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蓝舌病监测系统的建立及流行病学研究

动物蓝舌病监测系统的建立及流行病学研究

一、动物蓝舌病监控系统的建立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占鸿,肖雷,宋子昂,李卓然,杨振兴,李华春,廖德芳,杨恒[1](2021)在《帕利亚姆病毒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帕利亚姆病毒(PALV)是一种严重危害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为建立PALV可视化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我国分离的PALV株Seg-7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初步建立PALV的RT-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0℃~64℃,最佳扩增时间为45 min;引物的最佳浓度为0.2μmol/L(外引物)、0.8μmol/L(内引物)、0.6μmol/L(环引物)。利用该方法检测PALV,蓝舌病病毒、流行性出血病病毒、阿卡斑病毒、口蹄疫病毒及非洲马瘟病毒,结果显示除PALV是阳性扩增结果外,其他病毒均无扩增反应,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较强;将PALV Seg-7 ssRNA 10倍倍比稀释后作为模板,分别进行RTLAMP、RT-PCR与qRT-PCR检测,结果显示RT-LAMP及qRT-PCR的检测限均为23.7拷贝/μL,比一步法RTPCR高10倍。利用该方法对我国分离的21株不同血清型PALV株和21份PALV阳性血液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取40份采自哨兵牛的血液样品分别进行PALV的RT-LAMP与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检测到8份PALV核酸阳性样品,符合率为100%。本研究首次建立了PALV RT-LAMP检测方法,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反应时间短、结果可视化,为我国开展PALV现场快速检测及其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郑佳豪[2](2021)在《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时空分布及流行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茂林,张七斤,徐青元[3](2021)在《蓝舌病在全球的分布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蓝舌病为OIE规定的需通报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已经给全球大部分流行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于1979年首次证明该病存在,且在我国流行初期即造成大量易感动物死亡,给我国畜牧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但蓝舌病在我国仍属冷门研究方向,我国到底分离鉴定出多少个血清型的蓝舌病病毒,该病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到底有多广?许多畜牧兽医工作者对这些问题并不是非常清楚。特别是在近年来鲜有蓝舌病引起动物发病死亡报道的前提下,人们对蓝舌病的重视程度进一步降低。本文对蓝舌病在全球的流行概况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对蓝舌病在我国40年的流行情况进行回顾,希望该病在我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

孙黎秀[4](2020)在《云南省乌骨羊弓形虫、新孢子虫、衣原体及蓝舌病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是乌骨羊的原产地。乌骨羊肉中的黑色素含量比普通羊肉高,且乌骨性状可稳定遗传,是世界珍稀的资源。乌骨羊肉具有益气补虚的功效,乌骨羊的一些器官还可入药,因而乌骨羊集食用、药用和保健于一体,非常受消费者欢迎。目前,乌骨羊产业还未完全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因此,乌骨羊的养殖前景好,市场潜力很大。然而羊感染刚地弓形虫、新孢子虫、衣原体及蓝舌病病毒后会造成经济损失,阻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呈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可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猫科动物是弓形虫唯一的终末宿主。羊感染弓形虫后,大多数羊呈隐性感染,无症状,妊娠羊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是一种可寄生在多种动物体内的细胞内寄生性原虫。犬新孢子虫的终末宿主是犬,中间宿主为牛、羊和猪等,其中绵羊和山羊都易感染。感染新孢子虫后的妊娠母羊表现流产,胎儿发生脑脊髓炎等症状。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宿主广泛的革兰氏阴性专性细胞内寄生菌,羊感染衣原体后,以妊娠母羊流产、产弱羔或死羔为主要临床症状。蓝舌病(Bluetongue,BT)是一种通过媒介昆虫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反刍动物;病畜会表现出发热、流涕、出血和全身水肿等症状,给畜牧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改良凝集试验(MAT)、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的方法,分别对我国云南省三个县的468只乌骨羊新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以及481只乌骨羊弓形虫、衣原体和蓝舌病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乌骨羊血清中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36.80%(177/481),对乌骨羊的地区、性别、年龄以及种类等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是乌骨羊感染弓形虫的主要风险因素。新孢子虫的抗体阳性率为8.55%(40/468),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地区、性别、年龄和种类是乌骨羊感染新孢子虫的风险因素。衣原体的抗体阳性率为20.79%(100/481),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地区和性别是乌骨羊感染衣原体的风险因素。蓝舌病病毒的抗体阳性率为27.65%(133/481),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地区、性别、年龄和种类是乌骨羊感染蓝舌病病毒的风险因素。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对云南省乌骨羊的弓形虫、新孢子虫、衣原体和蓝舌病病毒进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填补了乌骨羊在这四种病原体上的流行病学空白。调查结果不仅能为乌骨羊这四种疾病的防控提供基础资料,而且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刘博洋[5](2020)在《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感染裂谷热病毒所导致的一种反刍动物和人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由以蚊子为主的媒介进行传播。裂谷热于1930年首次在肯尼亚裂谷地区暴发。随后在非洲范围内发生了广泛的传播,对非洲的反刍动物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2000年,裂谷热疫情首次到达欧亚大陆,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地区暴发,为亚洲和欧洲的疫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并且,裂谷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不仅威胁动物健康,同时也在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我国曾于2016年收治了我国首个输入性裂谷热人类病例。