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万亩立体生态养殖基地

松滋市万亩立体生态养殖基地

一、松滋市万亩立体生态养殖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孔潇潇[1](2021)在《松滋市循环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彬[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荆州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文中认为

梁焱崴[3](2019)在《荆州市农村产业扶贫调研报告》文中指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应当不折不扣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各级政府应当咬定既定的脱贫目标,将已有的扶贫政策部署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扶贫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避免产销脱节的问题,各地应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农产品生产趋同。截止2018年初,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占比57.35%,城镇人口数已经远超农村人口数。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农村人口总量依旧庞大。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贫困村分布较为分散,这些客观条件都增加了我国乡村帮扶以及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在我国农村中,因农村贫困问题常常存在的反复性、隐蔽性、持续性等特点,导致仍有部分农民没有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之举,在面对“多个一批”的对户扶贫工作中,“产业扶持发展一批”无疑是最关键,最长效,最管用的途径。现阶段正处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攻坚时期,产业扶贫已出现后期资金支持不足,产业规模小,发展乏力,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等问题。对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补充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能力贫困理论和收入贫困理论为指导,以湖北省荆州市地区政府参与开展的产业扶贫的案例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各个扶贫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出荆州市现阶段产业扶贫的三大主要模式。在以监利县尚禾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扶贫模式为主要切入点分析荆州市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当前荆州市产业扶贫主要需要解决资金,劳动力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列举了相应的产业扶贫案例,提供模式建议与产业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提出了优化资金供给模式,完善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以多种途径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等建议。对于荆州市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运行机制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乔倩影[4](2019)在《新时代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大正式提出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问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3月两会的召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正式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进一步突显了三农发展的重要地位。而且,为了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居民更高层次的消费升级需求,我国必须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方面下大工夫,生产和提供更高品质、更多类别的农产品。品牌是过去、现在及未来经济增长与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因此具有品牌优势的农产品在我国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具有特殊的优势地位。当前湖北的农产品也正面临省外和国际高质量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因此急需加大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战略,以进一步提升本省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以新时代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为主线,运用各类统计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分析和文献研究方法,研究了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在深入总结美国与日本两大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和经验、省内两个着名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针对消费者需要的变化特征,系统地提出了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及实施路径建议。研究认为,新时代湖北省农产品数量及建设规模显着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推广能力加强,传播方式多样化。但品牌建设仍存在农产品品牌数量和湖北竞争力不成正比、品牌建设主体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品牌质量安全基础不牢固、宣传推广缺乏力度、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品牌建设与时代脱节等问题。在科学总结问卷调查结果和发达国家及部分龙头企业品牌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湖北农产品建设具体发展思路,要在全社会共同参与、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建设农产品科技支撑体系、延伸加工产业链、加强宣传推广、加强品牌保护与维护,加大推进力度,提升品牌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下大工夫,才能实现湖北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的预期目标。

王永珑[5](2019)在《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的生态扶贫研究 ——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文中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和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提质和升级,从而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分布广、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在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农业依然是短板。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对于解决我国的生态和贫困问题大有禆益,这不仅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也为生态扶贫提供了新的指导。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通常是相伴相生的两大困局。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大多与生态脆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重叠,二者的治理也成为长期困扰政界、学界的一大难题。生态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在一个战场进行的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两场战役,是“双赢”之策。