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一、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21)在《文化认同视角下西安城市雕塑建设研究》文中指出

梁晓晶[2](2021)在《基于多因子分析法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研究 ——以广安市主城区为例》文中提出在“城心双修”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地域文化空间的营造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城市雕塑是切入点,是城市地域文化空间展示的重要窗口。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形象、经济形象、环境形象的集中展示,其空间布局受到城市发展中历史人文、空间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国内有些城市盲目跟风,大量城市雕塑不合理布局和无序建设,一方面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品质降低,城市特色逐渐缺失,不合理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还会对城市公共资源造成浪费,从而增加了城市经济负担。因此,本文基于此背景对城市雕塑空间布局进行合理控制,以期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建成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环境等相适宜的城市雕塑。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研究成果。从历史人文、空间环境、政治经济、社会需求四个方面对影响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因素进行总结,以可量化为前提,通过剔除受人为因素较大且不可量化的因子,筛选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九大影响因子,分别为地域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结构、开敞空间、道路交通、人口密度、景观风貌、空间氛围、地形条件,构建“目标层—因素层—因子层”雕塑空间布局指标影响体系。然后基于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重复性,本文以多因子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依托ArcGIS平台进行量化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子权重,对各个基础因子进行多因子叠加分析之后,得到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基础模型,从景观风貌、空间氛围、地形条件三个角度对基础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出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结果,从而构建以“基础模型—修正模型—最终结果”为核心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最后以广安市主城区进行实例验证,通过分析广安市地域特征,结合因此,本文以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作为研究要点,梳理并总结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筛选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子,构建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为城市雕塑空间布局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让城市雕塑空间布局有依有据,以期为城市雕塑空间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

孙博文[3](2021)在《基于黑龙江省鸡西地区小城市的城市雕塑探析》文中提出以黑龙江省鸡西地区部分小城市为例,参考国内外小城市城市雕塑的成功经验,以地域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家乡地区小城市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归纳和探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第一章与第二章分析了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的背景、理论方法以及相关的学术概念,并简要概述了国内外的城市雕塑及相关学术领域研究的发展现状。其次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本部分结合国外研究的相关领域进行案例对照,对国内外异同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探讨如何才能在地域特色与城市雕塑有效联动的前提下,城市雕塑充分展现该城市独有的城市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提出了当前鸡西地区小城市城市雕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就当前城市雕塑艺术在小城市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准则以及我们在城市雕塑规划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应遵循的整体操作作法提出一些相关分析建议。最后第七章结语部分总结和概括了小城市城市雕塑艺术与地域特色有效结合的现实意义,并对今后小城市城市雕塑艺术建设的愿景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李强[4](2021)在《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一座世界着名的城市,并以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象。雕塑作为一种设置在城市中的艺术表达已有悠久的历史记载,早在建国之前便存在着诸多久负盛名的雕塑作品。然而,“城市雕塑”被定义为一种概念,依法纳入城市建设之中是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起初以美化城市、纪念革命、精神导向为理念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上海作为我国城市雕塑的重要试点城市,自建国至今的七十余年中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有如从教化走向美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外化走向客观、从官方走向商业、从精英走向大众等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合作性、引领性、国际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这座城市的显着特点,其展现城市精神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需要经得起各种文化思想的检视。本论文研究基于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在性质上可称之为文化雕塑,通过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对上海城市雕塑进行全面考察。随着文化工业在我国的风起云涌、突飞猛进,上海城市雕塑显现出了其文化现状堪忧,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理性的效用、拜金主义的观念、功利主义的张扬结合到城市雕塑的建设之中,使得城市雕塑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空洞无物,在造型语言上千篇一律,在人文精神上支离破碎,甚至与这座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抗,从而影响着城市精神的追求。为此,需要从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构成方面重新探索这种文化雕塑存在的真实本性,通过对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和城市雕塑实践的分析,在制度性、艺术性、公共性之间阐发城市雕塑未来的向度,以促使城市的管理者、艺术的创作者和文化的享有者形成一种共识,建构起美好城市的意象。在文化批判中产生出创新的进步力量,在公众交流中寻求鲜活的创作题材,在跨界互动中生成共赢的合作方式,让上海的城市建设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城市文化体现出遏恶扬善的人性品格,城市雕塑表现出美丽动人的理想境界。