裂谷热为OIE规定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在我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裂谷热被列为需要重点防范的13种外来动物疫病之一。我国反刍动物产业规模巨大,牛羊肉、乳、毛等产品均与民生、经济息息相关,反刍动物经济占我国畜牧业中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裂谷热这种外来动物疫病,我国的反刍动物群体缺乏对其的抵抗力。除易感动物群体外,媒介的存在也是发生裂谷热疫情的必要条件。有多种已被证实在裂谷热的传播中具有媒介作用的蚊子在我国有广泛分布,一旦有传染源进入我国后,可以在我国形成“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这样完整的传播链。根据OIE对裂谷热风险的认定标准,我国应被视为存在裂谷热潜在风险的非疫区国家。OIE建议处于这一风险等级的国家,应加强进口检测、媒介控制以及公共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对于疾病的认知,以便尽早发现和遏制疫情。潜在的裂谷热疫情传入风险,对我国的反刍动物养殖业正造成巨大威胁,一旦国内暴发疫情,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在国际间交通、贸易日益频繁、紧密的今天,我国对于裂谷热的传入风险应时刻保持警惕。但目前国内对于裂谷热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对于其媒介生态学的了解也并不充分,难以对裂谷热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本研究从虫媒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入手,对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进行了分布预测建模、对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基于数学模型建立了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为我国裂谷热防控策略的制订及防控措施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宝贵的资料。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基于2004年~2019年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记录,利用空间流行病学的时空分析方法,分析了裂谷热动物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流行规律。方向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2019年的裂谷热动物疫情依次呈现为在非洲西北部局部地区的散发(2004~2005)、非洲东南部地区较大面积的流行(2006~2009)、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的大流行(2010~2011)以及非洲中部地区较大面积的散发(2013~2019),分布方向均呈现为不同程度的西北-东南方向;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4年~2019年的裂谷热动物疫情存在八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前三级聚集区分别位于非洲大陆东部、南部以及东南部,覆盖了研究时段内大部分的疫情数以及发病数,同时也是历史上裂谷热的传统疫区;(2)基于国内外文献记录和GBIF数据库中的媒介分布记录,以及反映中国气候条件的当前及未来高分辨率气象因子,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了预测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适宜性的生态位模型。模型揭示了六种裂谷热潜在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三带喙库蚊在中国当前的分布适宜性以及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适生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模型AUC值在0.801~0.992,预测效果良好,六种媒介的适宜栖息地当前分布于中国的不同地区,在未来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向中国北方高纬度地区扩张的趋势;(3)基于2004年~2019年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记录,以及反映疫区气候条件的高分辨率气象因子,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揭示了影响裂谷热疫情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外推至中国。结果显示,模型AUC值为0.897,预测效果良好,预测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具有与非洲裂谷热疫区相似的气候条件;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中国反刍动物分布密度以及媒介分布综合指数,揭示了中国有利于裂谷热发生的高风险地区;基于AHP层次分析,综合评估了中国交通贸易因素(公路、铁路、水路及活畜交易市场)、宿主以及媒介分布所可能引发的裂谷热在较大的空间规模上进行传播的风险,揭示了中国有利于裂谷热传播的高风险地区。最终将发生风险与传播风险进行综合叠加,得到了中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地图;(4)基于经典仓室模型原理,根据裂谷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对局部可能发生的裂谷热疫情的传播扩散趋势进行模拟。基于假设场景,对不采取干预措施和采取干预措施情况下的疫情发展进行了模拟,探究了包括灭蚊、免疫和扑杀在内的人工干预措施在疫情防控中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假设场景中,采取预防性措施(预防性免疫和灭蚊)可以有效降低疫情暴发的强度,减少牲畜损失;采取紧急响应措施(紧急免疫和灭蚊)可以有效促进疫情的结束,减少牲畜损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多种空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数学建模技术,对裂谷热这种外来动物疫病进入中国这样的非疫区国家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开拓性的系统分析。预测了我国多种裂谷热潜在媒介的当前及未来适生区分布,填补了我国裂谷热媒介生态信息学知识的空白,可依据预测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媒介及病原监测;根据得到的我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地图,可对识别为具有裂谷热发生及传播风险的地区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工作,为政府和防疫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建立的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对可能发生的裂谷热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可对采取干预措施对于疫情防控的效果进行评价,为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王泽东[6](2019)在《新型分节段黄病毒的发现及其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了一类新型分节段黄病毒—荆门病毒属(Jingmenvirus),主要成员包括Jingmen tick virus、Mogiana tick virus及Guaico Culex virus。该类病毒基因组分为4或5个节段,其中有2个节段来源于黄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其他节段则表达病毒结构蛋白。该类病毒可感染蜱、蚊、牛、猴等动物,并且在中国、巴西、美国、乌干达地区都有分布。本研究在我国东北地区蜱咬伤病人血液中分离鉴定了一种新型分节段黄病毒-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并开展了人及动物流行病学研究。1.