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基本概况

国内外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基本概况

一、国内外油气化探基本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贺会洋[1](2017)在《大通湖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及勘探远景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洞庭盆地属于中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盆地内中新生代持续沉积砂泥岩,具备形成一定规模生物气藏的地质条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于2013~2015年,针对洞庭盆地生物气资源开展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地表烃类普查测量扫面工作,推断沅江凹陷北部斜坡的大通湖青树嘴-河坝镇异常区为生物气最有利目标区。2015~2016年,在该目标区内开展了地球化学详查工作,旨在通过加密的点位设计,对地表沉积物地球化学进行调查,进一步摸清该区域异常中生物气的成分、性质等特征,追索生物气异常的来源,以及上部出露与下部成藏的关系,以解决在大通湖区域内有关生物气出露点、渗漏面积、资源潜力等具体问题,为洞庭盆地生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勘探结果表明:大通湖区域存在4个显着顶空气甲烷异常区块和3个显着酸解烃异常区块。大通湖区域顶空气异常区块出露面积为34.82km2,酸解烃异常区块出露面积为5.69km2。现有推测顶空气异常区的平均值为28950.17ppm,酸解烃异常区的平均值14150.05ppm。顶空气异常区块:新乡村异常区块特点为顶空气高,分布均匀,背景高;五分厂-益丰村异常区块特点为顶空气高值最集中,异常范围最大和最重要的高背景、地下气体最丰富的低沉积厚度异常区块;新礼村异常区块特点为第四系较厚,与五分厂-益丰村异常区块为一隐伏整体;青树嘴-四美村异常带具有显着地地球化学异常特征。酸解烃异常区块:青树嘴-四美村异常区块与顶空气甲烷异常部分重叠;老河村异常区块酸解烃幅值波动较大;三财垸村异常区块酸解烃异常幅值和面积均显着。通过研究区广域电磁法成果验证,在新乡村异常区块和三财垸村异常区块的下伏地质构造存在断裂,沉积厚度较大,生物气成藏条件理想,可作为下步勘探远景区。

许卫平,王国建,程同锦,赵克斌,汤玉平[2](2017)在《基于微渗漏模拟实验的油气化探异常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机理,早期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油气化探异常模型,由于地质条件和烃类微渗漏的复杂性,难以从三维角度进行刻画和论证,同时又未见实验模拟证据的支持,使异常成因解释模糊,影响了化探技术的发展和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研制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对油气聚集成藏后烃类物质穿过上覆地层微渗漏至地表的过程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烃类垂向微渗漏的空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油气化探异常由源及表的形成过程和基本规律。发现了烃类微渗漏具有幕式运移特点,揭示了油气垂向微渗漏过程中"羽状"涌流的存在。实验模拟结果与已知油气藏上方化探异常的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表明"压力驱动、裂隙渗透"可能是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化探异常模式。取得的认识丰富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基础理论,促进了化探技术的持续发展,对油气运移、聚集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兴[3](2016)在《南海北部盆地火成岩分布的重磁识别研究》文中指出南海北部是我国南边最靠近大陆的海域,发育着不同类型的盆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从近年来的油气勘探成果来看,部分油气田发育着火成岩,火成岩的发育有利于烃源岩形成烃类和油气成藏,也可能破坏原油气藏,但总体来说岩浆活动对油气成藏的促进作用大于破坏作用。尤其是国内外陆续有火成岩油气藏被发现和勘探,该类油气藏越来越被重视。因此,了解南海北部火成岩的分布情况,可以为后期油气勘探提供推断和判断的依据。我国陆地和海洋浅水区已经有几十年的勘探历史,勘探程度较高。深水区资源也相当丰富,但由于地质认识和技术原因,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起步虽早,但进展较慢。由于深水区地震反射成像较弱、钻井难以开展,以及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等因素,目前仍然存在构造认识不清晰、有争议等问题,导致勘探方向不明确,勘探工作难以展开。于是,卫星重力和航磁由于覆盖面广、成本低、分辨率相对较高,在区域地质研究方面展现了研究价值。本文收集了南海北部的重力、磁力和可用的地震剖面资料,以及前人研究和总结的大量物性数据和地质资料。以重磁方法处理技术为主,为了得到高精度异常数据、突出火成岩体重磁异常、增强火成岩推断结果的可靠性,系统开展了较新的位场处理方法技术与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原重磁异常受水深、沉积层以及斜磁化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布格校正和沉积层校正、低纬度分带化极等处理方法消除或减少其影响;(2)针对重磁异常的叠加效应和弱异常特征,研究采用异常分离方法提取有效信息异常,并采用信号增强方法突出有效异常信息,提高了异常的识别能力和解释结果的可信度;(3)根据基性岩具有高磁高密度、中性岩具有高磁低密度、酸性岩具有低磁低密度的一般特征,利用重磁异常不同的属性融合特征,推断出了地层岩性和火成岩分布结果;(4)对重磁识别的结果,结合地震、地质信息展开分析,并采用剖面建模进行重磁震联合解释,验证了解释结果的可靠性;(5)对推断结果进行分析,认为从琼东南盆地到珠江口盆地的岩浆活动逐渐增强,由浅水区至深水区火成岩体规模增大、时代渐新,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深水油气的勘探潜力应予以重视。

