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

A型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

一、A型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贾峰[2](2018)在《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心病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与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本文就目前相关研究,对冠心病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综述,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生理心理机制。

陈俊峰[3](2016)在《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对其亚健康状况的影响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以问卷调查和干预手段,对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及其亚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具有A型行为特征的大学生有着独特的应激策略和习惯行为,他们由于与众不同的应激反应所产生的亚健康状况比其他类型大学生要更严重,如何通过改善其应激策略而改善其亚健康状态,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本项研究是基于作者所参与的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指标及城市人口亚健康队列与数据库的建立:环境与亚健康研究(2012BAI37B03)”而进一步开展的。本研究采用了该课题组研发的《亚健康症状评价工具(SHSQ-25)》,结合经典的《A型行为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作为测评工具,研究A型行为大学生的应激策略与亚健康关系和干预效果。研究发现:1.A型行为大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较高,他们的压力应激策略与其他行为类型特征的同学不同,其亚健康水平也高于其他类型的同学;2.A型行为大学生的应激策略对其亚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A型行为特征对亚健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通过中介模型分析,A型行为特征既可以直接预测亚健康,也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方式负向预测亚健康;3.随机对照实验发现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可以有效预防疲劳症状、免疫症状和消化症状。而这些亚健康症状正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4.研究提示,健康教育活动很可能会对A型行为、应激策略产生同时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的减压和适应性训练,也可能帮助A型行为大学生被动并且直接改善其亚健康状况;5.A型行为特征与现在的大学生培养目标之间有一定的一致性,这提示教育者要注意:持续的被量化考核推动的大学生培养理念,一方面可能促进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长,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客观上导致学生的自我健康保护能力的缺失。如何平衡事业发展与健康保护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应该纳入到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马云龙[4](2013)在《A型行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统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及其中医分型与A型行为的相关性,明确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为患者的日常行为提供指导依据以提高治愈并降低复发率,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的资料。方法:本研究对200例CSG患者和200例健康人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20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认真调查,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认真分析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有关“胃痛”、“胃痞”等相关论述,结合消化科主任医师专家意见确定患者所属中医证型。所有参与调查者均认真填写A型行为调查表。调查表回收后,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统计数据,然后将研究因素量化,采用SPSS16.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对患病组和健康组一般情况及A型行为构成比进行卡方检验,再对相关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无显着差异,经卡方检验(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就各型行为类型在两组中的构成比进行卡方检验得X2=29.942P=0.000,说明病例组与对照组行为类型构成比具有明显差异性。经统计病例组A型行为(A型+mA型)所占比为64.5%,对照组所A型行为(A型+mA型)所占比为41%,经卡方检验得X2=22.157P=0.000,二者具有明显差异性。并对其平均得分进行比较,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但经t检验,TH(P=0.019<0.05)及TH+CH(=0.0195<0.05)得分差异性明显,而CH得分无明显差异性(t=1.3564p=0.1764>0.05)。对A型行为与慢性胃炎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A型行为(P=0.000<0.01OR=2.615)是CSG的发病因素。(2)对病例组患者进行中医分型,其中肝胃不和证76人占38%,脾胃虚弱证40人占20%,脾胃湿热证39人占19.5%,胃阴不足证31人占15.5%,胃络瘀阻14人占7%,其中A型行为人数在各证型中的构成比分别为:肝胃不和证64人占84.2%;脾胃虚弱证14人占35%;脾胃湿热证22人占66.7%;胃阴不足证17人占54.8%;胃络瘀阻6人占42.9%,并分别与对照组中A型行为构成比进行卡方检验,其中肝胃不合证、脾胃湿热证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A型行为在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中所占比差异明显(X=4.663P=0.031)。结论:A型行为是CSG的致病因素,并且TH因子为主要致病因素;其与肝胃不和证及脾胃湿热证CSG关系最为密切,其密切程度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

杨毅玲,宋月晗,张佳丽,田哲菁,高群,吴昊,傅丽元[5](2012)在《A型行为与常见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行为模式"是总括了个体性格、体质及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的行为反应方式的复合性概念,其形成过程中,先天气质禀赋和后天环境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和精神高度紧张导致的身心疾病越来越受到到关注。50年代,美国心脏病专家提出了A型

