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干旱半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初探

乌蒙干旱半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初探

一、乌盟干旱半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赖文豪[1](2017)在《内蒙古兴和县低山丘陵立地划分与油松造林评价》文中提出为促进半干旱区生态植被建设发展,探索该地区宜林荒山的合理利用方式,本研究以兴和县低山丘陵油松幼林地为例,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筛选影响研究区油松第五年树高和草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环境因子,并对研究区38块油松样地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林草适宜性评价和造林整地效果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影响半干旱区植被生长状况的因子包括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化学性质,其中影响油松第五年树高的主导因子有土壤厚度和平均土壤含水率,影响草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包括表土含水率、表土全氮含量、表土全磷含量和土壤砾石含量。(2)选取地貌、地形、坡向、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砾石含量作为立地划分因子,根据立地划分因子和植被生长状况,划分研究区样地划分为2个立地类型小区:A 土石山地立地类型小区和B黄土丘陵立地类型小区;4个立地类型组和8个立地类型:a 土石山地厚层土立地类型组(Ⅰ低山阴坡厚层砂壤土立地类型、Ⅱ平地厚层砂壤土立地类型)、b 土石山地中薄层土立地类型组(Ⅲ低山阳坡薄层轻砾石土立地类型、Ⅳ低山阴坡中薄层轻砾石土立地类型、V低山阳坡中薄层多砾质砂壤土立地类型)、c黄土丘陵砂壤土立地类型组(Ⅵ黄土丘陵阴坡砂壤土立地类型、Ⅶ黄土丘陵阳坡砂壤土立地类型、)、d黄土丘陵粘土立地类型组(Ⅷ黄土丘陵粘土立地类型)。(3)林草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第一等级立地包括Ⅵ、Ⅶ、Ⅷ立地,该等级立地同时适宜油松和草本植物的生长;第二等级立地包括Ⅰ、Ⅱ类立地,该等级立地较适宜油松生长,但不适宜草本植物生长;第三等级立地包括Ⅳ、Ⅴ类立地,该等级立地较为适宜草本植物生长,油松生长状况略差;第四等级立地包括Ⅲ类立地,该等级不适宜油松生长,但草本植物生长稍好。(4)水平沟整地通过提高土壤含水率来促进油松生长,而鱼鳞坑整地则有所不同:在Ⅰ类立地鱼鳞坑整地可通过土壤含水率来促进油松生长;在Ⅳ类立地只能通过增加土壤厚度,一定程度上促进油松生长;Ⅲ、Ⅴ类立地内鱼鳞坑整地对油松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但其减轻造林地水土流失、防止土层变薄的作用,对油松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陈玉萍[2](2014)在《草原锦鸡儿不同季节直播造林模式筛选及苗期管理措施的研究》文中指出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植物隶属于豆科(Leguminosae),新疆是中国锦鸡儿属种类多样性最多的地区,也是世界锦鸡儿属种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明显的种类优势。本文以新疆草原锦鸡儿(Caragana pumila Pojark.)为研究对象,以种子萌发、播种模式、种植密度、苗期管理、移栽育苗为研究内容,探讨草原锦鸡儿种子播种育苗种植规律。经过野外实验、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及实验分析、数据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种子发芽实验表明:草原锦鸡儿种子以褐色脑纹种子累计发芽率最高;绿色、黑色和褐色种子累计发芽率和出苗率均较低。(2)出苗率实验表明:春播出苗率均高于秋播,且保存率也相对较高,出苗率在3993%,保存率在77%以上;播种模式中先覆膜后播种模式出苗率最高,梁峁播种模式与先覆膜后播种模式出苗均较为整齐、集中,而直播模式出苗较为松散,持续时间较长。春播以5粒/穴播种量出苗情况最好,出苗率分别高于10粒/穴和20粒/穴:12.5%、19.5%,出苗株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出苗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反而降低。(3)种植模式实验表明:不同播种模式对草原锦鸡儿播种苗的株高、地径、侧枝数、小叶数、根长、根茎、须根数均有影响,随着种植模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综合评价排名以先覆膜后播种模式最佳,该种植模式平均株高可达32.45cm,地径均值为:0.302cm。春季先覆膜后播种模式操作简便、经济方便、生物量累计多、生长快是草原锦鸡儿最有效可行的种植模式。(4)播种密度实验表明:草原锦鸡儿种植密度对幼苗生物量的有一定影响;株高、地径、侧枝长、侧枝数、小叶数、复叶数均随密度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而小叶长、宽则无明显变化。密度对调节草原锦鸡儿幼苗生物量的分配有积极的作用。单株为草原锦鸡儿幼苗最佳密度,株高、地径分别为:24.85cm,0.27cm,生物量累计多,生长快。(5)苗期管理及幼苗移栽实验表明:苗期中耕措施对草原锦鸡儿幼苗生长过程有一定影响,对幼苗生长前期无明显影响,对幼苗生长中期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幼苗生长后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中耕与否对草原锦鸡儿幼苗年生长量的影响不显着。锄草管理措施对草原锦鸡儿幼苗生长有显着影响,锄草处理的株高是未锄草处理的5.5倍,地径是未锄草处理的3倍多。幼苗移栽随着育苗时间推后成苗率反而降低,年生长量也呈下降趋势。