冀威桦[4](2015)在《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及勘探远景预测》文中指出湖南省洞庭湖盆地位于湘西古生界边缘,其中生代和新生代比较稳定的断陷盆地中存在着持续的砂泥岩沉积。根据国内外生物气藏实例研究和多年来盆地内发现的多处持续自燃气苗出露情况,推测本区具有形成一定规模生物气藏的可能性和条件。2013-2015年,作者随地质大学(北京)在湖南洞庭湖盆地展开了生物气地球化学普查勘探工作,旨在通过系统的地表沉积物地球化学调查,摸清盆地内浅层沉积物中渗漏甲烷异常分布状况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追索甲烷烃气异常的来源,烃类性质及与浅部异常和深部烃源岩的关系,以解决在洞庭湖盆地内有关生物气“有没有”、“在哪里”、“好不好”等具体问题。三年总计完成工作量:地球化学普查涉及面积1564Km2,总计采集样品976个,其中:土壤样品935个、水样38个、气样3个。其中详查区:面积200Km2,采样土壤样品162个;现场测汞样品两条测线总计187个样品;二条广域电磁法实验剖面24.5公里。经实验分析获取了:顶空气(游离烃)和酸解烃指标地球化学数据;现场测汞数据和两条电磁法揭示的沉积特征剖面。勘探结果表明:全区存在5个显着顶空气甲烷异常带和3个显着酸解烃异常带;烃类气体气具有生物菌解气的地球化学特征。1、沅江凹陷北部斜坡,青树嘴-河坝镇异常带:是本区甲烷异常特高值背景区,甲烷异常水平高出其他区域20倍,具高背景、高异常和酸解烃环状异常和顶空气顶端异常最佳组合配置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区内最具远景和可能获得突破的地带;2、沅江凹陷腹中草尾镇以东阳罗洲镇以西的草尾镇异常带:具有中高背景、高沉积厚度、分布面积大的特点。3、安乡凹陷沉积中心北缘次凹的三仙湖异常带:具有中低异常背景,面积最大,沉积厚度最大的特点。地球物理勘查工作证明:青树嘴-河坝镇甲烷特高值异常带与测汞异常证实的与古河道分布吻合;揭示此区具有比较丰富的第四纪沉积砂泥岩沉积,具备生物气形成和储集的物资基础。现有成果查证:青树嘴-河坝镇异常带是本区沉积最厚,甲烷顶空气和酸解烃异常最突出的生物气有利聚集带。具体井位有赖于后续盆地生物气成藏运移体系的研究成果和局部地球化学精查工作成果的综合研究之后确定。

荣发准,陈昕华,孙长青,蒋涛[5](2013)在《近地表油气化探异常的确定与解释评价》文中提出对油气化探异常确定与解释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油气化探异常的确定必须充分了解化探数据的统计分布与空间分布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异常确定方法;异常的解释与评价需融合油气地质基础资料,采用系统的评价思路与方法,揭示化探异常与油气分布之间的联系。

李自安,司连收,曾乔松,邱艳[6](2013)在《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研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应用微量元素方法进行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大量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油气田上方地表土壤中产生的微量元素分布异常的原因,主要有"电场作用理论"和"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两种理论假说。大量实践证明,地下数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微量元素能够近乎垂直地迁移至地表,在油气藏正上方生成某种晕状异常。地球化学晕的宽度接近下伏油气藏在地表的投影宽度。因此,可以根据油气田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分析油气分布规律和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通过对大庆喇嘛甸油田B层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认为铀(U)、锶(Sr)两种元素可以作为油气的指示元素。油田上方土壤中铀元素含量一般呈现微弱的低值异常,而在油田边缘出现高值异常。锶元素在油田上方土壤中表现为高值异常。根据地表土壤中元素的分布异常,可以确定油藏边界位置,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吴向华[7](201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油气微渗漏检测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油气化探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油气区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地表异常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在鄂尔多斯已有的化探资料基础上,提出了西峰地区油气化探试验过程中,酸解烃法、顶空气法以及荧光法是该区有效的化探分析和检测方法。(2)应用概率统计分析等数据统计手段,结合勘探区石油地质认识和该区油气化探指标对油气藏的有效响应,指出第4剖面评SC1、SC2+两个指标、DC1、F405、F360、F320指标等烃类指标是该区有效化探指标,SiC4/nC4、SC2+/SC1则是该区次要有效化探指标,这些指标对下伏存在的油气藏具有较好的响应。(3)第4剖面油气化探应用效果优于第1、2、3条剖面油气化探应用效果,化探剖面长短和样点采样间距部署直接影响化探应用效果,该区化探工作应以250m点距为宜。

