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的微波活化偶联反应

聚乙二醇的微波活化偶联反应

一、Microwave-activated Coupling Reaction on Polyethylene Glycol(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1](2021)在《离子液体/聚离子液体催化环状碳酸酯脱羧绿色合成环氧化合物研究》文中指出

安光辉[2](2021)在《2-(3-芳基硫脲基)酰胺的环化:2-硫代咪唑啉-4-酮的合成》文中指出2-硫代咪唑啉-4-酮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应用广泛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在化学合成、农学研究与生命医药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2-硫代咪唑啉-4-酮类化合物可以作为有机合成中的金属配体、手性辅基或者动力学拆分试剂,在农业生产中用作除草剂,在生命科学中用于蛋白质测序分析等。近年来,2-硫代咪唑啉-4-酮类化合物还被广泛应用在于医药领域,作为某些药物的中间体或者先导化合物。据现有文献报道,已知的2-硫代咪唑啉-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大概可分为聚乙二醇法、硫氰酸铵法、氧化铝介导法、三乙胺介导法、氯乙酸乙酯法以及功能化离子液体法,然而文献所报道的2-硫代咪唑啉-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均涉及反应条件苛刻、后处理麻烦及收率低等主要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在现有文献方法基础上,使用三种α-氨基酰胺盐酸盐和七种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的不同组合,在0℃下反应,以约90%的产率得到了17种未见报道的2-(3-芳基硫脲基)酰胺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表征。该方法不仅产率较高,而且反应时间短,重复性好。(2)以17种新的2-(3-芳基硫脲基)酰胺类化合物和3种已知的2-(3-芳基硫脲基)酰胺类化合物为原料,在N,N’-二甲基乙二胺和三氟甲磺酸的共同作用及25oC下经过亲核环化反应,以75-95%的产率得到20种2-硫代咪唑啉-4-酮。该反应具有操作简易、反应时间较短、产率高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可能的反应机理为亲核环化,即硫脲脲基中的氮原子进攻酰胺中羰基碳原子,经过成环脱氨生成2-硫代咪唑啉-4-酮类化合物。然而当原料为2-(3-(4-氰基苯基)硫脲基)丙酰胺时,没有生成预期的2-硫代咪唑啉-4-酮化合物。

贾男正芳[3](2021)在《铁钼改性壳聚糖材料对含铬废水的处理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铬(Cr)作为重金属“五毒”之一,广泛来自电镀、冶金、制革等行业。相较于Cr(III),Cr(Ⅵ)毒性更强,且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Cr(Ⅵ)常常与各种染料共存于印染废水中,这些染料的存在通常会对Cr(Ⅵ)的去除起阻碍作用。因此,开发能够去除Cr(Ⅵ)以及同时去除Cr(Ⅵ)和染料的方法对水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壳聚糖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官能团,以及成本低和环境友好性等特点,在去除水污染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将不同方法改性的壳聚糖应用于去除废水中的Cr(Ⅵ)污染,通过SEM、TEM、FTIR和XPS等表征手段确定了其吸附和还原机理,并推测了改性壳聚糖活化H2O2降解Cr(Ⅵ)和染料共存废水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Fenton法改性壳聚糖,将H2O2对壳聚糖的改性和Fe3+与壳聚糖的配位相结合,简单高效地获得了具有双重改性效果的吸附材料,有效地提高了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性能,并在3-10的p H范围内将其还原为Cr(III)。Fenton法改性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超过120 mg/g。(2)在MoS2中掺杂壳聚糖,并通过优化加入一定比例的Fe3+,水热法制成了Mo-1/2Fe-CS复合材料。Mo-1/2Fe-CS对Cr(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容量(298 K)为179.53 mg/g,吸附的Cr(Ⅵ)与N/O配位并被MoS2还原为Cr(III)。XAFS技术确定了掺杂的Fe3+以大约为6的配位数锚定在壳聚糖的N/O上,通过减少材料表面的负电荷数,提高材料表面的Zeta电位,从而增强了对Cr(Ⅵ)的静电吸附作用,反应5 min时提高了约25%的吸附速率,反应15 min达到平衡。(3)以Mo-1/2Fe-CS作为催化剂,在吸附Cr(Ⅵ)的同时,通过类Fenton反应实现Cr(Ⅵ)和染料AR73的同时去除。推测Mo6+/Mo4+为助催化剂,通过Fe3+/Fe2+和Cr6+/Cr5+的双金属催化作用,降解AR73,促进Cr(Ⅵ)的吸附和还原。其去除效果不受p H影响,并且Cr(Ⅵ)的投加对降解AR73具有促进作用,Mo-1/2Fe-CS对其他染料也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

