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例女性外阴色素减退病变临床病理分析

118例女性外阴色素减退病变临床病理分析

一、女性外阴色素减退性损害11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静,于世荣,吴曹英,张德志,刘建勇,康晓静[1](2020)在《女阴硬化性苔藓的临床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女阴硬化性苔藓的图像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34例临床初步拟诊为女阴硬化性苔藓的患者进行RCM检查,记录各项指标扫描结果,然后于同一部位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照组织病理学表现分析其RCM图像特征,计算这些图像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的一致率,分析诊断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确诊为女阴硬化性苔藓的28例患者的RCM图像特征为:皮损部位棘层扫描厚度较周围正常皮肤变薄(表皮萎缩)21例(75%);基底层高反光减弱(黑素颗粒减少)21例(75%);真表皮交界处基底细胞环缺失,界限模糊,真皮浅层单一核细胞及散在高反光类圆形大细胞浸润(基底细胞液化变性)16例(57.14%);真皮浅层折光度增加(胶原均质化)28例(100%);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一致率分别为89.29%、92.86%、85.71%及100%,其中真皮浅层折光度增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最高,达到96.53%和62.35%。同时存在表皮萎缩和真皮浅层折光度增加两种指标时的特异度最高为92.82%。结论女阴硬化性苔藓的RCM图像特征明确,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结合临床表现可以为女阴硬化性苔藓的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提供有效的帮助。

李梦瑶[2](2020)在《苔藓样药疹的临床、病理和皮肤镜学表现》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苔藓样药疹(lichenoid drug eruption,LDE)是一种少见的药疹。临床上皮损外观与扁平苔藓(lichenplanus,LP)相似,但发病前有用药史、病理表现有与LP不同的特征,而且在停用致敏药物后和医学干预后不复发,不像LP无明确病因学,因而慢性复发。目前尚无LDE皮肤镜学的临床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8例LDE的研究,描述本病临床、病理和皮肤镜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LDE患者8例,所有患者均完善相关检查并签署参加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诊断LDE由两位皮肤科医生结合临床与病理学表现共同进行判断,剔除拒绝行病理学检查和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2.资料收集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既往史、临床表现、病理表现、皮肤镜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资料。对每位患者的皮损分别留取临床和皮肤镜照片。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当不满足正态分布时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达。定性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N,%)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肉眼与皮肤镜观察皮损特征出现的频数是否有差异,以P<0.05为标准确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入选8例LDE160个符合条件皮损。其临床、病理及皮肤镜学特征总结特点如下:(1)8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4例,男女之比为1:1;(2)就诊年龄 26~69[50(38,63.25)]岁;(3)病程0.43~17[2(1,5.25)]月;(4)其中6例患者既往服用药物明确,潜伏期为1~60[3.50(1,18)]月,另外2例有用药史,但所用药物不详;(5)致敏药物分别为硝苯地平、甲磺酸伊马替尼、左甲状腺素钠、尼莫地平及中药黄芪;(6)临床表现:160个LDE皮损均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扁平丘疹、斑丘疹,多呈圆形/类圆形,8.13%的皮损可见Wickham纹,52.50%皮损可见均质状的色素沉着,54.38%皮损伴有鳞屑,大多呈散在分布,所有皮损均未见血管改变;(7)病理学检查: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和灶性中断,淋巴细胞移入表皮,角化不良,基底层空泡变性,基底层下可见胶质小体,真皮浅层上部可见淋巴组织细胞为主伴一些噬黑素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带状浸润,真皮中深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为主伴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浸润中偶见浆细胞;(8)皮肤镜学检查:粉红色或紫红色背景下,50.00%的皮损可见Wickham纹,71.25%可见不同形态的色素沉着,47.50%可见点或球状、线状血管,59.38%皮损可见散在、领圈状分布的白色鳞屑;(9)皮肤镜与肉眼下观察到Wickham纹、色素沉着、血管、红色背景和白色鳞屑出现频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8例患者给予治疗后皮损均消退并遗留色素沉着,均6月随访时未见复发。结论1.LDE临床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扁平丘疹,多呈圆形/类圆形,可见Wickham纹、色素沉着及鳞屑。2.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和灶性中断,角化不良,淋巴细胞移入表皮,基底层空泡变性,真皮浅层及中深层可见淋巴组织细胞为主伴些许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症浸润,偶见浆细胞。3.皮肤镜学表现主要包括Wickham纹、色素沉着、血管、鳞屑及不同色调的红色背景。

