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甜菜品种合理配置

新疆甜菜品种合理配置

一、新疆甜菜品种的合理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林明,阿不都卡地尔·库尔班,陈友强,刘华君,潘竟海,周远航,孙振才,王志敏[1](2021)在《滴灌带型配置与覆膜方式对新疆甜菜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滴灌带配置与覆膜方式对甜菜产量的影响,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安宁渠试验基地,以甜菜品种‘Beta379’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2种滴灌带配置,分别为双行单管(D1)和双行双管(D2),副区为4种覆膜方式,分别为裸地(M1)、黑膜(M2)、单层白膜(M3)和双层白膜(M4),考察甜菜功能叶(倒四叶)面积(L4)动态变化、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块根产量和产糖量等性状,并分析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管滴灌配置相较于单管滴灌配置使倒四叶面积增加8.77%,使甜菜提前10d进入叶丛快速生长期,叶丛快速生长结束期延迟12d,从而使该阶段快速生长特征值(GT)增加11.24%,根冠比增加8.53%,单根重、含糖率、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增加30.46%、1.10%、31.47%和32.76%,产量和产糖量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1.47%和32.84%。双白膜配置处理(M4)相较于裸地(M1)使倒四叶绿色面积增加10.49%;且甜菜快速生长特征值(GT)增加7.55%,根冠比增加18.52%(P<0.05)。因此,在新疆甜菜种植区,采用双管+双白膜滴灌模式能有效增加甜菜产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冯海瑞[2](2015)在《农业上市公司对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贡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具有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优越条件,近年来新疆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发展水平显着提高。本文基于新疆上市公司的视角研究如何进一步推动新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上市公司与农业产业之间关联程度,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探讨其规律特征,为促进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根据拟定的研究目的,本文简述了新疆特色农业和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主要从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和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充分提高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对于特色农业产业的拉动程度。首先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新疆农业上市公司与特色农业产业的关联度。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所选的新疆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除了代表偿债能力的利息保障倍数)与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特别是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灰色关联度达到0.95以上,表明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与新疆农业特色产业产值在方向、幅度、速度的变化态势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其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贡献度进行分析,时间序列通过一阶差分之后稳定,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回归结果显示,R2=0.8713,据此说明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显着。通过逐步回归和C-O迭代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的影响之后,结果显示营业利润率、利息保障倍数、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对新疆农业特色产业产值的贡献度分别为12.66、4.5687和3.4401,说明农业上市公司对提高新疆农业特色产业产值拉动性很强。最后,从培育优秀上市公司、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农业上市公司推动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李炎子[3](2014)在《我国种植业空间布局演变(1978-200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植业的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空间布局的变化是趋于专业化还是分散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种植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同时也会对种植业的生产效率产生间接的影响。此外,种植业空间布局的变迁是否符合比较收益原则,关系到市场机制是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合理的调节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到农民收入乃至整个农业的增长。本文选取了12种主要农作物,以197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种植业的空间布局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下降了约10个点,各粮食作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格局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综合而言,我国粮食作物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比较明显;而棉花、花生、油菜籽、甘蔗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各类作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格局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第二,自1978年以来,全国平均种植业区域专业化指数呈先降后升的明显趋势,个别年份出现波动,可能与当时的政策或经济环境有关;各地种植业区域专业化指数及其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农产品结构单一的地区以及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专业化指数较高,而且大都呈上升趋势;而传统农业大省的专业化指数一般较低,且大都呈下降趋势。第三,我国大部分农作物的结构变化与空间布局变化是符合比较收益原则的,说明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市场化机制比较顺畅,农民基本上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和成本收益状况来自由作出生产决策;但仍然有个别省区在某些作物的种植上违背了这一原则,如一些粮食生产大省在政府行政干预下不得不大量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的粮食作物。此外,在全国及地区水平上,大部分农作物种植面积比的变化基本上都滞后于其收益比的变化一到两年。也就意味着,农民往往会依据前一两年收益情况作出生产决策,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此,本文提出要深化农村市场机制改革,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各类补贴力度,优化补贴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加大对农作物主产区尤其是产出大县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措施。

