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心绞痛42例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心绞痛42例

一、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心绞痛42例(论文文献综述)

邸笑[1](2021)在《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拟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BMI 18.5~26kg/m2,年龄40~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n=30):SGB联合全麻组(S组)和单纯全麻组(C组),其中C组1例因术中中转开腹被排除。麻醉诱导前15min对S组患者实施右侧SGB,阻滞用药为0.2%罗哌卡因4ml,C组不做特殊处理,围麻醉期两组均使用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24h采用Qo R-40量表评估受试者的生活质量;记录围术期循环波动情况;于入室时、切皮后30min、拔管时及术后第1天4个时间点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葡萄糖浓度;随访术后肛门排气、胃肠胀气、肩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情况。结果:术后24小时Qo R-40得分中,S组的总得分显示出明显优势[S组总得分189.00(188.00-190.00)明显高于C组总得分185.00(182.00-187.00),P<0.01]。在量表的5个小项中S组在身体舒适度与情绪状态两方面,相较于C组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且(P<0.01),术后S组疼痛评分相较于C组更低(P<0.05),而在自理能力及心理支持中两组术后未见显着差异(P>0.05)。在围术期应激反应监测方面:两组患者在切皮后30min、拔管时及术后第1天时的GLU的浓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但是与C组相比,S组GLU浓度在术中及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P<0.05)。在术后恢复方面:S组在术后胃肠道恢复(S组术后排气时间15.87±2.98h对比C组20.89±3.08h,P<0.05;S组腹胀发生率21.33%对比C组51.72%,P<0.05),腔镜术后相关并发症(S组术后恶心发生率6.67%对比C组41.36%;S组术后肩痛发生率13.33%对比C组55.17%;S组术后无呕吐出现对比C组17.24%;P<0.05)均显示出明显优势。此外,S组未见阻滞有关并发症。结论:术前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提高接受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的恢复质量,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程度,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肩痛、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

吴亚宁[2](2021)在《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胃肠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年龄45~65周岁,平均年龄(57.95±4.18)周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全身麻醉组(对照组,C组)和全身麻醉+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组)。C组进行常规全身麻醉,S组于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给予0.2%罗哌卡因4ml。观察两组患者入室时(T1)、切皮后1分钟(T2)、手术结束时(T3)、拔管时(T4)4个时间点的心率(heart rate,HR)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h(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T4)4个时间点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1)血流动力学指标:S组患者HR和MAP在T2、T3、T4时均明显低于C组,P<0.05;(2)肠鸣音恢复时间:S组肠鸣音恢复时间[(39.20±3.04)h]短于C组[(56.40±2.99)h],P<0.05;(3)肛门排气时间:S组肛门排气时间[(59.70±2.13)h]短于C组[(81.58±2.20)h],P<0.05;(4)术后腹胀发生率:S组腹胀发生率(6.7%)低于C组(30%),P<0.05;(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S组各个时间点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减小术中循环波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张曦[3](2021)在《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文中提出目的:导师贾海忠教授通过其三十余年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发现,使用白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颈源性胸痛症状。本文旨在总结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颈源性胸痛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对现代文献检索,总结和整理了传统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名、病因病机、多种治疗方法的认识与在现代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认识。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跟随导师门诊、聆听讲授及整理病案,总结导师对此病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即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展开阐释,并进行病案分析、记录典型案例以供学习与讨论。结果:1.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颈源性胸痛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已形成初步认识。2.导师贾海忠教授认为,颈源性胸痛的临床首要诊断特点是表现出疼痛性质多样的胸痛,包括刺痛、胀痛、隐痛、窜痛,持续时间大于10分钟,且与颈部姿势有关,常因某一姿势或长时间固定某一动作而诱发,可伴睡眠易醒或睡中易惊醒其次可以找到颈部疾病的证据,包括颈椎椎体、小关节、椎间盘病变,或颈部软组织病变,等等。颈源性胸痛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治疗原则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基础。3.《奇经八脉考·带脉篇》提到:“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带脉约束着纵行的各条经脉。贾海忠教授认为,人体中各纵向经脉理应在不同维度上得到约束,以保证机体协调活动,也就是说在非带脉区经脉也应有相应的脉约束着。通过长期对胚胎学的研究,创立了独特的“纬脉理论”体系。纬脉的数目共有43对,包括12对脑纬脉、8对颈纬脉、12对胸纬脉、5对腰纬脉、5对骶纬脉、1对尾纬脉。4.同一纬脉的层次按照胚胎发育来源可分为三层,即外层(肤层)、中层(筋膜、肌肉、骨骼、血脉、血液)、里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上皮层),按照形态解剖可分为皮肤层、筋膜层、肌肉层、骨骼层、脏器层五层,任何一层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同纬脉水平的反应,正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成分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类,即纬毗连脉、纬卫脉与纬血脉。5.贾海忠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治疗颈源性胸痛效果显着,治疗体系完整,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导师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患者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后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显着。通过“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患者就诊时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配合颈部太极操可巩固疗效,加之中药颈舒六味汤加减,起到全身调节的作用。

