区划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不够的,改革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与进展,有赖于多方面措施的综合推进。因此,在改革中,需要超越“区划导向”,转而从重塑地方政府间利益格局、超越“级别”与“权力”的对等关系、重构地方政权体系、理顺条块关系、创新权力制衡机制等方面寻求问题的解决。当前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及时澄清,否则会把改革引向歧途。比如,财政“省直管县”与行政“省直管县”宜同步推进;“权力下放”要有节有度;谨慎调整县及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审慎调整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客观看待试点经验;避免设定“时间表”;“省直管县”与“市管县”可以共存等。同时,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过程中,还需要适时启动相关配套改革。具体包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推进省以下分税制改革以及市制和县制改革等。

刘国亭[10](2012)在《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夏津县为例》文中认为县域经济是从我国特殊行政区划的角度提出的区域经济学概念,县域经济与小城发展、三农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市场化的转型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既构成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约束,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区位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在区域上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城乡二元化矛盾、东中西地区之间的矛盾。由于不同的县域在发展上呈现的差距,我们根据其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和支出、发展潜力、社会保障水平等指标将县域划分为发达县域、欠发达县域以及贫困县域。我们认为,从发展潜力上讲,贫困具有一定的绝对性,欠发达县域是相对的,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体制或是经济发展策略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其发展潜力。我们认为,如果找到了适合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辅之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能极大的释放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潜力。我们认为,欠发达县域和发达县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差异,若要缩小发展差距,就要提高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也就是要走跨越式发展的之路,而这又要求欠发达县域能够发挥自身特殊优势,在特色上下功夫,在产业机构调整上下功夫,在新工艺技术、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上寻求突破口,实现赶超的理想。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来说,国外有很多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可资借鉴;由于中央政策引导以及县域经济发展所展现的潜力,国内对此研究也有很多的成果,本文将借助于现有的理论成果,并进一步探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一课题,希望能抛砖引玉,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动力、目标定位、发展策略等方面有更多的理论呈现。笔者工作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鲁西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不够理想,与发达地域的人民生活质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鲁西北的人民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迫切性的期待。本文将以此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为有着共同特征的县域提供借鉴。

二、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目标、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新发展阶段
        二、税源
        三、税源管理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三、税源管理环境分析
第二章 云南省会泽县经济与税源基本概况及税源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会泽县经济与税源基本概况
        一、云南省会泽县经济基本概况
        二、云南省会泽县税源基本概况分析
        三、云南省会泽县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贡献情况
    第二节 云南省会泽县经济与税源的对比分析
        一、税源规模与经济总量的关系
        二、税源增减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关系
        三、税收与经济预测情况
    第三节 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实行“属地+重点”税源管理模式
        二、“保姆式”税源管理现象仍然凸显
        三、成立专业化团队管理重点税源
        四、全方位做好税源经济监控分析
第三章 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新发展阶段下税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与税收发展不协调
        二、减税措施导致税收任务艰巨
        三、重点税源发展潜力较小
        四、地方税源可塑性较低
    第二节 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务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
        二、征管信息数据存在“壁垒”
        三、纳税主体税收遵从意识薄弱
        四、税源与税收背离现象严重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税收政策的变化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三、当前经济形势对税源的限制
        四、税源征管模式的影响
第四章 国内外税源管理的做法及经验启示
    第一节 国外的具体做法及启示
        一、推行税源分类管理模式
        二、建立税源分析预测体系
        三、构建协税治税综合管理机制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的具体做法及启示
        一、狠抓项目挖掘税源促发展
        二、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
        三、协税护税确保税源稳增长
第五章 新发展阶段云南省会泽县完善税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创新优化纳税服务,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一、加强政策引导助转型
        二、带动金融普惠促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第二节 畅通合作沟通渠道,做好税源规划建设
        一、鼓励技术革新,做强做优主体税源
        二、引导发展总部经济,稳固重点税源
        三、完善财税互动机制,提高税收预测分析水平
    第三节 强化税收政策引领,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一、创新税收政策宣传方式,“一企一策”促发展
        二、以税收优惠带动招商引资,提高税源管理绩效
        三、发挥税收政策扶持作用,助力脱贫产业做强做优
        四、发挥区域优势,推动税源结构升级
    第四节 优化税源监管模式,提高税源掌控水平
        一、提高税源征管人员素质
        二、运用大数据平台,有效提高税源管理质量
        三、运用绩效管理,强化税源监控能力
        四、多部门联合,完善综合治税机制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交通网络、城镇化对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西南地区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流空间”及空间网络结构论
        2.1.2 城镇化相关理论
        2.1.3 新经济地理理论
        2.1.4 县域经济增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交通网络的研究
        2.2.2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2.2.3 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2.2.4 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相关研究
    2.3 小结与述评
第3章 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