汪宁[3](2020)在《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及与实验室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收集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了解其患病的临床特征;探讨荨麻疹性血管炎异常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异常指标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55例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我院同时期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初发年龄、病程、发病特征、病因与诱因、病情发展和演变、伴随症状、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系列、免疫系列、血沉、hs-CRP结果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实验室指标与荨麻疹性血管炎的关系。结果 1临床特征:1)荨麻疹性血管炎各临床特征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男女比例约为1:3.58,平均年龄43.04±12.26岁。男性以正常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为主,女性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和正常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比例相同;3)病程多在5周以上;4)皮疹数量以20~50个居多;形态以类圆形和地图状居多;风团最大直径多在2~10cm之间;自觉瘙痒程度以中度瘙痒为主;除瘙痒外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以灼热感为主;症状评分以2分和3分的居多;5)无明确诱因42例,有诱发因素的13例患者中,心身精神压力3例,慢性胃炎/胃溃疡3例,发病前服用药物3例,食用海鲜2例,甲状腺疾病1例,外出旅行史1例;6)7例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过敏性鼻炎3例,荨麻疹2例,湿疹1例,特应性皮炎1例;7)13例症状迅速加重,42例症状逐渐加重;8)伴随症状中以关节痛和发热最为多见。2实验室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1)荨麻疹性血管炎hs-CRP、ESR、WBC、Ig E、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3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hs-CRP、ESR、WBC、Ig E、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发生荨麻疹性血管炎的风险分别是低水平者的4.813、3.014、2.783、3.778、6.754倍(P<0.05)。C3水平降低者发生荨麻疹性血管炎是高水平者的2.591倍(P<0.05);3)Ig E、D-二聚体是荨麻疹性血管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Ig E、D-二聚体水平升高发生荨麻疹性血管炎的风险增加(P<0.05)。结论 1荨麻疹性血管炎以女性多见,关节痛和发热可能是常见的伴随症状。2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hs-CRP、ESR、WBC、Ig E、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人偏高,C3水平较健康人偏低。3 Ig E和D-二聚体水平与荨麻疹性血管炎的发生有关,水平升高者发生荨麻疹性血管炎的风险增加。图0幅;表16个;参174篇。

邹雪[4](2020)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生存质量、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收集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进行POI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探索该疾病的影响因素、患者生存质量、性激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及POI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期在“未病时”尽可能减少POI的发生,“已病时”提高POI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为中医药临床辨证论治和心理辅导该病患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制定相关标准,拟定POI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中医症候采集表以及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对2019年03月-2020年01月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POI患者,进行POI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填写相关调查表收集相关数据,并建立专用的数据库,运用SPSS.2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POI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学历、血型、工作性质、不良生活习惯、孕-产次数、妇科手术等因素的分布情况,分析以上各因素与POI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性以及POI患者性激素水平(FSH、LH、FSH/LH、E2、AMH)和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并运用统计学频数与聚类分析方法,分析POI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了符合纳入标准的POI患者112例,初步获得以下结果:1.112例POI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36-40岁,共计65人,占比为58%。2.112例POI患者ABO血型分布主要为B型血,共计43人,占比为38.4%;根据人数占比排序为B型血>O型血>A型血>AB型血。3.112例POI患者BMI值主要集中在18.5≤BMI<24.0,说明大部分POI患者BMI值属于正常范围。4.112例POI患者脑力工作者共计44人,占比为39.3%,体力工作者共计32人,占比为28.6%,说明POI患者中主要以脑力工作者为主。5.112例POI患者学历主要分布在大学及以上共计47人(42%),其次是高中或中专共计42人(37.5%),初中以下的学历共计23人(20.5%)。6.112例POI患者中完全无不良生活习惯史的共计17人(15.2%),剩余95人(84.8%)均有不良生活习惯史,以自觉心理压力大、熬夜为主,各占55.4%。7.112例POI患者中以妊娠3次人数最多,共计26人(23.6%),计得平均妊娠次数2.26次;流产次数中以流产2次患者最多,共计28人(33.3%),平均流产次数为1.53次。8.112例POI患者中既往有过感染性疾病史共计43人(38%),有过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共计20人(18%),有过妇科手术史共计84人(75%);POI患者妇科手术史中以人工流产术最多,共计69人(61.6%),其次是清宫手术史(16.1%)。9.112例POI患者FSH值在30-40m IU/ml之间的人数最多,平均值为74.01±35.85m IU/ml;LH值平均值为39.26±20.14m IU/ml;FSH/LH平均值为2.13±1.19;E2平均值为29.64±30.27pg/ml;AMH平均值为0.10±0.19ng/ml。10.112例POI患者FSH值、LH值与总生存质量分值、血管舒缩症状分值、性生活分值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E2值与生存质量总分、血管舒缩症状分值、性生活分值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p<0.01);AMH值与血管舒缩症状分值、性生活评估分值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p<0.01)。11.112例POI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熬夜与生存质量有显着相关性(p<0.05)。12.通过聚类分析,112例POI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可以分为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脾阳亏虚证、肾虚肝郁血瘀证。【结论】通过本次对112例POI患者的调研和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POI患者主要集中在30-40岁高发,主要分布在高学历人群,以脑力劳动者多见。2.POI患者多数既往有心理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史,且多数患者有妇科相关手术史,其中以人工流产术最为多见。3.POI患者生存质量与患者年龄、婚姻状况、熬夜有关,且与患者的性激素(FSH、LH、E2、AMH)水平密切相关;但是不同年龄段POI患者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4.POI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为: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脾阳亏虚证、肾虚肝郁血瘀证。

