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思考

对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思考

一、对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如意[1](2021)在《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研究(1927-1949)》文中提出民国初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严重破坏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传统农田水利法制体系逐渐脱离了社会实际。进入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伴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法学理念的不断传入,国民政府从巩固其自身利益出发,为重建农田水利法制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并于30年代初期以后在借鉴西方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形式上较为完整的、具有时局特色的新型农田水利法制体系。这种新型的农田水利法制所采用的法律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规章、习惯等,从《河川法》《水利法》及其他涉及农田水利的基本法律,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水利开发、水电航运等方面众多的专门规章规则,范围广,数量多。新型的农田水利法制为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此外,在新型农田水利法制中体现了“自主性”原则,立法者在引进大量西方近现代法制制度的同时,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法律的内容。这种游走于“传承”与“移植”间的立法路径,是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较为显着的特点。同时,在“冲击——回应”模式下所形成的独立法律品格,也使得新型的农田水利法制初显现代化的发展特征。然而,其法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如立法部门庞杂,“法出多门”;缺乏关于农田水利的基本法;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相脱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制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间接也注定了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体系难以长期维系的命运。

金永亮[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水利事业不仅关乎农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对农业的灌溉、旱涝灾害的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用水安全、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生态环境等也与水利息息相关。在水利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生了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变迁是非常有益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在锦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方面、人居方面和生态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以水利事业发展为视角,考察研究锦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情况,并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启示,以期对锦州和相似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经济方面主要对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进行论述。干旱是制约锦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人居方面主要对用水安全、防洪能力和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提高供水能力、治理水污染、防氟改水等方法保障了城乡用水安全。受处于河流下游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灾害成为锦州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各种社会原因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锦州的防洪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得到了保障。锦州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引发了社会发展观念和人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方面选取对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大凌河、小凌河及附近的环境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锦州多次对这两条河进行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提升了人们生活幸福感。

韩俊喆[3](2021)在《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建设关系国计民生,治水兴水关系定国安邦。新中国成立以前,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边疆省份,主要是发展农业经济,而土地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因而开展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广西后,为巩固地方政权、稳定农业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开始了水利建设。通过对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考察,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1950--1965年间,先是中共广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委员会,1958年之后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对于开展水利建设,不仅仅是注重水利工程方面的修建,例如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水电工程,也同样十分重视水利主管机构的组建、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利法规的制定,而后者作为开展水利建设的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水利建设的长久发展。此外,通过开展土地改革,变革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广西各族人民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者作为社会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占据主导位置,有效的保证了这一时期广西水利建设的速度、质量和规模。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切入点,阐明运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水利”与“1950--1965年”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背景。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际形势造成周边局势的动荡,亟需中国共产党在短时间内巩固人民政权。与此同时,国内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国民经济亦处在崩溃的边缘。在广西,货币市场混乱、匪患严重,时刻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秩序。在广西,封建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水利设施相对简单且工程质量差,因而对于治理水旱灾害收效甚微。