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益肠丸加香连丸治疗慢性腹泻32例

补脾益肠丸加香连丸治疗慢性腹泻32例

一、补脾益肠丸合香连丸治疗慢性泄泻32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燕[1](2021)在《古今泄泻医案要素及诊疗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泄泻是指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可见于现代西医中的多种疾病,如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证,以夏秋两季最为多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功能性腹泻在中国的发病率显着高于亚洲其他地区[1]。虽不至危及生命,但由于其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使之成为困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随之而来的压力以及饮食结构、生存环境的变化,本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传统中医对泄泻的认识和治疗都有较长的历史,且疗效显着。中医医案是医家记录中医临床诊疗过程的重要载体,其不仅真实记录与医疗活动密切相关的理、法、方、药等内容,还反映了医家理论、临床各方面的知识以及思维活动,因此医案信息采集全面十分重要。本研究以古今泄泻医案为数据基础,以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泄泻医案及结构进行挖掘分析,制作《泄泻中医医案采集表》服务于临床与科研,同时对泄泻古今诊疗规律进行挖掘,以期为中医泄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1.研究目的本研究欲从古今泄泻医案入手,提取泄泻医案的采集要素,对比古今泄泻医案采集要素的变化,互为补充,设计泄泻医案要素采集表,指导中医科研泄泻病的医案信息采集以及辨证诊疗;通过采集表要素构建结构化的古代泄泻医案数据库、现代名医泄泻医案数据库,完善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挖掘诊疗规律;探索中医医案的应用方法,为基于中医医案的知识发现提供方法借鉴。2.研究内容及方法(1)文献调研,纳排医案通过文献调研,阅读,归纳总结,探讨泄泻的源流,了解泄泻的研究现状、以及当前数据的基本情况,通过咨询中医临床专家,明确医案的筛选范围;结合文献调研结果、专家反馈意见,确定医案的纳入排除标准。(2)古今医案中泄泻医案结构及要素挖掘与对比将筛选后的泄泻古今医案预处理,利用OCR识别和医案拆分软件提取医案中的结构与要素,通过频数统计的方法,将分类规范后的要素信息进行简单统计,同时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对每一部分信息内部和各部分信息之间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对比古今泄泻医案结构与要素的变化。(3)制作《泄泻中医医案采集表》通过古今医案中泄泻医案结构及要素研究的结果,设计泄泻医案要素采集表。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来验证要素采集表的科学性、合理性。(4)建立泄泻医案数据库根据采集表结构将医案要素内容进行提取,并进行术语规范化处理,建立结构化古代泄泻医案数据库和结构化现代名医泄泻医案数据库。(5)古今医案泄泻诊疗规律挖掘及对比利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支持向量机、复杂网络等方法对古今泄泻医案症-证-方-药等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得出古今泄泻诊疗规律及其变化。3.研究结果(1)泄泻医案数据筛选结果共获得古代泄泻医案共796案,994诊次。其中清代医案630案,共781诊次;明代医案146案,共185诊次;宋金元时期医案20案,共28诊次。获得现代医案共466案,1094诊次。最终获得泄泻医案1262案,共计2088诊次。医案来源共涉及古籍126本,名医工作室20家,现代医案书籍16本,民国名医及现代国家级名医209位。(2)泄泻医案要素及结构挖掘结果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泄泻医案结构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泄泻医案核心结构排序为刻下症、治疗信息、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发病情况、脉象、疾病分析、舌象、主诉、病变过程、疗效信息11项;次核心结构排序为诊疗经过、望诊、治疗分析、西医检查、既往史、指纹、闻诊7项。通过对首诊与复诊核心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首诊核心结构与总体核心结构较为相似;复诊医案结构更重视疗效信息,而首诊医案则更重视诊断信息、发病情况等信息的采集。通过对古代与现代泄泻医案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古代泄泻医案首诊结构分布较为松散,现代医案结构则较为紧密。从核心结构内容上来看,古今首诊医案都十分重视刻下症与治疗信息,此外,古代泄泻医案首诊更重视诊断信息、疾病分析、一般信息、主诉、疗效信息等,现代泄泻医案首诊更重视一般信息、发病情况、舌象、诊断信息、病变过程。古代泄泻医案的复诊核心结构与现代泄泻医案的复诊核心结构较为相似。通过频数统计与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今泄泻医案中共包含97个要素,仅有前一半要素在网络中联系紧密,其余要素均联系松散。其中初诊涉及要素74个,复诊涉及要素44个。通过复杂网络对古今泄泻医案首诊与复诊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古今泄泻医案首诊核心要素为大便情况、性别、方剂组成、年龄、脉象内容、脘腹症状、治法、姓名、中医疾病诊断、主诉、剂量及煎服方法、舌苔、病情病机分析、中医证候诊断、病变过程、就诊时间、本诊次疗效信息、方剂名称、既往用药及效果、饮食20项;古今泄泻医案复诊的核心要素为前诊次疗效信息、前诊次症状变化、剂量及煎服方法、前诊次处方加减、舌苔、脉象内容、就诊时间、舌质、治法、本诊次疗效信息、方剂名称、效方不变、善后治疗信息、随访情况14项。通过复杂网络比较古代与现代泄泻医案核心素发现,古代与现代泄泻首诊医案的核心要素有一定差别,在首诊医案核心要素的排序上,古代医案更重视主要症状要素、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病机的分析,以叙事的形式书写医案,而现代医家则更重视医案的完整性,对患者基本信息要素的采集更加全面,但欠缺对医案重要要素的突出。在首诊医案核心要素的内容上,古代医案核心要素几乎囊括了现代医案核心要素的内容,仅中医证候诊断及舌苔两项为现代核心要素独有。通过对古今泄泻医案四诊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共统计到四诊要素32个,此32个要素在医案中联系较为紧密。古今泄泻医案四诊相关要素核心要素共15项,分别为大便情况、脘腹症状、脉象、舌苔、舌质、饮食、口中不适、精神意识、寒热情况、小便情况、睡眠、面色、四肢症状、形体、头胸症状,这些是泄泻医案四诊中最重要的要素,其他四诊要素为辅助核心要素之用。(3)古今泄泻医案采集表研究结果经过整理将古今泄泻医案中出现的97个要素分别归属到21个医案结构中。完成了《泄泻中医医案采集表》的设计,此表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且可突出泄泻医案的特点。(4)古今泄泻医案诊疗规律研究结果为避免每个医案诊次数不同而使结果偏倚,以下结果均为首诊医案数据挖掘结果。现代泄泻患者纳入情况为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性别为男女1.5:1。以情志不舒(94)、饮食不当(88)为最常见病因。现代泄泻医案的症状较多,以大便情况为例,共有44个症状词,包括大便次数多、大便稀溏、腹泻、夹黏液等。常见以大便次数多(292)为最多。常见舌质以舌淡(124)、舌红(62)为最多。常见舌苔有苔腻(121)、苔薄白(93)为最多。脉象以脉细(183)、脉弦(145)为最多,同时非常重视左右手寸、关、尺的采集。常用处方以痛泻要方(37)为最多。高频中药有茯苓(236)、陈皮(205)、党参(153)、甘草(150)、白术(141)、炒白术(140)、白芍(140)、炙甘草(137)、木香(126)、砂仁(84)、山药(76)等。药物四气以温(1487)、平(1218)为主;五味以甘(2101)、辛(1990)、苦(1734)为主;归经以脾(3095)、胃(2007)为主。常用药对有茯苓-陈皮(121)、党参-茯苓(92)等;常用核心处方是以痛泻要方、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减的。现代泄泻医案中证型统计结果得包括肝气乘脾、湿热蕴肠、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脾虚湿滞、气阴两虚、寒热错杂、脾虚湿热、寒湿困脾、饮食停滞、气滞血瘀、肾阳亏虚、暑湿证、浊毒内蕴、肺气虚、心神失养、风寒泄、阳明腑实证在内的18种证型。对高频证型与症状进行支持向量机学习分类,计算出泄泻高频证型的诊断特征性症状,如肝气乘脾(胁痛胀满、肛门坠胀等)、湿热蕴肠(大便臭秽、大便黏腻、夹黏液等)、脾虚湿滞(恶心、嗳气、头晕)、脾肾阳虚(心悸、腰部酸痛、小便频数)、脾胃虚弱(汗多、呕吐、面色白),其中对脾虚湿滞证的高权重症状计算准确率相对较低。