当下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期,生态扶贫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在许多贫困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然而,如何利用生态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环境保护与扶贫攻坚双赢,仍然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如何利用美好乡村建设的机遇促进生态扶贫工作,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笔者试图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视野,探讨生态脆弱且人民贫困的地区开展生态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认为在生态资丰富的贫困地区只有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且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生态文化产业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环境保护与扶贫攻坚双赢。本文选取湖北深度贫困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五峰县的生态资源、贫困现状和特点,生态扶贫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贫困地区生态扶贫工作,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策略,以其对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有所参考和借鉴。

闫军波[6](2019)在《松滋市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滋市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地处洞庭湖流域上游,涵养区水系以小南海湖为主,湖水经松西河汇入洞庭湖,是洞庭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湖泊开发导致小南海湖泊水面面积和容积急剧减少,湖水污染严重,湖泊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湖泊保护面临严重威胁,水污染防治形式严峻,亟需整治。客观评价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水环境现状,全面普查流域污染源及污染负荷,并针对主要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总量控制,对小南海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涵养区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小南海湖为研究对象,根据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及流域统计数据,分析计算了流域2016年(现状年)年污染负荷和2025年(规划年)污染负荷;应用MIKE21软件构建小南海湖水动力及水质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小南海湖的在动态水文条件下水流运动和污染物输移规律;结合当地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为小南海设计提出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方案;计算了小南海湖的水环境容量;采用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对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容量总量控制效果。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近年小南海湖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小南海湖水质较差,水质类别为V类或劣V类,主要污染因子中COD超标1.6倍,TN超标1.7倍,TP超标6.2倍,NH3-N超标0.1倍,污染严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入湖河道红旗渠、蒿子港水质较差,水质类别为V类或劣V类。2、小南海湖现状年污染负荷入湖量为COD 1570.1 t/a,TN 137.3 t/a,TP 25.01t/a,NH3-N 60.7 t/a,各类污染源中底泥、湖内水产养殖、城南污水处理厂尾水等三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贡献率最高,COD、TN、NH3-N、TP占比之和分别为50%、50%、55%、64%。3、小南海湖在满足III类水水质目标下的的水环境容量为COD 511.76 t/a、TN52.27 t/a、TP 1.56 t/a、NH3-N 24.59 t/a;4、根据松滋市相关规划,设计提出了“控源截污”、“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的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体系,通过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对削减措施的效果模拟分析可知:(1)将城南污水处理厂和城南片区汇水导入三级湿地前必须完成从新河或松西河引水工程,保证小南海湖入流水量稳定;(2)无论从新河还是松西河向小南海湖补水,COD、TN、TP、NH3-N的削减效果基本相同,因此为更好保证水量和水质改善效果,建议采用新河与松西河双水源调水方案,将新河作为常规补水水源,由于松西河TN浓度较高,可能造成小南海TN浓度升高,水质恶化,所以选择松西河为应急补水水源;(3)2025年前“控源截污、水生态修复(不含“小南海湖立体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工程”)、水资源保障”的污染物削减措施全部实施后,小南海COD、TN、NH3-N可以达到地表水III类水平,TP可以达到地表水河流III类水水平(0.2mg/L),如果要求TP达到地表水湖泊III类水水平(0.05mg/L),必须要采取“小南海立体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工程。5、2025年污染物总入湖量为COD 1362.8 t/a,TN 120.6 t/a,TP 18.5 t/a,NH3-N51.7 t/a,治理措施的削减量为COD 1053 t/a,TN 116.1 t/a,TP 18.4 t/a,NH3-N 40.4t/a,治理措施削减后的污染物入湖量为COD 309.8 t/a,TN 4.5 t/a,TP 0.1 t/a,NH3-N11.3 t/a,均低于小南海湖水环境容量,说明污染物削减措施是有效可行的。

刘宏[7](2014)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想 08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文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都必须依靠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经济发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渤海湾都具有强大的产业支撑,才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也必须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促进生态建设,就必须要在重视生态建设的同时把产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没有强大的现代产业,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无法改善民生,也不可能建成生态经济区。因此,必须深入研究产业发展问题。8.1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思路现已确定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

刘宏[8](2014)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想 01洞庭湖区域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面积2 625 km2。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区域包括洞庭湖体以及沿湖的岳阳、长沙、益阳、常德、荆州五市。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五市共有3 004万人,面积7.12×104km2。区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46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的3.3倍。2013年五市国民生产总值14 306亿元,是中部地区一个重要发展板块。

罗湖川[9](2013)在《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的现代化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农业正由千百年形成的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的方向转变。因此,如何从现代农业的观点,正确的认识与解决当今农业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现代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发展趋势,在提高农业产量质量、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农业附属经济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找出目前澧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需实现的目标,即龙头企业壮大、特色产业突出、农业产品环保、市场连接紧密、发展类型丰富,对可采用的发展类型如绿色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进行利弊分析,对西北部山区、北部丘陵区、中部平原区、东南部湖区现代农业产业进行优化布局,并为快速实现目标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澧县充分利用本地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为周边县市及洞庭湖周边地区科学化、系统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借鉴。