吴会平[3](2011)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复杂严酷,土壤瘠薄,气候干旱、少雨,蒸散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本文结合多年的造林工作经验,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总结,采取适地适树、科学整地、壮苗、定植、覆膜、遮阳、集水、补水等一系列措施能较大程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并取得有效的抗旱效果。

胡培兴[4](2007)在《京津风沙源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达420亿美元之巨。早在1977年联合国内罗毕国际荒漠化会议就把北京列为荒漠化边缘化城市之一。日趋严重的沙尘暴,不仅影响北京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而且困扰现代城市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到非治理不可的程度。然而,目前我们对京津风沙源地区的沙漠化现状、成因、扩展趋势及其如何防治还不十分清楚。因此,必须对京津风沙源地区的沙漠化现状、危害及其成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其荒漠化及其治理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风沙源治理的应对策略。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固沙造林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国家林业局沙化土地监测成果基础上,详尽分析了我国广大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类型、分布、扩展速度与趋势,土地沙漠化对生存空间、土地生产力、农村经济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前述基础上,研究了京津风沙源地区沙漠化现状、危害、发展动态、传播路径及成因;对京津风沙源敏感地区荒漠化进行评价;并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初期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重点分析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察布高原、山西雁北、河北坝上地区等京津风沙源地区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京津风沙源地生态现状、资源潜力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本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可行性,并提出京津风沙源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论文主要结论包括:1、危害京津大部分地区的风沙,主要源自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km、宽约600km的沙漠带;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加速发展的态势。中亚及蒙古国是影响北京的境外沙尘源地,广阔的西北和华北地区是影响北京的境内沙尘源地,包括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化草原及裸露耕地等是沙尘产生的主要源地;离北京最近的沙尘源地主要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察布高原、山西雁北、河北坝上地区。2、土地沙化的成因较为复杂,我国北方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少雨,对土地沙化起到了加剧作用。然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滥牧、溢采、滥挖、滥垦及水资源的无序利用等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沙化扩展的根本原因。京津风沙源地区沙漠化的主要成因有:1)草场牲畜严重超载,导致草地严重退化;2)浑善达克沙地活化;3)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4)丰宁小坝子乡沙漠化;5)天漠沙丘降尘。3、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趋势及成因:①浑善达克沙地中,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三个荒漠化景观类型的面积增加到2362383.55hm2,占总面积的74.9%,该地区向荒漠化趋势加剧。②近10年来,浑善达克沙地年平均温度一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降水量则呈稳中略降的态势,从而引起沙地景观荒漠化的正向发展。③人口不断增长是荒漠化景观扩展的首要原因,而垦荒、过牧等人为因素都由此而派生。④多伦地区由纯牧业为主逐渐变为农牧交错区,并出现了多次大规模开垦,导致沙漠化加快。4、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5省(区、市)的75个县(旗、区),采取退耕还林、禁牧舍饲、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措施,恢复了北京周围地区的林草植被,减轻了环北京地区的风沙危害。5、京津主要沙尘源地的防沙治沙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典型地区和示范工程包括:①内蒙在阴山北麓建起长300km,宽50km的绿色生态屏障,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营造了长400km的防护林带,②丰宁小坝子风沙通道综合治理,共造林2.2万亩,其综合治理经验和成效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使昔日荒漠之地成为绿树成荫的江南山村,③乌兰察布盟实现了从毁林开垦到退耕还林的转变。1994年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致使90%的土地沙化,53.3万hm2耕地严重风蚀,农牧民失去生存条件,乌盟后山数万人沦为生态难民。2000年,受全国关注的20万生态难民实现逐步回迁,④山西沿京大通道和桑干河两岸构筑起百万亩遏制风沙东进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起到良好的防风阻沙作用,⑤河北坝上,内蒙古浑善达克和山西晋北地区,经过集中连片大规模治理,生态防护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6、目前我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管理体制不顺,协调难度较大;2)政策补偿机制不活、优惠措施不到位,难以调动全社会力量防沙治沙;3)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治理工作进展缓慢;4)对沙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约束不力;5)治沙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7、京津风沙源防治对策及措施主要有:1)建设三道屏障,遏制土地沙化:①对现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②因害设防,沿八大沙漠及四大沙地周边建立大型防风固沙林草带③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及沙化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以人为本,创新思路:①鼓励有关部门加大对沙区现有基本农田、草场的建设力度,提高单产;②实施封(沙)山育林,解决农村的能源及燃料问题;③采取生态移民,封山绿化等手段,对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地方病严重的不适宜生产、生活的高寒、高山及偏远地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异地搬迁,政府划定基本农田、补助房舍建设等措施;④鼓励群众增加农田收入;⑤把国家的生态目标和群众的增收致富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3)治沙工程管理责任到人:①实施地方政府工程管理责任制;②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③做到三个责任人到位;4)健全六大体系,完善管理手段:①健全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②完善政策体系③健全科技支撑、技术推广体系;④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荒漠化、沙化监测和预警体系,实施有效监控,实行定期通报制度;⑤健全执法体系;⑥履约治沙国际合作体系。8、我国今后应进一步开展沙漠化研究的主要问题:①研究防沙治沙如何与全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步推进的问题,以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切入点,解决防沙治沙工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②研究不同气候带沙化成因,要按照轻重缓急,因害设防的要求,对全国沙化土地进行科学区划,分类施策,工程布局;③研究分析导致“五滥”的深层次原因,从土地沙化形成的根源入手,解决防沙治沙的治本措施:④研究如何把治沙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从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政策机制入手,解决防沙治沙的原动力问题;⑤研究如何做到守土有责,失土受罚,保土受奖,建立从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入手,解决防沙治沙的责任制问题;⑥研究如何从加快沙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入手,解决沙区经济发展与农牧民增收致富问题。总之,应针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出台新办法,实现新突破。总结建国以来防沙治沙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防沙治沙必须从导致沙化的源头抓起,以人为本,综合治理,在充分考虑沙区农牧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上,综合林业、农业、草原、水利、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多项措施,保护优先,以防为主,分类施策,建设三道屏障,从而遏制土地进一步沙化。