张扬[5](2021)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北京城市雕塑空间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靳艺[6](2020)在《基于设计伦理的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公共雕塑对于表现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彰显城市魅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公共雕塑作为传达社会理想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对于培育大众高雅的审美趣味、提升大众审美教育也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以北京老城室外公共空间中现存雕塑作品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北京老城13片文化精华区”内的公共雕塑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运用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在文献爬梳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其审美价值和伦理功能,结合北京老城有机更新与保护相关实践,对其更新与设计、管理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与策略。本文对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现存的雕塑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同时基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的13片文化精华区,对精华区室外空间中符合“公共雕塑”内涵特征的现存雕塑进行重点调研并进行分类统计。在掌握较为丰富的一手材料并深入挖掘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现存状况的基础上,对调研信息进行分析,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审美价值和伦理功能,提出了一些保护策略,丰富了现阶段对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本文从老城公共雕塑所具有的形式语言、主题表达、造型风格的演变三个方面,分析其所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并得出相关结论:北京老城公共雕塑在形式语言表达上具有易于理解的具象写实性、情感提炼的意象式以及抽象概括的观念表达的特征;在主题表达方面具有历史叙事的纪念表达、时代记忆的民俗表达、人文关怀的感性表达以及丰富多元的社会表达的特征;在造型风格演变上,从开国后的纪念碑式雕塑演进为改革开放前的领袖与工农兵形象,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的审美特征。通过以上细部美学特征,表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其次,本文提出了北京老城公共雕塑所应遵循的伦理设计原则,即公共性原则、教化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从公共性功能、价值导向功能、隐形教化功能以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功能四个方面,阐释了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独具的伦理功能。同时,本文提出,北京老城现有公共雕塑作品多强调视觉意义,而非伦理意义。并指出,北京老城现有公共雕塑在空间伦理方面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处理雕塑作品和城市空间装饰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伦理作用存在不足的问题。为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设计的有机更新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本文在对北京老城公共雕塑有机更新与保护相关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老城公共雕塑更新与设计、管理与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策略和相关建议,以期未来老城公共雕塑符合北京城市文脉和场所精神,更多体现人文情怀,成为具有恒常性的高水准艺术作品。

归汝臻[7](2020)在《临潼文化街区景观雕塑设计中唐文化元素的表现研究》文中提出唐朝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中国整体的文化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唐代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唐朝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雕塑设计中,满足当代人对于景观雕塑的审美需求。因而,利用唐文化元素来设计西安市的城市景观,就能够进一步挖掘西安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整个城市在厚重的历史感中突出自己的唐文化特色。所以,本文以我国临潼文化街区景观雕塑为对象,研究分析唐文化内涵,并将唐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街区景观雕塑设计中,围绕临潼文化街区景观雕塑设计展开分析。首先,文中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其次,从街区景观雕塑,历史文化对城市雕塑设计的影响,唐文化的内涵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再次,选取唐文化在街区景观雕塑中的应用案例:大唐不夜城、华清池广场,雁塔美术街,从主题与题材,街区景观要素两个角度进行对比总结,除了艺术表现,文化传承以外,还包括人与街区景观雕塑的交互性,同时结合地域性,大众性,可持续发展性,充分整合设原则、方法、内容,表现手法等多方面强调融合并凸显唐文化的重要性。最后,选择了临潼区秦唐大道雕塑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本文关于唐文化元素的设计策略进行了验证,从而为今后城市建设中利用唐文化元素设计景观雕塑提供了参考。通过本课题研究为街区景观雕塑中唐文化元素的表现提供了新思路,在唐文化范畴内,总结出唐文化在街区景观雕塑设计中的关联性和表现策略,确立了唐文化的历史地位,系统的分类,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唐文化背景下街区景观雕塑创作与实践的理论方法。