樊晓莉[6](2010)在《冠心病A型行为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作用机制及与冠心病A型行为有关的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进展三方面进行整理,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张佳丽[7](2010)在《中医肝胆隐症的临床调查及其与中医体质、A型行为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医隐症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初步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心隐症与肝胆隐症的比例较多,肝胆隐症是指经中医四诊检查没有明显症状体征的患者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包括各种仪器检查及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物理和化学的检查)检查发现消化道肝胆系统出现的异常改变。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不同群体及群体中的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的一种个体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同时我们发现以高度时间紧迫感、对人泛化性敌意和烦躁易怒为特征的A型行为与中医情志中的“怒”的表现相吻合。由此我们认为这两种因素都具有对机体潜在的病理影响,因而通过对肝胆隐症与中医体质类型和A型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可为中医药个体化防治中医肝胆隐症寻求客观依据和探索新的思路。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了中医肝胆隐症隐症的相关研究、中医体质学的研究现状和A型行为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从中医肝胆隐症的隐症概念与特点入手,初步阐述了肝胆隐症与中医体质、A型行为的关系以及研究肝胆隐症的体质类型和行为模式的意义。第三部分为肝胆隐症的临床调查及其与中医体质类型、A型行为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根据肝胆隐症的概念,选择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检测的相关指标以及肝胆B超和cT现代医学检测结果进行调查,广泛选取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肝胆隐症245例和正常人群220例,首先从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对各种肝胆隐症进行了统计,发现不同肝胆隐症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中医肝胆隐症和体质类型、A型行为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论:肝胆隐症在临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不同肝胆隐症间的性别和年龄均存在差异。湿热质、痰湿质和气郁质为中医肝胆隐症的危险因素,其中气郁质发生中医肝胆隐症的危险性较大;而平和质为中医肝胆隐症的保护因素。A型行为对肝胆隐症的发生有影响,尤其与A型行为中争强好胜、易怒和敌意等表现关系密切,而与时间紧迫感的关系较少。

吴学勤[8](2007)在《A型行为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A型行为是由敌意、暴躁、竞争性、雄心勃勃和持续的时间紧迫感等因素组成的复合体。在A型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下,建立A型行为因子问卷,对冠心病患者和对照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寻找与冠心病有关的A型行为因子,进而积极干预该行为,预防冠心病。主要方法1.建立A型行为因子问卷采用苗丹民等依据A型行为量表和JAS量表编制的“PSACIV行为评定量表”, 2006年9月11月,对西安市968例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加方差最大旋转,验证该量表理论假设的6个因子,形成A型行为因子问卷。2.使用新建立的A型行为因子问卷,对2006年9月11月西安市唐都医院、西京医院、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确诊的209名冠心病患者和同期218名对照人群进行对照分析,从中发现与冠心病有关的A型行为因子。研究结果1.A型行为因子问卷的建立,原量表的50个条目中有10个被删除,剩下40个分布在6个维度中,各维度的项目载荷在0.2370.744之间,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35%,形成了6个具有心理学意义的维度,分别是暴躁(Irritation)、时间紧迫感(Pressing)、时间效率(Speed)、缺乏耐心(Impatience)、敌意(Hostility)、孤僻(Unsociability)6个因子。2.冠心病组A型行为总分及各因子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A型行为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各因子得分比较发现,时间效率因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其余5个因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男性冠心病患者A型行为总分及各因子分值也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A型行为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各因子得分比较发现,时间效率因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5个因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女性冠心病患者A型行为总分及各因子分值也均高于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其中时间效率因子起主要作用;2.A型行为中的时间效率因子是男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3.A型行为及其因子与女性冠心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

季卫东,成俊祥,胡宪章,赵国安,吕风华[9](2005)在《冠心病抑郁情绪和D型个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了解冠心病抑郁情绪和D型个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D型个性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对 5 6例冠心病患者和 30名健康对照组进行调查 ,并且进行了血脂水平测定。结果 :冠心病HRS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D型个性在冠心病患者中较为普遍 ,D型个性者具有高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D型个性者HRSD评分、总胆固醇水平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非D型个性者。结论 :D型个性和冠心病有密切关系 ,D型个性者可能具有某些生物学特征。

杨新明,游世辉,杨险峰[10](2004)在《A型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借助自行研制的个性信息分析系统 ,作者对正常人、非冠心病心脏病人和冠心病病人三组被试的A型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作了初步的实验研究 ,得出冠心病组A型行为者是B型行为的 4倍 ;同时在基础状态下 ,心血管科住院病人A1型被试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性非常显着 ,显着度达 0 .0 0 5 ,是A型和B1型的 2 0倍。

二、A型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型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2)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活事件
2 精神应激与情绪反应
3 行为模式及人格因素
    3.1 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
    3.2 其他人格特征与冠心病的关系
4 个体易感性
5 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6 小结