薄树峰[4](2020)在《生物碳/钴基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AOP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难降解有机物无公害处理仍然是一项迫切需要的工作,但这又是实现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挑战。高级氧化工艺(AOPs)可以利用多相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产生高反应性和适应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OH),从而将有机污染物(例如有机染料,酚类化合物和抗生素类化合物)原位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通常,钴-过一硫酸盐偶联反应是制备反应性自由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寻找制备方法简单、周期稳定性好、持续运行能力强的新型材料是有效治理实际有机废水的关键。本文以生物质衍生的海藻酸钠为载体,设计并制备了氮(N)掺杂的生物碳/钴基复合催化材料,探讨了它们的构效关系、活化机理及应用潜力。1)在第一部分中,海藻衍生的负载CoxOy的氮掺杂多功能碳质微球用作新型催化剂,以活化PMS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得益于改善的结构-活性关系和C-N骨架与CoxOy纳米粒子之间的协同效应,Co-NC-0.25-700°C对各种常见有机污染物表现出出色的降解能力。通过降解各种系统中的其它类型的有机污染物,Co-NC-0.25-700°C的普遍适用性得到证明。对于这种新型的高性能多功能复合材料,合理地提出了结构-性质的关系。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制备过程中,Co2+与海藻酸钠/聚乙烯亚胺之间的共交联会导致Co2+在分子水平上自组装和分散性的增强,这不仅为CoxOy纳米粒子的原位生长提供了成核位点,而且在碳化过程中控制了它们的聚集。独特的“蛋盒”和三维互通聚合物网络结构可协同控制CoxOy纳米粒子的浸出。出色的磁性和珠状形状的耦合使所得的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可回收性。更有意义的是,对实际水条件的模拟和连续流反应器的设计朝着在现实过程中批量处理有机污染物迈出了巨大一步。2)在第二部分中,针对这种“以废治废”的新概念,论证了一种“循环回收”过程,用于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模拟溶液的修复;也就是说,它首次循环利用吸附了Co2+的复合材料经碳化转化成Co/N掺杂的碳质催化剂,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高效降解。在可持续系统中循环利用吸附Co2+的复合材料的前提是令人满意的Co2+吸附能力。考虑到海藻酸钠前驱体通过三聚氰胺/聚乙烯亚胺的共改性,Ca-Me/SA@0.75PEI吸附剂(N含量=15.68%)具有增加的表面螯合位点和增强的极性,对Co2+(698.62 mg/g)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随后,为了进一步利用和改善吸附Co2+的复合材料在活化PMS中的循环稳定性以持续降解有机污染物,通过可控的碳化温度将其轻松转化为Co/N掺杂的碳质催化剂。独特的类西瓜状结构的骨架约束作用有效地固定了活性位点,因此提高了吸附催化剂的稳定性。确实,这种新型的珠状载体材料能够提高合成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效地解决了粉体材料在大型柱操作(吸附/降解)实验中难以应用的问题。最后,经济核算验证了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即利用吸附的金属离子作为原料处理工业有机废水。

彭新文[5](2012)在《功能化半纤维素高效合成及其材料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再生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和关注,被认为是解决石化资源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半纤维素是农林生物质的主要组分之一,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之一。但迄今为止,半纤维素资源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如何合理利用和高值化转化半纤维素是农林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研究方向。为了更有效利用农林生物质资源,促进半纤维的高值化转化,本论文对半纤维素分离、功能化修饰、材料制备及相关性能、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基础研究。这些研究的开展不仅为半纤维素的高值化转化利用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而且为造纸、水处理、生物医药和食品等领域提供了新型、可生物降解功能高分子与材料。同时,研究也为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高值化转化开辟了新方向。1.半纤维素在细胞壁中的分布、分离及理化性质。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黄竹、麦草的解剖结构与超微结构;利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标记方法研究了细胞壁中半纤维素的分布。研究发现,4年生黄竹纤维次生壁为810层的多层组织,木聚糖类半纤维素浓度为S3>S2>CML;麦草中的次生壁S2层占据了细胞壁绝大部分,木聚糖类半纤维素浓度为CML>S3>S2。提出了有机碱与无机碱相结合分级抽提分离黄竹半纤维素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DMSO、二氧六环—三乙胺(97:3, v/v)、0.5M KOH、1M KOH、2M KOH、3M KOH分别能得到2.42%、0.42%、13.82%、3.14%、2.53%和1.24%的半纤维素,占细胞壁中半纤维素总量的94.1%。13C-NMR和HSQC证实了碱溶性半纤维素的主要组分为L-阿拉伯糖-(4-O-甲基-D-葡萄糖醛酸)-D-木聚糖。其中,DMSO和低浓碱0.5M KOH抽提得到的半纤维素的分支度高、分子量低,而高浓碱(2M KOH和3M KOH)抽提得到的半纤维素的主要组分为木糖和糖醛酸,分枝度低、分子量高。流变性能测试和原子力显微镜揭示了不同碱溶性半纤维素的分子链形貌差别。2.半纤维素化学修饰新体系及新型半纤维素酯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了麦草和黄竹半纤维素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氯化咪唑盐([BMIM]Cl)中与丁二酸酐和马来酸酐的均相衍生化新反应体系,合成了新型半纤维素脂肪酸酯衍生物。研究表明,离子液体不仅作为一种半纤维素的均相化溶剂,而且起催化作用,显着提高丁二酰化反应速率,在无催化剂情况下可获得取代度高达1.80的丁二酰化半纤维素,在无机碱LiOH催化下可获得取代度为0.0950.75马来酰化半纤维素。在二甲亚砜体系中通过三乙胺催化合成新型半纤维素衍生物——半纤维素烯基琥珀酸酯。该衍生物在水溶液中具有自组装行为和很强的乳化能力,能形成粒径为70150nm的大分子核壳结构胶束,且结构稳定。