王心意[4](2021)在《室早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及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临床上存在着许多无明显心脏器质性病变、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导致治疗方面无从下手。临床上很多心血管科大夫在治疗时,应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效果不佳,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引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心律失常和颈椎病在临床均很常见,往往被认为是两种独立不相关的疾病。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心律失常和颈椎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有人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提出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颈椎病变与心律失常的种类可能存在对应关系。但目前关于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临床病例报告、治疗措施等,对于颈椎影像学异常表现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等具体问题研究较少。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大优势,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但目前对于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人群的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1.对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动态前沿;2.探索室性早搏和颈椎影像学异常的相关性及相关危险因素;3.探讨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一:基于CiteSpace的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研究的可视化分析1.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核心合集为数据源,检索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的文献,借助CiteSpace V.5.7.R1软件和CNKI平台自带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相关研究的年度发文、期刊、学科分布进行分析,对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2.结果:共纳入1851篇文献,研究呈波动增长;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为《临床误诊误治》、《颈腰痛杂志》、《中国误诊学杂志》等;载文量前三名的学科为外科学、中医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该领域发文量前三名学者为陆明华、段俊峰、刘健;发文量前三名的机构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心病科、国际脊椎矫正学联合会中国分会;不同研究团队、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颈源性高血压、颈心综合征、颈源性心绞痛、颈源性心律失常等颈椎引起的心脏疾病的临床观察及治疗方法。预测未来将围绕治疗对策继续深入研究。3.结论:分析结果揭示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可参考的选题内容和研究方向。研究二:室性早搏和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1.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服务平台系统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0月1日的具有动态心电图(Holter)和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结果的患者,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收集详细病例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室性早搏(VPB)组和对照组。所有临床资料采用Excel 2019录入,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结果:对入选的187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一般资料:VPB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2)VPB与心率变异性:VPB组和对照组的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不同水平人数分布不同(P<0.05),对照组的RMSSD、pNN50水平显着低于VPB组(P<0.05)。两组的其他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3)VPB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的相关性:VPB组在C5/6位置病变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PB的发生与否和C5/6病变显着相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196,P=0.007),与颈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VPB次数和C5/6、C6/7病变显着相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171,P=0.019),(r=0.164,P=0.025),与颈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4)VPB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33(95%CI:1.006-1.060,P<0.05),C5/6:OR=4.051(95%CI:1.297-12.654,P<0.05),RMSSD:OR=2.517(95%CI:1.535-4.128,P<0.05),均为VPB发生的危险因素。3.结论:VPB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年龄、RMSSD、pNN50、C5/6病变有显着差异;C5/6、C6/7病变可能导致VPB次数增加;年龄、C5/6病变、RMSSD是VPB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提供了 VPB和颈椎病具有相关性的临床证据,为开展颈心病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三: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研究1.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充分调研后,制定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纳入病例,填写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构建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归纳中医证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及颈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2.结果:共纳入121例病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91例,年龄16-86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头晕、乏力、失眠、胸闷、食少纳呆、心悸、口干咽燥、肢体麻木、头痛、恶心呕吐、口苦、气短、急躁易怒、痰多、胸痛、眩晕、脘腹胀满、颈项强、耳鸣等为其主要症状及体征。经KMO和Bartlett的检验显示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因子。公因子1为肝阳证因子;公因子2为痰湿证因子;公因子3为气虚证因子;公因子6为血瘀证因子;公因子7为单一的舌象,可属于气虚、阳虚、血虚等证。公因子4只有头晕、头痛两个症状,未能归入单一的证型。将公因子聚类分析后得到3种主要中医证型,分别为痰湿中阻、气虚血瘀、肝火炽盛。并初步探索了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发生室性早搏时,出现痰湿中阻证的几率较低;室性早搏次数越多,出现气虚血瘀证的几率越高;发生心动过缓时,出现痰湿中阻证的几率较高;C2/3存在病变时,出现痰湿中阻证的几率较低;C2/3存在病变时,出现肝火炽盛证的几率较高。3.结论:目前初步探索出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为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雷灵芝[5](2020)在《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与单纯自拟颈心逐瘀汤、单纯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的疗效差异,并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开展针药结合方式对颈心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针药结合观察组、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中药对照组给予自拟颈心逐瘀汤口服,针刺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针药结合观察组给予自拟颈心逐瘀汤口服和针刺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主症单项消失率、中医证候总评分变化、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对三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做出评定。结果:1.三组治疗对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均有效。针药结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中药对照组的70%(21/30)和针刺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主症单项消失率比较,针药结合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对照组胸痛、心悸消失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闷、颈项部疼痛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7d、14d后三组的中医证候总评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时间与中医证候总评分呈反比,证明治疗时间延长,症状改善越明显。治疗14d后、随访1m针药结合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药结合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患者的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及依从性评定:三组治疗前、治疗14d、随访1m肝功能、肾功能、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凝血功能均未发生异常改变,无针刺及服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病例完成率93.75%。结论:本研究提示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对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患者有效安全,方法简单、操作便捷、患者依从性高,且自拟颈心逐瘀汤对胸痛、心悸症状的缓解有显效;针刺治疗改善颈项部疼痛、胸闷症状更有优势。治疗时间越长,临床效果越明显,远期作用更稳定;三组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性。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改善了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董静[6](2020)在《电针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星状神经节阻滞是近年来疼痛学科开展的一种实用性非常广泛的临床技术,可用于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和失眠等疾病的治疗。但星状神经节毗邻颈部大血管、胸膜及椎管,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血管损伤、胸膜损伤、局麻药物误入椎管或局麻药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能否采用一种替代模式达到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相似的效果一直是疼痛学科关注的要点。本研究基于针刺内关穴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相似的临床效应及内关穴与星状神经节间的解剖联系,推测内关穴与星状神经节可能存在密切关系。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星状神经节放电动物模型,采用电针刺激内关穴,采集星状神经节电活动,拟证实电针内关穴可抑制星状神经节放电效应,达到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相似的电活动抑制效应,为星状神经节阻滞找到一种更加安全便捷的替代疗法。第一部分建立大鼠星状神经节放电监测模型方法:选取6-7周龄的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不限,体重230-270g。大鼠麻醉后,分离左侧星状神经节,将其悬挂于铂电极,连续采集星状神经节放电频率和振幅。分别于麻醉成功即刻(T0)、星状神经节悬挂于铂电极即刻(T1)及其后的10min(T2)、20min(T3)、30min(T4)记录大鼠心率和呼吸频率。于T1-T4记录星状神经节放电频率和振幅数据,T4记录结束后采用0.2%利多卡因0.2ml对星状神经节行局部浸润,5min后(T5)记录放电频率和振幅,以及心率和呼吸频率。将大鼠出现Horner征(表现为左侧上睑下垂、眼裂变小)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成功,记录阻滞成功的例数。结果:2只大鼠死亡,28只纳入实验观察。T0-T5大鼠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5均获得呈阵发簇状、节律较规则的星状神经节电活动,T1-T4的放电频率和振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5放电频率减慢、振幅降低,与T1-T4时比较P<0.01。28只大鼠均出现左侧Horner征,阻滞成功率100%。结论:成功建立了星状神经节放电监测动物模型,获取了稳定神经电信号。第二部分电针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6-7周龄的健康SD大鼠90只,雌雄不限,体重230-270g。随机分为9组,低频(2Hz)10min组(Group L10)、20min组(Group L20)、30min组(Group L30);中频(50Hz)10min组(Group M10)、20min组(Group M20)、30min组(Group M30);高频(100Hz)10min组(Group H10)、20min组(Group H20)、30min组(Group H30),每组10只。麻醉后暴露左侧星状神经节,将其置于铂电极。根据分组选取不同的电针内关穴刺激频率及刺激时长,记录针刺前(T0)和针刺结束即刻(T1)大鼠心率和呼吸频率,及星状神经节放电频率和振幅。结果:1、90只大鼠纳入实验观察,T0-T1大鼠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0时各组星状神经节放电频率和振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T1时各组星状神经节放电频率减慢、振幅降低,与T0比较,L10、L20及L30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2、相同针刺时长不同针刺频率的比较:(1)针刺时长为10min时,H1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M10组及L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M1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L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2)针刺时长为20min时,H2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M20组及L2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M2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L2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3)针刺时长为30min时,H3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M30组及L3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M3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L3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3、相同针刺频率不同针刺时长的比较:(1)针刺频率为2Hz时,L3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低于L20组及L10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2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低于L10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频率为50Hz时,M3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M20组及M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M2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M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针刺频率为100Hz时;H3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H20组及H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H2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低于H10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4、不同针刺时长不同针刺频率的比较:H10组放电频率和振幅低于M20组,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针刺时长及针刺频率的相关性分析:针刺时长、针刺频率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是影响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显着性因素(P<0.001)。针刺时长、针刺频率与星状神经节放电活动抑制率相关系数rs>0.5,P<0.001。不同针刺时长不同针刺频率,但总电刺激量相同时(H10组与M20组),星状神经节放电活动抑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活性具有抑制作用,针刺时长、针刺频率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是影响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显着性因素,星状神经节活性抑制程度与针刺时长、针刺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且可能与总电刺激量有关。