此外,广西人文环境的改变也不断的加剧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水旱灾害频发的局面,从根本上要求中共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着眼于水利建设,兴修水利,契合了广西各族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阶段分析与考察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第一,恢复阶段(1950--1952)。中共广西省委与省人民政府委员会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以建立健全水利主管机构为抓手,初步组织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确立了优先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模式,投资修复或续建旧有引水工程设施,兴建小型蓄水工程。第二,起步阶段(1953--1957)。中共广西省委与省人民政府委员会严格落实党中央制定的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投资修建水库为重点,修建中小型蓄水工程,在勘测、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试办小型水电站。第三,高潮阶段(1958--1960)。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与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贯彻落实总路线的同时,把批判“反冒进”与宣传贯彻总路线结合,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起来。同时,集中力量布局、勘测、规划、设计全区范围内的水电建设,有步骤的试办中小型水电站,有条件的开展水电电网建设。第四,调整阶段(1961--1965)。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与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始对区内水利建设进行全面调整,主要是加强工程管理与配套建设,有效开展了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此外,根据广西各地水利发展的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机电排灌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作、山区人畜饮水工作,与此同时,开始进行河流梯级开发规划与县域电网布局。第四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特点。通过贯彻党委领导、“民办公助”的方针,以安全性需求为主导,一是组建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二是水利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三是初步形成了合理有序的水利建设格局,四是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产量提高,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五部分,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这一时期广西水利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效,总的来说是坚持了“一个核心、一个主体,两个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即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水利建设的核心与根本,各族人民群众是水利建设的主体和依靠力量,科技进步是水利建设的不竭动力,同时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广西的治水兴水在拥有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严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前提下,科学擘画水利建设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广西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要创新水利监督与管理体制机制;三是要坚持经济性需求与生态性需求并重,强化生态水利建设;四是要坚持科技治水兴水,持续推进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

郭如意[4](2021)在《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说明民国初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严重破坏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传统农田水利法制体系逐渐脱离了社会实际。进入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伴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法学理念的不断传入,国民政府从巩固其自身利益出发,为重建农田水利法制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并于30年代初期以后在借鉴西方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形式上较为完整的、具有时局特色的新型农田水利法制体系。这种新型的农田水利法制所采用的法律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规章、习惯等,从《河川法》《水利法》及其他涉及农田水利的基本法律,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水利开发、水电航运等方面众多的专门规章规则,范围广,数量多。新型的农田水利法制为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此外,在新型农田水利法制中体现了“自主性”原则,立法者在引进大量西方近现代法制制度的同时,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法律的内容。这种游走于“传承”与“移植”间的立法路径,是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较为显着的特点。同时,在“冲击——回应”模式下所形成的独立法律品格,也使得新型的农田水利法制初显现代化的发展特征。然而,其法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如立法部门庞杂,“法出多门”;缺乏关于农田水利的基本法;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相脱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制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间接也注定了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体系难以长期维系的命运。

车小磊,王慧[5](2020)在《《中国水利》创刊七十周年》文中提出上善若水,奔流不息。伴随着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中国水利》走过了70年。自1950年8月创刊以来,《中国水利》认真宣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致力于探讨水利改革发展对策,交流水利科学研究新进展,推广水利新技术,沟通水利与社会,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水利改革变迁的记录者,是全国水利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为纪念《中国水利》创刊70周年,杂志编辑部面向广大读者、作者、行业同仁开展"我与中国水利杂志"主题征稿活动,一起追溯激情岁月、分享独特记忆、同庆70华诞。本期推出部分征文,以飨读者。

