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环岛采访印象

台湾环岛采访印象

一、台湾环岛采访印象(论文文献综述)

赵跃[1](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孟琪[2](2020)在《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片的类型建构与启示》文中提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相互角逐下的台湾青春电影,于2000年之后以极具本土特质的小清新风格成为台湾地区电影创作的“强心剂”,积极适应台湾电影在新世纪之交因多重困境而不得以形成的“零散型产业模式”,进而通过小成本的制作模式、定向化的美学程式以及易宣发的青春标识等特质,逐渐将青春片带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类型化阶段。这一阶段的青春影片既有跨界人才的参与,也有跨地域整合的特点。其不仅在类型模式上通过相对统一的主题、定型角色的塑造以及标志性元素的展现等方面形成了台湾青春片的类型雏形,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向亚类型以及复合类型的实践中迈进,以或杂糅或反类型的样态,共同构成了新世纪之后台湾青春电影的多元面貌。更深层次的转变发生在更为广阔的视阈中,台湾地区身处中国传统文化、日本文化以及西方欧美文化的交汇之处。从华语电影甚至世界电影的青春片创作中反观台湾地区的作品,显而易见,其既有对新世纪之前台湾青春影片的美学传承,也在叙事、风格以及青春议题等方面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等地区的创作展开良性互动,更在世界范围内与日本青春片的“纯爱”风格、韩国青春片的“极致化”呈现以及美国青春片的类型建构方面有所亲近。即使当前的台湾青春片在美学创作、类型的建构与拓展等方面仍旧存在同质化和固化的倾向,但无可厚非,台湾青春片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地传承与割舍、创新与停滞的过程中,才逐渐建立起创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观众、创作者与市场等关系的动态性认知,也因此,台湾青春片,未来可期!

阿乙[3](2020)在《骗子来到南方》文中研究说明一我从红乌西站出来。两年前,也就是二〇一七年九月,这座高铁站开通运营。从此红乌到武汉和北京的行程分别被缩短为一个半小时和四个半小时。我是从故乡亲友的微信朋友圈知道这一消息的。对久居红乌、因志气和体能丧尽而失去迁徙可能的人来说,这条消息是对他们的一次重新命名和授予,会带领他们进入虚幻之境。同样的幻觉在一九八九年武九线红乌站建成通车时出现过一次,在同年底红乌撤县建市时出现过一次,在二〇一〇年杭瑞高速公路红乌段建成通车时出现过一次。每一次,人们都感觉自己置身于世界与历史的中心,或者至少,是被纳入某张网或某个体系中。事实较凄惨。火车给红乌带来的只是几个骗子,有一年捎来一名杀手,他沿红乌市区主干道一连杀害七人,而捎走的则是一批又一批要去大城市挣钱的劳力。有几年春运,火车门根本不开,人们不得不砸烂车窗,

