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云南生猪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新时期云南生猪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一、新时期云南养猪业发展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华清君[1](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韩伯宁[2](2019)在《富民县柿花箐苗族村产业扶贫背景下代际经济行为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的扶贫措施,被很多学者认为是能解决少数民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产业扶贫从出现至今一直都发挥着其不可被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更是如此。云南省柿花箐村是一个98%人口都为苗族的村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扶贫政策陆续的作用于这个村落,而在这些扶贫政策中最为突出的则是产业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政策在不同阶段的扶持力度不同,造成了柿花箐村以年龄为划分的三代人对产业扶贫政策的利用与参与产生了差别。这直观的反映在的包括生计、消费、投资、储蓄、借贷及家庭内部投入等诸多代际经济行为的转变上。本文基于该视角,对柿花箐村代际间的经济行为转变作出探究,一方面,通过代际间经济行为的变迁来看产业扶贫对该村的经济及传统民族文化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透过代际间经济行为的转变来看产业扶贫在乡村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对柿花箐村的人文及产业发展概况加以阐述。第二部分是针对产业扶贫对代际影响的概况说明,通过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说明了政策措施的作用对代际之间不同群体的影响,及因前一辈人对政策的参与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下一代贫富状况差异性拉大的问题。第三部分笔者针对代际生计方式的转变做出了探究,不同代人在生计方式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通过不同代际之间经济行为的比较来看待代际经济行为的变迁。第四部分研究的重点是代际之间消费行为的转变,也比较了由于代际因素影响同辈人之间消费行为。第五部分主要研究的是财富储备和投资行为的转变,不同代际之间参与到产业扶贫以后,对于储蓄、保险和投资的观念产生了转变,对于风险的抵御有了全新的认知。在投资方面,无论是对教育的投资,还是农业再生产的投入都有了较明显的改变。对于风险性投资的尝试,不同个体也产生了差异化的行为表达。第六部分的重点是家庭内部的一些养老、抚育经济行为的转变,以及性别观念在这些转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柿花箐村的三代人在面对着产业扶贫的帮助后,经济行为的转变是有差异性的,而对于这种差异性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为今后的反贫困实践提供支持。

刘利[3](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王圆[4](2014)在《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养猪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养猪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猪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解决养猪业发展中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提高生猪产品质量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是养猪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养猪模式是解决养猪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通过利用沼气工程以及建造温室大棚实现了种养循环、沼液循环和饲养循环的养猪模式。这种循环养猪模式在促进当地养猪业发展、保护养猪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为例,在分析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作用以及濮阳市实施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阐述。同时,研究分析了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对策与措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该部分主要对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原理、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温室大棚的构造及参数,以及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具有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生猪质量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主要对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在养猪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该部分从有利于促进养猪业发展、有利于降低养猪业风险、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系统的阐述了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在养猪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对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该部分主要在阐明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在促进当地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互动等方面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对该养猪法在实施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第四部分:针对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及完善专业养猪技术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

黄斌欢[5](2014)在《非正式产业与社会团结:珠三角泔水养猪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珠三角”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即“泔水养猪人”展开,探讨以其为核心的泔水养猪业的生成机制、历史变迁及所面临的制度与社会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因素如何汇聚、推动并限制了其劳动形态的具体面貌。在对劳动过程理论进行再考察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从社会的角度切入对劳动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进我们对当前中国纷杂的劳动形态的理解,为丰富和扩展劳动的理解框架提供新的视角。文章的材料基于作者2005至2014年间在珠三角地区和广西桂中市南镇的民族志调查和实地工作,以及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泔水养猪业的文件材料及媒体报导的搜集;据此,希望在不同主体互动的视角下,以泔水养猪为案例对我国的社会生态进行一次民族志观察。泔水养猪作为我国农民传统的实践做法,与珠三角世界工厂所聚集的大量人口这一具体情境相结合,发展出城市郊区的泔水养猪产业;这一产业从而也成为解决珠三角各大城市餐厨垃圾难题的现实办法。围绕泔水养猪业,城市生态循环系统得以建立,由此,养猪人成功地将泔水养猪业嵌入于城市产业体系之中。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来自农业的生产方式在现代都市中找到了延续的别样途径。传统的劳动习惯、社会团结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养猪劳动的面貌。在社会治理的压力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倾向于以科学知识取代原有基于历史实践所形成的餐厨垃圾处理方式。而社会大众、市场主体、媒体等主体,同样在其自身的利益驱动下,参与到对于养猪者的驱逐过程中来。然而,新的基于科学知识的餐厨垃圾处理方案在实践中一再失效。养猪人由是与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其基于市场位置的结构性力量,成为他们另一种“弱者的武器”。文章结论认为,劳动嵌入于社会之中的形态,乃是珠三角泔水养猪人的劳动之所以呈现如是面貌的核心原因。中国劳工之所以呈现为当前的面貌,同样需要考虑劳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即波兰尼所说的嵌入性问题。而影响劳工面貌以及阶级形成的进一步要素,则埋植于在劳工进入新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原有的社会保护机制能否得到有机传承,并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社会保护作用。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已成常态的状况下,劳工的社会保护不仅需要国家制度的安排,更需要劳工自身的团结与抗争。

张晓东[6](2013)在《中国养猪业生产波动分析与预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生猪生产大国,同时,我国也是猪肉的消费大国。养猪业的稳定发展对促进整个畜牧业、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00-2011年间,我国生猪价格发生了三次大幅度的波动,对CPI上升起了领头和推波助澜的作用。CPI增长原因78%的是食品价格,食品价格中猪肉涨幅达59.8%[11。由此可见,生猪生产波动不仅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的生猪生产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养猪户数大量减少,但散养的养殖场(户)仍占绝对多数,在95%以上。2003年我国生猪规模化程度仅为30%左右,经过几年的生猪生产结构的调整,2010年生猪规模化程度已接近70%。虽然规模化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我国的生猪养殖水平与国际养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鉴于研究我国生猪生产波动的研究主要采用单指标的研究方法,本文突破以往的采用单指标的研究方法,采用出栏量、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三个指标。生猪生产三个指标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内在的联系,更能准确反映生猪生产的实际情况。(2)采用H-P滤波法对三个指标分解出波动成分,并研究其波动周期。存栏量的波动与能繁母猪存栏量波动具有相同的波动规律,出栏量与存栏量的谷底发生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经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发现:出栏量波动是存栏量波动、能繁母猪存栏量波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存栏量波动、能繁母猪存栏量波动是出栏量波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确定各指标之间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3)本文对生产成本构成和收益进行了分析。