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促进包钢综合企业(集团)公司生存发展

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促进包钢综合企业(集团)公司生存发展

一、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推进包钢综企(集团)公司生存发展大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茜[1](2020)在《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治理研究 ——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秩序的良好创建、乡村规划的顺利实施以及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目前乡村建设大多套用城市规划的相关经验,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物质资源的再转移,忽视了乡村发展的动力支持、本土居民的参与和农民的行为逻辑,造成乡村规划中农民参与度低、村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和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ANT)作为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理论工具之一,适用于分析乡村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和规划落地实施。如何将其与乡村治理结合,有效推进乡村治理与规划,实现乡村地区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和治理内容三个方面总结我国乡村治理的特征,并分析了目前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提出在乡村治理中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必要性以及乡村治理发展的方向;其次,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问题呈现与强制通行点、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四个“转译”步骤,阐明乡村治理的过程及动力机制,并从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治理内容以及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乡村治理的路径进行探析;最后,选取袁家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乡村发展与治理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及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运用访谈等方式对袁家村乡村治理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调查,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行动者的视角解释乡村治理的具体过程,分析行动者参与的关键要素,以较好地契合乡村治理参与主体多元、利益复杂、多方合作、信息演化更迭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袁家村的乡村治理是社会不同阶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村庄发展与建设行为,其核心内涵是村民为主体、村集体为核心、政府引导、乡村权威带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约束的多元治理体系的构建。通过对袁家村乡村治理动力机制的分析,本文指出:乡村治理与规划要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构建不同行动者的对话平台,达到乡村规划、乡村治理、群众利益共赢的效果;提高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治理的能力。以期为破解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与规划的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乔冰彬[2](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衣庆焘[3](2017)在《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具有依赖资源发展产业特征的地区,诸如新疆、内蒙、山西等省份,亟待找到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现有的资源型产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然而,国内外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研究都少有针对资源型产业园区,形成系统深入的生态化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国内在实践中也出现了简单照搬国内外生态工业园运作模式的状况。为了探寻上述问题的理论答案,本研究依据工业生态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群组案例分析等方法,试图从错综复杂的资源型产业生态网络中识别出具有规律性的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内容包括:典型案例的基础内容分析;典型案例生态化治理模式的归纳;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特征及规则;以及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等。首先,对卡伦堡、山东九发等28个案例的物质流交换关系,并参照国内对工业产业园区的研究结论,归纳出单产主导型、多产混合型、资源再生型、农产品加工与生活混合社区等四种产业园(区)类型;其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绘制出28个资源型生态工业园(区)的案例的生态化网络图,并采用UCINET软件,计算出所有案例的整体网络密度、网络平均距离、网络凝聚力指数、网络向外/向内中心度、节点企业的中心度等指标数据;第三,通过分析案例的社会网络特征,归纳出五种彼此具有显着差异的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分别是副产品链拓展治理模式、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模式、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模式、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模式和主产品链延伸治理模式。研究结果发现,五种资源型产业生态治理模式所适用的产业类型和园区类型各不相同,并且在产业网络中的分解者所处的地位、物质流向内向外趋势、主体之间的物质流交换关系数量、产业链延伸方式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能够据此提出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和治理规则。最后,在分析新疆地区的自然禀赋、资源型产业(包括园区)生态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上述理论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疆地区的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新疆地区可以将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棉纺/纺织/轻纺、光伏和风电产业作为开展生态化治理的主要资源型产业,多数情况下首选副产品链拓展模式作为治理手段。本研究从生态化治理的视角分析资源型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结果是对现有资源型产业和生态工业园理论的补充,对我国典型的资源依赖地区的产业升级改造具有借鉴价值。

王志明[4](2014)在《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钢铁产业等中国工业经受严重冲击,产融结合成为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优先发展的方向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和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成为国有企业改革新的发展方向。通过产融结合将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产融结合财团,继而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成为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之一。产融结合是产业经济与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从全球领域看产融结合是大势所趋,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融结合之路颇有挑战。宝钢等中国钢铁企业集团公司已经开展了产融结合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以中国钢铁产业和钢铁上市公司为例,研究产融结合在企业集团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实施产融结合促进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用更好,就成为本研究关注的主题,也便于研究和区分产融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一般特点和共同规律。基于以上分析,按以下内容展开:(1)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概念界定。通过对宏观层面(金融经济学方面)、中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微观层面(企业层面)的定义比较与辨析,界定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基于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观点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分析。分析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基于资源观点、核心能力和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有关理论对产融结合带来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基于企业价值理论对产融结合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3)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和模型构建。构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成本-收益模型,将经营绩效、企业价值作为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对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无效和最优化进行分析(4)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分析。结合中国钢铁产业的产业特点,探讨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产业和企业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金融危机过后的战略困境,指出新形势下产融结合是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现状进行评析。(5)产融结合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中国钢铁上市公司为例,根据产融结合作用机理,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实证研究设计,对金融机构参股钢铁企业(由融到产)和钢铁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由产到融)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产融结合对钢铁企业集团的影响。