李峰[10](2013)在《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的交叉研究领域,但由于尚未构建和形成良好的研究定位,农业循环经济对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对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探究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实现其指导价值。中部地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等现象,所以深化对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能够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智力支持。对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影响因素、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开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有助于拓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认知程度与范畴。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自组织协同演化特征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依然有重要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不断转变的长期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不同的阶段构成的,现有研究成果还没有涉及在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的路径选择问题;二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如何理顺实施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企业和农民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还没有发现,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三是中部地区具有人口众多、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地位突出的现实特点,如何在推进中部崛起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过程中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研究课题。为此,本文选择了“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从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和战略途径等视角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本文首先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的概念、特征、原则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进而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环境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复杂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包括复杂适应性系统与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自组织运行体系和他组织运行体系。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相关参与主体之间具有利益上的协同关系。在复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环境构成与特征,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为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总体框架设计,包括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参与主体、战略思路和战略实施运行保障机制。第三,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和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与劣势中的制约性因素等,为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了重点方向。第四,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上文的分析,提出了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文明战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三化同步”发展战略和公共服务与体制创新战略。第五,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机制。介绍了中部地区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需要人才与技术保障机制、公共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和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保障机制。通过对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为中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农户、支撑机构等相关参与主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决策行为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还能够为全国和主要农业区域制定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有效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松滋市万亩立体生态养殖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滋市万亩立体生态养殖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3)荆州市农村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有关贫困问题的研究
        二、有关扶贫模式的研究
        三、关于贫困原因的研究
        四、关于扶贫存在问题研究
        五、关于产业扶贫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五节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相关理论
第一章 荆州市产业扶贫情况
    第一节 荆州市农村贫困现状
    第二节 荆州市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
        一、“政府+企业+贫困户”模式
        二、“X+企业+贫困户”模式
        三、“公司+农户+基地”模式
    第三节 荆州市产业扶贫效果
        一、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
        三、加快贫困地区土地流转形成贫困对象脱贫长效机制
第二章 湖北省监利县尚禾农业产业扶贫情况
    第一节 湖北省Y县尚禾农业合作社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两个合作模式协调带动发展
        二、两条产业链
        三、开展三个创新
        四、四种与贫困户的合作方式
    第二节 尚禾农业合作社产业扶贫路径
        一、明确目标做到精准到户
        二、因户施策制订扶贫计划
        三、落实资金提供经费保障
    第三节 “尚禾农业”产业扶贫具体措施
第三章 荆州市产业扶贫问题分析
    第一节 荆州市产业扶贫问题
        一、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足
        二、劳动力素质不足
        三、扶贫产业农产品竞争力不足
        四、贫困户“思想贫困”影响扶贫成效
    第二节 荆州市产业扶贫问题成因分析
        一、金融缓释机制不健全
        二、农村产权改革滞后
        三、金融参与产业扶贫能力不足
        四、地理位置封闭
        五、贫困原因复杂阻碍劳动力素质提升
第四章 荆州市产业扶贫问题解决途径
    一、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整合力度
    二、加强产业扶贫金融体系建设
    三、完善农企对接机制
