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 HIV 二次感染不影响 HCV 基因置换

早期 HIV 二次感染不影响 HCV 基因置换

一、早期HIV重叠感染不影响HCV基因替换(论文文献综述)

谢志伟,章红艳,陆霭琪,朱莹,王俊洁,关玉娟,罗润齐,夏阳,周元平,陈小苹,李剑萍[1](2021)在《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广东地区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多中心的研究方式,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广东地区4所医院的61例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给予奥比帕利(奥比他韦/帕立瑞韦/利托那韦)25/150/100 mg,1次/d,达塞布韦250 mg,2次/d,60例患者接受了12周治疗方案,1例患者接受了8周方案,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主要临床终点为治疗结束后12周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的比例和不良事件(AE)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91.8%(56/61)患者HCV RNA达到检测下限以下;治疗12周,100%患者HCV RNA检测不到,治疗结束后12周,SVR12率亦为100%;发生的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实验室异常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下降(2例,3.3%),血红蛋白下降(1例,1.6%)。结论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b型患者中具有极好的临床疗效,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

罗雪艳[2](2021)在《索磷布韦/韦帕他韦治疗吸毒与非吸毒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osbuvir/Velpatasvir SOF/VEL)对吸毒与非吸毒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疗效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黔西南州人民医院门诊及感染科满足入组标准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共80例;黔西南州强制性戒毒所及兴义市强制戒毒所吸毒美沙酮维持治疗丙型肝炎患者符合入组标准42例;将入组患者分为吸毒组与非吸毒,亚组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入组的丙型肝炎患者均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规律治疗12周,检测两组患者基线、基线后第4周、基线后第12周、第24周、第36周的肝功能(ALT、AST、TBi L)、HCV-RNA、肝硬化相关指标(APRI、FIB-4),评价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对吸毒与非吸毒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效果差异。结果:1.经SOF/VEL治疗后非吸毒组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第4周病毒转阴率与吸毒组丙型肝炎患者对比缓解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经抗病毒治疗12周后两组均获得了100%的持续性免疫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SOF/VEL治疗后吸毒组与非吸毒组丙型肝炎患者的ALT、AST、TBi L、APRI、FIB-4均缓解,但两者相比缓解差异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亚组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中观察到ALT、AST、TBi L均缓解,并且非肝硬化组较肝硬化组缓解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APRI、FIB-4均缓解,但两者缓解对比不显着,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SOF/VEL治疗后,丙型肝炎中HBsAg阳性的患者出现乙型肝炎再激活的现象,共有2例患者出现乙型肝炎再激活。结论:1.SOF/VEL治疗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第4周时HCV-RNA转阴率,非吸毒组较吸毒组缓解明显,亚组非肝硬化较肝硬化缓解明显;但治疗12周后均得到持续病毒应答;随着病毒载量转阴,患者的肝功能转氨酶、肝功能损害分级都可缓解。2.丙型肝炎患者经治疗后随着病毒转阴肝硬化的指标FIB-4、APRI均下降,表明根治丙型肝炎虽不能逆转肝脏纤维化,但是可以减缓肝硬化进程。3.SOF/VEL治疗丙型肝炎可能会导致潜在的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吉春苗[3](2020)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宿主抗体库应答及m6A修饰调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的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本研究在PEDV入侵宿主的受体使用以及宿主对PEDV感染的应答调控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更全面深入地认识PEDV与宿主的互作关系,为PEDV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Vero细胞(ATCC CCL-81)是PEDV体外繁殖最常用的细胞。然而,对于与猪源氨基肽酶N(pAPN)相对应的Vero细胞APN(vAPN)是否介导PEDV入侵存在争议。本研究发现在Vero细胞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不到vAPN内源性表达。从细胞基因组DNA中克隆了包含外显子1-9的部分vAPN基因(3340bp),并用CRISPR/Cas9方法构建了两个敲除APN基因的Vero细胞系,结果发现在有或无神经氨酸酶处理的情况下PEDV感染两个敲除APN基因的Vero细胞系的效率和感染Vero细胞相同。稳定表达pAPN的Vero细胞不能增加PEDV的产量,利用siRNA敲低猪空肠上皮细胞pAPN对PEDV感染无影响。结果表明,Vero细胞或猪空肠上皮细胞上存在一个独立于APN的细胞受体介导PEDV入侵。接下来,为了研究宿主对PEDV感染的应答,本研究应用多重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正常3周龄仔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功能性抗体库进行了分析,并对PEDV感染后猪抗体库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估。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几个V基因片段被优先使用,其中IGHV1-4和IGHV1S2是最常用的两个基因。然而,在感染PEDV的仔猪中,IGHV1-6和IGHV1-12基因片段以及较短长度的HCDR3的使用频率均增加,尤其是在猪抗体库中发现一些PEDV特异性的高频HCDR3序列。最后,重点研究了 N6-甲基腺苷(m6A)修饰在PEDV感染中的调控作用。通过MeRIP-seq确定PEDV的m6A修饰大多位于基因组3’端的N基因。敲低宿主m6A去甲基化酶显着增加PEDV的复制和基因表达,而敲低m6A甲基化酶则轻微降低PEDV感染。m6A结合蛋白YTHDF2和YTHDF3显着抑制PEDV复制,而YTHDF1呈相反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宿主m6A相关蛋白参与调控PEDV感染。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突变PEDV N基因上的m6A位点发现重组PEDV和PEDV复制子的复制和基因表达都有显着提高,表明PEDV RNA m6A抑制病毒复制。本研究揭示了宿主和病毒m6A机制均能参与调控PEDV复制。