通过上述内容的详细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从企业集团角度分析产融结合作用机理认为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可以带来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首先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动因,主要有促进资金融通,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多元扩张,获取高额利润;实现协同效应等动因。其次,认为企业集团产融进行有效结合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与实力、持有股权比例、人才因素、风险管理水平等企业内外部条件影响。第三,基于资源、能力、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视角,认为实施产融结合可以带来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2)提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无效和最优化理论通过建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收益与成本模型分析,发现存在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有效区域、无效区域,并且有效区域存在最大值;认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融结合持股比例会存在一定的合理有效区间,如果持股比例在这个有效区间内,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行为就是有效的,否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就应将持股比例调整到有效或最佳比例,取得最佳公司绩效。(3)由融到产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产融结合对经营绩效、企业价值有正向直接作用,还可通过绩效的改善间接对企业价值产生正向作用;产融结合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通过Loess方法证明,确实存在最佳结合点,使得产融结合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价值影响最大。(4)由产到融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的影响研究表明参股金融机构,尤其是参股财务公司,对实体企业(母公司)带来的经济效应满足正的三次函数关系;参股金融机构给企业集团带来投资收益明显,可以提高经营绩效,但不同结合模式带来的指标影响不同;不存在绝对好的结合模式,与创业投资公司结合的模式相对较好;莱钢集团的案例表明产融结合关键是对金融子公司进行有效并购整合,理论上要基于价值创造,实践上要与企业整体规划有序对接。本文可能有的创新点:首先,以中国钢铁产业和企业集团为例研究,更易发现和区分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产融结合特点和共性规律。其次,提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无效、有效和最优化的理论观点。第三,提出和构建金融机构参股钢铁企业产融结合实证模型,证明产融结合可以对经营绩效、企业价值有多种作用;通过Loess非参数加权多项式回归方法用实证方法来证实存在最适宜的产融结合点。第四,提出和构建钢铁企业参股金融机构产融结合实证模型,发现参股金融机构,尤其是参股财务公司,对钢铁上市公司(母公司)带来的经济效应是正的三次函数关系。本文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以钢铁产业为例研究产融结合的理论将有助于延伸产业经济学理论,对钢铁工业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种新思路,为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一条新方法。对提升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一条新路径,对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当前经营困境和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国际化战略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为企业集团改组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提供一条新途径。

张易[5](2014)在《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菱钢铁)是1997年底由湖南三大钢铁企业--湘钢、涟钢、衡钢联合组建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集团组建之初,在营销方面就提出要打破子公司之间的隔阂和障碍,实现从简单的产品供应商向钢铁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转变,尝试建立一个全面的、多元化的、三维营销模式,保障服务体系能充分满足钢材终端用户的需求(包括潜在需求),并通过非制造性的供应链增值服务创造效益。但根据这一销售策略制定的营销方案,具体运营和实施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各子公司、各部门高度、有效的配合。本研究以华菱钢铁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涟钢、湘钢营销现状进行SWOT分析,总结华菱钢铁集团现行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华菱钢铁的现行的营销策略是以子公司独立营销为主体,缺乏总公司、子公司,以及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直接导致集团之初营销战略难以实施,华菱钢铁在激烈的钢铁市场竞争中优势微弱。针对此种状况,本研究在充分尊重和具体分析华菱钢铁各子公司的现行营销策略的基础上,结合集团特色,综合应用营销理论、一体化理论相关理论,以及一体化营销相关理论,提出华菱钢铁一体化营销策略、方案制定、运营和实施等,以期改进和完善华菱钢铁的现有营销体系,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出了适合华菱钢铁营销实际情况的方案和实施策略,改进和完善了华菱钢铁的营销管理体系。这不仅为华菱钢铁今后的营销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成熟的、可借鉴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同时对于国内同类钢材企业的营销体系构建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陈璞[6](2014)在《首钢长钢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首钢长钢公司是首钢集团控股90%,长治市国资委控股10%,年产钢能力达36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特别从2009年以来,借助首钢总公司的大平台,无论是技术、设备、工艺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钢铁企业对国际矿业垄断过度依赖,国际国内钢铁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内绝大多数钢铁企业已经进入了微利时期,铁矿石进口越来越多,钢铁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成本不断攀升,利润却越来越少,市场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弱,这些特点在长钢公司身上尤为明显。因此长钢要想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进行大的战略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势在必行,同时重视企业竞争战略研究,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长钢公司目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在阐述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引出首钢长钢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问题。运用PEST工具和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等工具,分析了长钢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认为公司在山西经济快速发展、首钢总公司的大力支持及首钢其他兄弟企业间的交流帮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市场严峻的竞争形势、国家关于钢铁企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上下游行业的高度集中及节能降耗技术的推广等方面的威胁;通过对工司内部条件和因素的分析,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财务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及企业文化等,认为公司在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产品质量方面、获取资源能力、企业红色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但存在技术改造资金匮乏、旧区工艺装备水平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铁矿石资源供应不稳定等方面的劣势,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的基础上,运用SWOT矩阵分析,对企业可选的三种竞争战略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长钢公司发展实际情况,选定了规模化低成本竞争战略,提出公司通过有效降低成本,不断改进工艺、装备,提升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实现技术领先,完善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同时结合多元化经营道路,把企业做大做强。最后围绕长钢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从推进低成本、优化人力资源、强化企业管理、推进技术攻关、开展特殊营销、创建特色企业文化、搞好资金筹措、强化信息化建设、推行民主评价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对策。本论文研究对首钢长钢公司竞争战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战略举措,力求为公司的发展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也希望能为同行的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