阿龙山病毒的分离鉴定:2017年4月采集哨点医院蜱咬伤病人血样进行宏病毒组学分析,发现1例病人血样中含有类似荆门蜱病毒(Jingmen tick virus,JMTV)的核酸序列,同源性57.4–74.5%。将血样接种Vero细胞,5–7天后可见轻微细胞病变;电镜负染观察,可见直径80–100 nm的带囊膜的近球形病毒粒子,切片观察可见胞质中有病毒颗粒。病毒基因全长为11350 bp,分为4个节段。由于病人发现于内蒙古阿龙山地区,因此命名为阿龙山病毒(ALSV)。2.阿龙山病毒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源性分析发现ALSV与JMTV氨基酸同源性为23.7–80.9%;蛋白质组学分析ALSV存在类似黄病毒NS5和NS2b-NS3片段的NSP1和NSP2非结构蛋白,以及VP1囊膜蛋白、VP2核衣壳蛋白、VP3膜蛋白三个结构蛋白。进化分析发现ALSV与JMTV处于黄病毒属、瘟病毒属、肝炎病毒属之间,单独形成一个分枝,且分别处于不同分枝,表明ALSV属于分节段的荆门病毒属(Jingmenvirus)但是区别于JMTV的分节段黄病毒新种。3.阿龙山病毒在蜱咬伤病人流行病学分析:2017年4–8月采集的374份蜱咬伤住院病人血样中共检出86例ALSV阳性病例,患者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男性居多(73.3%),多为野外工作者(97.7%),有近期蜱叮咬史(95.3%)。病人发病潜伏期为3–7天,以头痛(80.2%)、发烧(77.9%)、疲乏(59.3%)为主要症状,住院10-14天可痊愈。4.阿龙山病毒在动物的流行病学分析:采集内蒙古东部地区牛羊血清各240份,检测发现牛羊ALSV ELISA抗体阳性率为4.6–9.2%;中和抗体阳性率为1.7–4.2%,说明牛羊存在ALSV的既往感染。RT-qPCR检测牛羊ALSV阳性率为26.3–27.5%,表明牛羊存在ALSV近期感染,可能为ALSV的储存宿主。在黑龙江和内蒙古采集蜱1105只,通过巢式PCR在全沟硬蜱中检出ALSV,黑龙江感染率3.7%,内蒙古6.5%,表明全沟硬蜱可能为ALSV的传播媒介。遗传进化分析显示牛、羊、蜱及人源ALSV同源性在98%以上,且位于进化树同一分枝,表明各宿主源ALSV在进化上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分节段黄病毒—阿龙山病毒,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感染人的分节段黄病毒,对于蜱传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蜱传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李军,金海[7](2019)在《2018年肉羊产业发展概况、未来趋势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我国羊肉价格及羊肉供需变化情况、国内外肉羊产业技术研究进展等方面对2018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廖祺[8](2017)在《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动物疫病的病种越来越多,流行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直接关乎着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防控计划目标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为了实现不同疫病防控计划目标,减少动物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采取的技术投入、制度安排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或措施被称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每种防控策略包括多种具体的防控措施,即动物疾病防控策略是宏观、笼统的措施束,是一系列具体防控措施的统称。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经济学评估是指在既定的防控计划目标要求下,根据动物疫病实际所处于的疫情阶段,对当期策略与方案策略进行评估,以科学地判断方案策略是否可行及其经济性,为当前防控策略是否延续、调整或终结提供良好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指导,也为防控计划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有:1.随着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任务和理念发生变化,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兽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制定并且有效地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FAO、OIE等国际组织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动物疫病防控计划具有阶段性,新疫病也在不断涌现,为了实现不同防控计划目标,需要对各种方案性防控策略进行及时的评估、修订和调整。实施新的策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开展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2.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防控策略进行评估的研究并还比较少。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在借鉴国外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前,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动物卫生评估和动物产品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国际惯例,国内现有有关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与防控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仍旧有待提高。本文在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各国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对已有动物疫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以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与风险损失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动力学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从理论上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和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3.随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有助于合理配置防控资源、寻求和确定防控策略的优先顺序,实现最佳配置。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因而,具有一定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正在实施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方案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实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以评估防控策略在一定暴发风险概率下的经济效果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动物卫生经济学、政府管理理论、疫病风险分析理论以及传染病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包括对动物疫病的影响以及防控策略分析、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风险损失评估等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为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与主要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进行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动物疫病主要防控计划与策略种类;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厘清了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之间的阶段性相关关系;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3.