殷东林[4](2011)在《蔗糖转运蛋白VvSUC11、VvSUC12在提高甜菜含糖量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VvSUC11和VvSUC12是葡萄蔗糖转运蛋白,已有的研究表明二者的功能是负责蔗糖从质外体向薄壁细胞装载,在葡萄成熟时果实糖分积累中起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为了获得高产量,人们不仅要设法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形成的生物产量,而且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提高其经济器官的产量;因此,利用蔗糖转运蛋白来定向的提高农作物经济器官的产量,是一种调控库源关系的有效手段。为了研究蔗糖转运蛋白能否提高甜菜含糖量,本研究将葡萄蔗糖转运蛋白基因VvSUC11和VvSUC12与甘薯的甘薯贮藏蛋白(sporamin)基因的根部特异性启动子命名为SP1和SP2重组。以实验室保存的pCAMBIA2301为起始载体构建了用于转化甜菜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1-SP1-VvSUC11-SP2-VvSUC12。甜菜是两年生异交草本植物,因为其栽培驯化的时间较短,遗传背景狭窄,种质资源贫乏;特别是甜菜自交高度不亲和性,使得优良甜菜单株的基因型因不能遗传而很容易丢失,给优良选育材料品种的繁殖和保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的发展给甜菜育种方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甜菜的分子育种。目前关于甜菜组织培养的众多研究表明,甜菜可以采取直接器官发生再生植株方式(不经历愈伤组织阶段)进行组织培养,而且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再生苗更适合作为转化外源基因的受体材料。研究表明,甜菜的叶柄作为外植体,其再生频率较高,遗传转化后,其转化率也较高。本研究建立了甜菜叶柄高效直接再生体系。试验通过种植无菌甜菜苗、无菌苗预培养、叶柄的诱导分化培养,不定芽的产生和生根,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建立了甜菜再生体系。试验结果表明:甜菜种子消毒后在1/2MS培养基中生长10 d左右,取出幼苗除根后在预培养培养基(MS+6-BA0.5mg/L+NAA0.05mg/L)的中预培养50-60 d,然后取其叶柄作为外植体在诱导分化培养基(MS+6-BA0.5mg/L+NAA0.05mg/L)中进行不定芽诱导,不定芽的诱导率在50%以上;将不定芽移到生根培养基(MS+IBA2.0mg/L)中诱导生根,诱导生根率在90%以上。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载体PCAMBIA2301-SP1-VvSUC11-SP2-VvSUC12转化甜菜KWS-9103品种,发现预培养4d,侵染时农杆菌的浓度OD600值为0.5附加0.005%表面活性剂:Silwet L-77,延迟筛选4d,转化效率最高,可达42%。对在卡那霉素中分化并生根的甜菜植株进行PCR和RT-PCR检测,证明了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甜菜中并表达,为研究其能否提高甜菜的含糖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海平[5](2010)在《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产业集群(the Agricultural Cluster)是大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具有优势农业资源区域实现经济飞跃发展的一条新捷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农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在我国的一些省区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逐渐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良好基础。但是,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能力还较弱。深入研究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关系,探索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于充分利用新疆优越资源和良好基础,显着地增强新疆农业产业竞争力及提升新疆区域竞争力等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探索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路。首先,进行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分析。介绍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内涵,详细阐述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产业集群的自身特征集聚效应提升了区域基础竞争力,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增强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第三,考察了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新疆的启示。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对新疆的启示,为确定集群发展思路及保障措施提供现实依据。第四,进行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形成机制分析。首先考察和分析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对新疆番茄、枸杞、红枣及红花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具体研究,接着进行了基于“钻石”模型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分析,最后按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从资源禀赋差异、特色农业种植集聚、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以及政府扶持和管理等角度分析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第五,对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及提升新疆区域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分别进行了基于GEM模型的新疆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和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Pearson分析,并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制约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因素。最后,进行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的初步构建,对新疆番茄产业集群、枸杞产业集群、红枣产业集群以及红花产业集群等主要集聚区域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构建,提出了各自发展的模式及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和良好基础,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尤其是红色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产业竞争力,发展潜力较大;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着显着的作用,加快发展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升新疆区域竞争力,但是有些指标,如科技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还存在相关性不高,这与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相符合的;制约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新疆区域竞争力的因素有:定位与布局不合理、无序竞争、农业资本匮乏、龙头企业不强、生产和加工环节粗放、中介服务不足、集群文化缺乏、政府服务缺位等突出问题,诸如此类原因导致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能力较弱。