俞欣[7](2020)在《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前瞻性研究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心脏复跳后肺动脉压的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30天死亡率等的影响。明确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于改善心脏手术患者术后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减轻其严重程度的作用;并探讨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病人52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电脑软件随机分为SGB组(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0.9%生理盐水星状神经节阻滞)。所有患者术前均排除局麻药过敏、激素使用及发热等影响炎症应激反应的疾病史。其中一例SGB失败,一例再次体外,最终共有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所有手术都由同一治疗组成员完成,均采用相同的全身麻醉方案。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术前心功能、运动耐量、术前射血分数、术前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SGB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术中及复跳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输血量、停机后肺动脉及复跳后房颤、室颤发生率;术后情况(术后拔管时间、并发症、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30天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氧合损伤、肾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出血、认知功能等)并行Clavien Dindo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变量与严重并发症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发现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一共50例患者纳入统计,每组25例。超声引导下的左侧SGB操作安全,无一例患者出现血肿、喉返神经麻痹、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心功能、疾病种类以及手术方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SGB组行阻滞后10Min收缩压短暂下降(142.96±15.16vs 128.48±18.29,P<0.05)。2、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转流时间、阻断时间、术中血量、术中血制品使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SBG组患者复跳后平均肺动脉压显着下降(4.32±7.71mm Hg vs 1.80±5.87mm Hg,P<0.05),室颤发生率明显下降(12%vs 36%,P<0.01)。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较,SBG组患者氧合损伤、谵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时间、拔管时间,SBG组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射血分数、术后Troponin I升高程度,30天死亡率比较,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SBG组略少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两组行Clavien Dindo并发症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SGB组Clavien Dindo III-IV严重并发症评分明显降低(24%vs 4%,P<0.01)。4、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评级显着增加患者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P<0.01)。性别、年龄、吸烟史、ASA>3、SGB、插管时间、运动耐量<3是导致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而运动耐量<3是导致术后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超声引导下的左侧SGB操作安全,无一例患者出现血肿、喉返神经麻痹、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能下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复跳时肺动脉压,减少复跳时室颤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心律失常、谵妄、低氧血症等的发生率,减轻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统计分析发现男性、高龄、吸烟史、SGB、拔管时间是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运动耐量<3是心脏术后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提示:超声引导下左侧SGB可以广泛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其康复。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由于外科创伤、低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免疫抑制,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改善心脏术后预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I)网络是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而交感神经系统在维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BG)通过对交感阻滞实现对机体炎症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已经在动物和人体中得到证实。在第一分题临床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SBG可以显着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其严重程度,改善预后。本部分聚焦CPB后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初步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控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严重并发症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50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纳入此研究。具体分组、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详细情况详见第一部分。记录两者患者术后24小时内白细胞计数、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数,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内SIRS的发生率。通过动态测量阻滞前(T1)及阻滞后6h(T2)、1d(T3)和5d(T4)四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浆TNF-α、IL-1β、IL-10等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和对照组相比,符合24小时内SIRS诊断单项标准WBC>12×109/L或HR>90bmp患者,SGB组有所减少,但两者相比未达统计学意义。体温和呼吸指数相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GB有效下调CPB术后6小时升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26+2.60 vs 89.5+3.42,P<0.01),而上调CPB术后5天下降的淋巴细胞百分比(10.94+6.15 vs 15.76+4.99,P<0.05)。SGB组和对照组24小时SIRS发生率分别是40%和72%,SGB能显着降低CPB术后24小时SIRS的发生率(P<0.05)2、和对照组相比,SBG有效抑制了阻滞后6小时{50.7(27.1,72.4)vs 28.2(24.6,39.3)}及1天{42.6(25.8,72.8)vs 25.7(24.1,44.4)}TNF-α的升高程度(P<0.05)。但两组白介素IL-1β、IL-10浓度比较,各个时间点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SBG能有效抑制CPB后血浆TNF-α的升高,促进上调的中性粒细胞和下调的淋巴细胞恢复,有效降低心脏术后24小时SIRS的发生率。但对主要促炎因子IL-1β和抗炎因子IL-10等无显着影响。