    3.1 分析框架
        3.1.1 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的“三角”关系
        3.1.2 作用机理
        3.1.3 市场与政府作用
    3.2 基本模型和扩展模型
        3.2.1 基本模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
        3.2.2 扩展模型:交通网络、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空间耦合特征
    4.1 现状分析
        4.1.1 交通网络发展现状与可达性
        4.1.2 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
        4.1.3 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4.2 基于交通网络的西南地区城镇结构体系
        4.2.1 网络分析方法
        4.2.2 交通网络统计特征
        4.2.3 基于交通网络的城镇空间结构
        4.2.4 基于交通网络的县域体系层次分布
    4.3 交通网络、城镇化与西南地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4.3.1 基于特征椭圆的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4.3.2 交通网络、城镇化与西南地区县域经济空间耦合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通网络、城镇化与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5.1 模型、权重及数据来源
        5.1.1 模型设定
        5.1.2 空间权重构建
        5.1.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5.2 实证分析
        5.2.1 空间相关性检验
        5.2.2 回归结果
        5.2.3 稳健性检验
    5.3 空间溢出效应与贫困集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交通网络、城镇化与西南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
    6.1 基本模型及数据来源
        6.1.1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6.1.2 数据来源
    6.2 西南地区空间异质性格局
        6.2.1 热点分析
        6.2.2 局部莫兰指数与LISA图分析
        6.2.3 贫困县的空间异质性格局
    6.3 实证分析
        6.3.1 回归结果
        6.3.2 连片贫困区异质性结果分析
        6.3.3 西南地区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6.3.4 门槛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结论
        7.1.1 关于“交通网络-城镇化-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结论
        7.1.2 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存在空间耦合特征
        7.1.3 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空间溢出效应
        7.1.4 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空间异质性和门槛特征
    7.2 对策建议
        7.2.1 发挥交通网络基础作用,构建空间平衡机制
        7.2.2 推进县域城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集聚
        7.2.3 发挥多中心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结构体系
        7.2.4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做大做强经济发展实力
        7.2.5 提高劳动力水平的创新作用,建立可持续人才发展机制
        7.2.6 发挥政府主体作用,聚焦县域脱贫攻坚
        7.2.7 提高城市群互联互通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二)一个现实迫切问题
        (三)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问题
        (四)一个充满理论复杂性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重点学校制度历史的研究
        (二)有关主张要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三)有关主张废除重点学校的研究
        (四)有关主张改革重点学校的研究
        (五)有关主张有条件地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六)有关国际上“重点学校”存废的相关研究
        (七)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三、概念界定
        (一)重点高中的界定
        (二)两组类似概念与重点高中的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工具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历史回溯
    一、建国十七年: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一)重点学校制度出台的可能缘由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正式出台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系统建立
        (四)重点学校制度遭遇“滑铁卢”
    二、“文革”时期:重点学校制度的彻底废除
        (一)制度层面的彻底废除
        (二)事实层面的彻底破坏
        (三)学理层面的彻底否定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复兴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恢复
        (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渐显及争论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调整
    四、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与存废大辩论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
        (二)重点学校制度存废大辩论
    五、21世纪以来: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与理性审视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理性审视
    六、历史回溯的启示
        (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已废除
        (二)高中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仍将长期存在
        (三)重点高中尚未跳出“官办名校”的模式
        (四)重点高中制度存废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
        (五)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政策上“大起大落-修修补补-精细多样化”的嬗变
        (六)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学理上“积极拥护-激烈争论-理性审视”的嬗变
第二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国际比较
    一、德国文理中学制度
        (一)文理中学制度演变
        (二)文理中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三)文理中学制度的变革调整
    二、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
        (一)文法中学制度变迁
        (二)英国公学制度演变
        (三)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三、美国学术高中制度
        (一)学术高中制度概况
        (二)学术高中的类别
        (三)学术高中的典型特征
        (四)学术高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四、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比较
        (一)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共性
        (二)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五、国际比较的启示
第三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实证调查
    一、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整体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二、对重点高中落实效率优先的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三、对重点高中践行因材施教的看法
        (一)校际分流是一种因材施教吗?