针对上述分析,本文得出,新疆番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要从“龙头企业带动”型转为“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推动”复合型集群发展模式,大力促进“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型的新疆枸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政府推动”型的新疆红枣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加快培育“中心企业带动”型的新疆红花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具体分析中,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即以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竞争力为视角,考察了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宝贵经验及对新疆的启示;运用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原理,首次提出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运用GEM模型,定量分析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出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潜在的产业竞争优势,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集群竞争力还不够强;进行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Pearson分析,提出加快发展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升新疆区域竞争力;运用区位商和市场集中度及国内市场份额等指标,对新疆特色农业集群发展阶段进行首次划分,并提出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集群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宾力,潘琦[6](2010)在《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文中提出分析了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论述了黑龙江省甜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调整甜菜和粮食的比价、对甜菜生产实行补贴、建立甜菜生产基地、提高甜菜产质量的关键农业技术。

梁平[7](2009)在《新阶段西部农村反贫困研究》文中认为2007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有59.3%集中在西部地区,且贫困程度很深。西部贫困人口的大面积存在,不仅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化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将进一步从根本上削弱了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并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旨在全面概括和总结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基础上,针对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困难和障碍,分析、阐释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探索、研究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政策思路。一、主要内容农村区域贫困有自身的特点和形式,只有针对其成因才能寻找出消除缓解贫困的途径。因此,本研究首先在借鉴国内外反贫困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农村区域贫困的一般理论进行探讨,指出农村区域反贫困的特点并分析农村区域反贫困的主体及其职能。其次,通过历史和现状分析,对西部农村这一特定区域内贫困人口的构成、分布特点以及贫困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为西部农村反贫困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研究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政策调整思路,提出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形势、目标、任务以及具体的思路、途径和模式,并从制度和技术层面为新时期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实施指出了具体的创新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农村区域贫困的共性特征与原因。在借鉴国内外贫困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农村区域贫困的共性特征和一般原因进行了分析。2.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历史分析。通过对我国自解放以来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历史进程的分析,以及现阶段西部农村贫困状况的分析,总结我国西部在农村反贫困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寻找出西部农村贫困形成的原因,为新阶段西部农村反贫困政策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3.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特点及成因分析。在对西部农村面貌和经济发展概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特征以及原因。4.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形势、目标、任务以及思路、途径和模式。在分析现阶段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有力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西部农村贫困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现阶段西部农村反贫困的目标及任务,并围绕西部农村反贫困的目标和任务,提出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具体思路、途径及模式。5.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研究。制度创新是西部农村反贫困成果与否的关键环节,本部分将对西部农村反贫困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激励制度、生产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制度创新的框架。6.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技术创新研究。对西部农村反贫困过程中技术选择的标准、类型、技术来源、技术成果转化的渠道以及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为西部农村反贫困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方案。7.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推进策略研究。二、研究结论1.农村区域贫困有其共性特征,其成因也大致相同。共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条件恶劣、先天禀赋较差;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法制能力缺乏;产业结构层次低下,生产方式落后,积累能力差;人口、资源、经济发展矛盾尖锐。造成农村区域贫困的一般原因有:农业发展条件差,难以提供原始积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封闭,低水平运行;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中央与省及政府扶持的不足;贫困区域自身努力上的缺陷等。