苏云成[7](2012)在《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研究》文中认为尽管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不同,企业的起源和发展途径各异,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但国内外大型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成功的大企业集团一般都具有生产、流通与金融的完整功能。为满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以及产业协同所需的金融服务,大型产业集团围绕主业探索发展自身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走产融结合道路,已有近百年历史。走产融结合的道路不仅是国外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壮大的一种成功方式,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央企业实力日益壮大,结合国内金融机构改革的契机,中央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产融结合的步伐逐渐加快,对主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与推动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特别是美国GE公司因受金融业务风险敞口过大等因素影响而一度濒临困境,产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再度引起社会关注和反思。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和企业成长趋势看,产融结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央企业要走向世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产融结合在其中将起到独特的作用。为此,如何正确认识产融结合的内涵与作用,引导企业理性选择产融结合模式,有效监管产业集团所属金融业务,不仅关系到中央企业能否实现稳健高效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产业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从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角度,如何在理论上和政策导向上,研究和探讨建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模式,加强对产融结合风险的认识和控制,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尝试性研究来回答上述问题,为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在对产融结合理论及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模式,提出了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其次,在回顾中国企业产融结合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央企业开展产融结合的政策建议。全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言。着重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论文分别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多元化理论、虚拟经济等角度,阐明了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并对产融结合的成因作了初步研究。第三章,国外产融结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和经验借鉴。论文分析和总结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模式,以及国外大型企业产融结合的经验,分析提出了对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借鉴意义。第四章,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发展情况。论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发展情况,包括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特点,中国企业产融结合的特点,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动因、现状、特点、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产融结合的发展情况。第五章,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政策建议。论文在借鉴国内外产融结合经验基础上,从国内外经济新形势新变化的特点和要求出发,提出国家应该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发展趋势,出台明确的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产业集团走产融结合之路,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严格把关,加强监管,引导企业谨慎稳妥地推进产融结合。中央企业在产融结合过程中要坚持“服务主业、戒贪求大、合规守法、风险可控、运作有效”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产融结合路径、业务领域、商业模式和管控方式,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谢银玲[8](2010)在《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 ——以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全球跨境企业对中国内地上市公司的敌意收购为考察对象,以公司自身治理的法理基础为起点,通过世界并购浪潮对现代企业的洗礼、国际组织有关并购的立法和实践分析,以及世界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地区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借鉴,试图为现行的中国外资并购相关立法提供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以及中国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的防御献策,并建立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后盾。本文正文五章,前缀绪论,正文焦点有三:一、发展中国家外资并购之价值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二、现行外资并购法制体系之商榷(第四章第三节);三、完善我国反收购法制之对策(第五章第三节),各章内容概述如次:第一章“上市公司并购防御与治理原则微观分析”彻底揭露上市公司并购中各个公司主要内部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制衡关系,以便从法理上确认管理层并购防御权的正当性。本章以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价值为起点,从公司治理角度,较深入地分析并购活动与公司治理的联系,以及上市公司治理原则对反收购的作用,论证上市公司管理层并购防御权之法理基础,并在文中确认:中国上市公司在被收购的过程中,核心管理层──董事会对外来并购防御有法定的防御权,这为上市公司面临敌意收购的防御判断建立了一个更加专业的基础。内容包括第一节“上市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之价值分析”(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相关的治理问题)、第二节“经营权的法理基础”(董事权利与义务论证)以及第三节“上市公司并购防御措施之治理基础”(反收购理论争议之核心及并购防御权之归属)。本章结语:“反收购措施不破公司治理原则”将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防御决策置于其经营权的本职任务,视反收购措施为经营管理的至高表现。第二章“跨境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动因、风险及东道国价值论证”为本文所涉有关经济方面之核心理论,涉及古典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帕累托效率概念以及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等多种与市场经济追求有效竞争的相关理论,目的是对当代企业跨境并购的缘起有一根本性的掌握。为完全透视企业外部成长的价值及发展中国家的两难性,本章以比较充裕的篇幅从经济及管理学角度论证企业并购的不可避免性及反收购的必要性,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在外资的需求以及国家经济安全发展全局的平衡中,应谨慎规范跨国并购的防御规制。内容包括第一节“跨境敌意并购之理论进路”、第二节“反收购措施之风险结构”以及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外资并购之价值分析”。从本文的题名“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以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为视角”可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选择将成为本文的根本点,本节将提示本文最终将要传达的:国家对利用外资有怎样的价值选择就会有怎样的经济政策,同时就会有怎样的外资立法(当然包括外资并购立法)。本章结语最终得出:“发展中国家之并购防御法制必慎裁独断”,意指外资政策思虑要审慎、果决,谨防迷失核心价值。第三章“国际跨境并购竞争规制之比较分析”涉及国际间有关并购的法理、实际法规、实务分析,具体依该国或地区并购法制史在两大主要法系之代表性、与中国竞争立法的相关性、亚洲并购竞争法制最先进代表国家、中国社会条件相似性,以及与我国国情紧密性等五个因素为标准,选取美国、德国、欧盟、日本、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六个代表性国家及地区作为阐述目标,分析了世界历经几次并购浪潮后,两大法系的几个代表性国家及地区的并购与反收购规制的发展进程及其竞争法制的实践经验,观察在并购活动全球化下,各国家、地区乃至各国际组织的竞争政策与规制之发展概况,何以为中国现行相关制度参照系。内容包括第一节“普通法系国家竞争法制与反收购规制之实践分析”、第二节“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竞争法制与反收购规制之实践分析”、第三节“区域组织竞争规制典范──欧盟”以及第四节“国际组织关于投资竞争规制之现况”。本章的结语“趋同乃现实不必是理想”说明经济全球化后,世界各国外资立法的自然融合现象。第四章“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倂购法制体系分析”旨在为我国现行倂购与反收购法制概念与体系及其缺漏之总体检。本章为本文研究的“重磅区”,在检阅国际有关竞争法制及外资立法例后,回到中国的现行上市公司并购立法与实践现况。全文涉及我国现行规范并购业务数十部主要法律法规的梳理,以及整体并购系统成长空间的抽象总结,为尽量顾及规范阐释的忠实性,本章行文平铺直述,诌议不讳,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我国现行并购法制的优势与缺点。内容包括第一节“现行并购基本法制”、第二节“外资并购专门法制”以及第三节“现行外资并购法制体系之商榷”。结语题为“今非昔比的价值选择”,从我国现行外资立法的政策与思路,揭示国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价值选择。第五章“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制对策之诌议”作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结论,本章试图从我国自成体系的现行并购相关法制中,为上市公司的反收购措施抽离出适法的与无法规支持的,并于当下无法施行的反收购措施分析之中,开辟解决的途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制提出对策与修法建议,希望为未来“中国企业并购规范与制度指南”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容包括第一节“现行法制下反收购措施之适用分析”、第二节“现行法制适用反收购措施之瓶颈”以及第三节“完善我国反收购法制之对策”。第五章作为本文的结论,其结语“巨人肩膀的登高望远”也传达了本文的重要精神。英国首相布朗(Gordon Brown)于2009年4月2日在英国伦敦的全球最大经济体G20高峰会议的闭幕新闻发布会称“《华盛顿共识》的时代已经结束”,事实上“华盛顿共识”时代的结束暴露的是一种思维(美国式新自由主义经济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因过度消费而导致的能量耗尽。人类理性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其“选择性”,理性的动能创造了世界的多样性,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或者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选择项,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选择项,将某种价值观强加于所有的对象就是一种“思维的过度消费”,这种傲慢恰恰是反理性的。是以,即使在多元复杂的全球化经济网络,无所谓从一而终的经济发展理论,“永远的宏观微调”是政策不妨碍法制的不二原则。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双方过招,对比的结果,明显可见:政府那只鞭策市场的手,轻重不一,则效果各异。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首次见证了极端“自由市场经济”的败笔,2007年美国次贷风波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则突显了“社会市场经济”那只宏观的手确实不可偏废。本文将国家宏观调控的“手”视为自由竞争市场的“巨人肩膀”,也将“法制化”的反收购措施视为被收购目标公司的“巨人肩膀”;上市公司反施购措施的法制化,小而言之,是政府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礼献,大而宣之,也是政府对市场自由竞争的理性化支持。我们期待:法律规制成为政府经济计划与政策的真正载体,而法制体系是国家意志抵御社会破坏者的防火墙,更是执法机构与境内外守法个体或组织共同仰望的靠山。经济社会秩序建筑无所谓上层或下层,无论内外资的并购活动,皆应依赖相同的法制系统,法制化规则将使外资对东道国的计划与政策无须比内资更加忧虑,目光只需停留在输入地的法律上,此举必为中国政府对市场施以最少干预的强力体现。