对证型的核心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肝气乘脾证核心处方以痛泻药方为基础加减;湿热蕴肠证核心处方以四苓散等为基础加减;脾肾阳虚证以四神丸等为基础加减;脾胃虚弱证、脾虚湿滞证核心处方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加减;气阴两虚证核心处方以四君子汤、生脉散为基础加减组成。古代泄泻发病患者纳入情况为年龄以女性多见,年龄多集中在0-9岁。常见的症状有腹泻(588)、纳呆(165)、腹痛(165)、发热(96)等。病因以外感邪气为最多见。舌象记录较少,脉象重视记录左右手寸、关、尺脉。常用高频中药包括茯苓(339)、白术(264)、陈皮(234)、人参(221)、甘草(180)、泽泻(165)、厚朴(135)、炙甘草(115)、木香(101)等。药物四气以温(1730)、平(1142)为主;五味以辛(1986)、苦(1658)为主;归经为脾(3504)、肺(2363)、胃(2114)、肾(1608)为主。常用药对有茯苓-白术(179)、白术-人参(143)等。核心处方是以补中益气汤、五苓散为基础加减组成。其中明代泄泻医案治疗常用高频药物有白术(100)、茯苓(99)、人参(88)、甘草(85)、陈皮(51)、升麻(36)、泽泻(34)等。药物四气以温(392)、平(272)、微温(169)为主;五味以甘(635)、辛(481)、苦(384)为主;归经以脾(891)、肺(568)、胃(484)、肾(407)为主。明代泄泻医案核心处方是以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香连丸等为基础加减而成。清代泄泻医案治疗常用高频药物有茯苓(282)、陈皮(177)、白术(156)、泽泻(129)、人参(128)、厚朴(119)、炙甘草(98)等。药物四气以温(1289)、平(852)为主;五味以辛(1448)、苦(1232)为主;归经以脾(2538)、肺(1738)、胃(1577)、肾(1176)为主。清代泄泻医案核心处方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味而成。4.研究结论(1)本研究形成了泄泻医案的21个结构,93个要素。其中首诊包括10项核心结构;20项核心要素。复诊包括8项核心结构;14项核心要素。(2)古今泄泻结构研究结论在泄泻医案首诊与复诊的结构对比中,首诊重视对泄泻发病过程的记录患者一般信息的采集,复诊重视对前一诊次疗效的记录。在古代与现代泄泻医案结构的对比中,历代在临床实际泄泻医案书写过程都重视框架性,主要是对泄泻临床发病过程的真实记录、治疗方法以及临床医生对疾病诊疗思路的总结和归纳。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古代泄泻医案结构以叙述病情与分析病情相结合为特点,医案结构较为松散,对诊次的划分不明显,但将望闻问切四诊贯彻的更为彻底,体现中医特色。现代泄泻医案结构更为紧密,但仅对问诊的重视程度较高,对医案分析部分不够重视。应该对医案结构按照其重要性进行分层管理,在采集临床泄泻病历时灵活运用。(3)古今泄泻要素研究结论泄泻医案要素整体之间的紧密度不高,这与不同医家的书写习惯有关。复杂网络分析可以体现不同要素在医案中的重要程度;泄泻医案20项核心要素及其排序使泄泻医案区别于其他疾病医案,具有特异性,故复杂网络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疾病要素的研究。在古今泄泻医案要素的对比中,现代医家更重视医案要素的完整程度,但欠缺对中要要素的突出强调,古代医案则更加全面有重点的采集与泄泻病直接相关的要素。古代泄泻医案重病机分析而轻证候诊断,现代则相反。现代泄泻医案相较于古代更重视舌诊这一要素。(4)泄泻中医医案采集表结论通过对古今泄泻医案首诊与复诊医案结构与要素分别进行复杂网路分析,可以得到泄泻医案的结构与要素特征,从而制定符合泄泻临床实际的《泄泻中医医案采集表》。(5)现代泄泻医案研究结论在纳入的466则现代泄泻医案中患者以中年及男性为主;病因以情志不舒、饮食不当为主;证候以脾虚肝郁为主,舌脉特征明显;治疗以健脾疏肝为主,辅以疏风、化湿;证型变化多端,以复合证型为主,要全面考察;通过支持向量机可以发现各常见证型的高权重症状;肝气乘脾证治以调和肝脾,健脾化湿;湿热蕴肠证治以清热利湿,理气健脾;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肾健脾,补中益气;脾胃虚弱、脾虚湿滞证治以健脾利湿、理气、温经;气阴两虚证治以补气养阴,标本兼治。(6)古代泄泻医案研究结论在纳入的796则古代泄泻医案中患者以女性及儿童为主;病因以外感邪气为主,暑邪致病最多;发病以脾胃受病明显,兼见肝、肺受病;治疗重视脾、肺、胃、肾,以散邪化湿为特点;明代泄泻治疗治法多样,以温补为主;而清代泄泻治疗则以健脾为主,兼顾清热利湿。

黄素伟[2](2020)在《王垂杰教授治疗泄泻用药规律探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和SPSS22.0分析挖掘王垂杰教授治疗泄泻用药规律,以期为今后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借鉴与参考。资料与方法:通过收集筛选导师王垂杰教授于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出诊时诊治的泄泻相关医案处方,将符合纳入范围的140个医案中医证型及处方药物依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通过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统计方法以确定导师治疗泄泻的中医证型频次、处方药物性味归经频次、单味药物频次、核心药物组合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1.处方证型统计结果:共收录140个泄泻医案,证型分类为7型,按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寒热错杂证。2.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处方药物共124味,记2124次。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四气依次温性922次、平性648次、寒性399次、热性76次、凉性56次;五味依次为甘1068次、苦921次、辛801次、酸332次、涩197次、咸23次;归经以脾经1613次、胃经1045次、肺经880次、心经609次、肾经576次、肝经517次为主。3.单味药物频次统计结果:其出现频数≥10次的药物有50味,总用药频次1876次,频次占比为88.32%。频次较多的前15味药物分别为甘草、白术、陈皮、茯苓、党参、白芍、木香、苍术、五味子、砂仁、黄连、薏苡仁、厚朴、黄芪、干姜。4.首选5味药物常用剂量统计结果:甘草10g-15g、白术10g-15g-20g、陈皮12g-15g、茯苓15g-20g、党参10g-15g-20g。5.药物功效分类统计结果:药物功效类别分为11类,主要为补虚类25味(602次)、化湿、利水渗湿类13味(427次)、收涩类13味(266次)、理气类9味(248次)、清热类23味(184次)、消食类5味(92次)、温里类5味(89次)、解表类5味(84次)。6.药物组合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统计结果(支持度为55,置信度0.95):得到32组核心药对,其3、4、5味药物组合36个、19个、5个。7.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统计分析(设置相关系数为5,惩罚系数为2)得出候选药物组合22个。结论:1.导师认为泄泻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水湿不运,与肝、肾、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常夹湿、热、滞等。治疗以益气健脾、理气化湿为基本原则,重视调理脾胃气机以运湿,兼顾肝、肾、大肠等脏腑,配合应用疏肝理气、温肾暖脾、温中散寒、清化湿热、固肠止泻等治法。2.导师所治疗泄泻以脾胃虚弱、肝脾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脾肾阳虚、气阴两虚、寒热错杂等证为主。3.导师治疗泄泻所用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入脾胃经为主,药物功效归类主要为补虚药、化湿、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体现了“益气健脾、理气化湿”的治疗原则。4.导师治疗泄泻核心药物有:甘草、白术、陈皮、茯苓、党参、白芍、木香、苍术,其次五味子、砂仁、黄连等。核心药对组合有:白术-甘草、陈皮-甘草、甘草-茯苓、陈皮-白术、白术-茯苓、党参-甘草、党参-白术、陈皮-茯苓、甘草-白芍、党参-茯苓。5.通过平时跟师出诊总结及统计分析得出导师治疗泄泻常用配伍药物:脾胃虚弱证:配伍黄芪、薏苡仁、莲子、芡实、诃子、山药、扁豆、鸡内金、焦三仙等,肝脾不和证:配伍白芍、柴胡、香橼、防风、香附、陈皮、木香等,脾胃虚寒证:配伍黄芪、附子、干姜、高良姜、升麻、小茴香、五味子、金樱子、乌梅等,脾胃湿热证:配伍黄连、黄芩、黄柏、藿香、砂仁、蒲公英、连翘等,脾肾阳虚证:配伍附子、肉桂、益智仁、菟丝子、肉豆蔻、杜仲、淫羊藿、补骨脂、五味子、金樱子、乌梅等。