唐瑞[4](2019)在《基于城市意象理论在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重塑资源城市形象策略研究 ——以大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庆市是典型的凭借着资源兴起的工业城市,目前阶段正处在城市转型期。大庆市转型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会迫使工业生产性建筑退役,从而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遗产。工业建筑是大庆市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大庆市工业遗产会影响大庆市城市意象主题的表达。本篇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城市意象理论的研究现状,并且总结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提出研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给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提炼城市意象理论的关键内容,叙述城市意象理论的研究方法。讨论城市意象与城市形象的关系,工业遗产与资源城市城市物质形象和文化形象的关系,从而说明资源城市工业遗产同资源城市意象的关联密切,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分析德国鲁尔区和沈阳铁西区如何利用工业遗产重新塑造资源城市意象。第三部分的内容包括:通过文献的研究调研采访,发现大庆市城市意象的演变与大庆市工业遗产联系紧密,同时发现大庆市城市意象中的文化形态与大庆市工业遗产的关联紧密。概括大庆市工业遗产现阶段的整体保护情况和大庆市工业遗产的特征。文章通过具体的大庆工业遗产的实例分析大庆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对于大庆市城市意象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内容包括:这部分文章提出大庆市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存在的对于重塑大庆市城市意象的不利的问题,并提出大庆市工业遗产同重塑大庆城市意象要素整合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在原则的基础上和城市意象理论的指导框架下提出大庆市工业遗产同大庆市各个意象要素整合的策略。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提炼文章的主要观点,总结本篇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推测论文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论文观点对重塑资源城市意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袁璐瑶[5](2019)在《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邱总为例》文中指出根据《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办法(试行)》第八条,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少工委应设少先队总辅导员。总辅导员应由长期从事少先队工作,具有丰富经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人士担任。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以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邱总(邱孝感老师)为例,探讨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旨在为更多的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推动少先队总辅导员队伍发展。本文首先介绍邱总的个人成就、成长历程与职业生涯三个方面。其次,将邱总的少先队总辅导员职业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2012年,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职业型发展。这一阶段主要叙述邱总在担任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期间发现辅导员队伍、少先队活动存在的问题、策划“三色工程”和“心手相牵”国际项目两项活动,以及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到各地访学。第二阶段为2012年至今,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专业型发展。这一阶段叙述了邱总为不断发展少先队事业,促成“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在福建师范大学招生,并且从2012年起坚持每年带队出国研学,这两个阶段集中反映了邱总专业发展的历程。再次,通过采访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了解邱总。最后,总结邱总个人专业发展的经验,为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提供借鉴。就少先队总辅导员自身而言,应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自主反思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就外部条件而言,应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的相关制度,选拔聘任制度、培训制度与职称考评制度以支持少先队总辅导员的专业发展。

杜嘉毅[6](2019)在《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美女主持李嘉佳谈她的骑行生活》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女性骑行文化的兴起,专为女性定制的自行车渐渐在市场中流行,女性骑行运动就像是白纸上的一滴墨,慢慢晕染开、渗透出去,绘出美丽图案。这一次有幸请到了捷安特Liv骑行团的美女骑友李嘉佳,谈一谈这些年她的骑行故事。记者:你好!很高兴今天能够采访你,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吧。李嘉佳:工作层面,我的身份是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栏目的电台主持人,我的名字叫李嘉

张宇俊[7](2019)在《乡村旅游背景下舟山地区海岛民宿建筑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行业的大力发展,人们的旅游目的和住宿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从传统的景点观光式转向休闲体验式旅游,标准化的酒店旅馆转向了乡村民宿这种个性化旅居形式。民宿在国内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建筑形式,带动了乡村建设和发展,提升了当地知名度。随着舟山地区美丽海岛建设推进,当地渔家民宿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本文着重选取当地一些民宿产业发展品质比较好的海岛地区作为调研对象,然而很多地方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划和指导,普遍存在着规划混乱,建筑同质化模仿,缺乏地方特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旧有的乡村风貌保护有着负面影响,需要引起相关地方和民宿业主以及设计师的关注。本篇论文以舟山地区改造型民宿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论题选择的缘起和研究背景,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概念辨析明确了民宿的定义,分析国内外对此类型建筑的研究现状并制定研究方法和框架。接着分析舟山当地民居的生成背景以及当地海岛建筑在布局和材料中呈现出的特征,并阐述当地民宿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宏观规划设计、中观建筑改造、微观材料景观等三个层面来对当地的民宿改造设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舟山地区海岛民居民宿化改造设计的策略和手法,文末最后通过一个海岛实际设计案例对前文总结的策略进行了验证,为当地以后的改造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本文最后通过对舟山地区改造型民宿的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设计策略:1、改造原则是前提2、合理选址是关键3、情境营造是亮点4、简单高效是手段5、安全舒适是保证6、细节品质是追求7、地域文化表达是动力8、体验交流互动是核心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以及案例的论证,为舟山海岛地区民宿改造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总结归纳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希望能给当地的改造设计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青[8](2018)在《《哈克,教练》导演阐述报告》文中提出纪录片《哈克,教练》讲述了台湾花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崔国昌先生是第二代外省人,所以不免对大陆有着深厚的感情,平日经常在台北免费载大陆交流生玩。在工作之余他又做起业余导游,牵着收养的一条流浪狗“哈克”带着大陆交流生环岛旅行且只收取一些基本费用,却不想在记录片结束之际遭遇了“哈克”过世的重创,最后他走出阴霾继续前行。此篇导演阐述通过选题阐述、拍摄过程中的导演思维、后期制作中的剪辑思维、总结与反思四个章节来论述《哈克,教练》从拍摄前期到剪辑结束的一系列创作问题。第一章“选题阐述”详细表述了创作之初的动机和故事梗概,清晰陈述被拍摄对象特点。第二章“拍摄过程中的导演思维”和第三章“后期制作中的剪辑思维”分别阐述了拍摄过程中镜头的运用和后期制作中的剪辑思维与方式。第四章“总结与反思”作者论述完影像承担的力量以及对伦理问题的思考之余,分享了经验也反思了自己在拍摄中的问题与不足。此篇论文力求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剖析,做出一个详尽细致的阐述。