姜娜[8](2020)在《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城市都在努力塑造城市特色。景观公共艺术作为改善公共空间环境的一种有效形式,不仅能够缓解城市建筑带来的压迫感,还能美化装点城市公共空间,更能促进城市中人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体现出城市人文精神,使城市焕发生机与活力,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但是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并未将景观公共艺术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导致景观公共艺术缺乏整体性规划,设施类型单一、雷同、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的现象严重。本文在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从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在特定的地域城市环境中,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体现。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景观公共艺术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重点内容。阐述在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意义。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明确研究内容和范围。其次在南昌城市建设中对重点发展的领域选择四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场所,对现有的景观公共艺术设施做调研分析,总结现状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设计策略并进行实践研究,主要从设计理念、要素、原则出发,以抚河公园为例进行实践设计,以实地考察法和问卷调研法为主,用数据分析法分析得出大众期待公园出现的文化类型和艺术形式。在实践设计中实现由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过程,使其能够将设计策略贯穿进设计中,证实可行性,更好地在体现在实践设计中,实现景观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和社会价值体现。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和实践研究总结得出,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人文关怀上让艺术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在城市环境中提升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在文化价值体现上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在经济价值上塑造地域特色和提升城市知名度;并对景观公共艺术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旨在能够通过研究让城市建设者和大众群体引起对景观公共艺术整体性规划的重视,为营造一个舒适且文化氛围浓厚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市民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城市整个文明度,更好的塑造地域特色。

郭苗彧[9](2020)在《城市雕塑主导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研究 ——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在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上起着积极的定位与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城市雕塑与城市湿地公园公共空间的关系,运用文献、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城市雕塑建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思路。首先,分析我国城市雕塑艺术发展概况,论述城市公共空间中雕塑的特点、功能,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中雕塑的生命力及价值。其次,对城市雕塑主导城市湿地公共空间展开研究,阐述湿地公园在城市环境体系中的作用,以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中的雕塑为主线,对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南溪湿地公园中雕塑设计具有时代表现力及价值体现,城市雕塑主导的公共空间给人以独特艺术体验。最后,探索城市雕塑在创造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方式,论证得出把握住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本质,在于遵循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中城市雕塑的规律特点,通过运用多种材质、赋予时代风韵、展现艺术美学价值等策略推进探索。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城市雕塑所主导公共空间推进了城市人文生活与人文社会进程;城市雕塑艺术激发出城市公共空间多重行为体验感与复合功能;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提升了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生态美学价值。

张冬辉[10](2020)在《当代城市雕塑的“场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每个城市独有的形象定位和文化气质。城市雕塑空间的塑造,既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起到了美学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很多大中型城市都塑造了大量的城市雕塑,有些城市仅仅将其作为政绩的象征、城市的地标,单纯地追求短平快,其公共空间设计的精神属性被忽略,各地独有的场所精神缺失,从而破坏了民众对场所空间的感情依附,使得审美主体很难对此类雕塑作品产生心理认同,场所精神代表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精神,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精神与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需要具备构建场所精神的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在绪论部分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列出全文研究框架。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场所精神和城市雕塑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背景等,明确两者之间是互为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当代城市雕塑参与场所精神构建的必要性,为论文的研究建立理论基础。第二章重点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当代城市雕塑作品的反响展开调查,选取四种不同功能性质的城市雕塑优秀作品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对其表现手法和人文内涵的研究为切入点,试图探究不同类别的城市雕塑作品对场所精神的表达式。第三章的内容主要以优秀作品案例的成功为论据,推导出在优秀案例作品的启示下,当代城市雕塑应如何参与场所精神的构建,紧扣场所精神的特征和城市雕塑创作过程中的各个维度(创作理念、表现手法、雕塑语言、材质选用等),尽可能系统化、整体化的得出当代城市雕塑参与场所精神构建的方法论。第四章对城市雕塑与场所精神融合的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我国城市雕塑的创作可以向着更良好、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多因子分析法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研究 ——以广安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城市双修背景下重视地域文化空间营造