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生产成本中主要成本波动与出栏量波动、存栏量波动、能繁母猪存栏量波动存在着以下关系:①散养、规模精饲料费波动与出栏量的波动存在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散养、规模仔猪费波动与出栏量波动存在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散养死亡损失费波动与出栏量波动只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动态模型中散养精饲料、散养死亡损失费波动对出栏量影响显着。②散养和规模精饲料费波动、散养仔猪费波动、规模死亡损失费波动、规模雇工费波动与存栏量存在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规模仔猪费波动、散养医疗防疫费波动、规模死亡损失费波动与存栏量波动只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动态模型中,散养和规模的精饲料费、散养死亡损失费对存栏量影响显着。③散养和规模仔猪费波动、规模死亡损失费波动与能繁母猪存栏量存在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散养和规模卫生防疫费波动、散养死亡损失费波动、规模医疗防疫费波动与能繁母猪存栏量波动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能繁母猪存栏量动态模型中散养仔猪费和医疗防疫费、规模仔猪费对能繁母猪存栏量影响显着。④生猪生产收益波动对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分析发现,不管是散养还是规模生猪收益波动与生猪的出栏量波动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散养和规模的生猪收益波动与存栏量的波动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散养和规模收益波动与能繁母猪存栏量波动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三个动态模型中只有规模收益对能繁母猪存栏量影响显着。(4)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从中长期来看影响不大,存在短期的影响,且影响是局部性的。生猪的疫情对生猪的影响较大,且影响时间较长。国家的生猪生产政策对生猪生产的影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不同的学者对生猪生产政策意见不一。通过系统动力学对生猪疫情、生猪生产政策无法量化分析的一些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发现,生猪在没有延迟的情况下,生猪的供给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会出现生猪出栏量的大幅波动的情况。这说明,生猪生产过程的延迟是生猪出栏量的波动的根源之一。生猪生产过程的延迟使生猪出栏量波动变得频繁。发生重大疫情也是生猪生产的波动的原因,发生重大疫情时改变了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趋势,生猪存栏量波动频率虽然没有改变,但改变了波动幅度。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无法量化分析的能繁母猪补贴、冻肉储备政策进行了仿真分析。(5)本文比较BP人工神经网络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对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及能繁母猪存栏量预测的效果,确定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生猪出栏量预测模型,而BP人工神经网络法适合对存栏量及能繁母猪存栏量预测。并对2013年出栏量、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走势进行预测。基于上述研究,在本文勾勒的生猪产量风险预警理论的基本框架内,运用定量的预警方法,对2013年和2014年生猪生产风险进行了预警。本文研究创新点:1)在方法上,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分析生猪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生猪生产收益对生猪生产波动影响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以及各因素之间波动影响方向及波动幅度,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于无法量化分析的影响因素采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仿真分析。2)在内容上,打破衡量生猪生产波动采用单一指标的衡量方式,采用出栏量、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三个指标来全面衡量我国养猪业生产的波动。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养猪业的生产进行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对养猪业生产波动进行了预警研究。本文基于相关分析提出了养猪业生产波动调控的政策建议。从加强畜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完善与健全防疫体系、加强饲料产业的建设、适度提高散养的规模化程度、实时推出生猪期货和加强各级政府部门间宏观调控措施的协调六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姜兵[7](2011)在《我国猪肉生产和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畜牧业同样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日益提高,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畜产品,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我国畜牧业产值不断增加,其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不断提高。其中,养猪业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猪的养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猪肉也是我国居民消费最多的肉类。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猪肉生产和消费表现出了新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现阶段猪肉生产和消费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影响了猪肉生产和消费的因素,为猪肉生产和消费方面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影响我国猪肉生产和居民猪肉消费的因素,以及影响程度。首先利用统计数据对我国猪肉生产和消费的概况及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采用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对数模型,对影响我国猪肉生产和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说明。其中,对猪肉生产的模型,从价格、存栏量、技术、动物疫病、生产者受教育水平、劳动力转移以及生产成本这几个方面选取变量来进行分析;对猪肉消费模型,将城乡居民的消费分别进行分析,选取居民收入、猪肉价格、消费习惯以及牛羊肉、鸡肉和鸡蛋这些替代品的价格为自变量。最后对一些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在生产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猪肉产量最多的国家,在国内猪肉仍然是产量最多的肉类。我国的猪肉生产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效率特征、耗粮特征、环境特征、安全特征以及成本收益特征。在影响猪肉生产的各个因素当中,母猪存栏量、上一年猪肉价格、技术进步、劳动力数量以及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对猪肉的产量的影响是正向的,而上一年饲料价格、疫病影响以及生产成本对猪肉的产量的影响是负向的。在消费方面,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消费的肉类,我国居民的猪肉消费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收入水平差异、地区差异、季节差异、消费部位结构差异以及消费生熟结构差异。影响猪肉消费的因素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居民收入、猪肉价格、牛肉价格以及消费习惯对居民消费猪肉有显着影响,收入、猪肉价格对消费量的影响是负向的,牛肉价格以及消费习惯对猪肉消费的影响是正向的。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只有猪肉价格和消费习惯对猪肉消费的影响是显着的,影响效果与城镇居民相同,但是影响程度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和替代品价格对农村居民的猪肉消费影响不显着。根据预测,未来五年内,我国猪肉产量仍然会增加,但是增长的速度较慢;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猪肉购买量较稳定,总体水平较高,有较慢的下降趋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在稳步增加,但是整体水平不如城镇居民高;而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则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将我国猪肉消费总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居民猪肉消费总量增长较快,我国目前猪肉供需基本平衡,供给量大于消费量,但是供需差额在减小,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猪肉生产是畜牧业的重要方面,针对目前猪肉生产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猪肉生产,提高猪肉质量安全,同时降低污染。而根据目前居民生活的特点,在猪肉消费方面,根据不同消费群体合理制定政策,提高加工肉类品种多样性,满足群众的需求。