黄若诗[8](2020)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性瘫痪(Cerebralplasy,简称脑瘫)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48‰,是造成儿童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与反射异常的主要原因。该病具有治疗困难、致残率高等特点,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是改善患儿远期预后的关键。脑瘫儿童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虽然常规康复可促进脑瘫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但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恢复过程,若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但会降低患儿及家长治疗的积极性、依从性,还会影响患儿的远期预后。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较多,如何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发展迅速,其主要通过阻滞交感神经而使血管舒张、循环改善,从而达到促进神经元供血供氧,增加神经支配功能的作用,对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功能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然而关于SGB对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SGB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一步探究SGB对脑瘫患儿康复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03月—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房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包括双瘫、偏瘫、四肢瘫)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阻滞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阻滞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脱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脑瘫分型、GMFCS分级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性的康复治疗项目(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阻滞组在此基础上增加SG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分析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GMFM-88评分比较,t=9.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GMFM-88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12.25,P<0.05,对照组t=-4.33,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PDMS-FM中抓握能力评分比较,t=3.0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PDMS-FM抓握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6.595,P<0.05,对照组t=-2.904,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PDMS-FM中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比较,t=7.6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PDMS-FM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13.450,P<0.05,对照组t=-7.884,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常规康复训练配合SGB,两种方式均能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2.常规康复训练联合SGB能更加有效地改善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功能。