        1.1.2 发展诉求:城市雕塑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1.1.3 现实困境:我国城市雕塑空间布局问题凸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研究
        1.3.2 国内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雕塑相关概念
        2.1.1 城市雕塑
        2.1.2 城市雕塑的分类
        2.1.3 城市雕塑的作用与内涵
    2.2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中心地理论
        2.2.2 城市意象
        2.2.3 场所精神
        2.2.4 需求层次理论
    2.3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的研究方法
    2.4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2.4.1 国外关于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2.4.2 国内关于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3.1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构成
        3.1.1 历史人文因素
        3.1.2 空间环境因素
        3.1.3 政治经济因素
        3.1.4 社会需求因素
    3.2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子选取原则
    3.3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子选取
        3.3.1 地域文化因子
        3.3.2 城市形象因子
        3.3.3 城市结构因子
        3.3.4 开敞空间因子
        3.3.5 道路交通因子
        3.3.6 人口密度因子
        3.3.7 景观风貌因子
        3.3.8 空间氛围因子
        3.3.9 地形条件因子
    3.4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3.4.1 影响因素体系的设计
        3.4.2 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因子分析法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构建
    4.1 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构建的原则
    4.2 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构建的思路
    4.3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基础模型
        4.3.1 单因子筛选及评分
        4.3.2 确定单因子权重
        4.3.3 雕塑空间布局基础模型
    4.4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修正模型
        4.4.1 基于景观风貌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4.4.2 基于空间氛围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4.4.3 基于地形条件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4.5 城市雕塑空间布局最终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构建
    5.1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现状分析
        5.1.1 广安市主城区地域特征分析
        5.1.2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现状分析
        5.1.3 现状雕塑问题总结
    5.2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体系构建思路
    5.3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基础模型
        5.3.1 单因子筛选及评分
        5.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3.3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基础模型
    5.4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修正模型
        5.4.1 基于景观风貌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5.4.2 基于空间氛围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5.4.3 基于地形条件的雕塑空间布局调整
        5.4.4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修正模型
    5.5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结果分析
        5.5.1 空间结构
        5.5.2 等级数量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安市主城区现状雕塑调查公众问卷
附录2 广安市主城区雕塑空间布局影响因子相对重要性调查专家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黑龙江省鸡西地区小城市的城市雕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城市雕塑现状
        1.3.1 国内城市雕塑现状
        1.3.2 国外城市雕塑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概念阐释
        1.6.1 城市雕塑的概念
        1.6.2 小城市的概念
        1.6.3 地域文化的概念
第二章 城市雕塑的语言形态、功能及价值
    2.1 城市雕塑
        2.1.1 .城市雕塑的属性
        2.1.2 城市雕塑的形式
        2.1.3 城市雕塑的价值
    2.2 城市雕塑的功能
        2.2.1 审美功能
        2.2.2 认识功能
        2.2.3 教育功能
    2.3 城市雕塑的价值
        2.3.1 社会价值
        2.3.2 经济价值
        2.3.3 文化价值
第三章 国内外小城市雕塑艺术发展现状
    3.1 国外小城市雕塑艺术案例简述
        3.1.1 欧洲小城市城市雕塑案例
        3.1.2 日本乡村大地艺术案例
    3.2 国内小城市雕塑艺术案例简述
        3.2.1 甘肃民勤沙漠雕塑创作营案例
    3.3 章节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省鸡西地区小城市城市雕塑综述
    4.1 黑龙江省虎林市
        4.1.1 “天下第一虎”雕塑
        4.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园区
        4.1.3 虎林市要塞博物馆雕塑
        4.1.4 虎林市城市雕塑现状解析
    4.2 黑龙江省密山市
        4.2.1 北大荒书法艺术长廊
        4.2.2 密山市城市雕塑现状解析
    4.3 章节小结
第五章 城市雕塑在小城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5.1 与经济发展水平脱钩,盲目跟风