肖骥[9](2009)在《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投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华菱集团重点工程——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是华菱连轧管公司形成完整的无缝钢管生产系列,打造世界一流的专业化无缝钢管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项目进行投资分析,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确保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本文首先运用系统化的项目投资分析理论,对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投资活动进行研究,详细探讨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状况,通过SWOT矩阵分析,确定投资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步骤;然后具体讨论华菱连轧管公司所处的无缝钢管行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对无缝钢管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判断,细分特大口径无缝钢管产品市场需求,通过华菱连轧管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所生产产品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体现华菱连轧管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对华菱连轧管公司投资建设特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项目的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各项技术参数和财务指标的计算,表明华菱连轧管特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项目能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楚序平[10](2009)在《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共分六章。研究紧紧围绕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和钢铁产业的有效竞争问题展开。通过与美国、日本、韩国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钢铁产业强国的对比研究分析,研究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产业组织学“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合绩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e EnvelopmentAnmysis)分析了44家钢铁企业样本,运用MALM模型对36家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性进行了测试。运用博弈论方法对首钢搬迁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中国钢铁产业在产量规模和市场规模急剧快速扩张发展的同时,多数企业没有实现相应的规模经济,钢铁产业没有达到“有效竞争”(克拉克,J.M.Clark,1940)。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环境和参与主体激励不相容。中央政府由于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制度设计与实现规模经济激励不相容,产业规制与钢铁规模经济具有正负双向作用;地方政府在收入激励、政治激励下,与钢铁产业发展速度正相关,与钢铁产业规模经济负相关;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缺乏内在发展激励和动力,实现了工厂规模生产,而更庞大的组织规模部分抵消了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率;非公有制钢铁企业在多方作用的柠檬市场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较高的效率,但是发展的外部性严重,对实现规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负面的作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的个体理性选择和行为,在总体上形成了合成谬误,导致了我国钢铁产业整体的规模不经济。不改善制度环境和规制政策,钢铁产业实现整体上的规模经济不可能;不改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钢铁产业实现整体上的规模经济不可能:不进行国有钢铁企业产权、治理、管理改革,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不可能;不改善非公有制钢铁企业的产权、治理、行为改革,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不可能。改革的政策选择方向是,按照激励相容原则,配套推进政府规制、财税体制、企业改革,才能推动、改善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本文六章的具体内容是: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我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文献综述,包括国外有关产业经济学研究和对我国钢铁产业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国内学术界对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核心观点、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了规模经济问题的理论观点。综述了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观点,介绍了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有关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观点。对钢铁工业最优规模进行了理论度量,初步提出了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指标。对我国钢铁产业的最优规模问题,对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第三章,发达国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的经验研究。分别研究了美国、日本和韩国钢铁TAk规模经济特征、钢铁工业的市场结构、钢铁工业的制度环境,对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钢铁产业最佳规模的市场基准、行为基准和绩效基准。第四章,对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历史发展与规模特征,对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测量和评价,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新的评估。第五章,实证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绩效。运用DEA模型选择44家钢铁企业2004-2007年数据,进行了测试分析。运用MALM模型,并选择有代表性的36家钢铁企业进行了MALM模型测试分析,检验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有效性,进而检验不同钢铁企业的规模有效性问题,得出了新的结论。对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不显着问题,选择劳动生产率、用工、薪酬、福利等系列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验证,得出了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第六章,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了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对钢铁产业的规制政策,验证了规制政策的有效性;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分析了地方政府在钢铁产业投资的激励诱因,验证了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实证分析了国有钢铁企业的行为特征,并选择首钢搬迁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论证了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制度原因。并在博弈中通过给出制度变量,提出了帕累托改进路径。结束语。总结概述全文的基本结论。本文力求使每一个结论有所创新,主要是:对中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新的研究,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的特殊现象——单体大规模企业的数量和产量比例持续上升与整体产业集中度持续下降并存;提出“产业集中度弹性系数”的指标并进行了计算分析,较好地说明了集中度下降的原因,解释了中国钢铁产业的特殊现象,改进了原有市场集中度指标,对于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理性、客观、全面认识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出“钢材产品集中度”的概念,对中国钢材产品集中度进行了计算,发现存在“高端产品集中度高却消耗量小、低端产品集中度低却消耗量大”的特点;对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市场绩效进行了新的研究评估,对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2005年和2007年的经营数据,进行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效率测算分析。发现、总结、归纳出中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是规模有效或接近于规模有效、大型和特大型钢铁企业在与中小钢铁企业比较中没有显示出显着的效率优势、重点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非常大等8项结论;运用MALM模型对有代表性的36家钢铁企业进行了MALM模型测试分析,得出影响M指标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因素,钢铁企业管理水平低,是影响我国钢铁产业总体竞争力的关键;进而对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不显着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劳动生产率、用工、薪酬、福利等系列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验证,得出了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内部存在X-非效率问题;对影响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政府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首钢搬迁典型案例进行了博弈分析,证明: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的不经济,是局中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钢铁企业博弈的均衡结果,局中人的个体理性选择,产生了集体谬误,导致了整个钢铁产业的规模不经济;在博弈分析中加入制度变量,分析了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帕累托改善路径。