班莹[3](2019)在《藿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藿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藿香化浊方组方特点及药理作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IBS-D提供参考依据,拓宽治疗方向及思路。方法:将符合IBS-D脾虚湿盛证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予藿香化浊方加减口服,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时温服;对照组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50mg,随三餐吞服。两组受试者均进行为期四周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生活质量积分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用药结束后2周、1月、3月分别对两组进行随访。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整体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5.62%;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整体疗效有差异(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在主症腹痛、腹泻、大便溏烂及次症纳呆方面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对次症疲乏困倦、畏食生冷无明显作用(P>0.05);而治疗组各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在改善腹痛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主症腹泻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主症大便溏烂,次症疲乏困倦、畏食生冷、纳呆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IBS-SS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BS-SSS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BS-SSS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作用不明显(P>0.05),而治疗组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6.复发率比较:疗程结束后对疗效评定指数≥30%患者进行随访。对照组共随访21例,治疗组共随访28例。治疗后2周随访发现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14.30%,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57%;治疗后4周对照组复发共8例,复发率为38.01%,治疗组复发共3例,复发率为10.71%;治疗后3月对照组复发共16例,复发率为76.19%,对照组复发共8例,复发率为28.57%。治疗后2周、1月、3月时间内,治疗组复发人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比较:治疗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各项生命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藿香化浊方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整体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匹维溴胺片,能明显改善患者腹痛、腹泻、大便溏烂、乏力、畏食生冷、纳呆等临床症状,降低严重程度量级,从多方面、多维度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藿香化浊方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有较好的近期、远期疗效,复发率低,整体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和推广。

卿龙丽[4](2019)在《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泄泻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泄泻病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及泄泻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以期揭示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体系与中医学治疗泄泻病的优势和特点,完善泄泻临床证型,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1998-2018年收录有关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泄泻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取泄泻患者的中医相关的证候、证型、辨证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文献274篇,小儿泄泻64篇与成人泄泻210篇。成人泄泻文献使用辨证标准有44种,小儿泄泻文献共使用诊断辨证标准18种。标准种类多,应用不统一。对本次纳入的成人与小儿泄泻文献的地区分别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中国23个省级行政区域。高等医学院校是研究泄泻病的主力军,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本次纳入成人泄泻文献中共有124个证名,经规范后为13个证名,最常见的5个证型是肝气乘脾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证与湿热蕴脾证。小儿泄泻文献中共出现47个证名,规范后证名归纳为10个证名,湿热蕴脾证、食滞胃肠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5个证型。3.成人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其次胃、小肠/大肠、心和肺;最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涉及食积,血瘀、阴虚和血虚。小儿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其次肾和肝;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同时涉及外风、阳虚、暑、气滞。小儿泄泻病以脾为主要病位,湿为主要病性证素,小儿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证素共2种组合形式,三证素组合形式是泄泻最常见的组合。结论:成人泄泻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小儿泄泻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由于成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以在病位与病性证素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泄泻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泄泻是多个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泄泻的中医辨证方法较为繁多,涉及的证候类型名称不统一、不规范,证候分布离散性大。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提取的证候要素涵盖了辨证所需的病变部位、病性性质的大部分信息,而且直观、简便,利于规范化研究。因此,从证素入手,对泄泻的规范化研究有积极地作用。