    5.2 缺乏总体规划,忽视公共性
    5.3 未形成良性闭环,缺乏管理
    5.4 缺乏地域特色,面貌单一
    5.5 章节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雕塑在小城市应用原则
    6.1 深厉浅揭
        6.1.1 完善机制
        6.1.2 经济支撑
        6.1.3 人文建设
    6.2 创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6.2.1 建立公共的问题意识
        6.2.2 舍弃小我,以人为本
        6.2.3 融入现实生活,综合感知
        6.2.4 时代责任感
    6.3 整合与使用资源
    6.4 管理与维护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结论展望
文献资料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4)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城市雕塑
        1.1.2 上海城市雕塑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其主要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第二章 从雕塑到城市雕塑的兴起
    2.1 雕塑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2.2 雕塑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2.3 城市雕塑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2.3.1 从实践活动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外延
        2.3.2 从城市管理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内涵
        2.3.3 从雕塑创作中建立城市雕塑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类型
    3.1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前期
        3.1.1 上海的古代雕塑遗存
        3.1.2 晚清时期的上海雕塑
        3.1.3 民国时期的上海雕塑
    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时期
        3.2.1 上海美术教育院校的建设
        3.2.2 上海美术社团与研究机构
        3.2.3 上海雕塑创作与雕塑建设
    3.3 上海城市雕塑的发展时期
        3.3.1 上海城市雕塑的管理建制
        3.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建设概况
        3.3.3 上海城市雕塑的类型特征
第四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结构
    4.1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4.2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要素
        4.2.1 上海城市雕塑的制度性文化
        4.2.2 上海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
        4.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物态性文化
第五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批判
    5.1 城市雕塑与文化批判
    5.2 对创作方式标准化与伪个性的文化批判
        5.2.1 上海城市雕塑“标准化”的表现及其批判
        5.2.2 上海城市雕塑“伪个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 对创作题材仿造性与照搬化的文化批判
        5.3.1 上海城市雕塑“国内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2 上海城市雕塑“国外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第六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实践分析
    6.1 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推动城市雕塑建设
    6.2 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城市雕塑建设
        6.2.1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6.2.2 上海“雕塑公园”建设
    6.3 借助国际活动进行城市雕塑建设
        6.3.1 2007 世界夏季特奥会主题雕塑园建设
        6.3.2 中国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园雕塑建设
第七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未来向度
    7.1 文化批判意识的内化与审美霸权的解构
    7.2 地缘性经验的建构与跨学科平台的认知
    7.3 参与角色的互动合作与社会评价的制衡
        7.3.1 城市雕塑的管理与委托
        7.3.2 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合作
        7.3.3 城市雕塑的评审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社会项目
致谢

(6)基于设计伦理的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文章结构及提纲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现状调研
    2.1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发展概况
    2.2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实地调研及统计分析
        2.2.1 调研范围的界定
        2.2.2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分布概况
        2.2.3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特征归类及统计情况
        2.2.4 调研结果汇总与分析
    2.3 调研结果问题分析
        2.3.1 空间分布不均,布局缺乏灵活性
        2.3.2 雕塑主题较为单一与趋同
        2.3.3 公共雕塑蕴含的审美和伦理价值尚需强化
        2.3.4 宣传不到位,价值被忽视
        2.3.5 公共雕塑缺乏系统的保护管理机制
    2.4 北京老城区与中心城区室外空间公共雕塑案例对比与分析
        2.4.1 案例选择
        2.4.2 老城传统街区公共雕塑
        2.4.3 公共雕塑对中心城区的空间的再利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艺术的审美价值
    3.1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形式语言
        3.1.1 易于理解的具象写实性语言
        3.1.2 情感提炼的意象式语言
        3.1.3 抽象叙事的观念表达
    3.2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主题表达
        3.2.1 历史叙事的纪念表达
        3.2.2 时代记忆的民俗表达
        3.2.3 人文关怀的感性表达
        3.2.4 丰富多元的社会表达