二、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推进包钢综企(集团)公司生存发展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推进包钢综企(集团)公司生存发展大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治理研究 ——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乡村治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石
        1.1.2 “治理有效”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1.1.3 现实困境激发乡村治理与规划转型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治理
        1.4.2 乡村治理
        1.4.3 乡村治理规划
        1.4.4 行动者网络理论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行动者网络理论
        2.1.2 扎根理论
        2.1.3 公众参与的相关理论
    2.2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
        2.2.1 国外相关研究应用
        2.2.2 国内相关研究应用
        2.2.3 相关应用的评述
    2.3 不同学科视野下乡村治理相关研究综述
        2.3.1 经济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2.3.2 社会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2.3.3 城乡规划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乡村治理实践探索
        2.4.1 国外相关实践探索
        2.4.2 国内相关实践探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转型
    3.1 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3.1.1 乡村自治阶段(中国古代传统社会)
        3.1.2 国家控制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前)
        3.1.3 乡政村治阶段(改革开放后—2006年)
        3.1.4 多元共治阶段(2006年以后)
    3.2 乡村治理的特征
        3.2.1 治理主体:从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3.2.2 治理结构:经济社会的衰败与变迁
        3.2.3 治理内容:由单项治理转为协调性综合治理
    3.3 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3.3.1 乡村建设资金短缺
        3.3.2 乡政村治弊病突出
        3.3.3 社会秩序和结构的瓦解
        3.3.4 空间规划的欠缺与滞后
    3.4 我国乡村治理转型与发展方向初探
        3.4.1 发展反思: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与规划的不足
        3.4.2 理念植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的必要性
        3.4.3 转型引导:乡村治理发展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治理路径研究
    4.1 乡村治理行动者网络的主体构成
        4.1.1 核心行动者
        4.1.2 人类行动者
        4.1.3 非人类行动者
    4.2 乡村治理行动者网络的转译
        4.2.1 问题呈现与强制通行点
        4.2.2 利益赋予
        4.2.3 征召
        4.2.4 动员
    4.3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治理路径
        4.3.1 治理目的
        4.3.2 治理方式
        4.3.3 治理内容
        4.3.4 保障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袁家村乡村治理研究
    5.1 案例选取依据
    5.2 袁家村概况
        5.2.1 自然环境
        5.2.2 历史沿革
        5.2.3 社会经济
        5.2.4 文化特色
    5.3 袁家村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演进历程及特征
        5.3.1 农业主导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70年代末
        5.3.2 工业主导发展阶段:80年代—90年代
        5.3.3 旅游业主导发展阶段:2005年以后
    5.4 袁家村乡村治理行动者网络构建
        5.4.1 治理主体
        5.4.2 问题呈现和强制通行点
        5.4.3 利益赋予
        5.4.4 征召
        5.4.5 动员
    5.5 袁家村乡村治理的动力机制
        5.5.1 自治发动—突出村民主体作用
        5.5.2 乡贤推动—发挥乡贤带动作用
        5.5.3 产业联动—激发经济引领作用
        5.5.4 文化促动—强化思想凝聚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袁家村乡村发展与治理模式对当前乡村治理与规划的启示
    6.1 袁家村乡村发展与治理经验总结
        6.1.1 深化村民自治组织
        6.1.2 保障公众参与
        6.1.3 多产联动的产业格局
    6.2 对当前乡村治理与规划的启示
        6.2.1 创新乡村的治理体系,促进城乡协同治理
        6.2.2 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转变政府角色和职能
        6.2.3 加强乡村治理和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6.3 袁家村模式推广及发展局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研究数据来源
附录三:扎根编码过程举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2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指导理论与方法
        1.4.1 工业生态理论
        1.4.2 治理的理论
        1.4.3 社会网络分析法
    1.5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贡献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1 资源型产业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2.1.1 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界定
        2.1.2 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
        2.1.3 资源型产业发展研究运用的相关分析方法
    2.2 产业生态化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2.2.1 产业生态化的概念
        2.2.2 产业生态化发展目标与评价方法
        2.2.3 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2.3 新疆地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2.3.1 新疆产业竞争力评价
        2.3.2 新疆产业结构研究
        2.3.3 新疆产业与经济和环境效益等发展关系研究
        2.3.4 新疆产业生态化研究
3 案例研究设计
    3.1 案例总体思路与方案
        3.1.1 拟解决的问题
        3.1.2 总体研究思路
        3.1.3 采用的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
    3.3 信息收集及其编码方案
        3.3.1 信息收集方案
        3.3.2 数据编码方案
    3.4 案例研究假设
    3.5 案例的选择
        3.5.1 案例选择的国别与时间
        3.5.2 案例的具体产业和编码
        3.5.3 案例产业园区的分类
        3.5.4 典型案例的遴选原则
        3.5.5 典型案例的遴选结果
    3.6 典型案例的社会网络计算方法
        3.6.1 变量计算方法
        3.6.2 原始数据表示方法
4 典型案例基础性分析及园区分类
    4.1 工业产业园(区)的分类准则
    4.2 单产主导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3 多产混合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4 资源再生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5 农产品加工与生活混合社区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6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5 典型案例社会网络测算及生态化治理模式
    5.1 副产品链拓展治理典型案例
        5.1.1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
        5.1.2 芬兰kymi生态工业园区
        5.1.3 副产品链拓展治理模式归纳
    5.2 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典型案例
        5.2.1 日内瓦产业生态园
        5.2.2 奥地利施蒂利亚生态工业园
        5.2.3 重庆市建桥工业园区
        5.2.4 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模式归纳
    5.3 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典型案例
        5.3.1 山东九发农业生态工业园
        5.3.2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
        5.3.3 斐济苏瓦生态工业园区
        5.3.4 菲律宾玛雅农业生态园
        5.3.5 北京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项目
        5.3.6 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模式归纳
    5.4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典型案例
        5.4.1 美国乔克托生态工业园
        5.4.2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模式归纳
    5.5 主产品链延伸治理典型案例
        5.5.1 潍坊滨海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
        5.5.2 新疆天业生态工业园