郭生虎,张浩,宋玉霞,吕海军,魏耀锋,马洪爱,李苗[5](2006)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梭梭人工造林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宁夏由南到北选择了6个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试验区,进行了梭梭人工造林试验研究。对各项生长指标2年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地下水位较高,苗期管护到位的试验区,当年平均株高达47.98 cm,平均地径0.53 cm,第二年平均株高达93.21 cm,平均地径0.91 cm。梭梭当年造林后处于根系生长时期,生长较缓慢,第二年生长迅速,株高和地径增长率为94.3%和71.6%。几种不同立地类型相比较,土壤沙质但保水效果较好的试验区,平均成活率达79.25%,保存率达66.25%,说明宁夏部分地区的立地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梭梭生长,可以进行人工造林。

孙彦楠,周广柱,祝龙,薛青森,贺鹏威[6](2006)在《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干旱或荒漠地区造林,降雨稀少,风多且风大,加之人力、物力的贫乏等原因,导致造林成活率低。采用保水剂、保水剂+地膜、保水剂+地膜+生根粉等几种抗旱技术,对臭椿的土壤含水量、生长情况、叶含水量及成活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地区造林中应用这些抗旱技术,与对照相比,均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叶含水量以及促进臭椿的生长,其中保水剂+地膜+生根粉综合技术处理的效果最好,保水剂+地膜处理的次之,最后是保水剂处理。干旱或荒漠地区采取有效的抗旱栽植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造林绿化中的难题。

孙彦楠,周广柱,祝龙,薛青森[7](2006)在《不同抗旱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公路绿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公路绿化时,幼树成活期间的水分供应很难满足,因而造成植树成活率低,见效慢。采用地膜、保水剂、生根粉几种抗旱措施,对馒头柳的土壤含水量、生长情况、叶绿素含量及成活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措施均有一定的抗旱作用,其中保水剂效果最佳,其次为地膜,最后是生根粉。因此可以认为在干旱地区公路绿化,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抗旱措施能保持幼树的稳定生长,提高公路绿化率。从经济角度考虑,树盘覆盖地膜成本低,是干旱地区公路绿化的最佳供水途径。

聂俊峰[8](2005)在《我国北方干旱灾害性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旱灾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较其他灾害遍及的范围广,历时长,对社会经济的损失居各项自然灾害的首位。严重的旱灾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还影响工业生产、城乡生活和生态环境。我国干旱灾害频繁,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威胁非常严重,历年各次大旱都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并且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愈来愈大的趋势,对环境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受财力、物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对气候和干旱等自然规律尚难以准确掌握。由其面对农业旱灾威胁,尚难进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远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集中整理,全面分析我国近500年的干旱灾害历史资料,特别是建国50年来北方各省区的详细旱灾资料,深入总结了我国北方干旱灾害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农业、牧业、农村人畜饮水、城市缺水等干旱灾害的危害进行归类分析,并根据干旱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系统提出了农业防旱减灾的对策措施以及建立旱灾的监测、预警系统、干旱气候评价的旱灾防御体系。通过对我国北方干旱灾害的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中国干旱具有地域性、季节性、持续性的特征。 2.中国旱灾受旱面积和旱灾损失呈增加的趋势,干旱发生区域有扩大的趋势:旱灾影响范围从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干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3.我国干旱总的形势表现为农业用水矛盾加剧,工业和城乡缺水严重,干旱缺水限制牧区发展;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水危机、水浪费、水污染加剧。 4.旱灾的防治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防旱减灾目标趋向综合性。 5.根据我国旱灾的特征,提出“抗旱减灾应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施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的抗旱减灾思路。 6.提出我国防旱减灾对策为: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综合抗旱措施: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抗旱服务体系。 7.提出我国农业防旱减灾措施包括:1)工程措施 兴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2)生物措施 选育抗旱植物品种,采用覆盖保水耕作技术,扩大植被覆盖度、减少蒸发;3)科技措施 加强预测、预报、监测、气候评价研究,进行干旱灾害模拟,加强干旱不确定性研究,强化对水资源供需分析研究:4)管理措施 加强旱灾的监测、预警系统、气候评价的研究,完善抗旱服务休系,加强法制建设,做好灾后救助。