李占甲[4](2020)在《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庚型肝炎病毒为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近年来被重新命名为人类Pegivirus病毒(HPg V)。该病毒一般不会引起肝脏损伤,但在艾滋病患者和埃博拉感染者的治疗中可发挥正向协同作用,同时该病毒又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感染率可高达18.6%,远高于正常献血者(2.3%),其中输血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基于HPg V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感染率较高,移植后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研究HPg V感染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意义重大。本研究拟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结合临床资料,研究HPg 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88例患者以及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中心消化内科因各种消化系统疾病而入院的2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各型肝炎病毒(特别是HPg V)在两类患者中的流行情况。2、对18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血型、婚姻状况、民族、白血病类型、输血情况、HBV和HCV感染等,同时选取694例健康献血者进行对照分析。3、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按白血病类型进行分组,分别探讨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总体生存率、白血病复发、移植相关死亡、无白血病生存等。结果:1、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Bs Ag、Anti-HCV、HEV RNA、HPg V RNA阳性率分别为4.8%、0.5%、0.5%、18.6%,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分别为12.7%、2.6%、0.9%、0.4%,两类患者中均未发现HAV和HD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性别、年龄、血型、婚姻状况、民族以及输血对HBV感染无显着影响。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的阳性率(18.6%)显着高于健康献血者(2.3%),民族和输血是HPg V感染的危险因素,HPg V感染率在年龄、性别、血型、HBV感染、HCV感染、婚姻状况、白血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3、AML组、ALL组、MDS组中HPg V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性粒细胞重建中位时间(IQR)分别为13.5(11-15)天vs 13(11-14)天、12(11-14)天vs 13(11.5-14)天、12(11-15)天vs 14(11-16)天;血小板重建中位时间(IQR)分别为14(12-16)天vs 14(12-17)天、15(10-17)天vs 13.5(12-15)天、19(16-28)天vs 15(12-30)天,三组患者的造血重建均无显着差别。AML组HPg V阳性患者的皮肤3-4度a GVHD发生率、皮肤c GVHD发生率以及胃肠道c GVHD发生率均显着高于HPg V阴性患者,分别为25%vs 6.9%、60.6%vs 24.7%、12%vs 1.4%;在ALL组中,HPg V阴性患者的OS显着高于阳性患者(93.7%vs 69.3%);在MDS组中,HPg V阴性患者OS、LFS显着高于阳性患者(92.9%vs 50%,85.7%vs 50%),HPg V阴性患者TRM、肝脏3-4度a GVHD发生率显着低于阳性患者,分别为0%vs 33.3%、0%vs 25%。结论:1、我中心消化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肝炎病毒感染主要以HBV为主,其次为HCV。HEV和HPg V阳性率均较低,未发现HAV和HDV感染。性别、年龄、血型、婚姻状况、民族以及输血对HBV感染无显着影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HAV、HBV、HCV、HDV、HEV阳性率均与正常人群无显着差异,HPg V阳性率显着高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是HPg V感染的高危人群,HPg V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血型、HBV感染、HCV感染、婚姻状况、白血病类型等均无显着关联,民族可能是HPg V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输血可显着增加HPg V感染风险。3、HPg V感染可增加AML患者皮肤3-4度a GVHD、皮肤c GVHD以及胃肠道c GVHD发生率,也可增加MDS患者肝脏3-4度a GVHD发生率,同时会降低ALL和MDS患者生存率以及MDS患者无白血病生存率。建议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相关的献血者和供者进行HPg V筛查,同时实时监测患者术后的HPg V感染情况,实时进行干预性治疗。

