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威望之谜

日本海上威望之谜

一、日本海上逞威的玄机(论文文献综述)

梁芬奇[1](2018)在《现代初期女性文学样态研究 ——以石评梅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回望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整个时代都处在激烈的变革之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剧烈冲突贯穿了整个世纪之交。在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胡适、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不仅将“民主”、“科学”思想传入中国,更为新文学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一直以来,被埋没和压抑的女性文学,在过渡时代也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不同于前代的闺阁“才女”,新时代的女作家们不再满足于对闺阁内“一花一灯一草之间”的描摹,而是充分表现了女性人格的觉醒。无论是“哀叹的赞美者”庐隐、还是有着“兰气息”、“玉精神”的冰心、亦或是“笔触大胆而直率”的冯沅君,都在现代初期的文坛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然而,有着“京华女才子”之称的石评梅,在现代文学史中却鲜少被提及。虽然石评梅的创作生涯十分短暂,文学样态也未及成熟,但是,她以“纯真无杂的生命之火”着成的文学之花,却在过渡时代留下了十分鲜活的生命投影。因此,在回顾百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今天,将石评梅的创作样态放置于“五四”新文化的场域中,重新发掘其文学史价值就显得颇为必要。石评梅是20世纪初期“个人性”鲜明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探寻生命终极意义的艺术追求,其悲情与激越相交织的文字,也体现了现代初期中国女性文学发轫之时的典型形态。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以石评梅的创作样态为核心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第一章:“五四”转型时期女性作家群的形成。主要探讨新旧交替之际,“人”的觉醒、“女性”的觉醒,以及“文学革命”对女作家群生成的影响,并以石评梅所在的“女高师作家群”为例,追溯“五四”女作家群的历史成因;第二章:石评梅血泪交融的创作轨迹。从石评梅的人生轨迹入手,将作品划分为“情”“智”冲突、社会现实、宗教情怀三个部分,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创作与“五四”转型时期的文学思潮、社会思潮的紧密联系;第三章:悲情与激越交织的文学样态。重回“五四”场域,详细分析石评梅作品中的文体及语体样态,从而提炼出“五四”时期女性创作的时代特点;第四章:石评梅创作的文学史价值及其影响。将石评梅放入“女士”文学中进行考察,从创作内容、人生思考,和审美追求等方面,重新评估石评梅的文学史价值,并进一步总结石评梅对现代晋域女性创作的影响。结语:重申石评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意义。

孙振涛[2](2012)在《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学位论文致力于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全面考察唐末、前蜀、后蜀三个不同政权背景下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创作思想的整体演变态势。同时,深入研究蜀地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与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演变之间的关系,全面考察处于“承唐启宋”转型时期的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对南唐和宋初文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学位论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对唐末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首先,对唐末寓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及群体人格进行全面考察,其次,对蜀中文人群体的“崇杜”情结与感事写实的文学创作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对唐末帝王的中兴美梦与蜀中文人群体复古崇雅的文学思潮进行全面考察;对西蜀文人开掘内心、追摹贾岛和追求雕琢“苦吟”的文学创作倾向进行深入解读。第二章对五代前蜀一朝蜀中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首先,对前蜀王朝统治下的蜀中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和活动方式做一进行考察。其次,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蜀中文人群体的思想心态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由“功名”到“名利”、由“守道”到“顺时”、由纵情享乐到“醉入花间”的群体人格裂变情况。再次,对深受社会政局变动、时代经济发展、文人群体人格裂变及前朝风习浸染等诸因素制约的前蜀士人文学创作思想进行全面研究,考察其居于时代主流地位且引领社会创作风尚的质俚浅切和市井俗化的文学创作倾向以及缘情绮靡、寻芳猎艳和回归六朝“宫体”的文学创作思潮。