    3.3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造型风格的演变
        3.3.1 建国后的纪念碑式雕塑
        3.3.2 改革开放前的领袖与工农兵形象
        3.3.3 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设计的伦理原则与伦理功能
    4.1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设计的伦理原则
        4.1.1 公共性原则
        4.1.2 教化性原则
        4.1.3 生态性原则
        4.1.4 文脉传承原则
    4.2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伦理功能
        4.2.1 公共性功能
        4.2.2 价值导向功能
        4.2.3 隐性教化功能
        4.2.4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功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有机更新与保护策略
    5.1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5.1.1 调研问卷对象的基本情况
        5.1.2 公众对公共雕塑的接受情况
        5.1.3 公众对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设置需求
        5.1.4 公众对北京老城公共雕塑价值体现的直观感受
        5.1.5 公众对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互动情况
        5.1.6 公众对北京老城印象深刻的公共雕塑
        5.1.7 公众对北京老城印象深刻的公共雕塑的直观评价
    5.2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设计更新策略
        5.2.1 公共雕塑应与所属空间属性相契合
        5.2.2 公共雕塑应有效传达意义
        5.2.3 公共雕塑管理应遵循有机更新原则
    5.3 设计伦理视角下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设计策略
        5.3.1 雕塑家的职业伦理
        5.3.2 雕塑作品的未来责任
    5.4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保护与管理的相关建议
        5.4.1 健全保护体制
        5.4.2 建构老城公共雕塑档案库
        5.4.3 监控雕塑作品的可持续性效应
        5.4.4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5.4.5 发挥市民志愿者团体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7)临潼文化街区景观雕塑设计中唐文化元素的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章创新点
    1.6 课题的研究框架
    1.7 小结
2 基本概念解析
    2.1 景观雕塑概述
        2.1.1 景观雕塑的概念
        2.1.2 景观雕塑的特征
        2.1.3 景观雕塑在城市中的发展现状
    2.2 街区景观雕塑概述
        2.2.1 街区景观概念
        2.2.2 街区景观雕塑的表现形式
        2.2.3 景观雕塑和城市街区的关系
    2.3 历史文化对城市雕塑设计的影响
        2.3.1 历史文化在街区景观雕塑设计的重要性
        2.3.2 历史文化对城市雕塑的创作内容及题材的影响
        2.3.3 历史文化对城市雕塑材质选择的影响
        2.3.4 历史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表现形式的影响
        2.3.5 历史文化对城市雕塑尺度的影响
        2.3.6 历史文化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2.4 小结
3 唐文化在景观雕塑中的应用
    3.1 唐代历史发展
        3.1.1 唐代历史背景
        3.1.2 唐文化的特征
    3.2 唐代物质文化内涵
        3.2.1 建筑文化
        3.2.2 服饰文化
    3.3 唐代非物质文化内涵
        3.3.1 帝王文化
        3.3.2 女性文化
        3.3.3 乐舞文化
        3.3.4 诗书文化
        3.3.5 民间文化
        3.3.6 科技文化
    3.4 唐代文化资源的价值
        3.4.1 历史价值
        3.4.2 艺术价值
        3.4.3 文化价值
        3.4.4 精神价值
    3.5 唐文化在街区景观雕塑中的应用
        3.5.1 大唐不夜城
        3.5.2 华清池广场
        3.5.3 雁塔雕塑示范街
    3.6 唐文化街区景观雕塑创作
        3.6.1 历史挖掘
        3.6.2 艺术表现
        3.6.3 文化传承
    3.7 小结
4 唐文化在街区景观雕塑的创作表现策略
    4.1 设计原则
        4.1.1 地域性
        4.1.2 大众性
        4.1.3 经济性
        4.1.4 整体性
        4.1.5 可持续发展性
    4.2 设计方法
        4.2.1 题材选取
        4.2.2 布局形式
        4.2.3 设计尺度
        4.2.4 设计材质
        4.2.5 设计视觉表现
    4.3 设计内容
        4.3.1 结合历史文化
        4.3.2 注重精神传达
        4.3.3 实现环境和谐
    4.4 表现手法
        4.4.1 具象雕塑的表现手法
        4.4.2 抽象雕塑的表现手法
        4.4.3 意象雕塑的表现手法
    4.5 小结
5 西安临潼区秦唐大道景观雕塑设计实例
    5.1 项目背景
        5.1.1 地理位置
        5.1.2 历史沿革
    5.2 西安临潼区唐文化研究
        5.2.1 物质文化遗迹
        5.2.2 精神文化印记
    5.3 项目背景
        5.3.1 项目发展背景
        5.3.2 项目定位
    5.4 设计前期构思
        5.4.1 创作方案设计思路
        5.4.2 创作方案设计目的
        5.4.3 设计切入点分析
        5.4.4 题材选取分析
        5.4.5 尺度设计分析
        5.4.6 形体设计分析
        5.4.7 材质设计分析
        5.4.8 色彩设计分析
        5.4.9 照明设计分析
    5.5 临潼区秦唐大道景观雕塑的设计内容
        5.5.1 高山流水觅知音
        5.5.2 余音
        5.5.3 霓裳
        5.5.4 绿翠骊山烟幕间
        5.5.5 云想衣裳花想容
        5.5.6 箫声入云间
        5.5.7 谁家玉笛暗飞声
        5.5.8 怅望银河吹玉笙
        5.5.9 古琴悠扬
    5.6 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分析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三:图表目录

(8)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南昌城市历史文化发展概述
    2.2 南昌城市文化类型
        2.2.1 红色文化
        2.2.2 文人文化
        2.2.3 休闲文化
        2.2.4 非遗文化
    2.3 景观公共艺术
        2.3.1 景观公共艺术定义
        2.3.2 景观公共艺术特性
        2.3.3 景观公共艺术构成要素
    2.4 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作用体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调研分析
