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煤层房柱式开采参数的确定

厚煤层房柱式开采参数的确定

一、厚煤层房柱式开采参数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盼,朱书阶,贾茜,菅本启,张淼淼,董蕊静[1](2021)在《浅埋煤层房柱式采空巷道地震物理模型设计及制作》文中指出针对陕北浅埋煤层房柱式采空区探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制作地震物理模型进行浅埋煤层房柱式采空区物理模拟研究。按照物理模拟几何尺寸和波阻抗相似比原则设计地震物理模型;进行大量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确定低速黄土层相似材料为环氧树脂和硅橡胶(1∶1.2),泥岩相似材料为环氧树脂、硅橡胶和滑石粉(1∶0.2∶0.6),煤层为环氧树脂和硅橡胶(1∶0.4),泥质砂岩相似材料为环氧树脂和滑石粉(1∶0.8),砂岩为环氧树脂和滑石粉(1∶1.2);采用数控雕刻机雕刻煤层采空区及巷道保证高精度,利用浇筑法和粘接法相结合制作采空区夹心层及煤层倒扣浇筑的方法解决采空区巷道内留存空气的模型制作工艺难题,完成了房柱式采空巷道地震物理模型制作。经测量,物理模型的单层形态测量精度为0.2 mm、速度相对误差小于5%、密度绝对误差为±0.3 g/cm3,满足模型设计要求。

谢沛[2](2021)在《浅埋多煤层房柱式采空区下开采动压模拟》文中认为浅埋煤层房柱式采空区下开采动压问题影响着矿井高效安全生产。为了再现上、下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层的破坏规律,根据韩家湾煤矿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分析、相似物理模拟试验和声发射监测等手段,开展了浅埋近距离煤层房柱式开采后重复采动覆岩结构失稳机理的研究。通过分析上层煤开采留下的房柱、保护煤柱的破坏情况,以及下煤层工作面过煤柱时可能出现的动载矿压显现,研究了过煤柱时工作面发生动载矿压的原因。同时,预测了浅埋近距离煤层房柱式开采采空区下煤层重复采动动压区域,为榆神府矿区类似重复采动时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提供了借鉴。

刘建平[3](2021)在《东川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查及防治》文中认为为了查明陕北矿区东川煤矿隐蔽致灾因素,采用低空遥感、地面地质调查、热红外、物探、钻探、采样测试等综合技术手段,查明了煤矿存在采空区积水,废弃井筒导水、漏风,煤层自然发火,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坚硬顶板、过沟开采等煤矿迫切需要解决的隐蔽致灾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抽水、回填、防渗,定向钻孔帷幕注浆治理水害;井筒注浆封堵、裂缝回填全面封堵漏风通道,密闭墙隔离、监测、开采诱导垮落处理大面积悬顶,短钻孔水力压裂初采初放、定向长钻孔分段水力压裂实现坚硬顶板超前弱化治理的综合探查防治措施。研究成果可以为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工程治理提供依据,并为相邻矿井或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普查、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张培森,朱慧聪,吴玉华,段中稳,牛辉,李复兴[4](2021)在《我国煤矿离层涌突水致灾机理及其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离层水害严重影响煤矿安全,明确其突水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的研究现状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地总结论述了离层动态发育机制、突水致灾机理和突水预测预控技术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离层随工作面推进过程呈现动态发育的特征,当某一层位离层具备密闭可持续的离层空间、补水通道、稳定的补给水源、突水通道这4个条件后即存在突水致灾的可能。进而,当离层存在上位高强度岩层破断产生的强冲击、离层积水产生的静水压、采场持续性回采活动的强扰动3个动力源中的一个(及以上)时,离层即发生涌突水。对离层水害的治理可从预防和预控两个角度入手,预防手段包括基于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关键层理论构建离层发育层位预判模型及通过调整工作面推进速度和采高、运用绿色开采技术等减缓覆岩的运移和沉降,预控手段包括超前疏放水、钻孔截流、地面排水等。最后,指出了当前离层水害的研究过程中亟待攻克的难题,如积水探测技术不够精准、超前疏放水技术体系不够完善等,并展望了光纤探测技术、"地面+井下"抽疏(截)联动预控方法、一种无损采矿方法等防治离层水害的新方向。