2.西部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属于生存性的绝对贫困。从区域特征上看,主要表现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不足、经济社会系统封闭、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方面;从贫困主体的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素质不高、低水平自给性生产、生活及生产条件恶劣、自我发挥能力弱和边缘化等。3.西部农村贫困成因复杂,是多方面制约因素共同发挥作用造成的,因而反贫困任务十分艰巨。造成西部农村贫困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原因;体制及政策因素:自然原因;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产业发展原因;社会人文原因等。西部农村贫困原因的复杂性使得西部农村反贫困任务十分艰巨。4.加快发展条件的改善、重视发展能力的提高、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是现阶段西部农村区域反贫困的重点。基于此,现阶段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思路应该是:以贫困农民为主体、政府加大扶持、社会广泛参与为基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5.西部农村区域贫困原因复杂且贫困程度深,应根据西部农村区域的实际情况创新脱贫模式,综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西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些模式包括:区域特色农业开发脱贫模式;西部特色非农产业开发脱贫模式;异地迁移脱贫模式。在推进模式选择上,可以采用以农村社区为单元的“整村推进模式”和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的“产业区推进模式”。6.制度创新是西部农村区域反贫困非常关键的一环,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反贫困立法;实现农村反贫困集中统一管理;对扶贫开发资金及项目实行科学民主管理;建立西部农村反贫困的金融支持制度;建设西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实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特殊灵活的要素吸引政策。7.西部农村区域反贫困必须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以通过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弥补区域发展的劣势。在技术选择标准上,应注重先进实用性、显着效益性、低成本性和低风险性;在技术类型选择上,注重资源(水资源)节约型技术、生态环保型技术、农产品优质、高产、安全生产技术、高效特色产业发展技术和农产品储藏、运输、精深加工技术。同时,要疏通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技术成果转化的渠道,充分发挥各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8.西部农村区域反贫困是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应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农村反贫困规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全社会反贫困机制。三、创新点和主要突破点1.提出了中国农村居民贫困新标准,构建了测定模型。传统的贫困概念只强调了物质的贫困,单纯以经济指标(收入标准)衡量贫困程度,缺乏对其它因素的考虑,导致在扶贫开发上单一注重给钱给物的物质扶贫和经济指标的变化,忽视人的精神贫困和机会能力的贫困。本研究认为扶贫开发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对贫困内涵有新的认识,除了物质生活上的贫困,还应该有精神、能力和机会的贫困。因此,论文把官方贫困线视为“生存贫困线”,其表明农村贫困人口达到基本生存水平所需要的收入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另外一条贫困线,即“发展贫困线”。发展贫困线是指在生存贫困线之上的一条收入线或消费支出线,它不仅包括了维持基本生存水平所需要的收入,也包括了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医疗保障所需要的支付能力。具体来说,农村发展贫困线(DPL)可以用下式来表示:DPL=SPL+GPL+EPL其中SPL为食物线,GPL为其它基本生活需求线,EPL为基本发展需求线。2.提出了实现贫困农民反贫困主体地位的路径。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必须以贫困农民为主体,提高贫困农民参与能力和参与度。在反贫困过程中,应做到:扶贫项目由贫困农民民主决策:扶贫项目由贫困农民参与实施;扶贫项目效益主要由贫困农民分享。3.提出了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必须要改变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弱势的市场地位。弱势的市场地位既是西部地区贫困的根源也是其结果,不改变这一状况,西部贫困地区反贫困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应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加强基瓷枋┙ㄉ琛⒓忧颗┗е涞牧嫌牒献?提高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竞争力,提高其市场地位。

王燕飞,董心久,张立明,李承业[8](2009)在《再谈新疆甜菜生产和含糖率》文中认为通过对新疆甜菜生产的自然气候条件优势及发展状况的论述,结合近10年来新疆糖业及甜菜生产的基本数据,分析了新疆甜菜含糖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徐文修[9](2008)在《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给新疆农业与农村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农业生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本文应用数理分析、经济学分析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1949-2005年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绿洲耕作制度演变的驱动因子,深入研究了影响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和关键技术,并对各个农作区未来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为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优化的耕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来,新疆农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逐渐向种植业产值比重减少、畜牧业、林业产值比重增加的趋势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粮、经、饲“三元”结构体系仍未建立。作物布局形成以棉花、小麦为主、玉米为辅,蔬菜、甜菜、油料、果用瓜不断增长的新格局。新疆粮食总产量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徘徊、直线上升及波动上升四个发展阶段,从1983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新疆粮食长期以来依靠外调的历史,由缺粮省转变为富余省,自1987年起,新疆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保持在400kg以上,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棉花生产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波动徘徊和快速增长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其单产、总产、播种面积位均居全国首位。新疆复种指数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由1949年的103.6%发展到2006年的113.41%,而且种植模式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疆农田培肥制度由解放初期的主要依靠土地轮歇及施用粪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苜蓿轮作和草田轮作,进而发展到以施用化肥为主的农田培肥制度。