朱芳琼[6](2020)在《H水利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中国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管理逐步得到加强,对预算执行能力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水利行业作为中国战略型行业和基础设施补短板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效拉动投资、稳定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而水利预算资金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执行进度慢、超预算超额度、资金相互挤占、支付不规范等。为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大精神,优化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对资金使用起到事前审查、事中监控、事后核查的全过程、全范围监督作用,有效控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保障水利资金安全、高效执行预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的建设与优化,以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工作者的角度,开篇详细介绍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意义,明确了其重要性和研究必要性。然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接着系统分析了H水利事业单位的监控体系建设现状和运行情况,从人才、管理与制度、技术支撑、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剖析其存在问题,通过学习和比较国内外动态监控方面先进的经验,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根据H水利事业单位自身特点,提出优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的四个方面具体措施,为H水利事业单位优化体系提供针对性、指导性的意见,力求进一步有效降低水利资金支付风险,更好的服务于黄河的治理与保护。在国内,大多是针对地方行政单位的政府性预算资金动态监控体系的研究,而针对事业单位监控体系的研究较少,通过本文的研究,将对全国区域的级次复杂、规模庞大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预算执行监督、预算资金管理与控制以及建设动态监控体系都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畅通[7](2020)在《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研究(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群众动员是中国共产党显着的政治优势,其在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为推动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十分注重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号召,山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动员广大农民投身到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中,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论文全面地分析与再现了1949到1956年间,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的多元面相。首先在历史背景上:从战争的破坏与封建特权的阻碍、建国后农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迫切需求、山西农田水利建设需要群众的参与,这三个方面阐释了群众动员对于山西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其次从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的组织机构及制度保障角度进行深入探析:认为水利代表大会、县乡政府与农村党团支部、临时性的群众动员组织机构在山西农田水利建设群众动员工作中发挥了联系群众组织劳动的作用,为当时动员的政策法规、村规等制度在群众动员工作中起到了框定制度与灵活引导的作用。然后归纳梳理了群众动员的过程得到:召开动员工作部署会议、干部带头劳动示范并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竞赛评比活动、组织宣传与实例教育,这五个种具有代表性动员措施。最后依据过往历史总结出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工作的成效与不足:认为群众动员工作扭转了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态度,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农民集体主义思想,但同时群众动员工作也存在:官僚主义、缺乏大局意识等的一些不足,所幸在当时得到了及时的纠正没有影响全局向好的趋势。回顾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工作,不仅得到了,坚决贯彻党的政策、依靠群众为根本动力、注重典型的树立与宣传的三条成功经验,而且收获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保障、坚持人民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这三条宝贵的历史启示。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工作的有效实践,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广大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而且增强了广大农民对党、对新生国家的认同,巩固了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的历史记忆也为当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吴凌志[8](2019)在《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文中指出钱正英是我国着名的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钱正英在抗日战争时期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实践中与水利结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部长长达三十余年,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建设。她参与了淮河、黄河、长江、海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规划,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并认真付诸实践。参与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的论证、设计和建设,特别是在解决葛洲坝工程技术问题和主持三峡工程论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水利实践中,钱正英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水利思想,内容涵盖水利决策、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等方面,如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大江大河的治理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点,水利建设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水利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决策要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等。钱正英的水利思想影响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水利建设,其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对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钱正英水利思想的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水方略的发展变化,治水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水利工程科技精英的卓越历史贡献。

王小玲[9](2019)在《一个县级水务局的历史 ——沙洋水利30年》文中指出沙洋县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西北高东南低,干旱频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旱南涝,是鄂中受旱涝威胁最严重区域之一。基于县域内洪涝干旱自然灾害的防治,沙洋县历来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丰富的水旱灾害治理经验。沙洋县水务局是沙洋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导力量,在沙洋县水利发展与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特殊的自然水文出发,分析沙洋在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旱灾害历史。尝试运用历史文献法、社会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依托沙洋县水务局档案室馆藏档案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沙洋县水务局的成立、机构设置、职责等进行调研与分析,探讨其在1988年至2017年间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关水利管理单位的沿革,通过对这一县级水利事业发展的论述,力图对沙洋水利事业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1988年,成立沙洋区水利局,负责沙洋地区水利建设管理和日常工作。