魏文婷[9](2018)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福州社区级绿道建成使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快速的城市建设带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这使得人们对良好生态休闲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特别是在邻近城市居民住所的空间,这种需求显得更为迫切,而社区级绿道紧邻城市居住板块,与市民生活密切联系,人们极易感知到其所带来的生活环境的改善,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身的生活方式,故社区级绿道在城市建设中的影响值得重视。在可持续与环保的诉求声中,社区级绿道作为城市化的一种新型建设发展趋势,应当注重完善哪些方面?人们的行为又会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结合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以及对居民在社区级绿道环境中的需求分析,以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来对福州社区级绿道的建成使用状况进行研究,来对社区级绿道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评判,为今后相关的社区级绿道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性的建议,满足城市居民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级绿道的不同使用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本文首先对社区级绿道及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探讨环境行为学中可运用于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及原则。第二,选取福州市区5种类型社区级绿道中具有代表性的绿道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分析总结出各类型社区级绿道的环境物质空间的特性及居民在绿道中的活动分布与需求,并预设变量因子的评分量表,以问卷形式对居民进行预调研,结合多位专家的意见,之后总结归纳出社区级绿道和居民感受的24个观测变量要素及5个潜在变量要素。第三,构建福州社区级绿道的环境要素与居民心理要素之间的理论结构测量模型和变量关系路径图,选取4种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级绿道进行调研、问卷数据采集,运用SPSS20.0、AMOS22.0软件进行结构测量模型的数据信度效度检验、拟合度分析、检验性因子分析、效应分析,来检验因子量表构建的可靠性、数据的内部一致性、模型的拟合度,从而确定出各绿道类型的绿道基本属性与居民情感响应之间各因素的影响关系如何,最终得出居民对福州社区级绿道的基本属性感知程度较高,并产生着不同的情感响应的结果。最后针对不同影响因子,提出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城市社区级绿道设计的基本要点,并为城市社区级绿道设计和发展提供进一步完善的建议。笔者期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城市社区级绿道的建成使用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性的参考意见,并希望可以此来引起人们对城市社区级绿道的关注,进而来推动环境行为学和社区级绿道建设实践的结合发展。