刘拓[9](2005)在《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12%。土地沙漠化是当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我国土地沙漠化成因、危害及治理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策略。 依据1999年全国沙化监测结果,本文研究得出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281.41亿元,相当于重点土地沙漠化地区1999年财政收入的3.60倍,其中土地资源的损失为955.71亿元,占直接经济损失的74.58%。本文提出了防治土地沙漠化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计量方法,并对全国2000~2004年5年间防治土地沙漠化所形成的新增可利用土地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年均为872.6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7.27。河北省沽源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5年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其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为1∶6.59。 本文研究表明,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不合理的经济制度相耦合,并且相互影响和叠加放大,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急剧增长、人口密度过大,一些绿洲区人口密度大于500人/km2,远远超过联合国规定的低于7~20人/km2的标准,加之受教育程度较低,维持生计手段更多地依赖消耗自然资源;沙区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多样化指数在1.5—1.8之间;经济贫困,农民人均收入不足东部地区的一半,导致滥樵采、滥开垦、过度放牧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这是土地沙漠化产生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制度和政策问题既是土地沙漠化的诱因又是防治乏力之源。土地权属的不安全给人们随意开垦土地提供了负向激励;林权草权虚置和缺位,导致人们竞相利用,制约投资者积极性;投资主体错位,政策的不可持续性、部门间的相互制肘、补偿机制无力、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合理等导致不能有效防治土地沙漠化。 研究提出了我国土地沙漠化防治需要采取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基本策略:1)植被自然恢复与重建策略。应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9项基本原则和分4个类型区12个亚区进行植被建设。2)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策略。通过实行沙区适度的人口控制政策,逐渐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沙区经济结构,协调农、林、牧业发展,大力发展沙区加工业,调整区域布局;建立生态保障区,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大力发展沙产业。3)制度创新策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稳定投资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产权制度;实行国家生态购买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和草原管理等。4)制度保障策略。加强和完善组织保障、法律保障、科技保障、科技支撑和预警与监测等保障制度。

罗俊宝[10](2005)在《我国不同沙漠类型区公路沙害防治技术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是沙漠地区主要的运输通道,日趋严重的风沙危害阻碍了公路的正常通行,降低了其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影响了沙漠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保证公路畅通,促进物流、人员的正常流动,本文依据不同沙漠类型区风沙危害严重程度的不同,通过理论分析、风洞实验、沙害路段固沙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公路风沙危害的防治机理及技术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针对干旱区公路风沙危害严重的特点,研究了有鳍无鳍沙障、土工方格沙障、化学固沙新方法(沙埂沙障)的固沙机理,风洞实验表明;有鳍沙袋沙障对风速有强烈的扰动作用,障后弱风区范围远远大于无鳍沙障,风速流线的发散程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减小,障后弱风区的范围随着沙障和风向夹角的增大而增大,正交时达到最大。吹蚀研究发现,在无沙源时,相同间距,有鳍沙障的固沙效能明显优于无鳍沙障,间距为50cm的带状沙障固沙效果较好。有沙源时,随着风速和带距加大,0-10cm总的输沙量都在增加,间距为50cm时,无鳍沙障的输沙量是有鳍沙障的3.8倍,间距是100cm时是10倍多,沙障间距越小、相对阻沙能力指数越大,同风速、同间距,有鳍沙障相对阻沙能力指数大于无鳍沙障。野外固沙试验结果显示,规格为1m×1m的沙袋沙障固沙效果最好。 土工方格风洞实验表明,在障前存在一个阻滞减速区,障顶有一个风速抬升区,障后有一个涡旋减速区,障中有风速加速区。沙障的透风率由零增加到20%时,平均积沙厚度的减少均保持在15.8%-19.7%之间,不论透风与否,单位沙障规格面积增大一倍,积沙厚度递减范围是16.88%-19.07%之间。 沙埂沙障随着规格的加大,障内积沙逐步减少,风洞实验表明,固化材料为40%时,沙埂沙障抗风蚀性能最强,30%稍差,从固沙成本考虑,30%比较合理。 结合以上三种固沙技术的室内外实验,经和传统固沙技术比较分析,提出了公路沙害防治的“以沙治沙、调控固沙”的观点。 干旱区公路沿线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可极大地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加了路域植被的盖度和物种多样性,可彻底根除公路沙害。 边坡防护试验表明,固化剂、土工网垫防护效果较好,边坡为1∶4时,不易积沙。 半干旱区采用黄柳活沙障预先固定流沙,然后在障中种植固沙植物的模式,植被恢复效果显着,可有效地防治公路风沙危害。经实地观测,规格为4m×4m的黄柳活沙障较为合理。 亚湿润干旱区公路路域植被管理技术措施可改善其结构,强化其防沙功能,增加了植被的物种多样性。 工程防沙体系风沙危害实验研究表明,沙障破损率与输沙量呈幂指数关系,沙障沙埋率与粗糙度呈负相关关系。