采用偶联方法合成了三种疏水半纤维素长链脂肪酸酯,即半纤维素月桂酸酯、软脂酸酯和硬脂酸酯,可作为生物降解热塑性材料。3.离子型半纤维衍生物的微波辅助高效合成及其理化性能。首次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建立了高取代度离子型半纤维素的快速、高效合成新方法,获得了4种重要的离子型半纤维素衍生物:羧甲基半纤维素、半纤维素季铵盐、两性半纤维素、阴离子双官能团半纤维素。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加热方式,微波辐射不仅能提高反应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反应速率,使半纤维素衍生物的取代度在短的反应时间内大大提高,其中羧甲基取代度高达1.02、季铵基取代度达到0.64、两性半纤维素的取代度高达1.34、甲氨酰乙基和羧乙基取代度为0.89。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功能基团对衍生物溶液的流变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半纤维素碱溶液、羧甲基半纤维素水溶液、两性半纤维素水溶液和甲氨酰乙基和羧乙基双功能基半纤维素水溶液均为假塑性流体,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羧甲基半纤维素和双功能基半纤维素溶液的粘度和模量比半纤维素溶液低;而由于羧甲基和季铵基团的电荷吸引作用,两性半纤维素的粘度升高。此外,不同的基团对半纤维素在不同浓度和剪切频率下的粘性及弹性行为的影响不同。半纤维素季铵盐对DNA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将胆固醇接枝到半纤维素季铵盐得到的半纤维素阳离子脂质体能提高半纤维素对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两性半纤维素、阴离子双官能团半纤维素衍生物能提高针叶木漂白硫酸盐浆和脱墨废纸浆的纸张强度,可作为新型、高效的造纸助剂,具有增强、助留作用。4.高性能外增强和内增塑半纤维素膜材料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率先采用天然纳米纤维素纤维(CNF)作为增强材料制备了力学性能更佳的半纤维素复合膜。由于CNF良好的力学性能、高的长径比及强烈界面结合力,仅5%的CNF即可使拉伸应力和杨氏模量提高30%和80%。SEM和AFM研究揭示了半纤维素膜表面由大量微凸体(1070nm)组成的微观形貌特征。X-衍射结果表明半纤维素膜为半结晶结构。由于长碳链的空间位阻效应,半纤维素分子链上接枝长碳链后能显着破坏半纤维素分子间及分子内强烈的氢键作用,改变半纤维素成膜过程中的分子链排列,消除了半纤维素的半结晶结构,改善了半纤维素的亲水性,首次获得了具有显着内增塑效应的半纤维素膜。即使很低的长碳链取代度也能产生显着的内增塑效应,消除半纤维素的半结晶结构和表面微凸体。因此,长碳链化学修饰的半纤维素具有极好的成膜性能、力学性和亲水性。5.新型半纤维素基智能水凝胶的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以APS/TMEDA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MBA为交联剂,通过自由基接枝共聚制备具有多重环境响应的半纤维素-g-丙烯酸水凝胶。通过调节交联剂和功能单体丙烯酸的比例可获得不同孔隙结构的水凝胶。水凝胶对离子、pH和有机溶剂均表现快速响应行为,在水—丙酮(或乙醇)溶液中具有智能开关行为。水凝胶大量的羧基和三维网络结构为金属离子的扩散和吸附提供了大量的吸附位点、扩散通道及吸附区域,能高效吸附重金属离子,其中对Pb2+、Cd2+和Zn2+吸附量可达859、495和274mg/g。进一步采用转酯化法制备了含末端双键的半纤维素衍生物。以羧甲基半纤维素钠(CMH)为互穿分子链,采用紫外辐射引发含末端双键的半纤维素与具有温度响应特性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制备了具有半互穿网络温敏型智能水凝胶。该凝胶具有明显的温度负响应特性,对细胞生长没有抑制作用,对大鼠皮肤无刺激性。该水凝胶适合作为肠靶向药物缓释材料,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可降解生物材料。6.具有匹配特性的半纤维素基新糖结合体的合成及其载体材料的合成、药物缓释性能。通过半纤维素与卤代炔的亲核取代反应(SN)制备了新型含末端炔的半纤维素。首次利用铜催化的1,3-偶极成环反应在DMSO和水中合成了半纤维素-g-β-环糊精大分子,并通过戊二醛进一步将其交联成具有多孔结构(孔径20400μm)的支架载体材料。环糊精作为“主体”而酮基布洛芬分子作为“客体”的匹配特性使支架材料对酮基布洛芬具有良好的包载和缓释性能。人胚胎肾上皮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半纤维素-g-β-环糊精大分子无细胞毒性,支架材料有刺激细胞增殖现象;SD大鼠皮试实验表明半纤维素-g-β-环糊精大分子对皮肤无刺激性,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外用药物缓释载体材料使用。7.新型两亲性半纤维素衍生物的制备、自组装行为及其药物缓释性能。利用内源性小分子胆固醇疏水性修饰羧甲基半纤维素合成了两亲性半纤维素衍生物,该衍生物在水溶液中具有自组装行为,能形成8110nm内核疏水、外壳亲水的大分子纳米胶束。两亲性半纤维素的临界胶束浓度较低(0.00240.017mg/mL),易于自组装。胆固醇取代度的增加可以提高衍生物的自组装性能,降低临界胶束浓度。两亲性半纤维素自组装纳米粒子负载的DOX释放行为与释放介质的pH和载药量有关。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A549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A549细胞对载药纳米粒子的摄取强于对游离DOX的摄取,且负载DOX的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损害。因此,两亲性半纤维素纳米粒子可作为疏水药物的包载和缓释系统用于肿瘤的治疗。

王莉莉,唐辉,张晓春[6](2010)在《有机叠氮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进展 Ⅱ.有机叠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年有机叠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介绍了有机叠氮化合物合成中的安全性及9种合成方法,如卤化物与叠氮化试剂的取代反应,醛、羧、酯、醇、环氧化合物、芳香胺/杂环(芳香)胺的叠氮化反应、含叠氮基分子向目标化合物的连接反应以及醛、醇与叠氮化试剂的3组分偶联反应。阐述了有机叠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超分子化学、聚合物与材料科学、药物与生物技术及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的应用。