依据防控策略评估在防控策略制定步骤中需要承担的功能目标,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EBCR分析法)。用动力学模型对防控策略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将风险损失纳入到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中,最终对防控策略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实现了从分析防控问题到评估方案策略的过程,构建了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与内容体系。4.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对继续强制免疫和退出强制免疫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防控策略经济学实证分析。按照构建的EBCR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对亚洲Ⅰ型口蹄疫的不同防控策略基础成本、不同防控策略的成本效益、不同防控策略的风险损失分别进行了实证评估分析。该方法主要是以传染病学、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评估了不同策略的防控基础成本,对疫病暴发损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评估;然后,利用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策略的风险损失进行预测评估;接着,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增加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防控策略的成本增量,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导致减少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策略的收益增量;最后,评估在未来不同年份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率,即得出全国边境与内陆地区2017-2022年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值,据此提出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当前强制免疫策略可适时转换的决策建议。5.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防控措施,即继续强制免疫,全国自2017年起,未来5年每年亚洲Ⅰ型口蹄疫引起的风险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不论边境地区或内陆地区,在2017-2019年三年内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1,退出免疫具有可行性,且越早采取退出免疫措施,该策略的EBCR值越高。建议中国尽早退出对亚洲Ⅰ型的强制免疫策略,并采取以加强监测与扑杀结合为主的综合净化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1.完善并扩展了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率分析法EBCR分析法。该创新方法将风险评估纳入到防控策略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提高决策结论科学性。并且,该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风险损失评估三大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2.本研究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动物疫病的研究内容。现有关于动物疫病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动物疫病暴发对全球或者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传播风险性、防控机制的建立以及对补偿标准等,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结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疫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病原特征以及流行特点,对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大小和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后果进行估计,从而制定适当的防控策略,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创新。3.对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为优化该种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经济理论依据,证明了 EBCR分析法具有风险预测与策略优选功能,并提出该分析方法不仅能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评估与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实践范例,对其他风险策略的经济学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王中力[9](2014)在《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各国控制动物疫病、保护动物卫生水平、促进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动物卫生措施。世界上约有70%的国家采用区域化管理措施防控动物疫病,我国的动物疫病区域化工作从1998年开始实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建成了海南、吉林永吉两片免疫无口蹄疫区以及广州从化无马属动物疫病区,但总体看,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针对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系统研究较少,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化管理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加之我国动物疫情形势复杂,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措施推进缓慢。本研究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简称《规划》)提出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为核心,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有关动物疫病区域化标准为主线,剖析部分国家及我国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案例,结合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两种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为加快推进我国应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措施,实现《规划》目标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深入分析了OIE关于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原则、要求和发展演变过程,总结了地区区划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两种模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等。