        5.5.3 主产品链延伸治理模式归纳
    5.6 辅助案例描述
        5.6.1 辅助案例的社会化网络分析结果
        5.6.2 辅助案例的生态化治理特征
        5.6.3 辅助案例的生态化治理模式
    5.7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6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特征及规则
    6.1 资源型产业生园区态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6.1.1 生态化治理模式案例结果的统计分析
        6.1.2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的社会网络特征
        6.1.3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特征总结
    6.2 不同治理模式的匹配分析
        6.2.1 单个产业与治理模式的总体匹配
        6.2.2 不同类型园区与治理模式的匹配分析
    6.3 不同治理模式下的生态化治理规则
        6.3.1 副产品链拓展模式治理规则
        6.3.2 废弃物集中分解模式治理规则
        6.3.3 产品加工自循环模式治理规则
        6.3.4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模式治理规则
        6.3.5 主产品链延伸模式治理规则
    6.4 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6.5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7 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
    7.1 新疆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分析
        7.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7.1.2 煤炭等矿产资源
        7.1.3 农作物与果品资源
        7.1.4 畜牧业资源
        7.1.5 土地资源与光热资源
    7.2 新疆地区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7.2.1 能源的高消耗与低效率
        7.2.2 资源型产业“三废”的高排放
        7.2.3 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现状
    7.3 新疆地区代表性产业园区与资源型产业选择
        7.3.1 新疆地区产业园区的基本状况分析
        7.3.2 资源型产业分析及其研究对象选择
        7.3.3 代表性资源型产业园区选择
    7.4 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匹配分析
        7.4.1 典型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治理概述
        7.4.2 典型资源型产业园区的生态化治理模式匹配
    7.5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7.6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2.1 产融结合
        1.2.2 企业集团
        1.2.3 钢铁产业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早期研究综述
    2.2 国外现代研究综述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
        2.3.2 对企业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
    3.1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动因
        3.1.1 降低交易费用
        3.1.2 实现多元扩张
        3.1.3 实现协同效应
    3.2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有效结合的条件
        3.2.1 企业外部因素
        3.2.2 企业内部因素
    3.3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基于竞争优势
        3.3.1 基于资源视角
        3.3.2 基于能力视角
        3.3.3 基于企业集团竞争力视角
        3.3.4 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
    3.4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基于企业价值
        3.4.1 企业价值理论
        3.4.2 基于企业价值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
    3.5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及模型构建
        3.5.1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成本-收益模型
        3.5.2 有效性评价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3.5.3 基于持股比例的有效性研究
        3.5.4 产融结合有效、无效和最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分析
    4.1 后危机时代对中国钢铁业的影响
        4.1.1 钢铁工业发展简述
        4.1.2 后危机时代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影响
        4.1.3 金融危机后中国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战略困局
    4.2 产融结合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优先方向之一
    4.3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
        4.3.1 金融机构参股中国钢铁企业集团
        4.3.2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参股金融机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金融机构参股钢铁企业的产融结合实证研究
    5.1 产融结合与经营绩效、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5.1.1 假设提出
        5.1.2 研究设计
        5.1.3 结论
    5.2 产融结合与经营绩效、企业价值线性关系研究
        5.2.1 研究假设
        5.2.2 变量选取
        5.2.3 样本选择
        5.2.4 模型建立
        5.2.5 实证分析
        5.2.6 结论
    5.3 产融结合最佳结合点研究
        5.3.1 Loess方法
        5.3.2 主要模型和计算步骤
        5.3.3 实证分析
        5.3.4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钢铁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实证研究
    6.1 中国钢铁上市公司参股金融机构概述
        6.1.1 一直呈稳定发展态势
        6.1.2 各模式整体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6.1.3 各模式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不同
        6.1.4 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新变化
    6.2 产融结合模式有效性对比研究
        6.2.1 研究假设
        6.2.2 变量选取
        6.2.3 样本选择
        6.2.4 数据变量含义和描述性统计
        6.2.5 实证分析
        6.2.6 结论
    6.3 参股金融机构对钢铁上市公司经济效应研究
        6.3.1 理论假设
        6.3.2 研究设计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论
    6.4 莱钢集团产融结合案例研究
        6.4.1 研究方法
        6.4.2 案例背景
        6.4.3 参股金融子公司对莱钢集团的影响
        6.4.4 经验与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7.2.1 理论意义
        7.2.2 实践意义
    7.3 研究局限性
    7.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列表
致谢

(5)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华菱钢铁集团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2.1 华菱钢铁集团概况
    2.2 华菱钢铁集团经营现状
        2.2.1 华菱钢铁集团的生产经营状况
        2.2.2 华菱钢铁集团资本运作和经营业绩
    2.3 华菱钢铁集团营销环境分析
        2.3.1 内部环境分析
        2.3.2 外部环境分析
    2.4 华菱钢铁集团营销SWOT分析
        2.4.1 华菱涟钢营销SWOT分析
        2.4.2 华菱湘钢营销SWOT分析
        2.4.3 华菱钢铁集团营销策略现存问题归纳
第3章 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的方案设计
    3.1 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方案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3.1.1 指导思想
        3.1.2 目标和原则
    3.2 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的具体方案
        3.2.1 方案概述
        3.2.2 方案内涵
        3.2.3 方案特点
第4章 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方案的运营和实施
    4.1 运营和实施策略
        4.1.1 一体化营销部统筹
        4.1.2 归口小组贯彻落实
        4.1.3 监管部门协调管理
        4.1.4 绩效部门协助考核
    4.2 运营和实施保障策略
        4.2.1 完善薪酬激励制度
        4.2.2 加强对代理商管理
        4.2.3 针对性培训满足员工多样化需求
        4.2.4 建立市场信息收集体系
        4.2.5 优化回款管理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首钢长钢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
    2.2 竞争战略理论
        2.2.1 竞争战略内涵
        2.2.2 基本竞争战略
3 首钢长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 PEST 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世界钢铁行业环境分析
        3.2.2 国内钢铁行业环境分析
    3.3 行业结构分析
4 首钢长钢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4.1 公司的基本情况
    4.2 生产能力分析
    4.3 技术工艺分析
    4.4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4.5 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4.6 财务能力分析
    4.7 企业文化分析
5 首钢长钢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5.1 SWOT 矩阵分析