        (二)重点高中内部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
    四、对重点高中实施精英培养的看法
        (一)精英教育还有必要吗?
        (二)重点高中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吗?
        (三)精英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四)精英人才是重点高中培养的吗?
        (五)精英人才应当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五、对重点高中体现教育公平的看法
        (一)重点高中的设置损害了教育公平吗?
        (二)把中考成绩作为重点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这公平吗?
        (三)重点高中的存在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六、对重点高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七、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比较
        (一)高中校长的观点异同
        (二)高中教师的看法异同
        (三)专家学者的态度异同
        (四)各方意向异同的整体审视
    八、实证调查的启示
第四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理论辨析
    一、效率优先
        (一)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合理性
        (二)对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质疑
    二、因材施教
        (一)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二)对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质疑
    三、精英培养
        (一)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合理性
        (二)对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质疑
    四、能力公平
        (一)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二)对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质疑
    五、示范性发挥
        (一)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合理性
        (二)对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质疑
    六、理论辨析的启示
结论与展望: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路径1: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促使我国的重点高中走内涵发展之路
    路径2: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
    路径3:保留重点高中制度,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路径4: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改变所有重点高中均为公立的局面
    路径5:在一些地区试验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并尝试建立综合高中制度
    路径6:彻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改为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的访谈提纲
    附录2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3 :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及农户关系的互动研究 ——以西充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及农户关系的文献综述
        (一)农业发展与政府、市场及农民关系的国外研究综述
        (二)特色农业发展与政府、市场及农户关系的国内文献综述
        (三)现有研究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六、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县域特色农业相关概念、理论及案例概况
    一、特色农业产业的相关概述
        (一)特色农业的概念界定
        (二)特色农业产业经营要素及组织方式
        (三)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义
    二、县域政府、市场及农户的相关概述
        (一)县域政府、市场及农户概念的界定
        (二)县域政府职能的双重性,市场的双重性
    三、特色农业产业化与县域政府、市场及农户的关系
        (一)特色农业产业化需要县域政府职能的发挥
        (二)特色农业产业化推动县域政府职能的转变
    四、本文的理论基础
        (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二)政治学:治理理论
    五、案例西充县概况及涉农情况简要介绍
        (一)西充县基本概况
        (二)西充县涉农产业发展情况简要介绍
第三章 西充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举措与成效
    一、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前的农业与农村经济
    二、西充县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市场及农户关系的变迁
        (一)特色农业产业化初期的政府职能、市场及农户关系
        (二)特色农业产业化现阶段的政府、市场及农户关系
    三、西充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效
        (一)特色农业产业化步入正轨
        (二)特色农业产业化与“三农”发展
        (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
第四章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市场及农户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参与式治理下政府、市场及农户关系互动的模型架构与实证分析
    二、参与式治理下政府、市场及农户关系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域政府:行政性主导权过强,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二)龙头企业:企业利润追逐性强,公共利益兼顾性弱
        (三)农村合作组织: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发展水平低
        (四)村两委:政治精英面临更替,经济精英逐渐出现
        (五)农户:参与积极性呈现出倒“U”型,农户经济身份固化
第五章 持续推进县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转变县域政府职能,营造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良好的环境
        (一)政策科学引导,为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加快土地确权,为特色农业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转变服务观念,积极加快现代涉农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积极培育农业产业组织,增强农业发展的组织能力
        (一)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合作组织带动作用
        (三)加快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条
    三、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户发展能力
        (一)转变农民观念、培育适应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二)保护农户土地权益,鼓励规模化经营
结语: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科研成果

(5)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2.2.3 区域分工理论
        2.2.4 产业生命周期与梯度推移理论
第3章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借鉴与启示
    3.1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3.1.1 苏南模式
        3.1.2 温州模式
        3.1.3 珠江模式
        3.1.4 顺德模式
    3.2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双城市的启示