第三章研究探讨五代后蜀一朝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思想。孟氏二主四十年多年统治下的后蜀文坛自成段落自具特色,首先全面考察后蜀一朝蜀地文人群体的构成方式、生成态势及群体人格思想等内容。其次,深入探讨韦縠《才调集》“韵高”、“词丽”的诗学思想内涵以及与五代西蜀文学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再次,分析探讨西蜀《花间集》的编纂特点、选词标准及编纂思想,全面考察其与后蜀文学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并对其所代表的后蜀文人集体无意识的词学审美思想进行深入解读。第四章就唐末五代时期蜀地宗教文化与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人格心态及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全面考察蜀地佛教的发展状况、西蜀社会的崇佛思潮以及西蜀文人的禅悦情怀,进而深入研究佛教传播与西蜀文人群体和文学创作思想之间的关系。再次,全面考察道教在蜀地的传播情况、西蜀文人群体的佞仙情怀以及道教传播对西蜀文人群体和文学创作神仙道化色彩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就唐末五代时期西蜀地域文化与蜀地文人群体及文学创作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考察。首先,采用对比的视角分析探讨巴、蜀、汉中三大地理文化版块与蜀地文人群体的分布状态之间的关系。其次,采用流动的视角全面考察唐末、前蜀、后蜀三大政权背景下西蜀文人群体,对巴蜀地域文化认知和感受方面的历时性和阶段性的演进态势。再次,全面考察蜀地平原文化与西蜀地域文学中的神话色彩及乡邦文化色彩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巴峡山地文化与西蜀地域文学中的竹枝情韵和楚骚风味之间的关系。此外,花蕊夫人《宫词》颇具西蜀地域文化风貌特征自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质,本章最后专列一小节予以关注和探讨。第六章运用动态化的文化对比视角,全面考察和分析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创作思想对南唐和北宋文坛的影响态势。首先,深入探讨西蜀“花间词”对南唐词坛的影响,分析考察南唐词人对西蜀“花间”词人的曲词创作范式和词学审美理想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其次,全面考察由孟蜀一朝入宋的遗民文人群体在宋初文坛中的生成态势及群体人格思想。再次,分析探讨蜀籍遗民文人群体与宋初崇尚“白体”和“晚唐体”诗歌创作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其次,考察分析西蜀“花间”词人对宋初词坛的创作审美范式及词学崇雅思潮的深刻影响。

张红霞[3](2012)在《朱素臣传奇研究》文中指出苏州剧派在明末清初的戏曲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传奇比吴伟业等人的抒情剧更适合舞台搬演,比李渔等人的风情剧包蕴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从清朝开始,许多文人学者就开始关注以李玉为首的这个创作群体。诚然李玉的整体成就是苏州剧派其他传奇作家所无法超越的,但是对剧派中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是推动整个剧派研究不可缺少的动力。朱素臣的传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苏州剧派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他现存十部传奇,数量仅次于李玉和朱佐朝;他的公案题材和爱情题材传奇的成就,在苏州剧派中罕有匹敌。但是,在众多关于苏州剧派的研究成果中,朱素臣传奇的专门研究非常少见,多是在剧派整体研究中捎带提及,少数的专门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十五贯》、《未央天》等几部传奇上,造成了朱素臣传奇整体研究薄弱,作品研究仅限于几部传奇的不均衡状况。鉴于朱素臣传奇研究的现状,笔者在论文中对朱素臣传奇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考察,探究朱素臣传奇在本事来源、题材特色等方面的成就,挖掘其传奇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介绍其传奇在后世的传播概况。论文首先对朱素臣传奇的本事来源进行考证辨析,理清其传奇在取材来源上的独特性和在相关故事流变中的关键作用,揭示朱素臣传奇创作在题材选择上体现出的主观倾向。《聚宝盆》、《文星现》、《十五贯》等传奇的本事主要来源于前代文人的笔记杂传,朱素臣结合自己对素材的独特认识进行组合与重构,展示了他对前人相关记载的再创造;《朝阳凤》、《翡翠园》、《万年觞》等传奇的主要人物则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朱素臣围绕传奇中人物对其事迹进行虚构与敷衍,体现了他对相关历史人物及事件的重新阐释;《未央天》、《锦衣归》两部传奇事无所本,论者推测或有感于现实中事而作,在主题表现上侧重训世教化作用,在传奇叙事上则充分彰显中国古典戏曲叙事模式的特点,但是传奇在主题表达与客观叙事上却呈现出明显的悖离,存在着相互的矛盾。在理清本事来源的基础之上,笔者把朱素臣现存十部传奇按题材分为三类进行论析,揭示朱素臣不同题材传奇在苏州剧派中的独特性,挖掘朱素臣对明末清初世人普遍关注之时代主题的个性阐释。朱素臣的公案题材和爱情题材传奇的突出成就确立了他在整个剧派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首先展现了他公案题材传奇在平反公案的共同模式下不断求新求异,以独特的视角揭露社会现实、探究伦理规范的文化内涵;其次展示了他爱情题材传奇从探究情理关系入手,尝试调和情理矛盾,企图规避清理冲突,最终却走向李渔式的情理合一之路的尴尬和无奈。