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对虾综合养殖技术探讨

黄河三角洲对虾综合养殖技术探讨

一、黄河三角洲地区日本对虾综合养殖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左明,薄学峰,刘金明[1](2014)在《黄河口刺参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进展》文中指出刺参富含粘多糖、胶原蛋白和海参皂苷等多种活性物质,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钙、铁、锰等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海产品。但是由于水质浑浊,透明度小,盐度不稳定等客观条件所限,黄河口地区没有刺参的自然分布。2003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引进刺参于黄河口地区进行养殖试验和推广,于2004年获得成功,开创了山东省"东参西养"产业格局的先河。随后刺参养殖技术迅速在黄河三角洲其他地区得

左明,张士华,隋凯港,刘志国,赵磊[2](2014)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仿刺参养殖池中混养日本对虾的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仿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养的试验,探索了参池中仿刺参和日本对虾混养的可能性。试验结果:混养池中日本对虾生长迅速,终末平均体长比初始体长增加了205.4%,终末平均体质量比初始体质量增加了29.8倍。混养池中仿刺参的体长增长率为155.6%,体质量增加了9.06倍;对照池中仿刺参的体长增长率为119.4%,体质量增加了6.54倍;混养池中的仿刺参比对照池中的生长更好。试验结果表明,混养池中日本对虾的粪便和残剩的配合饲料等供仿刺参直接摄食,增加了仿刺参的食物来源,有利于其生长;仿刺参能清除池塘中日本对虾的粪便和残饵,净化池塘的水质和底质,促进日本对虾的生长,且参池的水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显着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刘志国,左明[3](2014)在《黄河口地区日本对虾和梭鱼混养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三角洲地区对日本对虾和梭鱼进行单养都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利用水体空间、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开展了日本对虾和梭鱼混养技术研究。经过几年实践,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混养技术。本文介绍要点如下:一、池塘选择综合考虑便于管理和控制成本等因素,池塘面积以1020亩为最佳,水深1.52米,水源充裕,电力及进排水设施配套齐全,另外还需要配备增氧机。

左明,张士华[4](2014)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和日本对虾混养技术》文中提出刺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广泛分布于黄渤海地区。刺参富含粘多糖、胶原蛋白和海参皂苷等多种活性物质,其药理活性主要包括抗肿瘤、抗凝血、抗疲劳、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血脂浓度等作用;同时还含有铁、锰等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营养价值极高。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特殊的水体和底质条件,本无刺参的自然分布。2003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引进刺参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养殖试验和推广,于2004年获得成功。随后刺参养殖技术迅速在黄河三角洲其他地区得到推广。刺参的引进和推广,对于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海水养殖业的品种结构,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士华,左明,刘志国[5](2014)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日本对虾和梭鱼混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刺参属棘皮动物门、刺参科、仿刺参属,但是,在近年的刺参养殖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参池中的水体闲置,综合利用率不高,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日本对虾和梭鱼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渔业养殖品种。在刺参养殖池中混养日本对虾和梭鱼,一方面可使闲置的水体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梭鱼以