        3.2.1 政府调控为主导
        3.2.2 发挥经济带头人作用
        3.2.3 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外来资源相结合
        3.2.4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4章 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有模式分析
    4.1 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4.1.1 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4.1.2 双城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4.2 双城市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4.2.1 “区位招商+农业产业化带动”的发展模式
        4.2.2 “特色农业带动”的发展模式
        4.2.3 “旅游业带动”的发展模式
        4.2.4 “物流装备园区带动”发展模式
    4.3 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3.1 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4.3.2 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5章 促进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以旅游带动的发展模式
    5.2 推进农业产业化
    5.3 完善特色产业带动的发展模式
    5.4 完善园区带动的发展模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县域经济的内涵
        1.3.2 县域经济的构成要素
        1.3.3 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1.3.4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2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总结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2.2.2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2.3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2.4 城乡一体化理论
3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与总体特征分析
    3.1 发展阶段划分
        3.1.1 农业主导阶段(1949-1989 年)
        3.1.2 工业带动阶段(1990-2004 年)
        3.1.3 多元发展阶段(2005 年以来)
    3.2 总体特征分析
        3.2.1 县域经济发展快,规模不断扩大
        3.2.2 总发展水平较高,全国百强县较多
        3.2.3 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差别大
        3.2.4 各县市发展水平不均衡,后进县数量较多
        3.2.5 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优势突出
        3.2.6 地域差异多元化,空间分布不平衡
    3.3 县域经济发展机理分析
        3.3.1 区位因素
        3.3.2 人口劳动力
        3.3.3 自然资源基础
        3.3.4 地域文化特色
        3.3.5 政策激励
4 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与地域特色研究
    4.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类型
        4.1.1 县域经济范围及总发展
        4.1.2 县域经济地域特色分析
        4.1.3 县域经济典型模式总结
    4.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类型
        4.2.1 县域经济范围及总发展
        4.2.2 县域经济地域特色分析
        4.2.3 县域经济典型模式总结
    4.3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类型
        4.3.1 县域经济规模及总发展
        4.3.2 县域经济地域特色分析
        4.3.3 县域经济典型模式总结
    4.4 鲁南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类型
        4.4.1 县域经济范围及总发展
        4.4.2 县域经济地域特色分析
        4.4.3 县域经济典型模式总结
5 山东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5.1 优化县域发展格局,推进县域组团发展
        5.1.1 优化县域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5.1.2 推进相邻县域组团发展,建立县域经济发展联盟
    5.2 做专县域特色经济,加快产业集群建设
        5.2.1 积极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培育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5.2.2 充分利用县域产业优势,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
    5.3 完善基础环境条件,推进县域城镇建设
        5.3.1 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
        5.3.2 加快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提高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5.4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5.4.1 优化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推进县域“三化”协调发展
        5.4.2 加大县域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县域对外经济发展
    5.5 深化县域综合改革,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5.5.1 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统筹推进县域各项改革
        5.5.2 建立完善县域融资体系,优化经济发展金融环境
    5.6 优化县域发展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6.1 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5.6.2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6 研究展望
    6.1 主要创新点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一)县制的历史沿革
        (二)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二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一)关于县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
        (二)关于县域经济的实证研究
    四 主要内容与基本构架
        (一)主要内容
        (二)基本构架
    五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部分 我国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一 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落后性
        (二)差异性
        (三)不平衡性
    二 我国县域经济的地位
        (一)县域经济是强国富民的基石
        (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县域经济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二)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
        (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
第二部分 山东省县域经济现状
    一 山东省县域经济基本概况
        (一)山东省县域区划现状
        (二)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三)山东县域经济与其他省的对比
    二 山东省县域经济的特点
        (一)政府主导明显
        (二)经济协作突出
        (三)多种模式并存
    三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整体水平不够高