岳冬冬[8](2011)在《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研究》文中提出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养殖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猪肉作为我国居民肉食消费的主要来源,其产量在肉类总产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促进我国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生猪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与利用、饲料工业发展等,因此生猪产业稳定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然而,自1985年以来,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日趋明显,波动幅度不断增强,这种剧烈波动现象对于我国生猪生产者、消费者等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生猪生产波动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生猪生产波动的特征及其成因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波动的特征表现为循环性和同步性,循环性是指生猪生产围绕长期均衡趋势上下波动的特征,而同步性是指生产波动现象在不同地区级别上的同步发生特征。对于引起生产波动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生产发生波动的不同时期,其影响程度、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均有所不同。为了能够充分揭示我国生猪生产波动过程的相关规律,本研究以现有文献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生猪生产的循环性与同步性特征、波动成因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建立与完善生猪生产波动预警系统提供相应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的统计特征分析。首先,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生猪生产相关数据的“虚报成分”符合线性增长规律,并基于此构建了“线性修正模型”;其次,利用该方法对1985-1995年生猪生产相关数据进行了修正与调整;再次,在H-P滤波分析的基础上,对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生猪生产波动(1952-2007)可以划分为8个完整周期,平均长度为6.88年;在这8个周期中,生猪生产收缩期要长于生产扩张期;以1978年为时间分隔点,波动的平均周期长度呈现出扩大趋势;整体来看,我国生猪生产波动幅度呈现“U”型变化趋势。(2)利用绝对波动量指标将价格波动(1978-2006)划分为7个完整周期,平均长度为4年;而长度为3年的波动出现了3次,出现率达到42.86%;价格波动的幅度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3)利用变异率指标对生产波动、价格波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价格波动变异率的变化幅度大于生产波动变异率的变化幅度;二是生产波动变异率的变化幅度在逐渐缩小,而价格波动变异率的变化幅度却在逐渐扩大;三是生产波动变异率与价格波动变异率之间的同步系数为0.5833,说明这两个指标之间同向变化与异向变化的概率几乎相等。2.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的动态关系分析。在蛛网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的变化关系进行实证分析,E-G两步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均表明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生猪生产对冲击的响应期要比价格对冲击响应期长;生猪价格对来自自身冲击的平均响应强度大于生产,且为正向响应;生猪生产对来自自身冲击的平均响应强度大于价格,且为正向响应。对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着水平下,生猪生产与价格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3.生猪生产波动的周期特征分析。利用指数模型对生猪出栏量长期趋势进行了拟合,发现我国生猪出栏量长期趋势大约每经过15.58年会翻一番,而且这种时间间隔在逐步减小,即出栏量长期趋势的倍增时间在不断缩小。利用周期分析原理对生产波动的周期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显着水平α=0.70时,周期分析公式可以包含的波动信息量超过90%。将1952-2008年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幅度在1000万头以内的波动类型出现频次最大,共发生32次,出现的概率为56.14%。结合我国生猪生产波动特征实际,将幅度在2000万头以内的生产波动界定为正常波动,超过这一范围的波动则称之为异常波动。利用周期分析公式,对2009-2015年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变化趋势进行的预测结果表明,在这一时间段内将会经历三个波动过程。4.生猪生产波动的传导路径分析。提出了生产波动“同步性”概念,并定义了同步性的测度方法。据此,绘制了我国生猪存栏量波动的传导路径,认为中南地区与全国生猪存栏量波动同步变化的概率最高,同步系数为0.9286,其中湖南省与该地区生产波动同步性最大,达到0.8929。绘制了我国生猪出栏量的传导路径,认为中南地区与全国生猪出栏量波动同步性最高,同步系数为1,其中广东省与中南地区生产波动的同步性达到最大,系数为1。绘制了我国猪肉产量的传导路径,认为华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与全国猪肉产量波动同步性发生概率最高,同步系数均为1,河北省、广东省、四川省与对应地区的同步系数分别达到1。5.基于FSFR模型的生猪生产波动过程分析。建立了能够较为全面反映生猪生产波动过程的FSFR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生产波动涉及的“因素、结构、波动、响应”四个方面内容。从因素对生产波动的作用过程来看,认为外部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生猪生产波动,同时还可以通过向内部因素传导的间接方式来影响生猪生产。利用FSFR模型对近一期生产波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近一时期生产发生剧烈波动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猪疫情的大面积发生,二是宏观调控措施的不适。并系统地解释了生产收缩与生产扩张之间的动态联动过程。6.构建防止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预警系统。在以上各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防止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预警系统,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以缓解生猪生产波动:提高统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加强各级政府部门间宏观调控措施的协调性;健全我国生猪疫病防疫体系;提高我国生猪养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完善生猪生产波动预警体系;通过远期交易方式平抑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现象等。

肖红波[9](2010)在《我国生猪生产增长与波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粮安天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生猪业发展也面临着重要的问题和挑战:生产波动一直比较频繁且近年来呈加剧趋势,生猪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不高,饲料、劳动力、土地、资金、环境等因素对生猪生产的制约日益凸现,这些问题将威胁着我国生猪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保障生猪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促进国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对生猪生产增长和生产波动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实证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相关经济理论,揭示我国生猪生产增长的动因和造成波动的原因,为建立我国生猪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数,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要素投入量增长对产出的贡献接近50%。在投入要素中,2008年饲料产出弹性1.14,其仔猪产出弹性0.129,其他资本投入产出弹性0.033,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0.073;规模弹性1.208。说明目前我国生猪生产仍处在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中,产出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数量的增加,饲料投入量的作用最明显,而劳动投入过多,养殖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落后,产出水平低,经营规模小对产出增长的不利,但另一方面我国生猪生产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规模化发展空间很大。2、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产出的贡献达到50.87%。1980-2008年我国生猪业的TFP共增长了64.3%,年均增长率为2.29%;TFP增长呈现的波动性大的特点,说明我国生猪生产受多种因素如自然灾害和疫病等的影响,容易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我国生猪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TFP增长率及其增长源泉也不相同,总体来说TFP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改进,技术进步相对缓慢,技术效率增长较小,甚至出现效率倒退。3、生猪供给反应表现为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在短期内,生产对价格的反应不敏感,生猪、饲料、仔猪和劳动力的价格需求弹性均是缺乏弹性的,相对来说,生猪价格和饲料价格对生产的影响较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明显。在长期内,生产对价格的反应十分敏感,影响生猪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生猪价格、饲料价格和其他资本投入费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强。4、我国生猪生产大致经历5个周期,平均周期长度为5.5年,平均波幅为8.3%。周期长度的变动范围在在3到9年之间;从波动幅度来看,大概在7%-9%之间,波长和波幅总体呈逐渐缩小的趋势。5、在生产波动的所有因素综合分析中,外部因素的影响大于内部因素,规模化和能繁母猪的影响大于价格的影响,二年时滞模型最佳。GDP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会引起第三年猪肉产量指数增加0.68;疫病D1的发生可导致第二年猪肉产量指数下降2.18;政策的实施会引起当年猪肉产量指数增加6.19;生猪价格指数上升1,会引起第二年猪肉产量指数上升0.09;第三年下降0.16;玉米价格指数上升1,会引起第三年猪肉产量指数上升0.13;能繁母猪数量指数增加1,可引起第四年猪肉产量指数同步增加0.23;规模化程度提高1,大致可引起猪肉产量指数连续3年分别下降0.15左右。对无时滞、一年、二年和三年时滞的这四个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二年时滞模型估计效果最佳,说明在各种因素发生变动时,二年以后对生产波动的综合影响最为显着,可以用于猪肉产量波动的预测分析。6、未来生猪业的稳定增长,应在加大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必须走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发展适度规模化,创新产业化模式,倡导健康养殖的发展道路。保障生猪业稳定发展的具体建议是: 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综合生产率。2、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生产持续增长。3、切实加强疫病防控,减少生产波动。4、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务。5、建立养猪业行业市场预警体系,加强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6、加强畜牧业宏观调控,保障生产稳定发展。本文创新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数据上的创新。本文重点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利用实证模型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区别与以前多数学者的采用定性研究;运用的1980-2008近30年共25个省的面板数据,信息丰富,具有代表性、时效性。二是结论上或观点上的创新。1.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对首次尝试把生猪业的TFP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四个部分,并计算出各种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2.采用约束利润函数模型,计算出投入产出价格的长期弹性和短期弹性,区分不同时期的生猪供给反应程度。3.对影响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在定量分析时加入时滞期变量,使对波动分析更加全面,接近现实。