崔世超[5](2018)在《溃结安康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受损黏膜修复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一、探讨溃结安康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理论基础;二、揭示溃结安康汤治疗UC大鼠肠道受损黏膜的修复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一、理论研究详尽地阐述了导师柳越冬教授对UC病因病机的认识,再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治疗UC的基本原则,并对溃结安康汤进行方义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总结。二、实验研究本研究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二次致炎法建立UC大鼠模型,观察溃结安康汤对UC大鼠一般情况和结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并利用ELISA、RT-PCR、Western blot等检测技术分析溃结安康汤对UC大鼠TGF-β1、bFGF、EGF、p-MEK、p-ERK的影响。结果:一、理论研究导师柳越冬教授认为UC是本虚标实之证,脾虚是其发病的基础,热毒内蕴是其发病的条件,瘀血是其病理产物,这与国内众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相吻合。故主张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法为治则,拟用溃疡安康汤治疗UC。现代药理研究及以往实验研究表明,溃结安康汤具有抑制炎症、修复肠道损伤黏膜的作用。二、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饮食正常、大便正常、毛发柔顺有光泽、精神活动正常、体重呈逐渐上升趋势。两次致炎后,各造模组的大鼠均出现精神萎靡、毛发晦暗、水样便、鲜红色便血、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等症状,给予溃结安康汤、SASP及补脾益肠丸治疗后,这三组大鼠的上述症状逐渐好转,均优于模型组。2.DAI评分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AI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溃结安康汤组、SASP组DAI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补脾益肠丸组给药第1 d、7 d的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第14 d、21 d的DA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溃结安康汤组给药第1 d、7 d、21 d的DAI评分与SASP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低于补脾益肠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CMDI评分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MDI评分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CMDI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溃结安康汤组的CMDI评分与SA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低于补脾益肠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病理学评分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溃结安康汤组组织病理学评分与SA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低于补脾益肠丸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血清和结肠组织TGF-β1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TGF-β1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TGF-β1含量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溃结安康汤组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TGF-β1含量与SA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P>0.05);明显高于补气益肠丸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结肠组织bFGF mRNA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bFGF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bFGF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溃结安康汤组大鼠结肠组织bFGF mRNA相对表达量与SASP组及补脾益肠丸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着统计意义(P<0.01)。7.结肠组织EGF mRNA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EGF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EGF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溃结安康汤组大鼠结肠组织EGF mRNA相对表达量与SA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补脾益肠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结肠组织p-MEK、p-ERK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p-MEK、p-ER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p-MEK、p-ER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溃结安康汤组大鼠结肠组织p-MEK、p-ERK蛋白表达与SA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补脾益肠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一、理论研究脾虚是UC发病的基础,热毒内蕴是其发病的条件,瘀血是其病理产物,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为其基本治则,这是溃结安康汤治疗UC的理论基础。二、实验研究1.溃结安康汤能减轻UC大鼠肠道炎症溃结安康汤能有效地改善TNBS/乙醇二次致炎法诱导的UC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及光镜下结肠黏膜病理学变化,减轻肠道的炎症反应,促进结肠受损黏膜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溃结安康汤能提高UC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TGF-β1含量溃结安康汤通过上调UC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TGF-β1的含量,来抑制炎症反应,以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促进溃疡愈合。3.溃结安康汤能提高UC大鼠结肠组织bFGF和EGF mRNA表达溃结安康汤通过上调bFGF和EGF mRNA在结肠组织的表达量,发挥bFGF、EGF两种生长因子的调控作用,刺激上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保护肠道黏膜屏障,进而促进受损黏膜修复,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4.溃结安康汤能提高UC大鼠结肠组织p-MEK和p-ERK蛋白表达溃结安康汤能通过上调UC大鼠结肠组织p-MEK和p-ERK蛋白表达,激活MEK/ERK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导致肠道受损黏膜的修复。综上所述,溃结安康汤治疗UC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TGF-β1表达水平,提高bFGF、EGF基因表达,从而激活MEK/ERK信号转导通路,进而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受损黏膜修复,促使UC溃疡愈合。