对推动耕作制度演变因子的研究表明: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每次政策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行为、进而影响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耕作制度改革与之相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动力,而作物产量的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耕作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比较优势直接影响着作物种植的规模,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推动耕作制度的演变。本研究揭示了连作棉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变化趋势: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残膜数量越多;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总量呈减少趋势,而且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朝着不利于作物养分吸收的方向发展,即土壤微生物区系从高肥的“细菌型”土壤向低肥的“真菌型”土壤转化。系统分析的结果明确了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目标与方向:首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将在保障新疆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适当降低种植业产值比重,逐渐改变新疆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初级水平。其次,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和棉花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多元结构转变,逐步使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为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饲料保障。第三,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则是坚持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肉、毛、乳品生产和畜产品加工,实现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突破性进展,使畜牧业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王新剑[10](2007)在《新疆甜菜用种缺口大的原因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二、新疆甜菜品种的合理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甜菜品种的合理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滴灌带型配置与覆膜方式对新疆甜菜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区自然条件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甜菜功能叶面积的影响
    2.2 对甜菜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2.3 对甜菜干物质根冠比(T/R)的影响
    2.4 对甜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5 对甜菜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
    2.6 甜菜植株干物质积累指标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农业上市公司对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2章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2.1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的现状
    2.2 新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
    2.3 新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3.1 新疆农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现状
    3.2 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3.3 新疆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情况
    3.4 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农业上市公司与新疆特色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分析
    4.1 农业上市公司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
    4.2 农业上市公司对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4.3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对本地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4.4 农业上市公司影响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4.5 农业上市公司和新疆农业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
第5章 农业上市公司对特色农业产业的贡献研究
    5.1 提出假设
    5.2 指标的选取
    5.3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我国种植业空间布局演变(1978-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作物空间布局的演变
    2.1 水稻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2.2 小麦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2.3 玉米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2.4 大豆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2.5 小节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作物空间布局的演变
    3.1 棉花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3.2 油料作物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3.3 糖料
    3.4 烟叶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种植业空间布局与区域专业化
    4.1 背景介绍
    4.2 方法和数据
    4.3 结果及解释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粮食作物空间布局与比较收益
    5.1 理论基础
    5.2 方法与数据
    5.3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与比较收益
第六章 我国经济作物空间布局与比较收益
    6.1 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与比较收益
    6.2 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与比较收益
    6.3 糖料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与比较收益
    6.4 烟叶种植面积的变化与比较收益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蔗糖转运蛋白VvSUC11、VvSUC12在提高甜菜含糖量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甜菜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1.1 甜菜育种的研究进展