党少辉[9](2016)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Block of Ganglion Stellatum,BGS)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预后影响及治疗过程中同再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否关联进行分析,为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在脑血管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即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病例138例,其中治疗组即(星状神经节阻滞+常规治疗)组67例,对照组即(单纯采用常规治疗)71例,收集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男37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60±13.11)岁;平均住院时间(18.21±3.41)天;平均术前GCS评分(12.94±1.82)分;治疗期间再出血发生6例、肺部感染14例、尿路感染5例;出院时GOS预后较好43例,预后较差24例。对照组:男42例,女29例;平均年龄(62.07±11.07)岁;平均住院时间(19.25±3.48)天;平均术前GCS评分(13.39±1.38)分;治疗期间再出血发生7例、肺部感染9例、尿路感染9例;出院时GOS预后较好32例,预后较差39例。两组患者预后疗效比较存在差异(χ2=4.270,P=0.042);治疗组内早期(24小时后-3天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同晚期(3天后-7天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预后疗效比较存在差异(χ2=4.269,P=0.043);治疗组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肺部感染(χ2=1.677,P=0.194)及再出血(χ2=0.033,P=0.856)发生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疗效有一定帮助;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早期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预后疗效优于晚期采用该项治疗的患者;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的临床应用不增加再出血、肺部感染的风险;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作为一种创伤小、简单、安全、易行的微创治疗方法,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有一定疗效,尤其是早期应用,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探讨。

林宪法,郑燕国,许建军[10](2010)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冠心病患者CO2气腹时心肌钙蛋白Ⅰ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应用日益增多,SGB可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心肌供氧量,用于治疗各种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围术期主要并发症是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1]。腹腔镜手术虽为微创,但并非无创,尤以当CO2气腹时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对