郎燕歌[5](2018)在《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抗病毒功能的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病毒感染会导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常常引起全球的关注、担忧甚至恐慌。例如美洲出现了寨卡病毒(ZIKV)的爆发流行,其感染导致小头畸形症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登革热病毒(DENV)每年大约造成3.9亿人口感染,导致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症等。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全球大约有1.7亿人感染。病毒作为绝对的细胞内寄生生物,必须进入宿主细胞才能启动复制、传播和维持病毒感染。因此干扰病毒进入宿主细胞途径阻止病毒感染,是一种高效、优良的抗病毒策略。为了进入宿主细胞,大多数病毒利用细胞的内吞机器。病毒在细胞质膜、内吞体、内质网和核膜等位置通过膜融合或侵入将病毒核酸释放到细胞内,该融合或侵入过程通常与pH值相关,而调节细胞和细胞器的pH值是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显然,离子通道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过程应该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宿主离子通道和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很少被探究。离子通道是细胞质膜或者细胞器膜内外物质进行离子交换的膜通道蛋白,对维持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Kv1.3钾通道广泛地分布在兴奋与非兴奋细胞的细胞质膜和细胞器膜表面,介导细胞质膜K+外流、细胞器膜K+内流,对于维持静息膜电位、调节膜的复极化、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体积等至关重要。Kv1.3钾通道异常表达与胰岛素抗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等密切相关,因此Kv1.3钾通道被作为多种疾病治疗与诊断的靶标。然而Kv1.3钾通道和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首先,本研究分析了马氏正钳蝎防御素BmKDfsin3的基因表达与功能。采用蝎子细菌感染模型、启动子克隆与活性研究等,揭示了马氏正钳蝎防御素BmKDfsin3为组成型转录表达模式。在HCV Huh7.5.1细胞感染体系中,BmKDfsin3能够浓度依赖地抑制HCV复制,其IC50为2.34 μM。与此同时,BmKDfsin3还具有Kv1.3钾通道活性选择性抑制功能,其IC50为23.4nM。过去我们课题组曾经发现Kv1.3钾通道选择性蝎毒素多肽抑制剂BmKTX-D33H和ADWX-1阻断Kv1.3钾通道活性的IC50分别为15.4pM和1.89pM,本研究发现它们也可以有效抑制HCV复制,其抑制HCV复制的IC50分别为1.22 μM和24.20 nM。研究暗示,Kv1.3钾通道选择性蝎毒素多肽抑制剂影响HCV复制可能具有普遍性,并且其抑制HCV复制功能与抑制Kv1.3通道活性功能呈正相关。这些实验结果显示,以马氏正钳蝎防御素BmKDfsin3为分子探针发现的Kv1.3钾通道可能影响HCV复制。其次,研究了 Kv1.3钾通道在HCV感染的人肝细胞系Huh7.5.1和肝组织中的表达与活性。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等揭示,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人肝细胞系Huh7.5.1和肝脏组织均有Kv1.3钾通道表达。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Huh7.5.1细胞膜表面也能够检测到Kv1.3钾通道电流。研究还发现,HCV复制以不依赖于干扰素的方式上调Huh7.5.1细胞系中Kv1.3钾通道的mRNA和蛋白含量,而且免疫组化分析显示,HCV感染患者的肝组织中Kv1.3蛋白表达也升高了。同时,在构建的Kv1.3钾通道稳定过表达的Huh7.5.1细胞系Kv1.3-stable中,HCV复制不仅上调Kv1.3钾通道的mRNA和蛋白含量,而且也增强其细胞膜表面Kv1.3钾通道电流。这些实验结果发现了 HCV复制能够上调Kv1.3钾通道的表达并增强宿主细胞膜Kv1.3钾通道电流,暗示了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与HCV复制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然后,开展了 Kv1.3钾通道对HCV复制影响的研究。采用分子克隆、细胞转染、q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在Huh7.5.1细胞中过表达Kv1.3钾通道,实验结果显示,该通道的过表达会抑制HCV复制。同时,将过表达的Kv1.3钾通道下调可以回复其对HCV复制的抑制作用。并且,Kv1.3钾通道基因的敲除促进HCV复制。这些实验结果显示了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能够有效地抑制HCV的复制。Kv1.3钾通道抑制HCV复制的作用阶段实验表明:Kv1.3钾通道抑制HCV进入宿主细胞过程,不影响HCV病毒颗粒的完整性和感染性,不作用于HCV进入宿主细胞的吸附阶段,而作用于HCV进入细胞过程的吸附后阶段。利用电子透射显微镜技术观察到Kv1.3钾通道能够将HCV颗粒阻滞在囊泡中。因此,这些研究表明,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能够抑制HCV进入宿主细胞,且密切相关于病毒包膜与内吞体膜融合阶段。接着,本研究阐明了 Kv1.3钾通道抑制HCV进入宿主细胞的作用机制。在Huh7.5.1细胞中,Kv1.3钾通道定位于早期内吞体、晚期内吞体、溶酶体等酸性细胞器上,且与HCV进入宿主细胞过程存在共定位。过表达Kv1.3钾通道导致酸性细胞器pH升高。细胞与细胞膜融合研究发现,Kv1.3钾通道可以抑制HCV E1E2包膜蛋白介导的膜融合过程,而且过表达Kv1.3钾通道可以放大酸性细胞器抑制细胞器膜融合。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通过抑制内吞体酸化过程影响HCV包膜与内吞体膜的融合,从而阻止HCV的RNA基因组释放到细胞质,最终限制HCV进入宿主细胞。最后,研究了 Kv1.3钾通道限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广谱性。黄病毒科包膜病毒DENV和ZIKV具有与HCV类似的入胞过程,均经由内吞体酸化介导的膜融合过程进入宿主细胞。qRT-PCR、Western blot、噬斑实验、透射电镜和膜融合等实验结果显示,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同样可以影响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内吞体膜的融合,从而有效抑制DENV和ZIKV的复制。与HCV、DENV和ZIKV不同,副粘液病毒科的包膜病毒SeV进入细胞的膜融合过程是在中性pH条件和细胞质膜表面发生。病毒RNA检测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Kv1.3钾通道并不影响SeV复制。因此,Kv1.3钾通道是一个广谱的限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蛋白,抑制经由内吞体酸化介导的膜融合过程进入宿主细胞的一类病毒的复制。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以马氏正钳蝎防御素BmKDfsin3为分子探针,发现了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影响HCV复制的可能。然后,揭示了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具有抑制HCV入胞过程膜融合作用的功能,阐明了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通过影响内吞体酸化抑制膜融合过程的抗HCV感染机制,并证明了 Kv1.3钾通道是一个广谱的限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蛋白。本研究首次发现了Kv1.3钾通道抑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过程膜融合阶段的新功能,为防治HCV、DENV和ZIKV等黄病毒甚至其它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策略与途径,也为宿主细胞离子通道作为广谱抗病毒靶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舒云[6](2017)在《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调控TGF-β1/CTGF通路干预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对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的患者进行干预,以患者血清CTGF、TGF-β1两因子的表达为切入点,检测记录并分析患者在试验各观察点的临床症状积分、血常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四项、CTGF、TGF-β1,初步探讨两中成药对此类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共选择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趋势的患者30例作为受试者,其中男21例,女9例,按入组先后顺序编号,同时给予益艾康胶囊和鳖甲煎丸口服。本研究为期1年,半年为1个疗程,0月、6月和12月为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变化和抽取静脉血测定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肝纤四项和血清学指标等的三个时间点。一般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和肝肾功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纤四项及血清TGF-β1、CTGF含量的测量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最后将所有既选指标的测定值与药物疗效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干预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趋势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测定:肝功能随访提示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干预患者的ALT、AST、DBIL、TBIL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与用药前相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GF-β1、CTGF表达: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TGF-β1、CTGF表达明显降低,且随观察时间的进展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四项:治疗前患者肝纤四项指标高于正常上限,治疗后指标随着观察时间的进展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常规和肾功:治疗前患者血常规、肾功能指标未见异常,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疗效评价:治疗后12个月,27例患者得到缓解,其中8例患者异常的肝纤四项指标降低50%以上或者恢复正常,且药物疗效的R×C行列卡方检验提示同治疗后6个月相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研究分析显示,患者用药12个月后的疗效同血清TGF-β1、CTGF水平呈负相关(CC分别为-0.76,-0.81)。结论1.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能够明显改善HIV/HCV重叠感染有肝纤维化趋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中对面目发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胁肋疼痛和肝脾肿大等尤为显着,而无明显的毒副作用。2.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干预重叠感染症状的改善,可能与药物发挥保护肝功能、稳定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有关。3.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对HIV/HCV重叠感染有肝纤维化趋势患者的作用有可能通过其抑制TGF-β1/CTGF细胞信号通路,降低TGF-β1及CTGF的表达水平而实现。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7](2017)在《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是引发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多为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但是依然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在标准方案治疗后无法获得持续病毒应答,这类患者归为难治性丙型肝炎(refractory hepatitis C,RHC)。近年来中医药对难治性丙型性肝炎的机理研究及辩证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目的: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总结,以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法为指导,探讨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症候疗效、肝功能、病毒指标、安全性等进行评价,为中医药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平行的原则,选择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患者,各分为40例,排除脱落病例后,最终入选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给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西药(聚乙二醇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伟林),对照组只给予西药(聚乙二醇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伟林)以48周为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候疗效评分、以及各分项症状体征,并检测实验室指标:肝功能(ALT、AST、GGT等)、丙型肝炎病毒含量(HCV-RNA)、骨髓抑制指标(WBC、PLT),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综合疗效:两组显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率、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总积分:两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肌肤加错、面色晦暗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ALT、AST(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病毒定量数值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抗病毒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法为指导,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减轻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肌肤加错、面色晦暗,五心烦热等症状方面优势明显。改善了肝功能,降低了丙肝病毒的含量,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疗效好的优势。