钟源[6](2011)在《端足目钩虾亚目种类养殖生态学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以中华原钩虾为代表种的端足目钩虾亚目种类的养殖生态学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中华原钩虾的半致死温度、半致死盐度和繁殖情况等,对养殖池和虾池内钩虾和蜾蠃蜚群落的变动规律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的实验结果:1.中华原钩虾基础生态学的初步研究1.1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存活率的影响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研究中华原钩虾的半致死温度和半致死盐度。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格中华原钩虾半致死温度上限为29.70℃,小规格中华原钩虾的半致死温度上限为33.16℃。大规格中华原钩虾半致死盐度上下限分别为46.24和3.36,小规格中华原钩虾的半致死盐度上下限分别为52.02和3.07。由此,中华原钩虾应属于喜冷广温广盐种。1.2不同温度和干露条件对中华原钩虾存活率的影响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研究干露条件和温度对中华原钩虾存活率的影响。实验设2个处理,每个处理组分别设立3个温度处理,即按双因子2×3的组合,设置6个实验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干露条件下,10℃组对应的半致死时间显着长于其他各组(P<0.05)。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湿润处理对应的半致死时间显着长于干燥组。温度和干露条件对中华原钩虾的半致死时间均有极显着影响,同时干露条件与温度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中华原钩虾的半致死时间的影响亦达极显着水平。本研究为中华原钩虾的运输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1.3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种群的影响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的繁殖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5℃范围内,中华原钩虾的首次抱卵时间和繁殖节律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而总抱卵次数则是在20℃达到最大值,实验得出了中华原钩虾各实验种群参数和繁殖参数与温度的回归方程。在15~25℃范围内,通过不同温度下实验种群参数和繁殖参数的比较得出: 15~20℃是本实验条件下中华原钩虾种群最适宜繁殖的温度。本研究为中华原钩虾种群的繁殖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2.钩虾和蜾蠃蜚群落在养殖池塘中变动规律的研究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对某养殖池钩虾和蜾蠃蜚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钩虾的优势种为中华原钩虾;蜾蠃蜚的优势种具有明显的交替性,2010年4月前,优势种为隐居蜾蠃蜚,其后优势种为日本大螯蜚。钩虾和蜾蠃蜚的生物量在2010年3月达到最大值;钩虾的丰度在2010年3月达到峰值,蜾蠃蜚的丰度在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出现两个高峰。同时,钩虾和蜾蠃蜚群落不同体长个体的丰度百分比差异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由此,确定钩虾和蜾蠃蜚群落的在池内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对温度对钩虾和蜾蠃蜚的繁殖的影响以及钩虾和蜾蠃蜚收获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3.钩虾和蜾蠃蜚群落在日本对虾养殖池塘中变动规律的研究2009年4月至7月,对移入日本对虾养殖池的钩虾和蜾蠃蜚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2种钩虾,3种蜾蠃蜚。钩虾的优势种为中华原钩虾;蜾蠃蜚的优势种具有明显的交替性,放养后53天前,优势种为大蜾蠃蜚,78天后,优势种为隐居蜾蠃蜚。钩虾群落的物种多样性(H′)与均匀度(J)在放养当天达到最高,放养后第67天出现差异显着;蜾蠃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H′)与均匀度(J)在放养后第64天最高,第90天出现差异显着。钩虾的生物量和丰度放养后第30天达到最大值,随后快速下降;蜾蠃蜚的生物量和丰度放养后第14天达到最大值,其丰度在第64天达到第二个高峰。同时,钩虾和蜾蠃蜚群落不同体长个体的丰度百分比差异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由此,初步分析了引起群落变化的两类原因,提出了钩虾和蜾蠃蜚群落结构的调控方案。

刘艳春,张士华,蒋万钊,苑春亭,石惠丽[7](2008)在《海水混养技术之二 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形网养殖黑鲷与日本对虾技术小结》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有数万公顷的海水虾池需要进行品种结构调整,2006年,我们在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试验基地的虾池中进行了黑鲷与日本对虾混养试验,仅黑鲷养殖取得了成功,但对虾没有产量,同时黑鲷在捕捞的过程中由于损伤严重,捕捞后暂养1天死亡率超过10%,20天死亡率接近50%。经过分析认为是如下原因所致:一是池塘面积(70亩)过大,导致收捕时黑鲷起捕率低、拉

刘艳春,蒋万钊,石惠丽,刘志国[8](2008)在《环形网在黑鲷与日本对虾混养池中的使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为在虾池中混养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特在虾池中设置环形网。在环形网内养殖黑鲷,并设置集鱼网箱以驱赶的方式将黑鲷集中捕捞;在环形网外边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通过移植藻钩虾(Amphithoe japonica)、拟沼螺(Assiminea sp.)等为对虾提供生物饵料。在2 hm2的虾池中养殖黑鲷产量4 330 kg,捕捞成活率100%,对虾产量为1 100 kg,获利6万余元。

王树海,宋传民,朱丰锡,任方旭[9](2006)在《滨海盐碱地区日本对虾地下水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采取小范围试验与大面积推广相结合、日本对虾常规养殖与“上农下渔”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在养殖区选择不同的池塘清淤消毒,把盐碱地渗水与黄河水进行科学调配,施肥培养基础饵料,并科学调整离子比例,进行人工筑砂坝和有益菌生态调控,合理放苗和投喂,综合防病,探索了日本对虾在滨海盐碱地区地下水两茬养殖技术。

王树海,宋传民,朱丰锡,任方旭[10](2005)在《滨海盐碱水日本对虾养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二、黄河三角洲地区日本对虾综合养殖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三角洲地区日本对虾综合养殖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口刺参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展刺参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改善刺参苗种质量
2 改良水质, 维持参池水体环境稳定
    2.1 引进底管微孔增氧技术
    2.2 使用有效微生物菌群
3 移植大型藻类, 增加池塘初级生产力, 保持健康的生态系统
4 与经济效益高的其他海产品进行混养, 提高参池的经济效益
    4.1 与梭鱼混养
    4.2 与日本对虾混养