郭江铃[10](2017)在《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厦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居民休闲意识的不断增强,游客的旅游偏好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我国的旅游市场也从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逐步过渡到了形象驱动的阶段,现代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形象竞争上。要实现目的地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的统一,就应当积极探索建立旅游者游后反馈机制,巩固积极感知的正面影响,削弱消极感知的不良影响。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游客的消费观念、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思维模式,成功地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去影响游客旅游决策。本文通过对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选择厦门作为实地研究对象,通过携程网游记搜集网络文本信息,进而分析旅游者对厦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研究发现:一是整体来看游客对厦门的印象总体倾向于积极方面,负面感知相对较少。研究发现“文艺”、“美丽”、“小清新”是游客对厦门旅游氛围的最核心感知。游客对厦门的感知比较偏向于人造自然景点,对于各类人文景点、历史名人、建筑历史等提及较少,厦门作为一座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土地,厦门如果想要打造成为文化、人文、文艺之城的目标仍需努力,突显厦门旅游部门在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管理宣传方面的工作仍任重道远。同时,游客对厦门的环境氛围感知以“文艺”、“小清新”、“美丽”等词汇为主,与政府力推的“美丽厦门战略”较为契合,但与政府之前设定的“温馨”、“魅力”、“活力”的厦门旅游形象有一定的偏差;二是赴厦客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梯度差异,客源市场的比重由东南向西北、东北递减,客源市场不仅受到距离衰减规律影响,同时也受城市发达程度影响较大,游客的出行时间以3至5天的为主,出行动机以摄影和美食最多;三是在重游意愿的表达上,游客对厦门整体形象较为满意,多数游客有重游意愿,转化为再次消费的可能性较强。结合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厦门市旅游形象的建议:合理提升人文旅游魅力、深入挖掘打造历史人文的内涵;完善公共交通、景区信息发布与预报系统;开拓旅游个性化服务,更加注重游客体验;多种渠道宣传厦门;建立游客反馈机制;优化政府规划和管理职能等。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提出问题。探讨以厦门旅游目的地背景为前提,提出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内容和框架。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文献回顾。从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感知的类型、测量维度、形象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等七个方面,全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三章是研究设计。本章主要对研究目的地的选择、厦门旅游目的地形象规划与建设回顾、样本的选择、文本预处理及高频词汇提取过程、类目构建、类目的信度检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从携程网上筛选出80篇关于赴厦旅游游客的网络游记,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和ROST文本挖掘软件提取关于厦门旅游目的地形象属性的高频词汇。第四章是实证研究部分。本章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游客基本特征、厦门旅游形象特征属性、旅游形象的共现和社会网络分析游客感知、游客对厦门旅游目的地形象情感态度评价和游客重游意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综合感知,把握游客游览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特点,探知游客感知形象与目的地形象定位之间的偏差。第五章是结论与建议。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就提升厦门旅游形象提出改进建议。

二、台湾环岛采访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环岛采访印象(论文提纲范文)