朱素臣的历史题材传奇在整个剧派中的成就并不突出,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朱素臣在顾恋旧朝的同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看到了新朝存在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认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步观念。朱素臣传奇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笔者主要从他重视传奇结构的组织凝炼,专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注意戏曲语言的本色当行,并以多种手段服务于舞台演出四个方面探讨了他的整体成就。艺术上对传奇舞台演出的重视,使得朱素臣的传奇从他生活的时代开始就在舞台上不断搬演,对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影响极大。但是,由于相关舞台演出文献资料的匮乏,我们只能从后世戏曲选本及曲谱中了解他的哪些传奇在舞台上常演不衰,从地方戏剧目中发现他的传奇经过民间演出传播的大概情况,从现存传奇版本的流变中寻绎他的传奇如何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再创造形成了今天看到的版本状况。论文对朱素臣传奇的研究建立在笔者对其现存十部传奇点校的基础之上,附录部分是笔者对朱素臣传奇整理的初步成果,一方面为论文主体部分的理论阐释奠定了文献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阅读朱素臣传奇作品的便捷途径。

邢国宏[4](2003)在《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冷战后,随着政治大国意念的膨胀以及新形势下新变化的出现,日本对自身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调整。较之冷战期间,日本的国家安全防卫政策、方针等诸多方面相对于“和平宪法”来讲有了较大的突破。在尚未就历史问题做出真正反省,且国内一再出现美化二战侵略的情况下,日本对其国家安全战略方面的调整,引起了周边邻国普遍的担忧和警惕。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冷战期间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简要回顾。战后日本采取何种国家安全战略牵动着日本、美国及亚洲邻国这三方面的神经。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与美国签定日美安保条约,它成为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起点。凭借此,日本取得了优先发展经济、维护对美关系、缓解邻国疑虑的三重效果。冷战期间,根据国力的恢复和经济实力的壮大,日本对自身的安全战略也进行过调整,但总的来说,日本国家安全战略仍是内向型的,对周边邻国安全并不构成威胁。 第二部分分析了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面对的新变化。冷战后日本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调整,是国际国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是日本对自身安全与否进行主观判断的主要依据;日本国内社会思潮及国民意识的变化,是日本决策层进行安全战略调整的内部原因;美国对日本战略需求的变化,则是日本频频突破“禁区”的外部动力。 第三部分是对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的内容分析。对日本政府来说,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其实质就是给自卫队“松绑”,其目的就是要使自卫队成为一支既能保卫日本本土,又可介入世界、地区安全事务的军队。冷战结束后,日本通过维持和加强日美同盟,并通过一系列新法案的出台,已为自卫队开辟出了一条通向世界范围的道路。 J\硕士学位论文 牲盅夕M旺IR’S TeSIS 第四部分对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特征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特征已经显露。重新定义日美军事同盟,这仍是新形势下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大力增强自主防卫能力,这是日本政府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积极开展军事外交,一则可以借机锻炼自卫队的活动能力,另一则可以向周边国家显示其自卫队的存在,为其日后介入地区争端做了铺垫。 在最后一部分里,笔者对今后一段时期内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走势进行了预测。日本的历史和现状是我们对其进行预测的基础,笔者相信日本会继续保持和加强日美安保体制,并谋求建立新的合作体制;继续增强军队的实力;继续与美国行使集体自卫权,以修改和平宪法,将军事触角更多的伸向海外。不可否认,日本在对历史没有深刻反省的前提下急剧扩充军力,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福音。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化解这些不利的影响,对此,笔者提出了对策。