    5.2 企业愿景与战略目标
    5.3 竞争战略分析与确定
        5.3.1 规模化低成本战略
        5.3.2 差异化战略
        5.3.3 多元化发展竞争战略
        5.3.4 竞争战略确定
6 首钢长钢公司竞争战略实施要点
    6.1 推进低成本战略
    6.2 优化人力资源
    6.3 强化企业管理
    6.4 推进技术攻关
    6.5 开展特色营销活动
    6.6 创建特色企业文化
    6.7 搞好资金筹措
    6.8 强化信息化建设
    6.9 公开采购过程、推行民主评价监督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7)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框架和创新点
        1.4.1 论文框架
        1.4.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2章 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
    2.1 交易费用理论与产融结合
        2.1.1 交易费用理论概述
        2.1.2 企业产融结合的作用
    2.2 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与产融结合
        2.2.1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理论综述
        2.2.2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风险
        2.2.3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集团产融结合
        2.2.4 我国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产融结合
    2.3 虚拟经济与产融结合
        2.3.1 虚拟经济定义
        2.3.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3.3 产融结合要高度重视虚拟经济的弊端
第3章 国外产融结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和经验借鉴
    3.1 西方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发展阶段
        3.1.1 产融结合萌芽阶段
        3.1.2 产融自由结合阶段
        3.1.3 产融限制结合阶段
        3.1.4 产融结合深化阶段
        3.1.5 新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
    3.2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
        3.2.1 美国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
        3.2.2 德国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
        3.2.3 日本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
    3.3 国外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
        3.3.1 西方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的差异分析
        3.3.2 国外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
        3.3.3 国外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典型方式
    3.4 西方发达国家产融结合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4章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发展情况
    4.1 中国企业产融结合发展情况
        4.1.1 中国企业产融结合发展阶段
        4.1.2 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特点
    4.2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情况
        4.2.1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现状
        4.2.2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动因
        4.2.3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特点
        4.2.4 中央企业对金融子企业的管理方式
    4.3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4.3.1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效果
        4.3.2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问题
    4.4 案例:国家电网公司产融结合发展情况
        4.4.1 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基本情况
        4.4.2 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业务发展历程
        4.4.3 国家电网公司产融结合的成效
第5章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政策建议
    5.1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5.1.1 推进企业产融结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5.1.2 产融结合是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5.1.3 产融结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手段
        5.1.4 产融结合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现实需要
        5.1.5 产融结合是创造产融协同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5.2 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产融结合提出的新要求
        5.2.1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5.2.2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5.2.3 经济形势新变化对产融结合的要求和影响
    5.3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原则
    5.4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方式
        5.4.1 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是实现产融结合的基础要求
        5.4.2 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在产融结合中的作用
        5.4.3 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5.4.4 积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5.4.5 要审慎适度开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业务
        5.4.6 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产融结合管控模式
    5.5 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发展政策建议
        5.5.1 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稳健开展产融结合
        5.5.2 加强公司治理,防范和化解运营风险
        5.5.3 要重视和强化出资人对企业产融结合的监督
        5.5.4 要研究完善支持大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政策措施
        5.5.5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建立适应产融结合集团发展要求的金融业务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 ——以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况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况
    第二节 研究价值及主要论点
        一、研究价值
        二、主要论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章节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章节结构
第一章 上市公司并购防御与治理原则微观分析
    第一节 上市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之价值分析
        一、所有权的永恒搏奕──公司派与市场派之较量
        二、经营权与所有权之信赖关系
    第二节 经营权的法理基础
        一、董事与公司的法律关系
        二、董事的义务
        三、董事的责任
    第三节 上市公司并购防御措施之治理基础
        一、公司治理的自身逻辑
        二、反收购理论争议之核心问题
        三、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防御权谁掌乾坤
    结语:反收购措施不破公司治理原则
第二章 跨境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动因、风险及东道国价值论证
    第一节 跨境敌意并购之理论进路
        一、全球化之滥觞
        二、无国界并购效应理论
        三、国际投资之发展趋势
    第二节 反收购措施之风险结构
        一、上市公司并购之基本分析
        二、防御目的与反收购措施风险之关系
        三、防御决策之博弈特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外资并购之价值分析
        一、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风险考察
        二、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价值取向
        三、发展中国家外资并购立法的基本原则
    结语:发展中国家之并购防御法制必慎裁独断
第三章 国际跨境并购竞争规制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 普通法系国家竞争法制与反收购规制之实践分析
        一、美国
        二、印度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竞争法制与反收购规制之实践分析
        一、德国
        二、日本
        三、台湾地区
    第三节 区域组织竞争规制典范──欧盟
        一、欧盟竞争法制总览
        二、欧盟竞争法制的三大支柱
        三、法律责任与救济
        四、欧盟竞争法制的阻碍与未来展望
    第四节 国际组织关于投资竞争规制之现况
        一、西方并购浪潮之历程
        二、国际组织竞争规制进程
        三、发达国家的矛盾情结
        四、发展中与经济转型国家的发想
    结语:趋同乃现实不必是理想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法制体系分析
    第一节 现行并购基本法制
        一、并购法制体系总览
        二、基本并购法制分析
    第二节 外资并购专门法制
        一、外资政策与法制
        二、外国投资者并购规范
        三、外商企业并购规范
    第三节 现行外资并购法制体系之商榷