二、乌盟干旱半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盟干旱半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兴和县低山丘陵立地划分与油松造林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方法
        1.2.2 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相关研究
        1.2.3 立地分类研究发展趋势
        1.2.4 栗钙土区造林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2.7 造林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布设与植物调查
        3.2.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3.2.3 立地划分与评价
        3.2.4 数据处理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油松与草本植物生长影响因子
    4.1 影响油松生长的指标
    4.2 影响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的指标
    4.3 影响植物生长的主导因子筛选
    4.4 小结
5 立地类型划分
    5.1 划分指标类型与筛选
    5.2 立地类型划分
    5.4 小结
6 立地林草适宜性评价
    6.1 土石山地立地类型小区适宜性比较
        6.1.1 油松适宜性比较
        6.1.2 草本植物适宜性比较
    6.2 黄土丘陵立地类型小区适宜性比较
        6.2.1 油松适宜性比较
        6.2.2 草本植物适宜性比较
    6.3 立地林草适宜性分级与评价
    6.4 小结
7 造林整地效果评价
    7.1 鱼鳞坑整地效果
    7.2 水平沟整地效果
    7.3 整地效果评价
    7.4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植被生长影响因子
        8.1.2 立地类型划分
        8.1.3 立地林草适宜性评价
        8.1.4 造林整地效果评价
    8.2 创新点
    8.3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2)草原锦鸡儿不同季节直播造林模式筛选及苗期管理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锦鸡儿属植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中国锦鸡儿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1.3 锦鸡儿属植物在荒山绿化中的应用及荒山绿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草原锦鸡儿种子筛选及预播实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草原锦鸡儿直播造林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草原锦鸡儿实生苗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不同种植密度对草原锦鸡儿实生苗生长情况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苗期管理措施及育苗移栽技术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3)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旱树种选择
2 抗旱造林的整地技术
3 抗旱造林的苗木处理技术
4 其他抗旱技术
    4.1 覆膜
    4.2 容器苗造林
    4.3 灌溉
5 讨论

(4)京津风沙源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荒漠化和沙漠化概念与内涵
        2. 荒漠化研究概况
        3. 荒漠化成因研究
        4. 荒漠化评价研究
        5. 土地荒漠化危害研究
        6. 土地荒漠化防治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的选取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 总体研究方法
        2. 沙化成因及其评价的研究
        3. 风沙源治理途径的研究
        4. 风沙源治理对策研究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京津风沙源沙化现状、危害及成因
    第一节 土地沙化现状
        1. 我国北方土地沙化现状
        2. 我国北方土地沙化动态
    第二节 土地沙化的危害
        1.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 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3. 经济损失分析
        4.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第三节 土地沙化成因
        1. 自然因素
        2. 人为因素
    第四节 京津风沙源沙化成因
        1. 京津风沙源分析
        2. 京津风沙源成因分析
        3. 京津风沙源及传播路径
第四章 京津风沙源土地沙化评价
    第一节 评价内容及层次
        1. 评价内容
        2. 区域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3. 小尺度荒漠化评价
    第二节 沙漠化评价及监测指标体系
        1. 荒漠化监测主要内容
        2. 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京津沙漠化源地—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评价
        1. 评价方法
        2.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趋势分析
第五章 京津风沙源治理对策
    第一节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概述
        1. 工程规模
        2. 预期目标
    第二节 京津风沙源初期工程治理评价
        1. 初期治理概况
        2. 初期典型工程治理效果评价
        3. 存在问题
        4. 京津风沙源治理对策与措施
        5. 工程区治沙综合效益分析
    第三节 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效、问题及思考
        1. 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效
        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 京津风沙漠源治理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5)宁夏中部干旱带梭梭人工造林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整地及栽植
        2.2.2 调查项目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部干旱带不同立地条件下造林效果比较
    3.2 中部干旱带不同立地条件下梭梭生长状况比较
        3.2.1 不同树龄梭梭生长状况分析
        3.2.2 不同立地条件下梭梭生长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6)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2.1 树种选择
        1.2.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抗旱技术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2 不同抗旱技术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抗旱技术对叶含水量的影响
    2.4 不同抗旱技术对成活率的影响
3 结论

(7)不同抗旱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公路绿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2.1 树种选择。
        1.2.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抗旱措施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抗旱措施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抗旱措施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4 不同抗旱措施对成活率的影响
    2.5 费用比较
3 结论