        1.1.2 甜菜育种存在的问题
    1.2 新疆甜菜育种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新疆甜菜育种的进展
        1.2.2 新疆甜菜育种存在的问题
    1.3 甜菜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1.3.1 甜菜抗病基因工程
        1.3.2 甜菜抗虫基因工程
        1.3.3 其他方面
    1.4 蔗糖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1.4.1 蔗糖转运蛋白的存在
        1.4.2 蔗糖转运蛋白的结构和性质
        1.4.3 植物中蔗糖转运蛋白的亚群、特征和功能
        1.4.4 蔗糖载体蛋白间的互作模式
        1.4.5 葡萄蔗糖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1.5 甜菜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1.6 甜菜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1.6.1 甜菜的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6.2 提高甜菜遗传转化频率的研究进展
    1.7 结束语
第二章 蔗糖转运蛋白基因VvSUC11和VvSUC12双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的转化
    2.1 材料
        2.1.1 质粒和菌种
        2.1.2 分子生物学常用酶及试剂盒
        2.1.3 分子生物学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1-SP1-VvSUC11-SP2-VvSUC12的构建
        2.2.2 双价植物表达载体用冻融法转化根癌农杆菌GV3101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1-SP1-VvSUCl1-SP2-VvSUC12的构建和鉴定
        2.3.2 双价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和PCR鉴定
第三章 甜菜叶柄高效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剂材料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培养基配制与配方
        3.2.2 种子消毒与接种
        3.2.3 预培养
        3.2.4 不定芽诱导
        3.2.5 诱导生根
        3.2.6 植株移栽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消毒方法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3.2 预培养时激素组合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3.3.3 外植体不经过愈伤阶段直接诱导出不定芽
        3.3.4 生根和移栽
第四章 甜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甜菜的鉴定
    4.1 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材料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甜菜
        4.2.2 转基因甜菜的PCR及RT-PCR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双价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甜菜和甜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4.3.2 转基因甜菜的PCR及RT-PCR检测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成功构建了双价植物表达载体
        5.1.2 建立了甜菜叶柄高效直接再生体系
        5.1.3 建立了甜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5.1.4 已获得转目的基因甜菜植株
    5.2 讨论
        5.2.1 蔗糖转运蛋白的功能
        5.2.2 甜菜叶柄直接再生体系的优化
        5.2.3 甜菜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5.3 本实验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及范围界定
        1.5.1 主要内容
        1.5.2 范围界定
    1.6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
        1.6.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群
        2.1.2 农业产业集群
        2.1.3 区域竞争力
    2.2 产业群集理论
        2.2.1 马克思关于产业集群的思想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新经济地理理论
        2.2.4 分工协作理论
    2.3 区域竞争力理论
        2.3.1 区位理论
        2.3.2 输出基础理论
        2.3.3 "钻石"理论
第三章 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3.1 农业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3.1.1 农业产业集群自身特征效应分析
        3.1.2 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分析
    3.2 农业产业集群自身特征效应对区域基础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2.1 协同性对区域基础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2.2 开放性对区域基础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2.3 网络化对区域基础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2.4 根植性对区域基础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3 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3.1 资源整合效应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3.2 规模经济效应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3.3 技术创新效应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3.4 成本节约效应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3.5 市场竞争效应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第四章 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经验及对新疆的启示
    4.1 国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状况及成功经验
        4.1.1 美国大豆产业集群的状况及成功经验
        4.1.2 法国葡萄产业集群的状况及成功经验
        4.1.3 加拿大玉米产业集群的状况及成功经验
    4.2 国内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状况及成功经验
        4.2.1 山东蔬菜产业集群的状况及成功经验
        4.2.2 宁夏枸杞产业集群的状况及成功经验
        4.2.3 河南大枣产业集群的状况及成功经验
    4.3 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4.3.1 国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4.3.2 国内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第五章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形成机制