李艳[7](2005)在《城市天然气制取PEMFC用氢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一种燃料电池,它的燃料是纯度很高的氢气。利用城市天然气制取PEMFC用氢不仅可以拓展天然气的应用领域,而且满足节能和环保的总体要求。本文根据国内外天然气C1化工间接转化天然气制取合成气、合成氨工业以及燃料电池用燃料气中CO的脱除工艺,设计了一套制备PEMFC用氢的实验流程,主要包括甲烷制氢和CO选择氧化的催化剂的选择、制备以及整个制氢体系的评价。1)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H2+CO)的实验中,以Ni/Al2O3为催化剂,采用浸渍法将Ni负载在Al2O3载体上,催化剂活性评价在固定床上进行,选定由CO选择性、H2选择性、CH4转化率、合成气生成速率及O2转化率这五个指标来进行评价。2)CO选择氧化部分的实验中,以CuO/CeO2为催化剂,采用浸渍法将CuO负载在CeO2气凝胶上,催化剂活性评价也在固定床上进行,选定CO转化率和CO2的选择性作为评价指标,反应后所得气体中的CO含量要低于10 ppm,以满足PEMFC用氢的纯度要求。3)天然气制PEMFC用氢系统的优化是一个反复调节的过程,要使得POM反应与CO选择氧化反应能够连接平稳,在气流速度、温度等方面不存在大的波动,可根据实际的反应情况确定脱硫装置与水汽转换装置的添置与否。本文所探讨的天然气制PEMFC用氢系统的设计,综合了目前最受关注的转化方法、催化剂,以操作可行及经济为出发点,为天然气制氢实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桂银[8](2004)在《微波辐射和相转移催化合成三个β-硝基取代苯乙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β-硝基取代苯乙烯不仅是重要的有机和药物中间体,而且具有明显的杀菌,抗肿瘤等活性。本论文采用微波辐射(MWI)和相转移催化(PTC)两种新技术,通过Henry反应合成了三种β-硝基取代苯乙烯。实验结果表明:利用PTC和MWI技术,可使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反应产率提高。论文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 以对羟基苯甲醛和硝基乙烷为原料,利用PTC和MWI合成β-硝基-β-甲基对羟基苯乙烯。系统考察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的反应:相转移催化条件,微波辐射条件和微波辐射与相转移催化相结合的条件,讨论了各种影响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PEG -800为PTC试剂,辐射时间为5min,微波功率为195W,对羟基苯甲醛:硝基乙烷:PEG -800比为1:2:0.05,产率达70.5%。 二 以对甲氧基苯甲醛和硝基乙烷为原料,利用PTC和MWI合成β-硝基-β-甲基对甲氧基苯乙烯。讨论了各种影响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PEG-1000作PTC试剂,辐射时间为8min,微波功率为130W,反应物的物料比(对甲氧基苯甲醛:硝基乙烷:PEG-1000)为1:2.5:0.08,产率达48.9%。 三 以对氯苯甲醛和硝基甲烷为原料,相转移催化合成β-硝基-对氯苯乙烯。考察了各种影响因素对产率的影响。本实验的优化条件为:以季铵盐A-1为PTC试剂,反应温度为78℃,反应时间为2h,反应物的物料比(对甲氯苯甲醛:硝基乙烷:A-1)为1:1.8:0.04,产率达74.3%。

二、Microwave-activated Coupling Reaction on Polyethylene Glyco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icrowave-activated Coupling Reaction on Polyethylene Glycol(论文提纲范文)

(2)2-(3-芳基硫脲基)酰胺的环化:2-硫代咪唑啉-4-酮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2-硫代咪唑啉-4-酮类化合物简介
    1.2 2-硫代咪唑啉-4-酮衍生物的应用
        1.2.1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2.2 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1.2.2.1 Nec-1 衍生物简介
        1.2.3 合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2.4 农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1.3 2-硫代咪唑啉-4-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4 硫代咪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5 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依据
2 实验内容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溶剂预处理
    2.2 酰胺硫脲类化合物合成的一般方法
    2.3 2-硫代咪唑啉-4-酮类化合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α硫脲基酰胺类化合物(3)的合成
    3.2 2-硫代咪唑啉-4-酮(4)的合成条件优化
    3.3 2-硫代咪唑啉-4-酮(4)的底物适用性研究
    3.4 2-硫代咪唑啉-4-酮形成的可能机理
    3.5 2-硫代咪唑啉-4-酮的结构确定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铁钼改性壳聚糖材料对含铬废水的处理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壳聚糖概述
        1.2.1 壳聚糖的结构
        1.2.2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1.3 壳聚糖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3.1 壳聚糖在吸附重金属方面的应用