梅儒齐[8](2016)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丙肝患者临床表现及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导致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一项重要因素,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导致1.3-1.5亿人慢性感染,并每年造成35-50万人死亡。HCV感染可分为急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约有70-8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慢性感染(chronic hepatitis C,CHC)。尽管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s,DAAs)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抗HCV治疗的治愈率及减少了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但由于高额治疗费用、药物的不易获得等因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eg-interferon-alpha/ribavirin,peg-IFN-α/RBV)的二联疗法在不少国家地区仍然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肝纤维化进程,减少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并提高生存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VR)是HCV抗病毒治疗成功的标志。除去病毒学因素(病毒载量、HCV基因型及合并感染)和宿主因素(年龄偏大、男性、种族、胰岛素抵抗、肝硬化及IL28B rs12979860 CC基因型等),二联疗法治疗进程还会因利巴韦林导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干扰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造成服药依从性不佳,甚至中断治疗。因此,在抗病毒治疗前,通过一些生物学标志物来预测CHC患者的临床表现(肝纤维化程度、贫血程度、血小板减少症等)以及抗病毒治疗应答反应,可以及时调整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最终提高HCV病毒学清除率。本研究所涉及的遗传学标志物包括溶质载体家族(solute carriers,SLCs)、Kruppel样因子12(Kruppel-like factor,KLF12)、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NR2)及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有研究表明,部分溶质载体家族相关基因可编码利巴韦林胞内吸收的主要转运蛋白,从而影响体内利巴韦林药物浓度及抗病毒治疗预后。Kruppel样因子12可能通过改变血红蛋白的β链结构从而导致溶血性贫血。此外,维生素D缺乏已被证明与CHC患者联合抗病毒治疗预后较差及严重肝纤维化密切相关。而维生素D相关基因编码的一系列产物在维生素D代谢通路中表现活跃,因此这些多态性位点可预测CHC患者联合治疗预后及肝纤维化程度。最后,由CNR2基因编码的大麻素受体2在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具有重要的肝保护作用,而发生在rs35761398位点的突变通过将编码产物上63位点的谷氨酰胺(Q)替换为精氨酸(R)来削弱大麻素受体2的功能。目前有研究发现此位点可影响CHC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组织病理学炎症程度,而抗HCV治疗预后方面则尚无相关报道。因此,我们根据这些基因多态性位点不同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区域,将研究分为3部分来分别探索它们对慢性丙型肝炎的可能的影响作用。1.SLC家族与KLF12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预后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本组研究主要着力于探索SLC4A11 rs3810560,SLC16A9 rs12356193,SLC29A1rs760370及KLF12 rs9543524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CHC患者HCV病毒清除(自发性与治疗导致)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方面潜在的影响。选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来分析525名中国北方CHC患者、137名HCV自发清除者(spontaneous clearance,SHC)以及207名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信息。所有研究对象在治疗前行横断面研究,主要观察这些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在三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判断其与HCV自发清除及HCV感染风险之间的关系。357例符合抗病毒治疗纳入标准以及愿意接受治疗的CHC患者接受了为期48周的重组普通IFN-α2b(5MU每日3次皮下注射)/RBV(口服,体重<60kg者800mg/日,体重介于60-75kg之间者1000mg/日,体重>75kg者1200mg/日)抗病毒治疗,治疗结束后持续随访24周,最后服药依从性>80%的患者被纳入预后分析。175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被纳入治疗导致的相关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主要观察血红蛋白与血小板下降程度。我们在基线、治疗第2、4、12、24、36、48周以及治疗结束后第24周时进行纵向随访研究,包括调查问卷(服药依从性)、收集血样(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生化学指标及病毒学指标)以及肝纤维化超声检查(Fibro Scan)。有关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皮尔森卡方检验的原始P值,在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需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本部分实验结果如下:携带SLC4A11 rs3810560 CC型的患者获得SVR的比率要明显高于携带TT或TC型的患者,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后,SLC4A11-CC基因型可独立预测CHC患者联合治疗后的SVR率(OR,2.42;95%CI,1.06-5.56,P=0.037)。这种预测作用在不同HCV基因型的患者组中被削弱,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LC29A1-AA基因型(OR,2.90;95%CI,1.29-6.54,P=0.010,全HCV基因型组;OR,4.22;95%CI,1.04-17.24;P=0.043,HCV-2a型组)为CHC患者(所有HCV基因型)联合治疗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CV-1b型患者组中无预测作用。与此同时,SLC29A1-GG型(OR,4.98;95%CI,1.27-19.61;P=0.021)被视为与治疗第4周出现严重血小板水平下降(>20×109/L)独立相关,这种相关性同样发生在HCV-2a型患者组(OR,6.99;95%CI,1.42-34.48,P=0.013)。在联合抗病毒治疗第3、4周期间,KLF12-TG或GG基因型是有效防止血小板下降的独立保护因素(OR,4.44;95%CI,1.45-13.70,P=0.009)。2.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预后及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本组研究主要观察GC rs7041及rs222020,CYP2R1 rs10741657与DHCR7rs12785878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CHC患者HCV病毒清除(自发性与治疗导致)及肝纤维化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共纳入869名研究人群,包括522例CHC患者(354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被纳入预后分析,321名被纳入肝纤维化分析)、137名SHC者以及210名健康对照。所有869名研究对象在治疗前行横断面研究,主要观察这些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在三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判断其与HCV自发清除及HCV感染风险之间的关系。治疗方案、随访内容以及统计学分析方法同第一部分研究。本部分实验结果如下:携带GC rs222020位点TC基因型的患者获得治疗结束时应答(end of treatment viral response,ETVR)的概率明显高于TT型或CC型患者(TT vs.TC vs.CC,72.1%vs.86.2%vs.64.5%,P=0.004)。多因素回归分析后,GC rs222020 TC基因型在获得ETVR的患者中更常见(TC vs.TT,OR,2.94;95%CI,1.43-5.88,P=0.003;TC vs.TT/CC,OR,3.13;95%CI,1.56-6.25;P=0.001),并且年龄、基线时HCV RNA载量偏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基线Fibro Scan指数是ETVR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TC基因型对预后的预测作用同样适用于感染HCV-1b型的患者(TC vs.TT,OR,5.26;95%CI,1.85-14.29,P=0.002;TC vs.CC,OR,33.33;95%CI,3.70-500,P=0.002;TC vs.TT/CC,OR,5.88;95%CI,2.17-16.67;P<0.001),且预测效能更高。携带GC rs222020 TC基因型的患者中重度肝纤维化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随后,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HCV RNA载量、ALT水平、血小板比值、Fib-4指数等因素,GC rs222020 TC基因型是CHC患者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5;95%CI,1.14-3.69,P=0.016,全HCV基因型组;OR,3.54;95%CI,1.48-8.46;P=0.004,HCV-1b型组)。3.CB2-63位点与抗病毒治疗预后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本部分主要研究了CNR2 rs35761398(CB2-63)位点在CHC患者疾病进展(临床检验指标及肝纤维化程度)与抗病毒治疗反应方面的作用。本组研究只纳入了接受了联合抗病毒治疗的CHC患者,其中359名患者被纳入治疗期间临床检验指标变化趋势分析与疗效分析,212例在治疗前与治疗48周结束时行Fibro Scan检查的患者被纳入肝纤维化分析。治疗方案、随访内容以及统计学分析方法同第一部分研究。本部分实验结果如下:与其他患者相比,携带CB2-63 QQ基因型的患者更易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al response,RVR),多因素回归分析后证实该位点可独立预测抗HCV治疗预后(OR,2.42;95%CI,1.13-5.18,P=0.023,全HCV基因型组;OR,4.41;95%CI,1.02-18.87,P=0.047,HCV-2a组)。我们还观察到,携带CB2-63 QQ型的患者血小板水平(基线时,治疗第4、12、24周)与甘油三酯水平(基线、治疗第12周及第36周时)明显高于携带QR或RR型的患者(P<0.05),并且在HCV-1b型患者组中出现相似的分布趋势。另一方面,携带CB2-63 QQ/QR基因型的CHC患者在抗病毒治疗48周结束时发生中重度肝纤维化(≥F2,≥7.3k Pa)的概率明显偏低(OR,5.94;95%CI,1.61-21.85;P=0.007,全HCV基因型组;OR,3.97;95%CI,1.71-9.24;P=0.001,HCV-1b型组)。综上,我们的结论是:(1)研究所涉及到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与HCV自发清除、HCV感染风险无相关性。(2)SLC4A11 rs3810560基因多态性是慢性丙型肝炎联合治疗预后、利巴韦林相关性溶血性贫血与干扰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KLF12 rs9543524位点是早期抗HCV治疗期间有效防止血小板下降的独立性保护因素。(3)GC rs222020位点可独立预测CHC患者联合抗病毒治疗后获得ETVR,并且是患者治疗前发生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CB2-63基因多态性可独立预测联合治疗RVR的获得,并且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发生发展中重度肝纤维化的风险相关。

