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共存”——促进理解、尊重和包容的新教育理念

“学会共存”——促进理解、尊重和包容的新教育理念

一、“学会共存”——促进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教育新理念(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峰,徐辉[1](2021)在《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文中提出融合课程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实现移民融合的重要手段。德国的"融合课程"不仅是德语语言教育和德国国情教育,更是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为促进多元文化社会发展、满足"强化融合"的时代性需求,德国取消了分立的课程设置,建立起联邦统一的融合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方面,正视与尊重多元文化,展现移民文化与社会多样性,培养多元文化能力。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贯彻了融合、多元、平等、实用的理念,设置德语语言课程和德国国情课程。课程实施方面,联邦层面以政策法律予以制度保障,保持联邦与地方的合作,在联邦统一政策和地方实际状况间进行弹性化管理;学校层面注重招收多元文化背景教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课程评估方面,通过第三方展开定期评价,并在评价结果上不断优化融合课程。德国融合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多元移民身份,坚持国家认同教育作为终极目标,坚持多元文化教育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对"多元一体"概念的全新诠释与实践。德国融合课程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移民融合,保障德国民族性。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对于指导我国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如少数民族融合、港澳台的国家认同、公民教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等问题。

李恒[2](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余文森[3](2021)在《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文中指出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过程的本体性、实质性、主体性活动,抓住了阅读、思考、表达,也就抓住了教学的根本。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三个最基础、最重要、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也就真正学会了学习。没有阅读、思考、表达参与的教学只是形式和浅层的教学,缺乏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的学生将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通过、为了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法。阅读、思考、表达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既是教学的过程又是教学的结果。

葛诗婕[4](2021)在《基于“艺游学”的“非遗美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文中指出

彭沛穰[5](2021)在《现代学徒制视角下中职专业课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X职业学校园林专业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

罗霄雁[6](2021)在《中小学性别教育研究》文中指出

刘婷婷[7](2021)在《外研版初中英语教科书跨文化内涵及其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

邱雨[8](2021)在《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支持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王宁[9](2021)在《民族院校本科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研究 ——以北京M大学为个案》文中认为

施梦娜[10](2021)在《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自媒体”早已不再囿于信息传播、社交等内容,逐渐被主流媒体视为在当前进行官方话语宣传、主流文化输出的一股重要新兴力量。同时应当注意到,当前始终走在使用自媒体时代前沿地端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对官方话语宣传的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希望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的态度,这就为我们分析研究自媒体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确切的事实论据。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和认同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群体更是给予了密切关注。本文以已有的理论成果为理论支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根据新时代对意识形态的新要求,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自媒体、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等概念及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概述,成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详细介绍了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掌握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及其成因作了深入分析。第三章重点阐释了为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而研究制定出的所要坚持的四个原则及宏观、微观两大方面的措施。

二、“学会共存”——促进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教育新理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会共存”——促进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教育新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国融合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历史发展
    (二)政策法规
    (三)现实挑战
        1. 德国对技术移民需求剧增
        2. 移民在多元社会中处境不利
        3. 德国缺乏统一的移民教育融合课程
二、德国融合课程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1. 主管部门
        2. 实施机构
    (四)课程效果
        1. 德语知识与能力明显提高
        2. 对德国认同感上升
三、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启示
    (一)社会与时代发展诉求是国家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二)多元融合理念是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南针
    (三)多元一体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价值观导向
    (四)国家认同是国家课程改革的终极旨归

(2)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阅读与阅读力的培养
    (一) 阅读的意义
        1. 阅读的本质
        2. 阅读的价值
        (1) 阅读对人生的价值
        (2) 阅读对教学的价值
    (二) 阅读的种类及其特征
        1. 朗读与默读
        2. 精读与泛读
        3. 读有字书与读无字书
    (三) 阅读力的培养
        1. 从听讲学习走向阅读学习,建立基于阅读的教学范式
        2. 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的强化训练
        3. 学科阅读力的培养
        第一,学科的基本语言。
        第二,学科的基本思路。
        第三,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 思考与思考力的培养
    (一) 思考的意义
    (二) 思考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客观性,即基于事实(证据)的思维,证据是思考的唯一前提。
        第二,逻辑性,即基于逻辑的思维,逻辑是思维的唯一限制。
        第三,批判性,即基于批判的思维,批判是思维的灵魂。
    (三) 思考力的培养
        1. 从知识教学走向问题教学,构建基于问题的教学范式
        2. 学科思考力的培养
        3. 构建有助于思考力培养的课堂文化
三、 表达与表达力
    (一) 表达的意义
    (二) 表达的种类
        1.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2. 语言性表达与行动性表达
        3. 显性表达与隐性表达
    (三) 表达力的培养
        1. 从输入(接受)为本转向输出(表达)为本,建立基于输出(表达)的教学范式
        2. 表达力的培养要有序进行
        3.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表达力
        4. 建立有助于表达力培养的教学文化

(10)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自媒体的研究
        2.关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
        3.关于大众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自媒体的研究
        2.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1.现有研究取得的成绩
        2.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三)创新点
        1.研究视角新
        2.研究内容新
第一章 自媒体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相关理论概述
    一、自媒体的概念
        (一)自媒体的内涵
        (二)自媒体的表达形式和特点
        1.自媒体的表达形式
        2.自媒体的特点
    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概念
        (一)主流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
        2.主流意识形态
        (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1.认同
        2.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三、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特征和价值
        (一)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特征
        1.时代性
        2.自主性
        3.复杂性
        (二)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
        1.为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创造新路径
        2.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顺应时代构建新平台
        3.让大学生培育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立足新视角
第二章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方式
        3.调查内容设计
        4.调查对象
        (二)调查实施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和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概况
        (二)结果分析
        1.大学生的自媒体使用的现实状况
        2.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分析
    三、主要问题
        (一)少部分大学生存在虚假认同
        (二)自媒体运行者舆情引导乏力
        (三)高校自媒体价值培育效果差
        (四)传统教育者权威持续弱化
    四、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多方面的能力不足
        (二)自媒体监督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有待提升
        (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环境复杂化
        (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到位
第三章 自媒体视域下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原则和策略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原则
        (二)坚持内容导向和方法创新结合原则
        (三)坚持主流引导和多元发展结合原则
        (四)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结合原则
    二、主要策略
        (一)宏观层面的策略
        1.以战略规划为基础,形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力量导向
        2.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确保有效净化整体网络环境
        3.以健全机制为重点,完善自媒体高效的管理制度
        (二)微观层面的策略
        1.以大学生为主体,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能力
        2.以高校为主阵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用
        3.以自媒体为载体,优化主流意识形态形式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学会共存”——促进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教育新理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J]. 李海峰,徐辉. 比较教育学报, 2021(05)
  • [2]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3]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J]. 余文森. 全球教育展望, 2021(08)
  • [4]基于“艺游学”的“非遗美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究[D]. 葛诗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现代学徒制视角下中职专业课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X职业学校园林专业为个案[D]. 彭沛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6]中小学性别教育研究[D]. 罗霄雁.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7]外研版初中英语教科书跨文化内涵及其教学实践研究[D]. 刘婷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8]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支持策略研究[D]. 邱雨.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9]民族院校本科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研究 ——以北京M大学为个案[D]. 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10]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 施梦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学会共存”——促进理解、尊重和包容的新教育理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