分析部分国家和我国采取地区区划、生物安全隔离区化模式控制或消灭动物疫病的案例,进一步研究两种区化模式在实践中的优缺点。结合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疫病防控形势等情况,综合考虑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措施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实施区域化管理是我国防控动物疫病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已具备全面实施区域化管理的条件,提出当前在我国推进地区区划和生物安全隔离区两种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本研究在认真分析我国实施两种区域化管理模式可行性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两种模式的实施原则、类型划分、病种选择以及采取的措施等。提出实施区域化管理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即在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较好、自然屏障优势明显以及能通过行政手段有效干预的区域,实行地区区划模式;在部分养殖条件较好、生物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提出生物安全隔离区应按照“国家主管、地方自建、企业实施、评估认可”的原则建设。提出应加快推进单一的种畜禽场类型的生物安全隔离区。提出在我国应加快推进生物安全隔离区化模式。提出将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内涵延伸到兽药等投入品控制领域,丰富了我国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的内容,将生物安全隔离区优势从防控动物疫病扩大到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郝春霞,独军政,高闪电,陈建文,常惠芸,薛慧文[10](2013)在《蓝舌病病毒VP7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分析》文中指出为获得蓝舌病病毒(BTV)VP7基因原核表达蛋白并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根据Genbank登录的BTV VP7基因,设计1对引物,运用RT-PCR扩增技术获得BTV VP7目的片段,然后定向克隆到pPROEXHTb原核表达载体上,再转化重组质粒pPROEXHTb-VP7到BL21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产物纯化,进行SDS-PAGE鉴定及Western-blot反应原性分析.结果表明:表达的VP7目的蛋白大小为35ku,Western-blot分析表明纯化后的蛋白可以与BTV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二、动物蓝舌病监控系统的建立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蓝舌病监控系统的建立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帕利亚姆病毒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2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1.3 病毒核酸的提取
    1.4 PALV RT-LAMP检测引物特异性的初步验证
    1.5 PALV 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1.6 RT-LAMP的特异性试验
    1.7 RT-LAMP的敏感性试验
    1.8 不同血清型PALV分离株及阳性血液样品的检测
    1.9 临床血液样品的检测
2 结果
    2.1 RT-LAMP检测引物的初步验证
    2.2 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2.3 RT-LAMP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2.4 RT-LAMP敏感性试验结果
    2.5 不同血清型PALV分离株及其阳性血液样品的检测结果
    2.6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3)蓝舌病在全球的分布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BTV病原特性及传播特点
2 BT全球流行概况
3 我国BT血清学调查情况
4 我国BTV分离鉴定情况
5 小 结

(4)云南省乌骨羊弓形虫、新孢子虫、衣原体及蓝舌病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乌骨羊
    1.2 弓形虫病的研究现状
        1.2.1 弓形虫简介
        1.2.2 羊弓形虫病的流行现状
        1.2.3 弓形虫的检测
    1.3 新孢子虫病的研究现状
        1.3.1 犬新孢子虫简介
        1.3.2 羊新孢子虫病的流行现状
        1.3.3 犬新孢子虫的检测
    1.4 衣原体病的研究现状
        1.4.1 衣原体简介
        1.4.2 羊衣原体病的流行现状
        1.4.3 衣原体的检测
    1.5 蓝舌病的研究现状
        1.5.1 蓝舌病简介
        1.5.2 羊蓝舌病的流行现状
        1.5.3 蓝舌病病毒的检测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乌骨羊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方法步骤
        2.2.1 抗体检测步骤
        2.2.2 结果判定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不同地区乌骨羊弓形虫的感染情况
        2.4.2 不同性别乌骨羊弓形虫的感染情况
        2.4.3 不同年龄乌骨羊弓形虫的感染情况
        2.4.4 不同种类乌骨羊弓形虫的感染情况
        2.4.5 乌骨羊感染弓形虫的风险因素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乌骨羊新孢子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3.1 材料
        3.1.1 样品采集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方法步骤
        3.2.1 准备工作
        3.2.2 抗体检测步骤
        3.2.3 结果判定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不同地区乌骨羊新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3.4.2 不同性别乌骨羊新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3.4.3 不同年龄乌骨羊新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3.4.4 不同种类乌骨羊新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3.4.5 乌骨羊感染新孢子虫的风险因素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乌骨羊衣原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4.1 材料
        4.1.1 样品采集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2 方法步骤
        4.2.1 抗体检测步骤
        4.2.2 结果判定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不同地区乌骨羊衣原体的感染情况
        4.4.2 不同性别乌骨羊衣原体的感染情况
        4.4.3 不同年龄乌骨羊衣原体的感染情况
        4.4.4 不同种类乌骨羊衣原体的感染情况
        4.4.5 乌骨羊感染衣原体的风险因素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乌骨羊蓝舌病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5.1 材料
        5.1.1 样品采集
        5.1.2 主要仪器
        5.1.3 主要试剂