钱慧新[5](2020)在《常见外阴白色病变临床特点与病理特点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外阴白色病变中外阴硬化性苔藓和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临床特点与病理特点。方法:将2018年11月~2020年1月就诊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外阴疾病门诊的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共47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两组:外阴硬化性苔藓组和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组,分析其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47例患者中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18例,平均发病年龄(46.61±13.53)岁,平均病程(5.83±6.13)年;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29例,平均发病年龄(41.48±13.54)岁,平均病程(4.07±4.89)年。发病年龄和病程在外阴硬化性苔藓组和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瘙痒程度多为重度,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多为中-重度。2种类型的疾病中,患者皮肤颜色改变多为重度,皮肤性状改变多为轻度,两组间并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病变范围主要为Ⅱ-Ⅲ度,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病变范围主要为Ⅰ-Ⅱ度,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18例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12例(66.7%)获得病理的明确性诊断,其余均为描述性诊断。29例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组中仅有1例(3.4%)获得病理的明确性诊断,其余均为描述性诊断。本研究中观察到,外阴硬化性苔藓和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存在共同的病理特点,包括过度角化、真皮水肿及不等量的炎细胞浸润,但在更多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外阴硬化性苔藓镜下可见表皮萎缩,黑色素细胞减少,上皮脚变钝或消失,基底细胞水肿,部分可见真皮胶原纤维化形成均质化带,其下伴带状淋巴细胞浸润。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病理特点为表皮棘细胞层增厚。角质层在外阴硬化性苔藓中较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增生明显(P<0.05)。外阴硬化性苔藓棘细胞层萎缩,而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棘细胞层增生,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种类型的疾病中黑色素减退程度主要为重度,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角化不良、角化不全、角质栓及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在两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炎细胞浸润深度多为真皮深层,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胶原均质带仅存在于部分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中,且与慢性单纯性苔藓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外阴硬化性苔藓与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两者年龄、病程、瘙痒程度有区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外阴硬化性苔藓的病变范围较大,且与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皮肤颜色、皮肤性状改变在两组间并无明显区别。2、两者在镜下表现有区别,角质层在外阴硬化性苔藓中较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增生明显,外阴硬化性苔藓棘细胞层萎缩,而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棘细胞层增生,但从病理上进行完全绝对的区别有困难。3、早期外阴硬化性苔藓病理表现较微小,病理诊断具有挑战性。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病理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病理诊断十分困难。4、病理诊断此类疾病面临巨大的挑战。