(8)我国北方干旱灾害性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中国干旱灾害的历史、现状及危害
    1.1 我国干旱灾害的历史与现状
        1.1.1 公元前我国北方的干旱灾害史
        1.1.2 1470年~1948年的重大干旱灾害
        1.1.3 1949年~1990年干旱灾害
        1.1.4 历史重大典型干旱年旱情、灾情分析
        1.1.5 1949年以来干旱灾害及其变化趋势
    1.2 我国北方干旱灾害的危害
        1.2.1 近50年来我国北方的农业(种植业)干旱灾害
        1.2.2 牧区干旱灾害
        1.2.3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1.2.4 城市缺水
第二章 干旱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1 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1 干旱对林业的影响
        2.2.2 干旱对畜牧业的影响
        2.2.3 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2.3 干旱对水资源和能源的影响
        2.3.1 对水资源的影响
        2.3.2 干旱对能源的影响
    2.4 干旱灾害的经济损失
        2.4.1 干旱灾害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
        2.4.2 干旱灾害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
    2.5 干旱缺水对环境的影响
        2.5.1 部分地区土地干化和河流湖泊干涸情势加剧
        2.5.2 部分地区地下水环境明显恶化
        2.5.3 地表水体的污染有所加重
        2.5.4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有所加剧
    2.6 干旱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6.1 旱灾范围广,减产粮食多,加剧粮食需求缺口
        2.6.2 牧区旱灾和农村饮水困难延缓了老少边贫地区的脱贫
        2.6.3 城市缺水、城乡争水矛盾突出,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第三章 抗旱减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章 我国旱灾的特点及干旱发展趋势
    4.1 中国干旱灾害的特征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旱灾特点
        4.2.1 受旱面积和旱灾损失呈增加的趋势
        4.2.2 干旱发生区域有扩大的趋势
        4.2.3 旱灾影响范围有从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
        4.2.4 干旱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4.3 我国的干旱形势
        4.3.1 农业用水矛盾加剧
        4.3.2 工业和城乡缺水严重
        4.3.3 干旱缺水限制牧区的发展
        4.3.4 人畜饮水困难
        4.3.5 水危机与水浪费严重
        4.3.6 水污染加剧干旱危害程度
        4.3.7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干旱
        4.3.8 植被破坏导致旱灾
    4.4 我国旱灾的防治特点
        4.4.1 长期性和艰巨性
        4.4.2 防灾减灾目标的综合性
    4.5 21世纪初我国干旱发展趋势
    4.6 21世纪初农业旱灾的影响预测
        4.6.1 农业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4.6.2 种植业风险进一步加大
        4.6.3 单位面积上的粮食生产负担沉重
第五章 抗旱减灾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水环境日益恶化,加剧了干旱缺水状况
    5.2 水资源浪费严重,减少了可用水量
    5.3 水利灌溉设施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抗旱作用
    5.4 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5.5 水资源分割管理,难以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
第六章 中国抗旱减灾的思路与对策
    6.1 我国抗旱减灾的总体思路
        6.1.1 实施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
        6.1.2 把节约用水作为抗旱减灾的重大战略措施
    6.2 我国抗旱减灾的主要对策
        6.2.1 加大投入力度,兴修水利,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6.2.2 增加农田水利的投入,建立相对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
        6.2.4 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综合抗旱措施
        6.2.5 巩固完善农村抗旱服务体系
        6.2.6 重视干旱灾害模拟与干旱规律等干旱基础研究
        6.2.7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第七章 旱灾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气候评价技术
    7.1 旱灾的监测
        7.1.1 人工监测
        7.1.2 卫星遥测
        7.1.3 气象预报
    7.2 旱灾的预警系统
    7.3 气候评价
第八章 北方农业防旱减灾对策和措施
    8.1 历史上的防灾减灾建设
        8.1.1 水利灌溉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8.1.2 旱地抗旱农业技术的运用
        8.1.3 储粮备荒和救灾
    8.2 1949年以来的农业防旱减灾建设
        8.2.1 灌溉工程建设及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
        8.2.2 开展水土保持,建设基本农田
        8.2.3 初步建立了防旱减灾管理系统
    8.3 农业防旱减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8.3.1 防旱减灾面临的形势
        8.3.2 当前北方农业防旱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8.4 农业防旱减灾应当采取的主要对策
        8.4.1 农业抗御旱灾的总方针
        8.4.2 今后农业抗旱减灾采取的主要对策
        8.4.3 农业抗旱减灾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
        8.4.4 灾后补救对策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2.1 干旱指标研究
        9.2.2 防旱减灾组织体系
        9.2.3 农业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切入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小结
2 土地沙漠化问题研究回顾
    2.1 土地沙漠化概念
    2.2 土地沙漠化成因研究
    2.3 土地沙漠化治理技术研究
    2.4 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研究
    2.5 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研究
    小结
3 土地沙漠化防治理论基础
    3.1 生态学理论
        3.1.1 生态学概念
        3.1.2 现代生态学研究重点
        3.1.3 生态学对土地沙漠化防治意义
    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3.2.1 主要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2.3 生态经济学在本研究中的作用
    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1 产生背景
        3.3.2 理论核心
        3.3.3 理论内涵
    3.4 制度经济学理论
        3.4.1 制度经济学内涵
        3.4.2 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3.5 灾害经济学理论
        3.5.1 灾害经济学主要研究问题
        3.5.2 灾害经济学基本规律及原理
    3.6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小结
4 中国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4.1 中国土地沙漠化现状
        4.1.1 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
        4.1.2 中国沙漠化土地的分布
        4.1.3 沙漠化土地类型
        4.1.4 沙漠化土地分布特点
        4.1.5 我国沙漠化土地动态
    4.2 中国土地沙漠化危害
        4.2.1 造成土地退化、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导致农牧业减产
        4.2.2 导致生态环境及生存条件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4.2.3 威胁大中城市、工矿企业及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2.4 加剧贫困,影响社会稳定
    小结
5 中国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评估
    5.1 土地沙漠化灾害经济损失评价程序
    5.2 土地沙漠化灾害经济损失评价方法
    5.3 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评价中若干理论问题
        5.3.1 计算基准
        5.3.2 计算内容
        5.3.3 计算参数
        5.3.4 累积破坏量
        5.3.5 基准存量
        5.3.6 最终效果原则
        5.3.7 贴现率在土地沙漠化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5.4 中国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
        5.4.1 土地沙漠化造成土地资源经济损失
