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说心语》附加多音节词的形态初探

《十说心语》附加多音节词的形态初探

一、《世说新语》附加式复音词构词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林松[1](2021)在《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文中提出构词法本质上是研究词语构成所涉的语素关系规律或规则。因此,构词法实际上是研究既有词语内部语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素如何构成词及语素构词规律的方法。多数学者在阐述现代汉语复合词构词法时,将偏正、联合、主谓、述宾和述补五种构词基本方式予以列明。两汉时期的复合词构词法则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以西汉的《史记·本纪》《盐铁论》,东汉的《论衡》《潜夫论》四部着作为基本语料,在对语料的复合词从语义、构词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两汉时期的汉语复合词构词法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从而梳理出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在这一时期的全貌,总结两汉时期汉语复合词在语义、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采用共时与历时的比较研究,将两汉时期的复合词与相近时期部分着作中的复合词的构词方式和特点作比较,分析其发展的规律及动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首先,至汉代,联合式构词法已成为汉语构词法中最能产的构词方法,大有取代偏正式构词法首要地位的趋势。同时,联合式复合词中同素异序复合词的数量有所变化。从字序上看,语料中有同素异序现象,但较之先秦数量已经开始减少,这说明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很多词己基本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稳定性。虽然同素异序复合词数量在减少,但其在现代汉语中也还存在。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要素,学者们认为其主要包括语音、认知习惯(如汉语中对长幼、尊卑先后顺序的固化认知或喜好)、时间及空间的自发顺位(如时间表达遵循前后、古今顺序,空间表达习惯左右等)。其次,较之先秦,两汉时期的偏正式复合词的数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者们的“偏正式方式主要构成名词,没有构成形容词”这一观点有异,本文研究所涉四部语料,偏正式形容词均在各书出现,虽然数量极少,但从数量占比角度,其与前述学者研究的先秦时期的数量占比有所增长,有一定的发展。此外,四部语料相关的偏正复合词中尚有少量的数词和副词。此外,自西汉到东汉,偏正式复合词的构词形式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是复合词中构词形式最丰富的一类。另外,在本文的论述中,主谓式与动宾式复合词在所选语料中数量较少,构词方式在两汉时期也没有大的变化,且动宾式复合词中的动词,大多不带宾语,故推断两汉时期的动宾式复合词词汇化程度不高,其发展也并不成熟。最后,本文所涉附加式复合词,从数量及构成上看,变化不大。但是细细考察,发现词缀的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如名词性词缀“者”,否定词性的词缀“无”等等,此外,附加式复合词构词方式稳定。董秀芳认为这是句法结构词汇化的一个后果,即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造成了词缀的增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在历时研究的语料选择上,以两汉四部语料为核心,前引西汉前两部语料,后接魏晋两部语料,通过历时比较,对系统研究两汉复合词构词法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有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结合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在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复合词判定标准前提下,对四部语料中的复合词做了穷尽性数据统计,并以百分比的形式做了对比,实现了对两汉四部语料复合词构词的定量分析;(二)在研究视角上,除却传统复合词构词方法比较外,重视复合词构词、构词方式对语素义的影响。对所选语料所涉例证大部分复合词语义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对复合词构词结构、方法可能影响词素语义及构词导致原来语素义变化的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并基于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三)在研究内容领域,如前所述所选语料及借助语料的历时比较研究,其主要关注复合词构词方式的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对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构词法等构词方法所涉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且分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得出了联合式构词法在两汉时期已成为汉语构词法中高产能的构词方法这一结论;(四)展现了汉语复合词在两汉时期各种构词方式的发展及其演变。

安婧[2](2021)在《《铁围山丛谈》复音词研究》文中指出《铁围山丛谈》是宋代蔡绦所着的一部笔记小说。其内容涉及建隆元年至北宋末年约两百年间的朝廷掌故,民间趣闻等,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本文以《铁围山丛谈》复音词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铁围山丛谈》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理论依据等。第二部分将《铁围山丛谈》的复音词分为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两章。分别从语义和词性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铁围山丛谈》复音词的特点。由于《铁围山丛谈》复音词的数量众多,第二部分所占篇幅较长。第三部分对《铁围山丛谈》中的同素异序词和口语词进行简要分析。明确了同素异序词和口语词的判定标准,并对同素异序词的语义进行了考察,并且罗列了《铁围山丛谈》尚未确定的口语词。

易佳妮[3](2020)在《《汉书》复音词研究》文中提出汉代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复音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以其成书年代确定且词汇面貌趋于一致,词汇量丰富,兼具书面语与口语等特点,成为反映汉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重要语料。选取几个角度对《汉书》中复音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为学术界提供1份研究《汉书》语言的参考,对汉代词汇乃至汉语史研究贡献1份力量,另一方面对建立汉语复音词研究理论和历时词汇学理论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还可为完善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本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汉书》及其语料价值,并对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情况和《汉书》词汇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其次我们从理论和实用两方面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在充分吸取前人专书词汇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最后确定以意义为中心,兼顾语法、修辞、频次等因素作为《汉书》复音词判定和切分的标准。第2章为《汉书》复音词的结构。