冯国瑞,杨文博,白锦文,王凯,崔博强,毋皓田,史旭东[5](2021)在《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开采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选取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的开采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遗留煤柱稳定性、围岩应力分布环境及岩体结构稳定性3个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开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复合采动影响下残采区遗留宽煤柱的稳定性强于窄煤柱,中部遗煤开采过程中超前支承压力会与遗留煤柱内集中应力相互叠加,导致窄煤柱发生超前失稳,并强化宽煤柱的应力集中程度。复合柱式开采后采场会形成"遗留煤柱-上位控制层"倒置连续梁岩体结构和"下位承载层-遗留煤柱"连续梁岩体结构。中部遗煤开采过程中,上位层间岩层中的"控制层"结构会逐步发生破断失稳,尤其在通过宽煤柱时会发生切落式失稳,引发"遗留煤柱-上位控制层"倒置连续梁耦合承载结构的破坏,并导致强矿压显现;"下位承载层-遗留煤柱"连续梁耦合承载结构在中部遗煤开采过程中能够保持整体稳定。晋华宫煤矿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开采可行性良好,当工作面通过复合柱采区重叠式遗留煤柱对应的高应力区域时,需要采取柱旁充填、煤柱预裂或切顶卸压等超前防控技术来削减采场强矿压。本研究可以为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

杜二宝[6](2021)在《主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覆岩变形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毋皓田[7](2021)在《上行采动影响下遗留群柱链式失稳机理与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中西部许多矿井中分布有大量的柱式采空区,形成了空间上密集分布的遗留群柱。在邻近蹬空煤层的上行采动影响下,柱式采空区某一区域遗留煤柱的承载性能会逐渐降低,发生由表及里地破裂,可能引发遗留群柱局部或大面积链式失稳,破坏层间岩层及蹬空遗煤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上行开采的安全性。现有研究并未揭示上行采动影响对柱式采空区遗留群柱体系稳定性的动态扰动机理,这是保障安全开采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因此,亟需系统开展上行采动影响下柱式采空区遗留群柱链式失稳机理与防控的研究。本文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力学实验相结合等研究手段,运用采矿学、材料力学、岩石力学、理论力学和结构力学等理论,系统研究了上行开采过程中遗留群柱的动态稳定性,分析了上行扰动载荷对遗留群柱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上行采动影响下遗留群柱的链式失稳特征,揭示了上行采动影响下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关键柱诱灾机理;开发了关键柱柱旁充填防控上行采动影响下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技术方法,研究了关键柱柱旁双侧充填BPB煤充结构体的失稳响应特征,并评价了关键柱柱旁双侧充填防控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效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上行开采前,柱式采空区各个遗留煤柱遗留群柱稳定性良好。蹬空遗煤推进距离较小时,传递至遗留煤柱的支承压力不足以破坏其整体稳定性。随着蹬空遗煤推进距离的增大,传递至遗留煤柱的支承压力与原有集中应力发生叠加,促使9-2煤柱最早发生失稳。9-2煤柱发生失稳后,覆岩载荷和上行扰动载荷会发生转移;随着蹬空遗煤的持续推进,邻近9-3、9-4和9-5煤柱会按从左往右的次序发生失稳破坏。(2)构建了上行扰动载荷作用下“遗留群柱-覆岩”承载体系的连续梁力学模型,进而可以确定上行扰动载荷与遗留群柱载荷之间的关系,发现上行扰动载荷的位置和大小变化均会引起柱式采空区遗留群柱载荷的转移与扩散。(3)提出了一种基于拆除构件法评价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新方法,分析了上行采动影响下拆除不同煤柱后剩余邻近群柱的链式失稳特征,发现:上行开采时,“最先发生失稳的煤柱”丧失承载能力以后,会使得其右侧的遗留群柱从左往右快速发生链式失稳,进而影响蹬空遗煤的安全高效开采。因此,需要在蹬空遗煤开采时,避免局部煤柱发生早期失稳,进而减小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风险。(4)界定了上行采动影响下关键柱的基本概念——即上行采动影响下最先可能发生局部失稳的遗留煤柱,确定了上行采动影响下关键柱载荷与邻近群柱载荷的关系,发现关键柱在局部失稳的过程中会引起覆岩载荷和扰动载荷向相邻群柱中转移与扩散,进而可能会引发整个柱式采空区遗留群柱体系的链式失稳。(5)上行采动影响下遗留群柱的链式失稳需要首先维护关键柱的局部稳定性,提出了关键柱柱旁双侧充填链式失稳的防控技术——在采空区群柱体系的关键柱旁边实施柱旁双侧全部充填或柱旁双侧部分充填等工艺。关键柱柱旁双侧充填“充填体(Backfilling body)-煤柱(Pillar)-充填体(Backfilling body)”的承载体系可以简化为BPB煤充结构体。BPB煤充结构体试样的承载特性会受到煤体和充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6)柱旁双侧充填体的宽度越大,关键柱的应力集中程度衰减的越快,其局部稳定性越好。关键柱的应力集中程度并非随柱旁双侧充填体高度的增大而逐渐衰减。蹬空遗煤上行采动影响下,关键柱柱旁双侧充填能够发挥防控下伏柱式采空区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作用。然而,需要合理选取柱旁充填体的宽度和高度等技术参数,以实现链式失稳防控效果的最佳化。