谭利兴[9](2016)在《扶正抗毒胶囊对HIV/HCV重叠感染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扶正抗毒胶囊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重叠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Viral Load,VL)水平以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评价其治疗HIV/HCV重叠感染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探索中医药治疗HIV/HCV重叠感染的可行性和方法,从而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HIV/HCV重叠感染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口服扶正抗毒胶囊治疗6个月,于0月、3月、6月访视,制定专门的临床观察表记录相应的资料和指标。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卡洛夫斯基积分和体重变化情况于0月、3月、6月访视时记录;免疫学指标CD4+T淋巴细胞计数使用流式细胞术于0月、3月、6月访视时检测并记录;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采用酶学速率法于0月、3月、6月访视时检测并记录;病毒学指标HIV-VL、HCV-VL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于0月、6月访视时检测并记录。使用SPSS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下降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2、卡洛夫斯基积分治疗后患者卡洛夫斯基积分上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3、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49个/μl之间的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500个/μl之间的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t淋巴细胞月平均变化速率为8.87。4、hiv病毒载量治疗后患者hiv-vl平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49个/μl之间的患者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350—500个/μl之间的患者治疗前后hiv-vl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无患者hiv-vl下降到检测限以下。5、hcv病毒载量治疗后患者hcv-vl水平下降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入组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49个/μl之间的患者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350—500个/μl之间的患者治疗前后hcv-vl均显着下降(p<0.05)。无患者hcv-vl下降到检测限以下。6、alt、ast治疗后患者alt、ast水平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lt、ast异常患者比例和异常构成比例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ast/alt比值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7、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hiv-vl负相关(r=-0.535,p<0.01);hcv-vl与hiv-vl(r=0.079,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未呈现显着相关性(r=-0.151,p>0.05)。结论:1、扶正抗毒胶囊能够促进hiv/hcv重叠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2、扶正抗毒胶囊能够干预病毒核糖核酸(ribonucleicacid,rna)复制,稳定或降低hiv、hcv病毒载量,并且对hcv-rna的干预作用优于hiv-rna;3、扶正抗毒胶囊能够改善HIV/HCV重叠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4、扶正抗毒胶囊可能对HIV/HCV重叠感染时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安全性较好。