    5.1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5.1.1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概况
        5.1.2 新疆特色农业种植加工区域分布的现状
        5.1.3 新疆特色农业种植加工区域规模的现状
        5.1.4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深加工生产的现状
    5.2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5.2.1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概况
        5.2.2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区域集聚现状
        5.2.2.1 农业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
        5.2.2.2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集聚的集中度分析
        5.2.2.3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集聚的区域分布状况
        5.2.3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及类型分析
    5.3 基于"钻石"模型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分析
    5.4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5.4.1 农业资源禀赋差异是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诱因
        5.4.2 特色农业集聚种植是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
        5.4.3 特色农业加工企业集聚是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
        5.4.4 政府引导与扶持是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最终形成的外在推力
第六章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及制约因素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 基于GEM模型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6.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2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测度
        6.2.3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测度的结果分析
    6.3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Pearson评价
        6.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2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Pearson测度
        6.3.3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Pearson测度的结果分析
    6.4 影响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6.4.1 生态环境脆弱,区位劣势显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潜在优势难以发挥
        6.4.2 集群布局不合理,市场竞争过度,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资源整合能力差
        6.4.3 农业资本匮乏,创新效应不足,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科技支撑能力弱
        6.4.4 企业竞争力不强,集群驱动力弱,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规模不大
        6.4.5 生产加工环节粗放,农业产业链较短,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
        6.4.6 中介服务不足,专业合作组织尤其缺乏,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支撑体系不健全
        6.4.7 网络化程度低,缺乏集群文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根基不牢
        6.4.8 政府服务缺位,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制度束缚显着
第七章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7.1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7.1.1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
        7.1.2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
    7.2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布局规划
        7.2.1 新疆番茄产业集群区域布局规划
        7.2.2 新疆枸杞产业集群区域布局规划
        7.2.3 新疆红枣产业集群区域布局规划
        7.2.4 新疆红花产业集群区域布局规划
    7.3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3.1 新疆番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3.2 新疆枸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3.3 新疆红枣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3.4 新疆红花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4 促进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
    1.1 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
    1.2 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甜菜
    1.3 土地可连片种植, 机械化作业程度高
    1.4 甜菜生产发展, 制糖加工能力增加
2 黑龙江省甜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调整甜菜和粮食的比价
    2.2 对甜菜生产实行补贴
    2.3 建立甜菜生产基地
    2.4 提高甜菜产质量
        2.4.1 选育优良的甜菜品种
        2.4.2 选地、选茬、轮作
        2.4.3 合理密植
        2.4.4 合理施肥
        2.4.5 综合防治病虫害
        2.4.6 发展抗旱节水技术
        2.4.7 推进甜菜生产机械化
        2.4.8 推广应用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

(7)新阶段西部农村反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动态
    2. 国内研究动态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资料应用
    1.5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说明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区域反贫困研究的理论借鉴
    2.1 区域发展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技术创新理论
    2.4 制度变迁理论
第3章 农村区域贫困概述
    3.1 农民贫困与农村区域贫困
    3.2 农民贫困与农村区域贫困的标准
    3.3 农村区域贫困的共性特征
    3.4 农村区域贫困的一般原因
    3.5 农村区域贫困的后果
第4章 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历史分析
    4.1 1949—1978年西部农村反贫困的艰苦努力
    4.2 1979—1985年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