采用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汉书》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对每1类复音词从语义构成和词性等方面进行静态描写。在对《汉书》中各类复音词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选取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论语》和《孟子》进行历时的动态比较,总结出《汉书》复音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3章以《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双音词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首先从使用频次、词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对《汉书》中常用双音词进行静态描写。其次大体描述构成常用双音词的先秦常用单音词使用情况,尽可能考定每个常用双音词常用义出现的最早时间。对于先秦时期出现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主要进行探源。将它们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对于两汉时期出现,或先秦时期出现,使用频次较低且用法单一,在两汉时期得到发展,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将它们两汉魏晋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最后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探源溯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的规律。第4章在对《汉书》复音词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以《汉语大词典》、《辞源》、《汉书辞典》等辞书所收词条为基础,并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多种检索方式对《汉书》以前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整理出其中的新词新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新词词义以及新义产生的途径,并揭示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第5章为全文结语,总结全文各部分研究所得结论,以及全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吴冬[4](2019)在《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研究》文中指出中古时期是汉语词汇系统产生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但是词汇研究方面却属于薄弱点,可以说中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方兴未艾。道教是国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道与儒、佛一起构成传统文化的根底。道经是记录道教文化、思想的典籍,凡是收入《道藏》的道教文献,均被称为道经。中古时期是道教重要的建立和成长时期,道经词汇发展速度应该是非常快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相对佛典、儒家文献来说,道教文献的研究并不充分,相关研究没有充分展开,成果较少。其中法术类诸道经又是道教以及民俗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传达了多样化的社会信息,但是在汉语词汇研究领域却是空白。另一方面,法术类诸道经体裁独特,语言容量大口语性强、材料封闭而明确,复音词演变规律似乎迥然不同、多义化普遍、词义丰富、新词新义多、道教专词多,这些特点,都值得且适合进行研究。按照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一书中的分类标准收录法术类道经共31篇,这些道经合计55卷,约40万字。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8篇,按照一定的复音词切分原则梳理出6457个复音词,主要尝试进行解决了如下四个问题。一是挖掘中古法术类道经词汇造词法、构词法特点,勾连发现汉语词汇发展独特魅力,共时历时对比研究中古法术类诸道经复音词的汉语史特点。中古法术类道经偏正式复音词数量大增情况与中古时期联合式构词法最为高产一大特色相反;法术类道经复音词发展的趋势,即联合式、偏正式构词产量趋势(与近代数据相似)相似。可以说明中古道经复音词造词阶段是一个反复消化融合的发展阶段。可以丰富中古词汇构词研究,对目前中古汉语汇释研究的多,构词研究的少的现状有所增益。二是通过研究中古法术类道经语义构成,揭示中古法术类道经语义面貌、归纳常用语素、揭示同类专词情况,补充中古词汇专词同义词研究。三是通过对比文献资料归纳整理、深入呈现描写中古法术类诸道经新词新义、研究其产生途径,提炼总结新词新义特点,并进行道教专科复音词的词义演变研究,发现通过一般或抽象化的引申,道教专词与普通一般用语双向演变、固定成词。补充中古新词新义及词义演变研究。四是通过分析总结中古法术类道经构词、语义、新词新义三方面的特点,找出中古法术类道经词汇的复音化动因,补充复音化动因研究。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化的动因是经济性要求、韵律要求、模仿性要求、道经经咒文体本身的功能及特性要求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从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构词特点、语义构成、新义产生三个方面的特点也可以看出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来源大多是短语凝固成词。

王雪连[5](2019)在《《梦溪笔谈》复音词研究》文中指出沈括的《梦溪笔谈》共三十卷,是北宋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着作。该书记录内容驳杂,涉及天文、地理、医药、文学、书画等多个领域,口语性较强,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宋代的词汇面貌,对研究古代汉语复音词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加上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理由和意义,其次梳理《梦溪笔谈》的研究现状,然后概括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研究成果,最后简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梦溪笔谈》复音词的判定标准,主要从词汇意义、语法结构、修辞标准、词缀标志、出现频率五个方面来判定。其次根据这五种判定标准,描述了《梦溪笔谈》复音词概况,全书共有复音词2804个,其中单纯复音词81个,合成复音词2683个,综合式复音词40个。第二章:分析了《梦溪笔谈》单纯复音词与合成复音词的构成方式。单纯复音词包括叠音词、联绵词与外来词三类。合成复音词包括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主谓式、补充式、重叠式、附加式,还有一类三音节综合式复音词。由于联合式与偏正式在《梦溪笔谈》中构成较为复杂,所以从语义构成与词性构成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三章:从历时与共时两个方面,比较了《梦溪笔谈》与其它九部笔记中的复音词,概括了《梦溪笔谈》复音词的特点。其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梦溪笔谈》复音词构词方式已经完备,出现了多音节复音词;二是构词能力不均衡,《梦溪笔谈》中偏正式构词法占主导地位。第四章:分析了《梦溪笔谈》复音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其贡献主要包括补充词条、补充义项、提前书证、丰富书证四个方面。结语:总结全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