杜二宝[8](2021)在《主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覆岩变形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煤炭资源凭借其固有特性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体地位,这一情况短期内很难改变。随着我国煤炭开采重心的转移,西北地区的晋陕蒙成为煤炭资源的主要产地。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现逆向分布,水资源对煤炭资源丰富的晋陕蒙地区而言异常重要,地下含水层作为这一地区重要的水源,多数矿井在煤炭资源开采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工作面涌水严重、水资源破坏等问题。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与水资源保护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实现煤炭资源安全开采的同时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找到适合强富水性岩层下特厚煤层开采覆岩变形控制的关键。本文针对覆岩变形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短壁工作面、充填开采技术对覆岩变形有良好控制作用,因此提出了主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覆岩变形与控制研究的内容。基于此文中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设计等研究方法,针对单一工作面回采、整区回采等不同状态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针对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进行了不同工作面尺寸、不同充实率及其协同作用下覆岩变形特征的模拟,并针对特定开采区域地质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工程设计。取得研究成果主要如下:(1)针对西北地区煤炭资源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的双重要求,以高家堡煤矿为例分析了其开采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针对涌水量大的原因提出短壁协调充填开采技术。分析了其技术原理和控制覆岩变形的优势特征,得出开采高度、工作面长度、充实率等因素是短壁协调充填开采技术控制覆岩变形的关键;(2)针对单一工作面回采建立弹性薄板力学模型,得到了工作面尺寸与充实率协同作用情况下的顶板受力特征;针对工作面跳采构建了顶板和工作面开采单元形成的覆岩变形力学结构模型,确定了工作面之间的间隔距离;针对整区回采建立软弱岩层固支梁模型,确定了覆岩裂隙发育的峰值点。并以高家堡煤矿为例,得出了该矿井条件下煤炭资源开采对关键参数的控制要求;(3)针对开采高度、工作面长度等覆岩变形控制的关键,采用数值软件通过改变充实率和工作面长度模拟了覆岩的变形特征,得出开采高度相同工作面长度不同、工作面长度不同开采高度相同和不同回采阶段工作面间的合理回采间距等条件下覆岩应力状态、位移情况、塑性区发育情况,并针对短壁协调充填开采技术整个回采周期过程中覆岩的变形特征进行了模拟,得出了短壁协调充填开采控制覆岩变形的关键参数设计流程。该论文有图51幅,表6个,参考文献107篇。