高孟宇[6](2016)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旨在观察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中医诊断符合脾虚泄泻,西医诊断符合功能性腹泻的患者64例,将64例患者随机地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剔除脱落病例,两组各30例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予以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的汤剂,每天一付,分早晚两次饭后半小时口服。对照组予以西药止泻常用的药物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蒙脱石散(思密达)3g,一天三次,三餐前以50ml温开水冲服;双歧杆菌活菌胶囊(丽珠肠乐)0.35g,每日两次,早晚饭后温水送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服药期间,嘱受试者勿食用过于油腻、冰凉、辛辣及刺激性的食物,忌烟忌酒,保持良好心态,作息有时,禁止服用其它有关泄泻的药物或可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服药6周以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复发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两组的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是在治疗结束4周后统计,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两组在治疗结束4周后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研究结束后对于两组患者的相关常规检查无显着影响。结论: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与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对于脾虚型功能性腹泻均有显着的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但在远期疗效方面,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更能体现其疗效稳定的优势,且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

李磊[7](2016)在《温中悦肠方配合中药足浴治疗慢性腹泻(虚寒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慢性腹泻虚寒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导师运用中医经验方配合足浴治疗慢性腹泻(虚寒证)的经验及其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开发本病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条件。研究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慢性腹泻虚寒证患者纳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温中悦肠方汤剂,1剂/日,水煎服,早晚分服;配合中药足浴,1次/日。对照组予以蒙脱石散(思密达)口服,3g/次,3次/日。两组均在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30例中,临床有效5例,显效19例,痊愈4例,无效2例,愈显率为7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中,临床有效10例,显效10例,痊愈2例,无效8例,愈显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33%vs73.33%,P<0.05)。(2)临床主要症状:组内比较:两组主要症状治疗后均有改善, (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大便泄泻和畏寒肢冷症状改善均比对照组明显(P<0.05)。(3)临床次要症状:组内比较:治疗组各次要症状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脘腹痞满、腹胀腹痛症状改善明显(P<0.05),而食欲不振、腰膝冷痛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于食欲不振、腰膝冷痛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于脘腹痞满、腹胀腹痛症状改善相当(P>0.05)。(4)安全性评估: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1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各安全性检验指标均未发现异常。(5)远期随访:治疗结束后4周内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7.14%vs40.91%,P<0.05)。研究结论:温中悦肠方配合中药足浴治疗虚寒型慢性腹泻具有较好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柳正植[8](2014)在《合募配穴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合募配穴组与药物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客观评价合募配穴针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性,并初步探讨临床取穴、用穴规律。方法:本课题共筛选符合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合募配穴组、药物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方法的周排便次数、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正常排便天数的改善情况及针刺对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等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结果:1合募配穴组在4周的疗程中周均排便次数为(10.18±3.24)次及药物对照组(9.57±3.15)次,无显着性差异(P=0.492)。两组在第八周随访期大便周均次数为合募配穴组(8.9±3.34)次及药物对照组(14.07±4.68)次,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0)。2合募配穴组在4周的疗程中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均值为(4.71±0.69),药物对照组为(4.68±0.76),无显着性差异(P=0.749)。合募配穴组第八周随访期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均值为(4.37±0.51),药物对照组为(5.32±0.9),有显着性差异(P=0.000)。3合募配穴组在4周的平均正常排便天数为(2.55±2.05),药物对照组(2.48±2.08),无显着性差异(P=0.886)。两组治疗组基线期与治疗第四周正常排便天数比较为:合募配穴组(P=0.000),药物对照组(P=0.000),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组基线期与第八周正常排便天数比较为:合募配穴组(P=0.000),药物对照组(P=0.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合募配穴组基线期SAS平均指数为(33.5±9.27),第四周SAS平均指数为(30.82±9.27),两者对比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44)。药物对照组基线期SAS平均指数为(34.08±6.41),第四周SAS平均指数为(33.83±6.96),两者对比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761)。5合募配穴组基线期SDS平均指数为(33.71±10.08),第四周SDS平均指数为(31.29±8.88),两者对比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153)。药物对照组基线期SDS平均指数为(32.63±5.93),第四周SDS平均指数为(32.17±5.6),两者对比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788)。结论:两组治疗组的性别、年龄、病程、针灸期待值对比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的情况下,分别对比基线期与治疗第四周、第八周随访期的正常排便天数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而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周均排便次数、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第八周随访期周均排便次数、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疗效无明显差距,但远期疗效而言,合募配穴组明显好于药物对照组。且治疗前后合募配穴组的SAS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药物对照组的SAS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SDS指数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数据的差值可以看出合募配穴组比药物对照组改善的程度要大一些。