闫秋红[5](2003)在《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探讨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萨满教文化在现代东北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对象、范围和视角。首先回顾此论题的研究现状,阐明继续探讨的意义。其次确定研究对象,从具体研究的角度出发,把现代东北文学界定为五四以来土生土长的东北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的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有着不同特点,因而所采用的视角也相应地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萨满教产生的原因、条件和传播情况,然后分析萨满教与东北民间文化的关系。在东北过去时代的广大地区,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原始的、土着的民间宗教形态,是东北诸民族文化和民俗形态的母源。它对东北民众的生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现代东北文学所受萨满教文化影响就是源于这种浸透了萨满教精神的民间文化。在现代东北文学史上,萨满教文化始终是一道萦绕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文化魔影。第二章主要分析萨满教文化影响现代东北文学的几种典型表现。萨满教文化对现代东北文学的影响大致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三四十年代东北流亡文学为代表。基于改造国民性的创作动机,东北作家群对萨满教持有一种明显的拒斥和对抗心理,他们往往突出了萨满教的负面影响,把萨满跳神和封建愚昧联系在一起加以批判。后一阶段以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代表。随着新时期文学文化意识的凸现,东北作家逐渐把重点转向了对萨满教文化正面价值的发掘。寻根文学在寻找萨满教价值意义的同时,仍然保持了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先锋文学则以一种全新的目光去注视这种古老的宗教形式,以开放的意识来吸纳这种古老宗教中的生命因子,使之参预到小说文本形式的创造之中。第三章主要从文学观念、情感状态和思维方式等三个方面,分析萨满教文化对作家产生的影响。万物有灵论是萨满教文化的核心思想。东北作家普遍具有这种泛神泛灵思想意识,他们擅长并惯于表现变幻莫测的形象和荒诞不经的奇迹,借神灵来制造一种神秘的气氛。这与十六、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方的泛神论思想不同。在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畜牧和渔猎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文明进程缓慢,使得远古时代的日神精神盛行不衰。这里所说的日神精神,已经脱离功利性的拜日仪式风俗,而演化为一种火爆热烈、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和信仰。这与西方所说的与酒神相对的日神精神完全是两个概念。在文学创作上,它表现为一种迷痴和外倾的情感状态。萨满一般都具有超出常人的敏知能力。敏知,即快速反应的高超本领,包括头脑的灵敏反应和对反应的映象迅速晓彻的能力。萨满非常强调对想像力、体察力和分析力的培养。东北作家深受这种萨满敏知思维方式的熏陶和感染,所以他们往往具有比较敏锐的感知能力,使文化土层并不丰厚的东北文学有机会从边缘走向先锋。第四章论述萨满教文化对现代东北文学在题材和主题方面的影响。受萨满教影响的东北作家在创作题材和主题意象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偏爱和嗜好,从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到对家族、生命和生态意识的思考,都成为东北作家特别倾心和观照的对象。萨满教充满了复仇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沉淀和承传下来,成为人们反抗外来侵略的动力源泉。东北反映抗日题材的文学也正是以此为支点,渲染了民族主义精神,从而摆脱了庸俗社会学的箝制。祖先崇拜是萨满教最主要的崇拜观念之一。人们认为家族祖先和自己最直接最亲近,其灵魂能够荫庇子孙。在家族中那些有超凡本领的人被视为崇拜的偶像。现代东北家族小说往往表现了开创家业的竞争意识和家族意识,而创业者则受到家族普遍的尊敬和崇拜。这种家族意识缺少儒家的伦理色彩,而突出原始剽悍的强力特点。萨满教认为自然万物都充满神性和灵性,因此人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并且经常与自然进行感情交流。寻根文学在批判这种自然崇拜对人性摧残的同时,又把膜拜自然的原始情感与现代生态意识结合起来,表现了原始意识在特定场景中与现代精神不自觉的契合。第五章论述了萨满教文化对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系列的影响。虽然人物的性格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它可以受制于社会环境和个人际遇,但是,它也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基础。所以,人物性格的层面上也铭刻着文化的密码,让人看到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积淀。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人物长廊与整个中国文学史一样丰富多彩、摇曳多姿,人物形象的特征也同样是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存在着鲜明的个体差异。然而,仍然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进入到现代东北文学视野中的人物形象,普遍存在着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趋向。萨满教文化使人们的个性特征打上了一种地域性的精神烙印,萨满教塑造了东北民间文化精神,也陶冶了东北人的行侠仗义、狂放任性和富于冒险的品性和气质。同样,文学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野性和神秘的性格特点。