罗豪[9](2021)在《小煤矿高冒破坏区复采围岩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小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破坏区,而这些破坏区的矿压与常规的采空区矿压相比其压力值更大,更为复杂。在小煤矿破坏区复采过程中,工作面过破坏区时,往往伴随着工作面矿压显现强烈、破坏区以及破坏区之间煤柱的失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以平朔二号井B909综放复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理论分析了顶板断裂破坏、煤柱失稳破坏等问题;利用相似模拟试验,得出了复采工作面过破坏区整个过程中的工作面顶板以及破坏区之间煤柱的岩层破坏特征;针对破坏区而言,运用3DEC数值模拟分析了破坏区充填前后的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变化情况。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对顶板断裂分析得出,随着复采工作面与破坏区之间的距离变小,此时破坏区上部围岩在矿山压力作用下极易出现超前工作面断裂,形成了超长块体。而破坏区的存在使得破坏区对上部岩层的支撑不足,从而导致超长岩体极易发生滑落与回落失稳。通过FLAC3D模拟了不同宽度煤柱的稳定性,得出随着煤柱宽度增加,其受到的应力值逐步减小,塑性区区域逐渐变小。(2)根据相似模拟结果得出,破坏区未充填下,工作面距离破坏区较远时,模型处于稳定状态;而当工作面推进100 m时,模型顶板上覆岩层大面积垮落,垮落高度为30m;工作面推进120 m后,煤柱出现滑移失稳;破坏区之间的煤柱被开采后,覆岩垮落范围进一步加大,此时岩层垮落高度达到了50 m;当工作面远离破坏区24 m后,整个模型垮落形状呈现了不对称的梯形形状,此时垮落高度增加到60 m;而在工作面远离破坏区42 m后,垮落高度上升至75 m。对破坏区进行预充填,开挖初期,模型保持稳定状态;工作面推进120 m后,上覆岩层大面积垮落,垮落高度为30 m,同时裂隙向四周不断扩散;工作面推进148 m后,顶板上覆岩层垮落加剧,垮落高度达45 m;工作面远离破坏区36 m后垮落高度进一步增加至55 m;而工作面远离破坏区42 m后,垮落高度增加至60 m。(3)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40 m后顶板发生断裂破坏,裂隙开始逐步向上覆岩层延伸;而后伴随着推进距离增加,顶板不断垮落,围岩断裂破坏区域逐步呈现不对称梯形分布;推进过程中,围岩水平位移量从22 cm增加至266 cm。由岩层应力分布可知,工作面推进40 m,工作面前方煤岩层出现应力大小为4MPa的拱形应力分布,随着工作面距离增加,应力拱范围减小但应力值增加,此时破坏区受到的应力值相对较小,为1MPa;工作面推进120 m时,破坏区之间的煤柱受到了22.5MPa的应力值,应力集中系数为5.62,此时破坏区上方应力值为5MPa,应力集中系数为1.25;在工作面过破坏区后,此时应力主要集中于工作面前方顶板。(4)破坏区充填后,工作面推进至破坏区过程中,岩层破坏断裂区域由顶板向上覆岩层延伸而逐步呈现不对称梯形分布;当工作面推进40 m时,顶板发生断裂破坏,之后随着工作面推进岩层垮落不断加剧;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围岩水平位移量从21 cm增加至264 cm。由岩层应力分布可知,工作面推进40 m时应力主要集中于工作面前方未采煤层及破坏区之间煤柱上方,应力大小为3.5MPa,而破坏区此时顶部受到的应力值为1MPa;工作面推进至破坏区之间煤柱时,煤柱受到的集中应力为21.5MPa,应力集中系数为5.36,此时右侧破坏区顶部受到了2.5MPa的应力值;而后随着工作面逐步远离破坏区,应力主要集中于工作面前方岩层。

易小雍[10](2021)在《浅埋近距离上覆煤柱群动态失稳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厚煤层房柱式开采参数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煤层房柱式开采参数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浅埋煤层房柱式采空巷道地震物理模型设计及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 房柱式采空巷道地震物理模型设计
    1.1 相似准则下比例因子确定
    1.2 模型设计
2 房柱式采空巷道地震物理模型制作
    2.1 模型材料的选择及配置
    2.2 模型制作及工艺
        2.2.1 采空区制作
        1)下组煤采空区
        2)上组煤采空区
        2.2.2 模型整体制作
3 结论