李桦[10](2007)在《生猪饲养规模及其成本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猪肉的生产(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2/3左右)和消费(在我国城镇居民的猪牛羊肉消费中所占比例在过去的十五年几乎都在4/5左右)水平决定了生猪饲养业在畜牧业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剩余粮食转化、改进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生猪饲养业,而生猪规模养殖和专业化生产是生猪饲养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资源环境价值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力资源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生产函数理论和博弈论为基础,运用会计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生猪不同规模饲养的成本效益变化趋势,成本效益的影响因素以及规模经济效益所处阶段,从而选择出我国生猪饲养目前或将来的一段时间内的饲养规模,以期为节约生猪饲用物质资源、降低生猪饲养成本、提高生猪饲养效益和产品质量提供重要参考。全文共由8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言。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生猪饲养规模成本效益相关理论。本章是论文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了成本的经济涵义、理论成本和实用成本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关系,阐述了规模经济的两个模型,指出本文对生猪饲养规模经济的成本效益的分析思路是按照公司规模经济的内涵进行的,认为生猪饲养产品成本应由生产成本、土地成本和环境成本三部分构成。第三章,生猪饲养规模化程度的演变。本章阐述了生猪饲养业发达国家和我国生猪饲养规模的演变趋势以及各自的生猪饲养规模演进的机理。第四章,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成本效益变动趋势。本章首先从每头生猪总成本、每头生猪生产成本、每头生猪饲养物质与服务费用、每头生猪饲养人工成本的和50kg生猪生产成本等方面分析了生猪四种饲养方式的成本变化趋势,接着从每头生猪产值、每头生猪净利润、50kg生猪产值、50kg生猪净利润和料肉比、粮肉比等方面分析了生猪四种饲养方式的饲养效益变化趋势,最后对中美两国规模饲养生猪的成本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为我国生猪饲养选择适度规模提供重要依据。第五章,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成本效益变动因素分析。本章运用综合统计指数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四种生猪饲养方式成本效益变动的深层次原因。得出:仔猪购买重量和精饲料消耗量随着饲养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人工用量随着饲养规模的增加而降低,生猪的饲养物质价格大于饲养物质消耗量对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影响,每头生猪价格、物质与服务费用价格和劳动日工值对每头生猪净利润的影响大于每头生猪重量、物质和服务费用消耗量和劳动量用工量的影响,每头生猪价格对每头生猪产值的影响大于每头生猪重量的影响等结论,剖析出了我国生猪不同规模饲养的成本效益变动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为选择生猪适度规模饲养提供重要依据。第六章,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报酬(收益)水平分析。本章运用生产函数理论对我国生猪四种饲养方式的规模经济报酬进行了测定。得出我国生猪小规模和中等规模饲养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大规模饲养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最后分析了小规模和中等规模饲养产生规模报酬递增和大规模饲养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第七章,我国生猪饲养规模选择。本章基于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分析,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和增量成本分析法,选择出了我国目前和将来的一段时间内生猪饲养规模总体上应倾向于中等规模饲养方式,接着运用增量成本法分析了中等规模饲养的不同规模层次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适用性,最后从政策的支持性、人力资源的可行性、资金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适度规模模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第八章,实现生猪适度规模饲养的政策建议。为有效实现生猪适度规模饲养,相关政府部门或生猪饲养者应采取以下措施: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与改善养殖环境、培育适宜的生猪饲养组织形式、引导生猪主产区之间进行协作、建立生猪饲养风险管理防范机制和大力发展生猪饲料业。

二、新时期云南养猪业发展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云南养猪业发展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2)富民县柿花箐苗族村产业扶贫背景下代际经济行为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目的意义
    (二)文献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村寨概况及产业扶贫对代际影响概述
    (一)柿花箐村的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
    (二)产业扶贫对各代人产生的影响
二、代际生计方式的转变
    (一)第一代人传统生计方式维持与转变
    (二)产业扶贫与技术创新下的第二代人生计方式的转变
    (三)精准扶贫阶段带来第三代人生计方式的演变
三、代际消费行为变迁
    (一)代际差异性消费行为的产生
    (二)礼物消费行为的转变
    (三)不同群体消费差别的产生
四、财富储备及投资代际经济行为的变迁
    (一)从无到有的资金储蓄演变
    (二)保险意识及其投入行为的转变
    (三)产业扶贫对于代际借贷行为的影响
五、家庭内部养老和抚育行为的转变
    (一)代际养老经济行为变迁
    (二)代际之间的抚育行为的转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4)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基本理论概述
    2.1 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原理
    2.2 地控温三循环温室大棚的构造
    2.3 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特点
3 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在养猪业发展中的作用
    3.1 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有利于促进养猪业发展
    3.2 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有利于降低养猪业风险
    3.3 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有利于保护养猪业的生态环境
4 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发展现状
    4.1 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取得的成效
    4.2 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 加快发展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5.1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5.2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5.3 完善专业养猪技术推广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非正式产业与社会团结:珠三角泔水养猪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劳动政治的新走向
    1.2 非正式经济与不同社会的联结
    1.3 非正式经济研究的政治化
    1.4 都市中的少数族群
    1.5 餐厨垃圾的争夺场域
    1.6 研究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1.7 研究对象与方法
        1.7.1 研究对象
        1.7.2 进入田野
        1.7.3 技术路线
        1.7.4 篇章结构
第2章 从社会理解劳动:认知图式与劳动秩序
    2.1 从经济/结构理解劳动及其反思
        2.1.1 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1.2 从布雷弗曼到布洛维:劳动主体和特定的劳动主体
        2.1.3 主体性与生产之间的复杂关系
        2.1.4 资本主义生产背后未曾言明的“人观”
    2.2 非资本主义的劳动形态:制度构成
        2.2.1 劳动管理:非资本主义体系的管理方式
        2.2.2 劳动力供给的限制:半无产阶级化
        2.2.3 印度尼西亚的“过密化”再解释
    2.3 非资本主义的劳动:理念差异
        2.3.1 魔鬼信仰作为资本主义的伴生物
        2.3.2 “没有历史的人民”的历史
        2.3.3 资本主义的宇宙观
    2.4 劳动的社会目的:逐步浮现的视野
        2.4.1 西太平洋航海者的劳动观
        2.4.2 大转型前后的劳动秩序的变更
        2.4.3 “社会”的优先性
        2.4.4 认知图式与劳动规制
    本章结语
第3章 嵌入性生产体系:扎根城市市场体系的养猪业
    3.1 推力:身后的家乡
    3.2 城市餐厨垃圾及其处理现状
        3.2.1 广东的餐厨垃圾
        3.2.2 重构生态循环圈
        3.2.3 土地的附属者
        3.2.4 餐厨垃圾:饭店与养猪者的链条
        3.2.5 泔水收运工具
        3.2.6 泔水的处理设备
    3.3 受欢迎的“问题猪”?