(1)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片的类型建构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概述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片的创作语境
    第一节 新世纪初台湾青春片的兴起背景
        一、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的宏观语境
        二、电影产业的低迷
        三、新导演的涌现
    第二节 商业意识下台湾青春片的跨界资源整合
        一、本土的跨界资源整合
        二、跨地域的合拍互动
        三、台湾流行文化的特殊影响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片的共通性类型呈现
    第一节 相对统一的青春主题
        一、爱情与性别的探讨
        二、困惑与成长的表达
        三、迷失与反叛的表现
    第二节 定型的角色塑造
        一、多元的青春个体
        二、失职、缺席的父亲和温情的长者
        三、独有的教官形象
    第三节 标志性的影像元素及其文化意义
        一、台湾地区的环境风貌
        二、台湾地区的城与乡
        三、台湾校园及其他
    第四节 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
        一、校园青春的唯美与伤感
        二、都市青春的浪漫与梦幻
        三、写实青春的残酷与迷茫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片的类型创新与华语圈影响
    第一节 青春影像的类型杂糅
        一、“青春+爱情”模式
        二、“青春+喜剧”模式
        三、其他模式
    第二节 反类型的探索尝试
        一、作者电影视域下的反类型
        二、有悖于青春认知的类型表现
    第三节 华语电影视阈中的台湾青春片
        一、“小清新”风格的映射
        二、青春议题的关注
        三、叙事层面的整合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片的传承、互动及启示
    第一节 续写青春的美学传承
        一、琼瑶电影的创作引导
        二、学生电影的美学开创
        三、“新电影”创作群体的个人经验和美学影响
    第二节 日韩及美国青春片对台湾青春片的影响
        一、对日本青春片中的“纯爱”表达借鉴
        二、韩国青春片中的“极致化”在台湾青春片中的呈现
        三、美国成长电影对台湾青春片的影响
    第三节 台湾青春片的局限与启示
        一、创作层面的同质化与真空化倾向
        二、类型演变的固化与停滞
        三、台湾青春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及对台湾电影的启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骗子来到南方(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4)基于城市意象理论在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重塑资源城市形象策略研究 ——以大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源城市转型导致城市特色消失
        1.1.2 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成为热点问题
    1.2 相关概念的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现状
        1.3.2 城市意象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关键问题
    1.5 研究价值、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城市意象理论研究
        2.1.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
        2.1.2 城市意象理论的研究方法
        2.1.3 凯文.林奇理论内涵的扩充
    2.2 工业遗产与资源城市城市意象的关系
        2.2.1 城市意象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2.2.2 工业遗产与资源城市物质形象的关系
        2.2.3 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关系
    2.3 相关案例研究
        2.3.1 德国鲁尔区
        2.3.2 沈阳铁西区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大庆市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城市意象的演变研究
    3.1 立足于工业遗产的角度分析大庆市城市意象的演变过程
        3.1.1 区域要素的演变
        3.1.2 节点要素的演变
        3.1.3 边界要素的演变
        3.1.4 标志物要素的演变
        3.1.5 道路要素的演变
    3.2 工业遗产与大庆市城市意象文化形态的关系
        3.2.1 工业遗产与城市生活环境
        3.2.2 工业遗产与大庆工业文化
        3.2.3 工业遗产与大庆市浓郁的工业情结
        3.2.4 工业遗产与大庆市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的关联
    3.3 大庆市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
        3.3.1 大庆市工业遗产保护的整体情况
        3.3.2 大庆市工业遗产的特征
        3.3.3 从城市意象角度分析大庆市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3.4 从城市意象角度分析主城区部分工业遗产保护现状
        3.4.1 大庆石油指挥部旧址
        3.4.2 北二注水站
        3.4.3 东油库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工业遗产与大庆市城市形象整合的原则及策略
    4.1 整合原则
        4.1.1 将工业遗产融入城市生活
        4.1.2 增强工业遗产的可达性
        4.1.3 从整体观的角度考虑问题
    4.2 重塑大庆城市形象的策略
        4.2.1 重塑区域要素策略
        4.2.2 重塑节点要素策略
        4.2.3 重塑边界要素策略
        4.2.4 重塑标志物要素策略
        4.2.5 重塑道路要素策略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调查问卷
附件B 大庆市城市意象图片辨认
附件C 图片来源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邱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少先队辅导员职业化的相关研究
        (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三)少先队总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少先队辅导员
        (二)少先队总辅导员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局限性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一章 邱总是谁
    第一节 邱总的个人成就
        一、邱总的多重身份
        二、邱总的研究成果
        三、邱总的职业荣誉
    第二节 邱总的成长历程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勤苦的求学历程
    第三节 邱总的职业生涯