        1.3.2 壳聚糖作为催化剂载体的应用
    1.4 铬污染及去除方法概述
        1.4.1 铬的主要来源及存在形式
        1.4.2 Cr(Ⅵ)的危害
        1.4.3 Cr(Ⅵ)的去除方法
        1.4.4 Cr(Ⅵ)与有机物混合污染物的去除方法
    1.5 论文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
2 Fenton法改性壳聚糖去除含铬污染物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材料制备
        2.2.3 Cr(Ⅵ)吸附实验
        2.2.4 Cr(Ⅵ)浓度的测定方法
        2.2.5 Cr(Ⅵ)吸附量的计算方法
        2.2.6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表征
        2.3.2 材料优化
        2.3.3 吸附动力学
        2.3.4 吸附等温线
        2.3.5 Fenton法改性壳聚糖对Cr(Ⅵ)的还原作用
        2.3.6 pH的影响
        2.3.7 共存离子的影响
        2.3.8 Fenton法改性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还原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MoS_2-Fe~(3+)掺杂壳聚糖去除含铬污染物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材料制备
        3.2.3 Cr(Ⅵ)吸附实验
        3.2.4 Cr(Ⅵ)浓度的测定方法
        3.2.5 Cr(Ⅵ)吸附量的计算方法
        3.2.6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优化
        3.3.2 材料表征
        3.3.3 吸附动力学
        3.3.4 吸附等温线
        3.3.5 pH的影响
        3.3.6 共存离子的影响
        3.3.7 Cr(Ⅵ)的吸附与还原
    3.4 本章小结
4 MoS_2-Fe~(3+)掺杂壳聚糖同步去除水中铬和染料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材料制备
        4.2.3 催化实验
        4.2.4 Cr(Ⅵ)和染料浓度的测定方法
        4.2.5 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测定自由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对AR73和Cr(Ⅵ)的去除效果
        4.3.2 Cr(Ⅵ)初始浓度对AR73 去除效果的影响
        4.3.3 pH影响
        4.3.4 催化剂对其他染料的降解效果
        4.3.5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4.3.6 催化机理探究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生物碳/钴基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AOP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级氧化技术
        1.2.1 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1.2.2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_4~(·-))的高级氧化技术
        1.2.2.1 硫酸根自由基的特性
        1.2.2.2 硫酸根自由基对有机污染物的将降解机理
        1.2.2.3 硫酸根自由基的产生方法
        1.2.3 过一硫酸盐(PMS)的活化方法
        1.2.3.1 过渡金属均相活化过一硫酸盐
        1.2.3.2 金属钴多相活化过一硫酸盐
    1.3 生物碳及其在废水治理领域的应用
        1.3.1 海藻酸钠
        1.3.1.1 海藻酸钠概述
        1.3.1.2 海藻酸钠的应用
        1.3.2 杂原子掺杂生物碳材料多相催化剂
    1.4 循环经济理念在废水治理领域的实践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负载Co_xO_y的氮掺杂碳质微球的内部工程用于普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海藻衍生的负载Co_xO_y的氮掺杂多功能碳质微球的制备
        2.2.3 实验表征
        2.2.4 实验测定
        2.2.4.1 负载钴的量化
        2.2.4.2 静态催化实验
        2.2.4.3 动态催化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形成机理
        2.3.2 海藻衍生的负载Co_xO_y的氮掺杂碳质催化剂的表征
        2.3.2.1 FT-IR
        2.3.2.2 EM
        2.3.2.3 BET
        2.3.2.4 Raman
        2.3.2.5 XRD
        2.3.2.6 XPS
        2.3.2.7 VSM
        2.3.3 材料静态催化性能评估
        2.3.3.1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2.3.3.2 不同操作参数对催化剂的PMS催化性能的影响
        2.3.3.3 不同有机污染物在催化剂/PMS体系中的降解效果
        2.3.3.4 不同水体系下污染物的降解效果
        2.3.3.5 污染物的矿化程度分析
        2.3.4 材料动态催化性能评估
        2.3.5 材料的催化稳定性评估
        2.3.6 可能的降解和协同机制
    2.4 小结
第3章 循环利用Co(II)吸附的复合材料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表征
        3.2.3 实验测定
        3.2.3.1 吸附实验
        3.2.3.2 降解实验
        3.2.3.3 再生实验