        3.3.1 不愿养猪的城市
        3.3.2 受欢迎的泔水猪
        3.3.3 养猪者的力量
    3.4 建构新的产业结构
        3.4.1 猪苗市场
        3.4.2 饲料及赊账
        3.4.3 重返市场
    本章结语
第4章 嵌入性生产过程:农业劳作习惯在都市社会的植根
    4.1 落脚:物质空间重构
        4.1.1 猪棚的搭建:老家技术的延续
        4.1.2 折腾:反复拆迁
    4.2 劳动过程:农业劳作的延续
        4.2.1 搵猪食
        4.2.2 倒饭店
        4.2.3 如何找到饭店
        4.2.4 泔水的变动
        4.2.5 煮泔水
        4.2.6 泔水油分离
        4.2.7 喂猪
        4.2.8 猪草
        4.2.9 小猪喂养
        4.2.10 养殖周期
        4.2.11 卖猪
    4.3 放大的养猪风险与农作式应对
        4.3.1 养猪如赌博
        4.3.2 模糊的经验账单
        4.3.3 在风险和稳定性之间
    本章结语
第5章 劳动形态与社会团结
    5.1 内部认同与族群边界
    5.2 卖猪圈作为交往基础
        5.2.1 卖猪圈的生成
        5.2.2 旧习惯与新秩序
    5.3 地理空间的再领域化
    5.4 养猪与老家社会生活
    5.5 劳动与社会团结
    本章结语
第6章 作为公共议题的泔水养猪业
    6.1 非法身份
    6.2 争地:猪圈争夺的利益支点
    6.3 作为公共动员的地沟油事件
        6.3.1 大众媒体与社会
        6.3.2 市场角色
        6.3.3 中央政府
        6.3.4 地方政府
        6.3.5 地沟油案件
    6.4 从动员群众到动员政府
    本章结语
第7章 另一种弱者的武器:政府与养猪人的治理之战
    7.1 猪圈的争夺
        7.1.1 同心圆扩散
        7.1.2 弱者身份的作用
        7.1.3 以身抗争
    7.2 泔水的争夺
        7.2.1 资源化与垃圾化的两难
        7.2.2 技术不匹配与收运失效
    7.3 另一种弱者的武器
    7.4 科技与社会的双重变奏
    本章结语
第8章 结论:未竟的政治斗争
    8.1 文章的主要发现
        8.1.1 养猪业的生态系统与产业结构
        8.1.2 嵌入性的养猪劳动
        8.1.3 政府治理养猪农的三重动力
        8.1.4 国家力量在垃圾处理中的失败
        8.1.5 围绕猪圈空间的争夺:多重逻辑的角力与转换
    8.2 现实问题的回应:养猪人将往何处去
    8.3 理论问题的回应:作为政治议题的泔水养猪业
        8.3.1 政府的反作用
        8.3.2 养猪劳动中的社会逻辑
        8.3.3 非正式产业的多重博弈
        8.3.4 嵌入性视角与农民工的阶级形成
附录一 南镇家庭史——对一个个案的考察
附录二 相关图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养猪业生产波动分析与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我国养猪业生产的总体概况
    2.1 我国养猪产业的地位
        2.1.1 我国养猪产业在世界的地位
        2.1.2 我国养猪产业在畜牧业的地位
    2.2 我国的养猪产业发展的过程
    2.3 我国养猪业生产的总体变化情况
        2.3.1 不同规模养殖户数量变化情况
        2.3.2 不同养殖规模出栏量的变化情况
        2.3.3 生猪业的养殖水平
    2.4 我国猪肉消费的总体概况
        2.4.1 猪肉消费基本情况
        2.4.2 影响猪肉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3 养猪业生产波动规律分析
    3.1 生产波动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3.1.1 生产波动指标选取
        3.1.2 生产波动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生产波动测度方法
        3.2.1 速度法
        3.2.2 趋势分解法
        3.2.3 H-P滤波法
        3.2.4 生猪生产波动测度方法选取
    3.3 生产波动规律分析
        3.3.1 出栏量波动规律
        3.3.2 存栏量波动规律
        3.3.3 能繁母猪存栏量波动规律
    3.4 生产波动指标关系分析
        3.4.1 因果关系检验基本理论
        3.4.2 指标因果关系分析
        3.4.3 模型构建及分析
4 养猪业生产成本波动对生猪生产波动影响
    4.1 养猪业生产成本变动分析
        4.1.1 物质与服务费用构成分析
        4.1.2 人工成本变动分析
    4.2 生产成本波动分解与检验
        4.2.1 物质与服务费用波动分解与平稳性检验
        4.2.2 人工成本波动分解与平稳性检验
    4.3 物质与服务费用波动与生产波动关系分析
        4.3.1 物质与服务费用波动与出栏量波动关系分析
        4.3.2 物质与服务费用波动与存栏量波动关系分析
        4.3.3 物质与服务费用波动与能繁母猪存栏量波动关系分析
    4.4 人工成本波动与生猪生产波动关系分析
        4.4.1 人工成本波动与出栏量波动关系分析
        4.4.2 人工成本波动与存栏量波动关系分析
        4.4.3 人工成本波动与能繁母猪量波动关系分析
    4.5 模型构建与分析
        4.5.1 生猪出栏量模型构建与分析
        4.5.2 生猪存栏量模型构建与分析
        4.5.3 能繁母猪存栏量模型构建与分析
5 养猪业生产收益波动对生猪生产波动影响
    5.1 生产收益分析
    5.2 生产收益波动与生产波动关系分析
        5.2.1 生产收益波动分解与平稳性检验
        5.2.2 收益波动与出栏量波动关系分析
        5.2.3 生产收益波动与存栏量波动关系分析
        5.2.4 生产收益波动与能繁母猪量波动关系分析
    5.3 模型构建与分析
        5.3.1 生猪出栏量模型构建与分析
        5.3.2 生猪存栏量模型构建与分析
        5.3.3 能繁母猪存栏量模型构建与分析
6 外部冲击对养猪业生产波动的影晌
    6.1 疫情对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
    6.2 国家生猪调控政策对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
        6.2.1 生猪养殖行业调控部门组成
        6.2.2 生猪产业调控政策及分析
    6.3 公共卫生事件对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
    6.4 生猪进出口对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
        6.4.1 国际猪肉进出口基本情况
        6.4.2 进口的影响
        6.4.3 出口的影响
7 养猪业生产波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7.1 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7.1.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7.1.2 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7.1.3 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7.2 系统动力动态仿真模型构建
        7.2.1 建立模型的技术路线
        7.2.2 确定系统边界
        7.2.3 绘制流程图
        7.2.4 确定参数
        7.2.5 变量确定
    7.3 仿真程度及模拟能力分析
    7.4 仿真结果与讨论
        7.4.1 生产延迟的影响 #t93
        7.4.2 重大疫情影响
        7.4.3 能繁母猪补贴影响
        7.4.4 冷冻猪肉收储影响
8 中国养猪业生产趋势预测分析
    8.1 养猪业生产的预测方法
    8.2 样本数据的提取和处理
    8.3 养猪业出栏量预测方法的确定
        8.3.1 支持向量机对出栏量的预测
        8.3.2 BP人工神经网络对中国生猪产量的预测
    8.4 两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
    8.5 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预测方法的确定
    8.6 养猪业生产预测
        8.6.1 显着性指标预测
        8.6.2 养猪业生产走势预测分析
9 中国养猪业生产风险预警研究与政策建议
    9.1 风险预警理论
        9.1.1 风险预警的相关概念
        9.1.2 风险预警的理论基础
    9.2 出栏量风险预警的方法
    9.3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9.3.1 警情指标的选取
        9.3.2 警限的确定
        9.3.3 警情指标预测有效性判别