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心绞痛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心绞痛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机制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胸痛的中医药治疗源流及进展
        1 概述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综述二 颈源性胸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颈椎的解剖结构
        1.1 颈椎的椎骨
        1.2 颈椎的关节
        1.3 颈部的韧带组成
        2 支配心脏与心脏的神经解剖结构
        2.1 心脏的运动神经
        2.2 心脏的感觉神经
        3 颈源性胸痛的发病机制
        3.1 脊神经根受压学说
        3.2 交感神经紊乱学说
        3.3 交感反射学说
        3.4 椎动脉-延髓-交感神经学说
        3.5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
        4 临床表现
        5 诊断
        6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胸痛的治疗
        6.1 药物治疗
        6.2 物理治疗
        6.3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6.4 化学疗法
        6.5 小关节微创介入治疗
        6.6 手术治疗
        6.7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诊治思路
    前言
    1 颈源性胸痛的诊断思路
        1.1 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1.2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3 诊断标准
    2 “纬脉理论”的阐述
        2.1 “纬脉理论”的提出
        2.2 “纬脉”层次与成分特征
    3 颈源性胸痛的特色疗法详述
        3.1 遣方用药
        3.2 “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灸选穴
        3.3 太极操
    4 病例分析及典型病案讨论
        4.1 研究对象
        4.2 病例分析
        4.3 典型病案讨论
    5 调护
    6 小结
    7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室早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及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律失常与颈椎病相关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情况
        2 西医研究进展
        3 中医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1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2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基于CiteSpace的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1 数据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年发文量分析
        2 文献来源分布
        3 学科分布情况
        4 作者共现分析
        5 研究机构共现
        6 关键词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1 讨论
        2 小结
研究二 室性早搏和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采集指标
        5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
        2 两组之间HRV指标的比较
        3 颈椎病变与VPB的相关性分析
        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2 研究结果的分析
        3 本研究特点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研究三 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诊断标准
        5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
        2 中医证候的频数分析
        3 基于因子分析的证候特征研究
        4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候特征研究
        5 中医证型分布
        6 中医证型和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7 中医证型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8 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1 关于中医证型研究方法的讨论
        2 对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型的分析
        3 中医证型与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探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西医对颈心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对颈心综合征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颈心综合征的认识
    2 颈心综合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特点的鉴别
    3 中西医对颈心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3.1 中医治疗颈心综合征的进展
        3.2 现代医学治疗颈心综合征的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脱落病例标准与处理
        1.6 剔除病例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内容
        2.4 数据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3 本观察临床研究路径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受试者一般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3 临床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三组治疗前后主症单项消失率比较
        3.2 治疗前后三组中医证候总评价得分比较与分析
        3.3 治疗后三组临床总体疗效的比较与分析
        3.4 治疗后三组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比较与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3.6 依从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自拟颈心逐瘀汤方解
    2 针刺取穴穴解
    3 研究结果的讨论
        3.1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疗效性评价
        3.2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3.3 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3.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A 病例报告表
附录B 文献综述 颈心综合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电针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实验一:大鼠星状神经节放电监测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电针刺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放电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致谢

(7)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
        2.2 一般资料
        2.3 两组患者阻滞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2.4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2.5 SGB对体外循环复跳及术后预后影响
        2.6 SGB对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
        2.7 并发症严重程度对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2.8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采集、保存
    2 检测指标
        2.1 SIR指标
        2.2 炎症指标:细胞因子检测
        2.3 SIRS的诊断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SGB组与对照组手后24小时内SIRS发生情况及诊断单项指标比较
        3.2 SGB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
        3.3 SGB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致炎/抗炎反应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及脑性瘫痪相关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2 收集资料
    3 整理资料
    4 研究内容
    5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10)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冠心病患者CO2气腹时心肌钙蛋白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心绞痛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D]. 邸笑.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2]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胃肠功能的影响[D]. 吴亚宁.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D]. 张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室早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及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研究[D]. 王心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临床观察[D]. 雷灵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电针内关穴对星状神经节电活动的影响[D]. 董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俞欣. 浙江大学, 2020(01)
  • [8]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D]. 黄若诗. 郑州大学, 2020(02)
  • [9]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D]. 党少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10]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冠心病患者CO2气腹时心肌钙蛋白Ⅰ的影响[J]. 林宪法,郑燕国,许建军. 浙江创伤外科, 2010(03)

标签:;  ;  ;  ;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心绞痛4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