        一、教师职业生涯的开端
        二、教师职业生涯的转变
        三、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邱总与福建省少先队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职业型发展(1990-2012 年)
        一、邱总与少先队辅导员
        二、邱总与少先队活动策划
        三、邱总与少先队事业
    第二节 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专业型发展(2012 年至今)
        一、邱总与少先队学科建设
        二、邱总与研学旅行项目创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邱总在福建省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邱总身边人的看法
        一、同学们的声音:邱总是一位精神恩师
        二、林奶良老师:邱总是一位智者
        三、赖菊香校长:邱总是我心中的男神
        四、高立新理事长:邱总是老师的老师
        五、陈晓华总辅导员:邱总是年轻少先队工作者的榜样
        六、张荣伟教授:邱总是一位诗人型、激情型教师
    第二节 笔者眼中的邱总
        一、邱总是一位有教育激情的少先队辅导员
        二、邱总是一位有教育智慧的少先队辅导员
        三、邱总是一位有教育信念的少先队辅导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邱总个人专业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一、自主发展意识
        二、自主反思意识
        三、终身学习意识
    第二节 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一、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选拔聘任制度
        二、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培训制度
        三、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职称考评制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乡村旅游背景下舟山地区海岛民宿建筑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2 乡村旅游的兴起
        1.2.3 浙江舟山地区民宿业的迅猛发展
        1.2.4 娱乐影视广泛宣传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
        1.5.1 国内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1.5.2 国外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浙江舟山地区海岛民居与民宿现状分析
    2.1 舟山地区海岛民居生成背景
        2.1.1 地理位置
        2.1.2 历史变迁
        2.1.3 民居建筑演变
    2.2 舟山地区海岛建筑特征
        2.2.1 建筑布局特征
        2.2.2 建筑形态
        2.2.3 建筑材料
    2.3 舟山地区海岛民宿改造背景
        2.3.1 营业主对于旧民居价值重新的评估
        2.3.2 民居民宿化的机遇和挑战
        2.3.3 民居民宿改造的优势和缺陷
    2.4 舟山地区海岛民宿发展现状
        2.4.1 舟山地区民宿发展概况
        2.4.2 舟山地区民宿分布
        2.4.3 舟山地区民宿基本类型
    2.5 舟山地区海岛民居改造民宿发展过程中常见问题
        2.5.1 缺乏整体规划破坏风貌
        2.5.2 抄袭与模仿现象严重,缺乏地域特色
        2.5.3 忽略人体尺度感
        2.5.4 建筑安全隐患
        2.5.5 缺乏细节表达
        2.5.6 资源浪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舟山地区海岛民宿改造规划设计
    3.1 海岛民居改造原则
        3.1.1 保留性原则
        3.1.2 因地制宜原则
        3.1.3 以人为本原则
        3.1.4 特色化原则
    3.2 海岛民宿前期定位
        3.2.1 前期定位因素
        3.2.2 建筑规模
    3.3 海岛民宿的选址策略
        3.3.1 岛口布局
        3.3.2 近景点口布局
        3.3.3 临海布局
        3.3.4 沿街布局
    3.4 海岛民宿的布局
        3.4.1 独栋式
        3.4.2 围合院落式
        3.4.3 分散式布局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浙江舟山地区海岛民宿建筑改造设计
    4.1 海岛民宿总体改造手法
        4.1.1 修旧如旧
        4.1.2 新旧共生
        4.1.3 修旧如新
    4.2 海岛民宿化功能建构设计
        4.2.1 精简模式
        4.2.2 公共模式
        4.2.3 群体分离模式
        4.2.4 围合院落模式
        4.2.5 民宿+X模式
    4.3 海岛民居民宿化空间营造
        4.3.1 入口空间营造
        4.3.2 门厅空间营造
        4.3.3 餐饮空间设计
        4.3.4 客房空间设计
        4.3.5 楼梯附属空间利用
    4.4 海岛民居民宿技术改造
        4.4.1 结构体系改造
        4.4.2 围护结构改造
        4.4.3 生活设施改造
    4.5 建筑立面改造策略
        4.5.1 材质呈现
        4.5.2 表层涂料
        4.5.3 表层构件
        4.5.4 体块置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浙江舟山地区海岛民宿细部设计
    5.1 建筑地域性概念及内涵
        5.1.1 建筑地域性概念
        5.1.2 建筑地域性因素
    5.2 建筑材料运用
        5.2.1 地域性材料的保留
        5.2.2 地域性材料的创意运用
        5.2.3 现代材料运用
    5.3 地域性文化符号
        5.3.1 地域性文化符号
        5.3.2 白色与蓝色为主海洋色彩
        5.3.3 地域性符号的装饰运用
    5.4 装饰小品
        5.4.1 门窗
        5.4.2 招牌标志设计
        5.4.3 灯饰
    5.5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体验活动
        5.5.1 农业活动体验
        5.5.2 环境主题体验
        5.5.3 饮食工艺文化体验
    5.6 海岛民宿的景观环境设计
        5.6.1 庭院景观设计
        5.6.2 室内情境的营造
        5.6.3 观景平台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浙江舟山地区海岛民宿改造设计案例
    6.1 设计背景及现状分析
        6.1.1 项目区位
        6.1.2 建筑现状
    6.2 改造原则
        6.2.1 保留性原则
        6.2.2 因地制宜原则
        6.2.3 以人为本原则
        6.2.4 特色化原则
    6.3 设计分析
        6.3.1 民宿改造概念
        6.3.2 空间设计
        6.3.3 功能流线分析
        6.3.4 地域文化表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舟山市精品渔农家民宿认定标准(试行)
附录B 舟山地区民宿调研名录(截止至 2019.03)
附录C 舟山地区民宿测绘图纸汇总(截止至 2019.03)
致谢