彭顺星[6](2019)在《《归田录》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归田录》是一部北宋时期笔记小说,是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其为官期间及致仕之前所作。内容纷繁多样,涉及仕林轶事、朝廷典制、风俗趣闻、酒茶文化等。有宋代“小百科全书”之称,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同时,其中类型多样的语料,对语言学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归田录》中复音词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体分类,对其中典型的复音词进行释义考证,分析其发展脉络,并利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对《归田录》的复音词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比较研究,将复音词的面貌与同代、前代的专书研究成果进行共时与历时对照比较,并得出结论,总结《归田录》中语料的语言特点。以期为宋代笔记小说词汇的研究提供些许裨益。除去绪论和结语,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归田录》中单纯复音词。从语音构词的角度,对《归田录》中的单纯词进行分类研究,包括连绵词和外来词两个部分。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单纯词进行音韵考释,以利于直观地展现《归田录》中单纯复音词的语音特点。第二章《归田录》中的合成复音词。本文的主要部分,从语法构词的角度对《归田录》中的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补充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七种合成词做进一步的细化分类和分析,再从语义构词和词性构词两方面对其中复音词进行分类研究,以利于展现《归田录》中合成复音词的语法规律。第三章《归田录》中使用的成语、熟语、缩略语。本章将《归田录》中的多字词语(两字以上)专门列出,根据字格将其分为:三字词语、四字词语、四字成语三个部分,从构词方式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追根溯源,考查不同词语在汉语发展史上的表现。第四章《归田录》复音词的历史比较及词汇特点。通过把《归田录》与《诗经》、《白虎通》、《拾遗记》以及《涑水记闻》、《东坡志林》中的复音词作出比较,归纳《归田录》复音词的特点。第五章《归田录》与《汉语大词典》修订。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数据库法以及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

孙利杰[7](2019)在《墨香阁北朝墓志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墓志是指刻在墓碑上的文章,用来记述死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氏名号、卒葬年月、籍贯、身份、事迹履历等内容。我们主要选取了叶炜、刘秀峰主编的《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中属于北朝时期的一百零一方墓志进行研究。依据本文界定复音词的标准划分出墨香阁北朝墓志中的复音词;接着对其进行数量统计与结构分类,共计复音词1892个,并且对每个结构中有代表性的复音词进行描写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墨香阁北朝墓志复音词的特点,以期对墓志词汇的研究以及整个汉语词汇史的发展作一个补充。我们主要是对墨香阁北朝墓志中的各类复音词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是介绍选题的意义及可行性,然后介绍了墓志和复音词的研究现状,最后简单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为论文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从复音词结构角度将复音词分为两节,第一节为单纯词,主要包含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词;第二节为合成词,主要包括七类复音词:联合式复音词、偏正式复音词、支配式复音词、补充式复音词、主谓式复音词、附加式复音词和重叠式复音词。对每种结构的复音词进行静态描写与分析。第三章主要讨论墨香阁北朝墓志对《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词典订补》的增补,包括对收词、义项和例证三方面的补充。第四章,主要将墨香阁北朝墓志复音词与共时、历时传世文献中的复音词进行对比分析,并且总结墨香阁北朝墓志中复音词的特点。

韩东梅[8](2019)在《《列女传》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列女传》成书于汉成帝时期,全书运用较为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历代女性名人,表达了以刘向为代表的儒士们希望君主“亲贤臣,远小人”的政治愿望。汉语词汇研究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列女传》中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借助Access为《列女传》中的复音词建立一个封闭的语料库,通过横向的共时描写分析和纵向的比较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解释,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现《列女传》的词汇面貌。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简单介绍《列女传》的研究情况、版本流传及选题缘由,并确定《列女传》复音词的判定标准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是文章主体。从构词法的角度出发首先将《列女传》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从第二部分开始,正式对《列女传》中的词汇系统进行分析,着重研究语音造词法构造的复音词。第三部分主要对语法造词构造的复音词进行研究。这类复音词分为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述补式、附加式、重叠式及其它复音词八小类,我们主要从语义、词性和语序等角度进行静态描写分析。第四部分运用《汉语大词典》、《辞源》、《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和语料库对《列女传》中的新词、新义进行探析,展示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第五部分对《列女传》中部分复音组合的词汇化问题进行说明,词汇化具有渐变性,考察复音结构的词汇化有助于研究词汇的演变,把握其演变规律。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列女传》词汇的总体面貌,对其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本文尽可能地对《列女传》中的复音词进行穷尽性的分析,对《汉语大词典》中失收或书证晚于《列女传》的词举例说明,为《汉语大词典》的用例修订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在描写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词汇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尽可能地挖掘现象后的原因,展现《列女传》的词汇系统,证明其所具有的语料价值。

袁昱菡[9](2019)在《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历时变异现象》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的变化,所以汉语的词汇多是通过词根与词根的组合来构词,词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与句法结构保持着一致性。以往的构词法研究总是局限于共时平面,当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时,会发现一些词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本文以词根与词根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历时发展中的结构变异,并试图解释其中的动因与机制。依据词根间的语法关系,复合词一般被分为并列式、偏正式、补充式、动宾式以及主谓式,本文以这五类结构作为研究的重点,说明其古今结构的变异情况。汉语中语素以其简短的组合形式来表达丰富的语义内涵,与复杂的句法形式相比,缺乏虚词、语序等确定组合关系的语法手段。这会导致语素间语义和语法关系在理解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词义框架的制约下能够得以消解。