尹文秀[6](2020)在《点阵CO2激光在妇科常见外阴白色病变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收集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疾病相关的因素分析。探讨点阵式CO2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10-2019.10间所有就诊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外阴疾病门诊经病理确诊且选择点阵CO2激光治疗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共4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疾病相关的因素分析。以治疗3次作为治疗周期结点,分别记录两类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次结束后1个月、治疗第3次结束后1个月及第1次治疗结束后4个月各别评分,评估点阵CO2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有效性。有效指治疗后患者瘙痒程度降低1个程度及以上;无效指瘙痒程度未改善或加重。复发指症程度恢复或程度增加。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周期结束后1个月进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评估点阵CO2激光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是否有变化。结果:43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中外阴硬化性苔藓20例、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23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5.79±13.55岁,平均病程为6.79±8.23年,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8.78±15.78岁,平均病程为4.91±7.03年。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病灶呈对称性分布,其中50.00%患者病变延伸或逐渐延伸至肛周皮肤,形成“8”字形病变;62.50%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病灶局限于单侧。2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第1次治疗结束后夜间瘙痒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结束后4个月日间及夜间瘙痒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第1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日夜间瘙痒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结束后4个月日间及夜间瘙痒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阴白色病变治疗第1次治疗结束后4个月各组观察指标与第1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相比P值均呈下降趋势;完成周期治疗的15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激光治疗截点内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患者日间、夜间瘙痒程度及皮肤弹性情况均呈现减轻趋势;皮肤颜色无明显改变。完成周期治疗的16例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激光治疗截点内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患者的各观察指标均呈现减轻趋势。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中35.00%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焦虑,80.00%的患者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第1次治疗结束后4个月患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分级为1级与治疗前2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中13.04%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焦虑,86.95%患者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第1次结束后4个月完成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分级为1级与治疗前1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治疗1次者3例,2次者3例,3例者4例,大于3次者10例,治疗中位数为3次;23例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治疗1次者2例,治疗2次者5例,治疗3次者10例,大于3次者6例,治疗中位数为3.5次。2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第1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有效率为95.00%,第1次治疗结束后4个月效者有效率为82.60%,23例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第1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有效率为100.00%;第1次治疗结束后4个月有效率为86.90%。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2天内出现轻微水肿,偶有轻微肿胀感,无其他不适;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7-25天内不等会有轻微脱屑现象;大多数患者反映治疗结束后7-20天内出现严重阵发性瘙痒,且日间夜间瘙痒程度基本相同,症状持续1-2天自行好转,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病灶多呈对称性,逐渐发展为“8”字形病灶;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病变多单侧发病,并有逐渐向周围及对侧蔓延的趋势;点阵CO2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1次治疗疗效显着,症状顽固者3次治疗效果更佳,能明显改善患者瘙痒症状及皮肤状态,改善生活质量,且患者依从性好,具有可行性;瘙痒症状改善方面,外阴硬化性苔藓对点阵CO2激光的治疗反应优于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外阴颜色改善方面,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对点阵CO2激光的治疗反应优于外阴硬化性苔藓。

张羽彤[7](2019)在《散发性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临床、病理、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的比较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IBM)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的特发性炎性肌病,以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点,股四头肌受累较多,可合并其他疾病。遗传性包涵体肌病(h-IBM)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其中GNE肌病最为常见,通常在成年早期发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足下垂和肢体无力,股四头肌相对受累较少。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并非绝对,均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有时候难以鉴别。受临床资源及诊断条件等限制,国内针对s-IBM和h-IBM的研究现状具有以下3个特点:①潜在患者众多,误诊、漏诊量大;②研究多停留于临床、病理分析,蛋白水平及发病机制探索较浅;③尚无二者的系统性对比研究。根据国内外文献的报道,可以看出镶边空泡的形成多伴有蛋白降解途径的异常,明确s-IBM和h-IBM发病后的蛋白改变及相应功能,对于未来阐明其发病机制、寻找生物学标志物和提供可能的治疗思路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目的1.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及肌肉酶组织化学等技术方法,对30例s-IBM患者和20例以GNE肌病为代表的h-IB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进行研究,探讨比较其各自的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2.利用二代测序技术,为h-IBM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分析中国人群GNE基因突变特点;3.利用iTRAQ技术,分析比较s-IBM和h-IBM的蛋白质组学特点,为寻找二者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候选蛋白。材料与方法1.选取200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肌肉活检的患者中最终诊断为s-IBM者30例,诊断为h-IBM者20例,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2.采用酶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及比较s-IBM和h-IBM患者的骨骼肌病理形态学特点;3.采用二代测序技术筛查并分析h-IBM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4.采用iTRAQ技术分析及比较3例正常对照、3例s-IBM和3例h-IBM患者的蛋白质组学特点。结果1.s-IBM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3.23±7.37)岁,GNE肌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6.00±8.07)岁,s-IBM发病年龄明显晚于GNE肌病(P=0.000);s-IBM患者四肢均受累最为多见,GNE肌病患者多表现为四肢受累或者单纯下肢受累(P=0.030);s-IBM 比GNE肌病更易出现股四头肌萎缩(P=0.010)和下肢肌力左右不对称(P=0.033),胫前肌受累较轻((P=0.001);s-IBM患者上肢受累远端重于近端较为多见,而GNE肌病患者远近端无明显差别较为多见(P=0.009);s-IBM患者下肢受累近端重于远端较为多见,而GNE肌病患者远端重于近端较为多见(P=0.001);s-IBM患者的血清CK水平稍低于GNE肌病患者(P=0.027);14例曾使用大量正规激素治疗以及6例曾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s-IBM患者均未见明显效果,3例曾使用大量正规激素治疗的GNE肌病患者也无明显效果。2.s-IBM患者及GNE肌病患者的病理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①s-IBM患者的镶边空泡形态以裂隙形多见,而GNE肌病患者以圆形或卵圆形多见(P=0.001);②s-IBM患者的镶边空泡多数位于萎缩肌纤维周边,而GNE肌病患者多数位于萎缩肌纤维中央(P=0.000);③s-IBM患者镶边空泡内的嗜碱性颗粒较为细小,而GNE肌病患者镶边空泡内的嗜碱性颗粒较为粗大(P=0.000);④s-IBM患者肌纤维内存在吞噬现象的比例高于GNE肌病患者(P=0.049);⑤s-IBM患者肌纤维内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的比例高于GNE肌病患者(P=0.003)。3.20例GNE肌病患者共检测到24种基因突变,其中8种在HGMDpro数据库未见报道,分别为 c.1619-2A>C、c.1559A>G、c.17111712del、c.556T>C、c.1634-1G>C、c.1897G>T、c.1205dupT 以及 c.733A>G。4.与正常对照相比,s-IBM共鉴定出124种差异蛋白,参与碳素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阿尔兹海默病等重要通路,24种线粒体相关差异蛋白提示线粒体功能异常;与正常对照相比,GNE肌病共鉴定出70种差异蛋白,参与钙离子信号通路、糖酵解和糖异生、紧密连接等重要通路;与GNE肌病相比,s-IBM共鉴定出25种差异蛋白,主要与氧化应激相关,参与长寿调节等重要通路。结论1.s-IBM与h-IBM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均具有异质性;2.s-IBM与h-IBM的免疫治疗无明显效果;3.s-IBM与h-IBM的镶边空泡形态学存在明显的差别;4.发现8种在HGMDpro数据库未见报道的GNE基因突变;5.s-IBM与h-IBM在蛋白水平上的差异主要与氧化应激相关。