(8)《哈克,教练》导演阐述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选题阐述
    1.1 灵感来源与创作动机
    1.2 被拍摄对象的特点
    1.3 故事梗概
第二章 拍摄过程中的导演思维
    2.1 客观真实的跟拍手法
    2.2 长镜头的纪实性美学风格
    2.3 特写镜头刻画细节
第三章 后期制作中的剪辑思维
    3.1 再现风格的叙事性蒙太奇
    3.2 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3.3 同期声的运用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影像承担的角色和力量
    4.2 对拍摄画面伦理问题的思考
    4.3 剪辑经验分享
    4.4 许多珍贵的画面没有捕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哈克,教练》剧照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其他作品

(9)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福州社区级绿道建成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环境行为学在城市园林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4.1 环境行为学
        1.4.2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1.4.3 绿道
        1.4.4 社区级绿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线
2 社区级绿道相关理论概述
    2.1 绿道相关理论概述
        2.1.1 绿道的功能
        2.1.2 绿道的分类
        2.1.3 绿道的构成要素
    2.2 社区级绿道相关理论
        2.2.1 国外社区级绿道发展历程
        2.2.2 国内社区级绿道发展历程
    2.3 国内社区级绿道的现状特点
        2.3.1 国内社区级绿道的建设进展
        2.3.2 国内社区级绿道建设的挑战
3 环境行为学引入社区级绿道的建成使用研究
    3.1 城市居民与社区级绿道的互动分析
        3.1.1 居民行为特点及其对社区级绿道的影响
        3.1.2 社区级绿道对居民行为特征的影响
    3.2 环境行为学引入社区级绿道的建成使用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2.1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3.2.2 环境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3.2.3 社区级绿道的本质
        3.2.4 环境行为学与社区级绿道的契合
    3.3 环境行为学在社区级绿道建成使用中的应用
        3.3.1 环境行为学的学科研究意义
        3.3.2 环境行为学在社区级绿道建成使用研究中的工作原理
        3.3.3 环境行为学在社区级绿道建成使用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4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福州社区级绿道定性分析
    4.1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人的行为特征分析
        4.1.1 人——行为——环境
        4.1.2 环境行为学中人的基本需求
        4.1.3 环境行为学中人的活动类型
    4.2 福州社区级绿道建成概况
        4.2.1 福州市绿道网规划布局
        4.2.2 福州市绿道建成概况
    4.3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福州市社区级绿道现状和使用特征分析
        4.3.1 山地型绿道
        4.3.2 环湖沿河型绿道
        4.3.3 滨江环岛型绿道
        4.3.4 绿色通勤型绿道
        4.3.5 历史文化型绿道
5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福州社区级绿道定量分析
    5.1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福州社区级绿道理论模型构建
        5.1.1 理论模型构建的意义
        5.1.2 理论模型构建的原则
        5.1.3 福州社区级绿道的基本属性分析
        5.1.4 福州居民对社区级绿道的情感响应分析
        5.1.5 结构模型构建
    5.2 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方法
        5.2.1 LIKERT5级量度
        5.2.2 SPSS20.0软件
        5.2.3 AMOS22.0平台
    5.3 调查结果及分析
        5.3.1 山地型绿道要素影响机理分析
        5.3.2 环湖沿河型绿道要素影响机理分析
        5.3.3 滨江环岛型绿道要素影响机理分析
        5.3.4 历史文化型绿道要素影响机理分析
        5.3.5 整体调查结果分析
6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福州社区级绿道设计策略
    6.1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社区级绿道设计要点
        6.1.1 社区渗透
        6.1.2 公众参与
        6.1.3 特色凸显
        6.1.4 感观体验的丰富
        6.1.5 商业空间的发展
        6.1.6 可达性的提升
        6.1.7 服务设施的完善
        6.1.8 标识系统规范化
    6.2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社区级绿道设计策略提升
        6.2.1 提升绿道信息网络化
        6.2.2 提升社区活力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福州市社区级绿道名录
附录B 福州市社区级绿道调查问卷
致谢