通过对沙洋水利三十年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制约因素。虽然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制约,沙洋县水务局许多规划未能实施,但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经过多方努力,沙洋水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总之,沙洋县水务局在沙洋水利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水利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为该县水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沙洋水利事业近30年的考察,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沙洋建设与管理的现实预期,为当代水利事业发展、后期水利机构改革及职能完善,提供参考与指导,具体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袁博[10](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着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二、对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范围界定
        1.2.1 农田水利
        1.2.2 法制
        1.2.3 时间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民国时期的农田水利史研究
        1.3.2 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史研究
第二章 国民政府以前农田水利法制的历史沿革及背景
    2.1 国民政府以前农田水利法制的历史沿革
        2.1.1 清朝时期以前农田水利法制的演变
        2.1.2 清朝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转型与进化
        2.1.3 北洋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演进与发展
    2.2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背景
        2.1.1 农业的需要
        2.1.2 赈灾的需要
        2.1.3 法制建设的需要
        2.1.4 西方农田水利法制理念的传入
        2.1.5 国民党的执政需要
    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立法主体与兴起
    3.1 农田水利的立法主体
        3.1.1 中央立法主体
        3.1.2 地方立法主体
    3.2 全面抗日战争前农田水利法制蓬勃兴起(1927-1937)
        3.2.1 统一全国水利行政
        3.2.2 制定农田水利法规
        3.2.3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完善与发展
    4.1 全面抗日战争期间农田水利法制的趋于完善(1937-1945)
        4.1.1 规范农田水利法制
        4.1.2 巩固农田水利建设
    4.2 全面抗日战争后农田水利法制的持续发展(1945-1949)
        4.2.1 战后水利复员计划
        4.2.2 水利建设纲领实施办法
        4.2.3 五年水利建设计划
        4.2.4 战后农田水利规划实施不利的原因
    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体系评价
    5.1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特点
        5.1.1 “传承”与“移植”
        5.1.2 中央与地方间的相互补充
        5.1.3 成文法与习惯的相结合
    5.2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现代化
        5.2.1 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5.2.2 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5.2.3 独立法律品格的形成
    5.3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中存在的问题
        5.3.1 立法部门庞杂,“法出多门”
        5.3.2 农田水利法制本身内容的缺陷
        5.3.3 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相脱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一)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条件
    (二)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情况
        1.起步阶段(1978 年至1984 年)
        2.发展阶段(1985 年至2000 年)
        3.成熟阶段(2001 年至2011 年)
        4.完善阶段(2012 年至今)
    (三)锦州地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地位
        1.水利建设的成就
        2.水利建设的地位
二、经济方面的变迁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农田水利管理的完善
    (三)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人居方面的变迁
    (一)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二)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
四、生态方面的变迁
    (一)对小凌河的治理
    (二)对大凌河的治理
五、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下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启示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
    (二)综合协调是发展方向
    (三)绿色发展是重要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1.“水利”
        2.“1950—1965年”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水利建设的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亟需巩固人民政权,各项建设百废俱兴
    (二)水旱灾害频发,严重损害经济社会秩序
二、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恢复阶段(1950—1952)
        1.初步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水利建设主管机构
        2.依托大中专学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3.修复或续建旧有引水工程设施,兴建小型蓄水工程
    (二)起步阶段(1953—1957)
        1.组建水利主管机构,重视水利技术人才培养
        2.以水库为重点,修建中小型蓄水工程
        3.重视水电建设的勘探、规划与设计,试办小型水电站
    (三)高潮阶段(1958—1960)
        1.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全面开展,农村水利基本实现“五化”目标
        2.水电建设发展起来,大力兴建中小型水电站
    (四)调整阶段(1961—1965)
        1.加强工程管理与配套建设,重点兴建机电排灌工程
        2.开展水库移民安置、水土保持、山区人畜饮水工作
        3.河流梯级开发规划与县域电网布局
三、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特点
    (一)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的成效
        1.组建起自上而下的水利主管机构
        2.水利技术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3.初步形成了合理有序的水利建设格局
        4.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提高
    (二)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基本特点
        1.贯彻党委领导、“民办公助”的方针