说明针刺具有改善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通过本次临床观察,进一步证明针刺方法对功能性腹泻的有效性与优势性,并说明合募配穴针法在治疗六腑病症方面疗效确切、客观、规范、取穴固定、易于操作等优势,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汤小卜[9](2013)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为规范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近20年(1991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表在国内各种医学期刊上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主要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并辅手工检索。由两名评价员独立选择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价,如果意见不一致,双方讨论解决或由第三名评价员判断。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对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阅读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文献59篇。采用中医治疗为干预组的文献34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25篇。所有文献评级均为C级。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Meta分析提示,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有效率高于西医治疗组,并在症状改善、起效时间、复发情况方面表现一定优势。异质性检验上,有2项研究存在异质性,余皆存在同质性。发表性偏倚的检测显示:Meta分析研究的倒漏斗图均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故这些纳入研究的文献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性偏倚。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均为C级,部分研究指标的文献量过少,这对于一个说服力强、论证强度高的Meta分析结论来说是不够的,所以对于上述结论的应用需慎重。

蔡明建[10](2012)在《加味仙桔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加味仙桔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门诊治疗的60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腹泻患者。采用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加味仙桔汤和肠康片治疗4周,实验结束后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和积分观察,对比两组的中医症候及主症变化,并对止泻起效时间和止痛起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加味仙桔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加味仙桔汤组在改善慢性腹泻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疗效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加味仙桔汤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较对照组有优势。两组止泻和止痛起效时间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加味仙桔汤组在改善慢性腹泻的泄泻、腹痛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有优势。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仙桔汤是临床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腹泻安全、有效的方药。

二、补脾益肠丸合香连丸治疗慢性泄泻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脾益肠丸合香连丸治疗慢性泄泻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今泄泻医案要素及诊疗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泄泻的概念
    2. 泄泻的源流
    3. 泄泻现代概念
    4. 泄泻研究现状
    5. 基于医案的泄泻研究现状
        5.1 总结专家本人或总结他人经验并举验案
        5.2 阅读医案并总结归纳
        5.3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泄泻辨治规律
    6. 中医医案要素研究现状
        6.1 医案证候要素分析
        6.2 医案要素规范化研究
    7. 泄泻中医诊疗规律研究现状
    8. 小结
第一部分 泄泻医案要素表研究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古代泄泻医案数据来源
        3.1.2 现代名医泄泻医案数据来源
        3.1.3 数据检索
        3.2 数据纳入排除标准
        3.2.1 现代泄泻医案纳入及排除标准
        3.2.2 古代泄泻医案纳入及排除标准
        3.3 泄泻医案结构及要素名称规范标准
        3.4 泄泻医案结构及要素的抽取方法
        3.5 泄泻医案结构及要素数据挖掘方法
        3.5.1 描述性统计
        3.5.2 复杂网络分析
    4. 研究结果及结果分析
        4.1 一般情况
        4.2 泄泻医案结构分析结果
        4.2.1 泄泻医案结构总体分布情况
        4.2.2 泄泻医案核心结构分析结果
        4.2.3 泄泻医案首诊与复诊核心结构比较分析结果
        4.2.4 古今泄泻医案核心结构比较分析结果
        4.3 泄泻医案要素分析结果
        4.3.1 泄泻医案要素总体分布情况
        4.3.2 泄泻医案核心要素分析结果
        4.3.3 古今泄泻医案核心要素比较分析结果
        4.3.4 泄泻四诊相关要素分析结果
    5 泄泻医案要素采集表
        5.1 古今泄泻医案结构及要素汇总表结果
        5.2 泄泻医案要素采集表制订结果
第二部分 泄泻诊疗规律研究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医案要素内容提取及数据库构建
        3.3 数据规范
        3.3.1 古代泄泻医案术语规范
        3.3.2 现代泄泻医案术语规范
        3.4 泄泻古今医案诊疗规律数据挖掘方法
        3.4.1 描述性统计
        3.4.2 相关关系分析
        3.4.3 支持向量机分析
        3.4.4 复杂网络分析
    4. 研究结果及结果分析
        4.1 现代泄泻医案诊疗规律研究结果及分析
        4.1.1 现代泄泻医案综合分析
        4.1.2 现代泄泻医案分证型分析
        4.2 古代泄泻医案诊疗规律研究结果及分析
        4.2.1 古代(宋、金、元、明、清)泄泻医案综合分析结果
        4.2.2 明代泄泻医案分析结果
        4.2.3 清代泄泻医案分析结果
        4.3 泄泻古今诊疗规律一览表
第三部分 讨论
    1. 古今泄泻医案结构及要素分析讨论
        1.1 古今泄泻医案结构的特点
        1.2 古今泄泻医案要素的特点
        1.3 古今泄泻医案四诊相关要素的特点
        1.4 泄泻医案要素采集表的研究讨论
    2. 古今泄泻诊疗规律分析讨论
        2.1 现代泄泻诊疗规律
        2.1.1 病因——以情志不舒、饮食不当为主
        2.1.2 证候特点——以脾虚肝郁为主,舌脉特征明显
        2.1.3 治疗特点——健脾疏肝为主,辅以疏风、化湿
        2.1.4 分证治疗特点
        2.2 古代泄泻诊疗规律
        2.2.1 病因——外感邪气为主,以暑邪最为常见
        2.2.2 证候特点——以脾胃受病明显,兼见肺受病
        2.2.3 治疗特点——重视脾、肺、胃、肾,以散邪化湿为特点
        2.2.4 明代泄泻医案治疗特点——治法多样,以温补为主
        2.2.5 清代泄泻医案治疗特点——健脾为主、兼顾清热利湿
        2.3 古今泄泻诊疗规律对比
        2.3.1 现代以情志不舒为主因,古代以感受外邪为主因
        2.3.2 现代以肝郁脾虚证候多见,古代以脾胃证候多见
        2.3.3 现代治疗以健脾疏肝为主,古代以散邪化湿为特点
第四部分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2)王垂杰教授治疗泄泻用药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泄泻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藿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分析