    9.4 生猪生产风险短期与远期预警
    9.5 减缓养猪业生产波动政策建议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我国猪肉生产和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与不足
        1.7.1 可能的创新
        1.7.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的发展
        2.1.1 供给理论
        2.1.2 需求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关于畜牧业的文献综述
        2.2.1.1 关于畜牧业生产的综述
        2.2.1.2 关于畜牧业消费的综述
        2.2.2 我国猪肉生产的文献综述
        2.2.3 我国猪肉消费的文献综述
        2.2.4 关于猪肉安全的文献综述
        2.2.5 关于模型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我国猪肉生产概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猪肉生产概况
        3.1.1 世界肉类生产结构
        3.1.2 猪肉国内生产概况
        3.1.2.1 生产数量上的概况
        3.1.2.2 生产规模上的概况
        3.1.2.3 进出口方面的概况
    3.2 猪肉生产特征
        3.2.1 区域特征
        3.2.2 效率特征
        3.2.3 耗粮特征
        3.2.4 环境特征
        3.2.5 安全特征
        3.2.6 成本收益特征
    3.3 猪肉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指标选取
        3.3.2 各指标说明
        3.3.3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3.3.1 模型介绍
        3.3.3.2 变量说明和数据处理
        3.3.3.3 回归结果
第四章 我国猪肉消费概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猪肉消费概况
        4.1.1 消费量概况
        4.1.2 消费结构概况
    4.2 猪肉消费特征
        4.2.1 猪肉消费的城乡差异
        4.2.2 猪肉消费的收入水平差异
        4.2.3 猪肉消费的地区差异
        4.2.4 猪肉消费的季节差异
        4.2.5 猪肉消费结构的差异
        4.2.6 猪肉消费生熟结构的差异
    4.3 猪肉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指标选取
        4.3.2 各指标说明
        4.3.3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3.1 模型介绍
        4.3.3.2 变量说明和数据处理
        4.3.3.3 回归结果
第五章 我国猪肉供需平衡预测
    5.1 灰色预测方法
        5.1.1 我国猪肉生产量预测
        5.1.2 我国猪肉消费量预测
        5.1.2.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猪肉数量预测
        5.1.2.2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猪肉数量预测
        5.1.2.3 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预测
        5.1.3 我国猪肉供需结合预测
        5.1.3.1 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预测
        5.1.3.2 我国猪肉消费总量预测
        5.1.3.3 我国猪肉供需平衡预测
    5.2 趋势预测方法
        5.2.1 猪肉生产量预测
        5.2.2 猪肉消费量预测
        5.2.2.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猪肉数量预测
        5.2.2.2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猪肉数量预测
        5.2.2.3 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预测
        5.2.3 我国猪肉供需结合预测
        5.2.3.1 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预测
        5.2.3.2 我国猪肉消费总量预测
        5.2.3.3 我国猪肉供需平衡预测
    5.3 与已有的预测数据比较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猪肉生产方面的结论
        6.1.2 猪肉消费方面的结论
        6.1.3 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预测方面的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猪肉生产方面的建议
        6.2.2 猪肉消费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生猪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之一
        1.1.2 波动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特征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分析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猪生产波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
        2.1.1 经济波动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2 经济周期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3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2.1.4 生猪生产波动特征的基本涵义
    2.2 波动的产生机理及研究模型
        2.2.1 内生经济波动理论与研究模型
        2.2.2 外生经济波动理论与研究模型
        2.2.3 经济波动形成机理的新观点——内生与外生理论相结合
        2.2.4 生猪生产波动产生机理分析原理
    2.3 弹性理论与农产品生产波动
        2.3.1 弹性的相关理论
        2.3.2 农产品供给量、需求量与价格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蛛网模型
        2.3.3 发散型蛛网模型成为生猪生产动态过程分析的基础
    2.4 波动的测度方法
        2.4.1 速度法
        2.4.2 趋势分解法
        2.4.3 滤波法
        2.4.4 波动测度方法的比较
        2.4.5 生猪生产指标波动成分分解的方法
    2.5 数据序列平稳性检验与协整理论
        2.5.1 波动成分的平稳性
        2.5.2 协整理论及其检验
        2.5.3 生猪生产波动动态变化过程分析方法
    2.6 生猪生产波动研究指标的界定
第三章 生猪生产波动与价格波动的统计特征分析
    3.1 生猪生产数据来源及其调整
        3.1.1 生产数据来源及其数据失真问题
        3.1.2 生猪生产数据及其修正
    3.2 生猪生产波动总体特征分析
        3.2.1 研究指标选择
        3.2.2 调整后生猪出栏量的HP 滤波分解
        3.2.3 生猪生产波动规律分析
    3.3 生猪价格波动总体特征分析
        3.3.1 生猪年度内价格波动
        3.3.2 生猪年度间价格波动
    3.4 生猪价格波动与生产波动特征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猪生产波动与价格波动的动态关系分析
    4.1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4.1.1 指标选择
        4.1.2 数据来源
    4.2 生猪生产与价格的协整检验
        4.2.1 协整检验的相关理论
        4.2.2 检验结果
        4.2.3 结果分析
    4.3 基于VAR 模型的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关系分析
        4.3.1 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4.3.2 构造生产与价格VAR 模型的基础
        4.3.3 VAR 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关分析
    4.4 不同检验方式下协整关系的对比
        4.4.1 不同协整关系表达式存在的合理性解释