    四、优化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时代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及思维流程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研究思路及流程图
    1.4 创新点及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品牌及农产品品牌
        2.1.1 品牌的概念
        2.1.2 农产品品牌的概念与类别
    2.2 农产品品牌建设
    2.3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 产品差异化理论
        2.3.2 品牌价值理论
        2.3.3 品牌竞争力理论
        2.3.4 品牌资产理论
3.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2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基本情况
        3.2.1 农产品品牌数量及建设规模显着提升
        3.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3.2.3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3.2.4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3.2.5 品牌推广力度加大,传播方式丰富
    3.3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农产品品牌数量和竞争力不成正比
        3.3.2 品牌建设主体规模小、品牌农产品产业链短
        3.3.3 农产品品牌质量安全基础不牢固
        3.3.4 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缺乏力度
        3.3.5 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不大、品牌老化严重
4. 国内外农产品品牌建设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农产品品牌建设经验
        4.1.1 美国农产品品牌建设
        4.1.2 日本农产品品牌建设
        4.1.3 美、日两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经验及启示
    4.2 湖北典型农产品品牌建设案例介绍
        4.2.1 秭归脐橙的品牌建设之路
        4.2.2 以科技推动品牌建设——湖北潜江华山水产有限公司
        4.2.3 优秀品牌建设案例经验及启示
5.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5.1 问卷样本特征
    5.2 消费者对湖北省农产品品牌的认知情况
        5.2.1 一般认知情况
        5.2.2 是否是湖北籍与认知情况的关系
    5.3 消费者对湖北省品牌农产品的购买情况
        5.3.1 一般购买情况
        5.3.2 个体特征与消费湖北省品牌农产品原因分析
    5.4 对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评价
    5.5 总结
6. 新时代推进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实施建议
    6.1 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6.1.1 政府要加强引导,扩大品牌市场与影响力
        6.1.2 品牌建设主体要提升品牌管理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
        6.1.3 农产品消费者要加强品牌消费意识
        6.1.4 农业行业协会要提升管理水平
    6.2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品牌与保障
        6.2.1 加大建设高标准农田力度,从源头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
        6.2.2 着力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6.2.3 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
    6.3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品牌质量与附加值
        6.3.1 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及推广
        6.3.2 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6.3.3 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科研队伍积极性
    6.4 加强宣传力度,重塑品牌形象与声誉
        6.4.1 重视包装设计、品牌形象策划
        6.4.2 利用互联网+口碑方式,将湖北品牌农产品打造成“网红”工程
        6.4.3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建设
        6.4.4 继续推进传统品牌推广方式的实现力度
    6.5 重视产权,加强品牌保护与维护
7. 结论与展望
    7.1 简短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认知及消费问卷
致谢

(5)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的生态扶贫研究 ——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基础理论
第一章 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扶贫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扶贫的目标导向
        一、生产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二、生活宽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村容整洁打造美丽村落景象
    第二节 生态扶贫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生态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二、实施生态移民共建美丽家园
        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资源
第二章 五峰县生态扶贫现状
    第一节 五峰县基本情况
        一、生态资源概况
        二、农村贫困状况
        三、五峰贫困特点
    第二节 五峰县生态扶贫初见成效
        一、基础设施整体改善
        二、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三、生态产业初具规模
        四、生态补偿渐次推进
    第三节 五峰县生态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农业规模发展缓慢
        二、乡村旅游业缺乏竞争力
        三、生态移民困难重重
        四、生态扶贫实践中存在形式化倾向
第三章 制约生态扶贫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生态扶贫观念未入人心
        一、政府部门与村级组织认识不到位
        二、企业作用发挥不够
        三、贫困群众思想守旧
    第二节 资金、技术与人才匮乏
        一、专项资金有限
        二、技术水平落后
        三、人才资源不足
    第三节 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
        一、生态补偿范围过窄
        二、生态补偿方式单一
        三、生态补偿效益低下
第四章 加快生态扶贫建设美丽乡村
    第一节 强化生态扶贫意识
        一、政府与村级组织增强生态扶贫意识
        二、企业着力强化生态责任担当意识
        三、贫困群众主动作为转变思想观念
    第二节 推动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一、利用生态优势加快生态农业发展
        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规范化特色化
        三、拓展老百姓参与产业发展的渠道
    第三节 加大资金、技术与人才扶贫力度
        一、整合相关部门资金
        二、完善技术支持体系
        三、吸引乡土人才回归
    第四节 扎实推进生态移民
        一、加强移民心理疏导工作
        二、科学规划生态移民搬迁
        三、合理分配移民帮扶资金
    第五节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一、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二、扩大生态补偿选择方式
        三、完善生态补偿配套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松滋市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现状
        1.2.2 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1.2.3 水质模型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水环境问题
    2.1 自然概况
        2.1.1 小南海生态涵养区位置
        2.1.2 气候特点
        2.1.3 流域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小南海湖水环境现状分析