陈菲,骆珊,郭风繁,欧文胜[10](2016)在《丙型肝炎病毒各感染状态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8表达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表达水平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各感染状态中的差异。方法收集了174例静脉吸毒人群的血样,根据抗-HCV抗体、HCV RNA的检测结果,将HCV感染组分为急性感染组(HCV Ig G-RNA+),慢性感染组(HCV Ig G+RNA+)和自限清除组(HCV Ig G+RNA-),并根据HBs Ag的检测结果将其分为HCV感染组、HBV感染组、HCVHBV共感染组和对照组,并采用悬液芯片检测其外周血中IL-8水平,分析HCV各感染状态的IL-8水平的差异,及在HCVHBV共感染中,HBV对HCV IL-8表达水平影响。结果在HCV各感染组中,急性感染组(HCV Ig G-RNA+)和自限清除组(HCV Ig G+RNA-)的IL-8水平显着高于慢性感染组(HCV Ig G+RNA+)组与对照组(P<0.05);HCV单感染组和HCV HBV共感染中的IL-8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IL-8水平与ALT、AST无相关性,IL-8水平在两组不同的HCV基因型人群(3型与6型)中的表达水平相似,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中IL-8可能对HCV病毒清除有一定作用,在HCV感染的早期IL-8可能通过参与天然免疫抗病毒,在恢复状态下可能与记忆细胞免疫反应有关,并且HCV感染时IL-8的表达水平不受HBV感染的影响。