        3.2.3.4 量化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钴/氮掺杂的碳质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及形成机理
        3.3.2 内/外部共改性气凝胶珠吸附剂的表征
        3.3.2.1 SEM
        3.3.2.2 BET
        3.3.2.3 FT-IR
        3.3.2.4 XPS
        3.3.3 钴/氮掺杂的碳质催化剂的表征
        3.3.3.1 EM
        3.3.3.2 BET
        3.3.3.3 Raman
        3.3.3.4 XRD
        3.3.3.5 XPS
        3.3.4 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评估
        3.3.4.1 吸附等温线
        3.3.4.2 吸附动力学
        3.3.5 吸附型催化剂的静态催化性能评估
        3.3.5.1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3.3.5.2 不同操作参数对催化剂的PMS催化性能的影响
        3.3.6 可重用性和可回收性
        3.3.7 实际应用的研究
        3.3.7.1 可持续性评估
        3.3.7.2 实际水质评估
        3.3.8 可能的机制探索
        3.3.8.1 吸附剂的吸附机理
        3.3.8.2 吸附催化剂活化PMS的降解机制
        3.3.9 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业绩成果
    发表论文
    获得奖励

(5)功能化半纤维素高效合成及其材料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的战略意义
    1.2 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及分离、纯化
        1.2.1 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1.2.2 半纤维素的分离与纯化研究新进展
    1.3 半纤维素理化特性及其功能化利用研究新进展
        1.3.1 半纤维素理化特性
        1.3.2 半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植物细胞壁超微结构分析与半纤维素的分离、结构鉴定
    2.1 黄竹和麦草细胞壁超微结构分析和半纤维素在细胞壁中的分布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结论
    2.2 黄竹半纤维素的分离提取、结构鉴定及其理化性能的研究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和讨论
        2.2.4 结论
第三章 半纤维素化学修饰新体系及新型酯类衍生物的制备、性能
    3.1 在离子液体中均相合成高取代度丁二酰化半纤维素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结论
    3.2 半纤维素与马来酸酐在离子液体中的均相酯化反应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结论
    3.3 新型两亲性半纤维素脂肪酸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3.1 前言
        3.3.2 实验部分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结论
    3.4 新型半纤维素长链脂肪酸酯的制备
        3.4.1 前言
        3.4.2 实验部分
        3.4.3 结果与讨论
        3.4.4 结论
第四章 离子型半纤维衍生物的微波辅助高效合成、理化性能及作为造纸功能助剂的研究
    4.1 羧甲基半纤维素的微波辅助高效合成及其流变特性
        4.1.1 前言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结论
    4.2 阳离子半纤维素的微波辅助高效合成及对 DNA 的结合性能
        4.2.1 前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结论
    4.3 两性半纤维素的微波辅助高效合成、流变特性及在造纸中的应用研究
        4.3.1 前言
        4.3.2 实验部分
        4.3.3 结果与讨论
        4.3.4 结论
    4.4 微波法制备含阴离子双官能团半纤维素及其作为纸页增强剂的应用
        4.4.1 前言
        4.4.2 实验部分
        4.4.3 结果与讨论
        4.4.4 结论
第五章 高性能半纤维素膜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5.1 纤维素纳米纤维增强的高性能半纤维素纳米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
        5.1.1 前言
        5.1.2 实验部分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结论
    5.2 内增塑半纤维素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5.2.1 前言
        5.2.2 实验部分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结论
第六章 新型半纤维素基智能水凝胶的制备、微观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
    6.1 多重环境响应半纤维素-g-丙烯酸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及其多重环境响应行为
        6.1.1 前言
        6.1.2 实验部分
        6.1.3 结果与讨论
        6.1.4 结论
    6.2 多孔半纤维素水凝胶对金属离子的高效吸附与微观机制
        6.2.1 前言
        6.2.2 实验部分
        6.2.3 结果与讨论
        6.2.4 结论
    6.3 含末端烯键半纤维素功能前驱体的转酯化法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表征
        6.3.1 前言
        6.3.2 实验部分