然而,当语素或词语的意义改变,或人们用词过程中不自觉的忽视或对意义重新理解时,都可能会造成词语内部组合关系的变化。例如“颜色”一词,其成词之初属于定中结构的复合词。随着词义的发展,“颜”被重新理解为了“颜色”义,其结构在今天已经被重新分析为了并列结构。本文的“结构变异”指的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的系统中属于A结构,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变化为B结构。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对《汉语大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每个复合词的古今结构进行了一一的对比分析,作了穷尽式的考察,试图从中归纳总结出每种结构的复合词的变异情况。通过统计发现,这五种基本语法结构的复合词中,古今由此结构变为彼结构的所占数量并不多,共计265例。这在整个复合词系统中所占比例虽然很小,但是这种语言现象是客观存在而不容忽视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这些结构变异的复合词中,以并列式复合词的变异类型和数量最为丰富,偏正结构次之,动宾结构与主谓结构复合词的历时变异情况较少。最后,由于补充式结构出现的时间较晚,成词之后的结构和意义相对稳定,因此发生结构变异的现象最少,在所搜集的语料中仅有一例。不同类型复合词结构的变异情况有着不少相通之处,同时又各具特点。在现象描写的基础上试图对这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做出解释,探寻其中的规律。变异的动因与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如词义或语素义的改变,词性的转类,字形的掩盖等;另一方面是人们认知行为的影响,即人们无意识地对意义的重新理解,包括对语素义、词义以及语素间的语义关系的重新理解,具体而言包括聚合类推、语法类推、异质激活等。在此基础上,再对词语的结构进行分析时,就可能会出现复合词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属于重新理解导致的结构的重新分析。结构变异现象除了涉及五种基本语法结构的复合词外,还表现在其他一些特殊的结构上。包括早期的外来音译词,它们外来词的身份被汉语自源词所取代,在结构上由单纯词变为复合词;一些由跨层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双音词,成词之初结构本不可分析,在重新理解的推动下演变成了可分析的结构;一些复合词在成词之初结构是唯一的、确定的,到了现代汉语中具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还有一些复合词由一种词性和一种结构发展出了名动两种词性和两种结构,这是一种多构化的现象。总的来说,从历时的角度对词语的结构进行分析时,会发现纷繁多样的变异情况,这也进一步说明从古至今的词汇系统中,改变的不仅有词义,还包括一些词语的词法结构。复合词结构的分析判定应以意义为主,形式为辅。意义在结构变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象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词汇材料中的意义变化,会发现具有不同的特点,即有些是词义不变,语素义改变;或者词义改变,语素义不变;还有些是语素义和词义都变化。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意义或者人们对意义的理解都一定会发生改变。构词法所描写的对象是词汇,构词法又属于语法系统,所以构词法可以看作是联结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的一座桥梁。此外,意义是词汇研究的核心要素,在结构的判定和变异中都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这些词语古今结构的变异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意义与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词汇结构与语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试图将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的互动研究引向更深的层次。除此之外,词语结构的古今对比分析还打破了以往词汇结构研究总是在某一共时平面的局限性,使共时与历时联系起来。然而,由于复合词数量的庞大,加之作者知识结构方面的局限,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只能以相关的辞书作为客观标准,难以对每个词的词汇化具体过程以及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的具体情况做出细致的描写,尚且只能依据两个时段的对比,进行总体规律的考察。这些不足之处将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改进。

董守志[10](2018)在《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在全面而详尽地描写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状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律和动因以及复音化对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的影响。其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总结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规律,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史的研究。2.解释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动因及机制的研究。殷周之际,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复音化是三千年以来汉语词汇史中发生过的最重大的变化。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及发展深刻影响了汉语的基本面貌。复音化前,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在词汇总量一直增加的情况下,不管是选择为每一个新词都创制全新的语音形式还是借用已有的音节或者在已有音节的基础上略作改变来记录新词,都会导致单音节不堪重负或者单音节内变化太多,区别度降低等问题。这样就背离了决定语言结构最基础的原理之一——象似性原则(一个形式对应于一个意义)。单音节内部的变化已经不足以区别新词,不足以承担新词的大量产生时,在已有的音节上增加一个音节,组合音节来构成新词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就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复音节是单音节内部区别特征不足以应对语言的发展时,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区别特征。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复音词的衍生模式一共有三大类:语音构词、派生构词和复合构词。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语音构词和派生构词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复合构词从一开始就一直是主要的复音词构词方式。而在复合构词内部,联合式与偏正式所占比例最高,在中古时期超过70%,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和重叠式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偏正式和联合式一直在复合构词内部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先天优势:汉语中偏正短语和联合短语本来就比其他结构方式的短语多;第二,后天优势:相邻原则和相似原则决定了偏正式和联合式比其他格式的短语更容易词汇化;第三,动宾式、主谓式和述补式的后天劣势:由动词参与的短语词汇化难度大。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了语音系统的简化和双音节音步韵律的建立。对于词汇系统的影响是,新造词更多使用复音节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复音词进入基本词汇,一般词汇中复音词的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汉语在中古的魏晋时期转变为以复音节为主的语言。复音化对语法系统的影响有:(1)丰富了汉语构词法,产生了全新的构词方法——合成构词。复音化以后,汉语构词从以构形为主转变为以合成为主。(2)促进了汉语语法系统的严密化。(3)深刻影响了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二、《世说新语》附加式复音词构词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说新语》附加式复音词构词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汉语构词法研究概况