(2)黄河三角洲地区仿刺参养殖池中混养日本对虾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养殖池情况
    1.2刺参和日本对虾的放养
    1.3饲养管理
        1.3.1水质管理
        1.3.2饲料的投喂
    1.4指标监测
        1.4.1水质指标监测
        1.4.2生物指标监测
    1.5数据分析
2结果
    2.1水质指标监测结果
    2.2仿刺参的生长情况
        2.2.1体长
        2.2.2体质量
    2.3日本对虾的生长情况
        2.3.1体长
        2.3.2体质量
3讨论

(3)黄河口地区日本对虾和梭鱼混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池塘选择
二、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三、梭鱼和日本对虾苗种的投放
四、池塘日常管理
五、病害防治
六、收获
七、展望

(4)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和日本对虾混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养殖池的选择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 参礁的设置
    2. 池塘的消毒和进水
    3. 移植浒苔
    4. 日本对虾饵料生物的投放
三、刺参和日本对虾苗种的投放
四、池塘日常管理
    1. 饲料投喂
    2. 水质管理
    3. 日常巡塘
五、病害防治
六、收获
七、展望

(5)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日本对虾和梭鱼混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池塘选择
二、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三、苗种的投放
四、池塘日常管理
五、病害防治
六、收获

(6)端足目钩虾亚目种类养殖生态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海水端足目钩虾亚目种类的生物学概况
    2 海水端足目钩虾亚目种类的培养方法
    3 海水端足目钩虾亚目种类在养殖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中华原钩虾基础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存活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温度和干露条件对中华原钩虾存活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种群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钩虾和蜾蠃蜚群落在养殖池塘中变动规律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钩虾和蜾蠃蜚群落在日本对虾养殖池塘中变动规律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海水混养技术之二 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形网养殖黑鲷与日本对虾技术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虾池与水源
二、设置“环形网”
三、清池消毒进水
四、饵料生物培养
五、黑鲷鱼种投放
六、日本对虾苗种投放
七、养殖管理
    1. 水质调节
    2. 黑鲷饵料与投喂
    3. 对虾饵料与投喂
    4. 日常管理
    5. 病害防治
八、收捕
九、小结
    1.“环形网”结构的作用
    2. 藻钩虾与拟沼螺的作用
    3. 关于对虾和黑鲷的混养
    4. 虾池的选择
    5.“环形网”结构适用的范围

(8)环形网在黑鲷与日本对虾混养池中的使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虾池与水源
    1.2 环形网设置
    1.3 清池消毒培养饵料
    1.4 黑鲷鱼种和日本对虾苗种投放
    1.5 养殖管理
        1.5.1 水质调节
        1.5.2 黑鲷和对虾的饵料投喂
2 试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环形网结构特点
    3.2 藻钩虾与拟沼螺的作用
    3.3 关于对虾和黑鲷混养
    3.4 环形网结构适用范围

四、黄河三角洲地区日本对虾综合养殖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口刺参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进展[J]. 左明,薄学峰,刘金明. 河北渔业, 2014(11)
  • [2]黄河三角洲地区仿刺参养殖池中混养日本对虾的试验[J]. 左明,张士华,隋凯港,刘志国,赵磊. 水产科技情报, 2014(05)
  • [3]黄河口地区日本对虾和梭鱼混养技术[J]. 刘志国,左明. 科学养鱼, 2014(06)
  • [4]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和日本对虾混养技术[J]. 左明,张士华. 中国水产, 2014(05)
  • [5]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日本对虾和梭鱼混养技术[J]. 张士华,左明,刘志国. 科学养鱼, 2014(03)
  • [6]端足目钩虾亚目种类养殖生态学的初步研究[D]. 钟源.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7]海水混养技术之二 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形网养殖黑鲷与日本对虾技术小结[J]. 刘艳春,张士华,蒋万钊,苑春亭,石惠丽. 中国水产, 2008(12)
  • [8]环形网在黑鲷与日本对虾混养池中的使用效果[J]. 刘艳春,蒋万钊,石惠丽,刘志国. 渔业现代化, 2008(04)
  • [9]滨海盐碱地区日本对虾地下水养殖技术[J]. 王树海,宋传民,朱丰锡,任方旭. 水产养殖, 2006(01)
  • [10]滨海盐碱水日本对虾养殖技术研究[J]. 王树海,宋传民,朱丰锡,任方旭. 河北渔业, 2005(06)

标签:;  ;  ;  ;  ;  

黄河三角洲对虾综合养殖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