第一节论述了义士与土匪的形象。在现代东北文学中,“土匪”的语义是极其宽泛和复杂的,它透视出了东北地区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折射了东北文化精神的历史内涵以及东北人独特的价值取向。“九·一八”事变以后,土匪在东北作家群笔下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再现。民族解放战争成为其人格升华和精神洗礼的契机和触发点,使他们完成了从绿林好汉到历史英雄的质变。虽然胡子已经成为一种历史陈迹,然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滋生的文化心理和生命意识的胡子现象却一直沉淀在人们的潜意识深处。第二节论述了流浪者和冒险家的形象。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移民迁入地,虽然这里渐渐地发展成为以汉族移民为主的居住人群,然而,这些从河北和山东一带“闯关东”的豪爽侠义之人,本身即具有流浪和冒险的气质,他们身上的“安土重迁”的保守思想相对薄弱和松动,再加之当地土着居民的尚武尚强的民情风俗的影响,他们就越来越倾向于一种自由漂泊的开放心态和价值观念。第三节论述了怪客和异人的形象。儒家传统文化思想所影响下的人物形象大多偏于理智的节制性和情感的含蓄性,人们喜欢遵循不偏不倚、不瘟不火的行为原则,久而久之,渐渐养成了一种平和、内向和通达的性格特点。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呈现了一种神秘和诡谲的特点。第六章论述了萨满教文化对现代东北文学在叙事技艺和叙事风格方面的影响。东北流亡作家尤以萧红、端木蕻良为代表,具有一种诗化散文化的倾向,但又和传统意义上雍容细致的诗化散文化不同,这种无拘无束的越轨笔致源于萨满教文化的影响。另外,无论从叙述主体还是叙述方式来考察,萨满教对先锋小说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可以说,马原、洪峰的先锋小说既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外来影响相关,同时也是本土文化萨满教影响的结果。萨满是神界与人间的沟通者,跳神时萨满的灵魂可以暂时离开身体,自由地出入天地之间。而先锋小说中的叙述主体“我”往往既是叙述人又是作者本人,同时,也可能被随时置换为其他人。叙述主体“我”分身有术,变幻莫测。先锋小说中富有占卜和预言意味的“预叙”,能够制造神秘气氛,表现出对冥冥之神的崇拜。萨满神灵附体,通变如神,驰骋在三界九天之中,上连神界下连凡间,泯灭了真实与虚幻的时空界限。同样,先锋小说也消除了幻觉与经验的界限,以一种超验的审美判断,使虚实相生真幻融通。萨满教文化的观念直接参与了现代东北文学文本的创造。使现代东北文学在叙事方式和风格上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结语部分总结了萨满教文化对现代东北文学的影响,探讨了在种种文化影响因素之中,萨满教文化才是其中最基本的文化精神渊源。萨满教文化是塑造现代东北文学和文化风貌的最具权威的雕刻者,因而对现代东北文学具有形成性的影响。

唐天日[6](2002)在《日本海上逞威的玄机》文中研究表明 2001年12月22日,日本政府下令海上保安部队和自卫队出动舰艇和飞机,公然在公海上击沉一艘不明国籍的船只,导致15名船员全部死亡。这是日本战后56年来首次向外国船只开火攻击,并造成船沉人亡的严重后果。 事情发生后,日本当局声称,日本巡逻艇对不明国籍的可疑船只采取行动是“正当防卫”,有联合国海洋公约以及日本渔业法、海上保安法、刑法等有关法律为依据。但是,无论从联合国海洋法还是从日本相关法律来看,日本当局的所谓“正当防卫”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毛小雨[7](2001)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元杂剧“神佛道化戏”论稿》文中提出元朝是由起于漠北高原的蒙古贵族建立起来的,它版图辽阔,通过滚滚铁骑,杀伐征战,成为一个横跨亚、欧的统一大国。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之后,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的萨满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在征服西藏的过程中接受了藏传佛教。为了管理和稳定以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组成的社会,蒙古贵族在宗教信仰上实行承认现状和兼容并包的政策,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其他信仰都给予宽容,形成元代宗教文化多元并存、同时发展的局面。 尽管元朝国祚不长,但其对宗教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元朝的各种宗教都有相当多的信众,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 元杂剧的宗教戏剧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全部宗教剧目爬梳整理,并经过详细考查和辨析,提出了有别于“神仙道化戏” 的新的概念。 另外,本文也论及了元杂剧宗教戏剧的模式,宗教与戏剧的有机结合,以及“八仙戏”这一特殊的戏剧现象。同时,作者在对《西游记》杂剧研究时,发现它是介于原生的西游故事和小说《西游记》之间的重要桥梁,因为它有别于小说《西游记》,其一些特征更能证明前辈学者关于《西游记》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之间的因缘。 通过对元杂剧宗教戏剧的研究,可以发现,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向壁虚构的,宗教戏剧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出世态淡凉、官场倾轧、妓女苦况和高利贷制度等,使我们对元代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刘荫柏研究员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二、日本海上逞威的玄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海上逞威的玄机(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初期女性文学样态研究 ——以石评梅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五四”转型时期女作家群的生成