    5.2 方法步骤
        5.2.1 准备工作
        5.2.2 抗体检测步骤
        5.2.3 结果判定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
        5.4.1 不同地区乌骨羊蓝舌病病毒的感染情况
        5.4.2 不同性别乌骨羊蓝舌病病毒的感染情况
        5.4.3 不同年龄乌骨羊蓝舌病病毒的感染情况
        5.4.4 不同种类乌骨羊蓝舌病病毒的感染情况
        5.4.5 乌骨羊感染蓝舌病病毒的风险因素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裂谷热概述
        1.1.1 病原学
        1.1.2 易感动物
        1.1.3 传播途径
        1.1.4 临床表现
        1.1.5 诊断方法
        1.1.6 流行历史
        1.1.7 防控措施
    1.2 空间流行病学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3 数学模型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1 方向分布分析
        3.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1.3 结果
    3.2 时空聚集性分析
        3.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2.3 结果
    3.3 小结
4 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当前及未来分布预测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1.1 媒介分布数据
        4.1.2 环境因子数据
    4.2 Maxent生态位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原理
        4.2.2 建模方法
    4.3 结果
        4.3.1 埃及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2 白纹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3 刺扰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4 淡色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5 致倦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6 三带喙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4 小结
5 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综合风险分析
    5.1 中国裂谷热发生风险分析
        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2 分析方法
        5.1.3 结果
    5.2 中国裂谷热传播风险分析
        5.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2 分析方法
        5.2.3 结果
    5.3 中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分析
        5.3.1 分析方法
        5.3.2 结果
    5.4 小结
6 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仓室模型简介
    6.2 模型设计
        6.2.1 仓室模型结构
        6.2.2 模型空间结构
        6.2.3 常微分方程
        6.2.4 干预措施
    6.3 系统实现
        6.3.1 系统功能界面
        6.3.2 系统模拟演示
    6.4 小结
7 讨论
    7.1 国际裂谷热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7.2 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当前及未来分布预测
    7.3 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综合风险分析
    7.4 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新型分节段黄病毒的发现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黄病毒概述
        1.1.1 黄病毒研究史
        1.1.2 黄病毒生命周期机制
        1.1.3 黄病毒主要蛋白结构及功能
        1.1.4 黄病毒的宿主范围及流行病学
        1.1.5 黄病毒检测方法
    1.2 分节段黄病毒的研究进展
        1.2.1 分节段黄病毒研究史
        1.2.2 分节段黄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功能
        1.2.3 分节段黄病毒系统发育分析
        1.2.4 分节段黄病毒宿主范围及地域分布
    1.3 东北地区重要的蜱传人兽共患病原流行情况
        1.3.1 蜱传森林脑炎病毒
        1.3.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1.3.3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1.3.4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1.3.5 无形体
        1.3.6 伯氏疏螺旋体
        1.3.7 巴贝西虫
    1.4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ALSV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人样品及细胞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病人样品病毒宏基因组学前期制备
        2.1.4 ALSV阳性样品筛选
        2.1.5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1.6 病毒的全基因组扩增
        2.1.7 病毒在不同细胞的增殖能力分析
    2.2 结果
        2.2.1 病毒宏基因组学测序结果
        2.2.2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2.2.3 病毒全基因组扩增结果
        2.2.4 病毒在不同细胞的增殖能力检测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ALSV全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方法
        3.1.1 基因序列选取
        3.1.2 同源性分析
        3.1.3 糖基化位点分析
        3.1.4 信号肽分析
        3.1.5 跨膜区域分析
        3.1.6 ALSV基因组序列保守区分析
        3.1.7 ALSV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LSV与黄病毒其他成员同源性分析结果
        3.2.2 ALSV基因组序列糖基化位点分析结果
        3.2.3 ALSV基因组序列信号肽分析结果
        3.2.4 ALSV基因组序列跨膜区分析结果
        3.2.5 ALSV基因组序列保守区分析结果
        3.2.6 ALSV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ALSV在蜱咬病人的流行病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毒株、细胞与病人血样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蜱叮咬住院病人的ALSV感染情况筛查
        4.1.4 ALSV感染病人其他蜱传病原体检测
        4.1.5 ALSV感染病人病例整理分析
        4.1.6 ALSV感染病人阳转情况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蜱叮咬住院病人ALSV检测结果及人口统计学分析结果
        4.2.2 ALSV感染病人其他蜱传病检测结果