(3)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对其亚健康状况的影响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概念界定
        1.1 A型行为及其相关概念
        1.1.1 A型行为
        1.1.2 A型行为的特点
        1.1.3 测量A型行为
        1.2 应激反应与应激策略
        1.2.1 应激反应与应激策略概念
        1.2.2 应激策略测量
        1.3 亚健康
        1.3.1 健康与疾病
        1.3.2 亚健康的概念
        1.3.3 亚健康的表现及判定标准
    2 A型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2.1 个人行为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2.2 A型行为容易对心血管产生负面的影响
        2.3 A型行为作为病理基础的机制
    3 A型行为应激的心理过程
    4 亚健康的形成机制
    5 减轻压力的策略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1 以往研究的不足
        1.1 缺乏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状况的系统研究
        1.2 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对其亚健康水平的影响缺乏详实的实证研究
        1.3 针对A型行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干预研究薄弱
    2 研究的总体思路
    3 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假设
        3.1 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现状
        3.2 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对其亚健康影响的分析
        3.3 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的行为干预研究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1 探索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现状和影响因素
        4.2 探索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与亚健康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1 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特点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程序
        2.4 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类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状况
        3.2 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特点
        3.2.1 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的年级单因素方差分析
        3.2.2 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的性别独立样本t检验
        3.2.3 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3.2.4 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的专业差异检验
        4 讨论
        4.1 不同类型行为大学生之间存在亚健康的差别
        4.2 A型行为大学生不同年级、专业亚健康状况差异不显着
        4.3 A型行为大学生不同性别亚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显着
        4.4 A型行为大学生不同生源地亚健康状况比较有差异
    研究2 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对其亚健康影响的研究
        1 研究目的和假设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披试
        2.2 研究工具
        2.2.1 亚健康测评量表
        2.2.2 应激策略的测量
        2.3 统计处理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类型大学生应激策略差异比较
        3.2 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的特点
        3.3 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与亚健康的相关分析
        3.4 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及对亚健康的回归分析
        3.5 A型行为大学生A型行为特征、应激策略与亚健康的中介模型
        3.5.1 A型行为大学生A型行为特征、应激策略与亚健康的关系分析
        3.5.2 A型行为大学生A型行为特征、积极应对方式与亚健康的中介模型
        4 讨论
        4.1 A型行为大学生比例较高,其应激策略趋同
        4.2 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及其各维度对亚健康的预测作用
    研究3 A型行为大学生亚健康心理干预研究
        1 研究目的和假设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设计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程序
        2.4.1 研究准备
        2.4.2 实验过程
        2.5 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亚健康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1.1 亚健康总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1.2 疲劳症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1.3 心血管症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1.4 胃肠道症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1.5 精神症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1.6 免疫症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2 对照组之间亚健康前后测独立样本T检验
        4 讨论
        4.1 亚健康总分的变化情况分析
        4.2 疲劳症状变化情况的分析
        4.3 胃肠道症状变化情况的分析
        4.4 心血管症状变化的情况分析
        4.5 精神症状变化的情况分析
        4.6 免疫症状变化的情况分析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A型行为与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问题
    2 A型行为压力应激策略对亚健康的影响
    3 通过对压力应激策略的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亚健康水平
    4 需要进一步探讨压力应激策略对A型行为的影响
    5 本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4)A型行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临床资料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试验病例标准
        (四) 病例资料分析
    三、 统计学处理方法
    四、 结果以及结果分析
        (一) 一般情况分析
        (二) A 型行为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三) 就 A 型行为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
        (四) A 型行为与 CSG 中医分型的相关性
    五、 结论
讨论
    一、 A 行为的西医研究
        (一) A 型行为的提出
        (二) A 型行为的利弊
        (三) A 行为与疾病的关系
        (四) A 型行为致病机理
    二.A 型行为与中医人格及体质学说
        (一) 中医人格学说
        (二) 中医人格与西医人格联系
        (三) A 型行为与中医五态人格学说
        (四) 中医五态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五) A 型行为与中医辩证的关系
    四.调查结果讨论
    五. A 型行为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治疗及日常调养建议
    六.本研究的不足
        (一) 地域及时间的局限性
        (二) 研究因素单一
    七.未来研究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6)冠心病A型行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2 A型行为与冠心病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3 冠心病A型行为与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4 A型行为与冠心病预后与防治的研究
5 现有研究不足之处

(7)中医肝胆隐症的临床调查及其与中医体质、A型行为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综述一 中医肝胆隐症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三 A型行为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
    1 肝胆隐症的概念和范畴
    2 肝胆隐症的辨证方法
    3 肝胆隐症与中医体质
    4 肝胆隐症与A型行为
    5 研究肝胆隐症体质类型、行为模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8)A型行为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1 研究设计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假设
        1.4 实验流程
    2 A型行为因子问卷的形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A型行为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A型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2]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J]. 贾峰. 四川精神卫生, 2018(06)
  • [3]A型行为大学生应激策略对其亚健康状况的影响与干预研究[D]. 陈俊峰.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4]A型行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统计分析[D]. 马云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5]A型行为与常见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A]. 杨毅玲,宋月晗,张佳丽,田哲菁,高群,吴昊,傅丽元. 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2
  • [6]冠心病A型行为研究进展[J]. 樊晓莉. 中外医疗, 2010(14)
  • [7]中医肝胆隐症的临床调查及其与中医体质、A型行为关系的研究[D]. 张佳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A型行为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D]. 吴学勤.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3)
  • [9]冠心病抑郁情绪和D型个性关系的研究[J]. 季卫东,成俊祥,胡宪章,赵国安,吕风华. 华西医学, 2005(01)
  • [10]A型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关性研究[J]. 杨新明,游世辉,杨险峰.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标签:;  ;  ;  ;  ;  

A型行为特征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