        2.3.1 小南海湖泊水质现状
        2.3.2 出入湖河道水质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南海湖流域污染源调查及负荷计算
    3.1 污染负荷计算方法
        3.1.1 控制单元划分
        3.1.2 点源
        3.1.3 面源
    3.2 小南海湖流域污染源现状调查及负荷计算
        3.2.1 点源
        3.2.2 面源
        3.2.3 内源
        3.2.4 污染占比分析
    3.3 规划年小南海湖流域污染负荷预测与计算
        3.3.1 点源
        3.3.2 面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南海湖水质模型及水质变化分析
    4.1 MIKE21 模型介绍
    4.2 水动力水质模型控制方程
    4.3 水动力水质模型基础资料
    4.4 水动力水质模型搭建及参数设置
        4.4.1 模拟区域网格划分
        4.4.2 模拟条件设置
    4.5 水动力学及水质变化模拟
        4.5.1 模型参数率定
        4.5.2 模型验证
        4.5.3 小南海湖水动力模拟结果
        4.5.4 2016 年小南海湖污染物空间变化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南海湖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设计
    5.1 控源截污体系
        5.1.1 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5.1.2 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5.1.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5.1.4 农田污染治理工程
        5.1.5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5.1.6 水产养殖治理工程
        5.1.7 小南海湖内源污染治理工程
    5.2 水生态修复体系
        5.2.1 城南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处理工程
        5.2.2 蒿子港湿地工程
        5.2.3 湖岸缓冲带工程
        5.2.4 小南海湖立体水生植物群落恢复工程
    5.3 水资源保障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南海湖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评估
    6.1 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效果评估
        6.1.1 2025 年去污水厂和引调水措施湖泊水质预测与评价
        6.1.2 2025 年实施全部治理体系效果评价
    6.2 总量控制效果评估
        6.2.1 水环境容量测算
        6.2.2 总量控制方案效果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9)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现代农业的内涵
    1.3 现代农业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代农业研究进展
        1.3.2 国内现代农业研究进展
    1.4 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1.4.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
        1.4.2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
    1.5 现代农业的发展启示
    1.6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内容
        1.6.1 研究的思路
        1.6.2 研究的内容
        1.6.3 研究的方法
    1.7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2.1 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2.2 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
        2.2.1 巩固传统产业地位
        2.2.2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2.2.3 推进经营体制创新
        2.2.4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2.3 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分析
        2.3.1 龙头企业更加壮大
        2.3.2 特色产业更加突出
        2.3.3 农业产品更加环保
        2.3.4 市场连接更加紧密
        2.3.5 发展类型更加丰富
第三章 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3.1.1 种植业发展的情况
        3.1.2 养殖业、水产发展情况
        3.1.3 林业发展情况
        3.1.4 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3.1.5 农业加工业发展情况
        3.1.6 农业产业组织发展情况
        3.1.7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3.2 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2.1 农业发展条件较好
        3.2.2 资源丰富
        3.2.3 区位交通便利
        3.2.4 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3.3 澧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农民思想不够解放
        3.3.2 要素制约难以突破
        3.3.3 高效产业结构不优
        3.3.4 产业延伸相对滞后
        3.3.5 市场联结不够紧密
        3.3.6 配套服务不够
第四章 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4.1 现代农业可采取类型
        4.1.1 绿色农业
        4.1.2 物理农业
        4.1.3 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
        4.1.4 特色农业
        4.1.5 立体农业
        4.1.6 订单农业
    4.2 现代农业区域发展
        4.2.1 西北部山区产业发展
        4.2.2 北部丘陵区产业发展
        4.2.3 中部平原区产业发展
        4.2.4 东南部湖区产业发展
第五章 促进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5.1.1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5.1.2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
        5.1.3 发展现代农机事业
        5.1.4 加快耕地质量建设
    5.2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5.2.1 优化农业品种
        5.2.2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攻关转化
        5.2.3 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5.2.4 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5.3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5.3.1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5.3.2 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
        5.3.3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5.3.4 现代产业示范园建设
    5.4 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
        5.4.1 龙头企业带动
        5.4.2 专业合作组织拉动
        5.4.3 探索经营方式
        5.4.4 打造精品品牌
    5.5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5.5.1 特色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
        5.5.2 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5.5.3 延伸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5.5.4 低碳环保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农业与现代农业
        1.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1.2.3 农业循环经济运行的组织体系