        4.2.3 ALSV感染病人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统计分析结果
        4.2.4 ALSV感染病人阳转情况检测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ALSV在动物中的流行病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毒株、细胞与样品采集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1.3 主要溶液及配置
        5.1.4 ALSV VP2 原核表达
        5.1.5 牛羊血清ALSV抗体ELISA方法检测
        5.1.6 牛羊血清ALSV中和抗体实验
        5.1.7 牛羊血清样品ALS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5.1.8 ALSV阳性样品的病毒分离与鉴定
        5.1.9 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5.1.10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
        5.2.1 ALSV VP2 蛋白重组表达
        5.2.2 牛羊血清ALSV抗体ELISA检测结果
        5.2.3 牛羊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结果
        5.2.4 ALSV荧光定量RT-q PCR检测方法建立
        5.2.5 牛羊血清样品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5.2.6 牛羊样品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比较
        5.2.7 蜱样品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5.2.8 ALSV阳性样品病毒分离
        5.2.9 不同宿主分离ALSV毒株遗传进化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2018年肉羊产业发展概况、未来趋势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2018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概况
    1.1 2018年我国羊肉价格变化
    1.2 2018年我国羊肉供给情况
        1.2.1 国内生产情况
        1.2.2 羊肉贸易情况
    1.3 我国居民户内羊肉需求变化
2 2018年国内外肉羊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2.1 国际肉羊产业技术研究进展
        2.1.1 遗传育种方面
        2.1.2营养与饲料方面
        2.1.3 疾病防治方面
        2.1.4 屠宰与加工方面
        2.1.5 生产与环境控制方面
    2.2 国内肉羊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2.1 遗传育种方面
        2.2.2营养与饲料方面
        2.2.3 疾病防治方面
        2.2.4 屠宰与加工方面
        2.2.5 生产与环境控制方面
3 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化程度低、发展缓慢, 制约了肉羊产业转型升级
    3.2 畜牧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 制约了肉羊产业现代化发展
    3.3 羊肉产品品质还需继续提高, 市场供求矛盾亟需解决
4 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4.1 规模化发展将加速, 散户和小规模户将面临更大风险
    4.2 冷链物流技术迅速发展, 将推动销售模式创新升级
5 促进肉羊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5.1 完善技术推广机制, 以技术为支撑促肉羊产业现代化发展
    5.2 以标准促品质, 以品质育品牌, 促肉羊产业“质量型”发展
    5.3 创新保险制度, 完善畜牧业风险补偿机制
    5.4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提高我国肉羊产业的技术独立性
    5.5 加强疫病防治
    5.6 建立权威产业信息平台
    5.7 创新“种养结合”模式, 缓解牧区资源约束压力

(8)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分析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2.1 动物卫生经济学
        2.1.1 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2.1.2 动物卫生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
    2.2 政府管理理论
        2.2.1 动物疫病危机管理
        2.2.2 政府决策理论
    2.3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理论
        2.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2.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2.3.3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2.4 传染病动力学
        2.4.1 传染病动力学概述
        2.4.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3.1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研究
        3.1.1 暴发影响分析
        3.1.2 暴发损失评估方法
    3.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
        3.2.1 防控策略效果评估
        3.2.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比较分析
    3.3 动物疫病风险研究
        3.3.1 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评估
        3.3.2 动物疫病风险损失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
    4.1 国内外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与影响
    4.2 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规则
    4.3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规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4.5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
        4.5.1 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的关系
        4.5.2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调整与防控策略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总体构架
    5.1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
    5.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构架
    5.3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架
    5.4 本章小结
6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应用
    6.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防控策略
        6.1.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
        6.1.2 当前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