(10)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厦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旅游目的地形象
        2.1.2 网络文本
        2.1.3 内容分析法
        2.1.4 社会网络分析法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
        2.2.2 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类型
        2.2.3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维度
        2.2.4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
        2.2.5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
        2.2.6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2.2.7 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厦门市旅游概况及研究地选择
        3.1.1 厦门市旅游概况
        3.1.2 研究地选择
        3.1.3 厦门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规划与建设回顾
    3.2 样本采集
        3.2.1 样本对象的选取
        3.2.2 网络游记的筛选
    3.3 文本内容预处理和高频特征词分析
    3.4 确定内容分析类目
    3.5 信度检验
第四章 数据分析结果
    4.1 游客的基本特征与行为分析
        4.1.1 游客基本特征
        4.1.2 游客行为分析
    4.2 旅游形象属性高频特征词及频次分析
        4.2.1 排名前100高频特征词分析
        4.2.2 旅游形象属性频次统计
    4.3 旅游形象的共现和社会网络分析
    4.4 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4.4.1 旅游景点
        4.4.2 旅游景观
        4.4.3 旅游环境
        4.4.4 旅游餐饮
        4.4.5 住宿与交通
        4.4.6 购物、安全与名人
    4.5 旅游目的地形象情感态度分析
    4.6 游客重游意向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游客基本特征研究发现
        5.1.2 词频分析研究发现
        5.1.3 情感评价研究发现
        5.1.4 重游意向研究发现
    5.2 厦门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策略建议
        5.2.1 合理提升厦门人文旅游的资源魅力
        5.2.2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2.3 积极开拓个性化旅游服务和产品
        5.2.4 进一步强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
        5.2.5 建立游客旅游后反馈机制
        5.2.6 优化政府规划与管理职能
        5.2.7 进一步塑造厦门旅游目的地形象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台湾环岛采访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2]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片的类型建构与启示[D]. 孟琪.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3]骗子来到南方[J]. 阿乙. 小说界, 2020(02)
  • [4]基于城市意象理论在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重塑资源城市形象策略研究 ——以大庆市为例[D]. 唐瑞.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邱总为例[D]. 袁璐瑶.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美女主持李嘉佳谈她的骑行生活[J]. 杜嘉毅. 中国自行车, 2019(03)
  • [7]乡村旅游背景下舟山地区海岛民宿建筑改造设计研究[D]. 张宇俊. 湖南大学, 2019(07)
  • [8]《哈克,教练》导演阐述报告[D]. 李青. 西北大学, 2018(01)
  • [9]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福州社区级绿道建成使用研究[D]. 魏文婷.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10]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厦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D]. 郭江铃. 厦门大学, 2017(05)

标签:;  ;  ;  ;  

台湾环岛采访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