    1.1 新文化运动与女性解放思潮
        1.1.1 “人”的发现与“女性”的发现
        1.1.2 “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1.2 “现代性”冲突下的“传统”之塌陷
        1.2.1 “欧化”与“国粹”之争
        1.2.2 “孔教批判”与“文学革命”
    1.3 新旧夹缝中的生存、抗争与女性文学
        1.3.1 寻找现代女性文学前史
        1.3.2 觉醒的“娜拉”们
        1.3.3 从“女高师作家群”到石评梅
第二章 石评梅血泪交融的创作轨迹
    2.1 “情”“智”冲突下的女性言说
        2.1.1 “过渡时代的牺牲者”
        2.1.2 “玩世者”还是“悲剧的主人翁”
    2.2 黑暗现实与理想型塑
        2.2.1 “人间的哀恸”
        2.2.2 “追你英魂,以我热血”
    2.3 驳杂的宗教情怀:超越此岸的慰藉
        2.3.1 永恒的忏悔:慈爱的天父与圣言的倾听者
        2.3.2 直面苦难:“色”“空”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 悲情与激越交织的文学样态
    3.1 新文学场域下的文体尝试
        3.1.1 苦难与奋进的颤动:率真悲情的新诗
        3.1.2 个体与时代的冲突:“自叙传”散文与“问题”戏剧
        3.1.3 悲艳传奇的“革命+恋爱”小说
    3.2 “个人化”的语体尝试
        3.2.1 诗化的散文语体
        3.2.2 “私语式”散文与不成熟的抒情体小说
第四章 石评梅创作的文学史价值及其影响
    4.1 石评梅与“女士”文学
    4.2 现代初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4.2.1 悲情写作的代表人物
        4.2.2 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
        4.2.3 “冷”“静”人生观的追求
    4.3 现代晋域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及其影响意义
        4.3.1 作为现代“三晋”女性文学的开先河者
        4.3.2 悲情色彩的沿袭与发展
        4.3.3 生命意识与女性意识的互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论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二、 研究的内容、范围及思路方法
    三、 文献综述及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第一章 唐末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唐末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和群体人格概述
        一、 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
        二、 西蜀文人的群体人格心态
    第二节 唐末蜀中文人的“崇杜”情结与感事写实
        一、 蜀中文人的“崇杜”情结
        二、 蜀中文人感事写实的创作态度
    第三节 唐末蜀中文人复古崇雅的思想倾向与理论创作主张
        一、 复古崇雅的社会思潮与蜀中文人的诗文创作倾向
        二、 唐末帝王中兴美梦与蜀中文人复古崇雅的创作思潮
    第四节 唐末蜀中文人的内敛心态与苦吟作风
        一、 向内收敛开掘内心的创作审美心态
        二、 对贾岛“苦吟”诗风的因袭与创变
第二章 前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前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
        一、 幕府僚属到朝廷文士的转变
        二、 征辟自荐、投身幕府与朋党纷争
    第二节 前蜀文人群体的人格裂变
        一、 由“功名思想”到“名利意识”的转变
        二、 从“守道”到“顺时”的转变
        三、 纵情享乐与“醉入花间”
    第三节 前蜀时期的文学思想研究
        一、 市井俗化的文学创作思潮
        二、 寻芳猎艳的社会审美时尚与前蜀香艳文学思潮
        三、 缘情绮靡与六朝“宫体”诗风的复归
第三章 后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后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及思想人格概述
        一、 后蜀文人群体的生成聚合态势
        二、 尊经、教化与后蜀文人群体的崇雅思潮
    第二节 《才调集》编选特点及韦縠诗学思想之审美内涵阐释
        一、 韦縠《才调集》的编选特点
        二、 韦縠诗学思想“韵高”、“词丽”说之审美内涵阐释
        三、 韦縠诗学思想与唐末五代西蜀文学思潮关系之探讨
    第三节 《花间集》编选特点与后蜀文人词学思想之审美内涵阐释
        一、 《花间集》的编选特点及编纂思想
        二、 《花间集》与后蜀文人词学思想之审美意蕴解读
        三、 《花间集》与后蜀文学思潮的关系探讨