杨少平,弓秋丽,文志刚,张华,孙忠军,朱立新,周国华,成杭新,王学求[8](2011)在《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球化学勘查是资源和环境领域一种十分重要的勘查评价方法技术。最近十年来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解决了森林沼泽区、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高寒湖沼丘陵区中普遍存在的有机质和?或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测量的严重干扰问题,确定采样粒级为:森林沼泽区和高寒湖沼丘陵区-10+60目,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10+40目或-10+80目。大大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地质找矿效果,新找到了以沱沱河多金属矿田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开创了资源勘查的新局面。②建立了覆盖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以1点?4 km2系统采集地表(20 cm以内)和以1点?16 km2系统采集1.5 m深度土壤样品,测试54种元素和指标。提出了农业、环境和城市地球化学异常查证及评价方法。为建立绿色和特色农牧产品基地、碳循环研究提供出高质量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完成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向环境调查领域的成功转型。③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发现了纳米尺度金属微粒从深部向地表迁移的线索,初步制定出深穿透地球化学样品的特殊分析测试方法技术。④油气化探方法技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勘查方法技术体系,在油气勘查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油气勘查案例。

吴传璧[9](2009)在《中国油气化探5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探索、调整、发展、创新4个时期回顾了20世纪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历程。根据所掌握的文献和资料,就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勘查方法与技术系列建立、分析技术改进与推动作用、数据处理与解释的进展,对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做了技术评述。就油气化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程同锦[10](2009)在《中国油气化探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前景展望》文中指出油气化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下同)是在石油地质原理和地球化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中国的油气化探已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从初创的艰辛、试验研究的执着、蓬勃发展的生机和蓄势待发4个阶段概括地回顾了油气化探技术发展的历史,展示了中国油气化探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也留下了可供思考的空间。在分析中国油气资源及勘探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油气化探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认为,国家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给油气化探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机遇;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的市场需求,油气化探的技术优势将重新受到重视;在越来越复杂的勘探对象面前,综合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为化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国内外油气化探基本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油气化探基本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大通湖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及勘探远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生物气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气概念及分类
        1.2.2 生物气的成藏特征
        1.2.3 生物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生物气勘探方法
    1.3 前期工作成果概述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工作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2 区域次级构造演化
    2.3 区域沉积地层特征
        2.3.1 前第四纪沉积地层
        2.3.2 第四纪沉积地层
    2.4 研究区生物气成藏条件
第3章 研究区地球化学勘探
    3.1 地表地球化学勘探可行性分析
    3.2 地球化学勘探指标选择
        3.2.1 酸解烃指标与顶空气指标的选择
        3.2.2 详查时间选择
    3.3 研究区地球化学详查工作方案
        3.3.1 详查工作概述
        3.3.2 采样点位布置
        3.3.3 野外工作
        3.3.4 野外采样的质量控制
    3.4 室内工作
        3.4.1 样品以及资料整理
        3.4.2 顶空气与酸解烃预处理流程
        3.4.3 气相色谱测试流程
        3.4.4 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区地球化学详查成果
    4.1 研究区异常数值特征
    4.2 研究区顶空气异常分布特征和解释评价
    4.3 研究区酸解烃异常分布特征和解释评价
    4.4 研究区顶空气与酸解烃甲烷异常综合解释评价
    4.5 研究区广域电磁法勘探结果
        4.5.1 P2线
        4.5.2 P6线
    4.6 研究区生物气勘探远景评价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微渗漏模拟实验的油气化探异常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1 理论模型
    1.2 物理模型
    1.3 实验控制参数
2 实验结果
    2.1 模拟地层中垂向微渗漏的烃类浓度及组分变化特征
    2.2 模拟的近地表化探异常模式
3 解释和讨论
    3.1 微渗漏的幕式特点
    3.2 微渗漏的优势通道及机制
    3.3 化探异常模式
    3.4 与已知区观测对比
4 结论