    3.1 南昌城市建设发展
    3.2 南昌城市不同空间场所景观公共艺术分析
        3.2.1 南昌城市公园景观公共艺术
        3.2.2 南昌地铁空间景观公共艺术
        3.2.3 南昌文化创意园景观公共艺术
        3.2.4 南昌商业广场景观公共艺术
    3.3 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存在形式分析
        3.3.1 南昌城市雕塑
        3.3.2 南昌环境景观艺术
        3.3.3 南昌城市装置艺术
        3.3.4 南昌城市家具
    3.4 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现状总结
        3.4.1 空间整体与部分设计
        3.4.2 公共服务设施
        3.4.3 后期管理维护
        3.4.4 大众参与度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策略及实践研究
    4.1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理念
    4.2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要素
        4.2.1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主题性
        4.2.2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比例尺度
        4.2.3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色彩与材料
        4.2.4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关怀
    4.3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4.3.1 强化相关政策与监督机制原则
        4.3.2 空间协调性原则和美学原则
        4.3.3 以人为本原则
        4.3.4 可持续性原则
    4.4 实践研究——以南昌市抚河公园为例
        4.4.1 抚河公园概况分析
        4.4.2 抚河公园相关调研分析
        4.4.3 抚河公园设计理念
        4.4.4 抚河公园设计表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影响及发展
    5.1 南昌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
        5.1.1 有助于艺术更好的融入大众生活
        5.1.2 提升和美化城市空间环境
        5.1.3 传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5.1.4 塑造地域特色和提升城市知名度
    5.2 南昌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发展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城市雕塑主导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研究 ——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
    2.1 城市雕塑
    2.2 再造城市公共空间
    2.3 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2.4 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雕塑价值
第3章 城市雕塑所主导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共空间
    3.1 湿地景观
    3.2 景观中的雕塑
    3.3 相得益彰的雕塑风格设计
第4章 城市雕塑刻画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艺术维度
    4.1 艺术风格
        4.1.1 表现力
        4.1.2 艺术体验
        4.1.3 价值体现
    4.2 多种材质结合
        4.2.1 传统材料的新时代演绎
        4.2.2 新型材料的创新运用
        4.2.3 多材质结合的表现方式
    4.3 题材表现
        4.3.1 时代特色
        4.3.2 现实主义表现
        4.3.3 具体到抽象
第5章 “雕塑”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5.1 城市雕塑塑造公共艺术空间
    5.2 “雕塑”多维公共艺术空间
    5.3 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空间核心价值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4
    毕业设计作品5
    毕业设计作品6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当代城市雕塑的“场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场所精神理论与当代城市雕塑
    第一节 场所精神理论
    第二节 当代城市雕塑
    第三节 当代城市雕塑与场所精神的关系
第二章 当代城市雕塑的场所精神的表达
    第一节 当代城市雕塑场所精神的营造及艺术表现
    第二节 优秀当代城市雕塑作品的典型特质
第三章 当代城市雕塑如何参与场所精神的构建
    第一节 以精神形态的方式嵌入场所意识空间
    第二节 雕塑创作语言结合场所空间美学
第四章 当代城市雕塑与场所精神融合的意义
    第一节 表达与传承城市地域文化
    第二节 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增强城市凝聚力
    第三节 提高民众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归属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认同视角下西安城市雕塑建设研究[D]. 刘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多因子分析法的城市雕塑空间布局体系研究 ——以广安市主城区为例[D]. 梁晓晶.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黑龙江省鸡西地区小城市的城市雕塑探析[D]. 孙博文.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4]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D]. 李强. 上海大学, 2021
  • [5]文化传承视角下北京城市雕塑空间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D]. 张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基于设计伦理的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艺术研究[D]. 靳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临潼文化街区景观雕塑设计中唐文化元素的表现研究[D]. 归汝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 姜娜.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9]城市雕塑主导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研究 ——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为例[D]. 郭苗彧.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10]当代城市雕塑的“场所精神”研究[D]. 张冬辉. 南京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