兰菲[8](2014)在《皮肤科门诊女阴瘙痒患者疾病构成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一、排除妇科感染性疾病及性传播疾病后,分析皮肤科门诊以女阴瘙痒为主诉的患者的病种构成、中医辨证分型及瘙痒程度。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初步探讨皮肤门诊女阴瘙痒性疾患发病的相关因素,给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及预防措施。方法:本研究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描述性分析,收集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2012年11月-2013年8月间203例已排除妇科感染性疾病及性传播疾病、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的女性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该症状的疾病构成、中医证型及瘙痒程度,探讨我院皮肤科门诊女阴瘙痒性疾患的疾病特点和证型分布。第二部分为女阴瘙痒性疾患的病例对照研究,在皮肤科门诊及体检中心随机选取没有外阴瘙痒的女性纳入对照组,同样收集相关个人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筛选出我院皮肤科门诊女阴瘙痒性疾患发病的相关因素。所有资料使用Epidata3.1录入电脑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二元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一、女阴瘙痒性疾患的病种构成、中医证型及瘙痒程度(一)疾病构成:共纳入203例患者,平均病程30.1月。有外阴炎99例(48.7%)其中急性外阴炎7例,占总数的3.4%,亚急性和慢性外阴炎92例,占45.3%;外阴瘙痒症73例,占总患者人数36.0%;黏膜白斑病14例(6.9%);硬化性萎缩性苔癣7例(3.4%):老年性阴道炎5例(2.5%);鲍温病、鳞状细胞原位癌、外阴湿疹样癌、皮脂腺增生及外阴假性湿疣各1例,各占0.5%。(二)中医证型分布:根据回收的176份患者症候调查问卷进行中医辨证。所有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经湿热型和肝肾阴虚型为主,分别有71例(40.34%)和45例(25.57%)。在86例外阴炎患者中,肝经湿热证58例(67.44%),肝肾阴虚证28例(32.56%);60例外阴瘙痒症患者中,湿热下注证27例(45%),血虚风燥证21例(35%),风寒外袭证8例(13.33%),血热风盛4例(6.67%);20例黏膜白斑和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患者中,肝经湿热证10例,肝肾阴虚证10例,各占50%;5例老年性阴道炎全为肝肾阴虚证(100%);3例外阴皮肤癌及癌前病变,即鲍温病、鳞状细胞原位癌及外阴湿疹样癌患者中,肝经湿热证1例(33.33%),肝肾阴虚证2例(66.67%)。(三)瘙痒程度:患者瘙痒程度自我感觉评分均值为6.63分,5分及以上的占总体的85.8%;瘙痒等级为中度的有92例,占52.3%,重度有60例,占34.1%。二、女阴瘙痒性疾患的相关因素分析(一)基线特征的比较中,病例组年龄均值为39.30岁,对照组年龄均值为34.94岁,两组年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卡方检验示OR=1.547,95%CI=1.015-2.358,提示年龄增大是外阴瘙痒疾患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4岁组女阴瘙痒疾患发病的相关因素中,危险因素有:①常患阴道炎(OR=9.246,95%CI=2.612-32.727);②长期使用某种药物(OR=6.172,95%CI=1.692-22.516);③内向易怒(OR=2.040,95%CI=1.034-4.024);④自用药液清洗外阴(OR=1.963,95%CI=1.056-3.651);保护因素是卫生巾使用干爽网面(OR=0.524,95%CI=0.268-1.026).年龄>34岁组相关因素中的危险因素有:①内向易怒(OR=5.428,95%CI=2.389-12.336);②与家人关系一般(OR=3.610,95%CI=1.598-8.156);③自用药液清洗外阴(0R=3.541,95%CI=1.657-7.569);④卫生巾使用一般牌子(OR=3.257,95%CI=1.566-6.771);⑤内裤阴干(OR=2.430,95%CI=1.003-5.883);而食辣(OR=0.488,95%CI:0.257-0.928)是该组发病的保护因素。(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4岁组中,与发病相关性较大的因素有3个:常患阴道炎(OR=9.011),长期使用某种药物(OR=8.234),自用药液清洗外阴(OR=2.180);年龄>34岁组相关性较大的因素分别是内向易怒(OR=5.662)和自用药液清洗外阴(OR=3.952)。这些因素均为危险因素。结论:一、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女阴瘙痒性疾患的疾病构成中,以外阴炎和外阴瘙痒症为主,黏膜白斑病和硬化性萎缩性苔癣患者不容忽视。二、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女阴瘙痒性疾患的中医证型以肝经湿热型和肝肾阴虚型为主。三、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女阴瘙痒性疾患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常患阴道炎、长期用药、自用药液清洗外阴、性格内向易怒和年龄增大。四、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女阴瘙痒性疾患患者的瘙痒程度较重,病程较长,给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提示临床医师必须对女阴瘙痒这一症状给予重视,如何及时解决病人的疾病问题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临床诊治工作之一。