        6.3.3 结果与讨论
        6.3.4 结论
    6.4 新型半纤维素温敏半互穿水凝胶的制备、环境响应性能及生理特性初步研究.
        6.4.1 前言
        6.4.2 实验部分
        6.4.3 结果与讨论
        6.4.4. 结论
第七章 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半纤维素-g-β-环糊精大分子及在载体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7.1 含末端炔键新型半纤维素功能大分子的制备与表征
        7.1.1 前言
        7.1.2 实验部分
        7.1.3 结果与讨论
        7.1.4 结论
    7.2 1,3-偶极环加成反应反应制备半纤维素-g-β-CD 大分子及在支架材料中的应用
        7.2.1 前言
        7.2.2 实验部分
        7.2.3 结果与讨论
        7.2.4 结论
第八章 两亲性脂质体/半纤维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
    8.1 两亲性胆固醇—羧甲基半纤维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自组装行为
        8.1.1 前言
        8.1.2 实验部分
        8.1.3 结果与讨论
        8.1.4 结论
    8.2 两亲性脂质体/半纤维素的药物缓释行为及细胞毒性研究
        8.2.1 前言
        8.2.2 实验部分
        8.2.3 结果与讨论
        8.2.4 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有机叠氮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进展 Ⅱ.有机叠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论文提纲范文)

3 有机叠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1 在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3.1.1 非催化叠氮-炔烃环加成反应 (AAC)
        3.1.2 Cu催化叠氮-炔烃环加成反应 (CuAAC)
        3.1.3 其它催化环加成
    3.2 在点击化学中的应用

(7)城市天然气制取PEMFC用氢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天然气燃料电池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燃料处理技术
    2.1 天然气脱硫技术
    2.2 天然气制氢技术
    2.3 水煤气变换(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分析
    2.4 微量CO 的脱除
    2.5 本章小结
3 甲烷部分氧化制PEMFC 用氢
    3.1 CH4 和空气体系存在的反应
    3.2 催化剂体系
    3.3 甲烷部分氧化中存在的问题
    3.4 NI 基催化剂的制备
    3.5 反应器及过程
    3.6 CO 选择氧化
4 天然气制氢过程实验设计
    4.1 POM 部分
    4.2 CO 选择氧化部分
    4.3 天然气制PEMFC 用氢系统的优劣评价
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微波辐射和相转移催化合成三个β-硝基取代苯乙烯(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β-硝基取代苯乙烯的合成方法及其改进
    1.2 绿色化学
        1.2.1 绿色化学的定义
        1.2.2 绿色化学的目标
        1.2.3 绿色化学所遵循的原则
        1.2.4 绿色化学的优点
        1.2.5 提高有机合成效率的有关绿色技术
    1.3 微波化学
        1.3.1 微波及其特性
        1.3.2 微波有机化学及其发展
        1.3.3 微波辐射的特点
        1.3.4 微波加速化学反应的机理
        1.3.5 微波有机合成技术
        1.3.6 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 相转移催化技术
        1.4.1 相转移催化的概述
        1.4.2 相转移催化剂的类型
        1.4.3 相转移催化原理
        1.4.4 相转移催化与其他合成方法连用
        1.4.5 相转移催化技术的新发展
        1.4.6 相转移催化技术的应用
第二章 β-甲基-β-硝基对羟基苯乙烯的合成
    2.1 Henry反应
    2.2 β-甲基-β-硝基对羟基苯乙烯的合成反应
    2.3 合成试剂及仪器装置
        2.3.1 合成试剂
        2.3.2 合成仪器
        2.3.3 实验装置图
    2.4 实验方法
        2.4.1 实验步骤
        2.4.2 产物的纯化
        2.4.3 产率的计算
        2.4.4 产物的精制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利用相转移催化技术合成β-甲基-β-硝基对羟基苯乙烯
        2.5.1.1 不同相转移催化剂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1.2 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1.3 反应温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1.4 催化剂用量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1.5 反应物物料比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1.6 PEG的催化功能
        2.5.1.7 小结
        2.5.2 微波辐射合成β-甲基-β-硝基对羟基苯乙烯
        2.5.2.1 微波功率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2.2 微波辐射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2.3 小结