(2)浅埋多煤层房柱式采空区下开采动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层群动载矿压机理
    1.1 工程概况
    1.2 动载矿压机理分析
2 煤层群开采相似模拟研究
    2.1 模型比例选择
    2.2 物理模拟方案的建立
        2.2.1 测点布置
        2.2.2 方案步骤
        2.2.3 测试手段和采集设备
        2.2.4 物理模拟试验模型
    2.3 模拟结果分析
        2.3.1 开采过程中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2.3.2 声发射监测结果分析
    2.4 动压区域预测分析
3 结论

(3)东川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查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井地质概况
2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分析
    2.1 水害隐蔽致灾因素分析
        2.1.1 采空区积水
        2.1.2 露采坑积水
    2.2 火灾隐蔽致灾因素分析
        2.2.1 保护煤柱煤层自然发火
        2.2.2 漏风通道
    2.3 顶板/矿压隐蔽致灾因素分析
        2.3.1 采空区大面积悬顶
        2.3.2 坚硬顶板
        2.3.3 过沟开采
3 探查防治措施
    3.1 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探查防治措施
        3.1.1 3-1号煤老空积水
        3.1.2 5-2号煤上分层采空区积水
    3.2 火灾隐蔽致灾因素探查防治措施
    3.3 顶板/矿压隐蔽致灾因素探查防治措施
        3.3.1 工作面过沟防治措施
        3.3.2 坚硬顶板防治措施
        3.3.3 房柱式采空区大面积悬顶探查防治措施
4 结论

(4)我国煤矿离层涌突水致灾机理及其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具备突水危险性的离层发育机制
2 离层涌突水致灾机理
    2.1 离层突水致灾条件
    2.2 离层涌突水致灾机理概述
        2.2.1 上位岩层破断产生的强冲击
        2.2.2 离层积水的静水压力
        2.2.3 采场持续性回采活动产生的强扰动
3 离层水害预防预控关键技术
    3.1 离层水害预防技术
        3.1.1 理论预判
        3.1.1. 1 实用矿山压力理论
        3.1.1. 2 关键层理论
        3.1.2 工程技术措施的调整
        3.1.2. 1 调整工作面推进速度
        3.1.2. 2 调整采高
        3.1.2. 3 应用绿色开采技术
    3.2 离层水害预控技术
        3.2.1 超前疏放水
        3.2.2 钻孔截流
        3.2.3 地面抽排水
4 展望
    4.1 光纤探测技术
    4.2“地面+井下”抽疏(截)联动预控方法
    4.3 一种无损采矿方法
5 结论

(5)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开采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晋华宫煤矿中部遗煤概况
2 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开采试验设计
    2.1 数值模拟试验设计
    2.2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3 复合柱采区非等宽遗留煤柱动态稳定性
    3.1 复合采动对遗留煤柱稳定性的影响
    3.2 中部遗煤开采过程中煤柱动态稳定性
4 中部遗煤采场煤岩层应力分布演化规律
    4.1 复合采动对采场煤岩层应力分布的影响
    4.2 中部遗煤开采煤岩层应力场的时空演化
5 中部遗煤开采围岩结构与稳定性
    5.1 复合采动影响下采场围岩结构稳定性
    5.2 中部遗煤开采过程中围岩结构稳定性
6 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开采可行性
7 结论