张春敏[9](2010)在《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患者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Survivin和Caspase-3在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外实验,初步观察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应用雄黄治疗SCC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一)对2007-2009年期间收集的46例皮肤鳞癌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经组织病理确定并组织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组织中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在37℃、100%湿度、5%CO2孵箱单层传代培养,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0U/mlm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MTT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诱导凋亡的作用;RT-PCR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改变。结果:(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本组46例患者组织病理均有不规则肿瘤细胞团块构成的癌巢,侵入真皮网状层或更深;根据Broder分级标准,Ⅰ级鳞癌15例,占32.6%;Ⅱ级鳞癌17例,占37.0%,即高分化鳞癌32例,占69.6%;Ⅲ-Ⅳ级鳞癌即低分化鳞癌14例,占30.4%。所有病例手术切缘彻底。对照组标本20例,均取材于手术切除的正常面部、腹部及外阴部皮肤。(二)免疫组化结果1.Survivin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Survivin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癌组织中多呈弥漫性分布,在鳞癌组织内及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7%(32/46)、0.0%(0/10),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9.38%(19/32)、92.86%(13/14),二者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aspase-3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主要在细胞浆。在皮肤鳞癌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96%(17/46)和90.00%(18/20);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3.75%(14/32)、21.43%(3/14),二者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鳞癌组织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的关系32例Survivin表达阳性组织中有8例Caspase-3表达阳性(8/32,25.00%),而14例Survivin表达阴性组织中有9例Caspase-3阳性表达(9/14,64.29%),二者表达均为阴性者5例,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375,P<0.05)。(三)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的体外干预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当雄黄浓度在30-400μg/ml时,A431细胞的增殖被抑制,其抑制率随雄黄浓度(30,60,100,200及400μg/ml)的增高而增大,抑制率分别为4%,14%,26%,39%及66%。高浓度雄黄处理细胞后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死亡。不同浓度雄黄处理A431细胞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浓度大于60μg/ml时A4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A431细胞呈菱形、多角形,生长旺盛;不同浓度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24h后肿瘤细胞生长不佳,细胞体积稍微缩小,形态不规则,胞膜皱缩,部分细胞漂浮,有部分细胞死亡,并出现小片状无细胞生长区,飘浮细胞增多等现象。随着雄黄浓度的增加,上述现象更加明显。而对照组细胞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核固缩现象偶见。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A431细胞经浓度分别为60、100、200μg/ml雄黄作用24 h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5.24%、26.07%和11.97%。4.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浓度组雄黄(60-200μg/ml)作用A431细胞24h后,与对照组比较Caspase-3产物浓度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增大,但至200μg/ml时,其浓度又明显降低;Survivin产物浓度则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减小;内参β-actin见不到肉眼可见的浓度变化。结论:(一)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urvivin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率越高,因此Survivin可能抑制了鳞癌组织的凋亡;(二)Survivin与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负反馈调节作用;(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雄黄具有抑制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殖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雄黄能诱导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四)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基因的表达、提高凋亡蛋白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的。