        1.1.2 汉语复合词研究概况
    1.2 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选题缘由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几点说明
        1.4.1 本文对词的判定标准
        1.4.2 本文拟采用的复合词判定标准
        1.4.3 其他事项
第二章 西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1 西汉复合词构成概况
    2.2 《史记·本纪》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2.1 《史记》研究概况
        2.2.2 语料的选择
        2.2.3 《史记·本纪》复合词构词概貌
        2.2.4 小结
    2.3 《盐铁论》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3.1 《盐铁论》语言研究综述
        2.3.2 语料的选择
        2.3.3 《盐铁论》复合词构词概貌
        2.3.4 小结
    2.4 西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特征总结
第三章 东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1 东汉复合词构成概况
    3.2 《论衡》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2.1 《论衡》词汇研究概况
        3.2.2 语料的选择
        3.2.3 《论衡》复合词构词概貌
        3.2.4 小结
    3.3 《潜夫论》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3.1 《潜夫论》词汇研究概况
        3.3.2 语料的选择
        3.3.3 《潜夫论》复合词构词概貌
        3.3.4 小结
    3.4 东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特征总结
第四章 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对比研究
    4.1 联合式复合词
    4.2 偏正式复合词
    4.3 动宾式复合词
    4.4 述补式复合词
    4.5 主谓式复合词
    4.6 附加式复合词
第五章 结语
    5.1 两汉时期复合词特点
        5.1.1 数量呈上升趋势,构词形式基本完备
        5.1.2 联合式最能产
        5.1.3 偏正式复合词构词形式丰富
        5.1.4 主谓式复合词数量较少
        5.1.5 动宾式复合词数量较少
        5.1.6 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造成了词缀的增加
    5.2 不足之处
        5.2.1 关于研究语料的选择
        5.2.2 数据统计
        5.2.3 词的界定及构成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铁围山丛谈》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铁围山丛谈》单纯复音词
    第一节 《铁围山丛谈》复音词判定方法
    第二节 《铁围山丛谈》连绵词
    第三节 《铁围山丛谈》叠音词
    第四节 《铁围山丛谈》外来词
第二章 《铁围山丛谈》合成复音词
    第一节 《铁围山丛谈》联合式复音词
    第二节 《铁围山丛谈》偏正式复音词
    第三节 《铁围山丛谈》动补式复音词
    第四节 《铁围山丛谈》支配式复音词
    第五节 《铁围山丛谈》主谓式复音词
    第六节 《铁围山丛谈》附加式复音词
    第七节 《铁围山丛谈》重叠式复音词
    第八节 《铁围山丛谈》合成复音词的特点
第三章 《铁围山丛谈》同素异序词和口语词
    第一节 同素异序词的确定标准
    第二节 《铁围山丛谈》同素异序词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同素异序词的演变情况
    第四节 《铁围山丛谈》口语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汉书》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汉书》及其语料价值
        1.1.1 《汉书》简介
        1.1.2 《汉书》语料价值
    1.2 研究概述
        1.2.1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1.2.2 《汉书》词汇研究综述
    1.3 研究价值与方法
        1.3.1 《汉书》复音词研究价值
        1.3.2 《汉书》复音词研究方法
    1.4 《汉书》复音词的判定和切分
        1.4.1 意义标准
        1.4.2 语法标准
        1.4.3 修辞标准
        1.4.4 频次标准
        1.4.5 词缀标准
        1.4.6 语音标准
第2章 《汉书》复音词的结构
    2.1 语音构词
        2.1.1 单纯词
        2.1.2 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2.2 语法构词
        2.2.1 运用词序方式构词
        2.2.2 运用虚词方式构词
    2.3 《汉书》中9种结构复音词发展特点和趋势
第3章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
    3.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语料范围
        3.1.1 常用词的定义
        3.1.2 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界定
        3.1.3 语料范围
    3.2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况
        3.2.1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述和特点
        3.2.2 选择《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原因
    3.3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方法
        3.3.1 统计词频,确立分组
        3.3.2 静态描写,对比分析
        3.3.3 探源溯流,动态比较
        3.3.4 解剖麻雀,以点窥面
    3.4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的基本内容
    3.5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举例
        3.5.1 先秦至两汉时期演变举例
        3.5.2 两汉至魏晋时期演变举例
    3.6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特点和规律
        3.6.1 稳定性
        3.6.2 渐变性
        3.6.3 并存性
        3.6.4 择一性
第4章 《汉书》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4.1 新词
        4.1.1 单义词
        4.1.2 多义词
    4.2 《汉书》新词词义生成的途径
        4.2.1 联合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2 偏正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3 支配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3 新义