        4.4.2 不同协整关系与现实生产过程的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周期特征分析
    5.1 研究指标与方法的选择
        5.1.1 研究指标及数据
        5.1.2 H-P 滤波与趋势分解
    5.2 生猪出栏量长期趋势变化规律
        5.2.1 模型建立与拟合
        5.2.2 生猪出栏量长期趋势变化规律分析
    5.3 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的周期特征分析
        5.3.1 波动周期分析原理
        5.3.2 生猪出栏量波动周期分析结论
        5.3.3 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变化规律拟合结果分析
        5.3.4 生猪出栏量波动信息分析
    5.4 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变化幅度分析
        5.4.1 生猪出栏量波动幅度分析
        5.4.2 生猪出栏量波动幅度统计特征分析
    5.5 生猪生产波动类型转移特征分析
        5.5.1 生猪出栏量波动类型转移特征研究原理
        5.5.2 生猪出栏量波动类型转移特征分析
    5.6 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变化趋势预测
        5.6.1 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趋势预测结果
        5.6.2 生猪出栏量波动趋势预测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生猪生产波动传导路径分析
    6.1 生猪生产波动传导的测定方法、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
        6.1.1 生猪生产波动传导过程测定方法的选择
        6.1.2 指标选择
        6.1.3 数据说明
    6.2 生猪生产区域性波动的同步性测度
        6.2.1 我国生猪生产区域的划分
        6.2.2 各生产区与全国之间波动的同步性测度
        6.2.3 各生产区之间波动同步性测度
    6.3 各省与全国生产波动同步性测度
        6.3.1 以年肉猪出栏量为指标进行测度
        6.3.2 以年猪肉产量为指标进行测度
        6.3.3 以年末生猪存栏头数为指标进行测度
        6.3.4 小结
    6.4 各省与所属地区之间生产波动同步性测度
        6.4.1 以年肉猪出栏量为指标进行测度
        6.4.2 以年猪肉产量为指标进行测度
        6.4.3 以年末生猪存栏量为指标进行测度
        6.4.4 小结
    6.5 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传导路径分析
        6.5.1 年肉猪出栏量波动传导路径
        6.5.2 年猪肉产量波动传导路径
        6.5.3 年末生猪存栏量波动传导路径
        6.5.4 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同步性特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FSFR 模型的生猪生产波动过程分析
    7.1 FSFR 模型的建立及其机理分析
        7.1.1 FSFR 模型的建立
        7.1.2 FSFR 模型的基本解释
        7.1.3 FSFR 模型作用机理分析
    7.2 因素对生产波动的影响过程分析
        7.2.1 内、外部因素影响生猪生产波动的作用过程
        7.2.2 影响因素到生产剧烈波动的形成过程
    7.3 利用FSFR 模型对我国近一期生猪生产波动过程的分析
        7.3.1 生产收缩过程分析(2005-2007 年)
        7.3.2 生产扩张过程分析(2007-2010 年)
    7.4 我国近一期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分析
        7.4.1 我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7.4.2 近一期生猪生产波动的核心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构建防止生猪生产剧烈波动预警系统
    8.1 预警系统与预案之间的关系
        8.1.1 建立预警系统的理论基础
        8.1.2 预警系统与预案互相补充
    8.2 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信息界定
        8.2.1 生猪生产波动类型界定
        8.2.2 生产波动预警模式划分
    8.3 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监测网络设计
        8.3.1 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监测的理论基础
        8.3.2 建立全国生猪生产波动监测网络
    8.4 防止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响应机制
        8.4.1 生猪生产正常波动的响应机制
        8.4.2 生猪生产大幅扩张的响应机制
        8.4.3 生猪生产大幅收缩的响应机制
    8.5 保障措施
        8.5.1 生产与调控政策信息发布
        8.5.2 加强市场监测监管能力
        8.5.3 提高对农村散养户的扶持力度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基本结论
    9.2 平抑生产剧烈波动的对策建议
        9.2.1 数据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客观基础
        9.2.2 加强各级政府部门间宏观调控措施的协调性
        9.2.3 健全我国生猪疫病防疫体系
        9.2.4 提高我国生猪养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
        9.2.5 完善生猪生产波动预警系统
        9.2.6 通过远期交易方式平抑生猪生产剧烈波动
        9.2.7 减少规模化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生猪生产增长与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生猪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2.1 我国生猪业的地位
        2.1.1 世界生猪业概况及中国生猪业的地位
        2.1.2 我国生猪业在农业和畜牧业中的地位
    2.2 我国生猪业发展历程
    2.3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
        2.3.1 生产
        2.3.2 消费
        2.3.3 流通与加工
        2.3.4 进出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生猪生产增长及要素投入变化状况
    3.1 我国生猪生产增长变化
        3.1.1 总产出变化
        3.1.2 生猪规模产出变化
        3.1.3 生猪区域产出变化
    3.2 生猪生产投入变化
        3.2.1 生产总成本构成及变化
        3.2.2 主要生产成本项目变化
        3.2.3 主要成本费用所占比重变化
    3.3 效益的变化
        3.3.1 产值的变化
        3.3.2 利润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生猪生产增长动因的实证分析
    4.1 理论背景与模型介绍
        4.1.1 经济增长与生产率
        4.1.2 全要素生产率与Malmquist 指数法
        4.1.3 随机生产前沿函数
    4.2 模型设定及变量的选择
        4.2.1 随机前沿模型的选定
        4.2.2 样本选择与变量设定
    4.3 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4.3.1 模型的估计结果
        4.3.2 要素产出弹性和规模弹性
        4.3.3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4.3.4 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生猪生产的供给反应
    5.1 供给反应理论与生猪生产反应
    5.2 生猪价格及投入品价格变动
        5.2.1 生猪和猪肉价格及其政策的历史变革
        5.2.2 投入品价格变化
        5.2.3 价格、成本与利润的关系
    5.3 供给反应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5.3.1 供给反应模型
        5.3.2 变量定义及数据说明
    5.4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及讨论
        5.4.1 供给和需求弹性
        5.4.2 分析结果讨论
第六章 我国生猪生产波动周期分析