        5.4.2 土地沙漠化对农牧业生产损失
        5.4.3 土地沙漠化造成水利设施损失
        5.4.4 土地沙漠化对生活设施(房屋)造成的损失
        5.4.5 土地沙漠化对交通运输损失
        5.4.6 沙尘暴对人类健康影响
    5.5 典型案例—西藏自治区沙漠化经济损失
    小结
6 土地沙漠化防治的综合效益评价
    6.1 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生态资源的价值性
    6.2 土地沙漠化防治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
    6.3 土地沙漠化防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6.3.1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6.3.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内涵
    6.4 土地沙漠化防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6.5 全国防治土地沙漠化逆转的经济效益分析
        6.5.1 生态效益
        6.5.2 经济效益
        6.5.3 社会效益
    6.6 土地沙漠化防治效益分析—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河北省沽源县为例
        6.6.1 沽源县概况
        6.6.2 沽源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情况
        6.6.3 沽源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评价
    小结
7 土地沙漠化产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根源
    7.1 土地沙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及全球变化影响
        7.1.1 干旱气候
        7.1.2 大风
        7.1.3 地表丰富的沙物质
        7.1.4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沙漠化影响
    7.2 中国土地沙漠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7.2.1 人口压力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7.2.2 产业结构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7.2.3 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7.2.4 生产方式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7.3 案例—甘肃省民勤绿洲土地沙漠化扩展的原因
        7.3.1 民勤绿洲的基本情况
        7.3.2 民勤绿洲土地沙漠化状况
        7.3.3 民勤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分析
    小结
8 土地沙漠化问题的制度及政策因素
    8.1 土地沙漠化防治利益主体冲突分析
        8.1.1 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利益群体及其理性分析
        8.1.2 土地沙漠化防治主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8.2 土地沙漠化及影响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制度因素
        8.2.1 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市场失灵问题
        8.2.2 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政府失灵”问题
    8.3 土地沙漠化防治的现实制度问题分析
        8.3.1 土地制度问题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8.3.2 现有的林权制度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8.3.3 投入体制对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影响
        8.3.4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政策对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影响
        8.3.5 现行管理制度对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影响
        8.3.6 草原利用制度对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影响
        8.3.7 水资源制度对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影响
        8.3.8 政策失误
    小结
9 中国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之一:植被自然恢复与重建
    9.1 植被自然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原理
    9.2 植被自然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9.3 植被自然恢复与重建成功的标准
    9.4 我国土地沙漠化分区恢复与重建途径
        9.4.1 干旱沙漠边缘及绿洲类型区
        9.4.2 半干旱沙地类型区
        9.4.3 高原高寒沙漠化土地类型区
        9.4.4 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沙地类型区
    小结
10 中国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之二:经济社会发展
    10.1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0.1.1 人力资本对土地沙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10.1.2 加强沙区人力资本发展的有效措施
    10.2 优化沙区经济结构,实现沙区经济良性循环
        10.2.1 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0.2.2 沙区产业结构应着力战略调整
        10.2.3 积极调整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的关系
        10.2.4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0.2.5 调整、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10.3 以解贫、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促进沙区经济发展
        10.3.1 我国贫困地区的成因分析
        10.3.2 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对策
        10.3.3 积极发展沙产业,为沙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
        10.3.4 典型案例—甘肃省张掖市荒漠绿洲特色产业发展
    10.4 倡导生态文明,提高生态伦理道德
        10.4.1 生态伦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10.4.2 生态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小结
11 中国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之三:制度创新
    11.1 投入体制创新
        11.1.1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稳定投入机制
        11.1.2 改革投资管理方式,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
    11.2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创新
        11.2.1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原理
        11.2.2 生态效益补偿的基本内容
        11.2.3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途径
        11.2.4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政策措施
        11.2.5 开征生态税
    11.3 产权制度创新
        11.3.1 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对土地沙漠化防治的作用
        11.3.2 完善产权制度,赋予农牧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11.3.3 实行森林产权制度创新
        11.3.4 实行国家生态购买制度
    11.4 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11.4.1 水资源利用现状
        11.4.2 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措施
    11.5 草原管理制度创新
    小结
12 中国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之四:保障体系
    12.1 组织保障体系
    12.2 法津保障体系
    12.3 科技支撑体系
        12.3.1 土地沙漠化防治科技支撑现状
        12.3.2 防治土地沙漠化科技支撑重点领域
    12.4 土地沙漠化监测和预警体系
        12.4.1 土地沙漠化灾害监测预警理论
        12.4.2 监测预警指标的选取
        12.4.3 监测方法的选择与推广
        12.4.4 监测体系建设
        12.4.5 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小结
13 结论及讨论
    13.1 结论
    13.2 讨论
附件1:不同的制度安排对生态治理的影响
附件2:不同国家生态补偿机制
附表1:2000年全国荒漠化省区主要农作物产值统计数据
附表2:1978-2000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附表3: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导师简介
致谢