    4.3 1986—1993年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新探索
    4.4 1994—2000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阶段
    4.5 “八七”扶贫攻坚后西部农村反贫困新阶段
    4.6 西部农村半世纪反贫困的经验
    4.7 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教训
第5章 我国西部农村贫困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5.1 西部概况
    5.2 西部农村贫困面貌
    5.3 西部农村贫困区域的特征
    5.4 西部贫困农民的特征
    5.5 西部农村反贫困的艰巨性
第6章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致因分析
    6.1 西部农村贫困成因的一般分析
    6.2 西部农村贫困成因的具体分析
    6.3 西部农村贫困的自然原因
    6.4 西部农村贫困的基础条件因素
    6.5 西部农村贫困的产业发展原因
    6.6 西部农村贫困的社会人文原因
第7章 我国西部农村区域反贫困的思路及模式创新
    7.1 将农村区域反贫困作为国家发展重要任务
    7.2 西部农村区域反贫困要突出的重点
    7.3 西部农村区域反贫困的思路
    7.4 西部农村区域反贫困应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7.5 西部农村区域反贫困模式创新
第8章 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
    8.1 农村反贫困立法
    8.2 农村反贫困的集中统一管理
    8.3 扶贫开发资金及项目科学民主管理
    8.4 西部农村反贫困的金融支持制度
    8.5 西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8.6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要素吸引政策创新
第9章 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技术创新
    9.1 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技术选择标准
    9.2 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技术选择类型
    9.3 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技术来源
    9.4 疏通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技术成果转化的渠道
    9.5 充分发挥各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
第10章 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推进策略
    10.1 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农村反贫困规划
    10.2 西部农村反贫困的推进措施
    10.3 西部农村反贫困的突破口选择
    10.4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全社会反贫困机制
参考文献

(8)再谈新疆甜菜生产和含糖率(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甜菜发展的优势
    1.1 新疆甜菜发展的水土优势
    1.2 新疆甜菜发展的自然优势
    1.3 新疆甜菜发展的资源优势
2 新疆糖业及甜菜生产的突出问题与原因
    2.1存在的突出问题
    2.2 甜菜含糖率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
        2.2.1 病虫草害加剧
        2.2.2 品种多乱杂
        2.2.3 耕作制度不科学, 轮作倒茬不到位
        2.2.4 栽培管理措施粗放
3 提高新疆甜菜含糖率的建议与对策
    3.1 选地深耕, 轮作倒茬
    3.2 适时早播, 促进早发, 增加含糖
    3.3 合理密植, 提高含糖率
    3.4 科学施肥, 增加含糖
    3.5 选好品种, 增加含糖
    3.6 防治甜菜立枯病、褐斑病、丛根病, 增加含糖

(9)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状况
    2.3 小结
第三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现状特征
    3.1 新疆农业资源状况
    3.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3.3 新疆耕作制度区域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4.1 农业生产结构演变趋势
    4.2 耕地面积演变趋势
    4.3 新疆粮食、棉花播种面积、总产演变趋势
    4.4 全疆作物布局演变趋势
    4.5 全疆复种指数、种植模式变化趋势
    4.6 农田培肥制度的变化趋势
    4.7 新疆畜牧业发展变化趋势
    4.8 小结
第五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5.1 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
    5.2 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5.3 比较优势是种植业生产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5.4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
    5.5 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的物质基础
    5.6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及地位
    6.2 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3 棉田长期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4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调整优化的发展对策
    7.1 新疆耕作制度优化调整指导思想及原则
    7.2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方向
    7.3 各农作区耕作制度优化调整发展的对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四、新疆甜菜品种的合理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滴灌带型配置与覆膜方式对新疆甜菜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J]. 林明,阿不都卡地尔·库尔班,陈友强,刘华君,潘竟海,周远航,孙振才,王志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07)
  • [2]农业上市公司对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贡献研究[D]. 冯海瑞.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5)
  • [3]我国种植业空间布局演变(1978-2009)[D]. 李炎子.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4]蔗糖转运蛋白VvSUC11、VvSUC12在提高甜菜含糖量中作用的研究[D]. 殷东林. 石河子大学, 2011(04)
  • [5]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黄海平. 石河子大学, 2010(08)
  • [6]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 宾力,潘琦. 中国糖料, 2010(01)
  • [7]新阶段西部农村反贫困研究[D]. 梁平. 西南大学, 2009(10)
  • [8]再谈新疆甜菜生产和含糖率[J]. 王燕飞,董心久,张立明,李承业. 中国糖料, 2009(03)
  • [9]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徐文修.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10]新疆甜菜用种缺口大的原因和对策[J]. 王新剑. 中国种业, 2007(01)

标签:;  ;  ;  ;  ;  

新疆甜菜品种合理配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