    4.4 新义产生的途径
        4.4.1 隐喻
        4.4.2 转喻
    4.5 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
        4.5.1 社会发展外部因素
        4.5.2 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4.5.3 人类认知的发展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汉书》复音词总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中古法术类道经
        二、复音词
    第二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一、道教词汇研究现状
        二、道教词汇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
第一章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的构词及结构类型
    第一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语法构词
        一、联合式构词
        二、偏正式构词
        三、支配式构词(动宾、介宾)
        四、表述式构词
        五、补充式(动补式)
        六、附加式构词
    第二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中的语音构词
        一、联绵词
        二、重叠词
    第三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结构类型统计
        一、图表综合统计
        二、数据综合分析
        三、数量趋势特点
    第四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的特点
        一、与中古时期非道藏类专书复音词共时对比
        二、与中古时期道藏类专书复音词共时对比
        三、差异产生的成因
        四、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与上古、近代非道经类专书复音词对比
        五、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与早期道经专书复音词对比
        六、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构词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的语义构成及特征
    一、关于仙、道、神、魔
    二、关于法术类功法、动作、活动
    三、关于法术类空间、功景、功态
    四、关于法术类仙境
    五、关于法术类法器、物品、文书典籍
    六、关于法术类教义、理旨
    七、源自佛教的词汇
    八、源自儒学的词汇
第三章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第一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中的新词
        一、“首例”出自中古法术类道经的复音词
        二、“首例”出自与中古法术类道经共时典籍中复音词中的新词
        三、“首例”早于《汉语大词典》等语料库引例的复音词中的新词
        四、补充《汉语大词典》等语料库失收的复音词中的新词
    第二节 复音词中的新义
        一、新义的首例出自中古法术类道经的复音词
        二、新义首例出自中古法术类道经共时典籍的复音词
        三、新义首例晚于中古法术类道经时期的复音词
        四、补充《汉语大词典》失收的复音词中的新义
第四章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
    第一节 创造新词
        一、通过近义词素结合造词
        二、通过同义词素替换造词
    第二节 创造新义
        一、利用联想的方式引申
        二、利用词类活用方式的引
        三、利用修辞的方式引
    第三节 道经专词演变
        一、道经专词新义的特点
        二、道经专词新义演变
第五章 汉语复音化动因的探讨
    一、汉语词汇复音化动因问题
    二、中古法术类道经词汇复音词化动因
结语
    一、本文结论
    二、不足之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词条
附录二 比照《汉语大词典》等语料库未收录的词条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梦溪笔谈》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梦溪笔谈》概述
    二、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梦溪笔谈》研究现状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研究状况
    四、《梦溪笔谈》复音词研究方法
第一章 《梦溪笔谈》复音词的判定标准与概况
    第一节 《梦溪笔谈》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第二节 《梦溪笔谈》复音词概况
第二章 《梦溪笔谈》复音词构成
    第一节 《梦溪笔谈》单纯复音词
    第二节 《梦溪笔谈》合成复音词
第三章 《梦溪笔谈》复音词特点
    第一节 从历时角度看《梦溪笔谈》复音词特点
    第二节 从共时角度看《梦溪笔谈》复音词特点
第四章 《梦溪笔谈》复音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
    第一节 补充词条
    第二节 补充义项
    第三节 提前书证
    第四节 丰富书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归田录》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欧阳修与《归田录》
    二、专书复音词研究综述
    三、复音词判定方法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归田录》中的单纯复音词
    一、联绵词
    二、音译外来词
第二章 《归田录》中的合成复音词
    一、联合式复音词
    二、偏正式复音词
    三、动宾式复音词
    四、主谓式复音词
    五、补充式复音词
    六、附加式复音词和重叠式复音
第三章 《归田录》中的熟语和成语
    一、三字词语
    二、四字词语
第四章 《归田录》复音词的历史比较及词汇特点
    一、《归田录》复音词及其他文献的历时对比研究
    二、《归田录》复音词与其他文献的共时对比研究
第五章 《归田录》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一、《大词典》以《归田录》中语句为首引的词
    二、《大词典》已收录,但在《归田录》或宋代产生了新的义项
    三、《大词典》首引之例晚于《归田录》的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墨香阁北朝墓志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可行性
        (一)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的可行性
    二、研究现状
        (一)墓志的研究情况
        (二)复音词的研究情况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复音词的界定
    五、体例说明
第二章 墨香阁北朝墓志复音词的构成
    第一节 墨香阁北朝墓志单纯词
        一、联绵词
        二、叠音词
        三、音译词
    第二节 墨香阁北朝墓志合成词
        一、联合式复音词
        二、偏正式复音词
        三、支配式复音词
        四、补充式复音词
        五、主谓式复音词
        六、附加式复音词
        七、重叠式复音词
第三章 墨香阁北朝墓志对《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的增补
    一、对《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收词的增补
    二、对《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义项的增补