(3)南海北部盆地火成岩分布的重磁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的选题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南海地区岩浆活动规律研究
    1.2.2 南海北部火成岩分布及基底岩性研究
    1.2.3 火成岩对海底油气藏的利弊关系
    1.2.4 国内外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完成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南海北部陆缘区域概况
2.1 南海北部构造演化过程
    2.1.1 多幕裂陷期
    2.1.2 区域热沉降期
    2.1.3 新构造活动期
2.2 南海北部构造分布特征
    2.2.1 断裂构造特征
    2.2.2 岩浆活动特征
2.3 南海北部油气地质特征
    2.3.1 烃源岩分布特征
    2.3.2 油气成藏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磁异常处理方法技术研究
3.1 磁异常化极处理方法
    3.1.1 常规频率域化极公式
    3.1.2 低纬度化极处理方法
    3.1.3 球谐分析与变倾角化极
    3.1.4 模型实验
3.2 重磁异常分离方法
    3.2.1 异常分离研究现状
    3.2.2 插值切割法异常分离方法
    3.2.3 小波多尺度分析
3.3 弱异常增强方法
    3.3.1 迭代法向下延拓方法
    3.3.2 垂直方向导数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南海北部火成岩分布
4.1 基本资料的收集
    4.1.1 重磁相关资料来源
    4.1.2 物性资料收集
4.2 研究区重磁异常特征
    4.2.1 重力异常特征
    4.2.2 磁力异常特征
4.3 利用重磁资料识别火成岩分布
    4.3.1 研究方法与思路
    4.3.2 地层岩性分布推测
    4.3.3 火成岩分布推断及结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及勘探远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依托项目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前人的工作及研究现状
        1.2.1 前人的研究工作
        1.2.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工作概况
        1.4.1 野外化探取样工作
        1.4.2 样品的预处理
        1.4.3 实验数据结果的处理分析
        1.4.4 地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
        1.4.5 论文的撰写
    1.5 论文研究成果
第二章 生物气概念及国内外勘探开发现状
    2.1 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分类及概念
        2.1.1 原生生物气
        2.1.2 表生菌解气
        2.1.3 低成熟气
    2.2 生物成因天然气的地球化学识别特征
        2.2.1 原生生物气和菌解气地球化学特征
        2.2.2 低成熟气识别特征
    2.3 国内外生物气勘探开发状况和趋势
        2.3.1 国外生物气勘探开发现状
        2.3.2 国内生物气勘探开发现状
        2.3.3 生物气的勘探趋势
    2.4 生物气的埋藏特征及其成藏条件
        2.4.1 生物气的分布
        2.4.2 生物气埋藏特征
        2.4.3 生物气的成藏条件
第三章 洞庭湖盆地地质概况
    3.1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3.1.1 白垩纪-第三纪洞庭湖盆地构造演化
        3.1.2 第四纪洞庭湖盆地构造演化
    3.2 沉积地层概况
        3.2.1 白垩纪沉积地层
        3.2.2 第三纪沉积地层
        3.2.3 第四纪沉积地层
    3.3 烃源岩层
        3.3.1 油气显示特征
        3.3.2 生油层系
第四章 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
    4.1 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及指标选择
        4.1.1 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技术综述
        4.1.2 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的选择
    4.2 工区位置及自然条件
        4.2.1 工区位置
        4.2.2 工区自然条件
    4.3 测线布置及实际采样点位
        4.3.1 取样工作概述
        4.3.2 采样点位
    4.4 野外工作方法与质量控制
        4.4.1 样品的采集过程
        4.4.2 野外采样的质量控制
    4.5 样品地球化学指标测试
        4.5.1 顶空气测试流程
        4.5.2 酸解烃测试流程
        4.5.3 气相色谱测试流程
第五章 洞庭湖盆地地球化学普查勘探成果
    5.1 洞庭湖盆地顶空气甲烷异常特征及解释评价
    5.2 洞庭湖盆地酸解烃甲烷异常特征及解释评价
第六章 洞庭湖盆地地球化学详查勘探成果
    6.1 青树嘴-河坝镇区块地球化学详查区块的确定
    6.2 青树嘴-河坝镇区块地球化学详查成果
        6.2.1 顶空气和酸解烃异常特征和分布
        6.2.2 土壤吸附汞测试结果
        6.2.3 P5剖面化探综合分析
        6.2.4 广域电磁法勘探结果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近地表油气化探异常的确定与解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的使用价值
2 特异值的识别及处理
3 指标的优选
4 背景与异常
5 化探异常影响因素
6 评价与预测
7 油气化探异常形成过程的数学模拟
8 结束语