    6.2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目标与策略方案
        6.2.1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
        6.2.2 防控计划目标与策略方案
    6.3 EBCR分析法评估框架与内容
    6.4 免疫策略评估指标体系
    6.5 本章小结
7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实证研究
    7.1 数据及来源
        7.1.1 数据来源
        7.1.2 数据说明
        7.1.3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7.2 动物疫病免疫退出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7.2.1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7.2.2 年均应急储备成本
    7.3 动物疫病继续强制免疫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7.3.1 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实施成本
        7.3.2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7.4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评估
        7.4.1 损失评估方法
        7.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7.4.3 历史暴发损失值评估
        7.4.4 疫点数与损失值
    7.5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
        7.5.1 模型构建
        7.5.2 系统演化
        7.5.3 参数估计
        7.5.4 数据拟合
        7.5.5 基本再生数
        7.5.6 免疫退出后风险计算公式
        7.5.7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结论
    7.6 不同策略下风险损失值预测
    7.7 EBCR分析法评估结果
    7.8 本章小结
8 主要研究结论、建议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启示
        8.3.1 EBCR分析法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8.3.2 构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评估系统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关于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1.2 OIE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原则和演变
    1.3 我国实施区域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案
第二章 OIE区域化管理模式及措施
    2.1 区域化管理模式
    2.2 区域化管理措施
    2.3 小结
第三章 部分国家区域化管理案例归类研究
    3.1 应用地区区划模式净化动物疫病,实现无疫状况
    3.2 应用地区区划模式控制和消灭突发动物疫病,恢复无疫状况
    3.3 应用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模式,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的实践探索
    4.1 广州从化无疫区案例分析
    4.2 海南免疫无口蹄疫案例分析
    4.3 吉林永吉免疫无口蹄疫区案例分析
    4.4 辽宁免疫无口蹄疫区案例分析
    4.5 山东六和集团生物安全隔离区案例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动物疫病区域化模式比较
    5.1 疫情控制和扑灭模式
    5.2 动物疫病消灭模式
    5.3 两种模式的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6.1 我国畜牧业现状
    6.2 动物疫病状况
    6.3 影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因素研究
    6.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及机制上存在的不足
    6.5 小结
第七章 我国采取区域化管理措施的基本考虑
    7.1 实施地区区划的基本考虑
    7.2 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模式的基本考虑
    7.3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保障机制研究
    7.4 对本论文的后续思考
第八章 结论
第九章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蓝舌病病毒VP7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毒株和细胞
        1.1.2 载体和菌种
        1.1.3 主要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VP7基因的扩增
        1.2.1. 1 VP7基因的引物设计
        1.2.1. 2 病毒RNA的提取
        1.2.1. 3 VP7基因的RT-PCR扩增
        1.2.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1.2.3 VP7蛋白的表达及检测
        1.2.4 VP7蛋白的大量表达及表达蛋白的纯化
        1.2.5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VP7基因片段的扩增结果
    2.2 重组蛋白的SDS-PAGE及Western-blot检测
    2.3 VP7融合表达蛋白的纯化
    2.4 Western-blot分析结果
3 讨论

四、动物蓝舌病监控系统的建立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帕利亚姆病毒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 李占鸿,肖雷,宋子昂,李卓然,杨振兴,李华春,廖德芳,杨恒.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1
  • [2]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时空分布及流行风险研究[D]. 郑佳豪.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蓝舌病在全球的分布概况[J]. 李茂林,张七斤,徐青元. 畜牧兽医学报, 2021(04)
  • [4]云南省乌骨羊弓形虫、新孢子虫、衣原体及蓝舌病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 孙黎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D]. 刘博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新型分节段黄病毒的发现及其流行病学研究[D]. 王泽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7]2018年肉羊产业发展概况、未来趋势及对策建议[J]. 李军,金海. 中国畜牧杂志, 2019(03)
  • [8]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D]. 廖祺. 武汉大学, 2017(06)
  • [9]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分析[D]. 王中力. 中国农业大学, 2014(11)
  • [10]蓝舌病病毒VP7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分析[J]. 郝春霞,独军政,高闪电,陈建文,常惠芸,薛慧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3(06)

标签:;  ;  ;  ;  

动物蓝舌病监测系统的建立及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