        (二)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三)县域经济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四)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
第三部分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一 加强政府主导
        (一)加大扶持力度
        (二)因地制宜,制定相应举措
    二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一)做优农业
        (二)做强工业
        (三)做大服务业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三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三)提升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四)提升县域生态环保水平
    四 加快创新体制
        (一)创新管理体制
        (二)创新财政体制
        (三)创新融资体制
        (四)创新科技体制
第四部分 案例分析——山东省滕州市经济发展研究
    一 山东省滕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一)滕州市的基本概况
        (二)滕州市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二 滕州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农业经济现代化,特色突出
        (二)工业产业集群化,百亿盛典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齐头并进
        (四)投资环境趋优化,宜居宜商
    三 滕州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和龙市县域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县域经济理论概述
    2.1 县域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2.1.1 县域经济的定义
        2.1.2 县域经济的内涵
    2.2 县域经济的特征
    2.3 县域经济的类型
    2.4 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2.5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第三章 和龙市县域经济发展条件与环境
    3.1 县域经济发展条件
        3.1.1 交通和口岸等优势条件
        3.1.2 自然资源条件
        3.1.3 人文资源条件
    3.2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建设软环境
第四章 和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
    4.1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4.1.1 生产总值上升趋势
        4.1.2 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
        4.1.3 工业对经济贡献率提高
        4.1.4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4.1.5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
    4.2 和龙市县域经济特征
        4.2.1 产业结构特征
        4.2.2 依托当地资源的特色农业
        4.2.3 依托口岸的工业经济
        4.2.4 依托资源加工的对外经贸
        4.2.5 依托民俗、边境特色的旅游业
第五章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经济规模小而竞争力弱
        5.1.2 第二产业发展滞后
        5.1.3 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5.1.4 旅游业发展不科学
        5.1.5 劳动力资源不足
    5.2 对策建议
        5.2.1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总量
        5.2.2 发展矿产品加工业
        5.2.3 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5.2.4 大力发展旅游业
        5.2.5 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软环境建设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目标、条件与路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理论价值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理论框架
        一、主要概念
        二、基本观点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政府间关系理论
        二、政府职能配置理论
        三、政府层级理论
        四、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第五节 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三、研究工作的限度
第一章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动因与目标定位
    第一节 “省、市、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一、“省分别管理城市和农村地区”体制
        二、“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市管县”体制的松动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启动
    第二节 推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客观因素
        一、经济体制转型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
        二、城市化加速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实驱动力
        三、政府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
    第三节 推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主观因素
        一、县级政府基于自身发展利益的选择
        二、部分地级市的“甩包袱”心理
        三、省级政府制度创新的动机
        四、中央政府对改革“红利”的期待
    第四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一、近期目标
        二、终极目标
第二章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基础与条件
    第一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基础
        一、必要的经济基础
        二、有限的政府责任
        三、有效的管理幅度
    第二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条件
        一、市县关联度
        二、地级市的经济实力
        三、县域经济的发达程度
        四、省级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
        五、地域空间条件
        六、人口规模与分布密度
        七、交通与信息技术条件
        八、管理者的能力
        九、社会自治程度
        十、改革共识与政策支持
        十一、小结
第三章 国内典型试点省份改革现状与评估
    第一节 河南省改革实践
        一、背景介绍
        二、改革运行情况
        三、经验与问题观察
    第二节 江苏省改革实践
        一、背景介绍
        二、改革运行情况
        三、经验与问题观察
    第三节 贵州省改革实践
        一、背景介绍
        二、改革运行情况
        三、经验与问题观察
第四章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推进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难题
    第一节 地方政府间利益格局面临重组
        一、市县竞争与市县争利
        二、“市刮县”变“省刮县”、“县刮镇”之忧
    第二节 “以级定权”的权力配置制度面临挑战
        一、县级政府的升级“冲动”
        二、市辖区借机扩充权限
    第三节 地方政权体系面临重构
        一、省、市、县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
        二、区域司法体制重构问题
        三、市级人大代表选举问题
    第四节 条块矛盾制约改革前行
        一、垂直管理体制对县级政权的肢解
        二、垂直管理部门在改革中定位模糊
        三、条块关系协调不畅
    第五节 权力监督体系面临失衡风险
        一、行政系统内部权力监督“真空”风险加大
        二、行政系统外部监督渠道不完善
第五章 超越区划:“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思路转换