第四章 宗教文化与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文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佛教传播与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关系研究
        一、 佛教传播与西蜀社会上的崇佛思潮
        二、 西蜀文人群体的奉佛情怀与禅悦意趣
        三、 佛教传播与西蜀文人群体的创作审美倾向
    第二节 道教传播与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关系研究
        一、 道教传播与西蜀社会上的崇道思潮
        二、 道教对西蜀文人群体思想心态的影响
        三、 西蜀文人创作的神仙道化色彩
第五章 地域文化与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文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对比视角下的西蜀地理环境与蜀地文人群体的生存态势
        一、 蜀地自然地理环境在巴、蜀、汉中三大地区的差异表现
        二、 蜀地人文社会环境在巴、蜀、汉中三大地区的差异表现
        三、 巴、蜀、汉中三大自然地理版块区对蜀地文人群体生存态势的影响
        四、 西北和西南边州地区对西蜀文人群体生成生态的影响
        五、 交通行旅与西蜀文人群体的流转态势
    第二节 流动视角下的蜀地文人群体对西蜀地域文化的认知感受
        一、 唐末蜀地文人群体对西蜀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二、 五代前蜀文人群体对西蜀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三、 五代后蜀文人群体对西蜀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第三节 西蜀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与蜀地文人创作审美倾向
        一、 蜀地平原文化与西蜀地域文学中的神话色彩和乡邦特色
        二、 巴峡山地文化与西蜀地域文学中的竹枝情韵和楚骚风味
    第四节 花蕊夫人《宫词》的地域文化特征与艺术审美特质
        一、 “蜀宫”的自然环境与“花蕊宫词”自然地理色彩
        二、 “蜀宫”的社会环境与“花蕊宫词”人文地理色彩
        三、 “花蕊宫词”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质
第六章 西蜀文人群体文学思想对南唐宋初文坛影响研究
    第一节 西蜀文人曲词创作范式、词学审美理想对南唐词坛的影响
        一、 西蜀“花间词”影响南唐词坛的原因探讨
        二、 南唐词人对“花间”词人创作范式、词学理想和审美意趣的接受
    第二节 宋初西蜀文人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思想心态
        一、 宋初二帝三十年治蜀失策及其严重后果
        二、 宋初川蜀和中朝两地文人群体的生成聚合态势
        三、 宋初川蜀和中朝两地文人群体的思想心态概况
    第三节 西蜀文人群体和文学思想对宋初文坛的影响
        一、 西蜀文人群体创作审美主张与宋初文学思潮之关系探讨
        二、 宋初词坛对西蜀“花间”词人创作范式和词学思想的承袭创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朱素臣传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朱素臣传奇本事考论
    第一节 野史杂传稍作缘饰
        一 《聚宝盆》本事考论
        二 《文星现》本事考论
        三 《十五贯》本事考论
        四 其他传奇本事考论
    第二节 拈出真人虚构敷衍
        一 《朝阳凤》本事考论
        二 《翡翠园》本事考论
        三 《万年觞》本事考论
    第三节 事无所本凭空虚构
        一 训世教化观的凸显
        二 叙事转捩点的刻意
        三 主客观叙事的矛盾
第二章 朱素臣传奇题材研究
    第一节 公案题材研究
        一 平反公案:公案传奇的共同模式
        二 同中求异:同一模式的不同处理
        三 公案题材:反映现实的独特视角
    第二节 爱情题材研究
        一 《龙凤钱》:调和情理冲突
        二 《文星现》:回避情理冲突
        三 《秦楼月》:抹煞情理对立
        四 朱素臣对情理关系探索的结果
    第三节 历史题材研究
        一 明朝忠奸斗争的再现
        二 明清易代原因的挖掘
第三章 朱素臣传奇的艺术成就与后世传播
    第一节 朱素臣传奇的艺术成就
        一 精心设计的戏剧结构
        二 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 本色当行的戏曲语言
        四 多方面服务舞台演出
    第二节 朱素臣传奇的后世传播
        一 戏曲选本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二 民间演剧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三 版本流传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参考文献
附录:朱素臣戏曲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冷战期间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确立和演变
    (一) 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确立
    (二) 冷战期间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