        2.5.3 微波辐射和相转移催化合成β-甲基-β-硝基对羟基苯乙烯
        2.5.3.1 不同相转移催化剂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3.2 在催化剂存在下,辐射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3.3 在催化剂存在下,微波功率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3.4 催化剂用量对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5.3.5 反应物物料比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2.6 产物的分析
        2.6.1 熔点的测定
        2.6.2 红外光谱分析
    2.7 结论
第三章 β-甲基-β-硝基对甲氧基苯乙烯的合成
    3.1 β-甲基-β-硝基对甲氧基苯乙烯的合成反应
    3.2 β-甲基-β-硝基对甲氧基苯乙烯的合成反应机理
    3.3 主要试剂、仪器及实验装置图
    3.4 实验方法
        3.4.1 实验步骤
        3.4.2 产率的计算
        3.4.3 产物的精制
    3.5 实验结果及讨论
        3.5.1 利用相转移催化技术合成β-甲基-β-硝基对甲氧基苯乙烯
        3.5.1.1 不同相转移催化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1.2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1.3 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1.4 反应物物料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1.5 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1.6 小结
        3.5.2 微波辐射合成β-甲基-β-硝基对甲氧基苯乙烯
        3.5.2.1 微波辐射功率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2.2 辐射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3.3 小结
        3.5.3 微波辐射和相转移催化合成β-甲基-β-硝基对甲氧基苯乙烯
        3.5.3.1 不同相转移催化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3.2 催化剂存在下微波辐射功率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3.3 催化剂存在下微波辐射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3.4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5.3.5 反应物料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6 产物结构分析
        3.6.1 熔点的测定
        3.6.2 红外光谱结构分析
    3.7 结论
第四章 β-硝基对氯苯乙烯的合成
    4.1 β-硝基对氯苯乙烯的合成反应
    4.2 实验试剂、仪器及实验装置图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步骤
        4.3.2 产物产率的计算
        4.3.3 产物的纯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相转移催化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4.4.2 不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4.4.3 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4.4.4 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4.4.5 反应物料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4.4.6 微波辐射合成β-硝基对氯苯乙烯
    4.5 结构分析
        4.5.1 熔点的测定
        4.5.2 红外光谱结构分析
    4.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Microwave-activated Coupling Reaction on Polyethylene Glycol(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液体/聚离子液体催化环状碳酸酯脱羧绿色合成环氧化合物研究[D]. 李杨.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2-(3-芳基硫脲基)酰胺的环化:2-硫代咪唑啉-4-酮的合成[D]. 安光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铁钼改性壳聚糖材料对含铬废水的处理及机理研究[D]. 贾男正芳. 浙江大学, 2021(09)
  • [4]生物碳/钴基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AOP性能研究[D]. 薄树峰.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5]功能化半纤维素高效合成及其材料应用研究[D]. 彭新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6]有机叠氮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进展 Ⅱ.有机叠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J]. 王莉莉,唐辉,张晓春. 化工科技, 2010(02)
  • [7]城市天然气制取PEMFC用氢系统的设计[D]. 李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8]微波辐射和相转移催化合成三个β-硝基取代苯乙烯[D]. 李桂银. 中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聚乙二醇的微波活化偶联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