(10)我国不同沙漠类型区公路沙害防治技术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粒起动研究方面
        1.2.2 公路风沙危害研究方面
        1.2.3 风沙运动及其控制研究方面
        1.2.4 发展趋势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总体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试验路总体布局
2 试验路概况
    2.1 腾格里沙漠月亮湖公路
    2.2 G207国道
    2.3 库布其沙漠穿沙公路
    2.4 304国道
3 我国公路风沙危害现状、特点及公路防护带宽度理论分析
    3.1 公路沙害的成因
    3.2 公路沙害危害方式
        3.2.1 路基风蚀
        3.2.2 路面沙埋
    3.3 我国公路沙害基本现状
    3.4 我国公路沙害特点
    3.5 公路防护带宽度的理论分析
    3.6 小结
4 干旱区公路沙害防治技术与机理及其效果
    4.1 沙袋沙障防治技术与机理及其效果
        4.1.1 实验方法与内容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4.2 土工方格沙障防治技术与机理及其效果
        4.2.1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
    4.3 沙埂沙障防治技术与机理及其效果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小结
    4.4 植物防治技术与机理及其效果
        4.4.1 研究区自然概况
        4.4.2 研究方法
        4.4.3 结果与分析
        4.4.4 小结
    4.5 公路路域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及其防沙效果
        4.5.1 自然概况
        4.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5.3 结果分析
        4.5.4 小结
    4.6 公路边坡防护技术与效果
        4.6.1 研究内容与方法
        4.6.2 结果与分析
        4.6.3 小结
5 半干旱区路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及其防沙效果
    5.1 试验内容与方法
        5.1.1 试验内容
        5.1.2 观测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黄柳活沙障防风固沙效益
        5.2.2 植被恢复成效分析
        5.2.3 防风林带生长状况及其效益
        5.2.4 保水剂、生根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效果及分析
    5.3 小结
6 亚湿润干旱区路域植被可持续管理及其防沙效益
    6.1 实验内容与方法
        6.1.1 封育措施促进路域植被恢复实验
        6.1.2 补植措施完善路域植被结构实验
        6.1.3 平茬措施促进路域植被更新实验
        6.1.4 防沙网促进路域植被恢复实验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路域植被可持续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目标
        6.2.2 路域可持续管理的技术措施
    6.3 小结
7 工程防沙体系风沙危害研究
    7.1 研究内容与方法
        7.1.1 沙障破损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7.1.2 沙障沙埋与与防风固沙效益的降低
        7.1.3 沙障破损与风沙活动调查
        7.1.4 破损沙障防风固沙效益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沙柳沙障不同破损率与输沙率的关系
        7.2.2 几种沙障不同沙埋率与粗糙度的关系
    7.3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乌盟干旱半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兴和县低山丘陵立地划分与油松造林评价[D]. 赖文豪.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2]草原锦鸡儿不同季节直播造林模式筛选及苗期管理措施的研究[D]. 陈玉萍.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3]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 吴会平. 湖南林业科技, 2011(03)
  • [4]京津风沙源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D]. 胡培兴.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5]宁夏中部干旱带梭梭人工造林试验研究[J]. 郭生虎,张浩,宋玉霞,吕海军,魏耀锋,马洪爱,李苗. 宁夏农林科技, 2006(04)
  • [6]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研究[J]. 孙彦楠,周广柱,祝龙,薛青森,贺鹏威.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2)
  • [7]不同抗旱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公路绿化中的应用研究[J]. 孙彦楠,周广柱,祝龙,薛青森. 安徽农业科学, 2006(03)
  • [8]我国北方干旱灾害性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D]. 聂俊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9]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刘拓.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10]我国不同沙漠类型区公路沙害防治技术与机理研究[D]. 罗俊宝.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乌蒙干旱半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