    6.1 我国生猪生产波动总体特征
        6.1.1 我国生猪生产波动历程
        6.1.2 我国生猪生产波动的特点
    6.2 我国生猪生产波动周期的测定
        6.2.1 三种测定周期方法及测定结果
        6.2.2 三种周期测定结果比较及结论
第七章 我国生猪生产波动的成因分析
    7.1 生猪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7.1.1 市场机制
        7.1.2 生物机制
        7.1.3 生产结构
        7.1.4 外生冲击
    7.2 波动因素的综合分析及结论
第八章 我国生猪业面临的挑战、政策评价及发展前景
    8.1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8.1.1 目前生猪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1.2 未来生猪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8.2 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讨论
        8.2.1 生产支持政策
        8.2.2 疫病防控政策
        8.2.3 生产调控政策
        8.2.4 政策评价
    8.3 生猪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途径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基本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生猪饲养规模及其成本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猪饲养规模成本效益相关理论
    2.1 成本效益理论
        2.1.1 成本的经济涵义
        2.1.2 生猪饲养成本的经济涵义
        2.1.3 生猪饲养成本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2.2 饲养规模理论
        2.2.1 规模经济模型
        2.2.2 影响生猪饲养规模的因素
    2.3 饲养规模与成本效益的关系
    2.4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界定
第三章 生猪饲养规模的演变
    3.1 发达国家生猪饲养规模
        3.1.1 发达国家生猪饲养规模化程度
        3.1.2 发达国家生猪饲养规模演变的机理
    3.2 我国生猪饲养规模
        3.2.1 我国生猪饲养规模化程度
        3.2.2 我国生猪饲养业规模化程度演进的机理
    3.3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成本效益变动趋势
    4.1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总成本构成变动趋势
    4.2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每头生产成本构成变动趋势
    4.3 不同规模饲养50KG 生猪生产成本构成变动趋势
        4.3.1 不同规模饲养50kg 生猪物质与服务费用构成变动趋势
        4.3.2 不同规模饲养50kg 生猪人工成本变动趋势
    4.4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效益变动趋势
        4.4.1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每头生猪效益变动趋势
        4.4.2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50kg 生猪效益变动趋势
        4.4.3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饲养日增重量和饲料转化率分析
    4.5 中美两国生猪规模饲养成本效益对比分析
    4.6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成本效益变动因素分析
    5.1 成本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5.2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成本变动因素分析
        5.2.1 农户散养饲养成本变动趋势影响因素分析
        5.2.2 小规模饲养成本变动趋势影响因素分析
        5.2.3 中等规模饲养成本变动趋势影响因素分析
        5.2.4 大规模饲养成本变动趋势影响因素分析
    5.3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效益变动因素分析
        5.3.1 散养饲养效益影响分析
        5.3.2 小规模饲养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5.3.3 中等规模饲养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5.3.4 大规模饲养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生猪不同饲养规模报酬(收益)水平分析
    6.1 规模报酬(收益)的含义及测量
        6.1.1 规模报酬(收益)的含义
        6.1.2 规模报酬的测量方法
    6.2 生猪不同规模饲养报酬水平的测定
        6.2.1 生猪小规模饲养报酬
        6.2.2 生猪中等规模饲养报酬
        6.2.3 生猪大规模饲养报酬
    6.3 产生规模经济(报酬)的原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生猪饲养规模选择
    7.1 选择的依据及方法
        7.1.1 选择理由
        7.1.2 选择方法
    7.2 生猪饲养规模的构建
        7.2.1 生猪饲养规模经营方式决策的确定
        7.2.2 生猪饲养规模的确定
    7.3 适度饲养规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7.3.1 政策的支持性
        7.3.2 人力资源的可行性
        7.3.3 资金上的可行性
        7.3.4 技术上的可行性
        7.3.5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7.3.6 抵抗市场风险能力的可行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实现生猪适度规模饲养的政策建议
    8.1 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与改善养殖环境
    8.2 培育适宜的生猪饲养组织形式
        8.2.1 生猪饲养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现状
        8.2.2 生猪饲养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中利益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8.2.3 适宜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培育
    8.3 引导生猪主产区之间进行协作
    8.4 建立生猪饲养风险管理防范机制
    8.5 大力发展生猪饲料业
结论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时期云南养猪业发展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2]富民县柿花箐苗族村产业扶贫背景下代际经济行为变迁研究[D]. 韩伯宁. 云南大学, 2019(02)
  • [3]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濮阳市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圆.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5]非正式产业与社会团结:珠三角泔水养猪人研究[D]. 黄斌欢. 清华大学, 2014(09)
  • [6]中国养猪业生产波动分析与预测预警研究[D]. 张晓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7]我国猪肉生产和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姜兵.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8]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研究[D]. 岳冬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9]我国生猪生产增长与波动研究[D]. 肖红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10]生猪饲养规模及其成本效益分析[D]. 李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新时期云南生猪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