二、早期HIV重叠感染不影响HCV基因替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HIV重叠感染不影响HCV基因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2)索磷布韦/韦帕他韦治疗吸毒与非吸毒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丙型肝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宿主抗体库应答及m6A修饰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研究进展
        1.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简介
        1.1.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组结构和蛋白功能
        1.1.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复制周期
        1.1.4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情况
        1.1.5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致病性
        1.1.6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受体研究进展
        1.1.7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1.2 免疫组库研究进展
        1.2.1 免疫组库组成
        1.2.2 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技术
        1.2.3 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的应用
    1.3 m~6A甲基化修饰研究进展
        1.3.1 m~6A甲基化酶
        1.3.2 m~6A去甲基化酶
        1.3.3 m~6A结合蛋白
        1.3.4 m~6A生物学功能
        1.3.5 m~6A检测方法
        1.3.6 病毒m~6A研究进展
第二章 PEDV不依赖APN入侵Vero或IPEC-J2细胞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PCR扩增Vero APN基因片段
        2.2.2 检测Vero细胞vAPN mRNA水平
        2.2.3 验证Vero细胞是否表达vAPN蛋白
        2.2.4 APN抗体阻断实验
        2.2.5 应用CRISPR-Cas9构建敲除vAPN的Vero细胞系
        2.2.6 PEDV-GFP感染Vero, Vero-vAPN~(KO1)和Vero-vAPN~(KO2)细胞
        2.2.7 唾液酸对PEDV入侵细胞的影响
        2.2.8 pAPN对PEDV入侵IPEC-J2细胞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应用高通量测序分析猪感染PEDV抗体库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构建检测猪抗体库的高通量测序平台
        3.2.2 PEDV阴性猪BCR重链V,D,J基因使用情况
        3.2.3 PEDV感染改变BCR重链V基因使用模式
        3.2.4 PEDV阴性猪BCR重链CDR3的特征
        3.2.5 PEDV感染改变BCR重链CDR3表达特征
    3.3 讨论
第四章 PEDV基因组m~6A测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MeRIP-qPCR验证PEDV基因组是否存在m~6A修饰
        4.2.2 MeRIP-seq文库构建
        4.2.3 PEDV基因组m~6A peak分析结果
        4.2.4 PEDV感染改变宿主基因m~6A分布
    4.3 讨论
第五章 宿主m~6A相关蛋白在PEDV复制周期中的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PEDV感染对宿主m~6A相关蛋白定位和表达的影响
        5.2.2 宿主m~6A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在PEDV复制周期中的作用研究
        5.2.3 m~6A“readers”蛋白直接结合PEDV RNA
        5.2.4 m~6A结合蛋白在PEDV复制周期中的作用研究
    5.3 讨论
第六章 PEDV RNA基因组m~6A修饰在病毒复制周期中的作用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
        6.2.1 PEDV m~6A突变毒株的拯救
        6.2.2 PEDV m~6A突变毒株和WT毒株生长特性的比较
        6.2.3 突变N基因m~6A提高了PEDV复制子的复制能力
    6.3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4)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类Pegivirus病毒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3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3.2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肝炎感染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3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健康献血者的HPgV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3.2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PgV感染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3.4 输血对HPgV感染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预处理方案
        2.3 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
        2.4 各项观察指标定义
        2.5 白血病危险分层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SCT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造血重建情况
        3.3 生存情况
        3.3.1 AML患者生存情况
        3.3.2 ALL患者生存情况
        3.3.3 MDS患者生存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人类Pegivirus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抗病毒功能的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蝎毒素
        1.1.1 蝎毒素的组成
        1.1.2 蝎毒素的功能
        1.1.3 蝎防御素多肽及其功能
    1.2 离子通道
        1.2.1 离子通道的分类
        1.2.2 离子通道的功能
        1.2.3 Kv1.3钾通道及其功能
    1.3 病毒感染
        1.3.1 病毒感染的危害
        1.3.2 病毒复制周期
    1.4 离子通道和病毒感染的关系
        1.4.1 VDAC和病毒感染的关系
        1.4.2 P2X7通道和病毒感染的关系
        1.4.3 氯离子通道和病毒感染的关系
        1.4.4 钙离子通道和病毒感染的关系
        1.4.5 TRP通道和病毒感染的关系
        1.4.6 钠离子通道和病毒感染的关系
        1.4.7 钾离子通道和病毒感染的关系
    1.5 论文出发点
第二章 马氏正钳蝎防御素的基因表达与功能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马氏正钳蝎防御素基因的组成型转录
        2.3.2 马氏正钳蝎防御素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克隆
        2.3.3 马氏正钳蝎防御素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2.3.4 马氏正钳蝎防御素基因启动子的组成型转录活性
        2.3.5 马氏正钳蝎防御素BmKDfsin3对HCV复制的影响
        2.3.6 马氏正钳蝎防御素BmKDfsin3对离子通道活性的影响
        2.3.7 Kv1.3钾通道选择性蝎毒素多肽抑制剂对HCV复制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HCV感染对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Huh7.5.1细胞系及人肝组织中Kv1.3钾通道的表达分析
        3.3.2 Huh7.5.1细胞系中Kv1.3钾通道的电生理活性分析
        3.3.3 HCV感染对Huh7.5.1细胞中Kv1.3钾通道表达的影响
        3.3.4 HCV感染对人肝脏组织中Kv1.3钾通道表达的影响
        3.3.5 HCV感染对Kv1.3-stable细胞中Kv1.3钾通道表达的影响
        3.3.6 HCV感染对Kv1.3-stable细胞Kv1.3钾通道电生理活性的影响
        3.3.7 干扰素处理对Huh7.5.1细胞系Kv1.3钾通道表达的影响
        3.3.8 HCV感染对Kv1.3钾通道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Kv1.3钾通道抑制HCV进入宿主细胞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过表达Kv1.3钾通道对HCV复制的影响
        4.3.2 下调过表达的Kv1.3钾通道对HCV复制的影响
        4.3.3 敲除Kv1.3钾通道对HCV复制的影响
        4.3.4 过表达Kv1.3钾通道抑制HCV复制的作用阶段分析
        4.3.5 过表达Kv1.3钾通道对HCV细胞受体表达的影响
        4.3.6 过表达Kv1.3钾通道对HCV进入宿主细胞过程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抑制HCV复制的作用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
        5.3.1 Kv1.3钾通道在细胞内分布
        5.3.2 Kv1.3钾通道与酸性细胞器共定位
        5.3.3 Kv1.3钾通道与HCV共定位分析
        5.3.4 Kv1.3钾通道对细胞器pH的影响
        5.3.5 Kv1.3钾通道对HCV包膜蛋白介导的膜融合过程的影响
        5.3.6 Kv1.3钾通道对细胞器形态的影响
        5.3.7 细胞器酸化抑制剂BAF和Vacuolin-1对HCV复制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抑制DNEV和ZIKV复制及其作用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方法
    6.3 结果
        6.3.1 过表达Kv1.3钾通道抑制DENV复制
        6.3.2 过表达Kv1.3钾通道对DENV进入宿主细胞过程的影响
        6.3.3 过表达Kv1.3钾通道抑制ZIKV复制
        6.3.4 过表达Kv1.3钾通道不影响SeV复制
        6.3.5 Kv1.3钾通道抑制DENV和ZIKV包膜蛋白介导的膜融合过程
        6.3.6 BAF和Vacuolin-1对DENV、ZIKV和SeV复制的影响
    6.4 讨论
研究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调控TGF-β1/CTGF通路干预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案设计
    1.3 诊断标准
    1.4 受试者选择
    1.5 药物及疗程
    1.6 试验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1.7 疗效评价
    1.8 技术路线
    1.9 统计分析
结果
    2.1 症状体征变化情况
    2.2 血常规、肾功能
    2.3 肝功能
    2.4 肝纤四项
    2.5 TGF-β1、CTGF表达
    2.6 用药后疗效统计
讨论
    3.1 HIV/HCV重叠感染并伴肝纤维化的中医认知及中药防治概况
    3.2 实验用药:益艾康胶囊及鳖甲煎丸
    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导师学术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2:知情同意书
附录 3:临床观察表
附录 4:在校期间科研情况和论文着作
致谢