        2.安全性需求占据主导地位
四、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1950—1965 年广西水利建设的历史经验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水利建设的核心和根本
        2.各族人民群众是水利建设的主体和依靠力量
        3.科技进步是水利建设的不竭动力
        4.水利建设必须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
    (二)新时代广西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1.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创新水利监督与管理的体制机制
        3.经济性需求与生态性需求并重,强化生态水利建设
        4.坚持科技治水兴水,持续推进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4)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范围界定
        1.2.1 农田水利
        1.2.2 法制
        1.2.3 时间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民国时期的农田水利史研究
        1.3.2 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史研究
第二章 国民政府以前农田水利法制的历史沿革及背景
    2.1 国民政府以前农田水利法制的历史沿革
        2.1.1 清朝时期以前农田水利法制的演变
        2.1.2 清朝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转型与进化
        2.1.3 北洋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演进与发展
    2.2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背景
        2.1.1 农业的需要
        2.1.2 赈灾的需要
        2.1.3 法制建设的需要
        2.1.4 西方农田水利法制理念的传入
        2.1.5 国民党的执政需要
    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立法主体与兴起
    3.1 农田水利的立法主体
        3.1.1 中央立法主体
        3.1.2 地方立法主体
    3.2 全面抗日战争前农田水利法制蓬勃兴起(1927-1937)
        3.2.1 统一全国水利行政
        3.2.2 制定农田水利法规
        3.2.3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完善与发展
    4.1 全面抗日战争期间农田水利法制的趋于完善(1937-1945)
        4.1.1 规范农田水利法制
        4.1.2 巩固农田水利建设
    4.2 全面抗日战争后农田水利法制的持续发展(1945-1949)
        4.2.1 战后水利复员计划
        4.2.2 水利建设纲领实施办法
        4.2.3 五年水利建设计划
        4.2.4 战后农田水利规划实施不利的原因
    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体系评价
    5.1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特点
        5.1.1 “传承”与“移植”
        5.1.2 中央与地方间的相互补充
        5.1.3 成文法与习惯的相结合
    5.2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的现代化
        5.2.1 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5.2.2 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5.2.3 独立法律品格的形成
    5.3 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中存在的问题
        5.3.1 立法部门庞杂,“法出多门”
        5.3.2 农田水利法制本身内容的缺陷
        5.3.3 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相脱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H水利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及理论基础
    2.1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相关概念
        2.1.1 预算执行
        2.1.2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
        2.1.3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
    2.2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相关理论基础
        2.2.1 管理控制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2.2.4 大数据分析理论
3 H水利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建设历程与运行状态
    3.1 H水利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3.1.1 动态监控体系建设背景及历程
        3.1.2 动态监控主体及岗位职责
        3.1.3 动态监控范围和目标
        3.1.4 动态监控措施及流程
    3.2 H水利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运行状态
        3.2.1 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率有所提高
        3.2.2 项目资金使用风险有效降低
        3.2.3 创新监管模式有效抑制资金支付乱象
4 H水利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4.1 监控体系调查问卷
        4.1.1 调查样本描述
        4.1.2 问卷调查结果
    4.2 监控体系相关人员配置不足
    4.3 监控体系管理及制度存在缺陷
        4.3.1 监控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全面
        4.3.2 管理制度与实际执行存在不协调
        4.3.3 预算管理不科学
        4.3.4 内控管理有待提升
    4.4 监控体系缺乏技术支撑保障
        4.4.1 预算资金监控范围有盲区
        4.4.2 缺乏动态监控预警及相关规则
        4.4.3 监控手段缺乏智能化
        4.4.4 监控平台系统缺乏数据共享
    4.5 监控体系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及漏洞
        4.5.1 预算、执行、监控环节衔接缺乏业务融合
        4.5.2 监控信息披露机制有待提高
        4.5.3 监控核查机制缺失
        4.5.4 缺少代理银行监督机制
5 优化H水利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监控队伍建设
        5.1.1 专设监控机构并选拔相关人才
        5.1.2 加强动态监控人员培训
    5.2 强化管理及规范动态监控体系相关制度
        5.2.1 加强预算单位账户管理
        5.2.2 规范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5.2.3 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
        5.2.4 加强预算管理
        5.2.5 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5.3 完善动态监控技术支撑
        5.3.1 积极协调获取模块预警权限
        5.3.2 扩大监控范围完善预警指标
        5.3.3 加快系统功能开发步伐
    5.4 完善监控管理运行机制
        5.4.1 建立业务联动工作机制
        5.4.2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及问责机制
        5.4.3 建立系统内部核查监督机制
        5.4.4 建立代理银行互动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战争的破坏与封建特权的阻碍
        一、长期战乱造成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
        二、封建特权对于水利建设的严重拖累
    第二节 山西农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迫切需求