王一玲,沈宏,施桂芬[10](2003)在《女性外阴色素减退性损害118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女性外阴疾病病种较多,其中以皮肤黏膜色素减退性损害为表现者最常见,临床医师常笼统诊断为“外阴白斑”。我们就1993年-2003年5月间以外阴色素减退损害为主诉病理检查的118例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旨在了解该种表现的疾病病种分布及临床病理特征,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以外阴色素减退损害主诉而进行病理检查的皮肤科患者,共118例,年龄13-80岁,平均40.87岁。年龄10-20岁5例(4.23%),20-30岁33例(27.96%),30-40岁28例

二、女性外阴色素减退性损害11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外阴色素减退性损害11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苔藓样药疹的临床、病理和皮肤镜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1 引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苔藓样药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及与实验室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因素
        1.1.3 资料收集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1.5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荨麻疹性血管炎临床特征分析
        1.2.2 实验室相关指标与荨麻疹性血管炎的关系分析
    1.3 讨论
        1.3.1 荨麻疹性血管炎临床特征
        1.3.2 实验室相关指标和荨麻疹性血管炎的关系
    1.4 小结
    1.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血管炎的分类
        2.2.1 概述
        2.2.2 皮肤血管炎的分类
        2.2.3 小结
    2.3 发病机制
        2.3.1 补体系统
        2.3.2 自身抗体
        2.3.3 DNASE1L3 基因突变
    2.4 临床特点
        2.4.1 组织学特征
        2.4.2 临床表现
    2.5 治疗
    2.6 相关系统性疾病
        2.6.1 结缔组织病
        2.6.2 肾小球肾炎
        2.6.3 多发性硬化症
        2.6.4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2.6.5 伴发荨麻疹的自身炎症性疾病
        2.6.6 肺组织胞浆菌病
        2.6.7 恶性肿瘤
        2.6.8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荨麻疹性血管炎病例收集表
附录 B 部分患者的临床照片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生存质量、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拟定调查表
    2.2 资料采集
    2.3 数据录入
    2.4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分布
    3.2 性激素(FSH、LH、FSH/LH、E2、AMH)水平分布及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3.3 生存质量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4 PO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4.讨论
    4.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与相关因素关系的讨论
    4.2 生存质量与POI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4.3 POI患者性激素水平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4.4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中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研究
        1.1 中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病因病机认识
        1.2 中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治疗
    2.西医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2.1 定义
        2.2 发病因素
        2.3 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表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学研究