    三、对《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例证的增补
第四章 墨香阁北朝墓志复音词的特点
    一、墨香阁北朝墓志复音词与同时代材料的共时比较
    二、墨香阁北朝墓志复音词与其他时代材料的历时比较
    三、墨香阁北朝墓志复音词的特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列女传》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版本
    二、《列女传》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复音词的划分标准
第一章 单纯复音词
    第一节 非重叠式单纯复音词
        一、双声联绵词
        二、叠韵联绵词
        三、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第二节 重叠式单纯复音词
第二章 合成复音词
    第一节 联合式复音词
        一、语义构成
        二、词性构成
        三、语序构成
    第二节 偏正式复音词
        一、语义构成
        二、词性构成
    第三节 动宾式复音词
        一、语义构成
        二、词性构成
    第四节 主谓式复音词
    第五节 附加式复音词
        一、附加前缀
        二、附加后缀
    第六节 其它复音词
        一、述补式复音词
        二、重叠式复音词
        三、复音虚词及专名
第三章 《列女传》中的新词新义
    第一节 《列女传》中的新词
        一、《列女传》中复音词为《汉语大词典》唯一例证
        二、《汉语大词典》首例出自《列女传》的复音词
        三、《汉语大词典》书证首例出自与《列女传》同时期的词
        四、《汉语大词典》首例晚于《列女传》的词
        五、《汉语大词典》失收的词
    第二节 《列女传》中的新义
第四章 《列女传》复音词的词汇化
    第一节 词汇化的定义
    第二节 《列女传》复音词的词汇化
        一、短语的词汇化
        二、典故词的词汇化
        三、跨层结构的词汇化
    第三节 词汇化的动因
        一、韵律制约与使用频率
        二、认知机制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列女传》复音词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历时变异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2.1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1.2.2 词汇与语法相结合
        1.2.3 描写与理论相结合
    1.3 研究现状
        1.3.1 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1.3.2 词法与句法的关系
        1.3.3 专书与断代词汇结构分析
        1.3.4 各类构词法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5.1 对比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穷尽分析,定性考察
    1.6 研究内容
2. 词汇结构的分析方法及作用
    2.1 词汇结构的分析方法
        2.1.1 拆词法
        2.1.2 扩展法
        2.1.3 语素法
        2.1.4 类推法
        2.1.5 形式法
        2.1.6 字形法
    2.2 构词法的作用
        2.2.1 构词法在造词中的作用
        2.2.2 构词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2.3 小结
3. 并列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3.1 并列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3.1.1 并列式——单纯词
        3.1.2 并列式——偏正式
        3.1.3 并列式——补充式
        3.1.4 并列式——动宾式
        3.1.5 并列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3.2 结构变异的并列式复合词的特点和规律
    3.3 并列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3.3.1 词义的发展
        3.3.2 语法功能的转变
        3.3.3 字形的掩盖
        3.3.4 重新理解
    3.4 小结
4.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4.1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4.1.1 定中式——并列式
        4.1.2 定中式——主谓式
        4.1.3 定中式——动宾式
        4.1.4 定中式——附加式合成词
        4.1.5 定中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4.1.6 定中式——单纯词
    4.2 结构变异的定中式复合词的特点和规律
    4.3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4.3.1 词义的发展
        4.3.2 语素的发展
        4.3.3 语法性质的改变
        4.3.4 字形的掩盖
        4.3.5 重新理解
    4.4 小结
5. 状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5.1 状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5.1.1 状中式——并列式
        5.1.2 状中式——定中式
        5.1.3 状中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5.2 状中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5.2.1 词义的发展
        5.2.2 词性转类
        5.2.3 重新理解
    5.3 小结
6. 动宾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6.1 动宾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6.1.1 动宾式——并列式
        6.1.2 动宾式——定中式
        6.1.3 动宾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6.2 动宾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6.2.1 词义的发展
        6.2.2 重新理解
    6.3 小结
7. 主谓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7.1 主谓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7.1.1 主谓式——并列式
        7.1.2 主谓式——状中式
        7.1.3 主谓式——定中式
        7.1.4 主谓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7.2 主谓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7.2.1 词义的发展
        7.2.2 重新理解
    7.3 小结
8. 其他类型的结构变异现象
    8.1 补充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8.2 外来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8.2.1 外来单纯词——附加式复合词
        8.2.2 外来单纯词——定中式复合词
        8.2.3 外来单纯词——并列式复合词
    8.3 超层次复合词结构的重新分析
    8.4 结构明确的复合词——结构歧解的复合词
        8.4.1 结构歧解的复合词
        8.4.2 造成结构歧解的原因
    8.5 小结
9. 复合词结构发展中的一词多构现象
    9.1 复合词多构化的类型