        一、产业挂帅,竞争阻碍
        二、立法用语含混晦涩、歧义丛生
        三、法律效力等级错乱、体系交叠
        四、内外双轨、烟硝难止
        五、历史问题不容再留
    结语:今非昔比的价值选择
第五章 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制对策之诌议
    第一节 现行法制下反收购措施之适用分析
        一、外资合法敌意收购模式
        二、现行法制的反收购设置适用
    第二节 现行法制适用反收购措施之瓶颈
        一、现行法制下禁止或有限制的反收购措施
        二、国家安全审查机制阙如
    第三节 完善我国反收购法制之对策
        一、完善竞争市场之进路
        二、完善外资并购法制之建议
    结语:巨人肩膀的登高望远
案例索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投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基本概念与理论
        1.2.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华菱连轧管项目投资背景与投资主体分析
    2.1 无缝钢管行业发展状况
        2.1.1 全球无缝钢管行业发展情况
        2.1.2 国内无缝钢管行业发展情况
    2.2 无缝钢管行业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分析
        2.2.1 无缝钢管行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
        2.2.2 宏观经济增长给钢管行业带来的机遇
    2.3 华菱连轧管特大口径钢管项目投资主体
        2.3.1 华菱集团和华菱管线公司
        2.3.2 华菱钢管有限公司
        2.3.3 华菱连轧管有限公司
    2.4 华菱连轧管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2.4.1 华菱连轧管公司发展概况
        2.4.2 华菱连轧管公司的经营及赢利状况
        2.4.3 华菱连轧管公司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
第3章 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钢管项目市场分析
    3.1 特大口径钢管销售市场分析
        3.1.1 锅炉行业
        3.1.2 油气行业
        3.1.3 气瓶行业
        3.1.4 机械加工行业
        3.1.5 其它行业
    3.2 特大口径无缝钢管产能分析
        3.2.1 大口径无缝钢管的产量情况
        3.2.2 无缝钢管的产品规格分布情况
    3.3 国内特大口径无缝钢管的需求预测
        3.3.1 行业需求预测
        3.3.2 特大口径管供求平衡分析
        3.3.3 竞争对手市场情况分析
第4章 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钢管项目效益分析
    4.1 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技术分析
        4.1.1 工艺技术特点
        4.1.2 建设规模及产品大纲
        4.1.3 项目投资估算
    4.2 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经济评价
        4.2.1 生产线项目主要财务评价指标
        4.2.2 生产线评价意见
        4.2.3 生产线经济分析与评价
    4.3 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 研究钢铁工业规模经济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中国钢铁工业规模经济研究综述
        1.2.2 国内产业经济学有关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
        1.2.3 国内对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
        1.2.4 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观点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规模经济的经济学观点
        2.1.1 古典经济学观点
        2.1.2 新古典经济学观点
        2.1.3 新制度经济学观点
        2.1.4 其它观点
    第二节 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度量
        2.2.1 规模经济的内涵及分类
        2.2.2 钢铁产业最优规模的度量
第三章 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第一节 美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1.1 美国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
        3.1.2 美国钢铁企业绩效分析
        3.1.3 美国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二节 日本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2.1 日本钢铁产业发展概况
        3.2.2 日本钢铁产业的演进和市场结构
        3.2.3 日本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绩效分析
        3.2.4 日本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三节 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
        3.3.1 韩国钢铁产业发展概况
        3.3.2 韩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特征
        3.3.3 韩国钢铁产业市场绩效评价
        3.3.4 韩国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制
    第四节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基准
        3.4.1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的有效竞争
        3.4.2 美国、日本、韩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基准
第四章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结构实证分析
        4.2.1 市场集中度分析理论
        4.2.2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和H指数分析
    第三节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弹性系数研究
        4.3.1 概念界定
        4.3.2 数据选取和计算
        4.3.3 结果分析
    第四节 中国钢材产品集中度研究
        4.4.1 钢材产品集中度的计算
        4.4.2 钢材产品集中度的变化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实证分析
    第一节 对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DEA指标分析
        5.1.1 DEA用于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的可行性
        5.1.2 DEA模型介绍
        5.1.3 基于DEA对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分析步骤
        5.1.4 中国44家钢铁企业2005年DEA指标分析
        5.1.5 中国46家钢铁企业2007年DEA指标分析
    第二节 MALM指标分析
        5.2.1 MALM模型介绍
        5.2.2 运用MALM模型对36家样本企业测试结果分析
    第三节 对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规模经济指标的分析
        5.3.1 对DEA分析和MALM指数分析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5.3.2 对典型国有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X-非效率"的分析
第六章 影响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诱因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在钢铁产业规模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6.1.1 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的钢铁产业规制
        6.1.2 对中央政府主管部门1995-2005年钢铁企业调控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在钢铁产业规模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6.2.1 地方政府参与钢铁产业的诱因
        6.2.2 地方政府1995-2005年在钢铁产业投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国有钢铁企业行为实证分析
        6.3.1 国有钢铁企业策略行为
    第四节 首钢搬迁的博弈分析
        6.4.1 首钢搬迁背景介绍
        6.4.2 博弈分析
        6.4.3 博弈的理想合作结果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推进包钢综企(集团)公司生存发展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治理研究 ——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D]. 张瑜茜. 长安大学, 2020(06)
  • [2]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3]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D]. 衣庆焘.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4]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D]. 王志明. 东华大学, 2014(03)
  • [5]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研究[D]. 张易. 湖南大学, 2014(12)
  • [6]首钢长钢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陈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7]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研究[D]. 苏云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8]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 ——以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为视角[D]. 谢银玲.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5)
  • [9]华菱连轧管公司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投资分析[D]. 肖骥. 湖南大学, 2009(02)
  • [10]中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研究[D]. 楚序平. 南开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促进包钢综合企业(集团)公司生存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