    第三节 山西农田水利建设需要群众的参与
第二章 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的组织机构与制度保障
    第一节 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工作的组织机构
        一、水利代表大会
        二、县乡政府与农村党团支部
        三、临时性的群众动员组织机构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动员工作中的制度保障
        一、政策法规
        二、村规、社规、工程规定
第三章 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的措施
    第一节 召开工作动员部署会议
        一、会议部署动员工作
        二、会议动员民众
    第二节 干部带头劳动示范,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一、干部带头劳动示范
        二、干部深入一线实际解决问题
    第三节 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竞赛评比活动
        一、开展多样化的竞赛评比活动
        二、积极宣传竞赛活动的意义
    第四节 组织宣传与实例教育
        一、组织宣传
        二、实例教育
    第五节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第四章 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工作的成效与不足
    第一节 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工作的成效
        一、扭转了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态度
        二、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培养了农民集体主义思想
    第二节 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工作的不足
        一、官僚主义使得动员工作脱离实际
        二、缺乏大局意识只顾局部利益
第五章 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山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群众动员工作的经验
        一、动员工作要坚决贯彻党的政策
        二、依靠群众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动力
        三、典型模范的树立与宣传
    第二节 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工作的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钱正英从事水利事业的历程
    第一节 战争年代钱正英初涉治水(1944—1949 年)
    第二节 钱正英投身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1950—1965 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钱正英在艰难条件下继续治水(1966—1976 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钱正英对水利事业的进一步探索(1979—2012 年)
第二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关于水利规划、决策的观点
    第三节 关于水利管理的观点
第三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历史作用
    第一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历史作用
结语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当代启示
附录 钱正英治水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一个县级水务局的历史 ——沙洋水利30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基本概念辨析
        (一)水利与水利管理
        (二)农田水利工程
        (三)公共水利管理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沙洋县水利基本情况
    第一节 沙洋自然水文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气象
        四、水系
    第二节 沙洋水患历史
        一、新中国成立前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三节 人民政府兴修水利的设想
        一、治理水利,变水害为水利
        二、主抓工程兴建
        三、把水利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上来
第二章 沙洋县水务局机构沿革
    第一节 沙洋区水利局的成立
        一、成立前的管理概况
        二、筹建沙洋区水利局
    第二节 沙洋区水利局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责
        一、成立初机构设置
        二、沙洋区水利局主要职责
    第三节 沙洋县水利管理机构沿革
        一、名称变更与职责调整
        二、其他机构成立与撤消
        三、水利事业单位发展
第三章 沙洋县水利工程与管理三十年
    第一节 防洪抗旱减灾
        一、组织体系
        二、防汛抗旱调度
    第二节 水政水资源主要工作
        一、水行政法律法规
        二、水资源管理
        三、水行政执法
        四、水利规费征收
        五、水利经济
    第三节 水利工程建设
        一、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五、小农水项目建设
        六、中小河流治理
        七、水利补短板重点项目
    第四节 水利改革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三、河湖长制
第四章 沙洋县水务局三十年历史评析与现实预期
    第一节 沙洋水利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
        一、防汛救灾能力显着提升
        二、抗旱灌溉条件明显改善
        三、水利建设投入持续加强
        四、水利改革工作深入推进
    第二节 沙洋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依然滞后
        二、水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三、行业发展基础不够坚实
    第三节 沙洋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现实预期
        一、水利资源条件优势
        二、水利改革发展机遇
        三、沙洋县水利发展规划
        四、沙洋水利现实预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着
        五、其它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四、对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研究(1927-1949)[D]. 郭如意. 河北大学, 2021(02)
  • [2]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 金永亮. 渤海大学, 2021(02)
  • [3]1950-1965年广西水利建设研究[D]. 韩俊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法制研究(1927-1949)[D]. 郭如意. 河北大学, 2021
  • [5]《中国水利》创刊七十周年[J]. 车小磊,王慧. 中国水利, 2020(16)
  • [6]H水利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优化研究[D]. 朱芳琼.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山西农田水利建设中群众动员研究(1949-1956)[D]. 畅通.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5)
  • [8]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D]. 吴凌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一个县级水务局的历史 ——沙洋水利30年[D]. 王小玲. 三峡大学, 2019(06)
  • [10]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对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