        9.1.1 并列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2 主谓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3 定中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4 状中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5 动宾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6 补充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2 复合词多构化的特点
        9.2.1 新词性的产生
        9.2.2 各类复合词多构化的语义和语法条件
    9.3 一词多构化的原因
    9.4 小结
10. 意义与结构变异的关系
    10.1 词义不变,语素义改变
    10.2 词义改变,语素义不变
    10.3 词义改变,一个语素的意义改变
    10.4 词义改变,两个语素的意义都改变
    10.5 重新理解
    10.6 小结
11. 构词法与语法、语义间的关系
    11.1 构词法与语法的互相影响
        11.1.1 构词法影响语法
        11.1.2 语法影响构词法
    11.2 构词法与语义的互相影响
        11.2.1 构词法影响语义
        11.2.2 语义影响构词法
    11.3 词法与句法的联系
        11.3.1 新语素义的产生与词语结构明确化
        11.3.2 句法中的名词作状语与状中式复合词
        11.3.3 动词带代体宾语与动宾式复合词
        11.3.4 词法与句法中的转指
        11.3.5 词法与句法中的同形异构
        11.3.6 复合词的来源
    11.4 小结
12. 结语
    12.1 研究结论
    12.2 创新之处
    12.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的时代划分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价值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现状
        一、上古—中古专书复音词研究
        二、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历时研究
        三、汉语词汇复音化动因研究综述
        四、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小结
    第四节 语料选择
第一章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
    第一节 汉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一、以形式标记(合文)来判定复音词
        二、以语义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判定复音词
        三、借助修辞格式来判定复音词
        四、以复音组合语法性质的转移来判定复音词
        五、以出现频率来判定复音词
        六、从语法、语义、修辞、词频等多角度来判定复音词
    第二节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与发展
        一、汉语词汇复音化开始年代的争论
        二、汉语复音词产生于西周时代
        三、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
第二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与路径
    第一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
        一、复音化前上古汉语新造词的路径
        二、熵(entropy)与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三、上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必然性与路径
    第二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与语言类型学
        一、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二、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诸语系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三、世界上的语言词汇发展的类型学共性
第三章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计量研究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上古汉语(殷商—西汉)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的发展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的发展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的发展
    第四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发展
    第五节 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选择及原因
        一、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以偏正式与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二、从类型学角度看复音词衍生模式
        三、上古汉语早期复音词以偏正式为主的原因
        四、战国—中古汉语复音词以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第四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和韵律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
        二、复音化与汉语韵律的建立
    第二节 复音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造词法
        二、复音化与基本词汇的发展
        三、复音化与一般词汇的发展
    第三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二、复音化与语法系统的严密化
        三、复音化与动补结构的发展
结语
    一、本文主要结论
    二、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主要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四、《世说新语》附加式复音词构词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D]. 林松. 吉林大学, 2021(01)
  • [2]《铁围山丛谈》复音词研究[D]. 安婧.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3]《汉书》复音词研究[D]. 易佳妮. 吉林大学, 2020(03)
  • [4]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研究[D]. 吴冬.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5]《梦溪笔谈》复音词研究[D]. 王雪连.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归田录》复音词研究[D]. 彭顺星.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7]墨香阁北朝墓志复音词研究[D]. 孙利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列女传》复音词研究[D]. 韩东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历时变异现象[D]. 袁昱菡.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10]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D]. 董守志.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十说心语》附加多音节词的形态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