(7)上行采动影响下遗留群柱链式失稳机理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柱式采空区上行开采研究现状
        1.2.2 煤(矿)柱群失稳研究现状
        1.2.3 “煤(岩)柱-充填体”复合承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思路
第2章 上行开采过程中遗留群柱的动态稳定性
    2.1 工程概况
        2.1.1 地质特征
        2.1.2 开采条件
    2.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2.2.1 试验模型
        2.2.2 开采方案
        2.2.3 测点布置
    2.3 蹬空遗煤上行开采遗留群柱的应力演化
        2.3.1 上行开采前遗留群柱的应力分布
        2.3.2 上行开采时遗留群柱的应力演化
    2.4 蹬空遗煤上行开采遗留群柱的动态稳定性
        2.4.1 上行开采前遗留群柱的稳定性
        2.4.2 上行开采时遗留群柱的动态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行扰动对遗留群柱载荷分布的影响
    3.1 “遗留群柱-覆岩”承载体系的结构模型
    3.2 上行扰动载荷与遗留群柱载荷的关系
        3.2.1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AB段时
        3.2.2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BC段时
        3.2.3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CD段时
        3.2.4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DE段时
    3.3 上行扰动对遗留群柱载荷分布的影响
        3.3.1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AB段时
        3.3.2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BC段时
        3.3.3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CD段时
        3.3.4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DE段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行采动影响下遗留群柱的链式失稳特征
    4.1 拆除构件法简介
    4.2 基于拆除构件法的遗留群柱链式失稳分析方法
    4.3 上行开采时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模拟设计
    4.4 上行开采时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响应特征
        4.4.1 拆除9-2煤柱后邻近群柱的响应特征
        4.4.2 拆除9-3煤柱后邻近群柱的响应特征
        4.4.3 拆除9-4煤柱后邻近群柱的响应特征
        4.4.4 拆除9-5煤柱后邻近群柱的响应特征
    4.5 上行开采时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风险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行采动影响下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关键柱诱灾机理
    5.1 上行采动影响下关键柱的基本概念
    5.2 上行采动影响下关键柱载荷与邻近群柱载荷的关系
        5.2.1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AC段时
        5.2.2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CD段时
        5.2.3 上行扰动载荷位于DE段时
    5.3 上行采动影响下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关键柱诱灾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柱旁双侧充填BPB煤充结构体的承载特性与失稳响应
    6.1 关键柱柱旁双侧充填链式失稳防控技术
    6.2 柱旁双侧充填BPB煤充结构体
        6.2.1 BPB煤充结构体的概念
        6.2.2 BPB煤充结构体的元件
        6.2.3 BPB煤充结构体试样的制备
    6.3 BPB煤充结构体单轴加载的实验设计
        6.3.1 实验系统
        6.3.2 实验步骤
    6.4 BPB煤充结构体的承载特性及破坏特征
    6.5 BPB煤充结构体的DIC破裂演化特征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关键柱柱旁双侧充填防控遗留群柱链式失稳的效果评价
    7.1 概述
    7.2 充填体宽度对遗留群柱稳定性的影响
        7.2.1 充填体宽度对关键柱稳定性的影响
        7.2.2 充填体宽度对邻近群柱稳定性的影响
    7.3 充填体高度对遗留群柱稳定性的影响
        7.3.1 充填体高度对关键柱稳定性的影响
        7.3.2 充填体高度对邻近群柱稳定性的影响
    7.4 上行采动影响下关键柱柱旁双侧充填防控失稳的效果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主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覆岩变形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
2 高家堡煤矿强富水性岩层下开采问题与短壁协调充填开采技术
    2.1 高家堡煤矿强富水性岩层下开采问题
    2.2 短壁协调充填开采技术原理与特征
    2.3 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覆岩变形控制关键
    2.4 本章小结
3 主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覆岩变形分阶段力学分析
    3.1 单一工作面回采覆岩变形弹性薄板模型的分析
    3.2 基于弹性地基系数的多工作面间距设计
    3.3 覆岩软弱岩层固支梁模型的导水裂隙发育峰值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主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覆岩变形特征数值分析
    4.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4.2 不同充实率下采场应力和位移特征
    4.3 不同工作面长度下采场应力和位移特征
    4.4 短壁协调充填开采一个周期内覆岩变形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高家堡煤矿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覆岩控制关键设计
    5.1 单一工作面短壁协调充填开采关键参数设计
    5.2 整区回采条件下短壁协调充填开采参数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小煤矿高冒破坏区复采围岩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遗留煤炭分布及开采现状
        1.2.2 综合机械化复采研究现状
        1.2.3 充填复采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冒破坏区复采面顶板及煤柱稳定性分析
    2.1 高冒破坏区复采面基本顶破断特征分析
        2.1.1 顶板断裂特征
        2.1.2 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分析
    2.2 煤柱失稳分析
        2.2.1 煤柱稳定宽度计算分析
        2.2.2 煤柱承受荷载分析
        2.2.3 煤柱失稳破坏过程分析
    2.3 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2.3.1 应力分析
        2.3.2 塑性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采工作面过破坏区围岩稳定性相似模拟分析
    3.1 相似模拟试验及加压原理
        3.1.1 试验原理
        3.1.2 相似常数确定
        3.1.3 相似模拟试验加压原理
    3.2 试验方案及模型建立
        3.2.1 模拟工作面概况
        3.2.2 围岩特征
        3.2.3 模型设计及铺设
        3.2.4 模型监测点布置
        3.2.5 模型形变测定方法
    3.3 未充填时工作面过破坏区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3.3.1 模型开挖前岩层位移特征
        3.3.2 工作面过破坏区过程中岩层位移特征
    3.4 充填后工作面过破坏区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3.4.1 模型开挖前岩层位移特征
        3.4.2 工作面过破坏区过程中岩层位移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采工作面过破坏区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模拟方案
        4.1.1 建立模型
        4.1.2 本构模型的选择
        4.1.3 数值模拟方案
        4.1.4 数值模拟参数选择
    4.2 模型的平衡
    4.3 岩层运移状况分析
        4.3.1 工作面推进至破坏区过程中围岩运移分析
        4.3.2 工作面经过破坏区过程中围岩位移分析
        4.3.3 工作面远离破坏区过程中围岩位移分析
    4.4 岩层应力状况分析
        4.4.1 工作面推进至破坏区过程中围岩应力分析
        4.4.2 工作面经过破坏区过程中围岩应力分析
        4.4.3 工作面远离破坏区过程中围岩应力分析
        4.4.4 煤柱应力变化规律
    4.5 破坏区及煤柱塑性区分析
    4.6 相似模拟与数值模拟岩层位移特征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坏区分层不完全充填数值模拟分析
    5.1 分层不完全充填方案
    5.2 模拟充填体参数选择
    5.3 充填后岩层运移规律分析
        5.3.1 工作面推进至破坏区过程中岩层运移规律
        5.3.2 工作面过破坏区过程中岩层运移规律分析
        5.3.3 工作面远离破坏区过程中岩层运移规律分析
    5.4 岩层应力分析
        5.4.1 工作面推进至破坏区过程中岩层应力分析
        5.4.2 工作面过破坏区过程中岩层应力分析
        5.4.3 工作面远离破坏区过程中岩层应力分析
    5.5 充填前后围岩位移量分析
        5.5.1 水平位移对比
        5.5.2 垂直位移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成果