    第一节 “区划导向”的现实表现
        一、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高度统一
        二、行政级别与政府权力的高度统一
    第二节 “区划导向”思维成因分析
        一、“行政区经济”思维惯性
        二、“职责同构”体制下的“从属型政府间关系”
        三、“以级别定权力”的权力配置模式
        四、缓解省级政府管理压力的现实考虑
    第三节 超越“区划导向”的必要性
        一、经济区渴望突破行政区的束缚
        二、层级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发展困境
        三、区划调整宜慎重
    第四节 思路转换:“区划导向”到“功能归位”
        一、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定位
        二、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的合理定位
        三、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合理定位
        四、市县关系的合理定位
第六章 综合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对策组合
    第一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需要明确的几点认识
        一、财政“省直管县”与行政“省直管县”宜同步推进
        二、“权力下放”要有节有度
        三、谨慎调整县的行政级别
        四、审慎调整行政区划
        五、客观看待试点经验
        六、避免设定“时间表”
        七、“省直管县”与“市管县”可以共存
    第二节 破解“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难题的对策建议
        一、重塑地方政府间利益格局
        二、超越“级别”与“权力”的对等关系
        三、重构地方政权体系
        四、理顺条块关系
        五、创新权力制衡机制
    第三节 综合推进“省直管县”体制的配套改革
        一、切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二、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三、推进省以下分税制改革
        四、启动市制与县制改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夏津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的结构安排
    五、 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内涵及特征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的概念内涵
        一、 县域经济的概念内涵
        二、 欠发达县域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运行特征
第二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
        一、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二、 借用技术理论
        三、 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 不同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 县域主导产业视角的发展模式
        二、 空间地域视角的发展模式
        三、 生产要素及资产所有权视角的发展模式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适用的模式
        一、 工业主导型经济模式
        二、 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
        三、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模式
        四、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五、 劳务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探讨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 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条件分析
        二、 县域经济发展市场条件分析
        三、 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和组织条件分析
        四、 县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条件分析
    第四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五节 国内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一、 灌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主要经验
        二、 灌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几点启示
第四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案例分析-夏津县
    第一节 夏津县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 经济总量偏小,区域排名落后
        二、 三大产业各存在问题,协同性差
        三、 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缺少活力
        四、 城镇化发展滞后,居民消费水平低
        五、 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矛盾增多
    第二节 夏津经济问题分析
        一、 制度因素的制约
        二、 环境因素的制约
        三、 经济结构因素的制约
        四、 人力资源不足的制约
        五、 资金困难的制约
第五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夏津县为例
    第一节 夏津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 SWOT 分析
    第二节 夏津县经济跨越发展的实施对策
        一、 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县域优势
        二、 坚持优化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三、 优化发展环境,开展招商引资
        四、 加强县城建设,奠定基础载体
    第三节 加强县域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
    第四节 构建和谐社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欠发达县域经济跨域式发展的愿景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研究[D]. 吴昱瑾.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交通网络、城镇化对西南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D]. 唐正霞.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3]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D]. 蒋洁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4]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及农户关系的互动研究 ——以西充县为例[D]. 王敏.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5]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杜雨璇. 吉林大学, 2014(09)
  • [6]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唐桂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7]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D]. 相兰兰.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4)
  • [8]和龙市县域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金峰雄. 延边大学, 2013(01)
  • [9]目标、条件与路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D]. 王雪丽. 南开大学, 2013(07)
  • [10]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夏津县为例[D]. 刘国亭.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关于加强县域经济的若干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