(6)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量元素方法勘探油气藏的机理
    1.1 电场作用理论
    1.2 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
2 油气化探中的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3 油气藏上方地表土壤微量元素异常对油气的指示意义
    3.1 变价金属元素
    3.2 碱土金属
    3.3 放射性元素
    3.4 卤族元素
4 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确定油气藏边界
    4.1 研究区域的地质特征
    4.2 工区的位置和样品的采集
    4.3 喇嘛店油田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异 常特征及地质意义
        4.3.1 铀 (U) 元素分布特征
        4.3.2 锶 (Sr) 元素分布特征
    4.4 大庆喇嘛甸油藏边界的确定
5 结论

(7)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油气微渗漏检测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提出的背景、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技术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工区的地质概况
    1.4 工区位置
    1.5 工作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1 工作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油气微渗漏检测技术
    2.1 油气信息检测技术简介
    2.2 烃类检测技术
        2.2.1 酸解烃检测技术
        2.2.2 顶空气测量法
        2.2.3 荧光光谱法
    2.3 烃类蚀变物检测技术
        2.3.1 蚀变碳酸盐(△C)
        2.3.2 碳酸盐
        2.3.3 Fe2+/Fe3+
第三章 油气微渗漏检测技术研究
    3.1 样品采集质量
        3.1.1 野外样品采集方法
        3.1.2 野外采样质量监控
    3.2 分析测试质量
        3.2.1 测试质量监控
        3.2.2 质量统计结果
    3.3 资料整理概况
    3.4 HSE实施情况
    3.5 干扰因素分析
        3.5.1 岩性、颜色干扰因素分析
        3.5.2 地形、地貌等干扰因素分析
    3.6 数据分析及处理
        3.6.1 指标分析
        3.6.2 数据滤波处理
第四章、研究区化探指标异常与油气藏区的应用对比
    4.1 第4剖面化探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的响应研究
    4.2 剩余剖面化探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的响应研究
        4.2.1 第1剖面化探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的响应研究
        4.2.2 第2剖面化探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的响应研究
        4.2.3 第3剖面化探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的响应研究
    4.3 研究区化探指标综合异常信息提取及它对油气藏区的响应研究
结论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9)中国油气化探5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回顾
    1.1 探索时期
    1.2 调整时期
    1.3 发展时期
        1.3.1 积极发展期
        1.3.2 蓬勃发展期
    1.4 创新时期
2 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进展
3 勘查方法的研制改进和技术系列的建立
    3.1 烃类测量法
    3.2 水化学法
    3.3 井中化探
    3.4 间接指标法
    3.5 同位素法
    3.6 方法组合及综合运用
4 分析技术的进展和对化探发展的推动
    4.1 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微机化
    4.2 制样和操作的改进与规范
    4.3 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
5 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的进展
    5.1 数学方法与数据处理
    5.2 油气化探数据库建设
    5.3 数据处理与地质依据
6 总结与展望

(10)中国油气化探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回顾
    1.1 初创阶段(1952—1963年)
    1.2 低谷中的坚持阶段(1964—1976年)
    1.3 振兴发展阶段(1976—2001年)
    1.4 再现低谷—蓄势待发阶段(2001年—)
2 展望
    2.1 能源需求的严峻形势创造了油气化探技术发展的机遇
    2.2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的现状为油气化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3 降低勘探成本的市场需求将促进化探技术更广泛地被应用
3 结论

四、国内外油气化探基本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通湖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及勘探远景预测[D]. 贺会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2]基于微渗漏模拟实验的油气化探异常机理[J]. 许卫平,王国建,程同锦,赵克斌,汤玉平. 石油学报, 2017(03)
  • [3]南海北部盆地火成岩分布的重磁识别研究[D]. 吴兴.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4]洞庭湖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勘探及勘探远景预测[D]. 冀威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5]近地表油气化探异常的确定与解释评价[J]. 荣发准,陈昕华,孙长青,蒋涛. 物探与化探, 2013(02)
  • [6]微量元素方法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研究应用[J]. 李自安,司连收,曾乔松,邱艳. 地质论评, 2013(01)
  • [7]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油气微渗漏检测评价技术研究[D]. 吴向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5)
  • [8]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应用研究[J]. 杨少平,弓秋丽,文志刚,张华,孙忠军,朱立新,周国华,成杭新,王学求. 地质学报, 2011(11)
  • [9]中国油气化探50年[J]. 吴传璧. 地质通报, 2009(11)
  • [10]中国油气化探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前景展望[J]. 程同锦. 地质通报, 2009(11)

标签:;  ;  

国内外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基本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