        1.3 祖国医学对IBS-D的治疗方法
        1.3.1 内治法
        1.3.2 外治法
    2 现代医学对IBD-S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特点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2.3.1 脑-肠轴学说与神经递质
        2.3.2 胃肠动力异常
        2.3.3 内脏高敏感性
        2.3.4 肠道炎症与免疫
        2.3.5 菌群失调与肠道粘膜屏障损害
        2.3.6 其他因素
        2.4 现代医学对IBS-D的治疗方法
        2.4.1 一般治疗
        2.4.2 药物对症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中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随机分组法
        4.2 临床治疗方法
        4.2.1 一般治疗
        4.2.2 药物治疗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中医症状积分
        5.3 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
        5.4 IBS生活质量评价
        5.5 复发率观察
        5.6 安全性观察
    6 评价标准
        6.1 疗效评价标准
        6.1.1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6.1.2 量表评价
        6.1.3 复发率评价
        6.2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一般资料比较
        8.2 治疗结果比较
        8.2.1 整体疗效比较
        8.2.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8.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8.2.4 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8.2.5 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8.2.6 复发情况比较
        8.2.7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解析
    2 藿香化浊方组成及方义
    3 单味中药的性质与功效
    4 现代药理学分析
    5 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6.1 本次研究缺陷
        6.2 展望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1.1 泄泻病因
        1.2 泄泻的病名的提出
        1.3 泄泻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泄泻治则
        1.6 辨证论治
        1.7 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泄泻现代文献研究
    1.本研究的目标
    2.本研究主要内容
        2.1 研究泄泻证候分布规律
        2.2 探讨泄泻证素分布与组合特点
        2.3 总结泄泻证治规律
    3.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来源
        3.2 文献检索方法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研究方法
    4.本研究结果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成人泄泻篇
        4.3 小儿泄泻篇
第三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基本信息
    2.证名规范与证型分布特点
    3.证素分布特点与分布规律
        3.1 成人篇
        3.2 小儿篇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溃结安康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受损黏膜修复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溃结安康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
    一、对 UC 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对 UC 治则治法的探讨
    三、方义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溃结安康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一般情况和结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溃结安康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GF - β1 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溃结安康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b FGF、EGF基因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四 溃结安康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EK/ERK通路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泄泻的病名演变
    2 泄泻的病因病机
    3 泄泻的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程度比较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临床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和方法
        3.4 疗效评定
        3.5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2 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4.3 治疗结束4周时的临床疗效比较
        4.4 安全性观测
    5 讨论
        5.1 参苓白术散方解及相关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5.2 四神丸的方解及相关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5.3 葛根、神曲的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5.4 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原理
        5.5 西药用药分析
        5.6 疗效评价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腹泻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治疗泄泻经典方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温中悦肠方配合中药足浴治疗慢性腹泻(虚寒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慢性腹泻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辨证分型
        1.4 慢性腹泻的中医内治法
        1.5 慢性腹泻的中医外治法
        1.6 慢性腹泻的针灸疗法
        1.7 慢性腹泻的中医内治配合外治法
        1.8 慢性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腹泻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及分类
        2.3 发病机制
        2.4 病因治疗
        2.5 对症治疗
        2.6 促进肠黏膜修复
        2.7 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
        2.8 心理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脱落及终止标准
        1.5 病例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用药方法及疗程
        2.3 注意事项
    3. 疗效观察
        3.1 临床安全性指标观察