(7)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课题理论研究
    Ⅰ. 中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与治疗
        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概念
        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3. 难治性丙型肝炎辨证分型
        4.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Ⅱ. 西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与治疗
        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概念
        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机制
        3.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案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疗程
        2.4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3.6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治疗不同的时间HCV-RNA对数比较
        4.3 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4.4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4.5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4.6 治疗过程中对于骨髓抑制的影响的比较
        4.7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4.8 总体证候疗效比较
        4.9 抗病毒疗效分病程比较
    5. 讨论
        5.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5.2 方药选择依据
        5.3 结果分析
    6. 结果
    7.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简介

(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丙肝患者临床表现及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1.1.1 丙型肝炎病毒自发清除的影响因素
        1.1.2 丙型肝炎相关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
        1.1.3 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因素
        1.1.4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与外周血细胞减少症
        1.1.5 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慢性丙型肝炎中的角色
    1.2 溶质载体家族与Kruppel样因子 12
        1.2.1 溶质载体家族及其基因多态性概述
        1.2.2 Kruppel样因子12及其基因多态性概述
        1.2.3 溶质载体家族、Kruppel样因子基因多态性12与病毒性肝炎
    1.3 维生素D
        1.3.1 维生素D概述
        1.3.2 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对与维生素D代谢的影响
        1.3.3 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性肝炎
    1.4 大麻素受体 2
        1.4.1 大麻素受体2概述
        1.4.2 大麻素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大麻素受体
        1.4.3 大麻素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性肝炎
第2章 SLC家族与KLF12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应答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
    2.1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抗HCV治疗方案、依从性评估及疗效评价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和SNP分布
        2.2.2 SLC家族与KLF12相关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风险无关
        2.2.3 SLC4A11 rs3810560位点CC基因型可预测SVR
        2.2.4 SLC29A1 rs760370位点可预测利巴韦林相关性溶血性贫血与干扰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2.2.5 KLF12 rs9543524位点与治疗第 3、4 周期间反应性血小板升高相关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应答及基线时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1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抗HCV治疗方案、依从性评估及疗效评价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和SNP分布
        3.2.2 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风险无相关性
        3.2.3 GC rs222020位点TC基因型可预测ETVR
        3.2.4 GC rs222020位点TC基因型与基线中重度肝纤维化(≥F2,≥7.3k Pa)相关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CB2-63 位点与抗病毒治疗应答及治疗期间临床特征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抗HCV治疗方案、依从性评估及疗效评价
        4.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4 实验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
        4.2.1 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
        4.2.2 CB2-63 QQ基因型影响血小板计数与甘油三酯水平
        4.2.3 CB2-63 QQ基因型可预测RVR
        4.2.4 CB2-63 QQ/QR基因型与治疗结束时中重度肝纤维化(≥F2,≥7.3k Pa)独立负相关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扶正抗毒胶囊对HIV/HCV重叠感染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索引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4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方法及指标
        2.3 仪器和方法
        2.4 疗效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医学伦理申明
    4 结果
        4.1 脱落情况
        4.2 中医证候分布
        4.3 症状体征积分
        4.4 体重
        4.5 卡洛夫斯基积分
        4.6 CD4~+T淋巴细胞计数
        4.7 HIV , HCV病毒载量
        4.8 ALT, AST
        4.9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4.10 安全性指标
    5 讨论
        5.1 中医学对艾滋病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5.2 扶正抗毒胶囊
        5.3 疗效和机制探讨
        5.4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附录
    附录1 临床观察登记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录4 卡诺夫斯基积分表
发表论文
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10)丙型肝炎病毒各感染状态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8表达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1.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2. 1 样本采集与处理
        1. 2. 2 HCV抗体及HBV抗原检测
        1. 2. 3 HCV核酸定性分析
        1. 2. 4 ALT / AST检测
        1. 2. 5 基因分型
        1. 2. 6血浆中IL - 8 水平的测定
    1. 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 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肝功能指标及血浆IL - 8 水平
    2. 2 HCV感染组中各种感染状态下血浆中IL - 8水平比较
    2. 3 HBV感染不影响IL - 8 水平
    2. 4 血浆中IL - 8 水平与血浆中ALT、AST及HCV基因型别的相关性
3 讨论

四、早期HIV重叠感染不影响HCV基因替换(论文参考文献)

  • [1]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 谢志伟,章红艳,陆霭琪,朱莹,王俊洁,关玉娟,罗润齐,夏阳,周元平,陈小苹,李剑萍.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1(04)
  • [2]索磷布韦/韦帕他韦治疗吸毒与非吸毒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分析[D]. 罗雪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宿主抗体库应答及m6A修饰调控的研究[D]. 吉春苗. 浙江大学, 2020
  • [4]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D]. 李占甲.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宿主细胞Kv1.3钾通道抗病毒功能的发现与作用机制研究[D]. 郎燕歌. 武汉大学, 2018(06)
  • [6]益艾康胶囊联合鳖甲煎丸调控TGF-β1/CTGF通路干预HIV/HCV重叠感染伴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舒云.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7]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D].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丙肝患者临床表现及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D]. 梅儒齐. 吉林大学, 2016(08)
  • [9]扶正抗毒胶囊对HIV/HCV重叠感染的干预作用研究[D]. 谭利兴. 云南中医学院, 2016(12)
  • [10]丙型肝炎病毒各感染状态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8表达水平研究[J]. 陈菲,骆珊,郭风繁,欧文胜. 现代医院, 2016(02)

标签:;  ;  ;  ;  ;  

早期 HIV 二次感染不影响 HCV 基因置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