    1.3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1.3.2 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
        1.3.3 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循环经济理论
        2.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循环经济思想
        2.1.3 农业生态文明
        2.1.4 农业现代化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2.2.1 传统的农业循环经济
        2.2.2 现代石油农业
        2.2.3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
    2.3 农业循环经济的构成体系与发展模式
        2.3.1 构成体系与特征
        2.3.2 规模层面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3.3 技术层面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4 农业循环经济的复杂性分析
        2.4.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的构成
        2.4.2 农业循环经济的自组织运行体系
        2.4.3 农业循环经济的他组织运行体系
        2.4.4 政府他组织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
3 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形势分析
    3.1 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必要性
        3.1.1 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1.2 中部各省的现实情况
    3.2 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形势分析
        3.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
        3.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不足与劣势
        3.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遇
        3.2.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3 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鹤壁市
        3.3.1 鹤壁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3.3.2 鹤壁市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3.3.3 鹤壁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
        3.3.4 鹤壁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4 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
    4.1 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4.1.1 发展目标
        4.1.2 基本原则
    4.2 发展模式构建
        4.2.1 种植业
        4.2.2 林业
        4.2.3 养殖业
        4.2.4 渔业
        4.2.5 工农业复合型
    4.3 农业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路径
        4.3.1 政府推动
        4.3.2 三方协同合作
        4.3.3 涉农龙头企业带动
5 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5.1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5.1.1 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5.1.2 促进农业资源节约
        5.1.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5.2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5.2.1 完善创新机制
        5.2.2 保障创新领域
        5.2.3 促进成果转化与技术扩散
    5.3 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5.3.1 “三化”协调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促进机理
        5.3.2 三化协调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5.3.3 三化协调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思路
    5.4 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5.4.1 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5.4.2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6 中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6.1 健全组织保障
        6.1.1 完善农业专业技术协会
        6.1.2 健全进入与退出机制
        6.1.3 健全参与各方协调机制
    6.2 强化技术保障
        6.2.1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6.2.2 完善技术开发体系
        6.2.3 构建技术扩散体系
    6.3 提升人才保障
        6.3.1 提升农业生态环保意识
        6.3.2 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6.3.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6.4 完善公共政策保障
        6.4.1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6.4.2 健全公共配套设施供给政策
        6.4.3 构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6.4.4 健全环境规制体系
    6.5 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各方参与度
        6.5.1 科学规划与宣传引导
        6.5.2 强化农业产业化服务政策
        6.5.3 完善“环保型农户”激励政策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松滋市万亩立体生态养殖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松滋市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 孔潇潇. 长江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荆州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 周彬. 长江大学, 2021
  • [3]荆州市农村产业扶贫调研报告[D]. 梁焱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新时代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 乔倩影.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5]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的生态扶贫研究 ——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D]. 王永珑. 三峡大学, 2019(03)
  • [6]松滋市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D]. 闫军波.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想 08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A]. 刘宏.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想, 2014
  • [8]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想 01洞庭湖区域概况[A]. 刘宏.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想, 2014
  • [9]澧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 罗湖川.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10]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李峰. 武汉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松滋市万亩立体生态养殖基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