二、 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面临的新变化
    (一) 日本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二) 日本国内社会思潮及国民意识的变化
    (三) 美国对日本战略需求的变化
三、 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一) 国内安全政策的突破和重新建构
    (二) 对外积极开展双边或多边安全保障对话
四、 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特征
    (一) 重新定义日美军事同盟
    (二) 大力增强自主防卫能力
    (三) 积极开展军事外交
五、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萦绕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文化魔影
    第一节 萨满教的兴起与传播
    第二节 萨满教与东北民间文化
第二章 从心理对抗到文化审视和审美超越——萨满教文化影响现代东北文学的动态过程
    第一节 心理对抗—东北作家群对萨满教文化的回应
    第二节 文化内省—寻根文学对萨满教文化的审视
    第三节 审美超越—先锋小说对萨满教文化的熔铸
第三章 主体的投影—萨满教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学创作主体
    第一节 神性的异彩—具有先天规定性的泛神泛灵观念
    第二节 激情的升腾—刚烈奔放的日神火神精神
    第三节 思维的契合——原始而敏知的自我感应方式
第四章 游走的精灵—萨满教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学题材和主题
    第一节 复仇精神与英雄主义
    第二节 祖先祟拜与家族意识
    第三节 原始野性的生命意识
    第四节 自然祟拜与生态意识
第五章 幻化的萨满—萨满教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义士与土匪
    第二节 冒险家与流浪汉
    第三节 怪客与异人
第六章 文本的奇境—萨满教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学叙事
    第一节 "越轨的笔致"——另一种诗化/散文化追求
    第二节 诡谲的文体—萨满教文化与先锋小说
        (一) 萨满活动角色与"我"的分身术
        (二) 占卜、预言与"预叙"艺术
        (三) 萨满通神与叙事迷宫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7)虚幻与现实之间——元杂剧“神佛道化戏”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元杂剧“神佛道化戏”戏概说
    1, “神佛道化戏”的概念界定
    2, “神佛道化戏”剧目辨析
二, 元代宗教发展状况
    1, 元代佛教发展及诸门派状况
    2, 道教在元代的发展概况
    3, 元代宗教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4, 元杂剧是宗教俗讲和戏剧传统的延续
三, “神佛道化戏”的几种模式
    1, 济世救人的度脱戏
    2, 因果业报模式
    3, 归栖山林与隐居乐道
    4, 神话遇仙模式
四, 佛道与元杂剧的因缘
    1, 佛教人物与轶闻
    2, 道教人物与轶闻
    3, 佛教仪规与戏剧的结合
    4, 道教仪规与戏剧的结合
五, “神佛道化戏”中“八仙戏”研究
    1, 元剧“八仙”故事及其本事考
    2, 元剧“八仙”序列的形成
    3, “八仙戏”对后世戏曲、小说及曲艺的影响
六, 《西游记》杂剧研究
    1, 《西游记》杂剧的渊源和成因
    2, 亦佛亦道的《西游记》杂剧
    3, 孙行者形象论考
    4, 承前启后的《西游记》杂剧 ——兼论与小说人物的异同
七, “神佛道化戏”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1, 潇洒风流与境遇凄惨 ——元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2, 难得皈依与宗教迷狂
    3, 生活惨状与世态炎凉
    4, 生活图景与世俗民情
    5, 沦落风尘与逃离苦海
    6, 以小见大与专注描摹 ——关于《蓝采和》的个案研究
八, 结语: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徘徊
主要参考证引书目

四、日本海上逞威的玄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初期女性文学样态研究 ——以石评梅为中心的考察[D]. 梁芬奇. 山西大学, 2018(04)
  • [2]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D]. 孙振涛. 南开大学, 2012(06)
  • [3]朱素臣传奇研究[D]. 张红霞. 河南大学, 2012(05)
  • [4]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分析[D]. 邢国宏.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3)
  • [5]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D]. 闫秋红. 武汉大学, 2003(10)
  • [6]日本海上逞威的玄机[J]. 唐天日. 了望新闻周刊, 2002(01)
  • [7]虚幻与现实之间——元杂剧“神佛道化戏”论稿[D]. 毛小雨.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1(01)

标签:;  ;  ;  ;  ;  

日本海上威望之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