        3.2 疗效观测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情况
        4.2 治疗后比较
        4.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探讨部分
    1. 温中悦肠方治疗慢性腹泻(虚寒证)的作用机理
        1.1 从脾肾阳虚论治慢性腹泻的依据
        1.2 温肾健脾为治疗慢性腹泻的主要治法
        1.3 温中悦肠方的组方配伍原则
    2. 中药足浴治疗慢性腹泻(虚寒证)的作用机理
    3. 温中悦肠方配合中药足浴治疗慢性腹泻(虚寒证)的作用机理探讨
    4. 研究结果的分析探讨
        4.1 临床总体疗效
        4.2 临床主要症状
        4.3 临床次要症状
        4.4 停药4周后随访
    5.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合募配穴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 古代文献对于泄泻的记载
    3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4 近年来功能性腹泻的治疗概况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疗程
    4 观察周期
    5 疗效观察指标
    6 疗效观察
    7 结果分析
    8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优势性
    2 针刺治疗腹泻的古代文献记载
    3 针刺治疗腹泻的配穴方法与作用机理
    4 合募配穴法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
    1 文献选择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及步骤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筛选方法
        2.2 文献评价内容
        2.3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2.4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情况
        3.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文献质量评价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疗效指标的选抒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情况
        3.2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3.3 中西医治疗与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3.4 症状积分
        3.5 起效时间
        3.6 复发率
讨论
    1 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
    2 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
    3 关于文献的质量评价
        3.1 辨证、诊断、疗效标准不统一
        3.2 随机化的质量
        3.3 盲法
        3.4 样本含量的估算
        3.5 关于组间均衡性
        3.6 关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措施
        3.7 依从性、退出、失访的记录分析
        3.8 随访和不良反应的重视不够
        3.9 统计方法的应用
    4 Meta分析
        4.1 疗效评价
        4.2 临床异质性检验
        4.3 发表偏倚分析
结论
    1 本系统评价的应用性
    2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2.1 文献质量的局限性
        2.2 文献纳入的局限性
建议和展望
    1 建议
        1.1 方法学质量
        1.2 观察指标
        1.3 疗效指标应规范
        1.4 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员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加味仙桔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分组
二、研究方法
    1. 主要药物
    2. 方法
        2.1 临床诊断与病例选择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诊断标准
        2.1.3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2.1.4 西医病情分类标准
        2.2 设定试验病例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2.2.4 终止试验标准
        2.3 临床试验方法
        2.3.1 试验分组
        2.3.2 临床治疗方法
        2.3.3 不良事件的处理
        2.4 观测指标
        2.4.1 安全性观察
        2.4.2 疗效性观察
        2.4.3 试验评价指标
        2.5 疗效评价
        2.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2 疾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2.5.3 主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2.5.4 疗效起效时间评定标准
        2.6 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分析
        1.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1.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4. 疗效起效时间分析
        4.1 止泻起效时间分析
        4.2 止痛起效时间分析
    5. 安全性监测
讨论
    1. 中医对慢性腹泻的认识
    2. 西医对慢性腹泻的认识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4. 加味仙桔汤的组方依据及其主要功效
    5. 现代药理研究
    6. 结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补脾益肠丸合香连丸治疗慢性泄泻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今泄泻医案要素及诊疗规律研究[D]. 黄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王垂杰教授治疗泄泻用药规律探析[D]. 黄素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藿香化浊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D]. 班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卿龙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溃结安康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受损黏膜修复作用的机制研究[D]. 崔世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6]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观察[D]. 高孟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7]温中悦肠方配合中药足浴治疗慢性腹泻(虚寒证)临床疗效观察[D]. 李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合募配穴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 柳正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疗效的系统评价[D]. 汤小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10]加味仙桔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 蔡明建.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补脾益肠丸加香连丸治疗慢性腹泻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