(5)常见外阴白色病变临床特点与病理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二)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和信息收集
    2.观察指标
    3.病理诊断方法
    4.统计方法
(三)结果
    1.一般资料
    2.发病年龄、病程的比较
    3.瘙痒程度、皮肤弹性、皮肤颜色、病变面积情况
    4.病理诊断
    5.病理特点
        5.1 表皮变化
        5.2 真皮变化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综述 外阴白色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点阵CO2激光在妇科常见外阴白色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资料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3、观察指标
(二)结果
    1、一般资料
    2、不同病理类型外阴白色病变比较
    3、点阵CO_2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各观察指标统计分析
    4、点阵CO_2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疗效分析
    5、外阴白色病变治疗次数分析
    6、点阵CO_2激光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不良反应
    7、治疗前后效果对比图
(三)讨论
    1、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发病情况
    2、点阵CO_2激光的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散发性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临床、病理、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的比较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散发性包涵体肌炎概述(s-IBM)
        1.1.1 流行病学
        1.1.2 发病机制
        1.1.3 临床特点
        1.1.4 辅助检查
        1.1.5 诊断标准
        1.1.6 治疗与预后
    第二节 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概述(h-IBM)
        1.2.1 流行病学
        1.2.2 发病机制
        1.2.3 临床特点
        1.2.4 辅助检查
        1.2.5 诊断标准
        1.2.6 治疗与预后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概述
    第四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s-IBM与h-IBM的临床、病理及基因比较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资料收集
        2.1.3 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及标本处理
        2.1.4 病理技术
        2.1.5 基因筛查
        2.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2.2.1 s-IBM与h-IBM的临床比较
        2.2.2 s-IBM与h-IBM的实验室检查比较
        2.2.3 s-IBM与h-IBM的病理特征比较
        2.2.4 基因筛查
    第三节 讨论
        2.3.1 临床特点
        2.3.2 病理特点
        2.3.3 基因特点
第三章 s-IBM与h-IBM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蛋白质组学技术
    第二节 研究结果
        3.2.1 s-IBM的蛋白质组学特点
        3.2.2 h-IBM的蛋白质组学特点
        3.2.3 s-IBM与h-IBM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特点
    第三节 讨论
        3.3.1 s-IBM的蛋白质组学特点
        3.3.2 h-IBM的蛋白质组学特点
        3.3.3 s-IBM与h-IBM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特点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皮肤科门诊女阴瘙痒患者疾病构成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女阴瘙痒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女阴瘙痒的认识
        一、女阴皮肤结构
        二、瘙痒发病机制
    第三节 与女阴瘙痒相关皮肤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一、外阴皮肤黏膜疾病
        二、外阴皮肤肿瘤及癌前病变
    第四节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一、疾病构成及中医辨证分型
        二、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一、女阴瘙痒性疾患的疾病构成及中医证型
        二、女阴瘙痒性疾患发病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讨论
        一、女阴瘙痒性疾患患者的疾病构成
        二、女阴瘙痒性疾患患者的中医证型
        三、女阴瘙痒性疾患患者的瘙痒程度
        四、女阴瘙痒性疾患发病的相关因素
        五、创新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皮肤鳞癌的认识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二、皮肤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一) 紫外线
        (二) 人类乳头瘤病毒
        (三) 放射线照射
        (四) 化学物质刺激
        (五) 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变
        (六) 遗传因素
    三、皮肤鳞癌与凋亡相关因子的研究
        (一) Caspase家族
        (二) Livin与Survivin
        (三) p53
        (四) bcl-2、bcl-xl与bax
        (五) Fas与FasL
        (六)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
    四、皮肤鳞癌的治疗进展
        (一) 传统手术治疗
        (二) Mohs显微切除法
        (三) 光动力疗法
        (四) 咪喹莫特乳膏
        (五) 基因治疗
        (六)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urvivin和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实验试剂
        (三) 实验仪器
        (四) 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一) 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二) 免疫组化结果
    三、讨论
        (一) 中医学对皮肤癌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三) Survivin和Caspase-3与肿瘤的关系研究
        (四) Survivin和Caspase-3与皮肤鳞癌关系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的研究
    前言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主要实验仪器
        (二) 主要药品及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细胞培养
        (二) 细胞传代
        (三) 细胞冻存和复苏
        (四)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MTT法
        (五) 光镜观察细胞形态
        (六) 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分析
        (七) RT-PCR法检测Survivin及Caspase-3的mRNA表达
        (八)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 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
        (二) 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三)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四) 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四、讨论
        (一) 雄黄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
        (二) 雄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三)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值抑制作用
        (四)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的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四、女性外阴色素减退性损害11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女阴硬化性苔藓的临床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特征分析[J]. 陈文静,于世荣,吴曹英,张德志,刘建勇,康晓静. 中国医师杂志, 2020(11)
  • [2]苔藓样药疹的临床、病理和皮肤镜学表现[D]. 李梦瑶. 郑州大学, 2020(02)
  • [3]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及与实验室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D]. 汪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生存质量、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D]. 邹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常见外阴白色病变临床特点与病理特点的分析[D]. 钱慧新.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点阵CO2激光在妇科常见外阴白色病变中的应用[D]. 尹文秀.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散发性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临床、病理、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的比较学研究[D]. 张羽彤.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8]皮肤科门诊女阴瘙痒患者疾病构成及相关因素分析[D]. 兰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D]. 张春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10]女性外阴色素减退性损害118例临床病理分析[J]. 王一玲,沈宏,施桂芬.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04)

标签:;  ;  ;  ;  ;  

118例女性外阴色素减退病变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