四、厚煤层房柱式开采参数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埋煤层房柱式采空巷道地震物理模型设计及制作[J]. 王盼,朱书阶,贾茜,菅本启,张淼淼,董蕊静.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1
  • [2]浅埋多煤层房柱式采空区下开采动压模拟[J]. 谢沛. 陕西煤炭, 2021(06)
  • [3]东川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查及防治[J]. 刘建平. 陕西煤炭, 2021(05)
  • [4]我国煤矿离层涌突水致灾机理及其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张培森,朱慧聪,吴玉华,段中稳,牛辉,李复兴. 工程地质学报, 2021(04)
  • [5]非等宽复合柱采区中部遗煤开采可行性分析[J]. 冯国瑞,杨文博,白锦文,王凯,崔博强,毋皓田,史旭东.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1(04)
  • [6]主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覆岩变形与控制研究[D]. 杜二宝.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上行采动影响下遗留群柱链式失稳机理与防控研究[D]. 毋皓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8]主含水层下特厚煤层短壁协调充填开采覆岩变形与控制研究[D]. 杜二宝.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9]小煤矿高冒破坏区复采围岩稳定性分析[D]. 罗豪.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10]浅埋近距离上覆煤柱群动态失稳机理与防治研究[D]. 易小雍.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标签:;  ;  ;  

厚煤层房柱式开采参数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